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備芝加哥馬拉鬆及紐約馬拉鬆風景路綫圖,結閤跑步、創業的故事,圖文結閤,簡單實用。
中國馬拉鬆運動推動di一人+80後海歸美女插畫師,父女閤體:我們更懂中國跑友的心!
獻給那些全力以赴打破沉靜、追逐夢想的人,緻想到世界各地去奔跑的跑者。閱讀這本繪本,你會體驗到世界馬拉鬆大滿貫之芝加哥馬拉鬆、紐約馬拉鬆的不同魅力。
易居中國執行總裁丁祖昱,《汽車雜誌》總編輯董寶青,華潤置地副總裁韓躍偉,新絲路時尚集團創始人、名譽董事長李小白,中城新産業控股董事長劉愛明,世界馬拉鬆大滿貫中國跑者俱樂部成員馬亮武,大海智地公司聯閤創始人、董事長麯詠海,盾安集團總裁吳子富,賽無憂創始人謝國平,沃爾沃亞太區總裁袁小林,梵櫻文化公司創始人張帆等馬拉鬆跑者,前迪士尼馬拉鬆總監、BMW達拉斯馬拉鬆主席保羅?蘭伯特,夏威夷火奴魯魯馬拉鬆主席吉姆?巴拉哈爾聯袂推薦!
係統、專業、科學、全麵的湛廬文化樂跑人生係列圖書之17。
國內di一套原創跑步繪本“百馬人生係列”之世界馬拉鬆大滿貫第二部!
湛廬文化齣品。
內容簡介在徵戰世界馬拉鬆大滿貫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些什麼?芝加哥馬拉鬆、紐約馬拉鬆會有怎樣的風景?
2012年紐約馬拉鬆因為“桑迪”颶風而取消,當時是怎樣的一番情景?在麵對這場意外時,跑者和觀眾是如何應對的呢?
已經跑完“兩站”的田同生繼續堅持在完成世界馬拉鬆大滿貫的夢想之路上。盡情奔跑時,“我”也遇到瞭一個新的選擇……
勇敢開始,全力以赴,終會遇見更好的自己。“百馬推手”田同生與女兒田十川再度攜手,用清新的文字和幽默的畫筆開啓世界馬拉鬆大滿貫之旅。他們將精彩紛呈的42.195公裏,轉化成瞭一本充滿趣味和哲理並易於閱讀的繪本,以清新、新穎的風格展示瞭芝加哥馬拉鬆以及紐約馬拉鬆的盛況,同時將田老師從跑步到創業的徵途生動地描繪瞭齣來,演繹瞭馬拉鬆跑者的勤奮、勇於挑戰、追夢不停。
作者簡介田同生,
跑哪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聯閤創始人,北京略博管理谘詢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
暢銷書《百馬人生,從55歲開始》和《百馬人生,跑嚮波士頓》作者。
2005年開始攀登雪山,迄今已經成功攀登過澳洲、非洲、歐洲和南美洲*高峰,*高的攀登高度為海拔7 546米的慕士塔格峰。2008年開始跑步,迄今已經完成75個全程馬拉鬆(42.195公裏)。
推動瞭包括萬科、聯想、中國建設、華潤、中國金茂、百度、阿裏巴巴、騰訊等知名企業的跑步活動。
2015年2月,獲得CCTV體壇風雲人物年度未名人士體育精神奬提名;2016年2月,獲得新浪體育“跑動中國”跑步意見領袖奬。
田十川,
海歸美女繪本畫傢,新銳藝術傢。
“十川藝術”創始人,“馬拉鬆奬牌畫”創始人。
馬拉鬆跑者,2013年開始跑步至今已完成柏林、東京、夏威夷等9個馬拉鬆。
2014年與父親閤作齣版瞭國內首部馬拉鬆主題繪本《百馬人生,從55歲開始》;2015年兩人再度閤作推齣《百馬人生,跑嚮波士頓》。
易居中國執行總裁
《汽車雜誌》總編輯,世界馬拉鬆大滿貫中國跑者俱樂部成員
華潤置地副總裁
新絲路時尚集團創始人、名譽董事長,世界馬拉鬆大滿貫中國跑者俱樂部成員
中城新産業控股董事長
世界馬拉鬆大滿貫中國跑者俱樂部成員
大海智地公司聯閤創始人、董事長,世界馬拉鬆大滿貫中國跑者俱樂部成員
盾安集團總裁,世界馬拉鬆大滿貫中國跑者俱樂部成員
賽無憂創始人,世界馬拉鬆大滿貫中國跑者俱樂部成員
沃爾沃亞太區總裁,世界馬拉鬆大滿貫中國跑者俱樂部成員
梵櫻文化公司創始人
前迪士尼馬拉鬆總監,BMW達拉斯馬拉鬆主席
[序言]
刻骨銘心的修煉
擺在您麵前的這本《百馬人生,跑嚮紐約》是我和十川閤著的第三本繪本書,述說的是芝加哥馬拉鬆和紐約馬拉鬆。
跑完100場馬拉鬆是我人生的一個目標,我把第80場放在瞭2016年11月6日的紐約馬拉鬆。
之前,我已經跑過三次紐約馬拉鬆,每一次都是刻骨銘心的修煉!
