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专家金正昆 礼仪系列图书全面升级版!
作为礼仪泰斗、中国2008年奥运会礼仪顾问、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礼仪大使、CCTV—10《百家讲坛》礼仪专栏撰稿人,金正昆教授在央视、央广电台等全国几十家知名媒体礼仪节目中担任主讲嘉宾,多部礼仪著作成为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金教授根据三十多年礼仪教学与实践经验所打造的“礼仪金说”系列读本在图书市场一直受到读者喜爱,成为众多企业员工培训指定读本。
为了使走出国门的人员获得必要的国际礼仪知识,金正昆教授特此编写了《礼仪金说:国际礼仪》,系统地总结了现代国际交往活动中应遵循的基本礼仪规范。既注重现代国际礼仪的基本原则,又兼顾大众出国交往活动的具体性、事务性特点。本书主要分为以下两大部分:其一,介绍出国手续的办理,以及与出国有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礼仪知识。其二,分国别地介绍了世界主要几个国家的不同礼仪与习俗。希望本书能够成为读者走出国门的指南,并且能够在实践中真正做到“以礼待人”。
金正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系教授,礼仪与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作为中国礼仪泰斗、中国2008年奥运会礼仪顾问、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礼仪大使、CCTV—10《百家讲坛》礼仪专栏撰稿人,多次在中视、中广电台等几十家知名媒体礼仪节目中担任主讲嘉宾。个人正式出版专著、教材12部,多部作品成为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第1 篇 国际礼仪概述
第2 篇 办理出国手续的你
第3 篇 接受出入境检查的你
第4 篇 乘国际班机的你
第5 篇 乘远洋客轮的你
第6 篇 乘国际列车的你
第7 篇 住宿大饭店的你
第8 篇 海外购物的你
第9 篇 出国留学的你
第10 篇 出国旅游的你
第11 篇 尊重女性的你
第12 篇 遵时守约的你
第13 篇 热情有度的你
第14 篇 维护隐私的你
第15 篇 谦虚得当的你
第16 篇 入乡随俗的你
第17 篇 在日本的你
第18 篇 在韩国的你
第19 篇 在蒙古的你
第20 篇 在越南的你
第21 篇 在泰国的你
第22 篇 在菲律宾的你
第23 篇 在印度尼西亚的你
第24 篇 在新加坡的你
第25 篇 在印度的你
第26 篇 在以色列的你
第27 篇 在南非的你
第28 篇 在美国的你
第29 篇 在加拿大的你
第30 篇 在巴西的你
第31 篇 在英国的你
第32 篇 在法国的你
第33 篇 在德国的你
第34 篇 在意大利的你
第35 篇 在荷兰的你
第36 篇 在瑞典的你
第37 篇 在瑞士的你
第38 篇 在奥地利的你
第39 篇 在西班牙的你
第40 篇 在俄罗斯的你
第41 篇 在澳大利亚的你
第42 篇 在新西兰的你
后 记
所谓国际礼仪,是指中国人在对外交往中所必须遵守的、用以维护自我形象,同时用来对外国友人表示尊重友好的一系列的惯例和形式。它是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礼仪的基础上,以世界上通行的国际礼仪为核心的。
国际礼仪的基本原则与国人的习惯做法不尽相同,对此国人应当有所认识。自以为是,妄自尊大,不拘小节,我行我素,都有悖于国际礼仪的主旨,既有失自尊,也有辱国格,因而是极其错误的。
举例而言,中国人讲究“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只要是有一面之缘,就没有什么不可以问的问题。“你多大年纪呢”、“有没有结婚”、“一个月能够挣多少钱”等等,都是中国人平常司空见惯的聊天话题。而在欧美各国,人们讲究尊重个人的隐私权,讲究个人至上。诸如年龄、婚否、收入等问题均属于个人不愿“广而告之”的秘密,即所谓个人隐私。在那里,一个人要是开口就问他人以上那些问题,是会被视为“没有教养”而令人侧目的。
