配备芝加哥马拉松及纽约马拉松风景路线图,结合跑步、创业的故事,图文结合,简单实用。
中国马拉松运动推动di一人+80后海归美女插画师,父女合体:我们更懂中国跑友的心!
献给那些全力以赴打破沉静、追逐梦想的人,致想到世界各地去奔跑的跑者。阅读这本绘本,你会体验到世界马拉松大满贯之芝加哥马拉松、纽约马拉松的不同魅力。
易居中国执行总裁丁祖昱,《汽车杂志》总编辑董宝青,华润置地副总裁韩跃伟,新丝路时尚集团创始人、名誉董事长李小白,中城新产业控股董事长刘爱明,世界马拉松大满贯中国跑者俱乐部成员马亮武,大海智地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曲咏海,盾安集团总裁吴子富,赛无忧创始人谢国平,沃尔沃亚太区总裁袁小林,梵樱文化公司创始人张帆等马拉松跑者,前迪士尼马拉松总监、BMW达拉斯马拉松主席保罗?兰伯特,夏威夷火奴鲁鲁马拉松主席吉姆?巴拉哈尔联袂推荐!
系统、专业、科学、全面的湛庐文化乐跑人生系列图书之17。
国内di一套原创跑步绘本“百马人生系列”之世界马拉松大满贯第二部!
湛庐文化出品。
内容简介在征战世界马拉松大满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芝加哥马拉松、纽约马拉松会有怎样的风景?
2012年纽约马拉松因为“桑迪”飓风而取消,当时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在面对这场意外时,跑者和观众是如何应对的呢?
已经跑完“两站”的田同生继续坚持在完成世界马拉松大满贯的梦想之路上。尽情奔跑时,“我”也遇到了一个新的选择……
勇敢开始,全力以赴,终会遇见更好的自己。“百马推手”田同生与女儿田十川再度携手,用清新的文字和幽默的画笔开启世界马拉松大满贯之旅。他们将精彩纷呈的42.195公里,转化成了一本充满趣味和哲理并易于阅读的绘本,以清新、新颖的风格展示了芝加哥马拉松以及纽约马拉松的盛况,同时将田老师从跑步到创业的征途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演绎了马拉松跑者的勤奋、勇于挑战、追梦不停。
作者简介田同生,
跑哪儿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北京略博管理咨询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
畅销书《百马人生,从55岁开始》和《百马人生,跑向波士顿》作者。
2005年开始攀登雪山,迄今已经成功攀登过澳洲、非洲、欧洲和南美洲*高峰,*高的攀登高度为海拔7 546米的慕士塔格峰。2008年开始跑步,迄今已经完成75个全程马拉松(42.195公里)。
推动了包括万科、联想、中国建设、华润、中国金茂、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知名企业的跑步活动。
2015年2月,获得CCTV体坛风云人物年度未名人士体育精神奖提名;2016年2月,获得新浪体育“跑动中国”跑步意见领袖奖。
田十川,
海归美女绘本画家,新锐艺术家。
“十川艺术”创始人,“马拉松奖牌画”创始人。
马拉松跑者,2013年开始跑步至今已完成柏林、东京、夏威夷等9个马拉松。
2014年与父亲合作出版了国内首部马拉松主题绘本《百马人生,从55岁开始》;2015年两人再度合作推出《百马人生,跑向波士顿》。
易居中国执行总裁
《汽车杂志》总编辑,世界马拉松大满贯中国跑者俱乐部成员
华润置地副总裁
新丝路时尚集团创始人、名誉董事长,世界马拉松大满贯中国跑者俱乐部成员
中城新产业控股董事长
世界马拉松大满贯中国跑者俱乐部成员
大海智地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世界马拉松大满贯中国跑者俱乐部成员
盾安集团总裁,世界马拉松大满贯中国跑者俱乐部成员
赛无忧创始人,世界马拉松大满贯中国跑者俱乐部成员
沃尔沃亚太区总裁,世界马拉松大满贯中国跑者俱乐部成员
梵樱文化公司创始人
前迪士尼马拉松总监,BMW达拉斯马拉松主席
[序言]
刻骨铭心的修炼
摆在您面前的这本《百马人生,跑向纽约》是我和十川合著的第三本绘本书,述说的是芝加哥马拉松和纽约马拉松。
跑完100场马拉松是我人生的一个目标,我把第80场放在了2016年11月6日的纽约马拉松。
之前,我已经跑过三次纽约马拉松,每一次都是刻骨铭心的修炼!
一场被取消了的比赛
一次是在2012年11月。
出发去纽约前,我从电视上看到百年一遇的飓风“桑迪”强势登录美国东海岸,袭击了包括纽约、新泽西在内的很多地区。当时已造成50人死亡,820万户停电,人员和财产损失都很严重,且灾情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飓风的消息令我忐忑不安,纽约马拉松还能跑吗?
