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小丛书:篆刻学

篆刻小丛书:篆刻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散木 著
图书标签:
  • 篆刻
  • 篆刻学
  • 书法
  • 艺术
  • 传统文化
  • 印学
  • 技法
  • 历史
  • 鉴赏
  • 藏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34114
版次:1
商品编码:1124274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篆刻小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0
字数: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篆刻小丛书:篆刻学》是著名篆刻家和书法家邓散木的遗著。该书图文并茂,既是一本篆刻理论和技法的论著,又是刻印的临摹范本。为方便广大篆刻爱好者使用,本次将手稿本整理排印出版。

内容简介

  《篆刻小丛书:篆刻学》是著名篆刻家和书法家邓散木的遗著。本书是他根据几十年实践总结出来的心得经验。文中对于印章的源流,名家篆刻流派,章法、刀法作了论述和介绍,翔实扼要,对章法辨析,具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图例丰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邓散木,原名铁,学名士杰,字纯铁,别号且渠子,更号一夔,一足,斋名厕简楼,豹皮室,自号厕简子。中国现代书法家、篆刻家,中国书法研究社社员。

内页插图

目录

篆刻学上编
第一章 述篆
第一节 文字之由来
第二节 文字构成之因素
第三节 篆书之演变
一 古文
二 大篆
三 小篆
四 八体书
五 六体书
六 汉代及以后之篆书
第二章 述印
第一节 官印
一 秦印
二 汉印
三 魏晋六朝印
四 唐印
五 宋印
六 金元印
七 明印
八 清印
第二节 私印
一 姓名印
二 字印
三 多面印
四 朱白相间印
五 肖形印
六 署押印
七 书简印
八 斋馆别号印
九 收藏鉴赏印
十 吉语印
十一 成语印
十二 厌胜印
第三节 印式
第四节 印钮
第三章 别派
第四章 款识

篆刻学下编
第一章 篆法
第一节 执笔
第二节 运笔
第三节 结体
第四节 练习阶段
第五节 工具
第二章 章法
第一节 临古
第二节 疏密
第三节 轻重
第四节 增损
第五节 屈伸
第六节 挪让
第七节 承应
第八节 巧拙
第九节 宜忌
第十节 变化
第十一节 盘错
第十二节 离合
第十三节 界面
第十四节 边缘
第三章 刀法
第一节 执刀
第二节 运刀
第三节 辟谬
第四节 款识
第四章 杂识
第一节 刻刀(印床附)
第二节 印材
一 青田石
二 寿山石
三 昌化石
四 杂石
五 玉印
六 金印
七 象牙犀骨印
八 水晶玛瑙等印
九 竹木印
十 瓷印紫砂印
第三节 印泥
第四节 拓款
第五节 滕言
一 印文
二 上石
三 钤印
四 磨刀
五 平印
六 石屑
七 饰印
第五章 参考

