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茶史溯源
(图1-1-1中国人品茗的空间,追求艺术美感。)(图1-1-5西湖龙井茶园)
茶从何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西南地区是茶的原产地。
植物学家称,山茶科植物的茶树早在5000-6000万年前就已在中国西南地区进化而成。茶树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原始的野生大茶树到过渡型茶树再到人工栽培茶树,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中国古代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历史文献及地方志中也可找到乔木型野生茶树的文字记载:唐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提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说明在陆羽生活的唐代中期,我国的西南川东、鄂西一带已分布着许多野生乔木型大茶树。北宋《太平寰宇》中曾提到:“沪州有茶树,夷人常携瓢挈登茶树采茶。”明代徐霞客在《滇游日记》里也写道:“茶树,树皆高三、四尺,绝与相似。时方采摘,无不架梯开树者。”清代《云南通志》写道:“普洱府攸乐县……葬芒有茶树王,较五山茶树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犹祀之。”
事实上,我国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四川、福建、湖南、江西、台湾等地均有野生大茶树存在,其中云南省是发现古茶树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云南镇源县千家寨有野生大茶树群落,其中一棵茶树龄已达2700年,而西双版纳巴达的一棵大茶树树龄也有1700年。
为什么野生大茶树会大量生长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呢?有关科学家推测是由于西南地区没有遭受第四纪冰川的侵袭,所以很多古老植物能够得以延续,特别是山茶科的茶树能够得以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其次的原因是该地区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其温暖、湿润的环境很适宜茶树的生长。(图1-1-3中国云南哀牢山古茶树)(图1-1-10 贵州晴川发现的茶籽化石)
神话与传说
那么,茶的发现和利用究竟始于何时?唐代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把神农作为中国茶的最早发现者,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一个传说。
神农也称“神农氏”,也就是被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奉为祖先的三皇五帝中的“炎帝”,是中国史前先民的代表人物。相传神农“牛首人身”,这可能是那时已经掌握了农耕技术的先民们,对于作为“农业之神”的神农形象的构想。
作为农业之神的神农也是中国医药的发明者。他在发现五谷的同时,也发现了各种能治疗人类疾病的草药。传说神农为了掌握草药的特性,亲自实践,遍尝百草,一日内竟七十二次中毒,最后偶然尝到了茶树的叶子,毒方解去。
这大概是有关先人对茶的认识的最早描述和记载了。
(图1-1-2 “牛首人身”神农氏像)
巴蜀——茶文化的摇篮
茶从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一带的原产地,顺着江河传入四川——古巴蜀国地区,并很快发展起来。这是中国饮用茶叶最早的地区,巴蜀可以说是中国茶文化的摇篮。在中国最早的一部地方志《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在距今约3000年前的西周时,古巴蜀国已有茶树种植,并将茶叶作为地方的物产,进贡给当时的天子周武王。
明末学者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战争伴随着经济及文化的交流,也间接地促进了茶的传播,茶开始走出蜀道,进人更广阔的天地。
汉时,巴蜀地区饮茶已十分普遍,茶在流通中开始成为商品。西汉时,王褒在他的《僮约》中已有“烹荼尽具”,以及“武阳买荼”的记载。《僮约》是当时一份买卖家奴的契约,却是中国茶史上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料。
茶很快便沿长江顺流而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扎下了根,茶叶文明的重心开始了转移。80年代末,在浙江湖州的一座东汉晚期的墓葬中出土了一只完整的青瓷瓮。引人注目的是青瓷瓮的肩部刻有一“茶”字,专家考证认为是汉人用于贮存茶叶的器物。湖州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之滨,是古时名茶“阳羡茶”的产地。
(图1-1-4《华阳国志-巴志》书影 东晋 常璩著)(图1-1-8-0 王褒画像,图1-1-8-2《僮约》书影)
(图1-1-6-0浙江省湖州市博物馆收藏的东汉青瓷罐;1-1-6-1青瓷罐局部)
茶曾有许多名称
在中国古代的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历经变异,如槚、荈、蔎、茗、荼、诧、苦茶、瓜卢、皋卢等等。
“荼”字最早见于《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大致在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问世,其中已有“采荼薪樗”(《豳风·七月》)和“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邶风·谷风》)之句。
我国古代记言体史书《尚书》称茶为“诧”,在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茶则被称作“荈诧”。
西汉末年,扬雄在他的《方言》中称茶为“蔎”。
在中国最早的一部字书《尔雅》中,则有“槚,苦荼”的解释,则茶又被称为“槚”了。
在东汉时的《桐君录》中,茶叫做“瓜芦木”。东晋的裴渊在他的《广州记》中记载:“酉平县出皋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茶又被称作“皋卢”。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茗,茶芽也”的解释;成书于晋代的《华阳国志·巴志》中也有“园有芳蒻、香茗”的记载。
上述这些茶的名称,据后人考证,是茶的异名同义字。但在唐以前那漫长的年代里,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荼”字。随着茶事的发展,从一字多义的“荼”中逐渐衍生出“茶”字,这已是在中唐,茶圣陆羽撰写《茶经》的时候了。此后“茶”开始成为通用的名称,“茶”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一直沿用至今,为炎黄子孙所接受。
