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认识电影》作者路易斯·贾内梯
《铸就传奇:约翰·福特的生命与时光》作者斯科特·艾曼
合力之作!
一部最凝练、最好玩的电影史。
焦雄屏继《认识电影》后再度出手,倾力翻译贾内梯全新力作。
★ 二十一段趣味盎然的“闪回”,以十年为单位回顾百年电影传奇
★ 从好莱坞到全世界,从大导演到小演员,带领读者品味电影人生,玩转各地片厂
★ 近百幅罕见图片配以丰富图说,展现世界著名影人风采,揭秘经典名片幕后故事
★ 精准的研究视角映射历历银幕往事,得兼学术的严谨与阅读的愉悦
★ 每章开头配以世界大事年表,从社会、文化、科技等角度横向解读电影发展时况
★ 附有世界大事/电影大事年表拉页。
为什么你需要第6版
在过去的5版中,《闪回:电影简史》为无数学生提供了一部精炼的电影史,这部电影史不仅关于电影艺术,而且关于电影产业、不断进步的电影技术以及电影给它的观众所带来的影响。本书的第6版将继续探讨最杰出和引人注目的电影及电影界的发展趋势。其最新特征如下:
1. 增加了第二十章 2000年以后的美国电影,重点突出新千年以后美国电影的主要发展。
2. 增加了第二十一章2000年以后的世界电影,主要介绍新千年以后世界电影的主要发展。
3. 内容涵盖了像《卧虎藏龙》、《波拉克》、《老无所依》、《血色将至》、《蝙蝠侠之黑暗骑士》、《霍顿奇遇记》等新近电影,并从中选取最新图片。
4. 进一步探讨了当下电影技术的影响以及当代电影领域的新趋势。
5. 设计并修订了每一章的大事年表,以十年为分期突出主要政治、社会、文化以及电影大事。
6. 全新的彩色综合大事年表帮助你对世界大事与电影大事之间的关系,以及每十年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一目了然。
内容简介
《闪回:电影简史(插图第6版)》涵盖了电影从草创之初直至进入21世纪成为娱乐龙头产业这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内容简明凝练,毫无赘笔而又细节生动,带领读者了解电影发展脉络的同时还能使之重温电影与电影人妙趣横生的银幕往事。
采取每十年为一个讲述单元的结构框架,将好莱坞电影、欧洲电影、亚洲电影及重要电影人各阶段的发展概况归纳入其艺术特色最显著的十年,突出研究侧重,并在各章前附之以此段时期世界社会文化大事年表作为互文,视角广阔而又避免了泛泛而谈,使读者能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政治气候,轻松掌握电影发展脉络。
插图第6版辅以更详尽的图说;并新增加了2000年后美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全新章节,展现电影发展潮流的当前动态,并为读者带来新鲜的影片分析。
作者简介
路易斯·贾内梯(Louis Giannetti),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和影评人,俄亥俄州凯斯西储大学荣誉教授。贾内梯先生毕业于爱荷华大学及波士顿大学,20世纪60年代晚期开始讲授18世纪英语文学,后转入电影研究。他的作品雅俗共赏,内容涵盖政论、文学和戏剧等多方面,代表作有《美国电影大师》、《认识电影》、《戈达尔及其他:电影形式论文集》等。
斯科特·艾曼(Scott Eyman),美国著名作家、编辑,主要为《棕榈滩邮报》及《纽约观察》撰稿。其作品有《好莱坞之狮:路易斯·梅耶的生活与传奇》、《刘别谦:天堂中的笑声》、《玛丽·毕克馥:美国甜心》以及《声音的速度:好莱坞与有声片革命》等。他为约翰·福特撰写的生平传记《铸就传奇:约翰·福特的生命与时光》被《洛杉矶时报》提名为1999年最佳图书。在新闻、评论、电视编剧领域屡获殊荣。
