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年鉴(2010-2011)

中国摄影年鉴(2010-201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摄影家协会 编
图书标签:
  • 摄影
  • 年鉴
  • 中国摄影
  • 艺术
  • 文化
  • 纪实
  • 历史
  • 视觉
  • 图像
  • 2010-2011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ISBN:9787802367081
版次:1
商品编码:1113279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8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摄影年鉴》每年出版一卷,记录本年度中国摄影发展大势,以及摄影人和摄影作品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市场价值以及对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推进作用。《中国摄影年鉴(2010-2011)》分拣了本年度的精彩内容,同时特别精选了本年度在中国举办的国际性和全国性摄影比赛获奖作品,收录了2010年中国摄影重要事件、中国摄影话题、有代表性的摄影展览、中国摄影产业概括、中国摄影大事记、理论文章摘要等内容,摄影产业突出摄影器材市场、摄影拍卖市场、摄影图书市场,涵盖了摄影业的各个层面。

目录


凡例
目录
2010年中国摄影重要事件
2010年中国摄影人物
2010年中国摄影话题
2010年国内重要摄影比赛获奖作品选登
2010年中国摄影展览
2010年中国摄影产业
艺术市场:2010年中国影像拍卖市场行情报告
器材市场:2010年摄影器材发展概况
2010年值得记忆的器材
2010年推荐收藏的相机
2010年有利于摄影人使用的图像处理软件
图书市场:2009-2010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
2010年中国摄影精品图书推荐
2010年中国摄影大事记
附录
2010年中国摄影获奖名录
2010年中国摄影理论文章摘要
2010年度受市场欢迎的作品
摄影媒体及网站一览表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及各行业摄影协会介绍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摄影年鉴(2010-2011)》:
  《拍客行动》:娱乐版摄影“真人秀”
  一档名为“拍客行动”的摄影栏目悄然登录河南卫视,成为继中央电视台《瞬间世界》、贵州卫视《光影再现》、山西卫视《影像世界》等摄影专栏之后,又一从电视荧屏上冒出来的摄影专题节目。不过,与上述摄影节目的传统样式不同,《拍客行动》尽管也说的是摄影事儿,讲的是摄影人、摄影作品,但却更为时尚活泼,甚至有点儿类似《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相亲节目。
  《拍客行动》的节目形式是,首先邀请一位有一定知名度的摄影家作为“被挑战对象”,将其作品作为每期主题的“靶子”,接受6位拍客的挑战。每位拍客都要通过两道关卡:第一轮,10位大众评审在拍客作品展示后,决定亮灯还是灭灯,灯数决定哪位拍客能够进入下一轮;第二轮,经过筛选的拍客将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阐述,说明拍摄意图、过程等照片背后的故事,接受大众评审的评判询问。随后,接受6位专家的综合评审,评出最具挑战实力的拍客,并获得一定拍摄基金。
  自2010年8月中旬开始,该栏目已经在河南卫视播出4期,就在人们渐渐开始认识《拍客行动》时,它却悄然消失。据《拍客行动》制片人李宁介绍,这前4期只是试播,电视台目前正在进行市场调查,希望通过这几次试播进一步考察栏目的发展前途,从而决定是否将其作为固定栏目长期播出。
  应该说,《拍客行动》的出现,是在娱乐化的层面上对于摄影传播和普及的一种尝试。通过娱乐化的外衣,讲述摄影本体的内容,让电视观众通过50多分钟的步步深入观看,了解一个个摄影师、一个个摄影专题,属于细水长流式的目标和操作。但开播四期后的停播与调研,多少标示着节目的定位还有待完善之处,节目的环节等设置还有一些不适应摄影或者观者需求的地方,以这种方式来传播摄影还面临着能否被摄影界和电视观众两方面都接受的考验。
  对于多数拿起相机拍照的人来说,相机就是个玩具,就是个娱乐工具。能以娱乐的心态、娱乐的形式来对待摄影,创意者多少是需要些胆量的,毕竟,在目前的情况下,摄影的娱乐功能还多少被专业眼光所不容。如果《拍客行动》能够在一定层面上取得成功,那么,关乎摄影的娱乐功能,就会从混为一谈的专业与业余、谋生职业与业余爱好、高水平与低水准甚至各门类摄影从业者的门户之见等纠结中独立出来,被更多人接受并倡导。
  《空姐日记》“外泄”引发的曲解和误解
  2010年9月1日,一个名为《空姐日记及辛酸私密照遭外泄》的帖子现身互联网,60张图片记录了空姐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们看到了空姐不为人知的一面。据相关说法,摄影者王淋就职于某民营航空公司乘务队,爱好摄影。随后,该套图以惊人的速度转帖于各论坛,有人甚至把这些反映空姐生活的纪实照片制成视频,配以凄凉的背景音乐和文字,以烘托帖子标题中的“辛酸”主题。这段2分15秒的视频,共由24张图片组成,每张均为展现空姐生活的画面,包括休息、更衣时略显“暴露”的场景。短短数日,“空姐日记及辛酸私密照不幸外泄”相关网页搜索结果已达万余条,其中有的直接转载这段视频,也有的将视频截图再次转发。可能谁也没有想到,这些照片的拍摄者王淋将可能因此离职。
  王淋所在航空公司一位负责人在接受中国摄影报电话采访时表示,王淋一直是该公司的乘务员,因为喜好摄影,公司给了她很多支持。如今社会越来越开放,王淋这些照片的流传对公司来讲没有太大影响,但有些被摄的空乘人员对王淋有了意见。公司内部的纠纷牵扯到空乘人员个人权益问题,王淋与她们签订的拍摄合同是否详尽,能不能支撑她的拍摄行为,这些都是问题。公司经过综合考虑,劝其退出,做好摄影。
  ……