后来,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表示尽管桑迪飓风重创纽约,但纽约马拉松会正常进行,以展示纽约人民经历“9·11”之后坚韧不拔的精神。
有了市长的保证,我们一家三口便于11月1日来到纽约。然而,就在距比赛仅剩36个小时的时候,布隆伯格终改变了主意。
当时,我正坐在纽约一家酒店的大堂里,周围都是来跑马拉松的跑者。
一开始,赛事取消的消息对跑者们的冲击很大,但后来大家都坦然地接受了现实。对所有人来说,生命和正常的生活比任何一个马拉松赛事都重要。
11月5日,也就是原定的马拉松比赛日,数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跑者自发地聚集到纽约中央公园跑步,途中还有志愿者在高喊“加油”并送水,根本看不出那是一场被取消了的比赛。我和来自巴黎的跑友文殊、波士顿的跑友蓬蔓各自戴着纽约马拉松的号码布绕着中央公园跑了个半马。
事后,主办方给所有跑者提供了两个方案:一是退还200多美元的参赛费,二是保证他们的资格,延续到2013、2014或2015年的纽约马拉松。在6万多名跑者中,有32 138人要求退还参赛费,21 999人选择参加2013年的纽约马拉松,我就是其中之一。
一年后穿越的终点线
2013年11月,我再次到纽约跑马拉松,依旧是一家三口同行。
我住在第8大道与44街交界处的一所酒店,原本我以为可以到42街的纽约图书馆搭乘巴士前往史丹顿岛。但主办方通知说,我被分配到8:15去码头坐船前往史丹顿岛。
一开始,我打算乘地铁去码头,可是42街的地铁站构造太复杂了,我在探路时在里面转了向,找不到出口。如果比赛当天也这样的话,我将会错失纽约马拉松的参赛机会。
太太看了相关资料后建议我打的士去码头。她怕我打的士时会出错,还在一张纽约地图上做了标注。
早上7点,我出了酒店,招手打的士。巧得很,我在酒店门口遇到一位同行的跑者。于是,我们俩就上了同一辆的士。
由于我2012年初报名纽约马拉松时的成绩还在5小时左右,所以被安排在第4拨10:55才出发。
“从来不曾有过暖和的迹象。无论哪一次,肯定都是像魔女的心一样冰冷的星期日。”这是村上春树所描述的11月份的纽约。
当时,我上身穿了两件抓绒,下身穿了两条紧身裤,头上戴了一顶棒球帽,手上戴了手套。就这样的穿戴,还是被寒风吹得直发抖。我足足等了两个多小时才开始起跑。
等待期间,我突然收到太太发来的短信,问我是不是没有带能量胶。
我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腰包,确实没带,这下问题大了,途中的补给怎么解决呀。我记得赛道中是供应能量胶的,但太太告诉我说到了18英里后才有。
我必须从10英里开始补充能量,不然就可能完成不了比赛。太太说她会带着女儿和能量胶乘地铁到6英里的地方等我,也就是布鲁克林25街附近。
我在25街看到太太和女儿在瑟瑟的寒风中站在一个路灯下,赶紧快跑过去把5支能量胶放进腰包里……
中午的时候,纽约出太阳了,照得身上暖洋洋的。
到了下午又开始转阴,还不时有毛毛雨光顾。
跑过后的两座大桥之后开始进入中央公园。我打开腰包,取出携带的五星红旗,举到头顶向终点冲去。等待了一年,我终于穿越了纽约马拉松的终点,太不容易了。
不是一个人的马拉松
第三次跑纽约马拉松是在2015年的11月。
那时,我们刚刚创办了一家理念为“轻松跑遍全球”的公司——跑哪儿,致力于成为中国具影响力的跑步赛事生态平台,创业仅有半年时间。
这一次我不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从维拉札诺大桥跑到中央公园了,而是带领了包括家属在内的数十人规模的中国跑团来跑纽约马拉松。
终,我以4:29:39的成绩完赛纽约马拉松。尽管,我的年龄长了两岁,但我的成绩和两年前相差无几。
此刻,我追求的已经不是个人的马拉松成绩,而是让更多的人穿上跑鞋走出家门,踏上奔跑的健康之路。
北美出版的英文版《中国日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我所带领的中国跑团征战纽约马拉松的故事。
每一个纽约马拉松跑者的胸前都会佩戴一块号码布,号码布的背后都粘有一条小小的细长塑料片,那是记录跑者成绩的芯片。当佩戴号码布芯片的跑者通过马拉松赛道途中的计时点时,那些计时点上的设备就会读取这条芯片上的数据,从而形成跑者精确的比赛成绩。我们在纽约马拉松期间见到了研发和生产该芯片的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并从此开启了与这家世界级跑步赛事科技平台公司的战略合作,我们通过互联网+软件+硬件+社群的生态赛事平台,为中国老百姓的大健康做贡献,让越来越多的跑者可以轻轻松松地参加跑步比赛,让越来越多的赛事组织者们可以轻轻松松地举办比赛。
纽约马拉松结束的第二天,我们专程拜访了纽约路跑协会。
1970年纽约路跑协会举办一场马拉松的时候,参加人数仅有127人,比赛路线也只是绕着纽约中央公园跑4圈而已。把它说成纽约马拉松多少有点货不对板,说成中央公园马拉松倒是名副其实。如今,每年有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的近7万人参加纽约马拉松比赛。
世上任何一个伟大的事物,都是从渺小开始起步。
《百马人生:跑向纽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就好像我真的站在纽约的街头,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比赛气息,听着周围此起彼伏的加油声。作者非常擅长运用细腻的笔触,将赛前的紧张、比赛中的跌宕起伏、以及最终冲过终点线时的激动,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感受到他每一次呼吸的节奏,每一次肌肉的酸痛,每一次对意志力的考验。书中对于“跑向纽约”这个目标的刻画,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到达,更是精神上的升华。它代表着一种梦想的实现,一种坚持不懈的追求。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浮现出自己曾经设定的目标,那些曾经的热情,以及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而半途而废的经历。作者的经历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能力不足,而是毅力不够;不是看不到希望,而是没有坚持到最后。他对于“跑到”这个动作的分解,对于身体和精神状态的细致观察,都让我觉得非常真实和有启发性。它不是那种空泛的励志鸡汤,而是充满了具体的情感和实在的体验,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并从中汲取力量。