焦雄屏,著名电影学者,华语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电影人之一,曾任台湾电影金马奖主席,“电影馆”系列丛书主编,著有《法国电影新浪潮》等四十余册文集。1975年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1981年获得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电影硕士学位,后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博士班。现主持台湾电影中心,并任教于台北艺术大学电影创作研究所。焦雄屏是台湾新电影的重要评论者和推动人,同时作为担任世界各大电影节评委次数最多的华人,她一直致力于将中国优秀的导演及电影推向世界。她多次与大陆和港台众多重要导演合作,监制了蔡明亮的《洞》、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以及许鞍华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等一批优秀电影。
内页插图
目录
译者序
前 言
第一章 起 源
第二章 格里菲斯和同代人:1908-1920
第三章 1920 年代的美国电影
重要影人
女性神秘
有声电影
第四章 1920 年代的欧洲电影
苏 联
德 国
法 国
第五章 好莱坞片厂制度:1925-1955
票 房
片厂制度
明星制度
类型片制度
第六章 1930 年代的美国电影
有声片时代
新类型:黑帮片、歌舞片、神经喜剧
重要导演
第七章 1930 年代的欧洲电影
德 国
英 国
法 国
第八章 1940 年代的美国电影
片厂制度之衰退
第二次世界大战
重要导演
黑色电影和战后现实主义
第九章 1940 年代的欧洲电影
德 国
法 国
苏 联
英 国
意大利
第十章 1950 年代的美国电影
新银幕
红色恐怖
社会现实主义
方法演技
重要导演
第十一章 1950 年代的世界电影
日 本
伯格曼
费里尼
法 国
第十二章 1960 年代的美国电影
吹嘘的年代
重要导演
新方向
第十三章 1960 年代的世界电影
法 国
英 国
意大利
东 欧
第十四章 1970 年代的美国电影
“越战-水门”时代
新电影
重要人物
第十五章 1970 年代的世界电影
英 国
法 国
西 德
意大利
东 欧
澳大利亚
第三世界国家
第十六章 1980 年代的美国电影
技术和市场
里根时代
主流电影
特立独行者
第十七章 1980 年代的世界电影
英 国
西 欧
苏联和东欧
第三世界国家
日 本
第十八章 1990 年代的美国电影
好莱坞片厂
好的一面
重要导演
独立电影
第十九章 1990 年代的世界电影
好莱坞高于一切
英国
爱尔兰
欧陆电影
崛起中的电影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第二十章 2000 年后的美国电影
主要人物
崛起中的艺术家
第二十一章 2000 年后的世界电影
欧 洲
伊斯兰电影
中国香港/ 中国/ 日本
拉丁美洲
重要词汇
图例索引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电影学生现在比较幸福我27岁时在美国念完书,被邀回台湾工作,并开始教书生涯,第一个教职即在文化大学。当时电影教育并不发达,文化大学(当时还是学院呢)是唯二有电影课的大专院校,挤在小小的戏剧系影剧组,与戏剧/国剧并在一起。那还是录像带的时代,全班四十多人挤在小小的教室中,看一个超小的电视。但是学生们超热情,那一班出来了一个导演叶鸿伟(拍过《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现定居西安)。他们是大二生。有个大四生偶尔来旁听,那是蔡明亮;另外有一个大一生提早来旁听,那是现在在政大教书的王亚维。班上还有个搞灯光舞台设计的简立人,现在是我北艺大的同事,曾任剧设系主任。我排了一本《认识电影》(UnderstandingMovies)为教材,这是在美国学院指定的教科书,我个人认为深入浅出,颇有入门的功能。