一場被取消瞭的比賽
一次是在2012年11月。
齣發去紐約前,我從電視上看到百年一遇的颶風“桑迪”強勢登錄美國東海岸,襲擊瞭包括紐約、新澤西在內的很多地區。當時已造成50人死亡,820萬戶停電,人員和財産損失都很嚴重,且災情數字還在不斷增加。
颶風的消息令我忐忑不安,紐約馬拉鬆還能跑嗎?
後來,紐約市市長布隆伯格錶示盡管桑迪颶風重創紐約,但紐約馬拉鬆會正常進行,以展示紐約人民經曆“9·11”之後堅韌不拔的精神。
有瞭市長的保證,我們一傢三口便於11月1日來到紐約。然而,就在距比賽僅剩36個小時的時候,布隆伯格終改變瞭主意。
當時,我正坐在紐約一傢酒店的大堂裏,周圍都是來跑馬拉鬆的跑者。
一開始,賽事取消的消息對跑者們的衝擊很大,但後來大傢都坦然地接受瞭現實。對所有人來說,生命和正常的生活比任何一個馬拉鬆賽事都重要。
11月5日,也就是原定的馬拉鬆比賽日,數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跑者自發地聚集到紐約中央公園跑步,途中還有誌願者在高喊“加油”並送水,根本看不齣那是一場被取消瞭的比賽。我和來自巴黎的跑友文殊、波士頓的跑友蓬蔓各自戴著紐約馬拉鬆的號碼布繞著中央公園跑瞭個半馬。
事後,主辦方給所有跑者提供瞭兩個方案:一是退還200多美元的參賽費,二是保證他們的資格,延續到2013、2014或2015年的紐約馬拉鬆。在6萬多名跑者中,有32 138人要求退還參賽費,21 999人選擇參加2013年的紐約馬拉鬆,我就是其中之一。
一年後穿越的終點綫
2013年11月,我再次到紐約跑馬拉鬆,依舊是一傢三口同行。
我住在第8大道與44街交界處的一所酒店,原本我以為可以到42街的紐約圖書館搭乘巴士前往史丹頓島。但主辦方通知說,我被分配到8:15去碼頭坐船前往史丹頓島。
一開始,我打算乘地鐵去碼頭,可是42街的地鐵站構造太復雜瞭,我在探路時在裏麵轉瞭嚮,找不到齣口。如果比賽當天也這樣的話,我將會錯失紐約馬拉鬆的參賽機會。
太太看瞭相關資料後建議我打的士去碼頭。她怕我打的士時會齣錯,還在一張紐約地圖上做瞭標注。
早上7點,我齣瞭酒店,招手打的士。巧得很,我在酒店門口遇到一位同行的跑者。於是,我們倆就上瞭同一輛的士。
由於我2012年初報名紐約馬拉鬆時的成績還在5小時左右,所以被安排在第4撥10:55纔齣發。
“從來不曾有過暖和的跡象。無論哪一次,肯定都是像魔女的心一樣冰冷的星期日。”這是村上春樹所描述的11月份的紐約。
當時,我上身穿瞭兩件抓絨,下身穿瞭兩條緊身褲,頭上戴瞭一頂棒球帽,手上戴瞭手套。就這樣的穿戴,還是被寒風吹得直發抖。我足足等瞭兩個多小時纔開始起跑。
等待期間,我突然收到太太發來的短信,問我是不是沒有帶能量膠。
我下意識地摸瞭一下腰包,確實沒帶,這下問題大瞭,途中的補給怎麼解決呀。我記得賽道中是供應能量膠的,但太太告訴我說到瞭18英裏後纔有。
我必須從10英裏開始補充能量,不然就可能完成不瞭比賽。太太說她會帶著女兒和能量膠乘地鐵到6英裏的地方等我,也就是布魯剋林25街附近。
我在25街看到太太和女兒在瑟瑟的寒風中站在一個路燈下,趕緊快跑過去把5支能量膠放進腰包裏……
中午的時候,紐約齣太陽瞭,照得身上暖洋洋的。
到瞭下午又開始轉陰,還不時有毛毛雨光顧。
跑過後的兩座大橋之後開始進入中央公園。我打開腰包,取齣攜帶的五星紅旗,舉到頭頂嚮終點衝去。等待瞭一年,我終於穿越瞭紐約馬拉鬆的終點,太不容易瞭。
不是一個人的馬拉鬆
第三次跑紐約馬拉鬆是在2015年的11月。
那時,我們剛剛創辦瞭一傢理念為“輕鬆跑遍全球”的公司——跑哪兒,緻力於成為中國具影響力的跑步賽事生態平颱,創業僅有半年時間。
這一次我不再是孤零零的一個人從維拉劄諾大橋跑到中央公園瞭,而是帶領瞭包括傢屬在內的數十人規模的中國跑團來跑紐約馬拉鬆。
終,我以4:29:39的成績完賽紐約馬拉鬆。盡管,我的年齡長瞭兩歲,但我的成績和兩年前相差無幾。
此刻,我追求的已經不是個人的馬拉鬆成績,而是讓更多的人穿上跑鞋走齣傢門,踏上奔跑的健康之路。
北美齣版的英文版《中國日報》用兩個整版的篇幅,報道瞭我所帶領的中國跑團徵戰紐約馬拉鬆的故事。
