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宋筆記(第5編·8)

全宋筆記(第5編·8)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編
圖書標籤:
  • 宋代史
  • 筆記文獻
  • 曆史研究
  • 文化史
  • 地方誌
  • 宋史
  • 文史資料
  • 古籍
  • 史料
  • 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大象齣版社
ISBN:9787534770081
版次:1
商品編碼:10954506
品牌:大象齣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大象史料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2
字數:24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徽宗南幸至潤,郡官迎駕於西津。及禦舟抵岸,上禦棕頂轎子,一宦者立轎旁呼曰:道君傅語,眾官不須遠來。衛士臚傳以告,遂退。徽宗南幸還京,服栗玉並桃冠、白玉簪、赭紅羽衣,乘七寶輦,蓋吳敏定儀注雲。

內頁插圖

目錄

老學庵筆記
避暑漫抄
放翁傢訓
人蜀記
傢世舊聞
齋居紀事
淳熙玉堂雜記
乾道庚寅奏事錄
二老堂雜誌

精彩書摘

陳亞詩雲:「陳亞今年新及第,滿城人賀李衙推。」李乃亞之舅,為醫者也。今北人謂蔔相之士為巡官,巡官唐五代郡僚之名,或謂以其巡遊賣術,故有此稱。然北方人市醫皆稱衙推,又不知何謂。
《字說》盛行時,有唐博士耜、韓博士兼,皆作《字說解》數十捲,太學諸生作《字說音訓》十捲。又有劉全美者,作《字說偏旁音釋》一捲,《字說備檢》一捲,又以類相從為《字會》二十捲。故相昊元中試闢雍,程文盡用《字說》,特免省。門下侍郎薛肇明作詩、奏禦,亦用《字說》中語。予少時見族伯父彥遠《和霄字韻》詩雲:「雖貧未肯氣如霄。」人莫能曉。或叩之,答曰:「此齣《字說》,霄字雲:『凡氣升此而消焉。』」其奧如此。鄉中前輩鬍浚明尤酷好《字說》,嘗因浴齣,大喜曰:「吾適在浴室中有所悟。《字說》直字雲:『在隱可使十目視者直。』吾力學三十年,今乃能進此地。」近時此學既廢,予平生惟見王瞻叔參政篤好不衰,每相見必談《字說》,至暮不雜他語,雖病亦擁被指畫誦說不少輟。其次晁子止侍郎,亦好之。
先伯祖中大夫,平生好墨成癖,如李廷珪、張遇以下皆有之。李黃門邦直在真定,嘗寄先左丞以陳贍墨四十笏,盡以為伯祖壽。晚年擇取尤精者,作兩小籃,常置臥榻,愛護甚至。及下世,右司伯父舉筐以付通判叔父[一],曰:「先人所寶,汝宜謹藏之。」不取一笏也。
……
《宋代文人筆記的沉思與流變:宋人生活、思想與藝術的側影》 緒論:穿越時空的案牘——探尋宋代士人的精神世界 宋代,一個被譽為“近世之萌芽”的時代,其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繁榮與轉型,深刻地塑造瞭中國曆史的走嚮。然而,要真正觸摸那個時代的脈搏,理解士大夫階層的精神氣候與日常生活,單純依靠正史的宏大敘事往往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潛入那些被視為“稗官野史”或“閑書”的筆記之中。這些筆記,如同宋代文人在案頭、在茶餘飯後、在旅途勞頓之餘隨手記錄下的碎片,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生動的筆觸,為後世勾勒齣瞭一幅幅鮮活的、充滿煙火氣的曆史畫捲。 本書並非旨在對某一部特定編目的筆記進行校勘或匯編,而是緻力於對宋代文人筆記這一文學現象進行一次宏觀的、多維度的考察與解讀。我們將目光投嚮的,是那些共同構築瞭宋代文人精神景觀的那些文學形態、思想流變與文化實踐,而非某部特定的捲冊序列。 第一編:筆記的勃興與形態的嬗變——宋代筆記文體的自覺 宋代是中國古典筆記文學的黃金時代。唐代的誌怪、傳奇與唐人“雜說”為後世奠定瞭基礎,但宋代的筆記則展現齣一種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它們不再滿足於記錄鬼神怪異或單純的軼聞趣事,而是逐漸發展齣更具哲學思辨性、史學批判性以及生活情趣的形態。 我們將探討宋人如何將個人經驗、學問心得、對前代典籍的考證、乃至對社會現象的批判,熔鑄於“筆記”這一相對自由的文體之中。從早期偏重知識積纍的類書性質,到中後期趨嚮個人化、抒情化的特點,筆記的形態經曆瞭顯著的“文體自覺”。這種自覺,反映瞭士人對個體生命體驗與知識體係構建的重視,標誌著中國古代文體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摺點。 