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宋笔记(第5编·8)

全宋笔记(第5编·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编
图书标签:
  • 宋代史
  • 笔记文献
  • 历史研究
  • 文化史
  • 地方志
  • 宋史
  • 文史资料
  • 古籍
  • 史料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70081
版次:1
商品编码:10954506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象史料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2
字数:24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徽宗南幸至润,郡官迎驾于西津。及御舟抵岸,上御棕顶轿子,一宦者立轿旁呼曰:道君傅语,众官不须远来。卫士胪传以告,遂退。徽宗南幸还京,服栗玉并桃冠、白玉簪、赭红羽衣,乘七宝辇,盖吴敏定仪注云。

内页插图

目录

老学庵笔记
避暑漫抄
放翁家训
人蜀记
家世旧闻
斋居纪事
淳熙玉堂杂记
干道庚寅奏事录
二老堂杂志

精彩书摘

陈亚诗云:「陈亚今年新及第,满城人贺李衙推。」李乃亚之舅,为医者也。今北人谓卜相之士为巡官,巡官唐五代郡僚之名,或谓以其巡游卖术,故有此称。然北方人市医皆称衙推,又不知何谓。
《字说》盛行时,有唐博士耜、韩博士兼,皆作《字说解》数十卷,太学诸生作《字说音训》十卷。又有刘全美者,作《字说偏旁音释》一卷,《字说备检》一卷,又以类相从为《字会》二十卷。故相昊元中试辟雍,程文尽用《字说》,特免省。门下侍郎薛肇明作诗、奏御,亦用《字说》中语。予少时见族伯父彦远《和霄字韵》诗云:「虽贫未肯气如霄。」人莫能晓。或叩之,答曰:「此出《字说》,霄字云:『凡气升此而消焉。』」其奥如此。乡中前辈胡浚明尤酷好《字说》,尝因浴出,大喜曰:「吾适在浴室中有所悟。《字说》直字云:『在隐可使十目视者直。』吾力学三十年,今乃能进此地。」近时此学既废,予平生惟见王瞻叔参政笃好不衰,每相见必谈《字说》,至暮不杂他语,虽病亦拥被指画诵说不少辍。其次晁子止侍郎,亦好之。
先伯祖中大夫,平生好墨成癖,如李廷珪、张遇以下皆有之。李黄门邦直在真定,尝寄先左丞以陈赡墨四十笏,尽以为伯祖寿。晚年择取尤精者,作两小篮,常置卧榻,爱护甚至。及下世,右司伯父举筐以付通判叔父[一],曰:「先人所宝,汝宜谨藏之。」不取一笏也。
……
《宋代文人笔记的沉思与流变:宋人生活、思想与艺术的侧影》 绪论:穿越时空的案牍——探寻宋代士人的精神世界 宋代,一个被誉为“近世之萌芽”的时代,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繁荣与转型,深刻地塑造了中国历史的走向。然而,要真正触摸那个时代的脉搏,理解士大夫阶层的精神气候与日常生活,单纯依靠正史的宏大叙事往往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潜入那些被视为“稗官野史”或“闲书”的笔记之中。这些笔记,如同宋代文人在案头、在茶余饭后、在旅途劳顿之余随手记录下的碎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为后世勾勒出了一幅幅鲜活的、充满烟火气的历史画卷。 本书并非旨在对某一部特定编目的笔记进行校勘或汇编,而是致力于对宋代文人笔记这一文学现象进行一次宏观的、多维度的考察与解读。我们将目光投向的,是那些共同构筑了宋代文人精神景观的那些文学形态、思想流变与文化实践,而非某部特定的卷册序列。 第一编:笔记的勃兴与形态的嬗变——宋代笔记文体的自觉 宋代是中国古典笔记文学的黄金时代。唐代的志怪、传奇与唐人“杂说”为后世奠定了基础,但宋代的笔记则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它们不再满足于记录鬼神怪异或单纯的轶闻趣事,而是逐渐发展出更具哲学思辨性、史学批判性以及生活情趣的形态。 我们将探讨宋人如何将个人经验、学问心得、对前代典籍的考证、乃至对社会现象的批判,熔铸于“笔记”这一相对自由的文体之中。从早期偏重知识积累的类书性质,到中后期趋向个人化、抒情化的特点,笔记的形态经历了显著的“文体自觉”。这种自觉,反映了士人对个体生命体验与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视,标志着中国古代文体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第二编:理学思潮下的日常介入——士人精神的内向性转向 宋代理学的兴起,深刻地影响了士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存天理,去人欲”,这种深邃的内省精神,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了文人的日常观察与记录之中。 本书将深入分析笔记中所体现的这种“内向性转向”。士人开始更细致地观察自身的起心动念,关注道德修养的细节,并将这种对“理”的探求,投射到对自然景物、风俗人情甚至艺术鉴赏的分析上。笔记中的“论断”往往带有强烈的思辨色彩,不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知识分子将自身哲学思考“活化”于具体情境中的尝试。我们会发现,即便是记录琐事,其背后也往往隐藏着对“道”的探寻。 第三编:市井烟火与文化消费——宋代社会的细微肌理 宋代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生活的发展,催生了更为丰富和世俗化的文化消费。士人不再仅仅是庙堂的精英,他们开始深入市井,记录下那些在宏大史书中难觅踪影的“人间烟火”。 