每一個紐約馬拉鬆跑者的胸前都會佩戴一塊號碼布,號碼布的背後都粘有一條小小的細長塑料片,那是記錄跑者成績的芯片。當佩戴號碼布芯片的跑者通過馬拉鬆賽道途中的計時點時,那些計時點上的設備就會讀取這條芯片上的數據,從而形成跑者精確的比賽成績。我們在紐約馬拉鬆期間見到瞭研發和生産該芯片的公司的創始人之一,並從此開啓瞭與這傢世界級跑步賽事科技平颱公司的戰略閤作,我們通過互聯網+軟件+硬件+社群的生態賽事平颱,為中國老百姓的大健康做貢獻,讓越來越多的跑者可以輕輕鬆鬆地參加跑步比賽,讓越來越多的賽事組織者們可以輕輕鬆鬆地舉辦比賽。
紐約馬拉鬆結束的第二天,我們專程拜訪瞭紐約路跑協會。
1970年紐約路跑協會舉辦一場馬拉鬆的時候,參加人數僅有127人,比賽路綫也隻是繞著紐約中央公園跑4圈而已。把它說成紐約馬拉鬆多少有點貨不對闆,說成中央公園馬拉鬆倒是名副其實。如今,每年有來自世界100多個國傢的近7萬人參加紐約馬拉鬆比賽。
世上任何一個偉大的事物,都是從渺小開始起步。
《百馬人生:跑嚮紐約》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就好像我真的站在紐約的街頭,感受著空氣中彌漫的比賽氣息,聽著周圍此起彼伏的加油聲。作者非常擅長運用細膩的筆觸,將賽前的緊張、比賽中的跌宕起伏、以及最終衝過終點綫時的激動,都描繪得淋灕盡緻。我仿佛能感受到他每一次呼吸的節奏,每一次肌肉的酸痛,每一次對意誌力的考驗。書中對於“跑嚮紐約”這個目標的刻畫,不僅僅是地理位置上的到達,更是精神上的升華。它代錶著一種夢想的實現,一種堅持不懈的追求。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腦海中會不自覺地浮現齣自己曾經設定的目標,那些曾經的熱情,以及那些因為種種原因而半途而廢的經曆。作者的經曆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不是能力不足,而是毅力不夠;不是看不到希望,而是沒有堅持到最後。他對於“跑到”這個動作的分解,對於身體和精神狀態的細緻觀察,都讓我覺得非常真實和有啓發性。它不是那種空泛的勵誌雞湯,而是充滿瞭具體的情感和實在的體驗,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産生強烈的共鳴,並從中汲取力量。
評分我拿到這本《百馬人生:跑嚮紐約》的時候,並沒有立刻投入閱讀,因為我之前對跑步的認識,大多停留在“運動”這個層麵。然而,讀完之後,我纔發現自己之前是多麼的狹隘。這本書,實際上是在講述一種“生命力”的展現。作者通過他每一次挑戰極限的經曆,展現瞭人類身體和精神的巨大潛能。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過程”的強調。他並沒有僅僅滿足於“跑完”一個結果,而是享受瞭每一次訓練、每一次比賽中,身體與意誌的對話。那些關於如何調整呼吸、如何應對疲勞、如何在逆境中尋找突破的細節,都讓我受益匪淺。這不僅僅是給跑者的建議,更是適用於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麵麵。當我們在工作、學習或生活中遇到睏難時,也需要這種“跑者精神”,去分解問題,去一步一步攻剋。書中關於“百馬”的概念,讓我思考,什麼纔是真正值得我們用一生去追求的事業?是某個具體的成就,還是這個不斷追求、不斷超越的過程本身?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人生導師,用他獨特的經曆,為我指點迷津。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觸動太大瞭,真的感覺像是作者帶著我一起跑瞭一場馬拉鬆,從起點一路奔跑到終點,中間的風景、心路曆程,都清晰地呈現在眼前。我一直以為“百馬人生”隻是一個比喻,但讀完之後纔發現,這不僅僅是關於跑步本身,更是關於一種生活態度,一種不斷挑戰自我、超越極限的精神。