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眾所周知,雲南是中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地區之一,中國現存的五十六個民族中,有二十五個少數民族生活在這裏,盡管有如此眾多的民族居住在雲南,但令人遺憾的現狀是許多人對此並不知曉。作為《雲南之肖像》的最大嘗試,是想清晰地描繪齣生活在雲南的各個民族的整體形象,用一係列資料來詮釋産生固有文化並保存至今的要因及其關聯性。並以此為契機,讓眾多的人們重新認識雲南民族文化的深邃。包括介紹一些過去鮮有提及的民族及作為民族大傢庭一員生活在雲南的漢族,在綜閤介紹的同時試圖錶現齣“雲南的肖像”。
內容簡介
《雲南之肖像》,意欲將雲南各個民族所創造的原生態傳統聚落景觀、以及身著民族服裝的少女那充滿活力的身影不加任何修飾地一並收入鏡頭之中,留給一百年之後的人們。
著者是一位年輕的日本景觀設計師,他以一個外國人的獨特視角,用攝影這種藝術錶現形式,自2004年起至2008年,曆時四年,探寨問俗,幾近走遍雲南。在不斷深入瞭解雲南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實地拍攝瞭各民族的服飾與聚落,綴集資料,成書一冊。
書中反映各種各樣聚落景觀的各民族聚落的照片,其包含的民族性、地域性,有序的聚落生活和可持續的土地利用方式,是生活在雲南的各個民族所顯現齣來的共同要素,著者希冀自然與村落相互和諧的、美麗恬靜的聚落景觀永遠存留下去,並期望各位讀者從整體上作為“一個民族的肖像”去感受,包括她們的錶情、姿態和服飾的質感、形狀、美麗的裝飾以及照片中融入的氛圍等等。
作者簡介
大櫃史生,1979年生於日本京都,景觀設汁師。
2001年畢業於日本東北藝術工科大學設計工學係環境設計專業。
2001年-2004年先後十景觀設計事務所“Stu,dioonsite”與建築設計事務所
Siudio建築汁畫從事模型製造。
2004年起曆時五年於中囤雲南省進行比族研究調查活動。
2009年於日本京都開辦風景規劃沒計事務所,從事景觀設計及建築設計至今。
取得日本國建築師資格。
曾獲得2009年日本全國園林設計比賽景觀顧問協會會長奬。
目前,在從事設計工作之餘,繼續攻讀有關教育學科。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雲南這一方土地
雲南的民族識彆
雲南考察示意圖
雲南聚落文化
雲南服飾文化
雲南之肖像
雲南各民族及支係簡介
後記
精彩書摘
雲南這一方土地
在雲南各地,我遇到瞭許許多多的人,他們生息在雲南這片土地上,在這片令人敬畏的荒野上奮鬥著。經年纍月的生活,給以人們順應自然規律的智慧並創造齣獨特的文化。今日雲南在語言、習俗、聚落及服飾等方麵所呈現齣的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基礎與雲南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地形及生態等方麵的特性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從文化圈的角度去看,可以說雲南屬於中原文化的西南邊境,青藏文化的東南邊境、也屬於東南亞文化的北部邊境。事實上,雲南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瞭文化的交匯點。居於這種特殊環境之中的各族群之間,不斷地重復著融閤與分離。其結果,在雲南內部形成瞭眾多的民族與民族支係。當以“雲南的民族”這樣一個框架來思考被稱為“滇文化”這一現象時,可以說由濮人、越人及其他族群所匯集的文化融閤,産生瞭雲南獨特的“多元文化”。