开始一两个礼拜,我就知道情形不妙。同学影印的教材上,查满了密密麻麻的翻译,看个五六页英文对他们太吃力了。我成了英文翻译,天天在教词汇与观念。还有我放映的影片也没翻译,只好逐句逐段现场口译。当时我便下决心一定要将此书译出。那是不讲究版权的时代,《认识电影》译出后差点选上了台湾十大好书之列。以后著作权正轨化,书商也去购买了版权,在台湾长销数年,大陆出现盗版,后来大陆也同步正版发行,据说也颇受各大学电影科系的青睐。于是文化大学教学的窘境便成了历史。现在学生不单可以轻易看完《认识电影》而对电影有基本常识,而且陆续在许多出版的中文电影书籍中滋润陶冶(更别提现在成套出版的电影经典光碟呢)。《认识电影》是我帮远流出版社出版的电影馆丛书系列的第一本,尔后电影馆出版无数译作/著作,开启电影研究学术化/文字化先河,不仅在台湾地区受到欢迎,据说大陆朋友当时不惜成本,都越洋来购买整套丛书收藏,在电影圈内蔚为风气。远流之外,我也帮万象出版社、后来的江苏教育出版社、后浪出版公司等策划电影丛书,在大陆反响很热烈,所以回过头来,《认识电影》真是开疆辟土第一本。为什么这本书如此受欢迎呢?这还跟此书作者有关。路易斯·贾内梯(LouisGiannelti)是位文学教授,他在1960年代开始教书,很快就发现自己的兴趣远超过文学的范围,他喜欢戏剧、流行文化、社会学、表演艺术、新闻学、摄影学、舞蹈、绘画、音乐,这些全部可以统摄在电影中。于是他开始钻研电影,并与1970年代风起云涌的美国大学电影系并行成长,加上他出身蓝领阶级家庭,没有身段,不似文学系学者那么咬文嚼字,所以编写的电影文字也就格外带了一份直性热情的感染力。《认识电影》又聪明地运用大量图说,让这个视觉艺术充满图像式的解释,读者因此一目了然,不至被阻挡于艰深的电影理论之外。
所以翻译贾内梯的书对我而言实在轻松,唯一吃不消的是他的活力精力。此人没几年就更版一次,内容大幅修改以适应潮流,于是出版社便会要求我重译,天哪,那真是无休止的恶梦,重译起码好几次了。贾内梯重订新版不说,还有精力又出了一本形式接近《认识电影》的电影史,名为《闪回:电影简史》。这个工作又落在我身上。我译起来还算轻松,可是因为我现在又在监制电影又常为电影节担任评委,跑来跑去,常一丢下就几个月捡不回来,苦了出版社的人。翻译此书,对贾内梯有些观点十分赞同,比方他因深谙类型电影及美国片厂制度,对电影与社会的密切互动关系颇有犀利看法。他说,一个国家的社会史,可由其明星反映出来。他举出约翰·韦恩这位明星,韦恩数十年一直居票房最高明星之首,他代表了一种美国价值观,或美国人希望自己有的价值观:自信,有慑人的威严,对世故聪明的人或事不信任,我行我素,又带点孤独与疏离性格。他是个大男人,或带着男孩性格的大男人,见到女性总有点羞怯不自在,他非常爱国,讲究自我牺牲,说穿了是保守的右翼中产阶级。美国人爱他,不是因为他的外表,而是他所代表的价值观。所以那么多俊男败在他手下,他是美国电影黄金时代最珍贵的明星。同理,台湾观众在1970年代最爱林青霞,纯粹因为她美吗?我想大家是忘了她所代表的三厅电影(客厅、咖啡厅、饭厅),那是物质,是当时民众所追求的生活质感:时装、豪宅、汽车、上流社会、炽烈的琼瑶式爱情。林青霞的出尘之美,就是这一切价值观上的bonus,观众照单全收。就像现在,大陆电影一味追求大制作、大预算、大明星、大特效,其实反映出观众对电影奇观的需求。现实主义的作品,已经不能满足在现实压力下的逃避心理。虚幻的人物关系,飘渺的历史时空,吹牛夸张的神功,飞檐走壁的冒险,不但填充了观众在现实中的虚无,而且省去制片单位与电检铁腕的角力。贾内梯为彰显历史时空与电影内容/形式的交互影响,也制作了重大历史/文化事件与电影史的对照表。经济的因素,战争的动荡,社会的变革,无不牵动着电影美学与主题的走向。这是他提纲挈领之参照。有些人对历史和老掉牙的电影不屑一顾,我也曾多次听到傲慢的创作者昭示,自己从不看他人的作品。请问,不知梅里爱,不知《月球旅行记》,不知卢米埃尔兄弟,不知《火车大劫案》,怎么能欣赏马丁·斯科塞斯的杰作《雨果》?