前言/序言


《古文字与印章艺术》 一、 绪论:印章的文化意蕴与历史脉络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印章艺术的源流、演变及其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印章,作为一种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载体,承载了数千年的政治、社会、文化信息。它不仅仅是权力的象征或身份的标识,更是书法、篆刻、金石学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交汇点。 我们首先将追溯印章的起源。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印记到商周时期的朱书铜印,印章的使用经历了漫长的孕育期。重点分析早期印章的功用,是如何从简单的契约凭信,逐步演化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随后,书籍将梳理印章艺术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从秦汉的古朴典雅,到魏晋的实用化倾向,再到唐宋的文人趣味介入,直至明清两代的臻于鼎盛。每一种风格的转变,都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审美趣味和书写习惯的变迁。 二、 篆刻的基石:古文字的形态与演变 篆刻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其所依附的文字载体。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系统梳理与印章密切相关的几种主要古文字体系,为理解篆刻审美提供坚实的文字学基础。 1. 甲骨文的神秘意象: 作为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甲骨文以其奇崛的线条和象形意味,为后世篆刻提供了原始的造型参照。我们将探讨甲骨文的结构特点,及其在现代印章设计中的“意向性”运用,而非拘泥于严格的摹写。 2. 金文的庄重典雅: 周代的金文,尤其如钟鼎铭文,以其丰满圆润、错落有致的形态著称。这部分内容将剖析金文的“肥瘦”、笔画的“粗细”与“回旋”处理,阐述金文如何奠定篆刻中“庙堂气”的基础。重点分析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地域性差异(如“齐系”“楚系”文字)对印风的影响。 3. 战国文字的多元探索: 战国时期列国割据,文字异形纷呈。鸟虫篆、蝌蚪文等异体字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篆刻的艺术表现空间。我们将通过对比分析这些文字的装饰性笔法,揭示其如何为明清以来的花押印、吉语印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语言。 4. 秦系文字的规范与统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书同文”,使得小篆成为官方标准字体。小篆的匀称、线条的流畅,为后世篆刻树立了难以逾越的“规范之美”。本书将深入研究李斯等人整理的小篆范本,分析其在印章中如何实现“方寸之内,毕具法度”。 三、 汉印的辉煌:权力、审美与技术 汉代是印章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其成就之高,影响之深远,至今无人能出其右。 1. 汉印的分类与职能: 系统介绍汉代的官印(如“将军章”“长吏印”)和私印(如“吉语印”“肖形印”)。分析不同类别的印章在布局、内容和用印方式上的差异。 2. 布局的精妙: 重点探讨汉印的“十字线”结构,如何实现字体的平均分配与空间的平衡。研究汉印中常见的“朱文就地势,白文取瘦硬”的对立统一原则。 3. 刀法的体现: 汉印的独特魅力在于其饱经风霜的历史痕迹。我们将详尽描述“凿刻感”的形成,区分早期较为规整的“汉篆”与后期受损严重的“残损印”。分析刀法如何表现出金石的苍劲与斑驳,这是后世学习者难以模仿的核心要素。 四、 文人治印的兴起与流派纷呈 唐宋之后,随着文人阶层对审美追求的提升,印章逐渐脱离纯粹的实用功能,成为士大夫表达个人情趣和学识的载体。 1. 宋元时期的印风过渡: 探讨宋代文人开始使用“藏书印”“鉴藏印”的现象,分析这一时期印章如何受到宋代书法(如苏轼、黄庭坚的行草书意)的影响,线条趋向灵动。 2. 明代印学的开创与发展: 重点剖析明代文彭、何震所创立的“流派印”的诞生背景。 文彭与皖派的萌芽: 探讨文人如何重新发掘汉印的价值,并以青田石为材,提倡“直刻”的刀法,追求笔意。 何震与皖派的成熟: 深入分析何震如何将汉印的笔意与战国文字的奇崛相结合,形成“疏密有致,浑厚中寓灵动”的独特面貌。 3. 清代篆刻的繁荣与流派的细分: 清代是篆刻流派百花齐放的时期。 邓石如与邓派: 研究邓石如如何突破传统,将帖学中楷书的笔法和行草的韵味融入篆刻,开创“篆法入印”的新境界。 吴昌硕与海派的革新: 重点分析吴昌硕如何借鉴缶(铜器、陶器铭文)的雄强和石鼓文的圆劲,以及民间艺术的装饰性,将篆刻推向一个更具金石趣味和民间生命力的阶段。 五、 篆刻的技法解析与材料学 本书最后部分将聚焦于实践层面,但侧重于理论指导和审美考量,而非具体步骤的分解。 1. 篆刻的刀法理论: 探讨篆刻中“冲刀”“切刀”“平刀”等不同刀法的视觉效果,以及它们如何服务于不同的文字风格(如用冲刀表现汉印的凿刻感,用切刀表现文人印的挺拔)。分析刀法如何体现篆刻家对文本的理解深度。 2. 篆刻的布局与章法: 探讨如何处理印面的疏密、平衡、呼应关系。分析“残损”“边款”“朱白相间”等元素在增强印面艺术感染力中的作用。 3. 印石材料的鉴赏: 简要介绍寿山石、青田石、巴林石等主要印材的物理特性、颜色美感及其对刀感的影响,帮助读者理解为何不同石材会催生出不同的篆刻风貌。 结语: 《古文字与印章艺术》旨在提供一个宏观而深入的视角,理解印章艺术如何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生根、发芽、开花,成为连接古代与当代的独特艺术桥梁。它强调的是对文字学、书法史与金石学的综合理解,而非单纯的技法操作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实在是太棒了!我一直想找一本能够系统学习篆刻的入门书籍,市面上的很多资料要么过于陈旧,要么就是零散的技法介绍,不成体系。直到我发现了这套书,简直是相见恨晚。书里的内容编排得非常合理,从篆刻的历史渊源讲起,娓娓道来,让人对这门古老的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不同时期的篆刻流派和代表人物的介绍非常到位,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分析了他们的风格特点和艺术思想,这对于理解篆刻的精髓至关重要。书中的插图和案例也选得恰到好处,清晰明了,能直观地看出不同风格的细微差别。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学习信心。我特别喜欢它对印章设计理念的阐述,让我明白了篆刻不只是雕刻技巧,更是一种文字的造型艺术和意境的表达。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对篆刻的审美层次一下子得到了提升,不再是盲目地拿起刻刀乱试了。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篆刻世界的大门,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