自古以來,各民族分彆構築瞭各自的生活領域。而觀察一下雲南各民族的分布便可得知,他們分彆居住於水平麵和高度差明顯不同的地域。其分棲共存生態,依據大緻地理特徵可簡單分為三類,即;高寒山區、半山區及盆地。作為盆地邊緣及山弄等條件較好的半山區,曆史上主要聚集著景頗族、佤族、布朗族、哈尼族和傈僳族等各民族的聚落。生活在這一地區的各民族,主要從事狩獵或以,g耕火種的方式種植玉米和早稻,並飼養牛和山羊。而苗族、瑤族與小涼山彝族等民族,則生活在氣溫偏低,山坡陡峭的高寒山區。此外,在高寒山區的草原或河榖地帶,聚集著藏族、普米族和獨龍族等民族的聚落。他們從事漁獵,用刀耕火種的方式種植玉米、馬鈴薯、青稞和蕎麥,采集山貨和藥材並兼顧畜牧業。生活在盆地的主要為傣族、壯族、漢族、迴族、納西族和阿昌族等民族。他們種植水稻、小麥和玉米等農作物。因盆地發揮著交易要地的功能,所以這裏也成為瞭人們相互交流及文化交融的場所。生活在盆地的人們與生活在盆地周邊山地的人們,他們之間的相互關係若從政治角度來看,山地的人們從屬於盆地的人們或完全相反;從經濟角度來看的話,屬於相互依存的關係。可以說這種關係作為某種成熟的自給自足的小型社會發揮著作用,特彆是在語言、習俗、聚落、服飾等方麵,小型社會內部有著許多共通之處。
由於地形復雜、分明的垂直分布地帶及各個地區氣候相異等原因,雲南的森林中分布著各種各樣的植物,因中國國內種子植物的半數以上生長在這裏,故被稱為“植物王國”。除植物外,森林裏還生活著許多動物,獸類、鳥類占中國國內已確定種屬的半數以上。特彆值得關注的是,從熱帶動物到耐寒動物共處一處,形成瞭奇特的生態係統。雲南的氣候類型達七種之多,即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及高原氣候。這種多樣性氣候隨著緯度以及海拔的變化,製造齣更為復雜的氣候形態,形成瞭特殊的高原型季風氣候,進而呈現齣與其相應的生活方式。我在雲南進行實地考察時,利用氣候特性製定年度計劃,采取瞭如下形式,即鼕季去熱帶地區,夏季往北部高寒山區,雨季則停止對怒江等高危地區的考察。
雲南這一方土地,無論從地理上還是從曆史上,在政治、文化等方麵均與中央政權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唐、宋之際建有少數民族的國傢如南詔、大理,進入十九世紀中葉,以迴族為中心的集團在大理建立瞭獨立政權。事實上從清末至民國初期這一階段,雲南業已在不同地域保持著某種獨立性。進人中華民國,在國民國傢形成的過程中,近代化的浪潮也波及至雲南,雲南在努力實現獨自的近代化的同時,各民族社會也發生瞭巨大的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雲南各民族迎來瞭更大的生活變化浪潮。
……
前言/序言
雲南之肖像:一段關於風土人情的搜尋之旅 《雲南之肖像》並非一本傳統意義上的旅行指南,也不是對某位曆史名人的傳記式描繪。相反,它是一部關於“人”的集結,是對那片古老土地上,那些鮮活生命、獨特姿態、以及他們與這片土地深層聯係的細緻捕捉。這本書試圖剝離浮光掠影的風景介紹,深入探尋雲南這片神奇土地孕育齣的多姿多彩的“肖像”。 作者以一位懷揣著深刻好奇心的觀察者身份,踏上瞭這場漫長而深入的搜尋之旅。這趟旅程的目的,不是為瞭記錄那些宏大的曆史敘事,也不是為瞭探訪人盡皆知的著名景點,而是為瞭發掘那些隱藏在尋常巷陌、村寨田野中的,屬於雲南獨有的“人”。他們可能是世代耕種的農民,他們的雙手在土地上刻下瞭歲月的痕跡,他們的眼神裏流淌著對自然的敬畏;他們可能是依然恪守古老傳統的少數民族,他們的服飾、歌謠、節慶,都是活著的文化遺産,是時間長河中閃耀的寶石;他們也可能是那些在時代變遷中,依然堅守著某種獨特生活方式的個體,他們的故事,是現代文明洪流中的一抹不一樣的色彩。 《雲南之肖像》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將焦點僅僅停留在“他們是誰”,更著力於“他們如何成為這樣”。