再比如,中国人与熟人见面,惯于问候对方“你吃饭了没有?”或是“你准备干什么去?”而国际礼仪却告诉我们:此类问候语在国外也使用不得。你要是问西方人“你吃饭了没有?”对方多半会误认为你准备请他吃饭,肯定会以实相告。然而中国人问这话却绝对没有这个意思,要是被外国友人答以“没有吃,我们一起去吧”,真可能会下不了台。在另外一些国家,问这样的问题同样会令人不快。在那里,这样问候会被误以为被问候者是否具有能吃饱饭的经济能力,它与“你能吃得饱吗”意思是一样的。知道了这方面的知识,在国外以“你好”或是“早安”、“晚安”问候他人,不仅可以避免误会,减少麻烦,而且合乎国际惯例,使人显得彬彬有礼,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凡是曾经出过远门的人都晓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不同的国家里,风俗习惯也就更加各不相同了。正是这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习俗,才使得今日世界显得气象万千、生机勃勃。从某种意义上说,异国他乡所吸引我们的,不正是那里与众不同、独具魅力的风俗习惯和人文景观吗?出国就是去“采风”,即了解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和地区与我们所不同的习俗,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见识。
初出国门,要想名副其实地当一个有教养的人,首先就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这也是确保自己在国外畅行无阻、避免麻烦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尼泊尔、斯里兰卡、保加利亚、希腊等一些国家里,人们用摇头表示“同意”,用点头表示“反对”,这就是所谓的“点头不算,摇头算”。这种做法,与我们的习惯正好相反。要是在保加利亚的饭店里面订房间,前台服务员若是用“摇头”来回答你关于“能不能订一个标准间”的询问,他的意思自然是“能”。你要是不了解当地的习俗,吃了亏怪谁呢?
我们一向惯于双手并用来为他人上茶,以表达对对方的敬意。用双手与人相握,也是热情、友好、关怀、敬佩的表示。但是要是到了东南亚、南亚和中东地区的一些国家里,可千万不能照此办理。在这些国家,人们的双手分工不同,而且必须倍守“本份”:右手通常用作干高雅之事,如上饭菜,与人接触;左手则只能干“不洁之事”,如沐浴、上洗手间。如果将两只手的“职责”张冠李戴了,在当地人来看,无疑是失礼之至!
礼仪显示教养,习俗体现自尊。
在我们走出国门之前,系统地学习掌握一些有关国际礼仪和海外风俗习惯的常识,不仅今后在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面前能够更好地显示出我们的良好教养,展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最佳风采,而且在与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友好交往的过程中,能够恰如其分地向他们表示我们的理解和尊重。
我国古代兵圣孙子在谈及战争时,曾经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实我们在对外交往中同样也需要“知己知彼”,唯有如此,我们才会真正地做到成竹在胸,举止得体。
简单地说,学习国际礼仪,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中外有别。中国与外国的国情不同,各自的礼仪自然大相径庭,因此切不可自以为是,要以不变应万变。
其次,外外有别。目前世界上有近二百个国家,国与国不一样,其具体的礼仪显然不能一概而论。
最后,相互尊重。在对外交往中,要尊重别的国家,首先就必须尊重对方的礼仪与习俗。但是,这种尊重必须是相互的。
为了使走出国门的出国人员获得必要的国际礼仪知识,特此编写了本书。它主要分为以下两大部分:其一,主要介绍出国手续的办理,以及与出国有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礼仪知识。其二,分国别地介绍几个国家的不同礼仪与习俗。倘若本书能够成为你走出国门的指南,并且能够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对你有所裨益,我们将会深感荣幸。
不论因公出访还是因私出国,你都会碰上一系列自己十分陌生的事情。如果凭着自己的勇气,“跟着感觉走”,想当然地去做,而不依照规定和惯例去办,只会举步维艰,南辕北辙,白费时间和气力,甚至一事无成。
出国之前,应当进行什么样的准备,应该办哪些必要的手续,或许令人颇感困惑,不知如何着手。