(图1-1-7古老的茶字,图1-1-9 集历代茶字)
……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让我对中国茶的历史有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了解。作者不仅仅罗列了史实,更是用生动的笔触将一段段历史串联起来,仿佛让我穿越回了古代,亲眼见证中国茶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唐朝陆羽《茶经》的问世,再到宋代点茶的流行,以及明清时期散茶的兴起,每一个阶段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朝代茶文化风貌的描写印象深刻。比如,唐代的煮茶法,以及宋代文人雅士如何将品茶提升到一种艺术境界,都让我惊叹不已。书中还介绍了许多与茶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故事,这些生动的故事让枯燥的历史变得有趣起来,也让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茶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这本书就像一本活着的历史教科书,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汲取了丰富的历史知识。
评分《品茶说茶:在中国茶叶博物馆漫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仅是关于“茶”本身,更是关于茶所承载的“文化”和“生活”。书中不仅仅讲述了茶叶的种类、历史和制作工艺,更深入地探讨了茶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以及茶在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所展现出的独特风貌。从文人雅士的清谈品茗,到市井百姓的柴米油盐,茶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书中对茶道精神的阐释,比如“和、静、怡、真”,让我对“品茶”这件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饮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一种与自然、与他人、与自我和谐相处的生活哲学。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在中国,茶早已超越了物质本身,成为了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它是一本让我想要反复品读,并在实际生活中去实践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将游览中国茶叶博物馆的体验与中国茶文化的深度解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作者并非以枯燥的学术论文形式来呈现,而是以一种漫步、探索的姿态,引领读者在博物馆的空间里,随着展品的陈列,一同感受茶文化的魅力。这种“漫步”式的叙述,让我在阅读时不会感到疲惫,反而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每一次的驻足,每一次的凝视,都被作者细腻地捕捉并转化为文字,让我仿佛也跟随作者的脚步,在展馆中穿梭,与那些古老的茶器对话,与那些流传千年的茶故事共鸣。书中的语言流畅而富有诗意,既有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又不乏现代人的视角和思考。这种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完美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介绍茶的书,更是一次充满智慧和美感的精神之旅。
评分这次能有机会阅读《品茶说茶:在中国茶叶博物馆漫步》,实在是一次难得的文化体验。虽然我对中国茶道了解不深,但这本书如同一位耐心而渊博的向导,带领我走进了那个神秘而迷人的世界。从踏入博物馆的第一步开始,我就被那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所吸引,书中的描述更是将这种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博物馆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陈列着各式茶具的展厅,还是讲述中国茶发展史的展区,都仿佛呈现在我眼前。特别是关于茶具的部分,那些精美的紫砂壶、白瓷杯,还有古色古香的茶盘,我都看得如痴如醉。书中对每一种茶具的材质、工艺、以及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都做了深入的解读,让我对平日里司空见惯的茶具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原来,小小的茶具里,竟然承载着如此厚重的历史和精湛的技艺。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清脆的茶碗碰撞声,闻到淡淡的茶香,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品茶说茶:在中国茶叶博物馆漫步》在介绍茶的种类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我一直以为茶叶的种类无非就是绿茶、红茶、乌龙茶,但通过这本书,我才了解到原来中国有如此丰富多样的茶叶,它们各有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制作工艺和风味特征。书中对各种名茶的介绍,如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等,都详尽而生动。作者不仅仅介绍了茶叶的外形、色泽、香气和滋味,还深入剖析了它们独特的风味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适合搭配的茶点和品饮方式。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茶叶冲泡方法的讲解,每一种茶都有其最佳的冲泡温度、时间和水量,这些细节的指导,让我觉得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在家中泡出一杯好茶。阅读过程中,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各种茶叶的颜色和香气,恨不得立刻去品尝一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