作者深入田野,用一種近乎沉醉的筆觸,描繪瞭這些人物的生活環境,他們的日常勞作,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信仰與堅持。比如,當描繪一位哈尼族梯田的耕作者時,書中不會隻停留在“他耕種著梯田”的描述。取而代之的,是作者對那片梯田的精妙構造、哈尼族人與水稻之間深厚的情感、以及日齣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文明如何塑造瞭人物堅毅而質樸的性格的細緻勾勒。這種對“因”的探求,使得每一個“肖像”都擁有瞭飽滿的血肉和靈魂。 書中收錄的人物肖像,絕非單一的個體剪影,而是構成瞭一幅幅交織的、充滿生命力的群像。這裏有黛眉深鎖、眼神中藏著故事的佤族老人,他們的臉上鎸刻著部落的曆史與滄桑;有歌聲嘹亮、舞姿翩躚的傣族姑娘,她們是這片土地上最靈動的音符;有默默無聞、卻用巧手編織齣錦綉的布依族綉娘,她們的指尖流淌著傢族的智慧與匠心;有對古老醫藥有著深刻理解的納西族藥師,他們守護著山林間的珍貴草藥,也傳承著生命的智慧。甚至,書中還會觸及到那些在城市邊緣,或是在特定行業中,依然保留著獨特生活哲學的人們,他們的存在,同樣是雲南肖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雲南之肖像》的筆觸,往往帶著一種溫和而深沉的觀察。作者不急於評判,不急於定義,而是以一種傾聽者的姿態,去感受、去理解、去記錄。對於那些傳統生活方式的消逝,書中沒有廉價的嘆息,而是對其中蘊含的智慧與美學的反思;對於那些與現代文明碰撞齣的火花,書中也沒有簡單的褒貶,而是對這種復雜關係的 nuanced 呈現。每一個人物,都被賦予瞭其應有的尊嚴與厚重。 書中對環境的描繪,同樣是人物肖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者深知,人與自然是彼此塑造、彼此依存的。因此,書中的山川河流、森林峽榖、村落城鎮,都成為瞭映襯人物的背景,甚至可以說是人物生命狀態的延伸。普者黑的喀斯特地貌如何影響瞭當地人的生活節奏,碧塔海的高原湖泊如何承載瞭納西族人的精神寄托,麗江古城的石闆小巷如何見證瞭無數人的悲歡離閤……這些環境的描繪,並非獨立的風景描寫,而是與人物的性格、命運、以及他們所承載的文化緊密相連,構成瞭一個有機的整體。 《雲南之肖像》的文字,如同精心雕琢的工藝品,細膩、生動、富有感染力。作者善於運用感官的描寫,讓讀者仿佛能聞到泥土的芬芳,聽到山間的鳥鳴,感受到陽光的溫度,觸碰到粗糙的衣料。這種沉浸式的敘事,能夠讓讀者超越文字的束縛,親身感受到書中所描繪的人物的生活狀態,並與他們産生情感上的共鳴。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看待雲南的方式——一種更加人文、更加深入、更加貼近生命本質的方式。它提醒我們,在這片土地上,除瞭壯麗的自然風光,更有著無數鮮活的生命故事,這些故事,纔是真正構成雲南獨特魅力的基石。閱讀《雲南之肖像》,就像與一位位淳樸而智慧的雲南人進行瞭一次意味深長的對話,他們的眼神、他們的言語、他們的生活,都在你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記,讓你對這片土地,對人性,産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與敬意。 這本書不教你如何齣行,卻能引領你走進一種精神的旅行;它不描繪宏大的圖景,卻能讓你看見生命中最真實的微光。它是一場關於風土人情的搜尋,是一次對靈魂深處的探訪,是雲南這片土地上,無數鮮活生命最真實、最動人的“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