第二編:理學思潮下的日常介入——士人精神的內嚮性轉嚮 宋代理學的興起,深刻地影響瞭士人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程硃理學強調“格物緻知”、“存天理,去人欲”,這種深邃的內省精神,不可避免地滲透到瞭文人的日常觀察與記錄之中。 本書將深入分析筆記中所體現的這種“內嚮性轉嚮”。士人開始更細緻地觀察自身的起心動念,關注道德修養的細節,並將這種對“理”的探求,投射到對自然景物、風俗人情甚至藝術鑒賞的分析上。筆記中的“論斷”往往帶有強烈的思辨色彩,不再是簡單的記錄,而是知識分子將自身哲學思考“活化”於具體情境中的嘗試。我們會發現,即便是記錄瑣事,其背後也往往隱藏著對“道”的探尋。 第三編:市井煙火與文化消費——宋代社會的細微肌理 宋代商業經濟的繁榮與城市生活的發展,催生瞭更為豐富和世俗化的文化消費。士人不再僅僅是廟堂的精英,他們開始深入市井,記錄下那些在宏大史書中難覓蹤影的“人間煙火”。 我們將考察筆記中對於宋代城市生活、商業貿易、飲食文化、娛樂活動(如瓦捨勾欄)、以及新興的士人交往圈子的描摹。這些記錄,如同一麵麵摺射當時社會風貌的棱鏡,清晰地展現瞭宋人對於生活美學的追求——從精巧的園林布局,到雅緻的茶道器具,再到對新鮮事物的追捧。這些關於“俗”的記錄,反過來又被士人的筆觸提煉升華為一種具有獨特審美價值的“雅”。 第四編:史學批判與文獻考訂——“小見”與“大義”的交織 宋代的史學研究取得瞭巨大成就,而筆記在此過程中扮演瞭重要的補充和批判角色。許多筆記,尤其是那些帶有較強考據性質的著作,常常會引用檔案、碑刻、私人信件等一手資料,對正史的失實之處進行辨析,或對曆史人物的動機進行細緻的剖析。 本書將辨析筆記中的史學功能,它們如何通過記錄的細節,糾正瞭官方史學的滯後性或傾嚮性。這種“以小見大”的史學方法,體現瞭宋代文人對曆史真實性的執著追求,也展現瞭他們試圖在紛繁復雜的曆史事件中,尋找某種永恒的人類經驗和政治智慧的努力。 結語:不朽的“雜記”——宋代精神的活態遺存 宋代筆記的價值,在於其“不確定性”與“全景性”的完美結閤。它們不是係統性的理論著作,而是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中留下的思維軌跡與審美碎片。正是這些看似零散的記錄,匯聚成瞭理解宋代復雜文明形態最直接的文本。 研究這些筆記,我們所捕捉到的,是那個時代文人麵對社會變革、思想碰撞、生活變遷時,所展現齣的那份深沉的思辨、細膩的觀察以及對生命本身的尊重與熱愛。它們是宋代士人精神世界的“活態遺存”,至今仍能以其穿越時空的力量,滋養今人的精神世界。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這本書的,起初是被其宏大的篇幅所震懾,心想這得是何等的浩瀚工程。然而,深入閱讀後,我發現它真正打動我的是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每一篇筆記的背後,都仿佛能看到一位位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他們對自然哲學的探討,對人情世故的洞察,對詩詞歌賦的獨到見解,都以一種極其精煉卻又意味深長的筆觸展現齣來。閱讀時,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某些詞句,去揣摩作者彼時彼刻的心境。這不像是一些碎片化的閱讀材料,而是需要沉下心來,像品味陳年佳釀一樣,慢慢體會其韻味。書中的那些對日常瑣事的描摹,如品茶、論畫、賞竹,都透露齣一種超然物外的雅緻,讓人在喧囂的現代生活中,找到瞭一個可以暫時棲息的寜靜角落。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體現在它收錄瞭多少文獻上,更在於它構建瞭一個完整的宋代知識生態係統。通過這些零散的筆記,我們可以窺見宋代士大夫階層的生活圖景、思想脈絡乃至審美趣味。它不像正史那樣嚴肅刻闆,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和個體溫度。我特彆欣賞其中一些關於友朋交往、書信往來的片段,字裏行間流淌齣的真摯情誼,跨越瞭韆年依然能引起強烈的共鳴。這些筆記是活生生的曆史,它們讓我們看到,那些曆史上的偉人,在卸下光環之後,也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的普通人。這種“人”的迴歸,讓我對那個時代産生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依戀,仿佛自己也成瞭那個時代剪影中的一個模糊身影。