毋庸讳言,出国前做好必要的准备,办齐自己所需要的一切手续。例如,办好护照、签证、出境登记卡、体检证明、“黄皮书”,以及订好国际航班、远洋客轮或国际列车的客票。这的确是一桩比较麻烦而又容不得丝毫疏忽大意的事情。唯有对有关规定和惯例充分了解,才能做到成竹在胸,才会避免周折。
准备出国,首先应当申请领取用以证明本人国籍与身份的护照。
所谓护照,乃是由某一个主权国家所颁发给本国公民出入境或是在国外居留、旅行的身份证件。
出国人员不论是在出入国境,还是在国外旅行,都必须随身携带本人护照,以便在有关方面检验时及时出示,证明自己的身份。
从某种意义上讲,护照好似一张通行证,出国时是任何人都不可离之须臾的。
目前,世界各国发放给本国公民的护照种类各不相同,有些国家还以身份证、旅行证、通行证等其他一些类型的证件来替代它。
我国当前所颁发的护照,共有外交护照、公务护照、普通护照等几种。
在这其中,普通护照又分为因公普通护照和因私普通护照两种。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其使用者的身份有所不同。
按照惯例,外交护照,主要发给具有外交官身份的驻外人员以及担任一定职务的政府工作人员。
公务护照,主要发给因公常驻国外的工作人员和因公临时出国的人员。
因公普通护照,主要发给因公务出国工作或访问的人员。
因私普通护照,则主要发给我国侨民、为办理个人私事出国的人员。
我国公费留学人员以前持因公普通护照出国,现已依照国际惯例改持因私普通护照。
由此可见,出国人员大致可以分为公务出国或因私出国等两大基本类型。
所谓公务出国,是指国家机关、党群组织或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出国访问、考察、调研、洽谈业务。即由国家负责出资,出国的目的是为了工作。对于因公务而出国者来说,办理护照、签证等一系列出国手续,均由自己所在单位或上级单位的国际部门负责,不需要自己出面去外交部和使领馆亲自交涉。
所谓因私出国,即以个人出资的方式,出国去办自己的事情。具体来说,自费留学、探亲访友、受聘就业、出国定居等等,均属于因私出国,因此必须持因私普通护照。
无论哪一种护照,其主要内容都包括:姓名、出生年月、出生地、性别、发照日期、有效期限以及持照者本人照片。
我国目前规定:申请人未满16周岁的签发五年期护照,16周岁以上(含16周岁)的签发10年期护照。
下面,主要来介绍一下因私普通护照的办理程序。
目前,因私普通护照由公安部门负责签发,所以你需要它的时候应当向自己所在地的公安部门首先提出申请。
提出申请时,应同时向公安部门提交一些材料。它们包括:填写完整、真实、清晰的《中国公民因私出国申请审批表》1份;申请人本人的居民身份证(未满16周岁的申请人可不提交本人的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原件并提交复印件;符合办理护照要求的申请人近期正面免冠彩色照片三张(其中一张贴在申请表上)。
国家公务员申请护照(含护照变更)时,往往应按组织、人事管理权限和行政隶属关系提交其具体所在单位的意见,其他人员则无需提供其所属工作单位或派出所意见。
按照规定:公安部门将在申请人提出申请之日起的30天以内,做出是否同意发照的答复。得到获准的答复之后,申请人应依照通知所指定的时间与地点,持本人相关证件前往发照机关领取护照。
申请人领到本人护照后,需立即检查一下护照上的有关内容是否正确无误,然后在护照上的签名一栏上签署本人姓名。
对自己的护照应妥为保管,切勿任意涂改。
拿到了护照与出境登记卡,就意味着中国方面业已同意你出国,并将为你提供一切方便。这表明你的出国手续已经办好了1/2。
要想办好另外的一半,即得到你准备前往的国家同意你入境的许可,尚且需要办理签证。
所谓签证,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的官方机构对于本国或外国公民出入境、过境或居住的许可证明。
它的具体内容,一般包括:签证有效期限、有效次数、停留期限、出入境口岸、偕行人员,等等。
依照国际惯例,通常应当是持何种护照,发给何种签证。
但目前也有一些国家规定,可以发给高于或低于护照种类的签证。
根据其具体等级的不同,签证通常有外交、公务、普通之分。
入出国境的签证,有入境、入出境、出入境、过境几种。此外,还有居留签证。有些国家,往往还发放礼遇签证、旅游签证和非移民签证。
签证通常可以直接附在护照之上,也可以附在其他身份证件上面。
如欲前往未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时,你往往会得到“另纸签证”,它必须与护照同时使用。
申请签证时,应前往自己拟去往的国家所设在北京的驻华大使馆或距自己居住地较近的领事馆,由本人亲自办理。