前言/序言


《中国摄影年鉴》(2010-2011):影像的回响与时代的印记 一、 序言:定格瞬间,书写历史 翻开《中国摄影年鉴》(2010-2011),仿佛推开了一扇扇记录中国社会变迁、文化演进和人民生活图景的窗口。这不仅仅是一本摄影集,更是一部用光影凝固的史书,一段由镜头捕捉的时代叙事。在世界格局风云变幻,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特定时期,这两年光景,汇聚了无数摄影师的目光与思考,他们用专业的视角、敏锐的触觉、深沉的情感,定格下那些转瞬即逝的珍贵瞬间,勾勒出2010至2011年间中国大地勃勃生机与深刻变革的生动图景。 本年鉴的诞生,旨在系统性地梳理和呈现这一时期中国摄影创作的丰硕成果,为后人留下珍贵的视觉史料,同时也为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学习、汲取灵感的平台。它不仅仅是作品的堆砌,更是对当下中国摄影生态的一次集中检阅,对时代精神的一次深度挖掘。 二、 时代背景下的影像脉络 2010年至2011年,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社会问题、环境议题、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也日益凸显。《中国摄影年鉴》(2010-2011)正是捕捉到了这些时代的脉搏,并将其转化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影像语言。 在这一时期,中国摄影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纪实摄影依然是重要的力量,摄影师们深入社会肌理,关注底层人物的命运,记录社会变迁中的个体经历。人文摄影则更加注重对当下中国人的精神状态、情感世界和生活方式的探究,展现出细腻的情感力量。艺术摄影在探索影像的可能性上,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更多摄影师开始运用新的技术和观念,挑战传统的视觉表达,形成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 三、 贯穿岁月的镜头语言:纪实与人文的深度关照 《中国摄影年鉴》(2010-2011)的扉页,便是对现实生活最直接、最真切的映照。 (一) 社会变迁的缩影:城乡发展与城市化进程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是这一时期中国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年鉴中,我们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与古老的街区形成鲜明对比,新旧建筑的交织诉说着城市发展的轨迹。摄影师们用镜头记录了城市扩张对乡村带来的影响,农民进城打工的艰辛与希望,留守儿童的孤独与渴望,以及城市新移民的融入与挣扎。无论是摩天大楼的壮丽景观,还是城中村的烟火气息,都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展现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同时,镜头也聚焦于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新的社会景象。大型基建项目的推进,如高铁、桥梁、新城的建设,展现了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产业工人的身影,他们用辛勤的汗水铸就了国家的繁荣,他们的面孔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眼神中却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二) 民生百态的温度:日常生活与情感表达 超越宏大叙事,《中国摄影年鉴》(2010-2011)同样深情地描绘着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春节的团圆喜庆,高考的紧张气氛,婚嫁的幸福瞬间,乃至街头巷尾的平凡场景,都构成了这部年鉴丰富的情感底色。摄影师们关注着儿童的纯真笑容,老年人的岁月沧桑,奋斗者的拼搏身影,以及不同职业、不同地域人民的喜怒哀乐。 这些作品,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故作高深,而是以一种朴素而真诚的态度,捕捉那些触动人心的细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温馨画面,孩子在操场上奔跑的身影,集市上熙攘的人群,都饱含着生活的温度,传递着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些影像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善良、乐观与奋斗精神。 (三)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中国摄影年鉴》(2010-2011)也关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现代文化对传统的影响。古老的节日习俗,如春节的舞龙舞狮、元宵节的花灯,在镜头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们手中精湛的技艺,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与此同时,年鉴也记录了现代文化元素的涌入,以及它们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年轻人的潮流服饰,时尚街区的活力,数字媒体的影响,都在影像中有所体现。