说实话,我对传统艺术的接触不多,对篆刻更是知之甚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这套书,没想到收获颇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易懂,完全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学者腔调,对于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非常注重实践操作层面的指导,从选石、布局、描摹到下刀的力度和角度,都讲解得细致入微。特别是关于工具的介绍和保养,写得非常实用,让我避免了不少新手容易犯的错误,比如磨损工具或者用错刀法。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古代印人刻章时的心境描述,虽然是文字描述,却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沉静专注的创作氛围。我跟着书里的步骤尝试刻了几枚小印,虽然水平还很稚嫩,但每一下都能感受到刀尖触及石头的清晰反馈,这都得益于书中对基础功的扎实训练。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让我从零开始,踏踏实实地走上了篆刻的探索之路。

评分

初次接触篆刻时,我最大的困惑是如何将抽象的文字美感转化为具象的刀刻效果,常常刻出来的字像“病入膏肓”一样僵硬呆板。阅读这套书后,我的创作思路有了质的飞跃。这本书不仅仅教你“如何刻”,更重要的是引导你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刻”。它花了大量篇幅讲解篆书的笔意和结构平衡,强调在入石之前,必须在心中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艺术构架。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章法”的讲解,它将印面的留白、朱白布局、线性的粗细变化,提升到了与文字内容同等重要的地位。书中通过大量的图例对比,直观展示了好的章法如何“化腐朽为神奇”,让简单的文字焕发出勃勃生机。读完后,我开始尝试在创作中融入更多个人对文字的理解和情感表达,不再被技法所束缚,而是让技法成为表达“性灵”的工具。这本书给予了我极大的创作自由和信心,让我真正体会到篆刻的乐趣和深度。

评分

我是一位资深的刻章爱好者,手里已经有不少工具书,但总觉得缺少一本能够对篆刻流程进行一次全面、现代性梳理的权威教材。这套书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的编排结构非常严谨,逻辑性极强,像是为学习者量身定做的一套学习路径图。不同于一些老旧的教材只聚焦于秦汉印,这本书的视野更广阔,不仅涵盖了传统经典,还对近现代篆刻艺术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方向有所涉及,这对于我们身处当下进行创作的实践者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印泥”选择和使用的章节,这看似是末节,却是影响印面效果的关键一步。书中的描述非常精确,甚至精确到了不同季节、不同纸张对印泥湿度的影响。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编者对篆刻这门手艺的敬畏之心。这本书的专业性和前瞻性,使得它不仅仅是学习的工具书,更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时时获取新知的案头参考宝典。

评分

作为一名有多年绘画和书法基础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篆刻专著。市面上很多书要么重理论轻实践,要么就是纯粹的技法手册。这本书的妙处就在于,它在讲解篆刻技法的同时,始终贯穿着对书法和金石学原理的深入探讨。比如,它会分析某个特定字体的结构特点如何影响其在印面上的布局,以及不同石材的硬度、肌理如何反作用于刻痕的最终效果。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意”的强调,好的篆刻作品绝不只是字面的堆砌,而是作者精神气质的投射。书中对历代大家作品的鉴赏分析,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入到刀法的细微之处,去揣摩篆刻家如何通过“冲刀”、“切刀”等手法来表现古朴苍茫或清秀俊逸的气韵。这套书对提升我的艺术鉴赏力非常有帮助,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耐得住推敲的篆刻艺术。

评分

越来越喜欢浙江人美出的东西了,小巧雅致,印刷良好,而且涉猎广泛,可读可藏!

评分

哈哈哈哈哈,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不错的书,哈哈哈哈

评分

东西不错,继续支持京东!

评分

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

评分

公司拥有来自知名互联网公司的管理人才所组成的核心团队,经营、研发队伍300余人;建立起业内领先的彩票信息服务平台,无缝跨越互联网、无线WAP及手机客户端,提供彩票资讯、分析、投注辅助工具等多种服务。公司与互联网行业巨头新浪网、迅雷、搜狐、支付宝、开心网、飞信、PPTV等有深入的业务合作。

评分

很好,物流也快

评分

好东西,质量好,送货也快,京东特别棒

评分

好书好书*作者的原手稿是竖版的,虽然也有很多竖排的版本,但横着看似乎对本就内容很专业的读本降低了识别和反复阅读的难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