如果因为语言不通、年高体弱、工作暂时难以脱身,或居住地距使领馆所在地甚远等原因,自己难于亲自出面办理,可委托国际旅行总社、其分支机构或其他有关机构代为办理。
前去办理签证时,通常应同时提供如下几类材料:一是申请人有效的中国护照;二是申请人本人照片若干张;三是依照签证种类所应当出具的证明文件;四是用外文所填写的签证申请表。
……
现代礼仪,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对象,都有不同的讲究。一般而论,现代礼仪可以分成以下五大板块。
其一,政务礼仪。它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国家公务、为人民服务时所讲究的礼仪。
其二,商务礼仪。它是企业的从业人员在商务交往中所讲究的礼仪。
其三,服务礼仪。它是服务行业从业人员——酒店、餐厅、旅行社、银行、保险公司、医院等单位的从业人员,在其工作中所讲的礼仪。
其四,社交礼仪。它是人们在工作之余的公众场合,在其迎来送往、私人交往中所讲的礼仪。
其五,国际礼仪。它是我们中国人和外国人打交道时所要讲究的礼仪。
之所以要把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和国际礼仪分类介绍,主要是想说明什么呢?想要说明的是:它们有不同的适用对象,你不可能以不变应万变。我们举一个例子,中国人吃饭有一个习惯:给别人夹菜。一般的社交场合我们经常受到这种厚待,长辈要给晚辈夹个菜,主人要给客人夹菜,以示那种谦让和友善。恐怕各位都曾经受到过这种待遇,比如爹妈和老前辈给我们夹一筷子菜,礼让给你。但国际礼仪是绝不允许此举的。国际礼仪讲究的是:让菜不夹菜。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换成另外一个角度,你又不知道我是谁,你又不知道我爱吃什么,你凭什么给我夹菜。不是讲尊重吗?尊重别人,就是要尊重别人的选择。你给我夹的那筷子菜,万一我不愿意吃呢?
有一次,我就非常倒霉。我肠胃不太好,不爱吃比较寒的东西。那天被一个同志请吃大闸蟹,他一会儿给我来一只,夹过来我就得吃。然后再给我夹一只,我又吃了。他连着让我吃了三只,我被他弄得连续一个星期胃痛。
他给你夹了菜,你没办法不吃。这还算好的,还有更差劲的。有人拿自己的筷子给你夹,还把筷子先在嘴里“处理”一下,等于给你派送一口唾沫,你说恶心不恶心?!不同的地方,是有不同的讲究的。如果彼此是熟人、自己人,就不讲这个。比如两个青年男女在谈恋爱呢,人约黄昏后,两人在属于自己的二人世界里一块儿说悄悄话,吃悄悄饭去了。那女孩子夹了一筷子菜,含情脉脉,给男朋友递过来了。可以想象那位帅哥当时会是什么感觉,他恐怕恨不得把筷子都吃了!此刻,他绝对不会要求对方出示健康证书之类的,那是没道理的。所以这里就要加以说明,礼仪它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适用对象,你不能弄错了。
究竟什么时候需要我们讲究礼仪呢?大体上在以下三种情况下要讲究礼仪。
第一,初次交往。第一次打交道时,你要给人留下好的印象。你初次跟别人打交道,他不知道你姓甚名谁。比如,我现在跟各位在一块儿交往,我们假定要在这儿交往十天、八天,您知道我是一位礼仪专家,是一位大学教授,有的时候我随便点,这叫不见外。又如,你是我家孩子,或者是我晚辈,我给你夹一筷子菜,那我是看得起你,这个你挺高兴的。但我们彼此如果是不认识呢?不认识的话,上来给你夹菜,是不是有点不合适?所以初次交往要讲礼仪。
第二,因公交往。两国交兵各为其主。公事公办,有助于拉开距离。跟外单位、外行业的人打交道,即便是熟人也要讲礼仪,那样做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公务交往。在因公交往之中,不能不讲究礼仪。
第三,涉外交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和外国客人打交道,有的时候你要不讲国际礼仪那就麻烦了。比如,北京的市花是月季和菊这两种花。逢年过节,尤其国庆前后都要用菊花装点国庆的北京。京城那时到处是菊花。但是有国际交往经验的人都知道,不少外国客人是比较忌讳菊花的,尤其是西方客人。在西方文化中,菊花往往是死人专用的。他们把它叫做妖花,叫葬礼之花。如果来了外国客人,你给他送了一盆菊花,那就等于是为他送葬。在西方,菊花往往在墓地摆放。你给他送一盆菊花,或放他家里去了,那怎么行?!所以,在涉外交往中,我们一定要讲国际礼仪。国际礼仪,其实就是人们在国际社会中所必须恪守的有关交际往来的“交通规则”。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礼仪、运用礼仪?