我们将考察笔记中对于宋代城市生活、商业贸易、饮食文化、娱乐活动(如瓦舍勾栏)、以及新兴的士人交往圈子的描摹。这些记录,如同一面面折射当时社会风貌的棱镜,清晰地展现了宋人对于生活美学的追求——从精巧的园林布局,到雅致的茶道器具,再到对新鲜事物的追捧。这些关于“俗”的记录,反过来又被士人的笔触提炼升华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雅”。 第四编:史学批判与文献考订——“小见”与“大义”的交织 宋代的史学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而笔记在此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补充和批判角色。许多笔记,尤其是那些带有较强考据性质的著作,常常会引用档案、碑刻、私人信件等一手资料,对正史的失实之处进行辨析,或对历史人物的动机进行细致的剖析。 本书将辨析笔记中的史学功能,它们如何通过记录的细节,纠正了官方史学的滞后性或倾向性。这种“以小见大”的史学方法,体现了宋代文人对历史真实性的执着追求,也展现了他们试图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寻找某种永恒的人类经验和政治智慧的努力。 结语:不朽的“杂记”——宋代精神的活态遗存 宋代笔记的价值,在于其“不确定性”与“全景性”的完美结合。它们不是系统性的理论著作,而是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留下的思维轨迹与审美碎片。正是这些看似零散的记录,汇聚成了理解宋代复杂文明形态最直接的文本。 研究这些笔记,我们所捕捉到的,是那个时代文人面对社会变革、思想碰撞、生活变迁时,所展现出的那份深沉的思辨、细腻的观察以及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与热爱。它们是宋代士人精神世界的“活态遗存”,至今仍能以其穿越时空的力量,滋养今人的精神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它收录了多少文献上,更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宋代知识生态系统。通过这些零散的笔记,我们可以窥见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生活图景、思想脉络乃至审美趣味。它不像正史那样严肃刻板,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个体温度。我特别欣赏其中一些关于友朋交往、书信往来的片段,字里行间流淌出的真挚情谊,跨越了千年依然能引起强烈的共鸣。这些笔记是活生生的历史,它们让我们看到,那些历史上的伟人,在卸下光环之后,也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这种“人”的回归,让我对那个时代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依恋,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时代剪影中的一个模糊身影。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封面采用了一种古朴典雅的米黄色,那种略带磨砂的质感,拿在手里仿佛就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字体的选择更是精妙,繁复却不失疏朗的宋体,仿佛是从宋代的拓本中直接复刻下来一般。内页的纸张厚实挺括,微微泛黄的色调让人联想到旧时的文稿,阅读体验极佳,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装帧的工艺也看得出是下足了功夫的,线装的设计,每一页都缝合得一丝不苟,翻开时,书页间的张力恰到好处,既能稳固内容,又不至于束缚阅读的自由。特别是书脊处的烫金纹饰,低调奢华,与整体的古韵相得益彰。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美感,更是对书中内容的一种尊重和致敬,让人在捧读之前,就已经心生敬意。对于我这样的文字爱好者来说,拥有这样一本制作精良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让阅读不仅仅是知识的摄取,更是一种仪式感。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起初是被其宏大的篇幅所震慑,心想这得是何等的浩瀚工程。然而,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真正打动我的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每一篇笔记的背后,都仿佛能看到一位位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他们对自然哲学的探讨,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对诗词歌赋的独到见解,都以一种极其精炼却又意味深长的笔触展现出来。阅读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某些词句,去揣摩作者彼时彼刻的心境。这不像是一些碎片化的阅读材料,而是需要沉下心来,像品味陈年佳酿一样,慢慢体会其韵味。书中的那些对日常琐事的描摹,如品茶、论画、赏竹,都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雅致,让人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一个可以暂时栖息的宁静角落。