作者用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講述瞭他在漫長跑者生涯中遇到的種種睏難,有身體上的極限,有心理上的掙紮,還有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挫摺。但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他並沒有迴避這些,而是坦然地剖析,然後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化解。我尤其喜歡他描述那些訓練中的枯燥與痛苦,但同時又如何在這些時刻找到樂趣和意義。這種“苦中作樂”的精神,正是我們許多人在生活中所缺少的。而且,書中不時穿插的與傢人、朋友之間的情感連接,讓這場“百馬人生”之旅更加有血有肉。跑者不僅僅是獨自前行,更是與愛的人共同分享喜悅與堅持。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關於跑步的書,不如說是一本關於如何活齣精彩人生的指南。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開始思考,我的人生馬拉鬆,又會以怎樣的方式奔跑呢?
評分翻開《百馬人生:跑嚮紐約》,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大門,一個充滿汗水、夢想和無限可能的世界。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種“生命的力量”的覺醒。作者的敘述,不僅僅是對跑步這件事的記錄,更是對自己生命的一次深刻探索。我被書中他對於每一次奔跑的細節描寫所震撼,那些對身體感受的精準捕捉,對心理波動的細膩描繪,都讓我覺得,他不僅僅是在跑步,更是在與自己的身體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去瞭解它的極限,去激發它的潛能。而且,書中關於“跑嚮紐約”這個目標,給我帶來瞭極大的鼓舞。它讓我明白,即使是一個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隻要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和毅力去追求,終有一天會實現。我尤其喜歡他關於“失敗是成功之母”的理解,他並沒有將挫摺視為終點,而是將其視為學習和成長的機會。這種積極麵對挑戰的態度,正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這本書,不僅是關於跑步,更是關於如何擁抱生活,如何勇敢地去追尋我們內心的聲音,然後,一路嚮前,無所畏懼。
評分老實說,我當初是被書名吸引的。《百馬人生》這個說法,聽起來就很有氣勢,再加上“跑嚮紐約”,仿佛預示著一段史詩般的旅程。而這本書,確實沒有讓我失望。它的文字風格非常獨特,時而像一位睿智的長者,娓娓道來人生的哲理;時而又像一個熱血的青年,充滿激情地分享他的每一次奔跑。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堅持”這個主題的深入探討。作者通過他數十年如一日的跑步經曆,告訴我們,堅持不是一種苦行僧式的忍耐,而是一種主動的選擇,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他讓我看到,即使是在最平凡的日子裏,隻要保持一份對目標的熱愛和執著,也能創造齣不平凡的意義。書中關於他與傢人的互動,以及他在跑步過程中所獲得的感悟,都讓我覺得非常溫暖。它讓我們明白,生命中的很多美好,不僅僅來自於個人的奮鬥,也來自於與他人的連接和支持。這本書,就像一部關於成長和蛻變的史詩,讓我看到瞭一個普通人如何通過堅持和熱愛,活齣瞭屬於自己的精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