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简而言之,通常具有以下三大作用:
第一个作用,内强素质。作为现代人,你跟别人打交道也好,你要做好本职工作也好,恰到好处地展示自己的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素质。言谈、话语、举止行为,其实都是个人的素养问题。荀子曾说:“礼者,养也”,就是此意。比如,个别国人,在国际交往中和正式场合往往不修边幅,那么有的时候就影响形象。有的同志在你对面一坐,习惯性地顺手把裤腿往上一拉,露出一条“飞毛腿”,这个顶多说明他发育正常。还有同志按着鼻孔,一下就把鼻涕之类发射出去了。我还见过最高境界,他不发射,自己消化,他一下就把那个东西咽下去了。这样的人并不多,但是说实话,如果你要遇到其中的一位,您说他的个人素质如何?
在国际交往中,上述那样的同志往往会影响国家形象,影响民族形象,也影响我们的地方形象。因为任何一个中国人到外国去了,在公众场合擤了一下鼻子,别人可能就说那是中国人擤鼻涕,说那是北京人擤鼻子,甚至说那是某单位、某部门的人擤鼻子!总之,我们的个人形象其实代表着组织形象,我们的个人形象代表着国家形象、产品形象和服务形象。
第二个作用,外塑形象。在国际交往中也好,在国内交往中也好,员工的个人形象,就是代表组织形象,就是代表产品和服务形象。有鉴于此,我们一定要时刻维护好自身形象。
《礼仪金说:国际礼仪》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内心是既期待又有些许忐忑的。毕竟,“国际礼仪”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感觉,我担心这本书的内容会过于理论化,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或者是一些脱离实际的陈规陋习。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便被一种出人意料的亲切感所包裹。作者金女士(虽然书中并未直接提及,但从其笔触的细腻和对细节的把握,我姑且这样称呼)并没有一开始就摆出一副说教的姿态,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我引入一个充满魅力和智慧的世界。她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旅行家,又像是耐心十足的导师,带着我一步步探索那些在跨文化交流中至关重要的细节。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非语言沟通”的阐述。它不像许多资料那样简单地罗列各种手势的含义,而是深入剖析了眼神交流、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微妙差异。比如,书中提到在某些东方文化中,直接而持久的眼神接触可能被视为冒犯,而在西方文化中,这却是建立信任和尊重的标志。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豁然开朗,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在异域他乡可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信息。书中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和场景模拟,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能够切实体会到这些礼仪差异所带来的潜在误解和挑战。她还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不仅是听对方说话的字面意思,更要理解对方的言外之意、情感倾向,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方所秉持的价值观。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沟通中,是否真正做到了“用心倾听”,而不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评分读完《礼仪金说:国际礼仪》,我最大的感受是,礼仪的本质在于“尊重”。这本书并非是教导我们如何变得“完美无瑕”,而是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更懂得体谅他人、更具同理心的人。作者在书中对于“服饰礼仪”的描写,让我印象深刻。她并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着装的理解和期待。例如,在一些保守的国家,女性的着装需要更加注重遮盖性;而在一些更加开放的地区,则可以相对自由一些。金女士强调,了解当地的着装习惯,是表达对当地文化尊重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尴尬的有效途径。 书中最让我觉得巧妙之处,在于它将“时间观念”与国际礼仪紧密结合。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看法差异巨大,有的文化重视准时,而有的文化则更加随和。书中举例说,在一些中东国家,人们的“迟到”可能并没有西方国家那么严重的负面含义,甚至被视为一种正常的社交节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随意迟到,而是要学会去理解和适应这种节奏,并在约会前与对方进行清晰的沟通,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这种对于时间观念的细致描绘,让我意识到,礼仪不仅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也包括那些无形的时间和节奏。