没有看过默片,不知默片大明星如范朋克、瓦伦蒂诺、约翰·吉尔伯在有声时代来临的悲剧,不识《爵士歌手》、《万花嬉春》,没听过《迷魂记》,怎么能全面了解金像奖新赢家《艺术家》之美?看此本《闪回:电影简史》,我以为贾内梯亦有一些盲点。首先,他对阅读美国作品是准确而犀利的,但对照其他国家电影史就有泛美国观点的缺憾,尤其近三十年来世界各地电影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贾内梯的理解就显得有局限甚至偏差。他对亚洲电影毫无概念,对华语电影没有看法,甚至对当代欧洲电影亦理解十分表面。《闪回:电影简史》是一本不错的美国电影史,它可能没法和《认识电影》的分量相当,但阅读它乐趣仍非常多。另外,关于两岸三地译名差距问题还真令人头疼,尤其出版社用力过猛的编辑每次要和我角力将一些片名人名搞得混乱不已。有些大陆已行之有年,如“Godard”译为“戈达尔”,而非台湾行之有年的“高达”,或“Truffaut”译为“特吕弗”,而非台译音/义都较到位的“楚浮”,这我可以接受。但有些明明译错却援例不改的冬烘,如将“Ginger”译成“金格尔”而非“金姐”;“Powell”译成“鲍威尔”而非“鲍尔”;或将老上海时期就行之多年的“梅·蕙丝”改成“梅·韦斯特”;“芭芭拉·史丹妃”改成“斯坦威克”;或“TheGrapesofWrath”硬译成《愤怒的葡萄》,而非信雅达之《怒火之花》,这我只好据理力争,以免贻笑大方了。我不信我们应以讹传讹,这是基本。
……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闪回:电影简史》第一章 起源
电影史上的疯子中没人比亨利·朗格卢瓦(Henri Langlois)——法国电影资料馆创始人和馆长更疯的。有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前,地理学家就相信新大陆绝对存在,朗格卢瓦相信电影也一直存在,只是等人来发明罢了,即便发明能让图片动起来的机械装置得等个几千年,经过文艺复兴、经过产业革命,这个需求一直存在的——因为人类需要“直接”研究自己和周遭的世界,看自己真正在如何行动,以及自己生活的世界真正是何模样。
好的,以下是一本关于电影史的图书简介,完全不包含您提到的书名《闪回:电影简史(插图第6版)》中的内容。 --- 《光影的变迁:从默片到数字时代的电影美学与工业发展史》 导言:无声的呐喊与耳畔的交响 电影,这项诞生于十九世纪末的“魔术”,以其独特的叙事魅力和视觉冲击力,迅速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和大众娱乐媒介。它不仅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变迁,更重塑了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本书并非简单的编年史梳理,而是致力于深入剖析电影艺术从萌芽、成长到成熟,直至在数字浪潮中寻求新生的复杂历程。我们将聚焦于那些定义了时代风格的流派、革新了叙事手法的导演,以及推动技术进步的幕后力量,展现电影工业的演变轨迹。 第一部分:梦的开端——默片时代的叙事构建与美学奠基(1895-1927) 本部分追溯电影艺术的源头。从卢米埃尔兄弟的纪实捕捉,到梅里爱的奇幻想象,电影的早期探索充满了对光影的纯粹迷恋。我们详细考察了美国早期制片公司的崛起,特别是如何通过场景的搭建和镜头的调度,构建出具有稳定叙事结构的“故事片”。 重点分析了美国民族电影的奠基人D.W.格里菲斯,探讨其在蒙太奇理论和长片叙事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及其引发的关于电影伦理的早期争议。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欧洲大陆的先锋运动:德国表现主义如何通过扭曲的布景与强烈的明暗对比,将内心世界的焦虑外化;以及苏联的革命蒙太奇理论,如何将剪辑提升为一种社会宣传和心理操控的工具,聚焦于爱森斯坦的“冲突剪辑”及其对后世电影节奏感的影响。