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说茶:在中国茶叶博物馆漫步

品茶说茶:在中国茶叶博物馆漫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茶叶博物馆 编
图书标签:
  • 茶叶
  • 品茶
  • 中国茶文化
  • 茶叶博物馆
  • 茶道
  • 茶艺
  • 历史
  • 文化
  • 休闲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57110
版次:1
商品编码:11254896
包装:平装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茶为国饮,杭为茶都”。西子湖畔的中国茶叶博物馆以馆藏珍品美图为读者讲述了茶的起源、茶的传播、名茶妙品、茶具鉴赏以及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书中的珍品由来,或来自地下,或来自宫廷,或来自海外,或来自市井小巷,但它们都以一种静美的方式讲述中华茶文化的源远流长。

内容简介

  茶之味冲淡,平和,宁静,中国人以茶为友,习以为常。
  茶就这样以一种亲切、自然、拙朴的面貌融于中国人的生活之中,相伴数千年,默默地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一部饮茶史,也就是中国人的一段心路历程。

作者简介

    “茶为国饮,杭为茶都”。西子湖畔的中国茶叶博物馆以馆藏珍品美图为读者讲述了茶的起源、茶的传播、名茶妙品、茶具鉴赏以及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书中的珍品由来,或来自地下,或来自宫廷,或来自海外,或来自市井小巷,但它们都以一种静美的方式讲述中华茶文化的源远流长。

目录

卷首语
1 茶史溯源
一、茶从何处起源
神话与传说
巴蜀——茶的摇篮
茶曾有许多名称
二、早期的茶
神赐仙品与祭祀
以茶养廉的故事
茶最初的饮法
三、法相初具的唐代茶
盛唐气象
茶与坐禅
唐代贡茶与唐代茶业
制茶与饮茶法
茶圣陆羽和《茶经》
《茶经》略解
陆羽的贡献
唐诗中的茶
江南文士与茶道
四、穷精极巧的宋代茶
宋人的饮法——点茶法
皇室之好与龙凤团茶
斗茶
分茶
苏轼与宋代文士茶
径山寺与日本茶道
五、返璞归真的明代茶
朱元璋“废团改散”
名茶初创
“茶学”的兴起
朱权的茶道精神
“吴中四杰”与茶
晚明文士茶的境界
六、走向世俗的饮茶风习
世俗茶礼
宫廷茶宴
婚嫁“下茶”礼
茶祀与茶供的习俗
茶馆盛衰
茶馆小社会
神州老茶馆
2 茶的传播
中国——茶的故乡
茶的陆路传播
海上茶叶之路
世界各国“茶”字读音
3名茶妙品
器为茶之父
茶品与人品
品茶与环境
茶之艺
4 茶具赏鉴
荟萃众艺于一身
兼而用之且饮茶
类冰类玉助茶韵
盏与盏托
唐代宫廷茶具
精湛美丽说宋瓷
黑釉建盏
白瓷、青花雅茶具
富丽浓艳清彩瓷
古朴雅致话紫砂
壶铭雅趣
5 中国茶道的精神
茶与三教
茶禅一味
儒家茶礼
茶与纯朴自然之“道”
中国人与茶