評分

與其他整理類的書籍相比,這部《全宋筆記》在史料的甄選和呈現上,展現齣一種近乎苛刻的專業精神。它沒有為瞭湊數而堆砌無關緊要的內容,而是精選瞭那些最具代錶性和研究價值的篇章。這種“少而精”的編輯思路,反而使得每一點信息都顯得尤為珍貴。我發現,許多看似不經意的記錄,深入挖掘後,往往能揭示齣當時社會運作的某一側麵,或者某個學派思想演變的微小節點。這對於進行宋代史或文學研究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座寶庫,它提供瞭一手、未經太多修飾的原始材料。它要求讀者保持一種批判性的眼光去閱讀,去辨析、去聯係,而非被動接受,這本身就是對閱讀能力的一種高級鍛煉。每一次翻閱,都有新的發現,這種持續的知識增量,讓我覺得物超所值。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封麵采用瞭一種古樸典雅的米黃色,那種略帶磨砂的質感,拿在手裏仿佛就能感受到曆史的沉澱。字體的選擇更是精妙,繁復卻不失疏朗的宋體,仿佛是從宋代的拓本中直接復刻下來一般。內頁的紙張厚實挺括,微微泛黃的色調讓人聯想到舊時的文稿,閱讀體驗極佳,即便是長時間翻閱,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裝幀的工藝也看得齣是下足瞭功夫的,綫裝的設計,每一頁都縫閤得一絲不苟,翻開時,書頁間的張力恰到好處,既能穩固內容,又不至於束縛閱讀的自由。特彆是書脊處的燙金紋飾,低調奢華,與整體的古韻相得益彰。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不僅僅是形式上的美感,更是對書中內容的一種尊重和緻敬,讓人在捧讀之前,就已經心生敬意。對於我這樣的文字愛好者來說,擁有這樣一本製作精良的書籍,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它讓閱讀不僅僅是知識的攝取,更是一種儀式感。

評分

說實話,初次翻閱時,我曾有些許的畏難情緒,畢竟“全宋筆記”四個字就代錶著海量的文獻和相對晦澀的文言文。但是,這本書的編排和注釋做得非常齣色,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編者顯然是深諳讀者的需求,對於那些生僻的詞匯和典故,都有清晰的注釋和背景介紹,使得即便我不是科班齣身,也能較為順暢地理解其中的深層含義。這種體貼入微的編纂,使得原本可能高高在上的古典文獻,變得可親可近。它就像一位耐心的引路人,牽著讀者的手,一步步走入宋代的知識殿堂,而不是直接將我們扔進信息的海洋裏自生自滅。這種對讀者的尊重,讓我對這部作品的整體齣版質量肅然起敬,也讓我更有信心去探索更深層次的文本。

評分

答禮,頗有風度。多讀書,可以讓你多增加一些課外的知識。培根先生說過:“知識

評分

這套書總體不錯,與中華書局的互補。

評分

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評分

全宋筆記可以作為中華書局與上海古籍有關唐宋筆記的補充,其中稀見筆記不少。

評分

,快遞也非常好,很快收到書瞭。書的包裝真的非常好,沒有拆開過,非常新,可以

評分

作品呈現在我麵前。深入淺齣的寫作手法能讓本人猶如身臨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

評分

就是力量。” 不錯,多讀書,增長瞭課外知識,可以讓你會感到渾身充滿瞭一股力

評分

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全宋筆記(第5編·8)

評分

品相好,和書店一模一樣,好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