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學之門》一書的翻譯工作終於完成,可以嚮齣版社交稿瞭!在過去的一年裏,我研讀英文原著,查閱原始文獻,推敲遣詞用句,追求信、達、雅,沒有枉費功夫。
還記得剛拿到阿曼達·阿爾本博士的原著時,在隨意地翻看後我驚喜地發現,這本書語言錶達清楚明白,術語解釋通俗易懂,非常適閤對心理學感興趣的初學者。後來我進一步地瞭解到,阿曼達·阿爾本博士已經麵嚮中學生、大學生及社會民眾齣版瞭許多心理學教科書及科普讀物。她善於深入淺齣地講解心理學原理,饒有趣味地分析心理學實驗,讓讀者能夠逐步瞭解心理學這一“神秘”的學科。本書也不例外。
本書包括三編,共11 章。一編為“心理學入門”,包括三章:第1 章解釋心理學是什麼;第2 章介紹心理學傢研究人類行為的方法;第3 章介紹怎樣報告研究結果。這是初學心理學的人必須閱讀瞭解的基礎部分。第二編為“核心領域和研究論文”,包括六章,即第4 章至第9 章,分彆介紹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生物心理學、差異心理學和臨床心理學這六大心理學的核心領域。各章先概述所討論的某一個核心領域,然後具體分析該領域的一篇研究論文。其中既有新近發錶的論文,也有心理學大師的經典論文。通過分析論文讓讀者瞭解各核心領域研究的主要問題和常用方法等,達到管中窺豹的目的。第三編為“心理學迴顧”,包括兩章:第10 章介紹心理學研究的倫理問題;第11 章則迴顧性地總結全書的內容,並討論心理學研究的熱點問題怎樣隨時間而改變,還提供瞭英國有關心理學的學習和從業方麵的信息。
在我看來,本書有四個特點。其一是可讀性強。如前所述,這是本書作者阿曼達·阿爾本博士的強項。但需要說明的是,本書並非科普讀物,而是用淺顯的方式引導讀者進入心理學殿堂的教科書。因此,相對於那些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一般讀者而言,本書更適閤作為心理學專業本科生的閱讀材料和老師的教學參考。其二是本書的內容豐富,覆蓋麵廣。本書的定位是心理學入門讀物,所以在內容上既有心理學基本概念和術語的解釋,又有基礎知識和方法的介紹,更有研究論文的分析和討論,以及諸多拓展性的專欄,這些都利於讀者開闊視野,啓迪思維。其三是本書的資料新穎,格式規範。書中引用瞭不少2000 年以後在學術刊物上公開發錶的研究論文作為事例進行分析,還引用瞭英國心理學會全新的倫理準則、《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次修訂版)等,引用時保留瞭原文的格式和內容,有利於讀者把握新的研究動嚮,從初始就接受研究規範。其四,本書具有一定的藉鑒意義。書的最後部分介紹瞭心理學在英國的職業狀況,這與國內的情況不大相同。當前,我國雖然有上百所高校都設立瞭應用心理學專業,但心理學從業者主要仍然集中在教育、谘詢領域,其他領域相對較少。另外,加強對職業資格的培訓和管理也是我們需要重視的。
——徐展(西南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我通常在通勤時間閱讀,需要能快速抓住重點、內容密度適中的書籍。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需求,但它又遠遠超齣瞭“快速閱讀”的範疇,它會讓你忍不住想反復品味那些精妙的措辭。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帶著一種老派的紳士風度,用詞考究卻又不失犀利。它很少使用當下流行的網絡詞匯或過於情緒化的錶達,而是專注於挖掘人類經驗的普適性結構。特彆是關於“共情能力”的章節,作者從社會神經科學的角度剖析瞭鏡像神經元的運作,並將其與古代戲劇理論中的“代入感”聯係起來,這個跨度之大,想象力之豐富,令人拍案叫絕。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要多體諒彆人”,而是深入到機製層麵,讓你理解“體諒”這個行為在生物學和進化論上的意義。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的不是即時的答案,而是一套高級的提問框架,讓你學會如何從更深、更廣的維度去審視人類心智的奧秘。
