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沒有資曆,所以努力奔跑
沒有人脈,所以努力奔跑
沒有金錢,所以努力奔跑
——沒有翅膀,所以努力奔跑!
拼爹時代,一無所有的青春,我們的未來在哪裏?
著名作傢畢淑敏、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LG總裁具本茂 傾情推薦
給有夢想卻沒資本的年輕人的社會生存指南
《因為痛,所以叫青春》姊妹篇,暢銷韓國50萬冊
作者同獲韓國總統親自頒發的“韓國人纔奬”
哈佛大學、首爾大學、東京大學學生都在看的新生代青春係書籍
“你失敗的原因並不是學校和學曆不夠好,而是你根本就一直過著三流人過的生活!”你敢用夢想、意誌和實力刷新學曆、齣身,證明自己嗎?
海報:
內容簡介
畢業季,大傢都是以各種方式、花樣渲染同窗離彆的傷感,和對於青春一個階段完結的緻敬。但畢業季過後就是就業季,卻沒有人願意提起這個我們似乎一直在迴避卻必須馬上麵對的現實。現實是2013年高校畢業生達到699萬,創曆史新高,而用人單位招聘崗位下降10%到15%,北京、上海畢業生簽約率不足三成,2013年成為“史上就業重災年”。這又是一個拼爹的時代,一個講權、錢、關係、資曆的時代。我們這些除瞭理想一無所有的年輕人,又該怎麼辦?前途看不到希望,全是迷茫與彷徨,未來遙不可及,充滿恐慌和沮喪,所以大傢都在喊:因為痛,所以叫青春。《沒有翅膀,所以努力奔跑:寫給也被現實傷到的你》的作者說:不要用痛舔舐青春。青春,就是要努力奔跑!
青春,你必須正視的冷酷現實就是:決定你未來的是學曆、關係,而不是你自己/現實世界裏,不是大學畢業你就什麼都不是/你之所以絕望,是因為你不切實際的期望/這個世界公平原則隻適用於強者/你再努力也無法逾越學曆的高牆。
《沒有翅膀,所以努力奔跑:寫給也被現實傷到的你》作者諸葛鉉烈和金度潤,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有夢想卻沒有資本——三流大學畢業,學曆得不到認可,沒有人脈,沒有金錢,沒有資曆,在有著“學曆天國”之稱的韓國,他們畢業後的遭遇比我們更悲壯,但是憑藉對夢想的執著、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的打拼,在畢業後短短的2年內他們一個成為LG旗下韓第三大廣告公司的策劃,一個自己成功創業成為80後翹楚,並共同獲得瞭由韓國總統親自頒發的“韓國人纔奬”。今天他們願意把他們用切實有效的生存指南拿齣來與後輩聊一聊,一無所有的青春,該怎麼讓夢想落地生根。
《沒有翅膀,所以努力奔跑:寫給也被現實傷到的你》將警示:
我們一畢業就失業:不是因為你畢業於三流大學,而是你根本就過著三流學生過的生活/你抱怨爹,抱怨學校,抱怨社會,你不求上進整天狐朋狗友請客吃飯打遊戲,你有沒有找一個優秀的榜樣讓自己追趕你自己不願意努力,乾什麼都覺得自己不行,你的人生能達到什麼高度?/你亦步亦趨和彆人沒有兩樣,最後找工作必然被淘汰/沒有翅膀,所以我們必自己打造齣屬於自己的翅膀
……
書中作者沒有站在人生導師的位置上,講一些空洞、虛無、鼓勵的話,而是用極其謙虛和平等的語氣,從大多數年輕人當下共同麵對的實際情況齣發,分析瞭大傢境況,喊齣瞭大傢心中的苦悶,給齣瞭實際有效的辦法,並發齣瞭震耳發聵的青年宣言:與其低頭跪著接受殘酷現實,不如勇於直麵人生,起步奮力奔跑,雖然我們的青春沒有翅膀助力飛翔,但是隻要我們執著賣力地奔跑,就可以和他人一樣實現青春的夢想。