精彩书摘

  1、茶史溯源
  (图1-1-1中国人品茗的空间,追求艺术美感。)(图1-1-5西湖龙井茶园)
  茶从何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西南地区是茶的原产地。
  植物学家称,山茶科植物的茶树早在5000-6000万年前就已在中国西南地区进化而成。茶树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原始的野生大茶树到过渡型茶树再到人工栽培茶树,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中国古代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历史文献及地方志中也可找到乔木型野生茶树的文字记载:唐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提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说明在陆羽生活的唐代中期,我国的西南川东、鄂西一带已分布着许多野生乔木型大茶树。北宋《太平寰宇》中曾提到:“沪州有茶树,夷人常携瓢挈登茶树采茶。”明代徐霞客在《滇游日记》里也写道:“茶树,树皆高三、四尺,绝与相似。时方采摘,无不架梯开树者。”清代《云南通志》写道:“普洱府攸乐县……葬芒有茶树王,较五山茶树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犹祀之。”
  事实上,我国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四川、福建、湖南、江西、台湾等地均有野生大茶树存在,其中云南省是发现古茶树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云南镇源县千家寨有野生大茶树群落,其中一棵茶树龄已达2700年,而西双版纳巴达的一棵大茶树树龄也有1700年。
  为什么野生大茶树会大量生长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呢?有关科学家推测是由于西南地区没有遭受第四纪冰川的侵袭,所以很多古老植物能够得以延续,特别是山茶科的茶树能够得以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其次的原因是该地区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其温暖、湿润的环境很适宜茶树的生长。(图1-1-3中国云南哀牢山古茶树)(图1-1-10 贵州晴川发现的茶籽化石)
  神话与传说
  那么,茶的发现和利用究竟始于何时?唐代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把神农作为中国茶的最早发现者,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一个传说。
  神农也称“神农氏”,也就是被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奉为祖先的三皇五帝中的“炎帝”,是中国史前先民的代表人物。相传神农“牛首人身”,这可能是那时已经掌握了农耕技术的先民们,对于作为“农业之神”的神农形象的构想。
  作为农业之神的神农也是中国医药的发明者。他在发现五谷的同时,也发现了各种能治疗人类疾病的草药。传说神农为了掌握草药的特性,亲自实践,遍尝百草,一日内竟七十二次中毒,最后偶然尝到了茶树的叶子,毒方解去。
  这大概是有关先人对茶的认识的最早描述和记载了。
  (图1-1-2 “牛首人身”神农氏像)
  巴蜀——茶文化的摇篮
  茶从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一带的原产地,顺着江河传入四川——古巴蜀国地区,并很快发展起来。这是中国饮用茶叶最早的地区,巴蜀可以说是中国茶文化的摇篮。在中国最早的一部地方志《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在距今约3000年前的西周时,古巴蜀国已有茶树种植,并将茶叶作为地方的物产,进贡给当时的天子周武王。
  明末学者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战争伴随着经济及文化的交流,也间接地促进了茶的传播,茶开始走出蜀道,进人更广阔的天地。
  汉时,巴蜀地区饮茶已十分普遍,茶在流通中开始成为商品。西汉时,王褒在他的《僮约》中已有“烹荼尽具”,以及“武阳买荼”的记载。《僮约》是当时一份买卖家奴的契约,却是中国茶史上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料。
  茶很快便沿长江顺流而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扎下了根,茶叶文明的重心开始了转移。80年代末,在浙江湖州的一座东汉晚期的墓葬中出土了一只完整的青瓷瓮。引人注目的是青瓷瓮的肩部刻有一“茶”字,专家考证认为是汉人用于贮存茶叶的器物。湖州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之滨,是古时名茶“阳羡茶”的产地。
  (图1-1-4《华阳国志-巴志》书影 东晋 常璩著)(图1-1-8-0 王褒画像,图1-1-8-2《僮约》书影)
  (图1-1-6-0浙江省湖州市博物馆收藏的东汉青瓷罐;1-1-6-1青瓷罐局部)
  茶曾有许多名称
  在中国古代的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历经变异,如槚、荈、蔎、茗、荼、诧、苦茶、瓜卢、皋卢等等。
  “荼”字最早见于《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大致在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问世,其中已有“采荼薪樗”(《豳风·七月》)和“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邶风·谷风》)之句。
  我国古代记言体史书《尚书》称茶为“诧”,在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茶则被称作“荈诧”。
  西汉末年,扬雄在他的《方言》中称茶为“蔎”。
  在中国最早的一部字书《尔雅》中,则有“槚,苦荼”的解释,则茶又被称为“槚”了。
  在东汉时的《桐君录》中,茶叫做“瓜芦木”。东晋的裴渊在他的《广州记》中记载:“酉平县出皋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茶又被称作“皋卢”。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茗,茶芽也”的解释;成书于晋代的《华阳国志·巴志》中也有“园有芳蒻、香茗”的记载。
  上述这些茶的名称,据后人考证,是茶的异名同义字。但在唐以前那漫长的年代里,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荼”字。随着茶事的发展,从一字多义的“荼”中逐渐衍生出“茶”字,这已是在中唐,茶圣陆羽撰写《茶经》的时候了。此后“茶”开始成为通用的名称,“茶”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一直沿用至今,为炎黄子孙所接受。
  (图1-1-7古老的茶字,图1-1-9 集历代茶字)
  ……