摄影师们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点,展现中国文化在时代洪流中的独特魅力与演进轨迹。 四、 视觉的探索与语言的革新:艺术摄影的多元表达 除了纪实与人文的深度挖掘,《中国摄影年鉴》(2010-2011)也呈现了艺术摄影在视觉语言上的创新与突破。 (一) 观念的表达与哲思的注入 部分摄影师开始超越对现实的直接记录,转而探索更深层次的观念表达。他们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结合独特的视觉构图和色彩运用,引发观者对社会、人生、存在等问题的思考。这些作品可能不直接描绘某个事件,但其背后蕴含的哲思与人文关怀,却能触动人心。 (二) 技术与媒介的实验 在数字时代,摄影技术和媒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年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摄影师对影像后期处理、拼贴、多重曝光等技术的大胆运用,试图拓展摄影的视觉边界。同时,也有摄影师开始尝试将摄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如装置、行为艺术等,创造出更加丰富的艺术体验。 (三) 个体经验的独特呈现 艺术摄影往往是摄影师个体经验与情感的独特表达。他们可能通过私密的视角,记录自己的生活,抒发内心的情感,或者对某个社会现象进行个人的解读。这些作品的价值在于其独特性和原创性,它们构成了中国摄影艺术创作百花齐放的生动图景。 五、 时代的记录者:摄影师群像 《中国摄影年鉴》(2010-2011)不仅是影像的集锦,更是中国摄影师群体精神风貌的展现。从老一辈摄影家的沉淀与传承,到中青年摄影家的锐意进取与大胆创新,每一个摄影师的作品都凝聚着他们的观察、思考与情感投入。他们是时代的记录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社会变迁的观察者与反思者。 他们行走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用相机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用光影讲述动人的故事。他们的作品,有的记录了宏大的历史瞬间,有的描绘了细腻的个体情感,有的则充满了对未来的想象与探索。他们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风格,共同编织了2010-2011年中国摄影创作的壮丽画卷。 六、 结语:影像的力量,历史的印记 《中国摄影年鉴》(2010-2011),是一份沉甸甸的礼物,它以无声却有力的影像语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印记。阅读它,我们不仅能回溯那两年中国的社会风貌和发展轨迹,更能感受到摄影艺术的力量,以及摄影师们对时代、对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担当。 这本年鉴,是过去两年中国摄影创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一次深度的回眸。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时代的变迁,照见了人民的生活,照见了摄影艺术的繁荣。在未来的日子里,当我们再次翻阅它时,或许会为其中的某个瞬间而感动,为某种情感而共鸣,为某种进步而欣慰。它将继续作为一份珍贵的视觉文献,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属于它自己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厚重的画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虽然我手里拿的并非是那本特定年份的“中国摄影年鉴”,但透过其他年份或主题相关的影集,我能深切感受到中国摄影界在这段时间内的脉搏。比如,我近期研读的一本关注城市化进程的摄影集,那些高速拔起的钢铁森林和在霓虹灯下穿梭的人群,构成了极其强烈的视觉冲突。摄影师们似乎都在努力捕捉“变”——那种既令人兴奋又带着一丝迷惘的社会转型期特有的情绪。光影的运用极其大胆,很多作品的曝光和景深都充满了实验性,不再是单纯的记录,而是带有强烈的个人哲学思考。有一组关于偏远地区传统手工艺人的黑白肖像,那种粗粝的质感和眼神中的坚韧,简直能穿透纸面直抵人心。对比之下,那些歌颂盛世的彩色大场景作品虽然在技术上无可挑剔,但在情感深度上稍显不足,更像是宣传册上的精美插页。总的来说,通过这些非特定年份的年鉴或相关作品集,我领略到的是一个多元且充满活力的中国影像世界,它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探索摄影语言本身的边界,让人期待那些未曾翻阅的年份里又蕴藏了哪些惊喜。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我的摄影资料库,发现很多不同年份的影像合集在视觉风格上呈现出周期性的轮回。我手里的一本关于中国当代纪实摄影的选集,其中对特定几年社会热点事件的记录,显得非常具有爆发力。比如,针对某次大型自然灾害的报道组,那种紧迫感和现场的混乱感,是任何后期制作都无法模拟的。每一张照片都在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人物的面部表情、环境的光线变化,都达到了叙事的高峰。这让我联想到,如果一本“年鉴”能够精准地捕捉到某一年度最关键的几个集体记忆点,并以最精炼的影像语言呈现出来,它的历史价值就无可估量。然而,过分强调‘热点’也可能导致‘跟风’。我更欣赏那些记录‘慢新闻’的作品——那些关于日常生活细节的微妙变化,比如一个社区的改造,一场传统节日的式微。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记录,才是真正考验摄影师观察力和耐心的功力所在。