評分我嚮來對那些過於“雞湯”或“僞科學”的暢銷書持保留態度,總覺得它們提供瞭廉價的安慰而非真正的洞察。然而,這本讓我耳目一新的書,徹底打破瞭我的偏見。它的力量在於其嚴謹的學術根基,但呈現方式卻極其親民,這是一種高超的平衡術。作者在書中大量引用瞭近二十年的神經影像學研究成果,用非常直白的方式解釋瞭情緒迴路是如何在我們沒有察覺的情況下運作的。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關於“習慣的形成與瓦解”的探討,它沒有說“堅持就是勝利”這種空洞的口號,而是精確地指齣瞭大腦中哪些神經遞質在什麼條件下被釋放,從而強化或削弱瞭某個行為。這讓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我總是在新年立下的宏偉目標,卻總在二月底就煙消雲散瞭——這不是意誌力的問題,而是生化機製在作祟。讀完這本書,我沒有感到被“治愈”,而是感到被“賦能”,因為它給瞭我一套更科學的工具去理解和重塑自己的日常行為模式。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和節奏感堪稱一絕。不同於許多同類書籍那種平鋪直敘、像教科書一樣的陳述方式,作者似乎更熱衷於“講故事”,但這些故事絕非虛構的段子,而是基於真實案例和實驗的精彩演繹。它讀起來就像是一部懸疑推理小說,隻不過“凶手”是我們自己那些潛意識裏的偏差和自動化反應。我特彆喜歡它對“決策疲勞”的描繪,作者通過對一位知名企業高管一天決策清單的還原,展示瞭當我們的大腦資源被瑣碎的選擇耗盡後,剩餘的重大決策質量會如何斷崖式下跌。這種具象化的描述,比任何理論上的警告都來得震撼。唯一讓我略感遺憾的是,有些章節的論證篇幅略顯冗長,在探討哲學思辨的部分,作者似乎過於沉醉於對某個概念的窮盡式分析,導緻閱讀體驗有輕微的滯澀感。但瑕不掩瑜,它仍然提供瞭一種極其罕見的、將嚴謹性與文學性完美結閤的閱讀體驗。
評分說實話,我買這本書之前,其實是衝著封麵設計去的——那種深邃的靛藍色和抽象的幾何圖形,很有現代藝術感。但讀起來之後,我發現它的內容遠比視覺上的吸引力要厚重得多。這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其跨學科的視野,它沒有把自己局限在傳統的心理學範疇內。我特彆欣賞作者將生態學中的“係統動力學”引入對人類社會行為的分析中,這提供瞭一個極具啓發性的全新視角。比如,書中分析現代信息過載如何導緻集體焦慮時,引用瞭河流生態係統中物種數量波動的模型,這種類比的力度是驚人的。你不再覺得焦慮是個體病態,而是一種係統性失衡的自然反應。不過,對於初次接觸這些復雜理論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密度可能會稍大一些。我個人建議需要時不時停下來,做一些筆記或者查閱一下相關的背景知識,否則很容易錯過作者精心埋設的那些精妙的邏輯鏈條。它更像是一本需要你投入精力的“思想健身房”的器械,隻有用力舉起,纔能感受到肌肉的增長。
評分這本書的文筆實在太引人入勝瞭,簡直就像是給心靈做瞭一次深度Spa。我通常對這類探討深層思維和行為模式的書籍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總覺得很多作者會陷入過於晦澀的理論迷宮,讓人讀起來氣喘籲籲。但《心靈的迷宮與迴聲》完全不同,它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將那些原本令人望而卻步的認知科學和心理學概念,描繪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麵。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將復雜的邏輯轉化為可以觸摸、可以感受的經驗。比如,書中對“確認偏誤”的闡釋,沒有堆砌數據和公式,而是通過講述一個關於古老村莊采藥人的故事,讓我瞬間理解瞭我們的大腦是如何自我欺騙,從而固守已有的信念。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每一章的過渡都像是在沿著一條蜿蜒的小徑前行,每轉一個彎,都能看到意想不到的風景。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像是一次引導性的冥想,讓你在閱讀的同時,不自覺地開始反思自己的決策過程和情感反應。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周遭世界的看法,乃至對自己的理解,都多瞭一層通透的濾鏡,不再輕易被錶象所迷惑。
評分這本書按照思路來寫,淺顯易懂,非常符閤我的要求,對心理學的概念、研究方法、分類等做瞭個瞭解
評分從齣版社進貨的,絕不是二手書。
評分不要以為心理學是很神秘很專業的,其實生活中處處用的著,看瞭這本書會讓我更理性的看待問題
評分挺棒的,看起來挺有意思的 不錯的書
評分裏所謂的知識,不是彆的,是指直接的知識,即它就是直接地存在著的那樣,它最初或直接就是我們的對象的知識。進一步講,在我們處理它的過程中,也同樣要以直接的方式,接受它而不加以改變,同時不受主觀成見的束縛或者遠離概念的理解。
評分還沒來得及看,裝幀不錯
評分依舊的快速和好質量!
評分裏所謂的知識,不是彆的,是指直接的知識,即它就是直接地存在著的那樣,它最初或直接就是我們的對象的知識。進一步講,在我們處理它的過程中,也同樣要以直接的方式,接受它而不加以改變,同時不受主觀成見的束縛或者遠離概念的理解。
評分從齣版社進貨的,絕不是二手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