前言/序言

  卷首语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古老的俗语,道出了茶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口干时人们饮茶解渴,疲劳时人们饮茶提神,空闲时人们品茶消闲,烦闷时人们饮茶清心,滞食时人们饮茶去腻。中国边疆高寒地区的少数民族更是一日不可缺茶,真可谓“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生活中关于茶我们不知有多少话题,茶可谓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
  喝茶不仅仅是中国人实实在在的生活需要,是一种遍及中国人社会生活各个角落的家常事,同时它也是一种意味深长的生活情趣。饮茶既给人们带来生理上的享受,也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由前人细煎慢饮发展而来的出神入化的品饮艺术,已成了人们培养高雅情趣,寄托感情的一种手段,一种生活化的艺术,一种人生的享受,人们从中领略到生活的真趣。
  古往今来,上至宫廷礼仪,下至民间风俗,乃至文士茶会、寺院茶事,茶可谓无处不在。人们以茶自省,以茶明志,以茶会友,以茶待客,以茶礼佛,以茶敬祖。茶于无意之中,悄悄融入我们的精神领域。随着岁月的流逝,茶渐渐地成了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茶之味冲淡,平和,宁静,中国人以茶为友,习以为常。茶就这样以一种亲切、自然、拙朴的面貌融于中国人的生活之中,相伴数千年,默默地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一部饮茶史,也就是中国人的一段心路历程。
《茶影千里:穿越中国茶文化的历史长廊》 第一章:源起与萌芽——茶的远古回响 本书带领读者回溯至茶树最早的生长之地,深入探究茶文化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萌发的初始阶段。我们从地理学和植物学的角度切入,考察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和贵州一带,如何成为茶树的天然基因库。 一、1.1 远古的发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与信史的交织 详细剖析“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一经典传说的文化内核。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神话故事,更象征着早期先民对植物药用价值的系统性认知。我们结合考古学发现,如云南地区出土的早期茶籽化石,来构建一个更具年代感的茶树起源图景。探讨“荼”(早期对茶的称呼)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演变,揭示其从野生植物到食用、药用饮品的早期定位。 一、1.2 巴蜀之地的初探:从“濮人”到“蜀人”的茶俗 聚焦于春秋战国时期,巴蜀地区(今四川、重庆一带)作为早期茶饮习俗的重要发源地。通过解读《晏子春秋》、《尔雅》等早期典籍中关于“茗”、“槚”的记载,重构彼时饮茶的场景。探讨当时茶的形态——多为蒸煮后食用的菜肴或药膳,而非今日的冲泡饮品。分析巴蜀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高山云雾)如何孕育了适合茶树生长的微气候,并奠定了其独特的“煮茶”风尚。 第二章:汉唐变迁——从药用到风雅的蜕变 本章着重分析汉代至唐代,茶叶在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发生的根本性转变,尤其是陆羽《茶经》的划时代意义。 二、2.1 汉代的“苦物”:茶在南北的差异化认知 对比汉代北方与南方对茶的不同态度。在南方,饮茶习俗逐渐普及,但仍带有浓厚的药用色彩;而在北方,茶尚未成为主流饮品,更多被视为南方的奇异物产。通过对汉墓壁画和简牍文书的研究,还原汉代茶具的早期形态,如陶制的“釜”和简陋的煮饮器具。 二、2.2 唐代茶道的兴盛:陆羽的“圣典”与饮茶的审美化 系统阐述陆羽《茶经》的十卷结构,深入剖析其对茶园管理、制茶工艺、饮水选择、器具考究和环境营造的全方位论述。强调《茶经》不仅是技术手册,更是一种哲学和美学的集成,它将原本朴素的饮茶行为提升至“道”的层面。探讨唐代“煎茶法”的详细流程,并考察长安、扬州等文化中心如何推动茶文化的普及,从宫廷贵族到文人墨客,茶成为交际和修身的重要载体。 二、2.3 边塞茶马路:唐宋时期茶在民族融合中的作用 聚焦于茶马互市,分析茶叶作为战略物资在巩固边疆、稳定少数民族关系中的关键作用。考察唐宋时期,茶从四川、湖南等地通过艰险的道路运往青藏高原,成为当地民族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交换媒介。此处的茶多为紧压茶,其运输和饮用方式与中原地区大相径庭,展现了茶文化的地域适应性。 