评分

最近忙里偷闲,重温了一批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影像理论著作,里面关于“景观社会”的讨论,让我对如何看待‘年度最佳’的筛选标准产生了极大的好奇。我一直在想,像《中国摄影年鉴》这样的权威性刊物,它的编辑委员会是如何平衡‘艺术性’、‘时代代表性’与‘市场接受度’这三者的呢?我手头上的另一本关于九十年代末期先锋摄影的画册,展现了大量对传统审美的解构和戏仿,充满了后现代的戏谑和反叛精神,那种冲撞感是现在很多作品中难以寻觅的。那些作品大胆地使用拼贴、负片处理,甚至结合了装置艺术的元素。相比之下,一些当代主流摄影,虽然技术炉火纯青,色彩管理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但总觉得少了一点“野性”和“不驯服”。我期望年鉴能更多地收录那些在边缘探索、不轻易被主流认可的视角。毕竟,真正推动影像语言发展的,往往是那些不走寻常路的“异端”之作,而非最符合当下主流审美趣味的平庸之选。

评分

说实话,我对摄影史的梳理一直很感兴趣,但很多官方出版物总是显得过于规整和‘安全’。我最近在看一本探讨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纪实摄影转型的书籍,里面的分析角度非常犀利。它着重探讨了“在场感”的消逝与重构,以及数字技术对传统胶片美学的冲击。比如,其中一位评论家指出,在某些特定年份的年鉴中,那些宏大叙事的叙事痕迹过重,缺乏对个体经验的深入挖掘。这种“用力过猛”的倾向,使得画面中的人物常常扁平化,成为了某种符号而非鲜活的生命。我个人更偏爱那些带有明显“失败”或“不完美”痕迹的作品,比如轻微的失焦、不经意的抓拍,它们反而保留了事件发生的原始能量。这本书中收录的几组关于社会边缘群体的隐秘镜头,视角极其克制,没有廉价的同情或煽情,只是安静地呈现,让观众自己去完成情感的投射。这种内敛的力量感,远比那些光鲜亮丽、精心摆布的“年度最佳”照片要震撼得多。这让我反思,一个年度影像的总结,究竟应该如何平衡官方视野与民间呐喊。

评分

最近重读了一批关于当代中国艺术摄影的书籍,里面的章节对影像的“观念化”趋势进行了深入剖析。很多作者认为,如今的摄影作品越来越倾向于成为观念的载体,图像本身的反思性大于其直观的记录性。我看到的一本关于城市抽象摄影的作品集,它几乎完全放弃了对现实场景的具象描绘,转而关注建筑结构、光影投射形成的几何美学。这种纯粹的视觉探索,非常考验读者的审美阈值。我猜想,像《中国摄影年鉴》这样的总结性出版物,应该在纪实精神与观念探索之间找到一个精妙的平衡点。如果过于偏向后者,可能会疏远更广大的普通摄影爱好者;但如果完全缺失后者,则可能显得保守,无法体现出当下影像艺术的先锋力量。我希望看到的是,那些既有坚实的纪实基础,又融入了深刻个人思考和当代艺术语境的成熟作品,它们才能真正代表一个年份的最高成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