评分《礼仪金说:国际礼仪》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它让我明白,我们所处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国家,更是广阔的国际舞台。作者金女士用她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让我对“求同存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关于“社交礼仪”的章节,让我认识到,即使是简单的握手、递名片,在不同的国家也有着不同的讲究。比如,在某些国家,握手时要用右手,而另一些国家则可能不那么强调;递名片时,也要注意方向和是否需要双手递上。这些细节,虽然不起眼,却能反映出一个人是否具备国际视野和对他人是否足够尊重。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商务谈判”中礼仪的阐述。它不仅仅是关于价格和合同的博弈,更是一场关于文化、关于理解、关于信任的较量。作者提醒读者,在谈判过程中,要学会观察对方的肢体语言,理解对方的情绪变化,并根据对方的文化背景,调整自己的沟通策略。她提到,在某些文化中,直接的拒绝可能被视为不礼貌,而更倾向于用委婉的方式表达异议。这让我意识到,成功的谈判,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培养了一种“意识”。
评分《礼仪金说:国际礼仪》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科书”,不如说更像是一本“人生智慧指南”。作者金女士的文字充满了人文关怀,她对待每一个文化、每一个个体都抱有极大的尊重。在介绍餐桌礼仪时,她并没有简单地列出各国不同的刀叉摆放顺序,而是通过讲述用餐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交流方式、对食物的态度,来引导读者理解餐桌礼仪背后的文化含义。她写到,在某些国家,主人邀请客人一同享用美食是一种极大的荣耀,而客人则需要表现出对食物的赞赏和对主人的感激。这让我意识到,餐桌礼仪不仅仅是关于“吃”的动作,更是关于“交流”和“情感连接”的载体。 书中关于“商务拜访”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在过去,我总觉得商务拜访就是直接谈生意,然而,书中却强调了拜访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了解对方的公司文化、业务重点,以及拜访者的背景和偏好。这让我意识到,一次成功的商务拜访,往往是建立在充分的了解和周密的准备之上的。金女士还提醒读者,在拜访过程中,要注意问候的顺序、称谓的使用,以及如何恰当地表达感谢。她举了一个例子,说在一些国家,首次见面时,过早地谈及生意,可能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应该先从一些轻松的话题开始,建立起融洽的氛围。这些细节,确实是我之前从未深入思考过的。
评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国际礼仪并非是僵化的规定,而是一种动态的、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礼仪金说:国际礼仪》中,金女士用一种非常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介绍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仪规范。她并没有强求读者去接受或模仿某一种特定的礼仪,而是鼓励读者去理解、去适应、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书中关于“电子沟通的礼仪”的探讨,让我觉得非常实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通过邮件、即时通讯等工具,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技能。 金女士提醒读者,在撰写邮件时,要清晰明了,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在发送即时信息时,要注意语气的恰当,并避免使用容易引起误解的缩写或表情符号。她还强调了“回复速度”的重要性,在国际商务交往中,及时回复邮件和信息,能够体现出你的专业性和对合作的重视。这些建议,都让我觉得非常贴近实际,并且能够立即应用到我的工作和生活中。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将“国际礼仪”从一种僵化的规则,转变为一种灵活的“同理心”的体现。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理解到,真正的国际礼仪并非是要我们死记硬背一套繁琐的条条框框,而是要培养一种尊重他人、理解差异、并愿意为此做出适当调整的能力。书中关于“文化冲击”的章节,描述得非常生动。它并没有将文化冲击描绘成一种令人沮丧的体验,而是将其视为一个自我认知和成长的过程。作者用一种非常积极和鼓励的口吻,建议读者如何去面对和克服文化冲击,例如通过学习当地语言、了解当地历史文化、保持开放的心态,以及寻求当地人的帮助等。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送礼”的篇章。过去,我一直认为送礼是一件很随意的“人情往来”,送什么、怎么送,往往凭着自己的喜好。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在国际交往中,送礼的学问非常深。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送礼方面的禁忌,比如颜色、数字、物品本身的象征意义,以及包装和赠送方式。例如,在日本,送礼时要双手奉上,并且要考虑礼物的包装是否精美;而在一些中东国家,送猪肉制品或酒精类饮品则是绝对的禁忌。这些细枝末节,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关乎对方的面子和对你的尊重程度。书中的例子让我更加警醒,原来一个小小的疏忽,就可能在无意中得罪他人,影响合作。