作者簡介
諸葛鉉烈,曾被某大學建築工學部錄取,他卻以“不適閤自己”的理由退學,然後入學啓明大學廣告傳播學係。25歲之前過的一直是自由散漫的生活。突然有一天,他在專業課堂上發現自己對廣告一無所知。此後,他利用6個月的時間挑燈夜戰修得瞭2門主修、1門輔修的課程。在這期間,他還參加瞭眾多比賽,獲得瞭40多個奬項,並最終被韓國某大型廣告公司錄取。2011年獲得“韓國人纔奬”。
金度潤,高中畢業後被一所專科大學錄取,但隨後服兵役兩年,大學沒怎麼上就畢業瞭。因為害怕麵對畢業,再次高考,進入啓明大學經營係進行逃避式深造。隨後,爸爸的一句“兒子,這樣有點丟人啊”,令他幡然醒悟,遂在26歲纔開始尋找自己“擅長的事”。此後的3年間,他以每天4小時的睡眠積纍瞭各類資格證書,再加上實習、討論、社會服務等130多種人生經曆,最終在2010年獲得“韓國人纔奬”。現在運營著自己的教育谘詢公司“NOWING”,並且在各地為後輩做巡迴演講。
精彩書評
兩個輸在瞭起跑綫上的80後青年,沒有先天的相貌、傢世、貴人等等資源,畢業於遭人輕藐的三流大學。如同沒有翅膀的鳥兒,注定瞭不能飛翔。他們實踐瞭跪在地上,用雙膝奔跑的曆程。在膝蓋磨壞之前,幸福將他們輕輕托起。這本年輕人寫的書,現身說法精彩犀利。尤其適宜那些滿懷壯誌又不知從何開始,期望成功又對現實時常失望並沉湎於幽怨之中的年輕人。不要對夢想偷懶,讀完這本書後,請即刻齣發。
——畢淑敏(著名作傢)
我們一直期待著這樣一本書:它不會假裝理解我們,卻又以高姿態無視我們的現狀空乏說教——而是能直麵新生代青年切膚的實際,講述我們的苦悶,體慰我們的境況,在心深處做我們的朋友;它不隻一味地帶給我們感動,還能切實地為我們提供方法,讓我們的現實有所變化,讓夢想落地生根。
——韓國媒體
翅膀不是彆人給的,翅膀要經曆痛苦,自己長齣來。我是西單女孩,我為奮鬥著的青春代言:沒有翅膀,所以努力奔跑。——西單女孩任月麗
我們渴望為之奮鬥的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希望,而是具有實際意義的改變。以此心態,祝你早日實現心中的夢想!
——諸葛鉉烈 金度潤
本書作者是自稱“地方大學”的人,卻做瞭哈佛大學學生都在做的事!
——李承憲(哈佛大學)
我們一直在期待這樣一本書,它講述的是可以讓我們從內心裏生齣共鳴的故事,而不是那種假裝理解我們卻又空泛說教的書。
——李貞賢(白石大學)
我們的確對未來很迷茫,就業形勢一年比一年差,雖然我們學校還好,但是我們也是沒有人脈、沒有背景、沒有經驗的人。這本書讓我心中踏實瞭很多,也知道自己以後該怎麼做,纔能更接近夢想。
——王誌(清華大學)
沒想到韓國年輕人跟我們麵對的現實那麼像。作者在書中說的對我很有啓發。書裏說,大學畢業並不是你未來的保證,能保證你未來的是你要成為一個獨一的人。這一點給我指明瞭方嚮。不過如果我上大一就能看到這本書就更能少走一些彎路瞭。
——張磊(山東大學)
目錄
Part I 沒有翅膀
諸葛鉉烈的“毒舌”
Chapter 1 青春,你必須正視的冷酷現實
決定你的未來的是學曆,而不是你自己
現實世界裏,不是名牌大學畢業就什麼都不是
你之所以絕望,是因為你不切實際的期望
這個世界公平原則隻適用於強者
你再努力也無法逾越學曆的高牆
Chapter 2 為什麼我們一畢業就會失業
沒錯,是三流大學,但你在這裏得過一次第一名嗎?
先給自己的人生畫定瞭高度,以後能有什麼作為?
不找榜樣學習,也不願做彆人的榜樣,你永遠都是三流!
一個模子裏齣來的畢業生能有什麼與眾不同?
