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宋代是中国瓷业发展的繁荣时期,瓷窑星罗棋布,遍于南北各地。从生产性质而言,有官窑与民窑之分;以地域而言,又有北方与南方之别。传世的官窑瓷器,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丰。本卷刊出的宋代官窑瓷器数量之多、质量之精,是一般图录无法比拟的。为便于读者阅读,《两宋瓷器》共分两卷,首以南北地域划分,次以官、民窑顺序排列。上卷收北方陶瓷,如汝、钧、定、耀州、磁州等窑系的制品,并及金、辽及西夏瓷器等;下卷收南方的哥、官、越窑、龙泉窑以及景德镇、建窑等窑系的制品。说实话,我本来对“上卷”这种分册的设定有点抵触,总觉得内容会被割裂,但读完之后,我彻底打消了这个顾虑。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性极强,它仿佛带着你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参观之旅。开篇从五代十国末期的过渡形态讲起,为我们理解宋代瓷器的成熟奠定了基础。我个人最欣赏的是作者对于“汝窑”部分的处理方式,那种对“雨过天青”的极致描摹和对胎土、釉料成分的科学推测,简直是大家风范。而且,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每一件器物都有清晰的时代、窑口归属和重要的收藏信息,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收藏爱好者来说,提供了极高的参考价值。我上次去参加一个小型拍卖预展,就因为掌握了书里关于哥窑开片特征的知识,成功识别出几件被错误标注的拍品,真是受益匪浅。这种知识转化率极高的书籍,才是真正值得反复阅读的。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开阔,它不仅仅局限于对器物本身的描述,还巧妙地融入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比如,它探讨了宋代士大夫阶层对简朴、自然之美的追求是如何影响到瓷器造型的简约化和釉色的内敛化的。读到关于定窑白瓷的章节时,我才明白为什么那些刻花、划花工艺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准——那是因为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对精致手工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推崇。而且,书中对“建盏”的描述简直是神来之笔,它用生动的语言还原了斗茶之风的盛况,让我们仿佛能听到茶沫在黑釉盏中翻滚的声音。这种将“物”与“人”、“器”与“文”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让原本冰冷的陶瓷历史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文关怀。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看完这上半部,但感觉收获的远不止是知识,更是一种对那个时代生活美学的重新认知。
评分我要重点夸赞一下这本书在图像资料方面的投入,这绝对是目前市面上同类书籍中少有的高水准。每一张照片的选取都非常精准,有些甚至是首次公开的考古发掘精品。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装饰手法的展现,比如龙泉窑的印花纹饰,它不像其他书籍那样只给一个模糊的全景图,而是提供了多角度的特写镜头,清晰地展示了纹饰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这对于我们研究不同时期、不同作坊的工艺细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发现,光是看这些图片,我就能体会到宋人对完美主义的追求。书中的排版设计也十分出色,留白得当,重点突出,阅读体验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建议所有搞文物修复或者艺术设计的朋友,都应该把这本书当成案头的工具书来收藏。
评分我通常对历史类书籍持保留态度,因为很多作者为了凑字数或拔高主题,会使用大量空泛的形容词和夸张的论断。然而,这本《两宋瓷器(上)》却完全避开了这些陷阱。它的语言平实而准确,所有的论断都有据可查,无论是考古报告的引用还是传世实物的对比,都做到了有理有据。我特别关注了它对宋代官窑的论述,作者没有急于给出一个定论,而是冷静地梳理了不同学派对官窑的争议焦点,并且客观地展示了支持各方观点的实物证据。这种“存疑并举,引导思考”的处理手法,显得作者功力深厚且治学态度严谨。对于我这种喜欢刨根问底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足够的“钩子”,让我有了更多深入研究的方向,而不是被动接受一个既定的结论。这绝对是一本能激发读者自主探索欲的优秀著作。
评分天呐,这本书简直是我的“宋代瓷器启蒙读物”!我记得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翻到这本画册的,当时就被那些精美的图片深深吸引住了。我本来对瓷器研究涉猎不深,顶多也就是知道点钧窑、定窑的皮毛,但这本书的内容详实到让人惊叹。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是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烧制工艺讲得深入浅出。尤其是对不同窑口风格的比较,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梳理。比如,它细致地分析了耀州窑刻花与磁州窑的白地黑花之间的地域差异和审美取向,还配上了大量高清的细节图,让你能清晰地分辨出那种细微的釉色变化和刀工的力度。我特别喜欢它对宋代文人审美情趣的阐述,那种内敛、清雅的“宋风”,通过这些瓷器得到了最完美的物化体现。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品味,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完全配得上里面珍贵的内容。对于任何想系统了解宋代瓷器发展脉络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入门和进阶宝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