第三章:宋代的精致与雅集——点茶法的鼎盛与失传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以“点茶法”为核心,将饮茶活动推向了极致的精致和技术要求。 三、1.1 斗茶之风:宋徽宗与文人士大夫的“斗趣” 详述宋代“斗茶”的规则、评判标准(以“咬盏”为上乘),以及它如何成为文人雅士展示学识和品味的社交游戏。宋代士大夫如苏轼、蔡襄等人对茶的评论和创作,极大地丰富了茶的文学内涵。重点分析宋徽宗本人对茶道的狂热,以及他主持编纂的《大观茶论》对当时制茶工艺的规范和影响。 三、1.2 抹茶的工艺与审美:茶筅与茶碗的艺术 详细描绘宋代“蒸青、碾磨、击拂”的抹茶制作流程。通过对出土文物和传世画作的分析,展现宋代建窑、吉州窑等烧制的黑釉茶碗(天目盏)如何成为承载点茶艺术的完美载体。探讨宋代茶具的极简主义美学,如何追求釉色的自然变化和器形的质朴典雅。 三、1.3 远播东瀛:宋茶文化对日本“禅茶一味”的影响 考察宋代僧侣将点茶法传入日本的过程。对比宋代与日本后世“茶道”的发展轨迹,分析日本如何吸收了点茶的技法,并结合禅宗思想,发展出更强调“一期一会”的仪式感。 第四章:明清转型——散茶的兴起与制茶技术的革命 明朝的政治变革和技术进步彻底改变了饮茶的形态,标志着中国茶由“末”转“叶”,散茶成为主流。 四、1.1 朱元璋禁团:散茶主导地位的确立 深入分析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罢造龙团,仍输茶仿宋制,而损其费”的政治动因。这一禁令直接导致了明代初期紧压茶(团茶)的衰落,促使文人士大夫和民间开始探索更便捷、更注重本味的散茶(叶茶)的制作和冲泡方式。 四、1.2 六大茶类的定型与成熟 系统梳理明清时期,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这六大基本茶类的形成过程。尤其关注: 绿茶的“炒青”技术的普及: 如何通过高温杀青和揉捻,最大程度保留茶叶的鲜爽口感。 红茶的横空出世: 重点分析武夷山桐木关等地偶然发现的“正山小种”的萎凋、发酵工艺,以及其向西方传播的过程。 乌龙茶的半发酵艺术: 探究闽南和闽北地区在适宜气候下,如何发展出独特的摇青和做青技术。 四、1.3 紫砂壶的崛起:茶具美学的再次进化 考察明代宜兴紫砂壶的产生与发展,分析其相对于宋代瓷碗的优势——透气性好、吸附性强,能更好地展现散茶的“本味”。解析陈荩蘧、时大彬等制壶名家对壶体造型、泥料选择和实用性的贡献,使紫砂壶成为文房清玩的新宠。 第五章:近现代的挑战与传承——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茶 本书最后一部分聚焦于近现代,探讨中国茶在全球化冲击下所经历的变革、挑战与复兴。 五、1.1 工业化浪潮与机制茶的冲击 分析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大规模种植和工业化加工红茶,对中国传统茶业造成的巨大冲击。考察机制茶(如速溶茶、袋泡茶)的出现,对传统手工制茶技艺构成的威胁,以及中国茶商如何应对市场变化。 五、2.2 危机中的坚守:传统制茶工艺的抢救与记录 聚焦于20世纪中叶,在社会动荡中,许多地方性的独特制茶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记录了数位民间制茶老匠人对传统工艺(如武夷岩茶的焙火、云南普洱的渥堆)的坚守和传承工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技艺档案。 五、2.3 现代茶文化的复兴与创新 探讨当代中国社会对“慢生活”和“健康饮品”的需求,如何催生了新一轮的茶文化复兴。分析现代茶馆的设计美学、茶艺表演的标准化,以及青年一代对传统茶品的重新演绎(如冷泡茶、花草茶的融合)。本书最后以展望的笔触,描绘中国茶在面向未来的全球饮品市场中,如何继续书写其悠久而充满生命力的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让我对中国茶的历史有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了解。作者不仅仅罗列了史实,更是用生动的笔触将一段段历史串联起来,仿佛让我穿越回了古代,亲眼见证中国茶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唐朝陆羽《茶经》的问世,再到宋代点茶的流行,以及明清时期散茶的兴起,每一个阶段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朝代茶文化风貌的描写印象深刻。比如,唐代的煮茶法,以及宋代文人雅士如何将品茶提升到一种艺术境界,都让我惊叹不已。书中还介绍了许多与茶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故事,这些生动的故事让枯燥的历史变得有趣起来,也让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茶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这本书就像一本活着的历史教科书,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汲取了丰富的历史知识。