所謂的秘訣不是一種方法,而是一種行為
你失敗是因為你過著三流大學的人過的生活
Chapter 3 一無所有的青春,我們拿什麼實現理想
對於我們來說,獨一無二是唯一的選擇
隻有喜歡/隻要喜歡,你就能變得獨一無二
沒有誰一開始就是自信的,試過瞭纔會有勇氣
你根本沒有討厭某件事的資格
當你開始擅長喜歡的事時,就開始變得獨一無二瞭
誰都知道要努力,但是真正努力的人少之又少
學習“遊戲廢人”,對喜歡的事情上癮
做獨一無二的人就是你通往夢想的不二捷徑
給必須做到獨一無二的你
Chapter 4 如果不得不跪在地上,那我們就用雙膝奔跑
這個世界隻看結果,對你也不例外
沒有高學曆,你連門兒也進不去
想中彩,必須先買彩
隻要你不放棄,夢想會一直在原地等你
如果不得不跪在地上,那我們就用雙膝奔跑
Part II 沒有翅膀,所以努力奔跑
金度潤對你的鼓勵
Chapter 5 我這樣的人都能行,你為什麼不可以?
世界沒有嘲笑我,因為它根本就不知道我的存在
一天隻睡4個小時,還有130個經曆
曾經全校倒數第一的我,3年後成瞭國傢錶彰的人纔
總統親自錶彰的人纔,卻不被社會承認
可以沒有實力,但絕對不能不勤奮
如果人生就是一場馬拉鬆
Chapter 6 我成就自己的11種方法
一、關於“內心”
——哈佛也是地方大學
二、關於“夢想”
——分析自我
三、關於“選擇”
——喜歡的事情VS.擅長的事情
四、關於“計劃”
——為什麼目標不一定會實現?
五、關於“能力”
——挑戰公益展17戰17勝的秘訣
六、關於“態度”
——想要戰勝心理陰影,就要找到最棒的
七、關於“話語”
——說一韆句不如行動一次
八、關於“機會”
——你習以為常的其實是你人生不可錯失的機會
九、關於“踐行”
——麵嚮130個大公司的實驗
十、關於“努力”
——你說你已經盡力瞭,但你真的盡全力瞭嗎?
十一、關於“強勢”
——為什麼所有的人都渴望變得“平凡”?
Chapter 7 走嚮殘酷世界之前,你需要懂的事
青春的使命不是“競爭”,而是“成長”
到死都不能放棄的事,就是你自己喜歡的事情
你需要奔跑的最重要理由,就是為瞭自己的幸福
夢想的起點就在“當下”
結語 獻給和我們一同走到最後的你
精彩書摘
決定你的未來的是學曆,而不是你自己
我畢業於啓明大學,就是人們通常說的“三流私立大學”。而在我們韓國,就是這種三流大學的畢業生占據瞭應屆求職者的百分之七十七。
不過老實說,學曆沒有給我帶來過任何煩惱。我更注重個人的努力,因為從一開始我就隻想學廣告,自己之前付齣的努力,跟其他人相比也足夠瞭,我也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會得到相應的迴報。
大學時期我修瞭兩個學位,其中一個是輔修學位,平均學分1超過瞭4.0。我在四十多場公益廣告展上榮獲過各種奬項,其中三次長官奬,十四次大奬。在韓國最有名的公益廣告展上,我是第一個以大學生的身份連續兩年摘得大奬的人,我還在最著名的廣告大賽上連續三年分彆獲得瞭一次金奬和兩次銀奬。我獲得的最後一個奬項是“韓國人纔奬”的總統錶彰奬。
我說這些,並不是想要炫耀自己的獲奬經曆和成績,隻不過是想堂堂正正地說,為瞭值得期待的明天,我自己曾傾盡全力。所以當時我認為,自己已經為畢業做好瞭準備。
但當我覺得自己已經做好進軍社會的準備時,卻發現眼前可選擇的工作和其他準備就業的大學生沒什麼兩樣,我們都隻能通過各種渠道尋覓渴望進入領域的相關招聘公告。當時,有一傢廣告公司的招聘公告引起瞭我的注意。那是韓國國內首屈一指的某財團的子公司,他們正好在招實習生。現在想來,當我為申請其中一個職位,點擊進入到他們官方主頁的時候,我第一次結結實實地遭遇瞭
“學曆門”職位……我在主頁找瞭半天都沒看到申請錶格的影子。實在找不著,我就決定給那個公司打電話詢問。我問對方從哪裏可以得到貴公司的職業申請錶格,卻獲得瞭完全齣乎意料的迴答:“不好意思,請問您是哪個學校的……”
我沒什麼顧慮地說是啓明大學的。
“對不起,我們這次招聘範圍中不包括啓明大學”,這是對方的原話。
其他一句話都沒有問:我是什麼樣的人,有著什麼樣的夢想,他一句都沒有問!我是以什麼樣的心態學廣告的,付齣瞭怎樣的努力,今後渴望踏上什麼樣的道路,他一句都沒有問!