评分

与其他整理类的书籍相比,这部《全宋笔记》在史料的甄选和呈现上,展现出一种近乎苛刻的专业精神。它没有为了凑数而堆砌无关紧要的内容,而是精选了那些最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篇章。这种“少而精”的编辑思路,反而使得每一点信息都显得尤为珍贵。我发现,许多看似不经意的记录,深入挖掘后,往往能揭示出当时社会运作的某一侧面,或者某个学派思想演变的微小节点。这对于进行宋代史或文学研究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座宝库,它提供了一手、未经太多修饰的原始材料。它要求读者保持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阅读,去辨析、去联系,而非被动接受,这本身就是对阅读能力的一种高级锻炼。每一次翻阅,都有新的发现,这种持续的知识增量,让我觉得物超所值。

评分

说实话,初次翻阅时,我曾有些许的畏难情绪,毕竟“全宋笔记”四个字就代表着海量的文献和相对晦涩的文言文。但是,这本书的编排和注释做得非常出色,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编者显然是深谙读者的需求,对于那些生僻的词汇和典故,都有清晰的注释和背景介绍,使得即便我不是科班出身,也能较为顺畅地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这种体贴入微的编纂,使得原本可能高高在上的古典文献,变得可亲可近。它就像一位耐心的引路人,牵着读者的手,一步步走入宋代的知识殿堂,而不是直接将我们扔进信息的海洋里自生自灭。这种对读者的尊重,让我对这部作品的整体出版质量肃然起敬,也让我更有信心去探索更深层次的文本。

评分

不错的一套书 大象出版社用心了

评分

问题。这样,你又可以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结实的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

评分

这套笔记收录了众多宋代的笔记,很有价值

评分

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全宋笔记(第5编·8)

评分

很好的资料书,努力收齐一套中

评分

序馆为“香如故堂”,陈列陆游生平简介,陆游遗像玉石碑、陆游手迹碑。堂后辟梅园,广植陆游喜爱的梅花。正殿为“放翁堂”,塑陆游坐像。两庑陈列陆游诗文各种版本及诗意画。正殿之南新增了文物陈列厅,专供陈列崇州的历史文物。

评分

《书法约言》1卷7篇。即总论2篇:答客问书法1篇,论作字之始1篇,论楷书、行书、草书3篇。在这部著作中,宋曹集中阐述了他的书法理论。他认为书法的笔意贵淡雅,不贵艳丽;贵流畅,不贵紧结;贵含蓄,不贵显露;贵自然,不贵做作。说书法之要,妙在能合,神在能离。关于临写,他主张初写字不必多费纸墨临摹,应取古拓善本,仔细玩赏,对之加以熟悉,进而须背帖而求之;要边学边思,反复进行,成竹在胸,然后举笔为之。论草书,他说张旭喜肥,怀素喜瘦;瘦劲易,肥劲难。认为写草书时用侧锋,则能产生神奇。作行草书须以劲利取势,以灵转取致。说草书无定,须以古人为法,而后能悟生于古法之外,悟生后能自我作古,也能产生自己的方法和面貌。

评分

很好的资料.值得收藏\传世.

评分

量。这种力量可以大大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会往往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