评分翻开《百马人生:跑向纽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一个充满汗水、梦想和无限可能的世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生命的力量”的觉醒。作者的叙述,不仅仅是对跑步这件事的记录,更是对自己生命的一次深刻探索。我被书中他对于每一次奔跑的细节描写所震撼,那些对身体感受的精准捕捉,对心理波动的细腻描绘,都让我觉得,他不仅仅是在跑步,更是在与自己的身体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去了解它的极限,去激发它的潜能。而且,书中关于“跑向纽约”这个目标,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它让我明白,即使是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去追求,终有一天会实现。我尤其喜欢他关于“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理解,他并没有将挫折视为终点,而是将其视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这种积极面对挑战的态度,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这本书,不仅是关于跑步,更是关于如何拥抱生活,如何勇敢地去追寻我们内心的声音,然后,一路向前,无所畏惧。
评分我拿到这本《百马人生:跑向纽约》的时候,并没有立刻投入阅读,因为我之前对跑步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运动”这个层面。然而,读完之后,我才发现自己之前是多么的狭隘。这本书,实际上是在讲述一种“生命力”的展现。作者通过他每一次挑战极限的经历,展现了人类身体和精神的巨大潜能。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过程”的强调。他并没有仅仅满足于“跑完”一个结果,而是享受了每一次训练、每一次比赛中,身体与意志的对话。那些关于如何调整呼吸、如何应对疲劳、如何在逆境中寻找突破的细节,都让我受益匪浅。这不仅仅是给跑者的建议,更是适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我们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也需要这种“跑者精神”,去分解问题,去一步一步攻克。书中关于“百马”的概念,让我思考,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求的事业?是某个具体的成就,还是这个不断追求、不断超越的过程本身?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生导师,用他独特的经历,为我指点迷津。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触动太大了,真的感觉像是作者带着我一起跑了一场马拉松,从起点一路奔跑到终点,中间的风景、心路历程,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我一直以为“百马人生”只是一个比喻,但读完之后才发现,这不仅仅是关于跑步本身,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不断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精神。作者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他在漫长跑者生涯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有身体上的极限,有心理上的挣扎,还有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挫折。但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他并没有回避这些,而是坦然地剖析,然后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化解。我尤其喜欢他描述那些训练中的枯燥与痛苦,但同时又如何在这些时刻找到乐趣和意义。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正是我们许多人在生活中所缺少的。而且,书中不时穿插的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情感连接,让这场“百马人生”之旅更加有血有肉。跑者不仅仅是独自前行,更是与爱的人共同分享喜悦与坚持。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跑步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活出精彩人生的指南。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开始思考,我的人生马拉松,又会以怎样的方式奔跑呢?
评分老实说,我当初是被书名吸引的。《百马人生》这个说法,听起来就很有气势,再加上“跑向纽约”,仿佛预示着一段史诗般的旅程。而这本书,确实没有让我失望。它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时而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人生的哲理;时而又像一个热血的青年,充满激情地分享他的每一次奔跑。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坚持”这个主题的深入探讨。作者通过他数十年如一日的跑步经历,告诉我们,坚持不是一种苦行僧式的忍耐,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让我看到,即使是在最平凡的日子里,只要保持一份对目标的热爱和执着,也能创造出不平凡的意义。书中关于他与家人的互动,以及他在跑步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悟,都让我觉得非常温暖。它让我们明白,生命中的很多美好,不仅仅来自于个人的奋斗,也来自于与他人的连接和支持。这本书,就像一部关于成长和蜕变的史诗,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坚持和热爱,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