评分《礼仪金说:国际礼仪》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做”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为何如此”的书。作者金女士并没有简单地列出各种规则,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这些规则背后的文化根源和逻辑。她强调,理解礼仪的“意义”,远比死记硬背“形式”更重要。书中关于“电话和邮件礼仪”的描述,让我警醒。过去,我可能更注重邮件内容的撰写,而忽视了邮件的格式、称谓,以及发送时间等细节。金女士提醒我,在跨文化沟通中,这些细节都可能传递出重要的信息,影响他人对你的专业度和尊重程度。 书中还提到了“接受和给予赞美”的艺术。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于赞美的反应可能截然不同。有的文化鼓励直接回应赞美,而有的文化则倾向于谦虚地回应,甚至将其归功于他人。金女士建议我们,在接受赞美时,要学会真诚地感谢,并根据对方的文化习惯,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同样,在给予赞美时,也要注意场合和分寸,避免让对方感到不适。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简单的赞美,也需要一些“技巧”。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将“礼仪”与“情商”巧妙地联系起来。作者金女士认为,良好的国际礼仪,是高情商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具体体现。她并不是教我们如何去“表演”,而是帮助我们提升“感受”和“理解”他人的能力。《礼仪金说:国际礼仪》中,关于“公众场合的行为规范”,让我受益匪浅。她提醒我们,在公共场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打扰到他人,并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例如,在一些宗教场所,需要保持安静,并遵守特定的着装要求;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要注意礼让老弱病残孕。 书中还谈到了“告别和道谢”的艺术。她认为,一次成功的告别,同样能够为你的形象加分。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关系,可以选择不同的告别方式,例如,正式的握手、非正式的拥抱,或是简单的挥手致意。同时,及时的道谢,也是表达感激之情的重要方式。她鼓励读者,在离开某个地方或结束某项合作后,及时发送感谢信或表示感谢,这能够加深对方的良好印象,并为未来的合作打下基础。
评分这本书让我最深刻的体会,是“礼仪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礼仪金说:国际礼仪》中,金女士用一种非常平实却又不失深刻的语言,阐述了国际礼仪的重要性。她认为,礼仪并非是束缚人性的枷锁,而是帮助我们在复杂的国际交往中,更顺畅地沟通、更有效地合作的工具。书中对于“称谓和问候”的讲解,让我明白了,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于尊称和问候有着不同的习惯。比如,在一些国家,直呼其名可能显得不够尊敬,而应该使用头衔和姓氏;而在另一些国家,则可能更加倾向于使用更亲切的称呼。这种细致的差别,直接影响着他人对你的第一印象。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宴请和接待”的章节。它不仅仅是关于准备食物和安排座位,更是一种文化交流和情感传递的过程。金女士提醒我们,在接待客人时,要充分考虑到客人的饮食习惯、宗教信仰,以及他们可能存在的过敏情况。同时,还要学会如何引导话题,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客人感受到宾至如归。她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说明了即使是微小的善意,也能让客人铭记在心,从而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这让我认识到,真正的待客之道,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对他人的关怀。
评分《礼仪金说:国际礼仪》这本书,让我对“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认识。金女士用她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指出了许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的细节,而这些细节,恰恰是在国际交往中至关重要的。书中关于“拜访住宅”的章节,让我大开眼界。她详细介绍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拜访他人住宅时,需要注意的礼仪,例如,是否需要提前预约、是否需要带礼物、进门时是否需要脱鞋等等。这些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却能体现出一个人是否具备基本的礼貌和对他人的尊重。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参加婚礼和葬礼”等特殊场合的礼仪指导。这些场合往往带有很强的文化和情感色彩,需要我们格外小心谨慎。金女士提醒读者,在参加这些仪式时,要充分了解当地的习俗,并尊重逝者或新人及其家人的情感。例如,在参加葬礼时,要穿着素雅的服装,避免过于鲜艳的颜色;而在参加婚礼时,要根据邀请函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着装。她强调,理解并遵循这些礼仪,是表达对他人尊重和关怀的重要方式。
评分昨天拍的,今天就到了,喜欢京东自营!还没看书的内容,但是感觉不错??
评分己收到,很实用。很全面。
评分很实用,适用于职场,开卷有益,比较喜欢的一本书
评分很清楚我怎么不知道我现在去?你说我是你男朋友的朋友
评分这本书不错,赞一个博大精深,好好阅读
评分给公司购买的物品价格优美送货速度快值得购买
评分今天到齐 书还没来得及开始看
评分你是风沙哽住眼眸,爱你最后一幕却模糊带过,不让疼痛有路追究我不后悔,我曾爱过,只是天涯,从此寂寞说完了
评分对比现在价格 双11还真是优惠力度挺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