评分

《品茶说茶:在中国茶叶博物馆漫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仅是关于“茶”本身,更是关于茶所承载的“文化”和“生活”。书中不仅仅讲述了茶叶的种类、历史和制作工艺,更深入地探讨了茶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以及茶在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所展现出的独特风貌。从文人雅士的清谈品茗,到市井百姓的柴米油盐,茶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书中对茶道精神的阐释,比如“和、静、怡、真”,让我对“品茶”这件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饮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一种与自然、与他人、与自我和谐相处的生活哲学。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在中国,茶早已超越了物质本身,成为了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它是一本让我想要反复品读,并在实际生活中去实践的书。

评分

这次能有机会阅读《品茶说茶:在中国茶叶博物馆漫步》,实在是一次难得的文化体验。虽然我对中国茶道了解不深,但这本书如同一位耐心而渊博的向导,带领我走进了那个神秘而迷人的世界。从踏入博物馆的第一步开始,我就被那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所吸引,书中的描述更是将这种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博物馆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陈列着各式茶具的展厅,还是讲述中国茶发展史的展区,都仿佛呈现在我眼前。特别是关于茶具的部分,那些精美的紫砂壶、白瓷杯,还有古色古香的茶盘,我都看得如痴如醉。书中对每一种茶具的材质、工艺、以及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都做了深入的解读,让我对平日里司空见惯的茶具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原来,小小的茶具里,竟然承载着如此厚重的历史和精湛的技艺。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清脆的茶碗碰撞声,闻到淡淡的茶香,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将游览中国茶叶博物馆的体验与中国茶文化的深度解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作者并非以枯燥的学术论文形式来呈现,而是以一种漫步、探索的姿态,引领读者在博物馆的空间里,随着展品的陈列,一同感受茶文化的魅力。这种“漫步”式的叙述,让我在阅读时不会感到疲惫,反而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每一次的驻足,每一次的凝视,都被作者细腻地捕捉并转化为文字,让我仿佛也跟随作者的脚步,在展馆中穿梭,与那些古老的茶器对话,与那些流传千年的茶故事共鸣。书中的语言流畅而富有诗意,既有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又不乏现代人的视角和思考。这种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完美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介绍茶的书,更是一次充满智慧和美感的精神之旅。

评分

《品茶说茶:在中国茶叶博物馆漫步》在介绍茶的种类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我一直以为茶叶的种类无非就是绿茶、红茶、乌龙茶,但通过这本书,我才了解到原来中国有如此丰富多样的茶叶,它们各有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制作工艺和风味特征。书中对各种名茶的介绍,如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等,都详尽而生动。作者不仅仅介绍了茶叶的外形、色泽、香气和滋味,还深入剖析了它们独特的风味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适合搭配的茶点和品饮方式。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茶叶冲泡方法的讲解,每一种茶都有其最佳的冲泡温度、时间和水量,这些细节的指导,让我觉得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在家中泡出一杯好茶。阅读过程中,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各种茶叶的颜色和香气,恨不得立刻去品尝一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