在无声的时代,演员们凭借身体的夸张表现和面部表情的细腻捕捉,完成了对情感的极致表达,他们是真正的视觉诗人。 第二部分:有声的革命与好莱坞的黄金时代(1927-1950年代初) 有声电影的出现,是一场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它彻底改变了电影的制作流程、演员的表演方式乃至观众的体验。本章探讨了“有声”技术(如维塔斯声)如何从技术难题逐步转化为艺术手段。爵士乐和对白场景的引入,促成了音乐剧的繁荣,同时也催生了有声喜剧的幽默范式。 随后,我们将步入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米高梅、派拉蒙、华纳兄弟等大型制片厂通过垂直整合的垄断模式,形成了高效、流水线式的电影生产体系。我们分析了类型片的成熟与定型——黑色电影(Film Noir)如何利用阴影和都市的疏离感,反映战后一代的道德困境;西部片如何通过神话般的边疆叙事,巩固美国精神的核心价值;以及经典好莱坞的“明星制度”如何塑造了全球的偶像崇拜。本部分还将详述奥逊·威尔斯在《公民凯恩》中对景深镜头和复杂声效的突破性运用,展示了技术与艺术在探索电影语言边界上的完美结合。 第三部分:对传统的挑战与世界电影的新浪潮(1950年代中-1970年代) 二战后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结构的重塑,促使电影人开始质疑好莱坞既有的叙事模式和审查制度。本章着重探讨了全球范围内对主流电影的“反叛”浪潮。 法国新浪潮运动是关键的转折点。以特吕弗和戈达尔为代表的“作者论”(Auteur Theory)的提出,将导演提升为电影的唯一真正作者,强调个人风格和哲思的表达。他们采用手持摄影、即兴表演和跳切等手法,制造出一种粗粝、真实的质感,挑战了传统电影的“看不见的把戏”。 同时,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对战后贫困与社会问题的关注,也为电影的社会责任树立了标杆。而在东方,日本电影的崛起,尤其是黑泽明、小津安二郎等大师,以其对家庭伦理的深刻洞察和极简主义的镜头语言,为世界电影注入了深邃的东方哲学意境。在本阶段,电影开始越来越多地触及政治批判、性解放和身份认同等敏感议题。 第四部分:特效的崛起与独立电影的坚韧(1980年代至今)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市场对视觉奇观需求的增加,电影工业迎来了特效的爆炸期。计算机生成图像(CGI)的成熟,彻底改变了科幻片、奇幻片以及动作片的制作范式。本部分分析了工业化巨制(Blockbuster)的运作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剧本的撰写和电影发行的策略。 然而,在主流电影日益追求视听轰鸣的同时,独立电影(Indie Cinema)作为一种重要的对冲力量也日益壮大。我们探讨了圣丹斯电影节等平台如何为那些不愿被商业逻辑束缚的导演提供空间,探讨边缘群体的生活,并坚持使用更具个人化、更贴近现实的叙事手法。这一时期,电影的发行渠道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最初的院线垄断到录像带、DVD,再到流媒体的兴起,媒介的更迭不断考验着“电影院体验”的定义。 结语:未完成的脚本 电影艺术永无止境。从胶片颗粒到像素矩阵,技术更迭从未停止,但电影最核心的魅力——用光影来讲故事——依然不变。本书的结尾将展望未来,探讨沉浸式体验、虚拟现实(VR)以及人工智能(AI)对未来电影叙事结构和观众参与度的潜在影响。电影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尝试用新的工具来表达永恒主题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