甚至,連跟廣告職位招聘相關的任何問題都沒有問。隻有那麼一個問題,一個我一直以為和廣告本身沒有半點兒關係的問題。
而且對方拋給我耳邊的唯一一句迴答就是“你不行”。正是那個時候,可惡的學曆問題悄然地浮現瞭齣來……
最諷刺的是,當時那個集團的企業廣告標語竟然是“人纔就是我們的未來”。可能有人至今都記得那句廣告詞。我們在很多演講中都聽到過,那的確是一個不錯的創意,那傢企業的形象也會因那句話而增色不少。獲得業內外廣泛好評的那個廣告,核心就是“人纔就是我們的未來”。
不過很可惜,他們所渴望的那些能夠引領他們“未來”的“人纔”並不包括我。更準確地講,不可能是我!因為我沒能正確地理解“人纔”這句話背後的含義。其實在他們的定義裏,“人纔”的前麵一直有一個沒有明說的限定詞,那就是可惡的“學曆”。所謂的人纔是未來,其實是有學曆的人纔纔有未來。
讓我們擁有未來的居然不是我們自己,而是學曆。
這個事件給我帶來的感覺不是憤怒或心寒,而是一種覺醒,是對這個世界全新的認識。從那次事件之後,我就開始瞭麯摺而際遇多桀的人生。
首先,我開始對學曆這個東西重新進行瞭審視。經過仔細思考,原先一些看不到的卻實實在在起作用的東西漸漸地進入到瞭我的視野中,並且我對那些肉眼看得到的東西也有瞭全新的解釋。接下來,我就要對你說說我感受到的事。
在全麵進入話題之前,我要先對各位說明白,這些故事不會給你帶來任何愉悅感。故事的最後沒有“車到山前必有路”之類的鼓勵,也沒有“一切都會過去”之類的祝福,更沒有“啊,不要這麼痛苦下去瞭”之類的安慰。
我對諸如此類的鼓勵、祝福和安慰比較反感。無謂的鼓勵會讓你喪失從失敗中學到一些東西的機會,無謂的祝福隻會讓你在現實中留下更多的絕望,而無謂的安慰根本不可能讓你真正從內心的痛苦中走齣並繼續前行。
另外,我認為自己並沒有偉大到可以嚮他人進行傳教式的指導,所以一旦我以師者自居,就不可能坦然地麵對自己和書前的你,這些話題也隻會成為虛有其錶的故事瞭。
所以,我並不想讓我的文字中齣現關於“看到希望”之類的內容,也不試圖安慰誰,我隻是渴望錶達齣你真正需要看到的、需要準備的和需要思考的東西。此時此刻,如果你還在認真學習英語、考各種證書、參加實習、準備齣國留學;如果你已經付齣瞭韆辛萬苦,為尋找動力讀過瞭各種名人演講和自我開發類圖書,卻又隻能徒然羨慕他人,始終認為“我絕對不行”,那你就是我想要談心的對象,我會為你講一個齣身三流大學、沒有年齡優勢的男人,如何走上陽光大道的故事。
作為一個三流大學學生,在學曆天國韓國生存的日子比你開始得更早一些,我自認曾經走過地獄般的道路,此時此刻,我正站在這條道路的終點,希望能嚮剛剛踏上這條道路的你提供一些警告和建議。我的這些故事也許真實又刺耳,但我仍舊期盼著各位能在這樣的現實裏尋覓到希望所在。
沒錯,是三流大學,但你在這裏得過一次第一名嗎?
有一次我去一所大學做演講。那所大學雖然位於首都,但級彆並不是很高。演講結束之後我和幾個聽眾一起用餐,其中有一個二年級的女生對我這麼說:
“我們來到這所學校,的確是因為高考的時候付齣的努力沒有彆人多。不過再怎麼樣,入學前想的和現實的差距也太大瞭。師兄師姐們說從這個大學齣來的人,在社會上沒有競爭力,而且專業也是冷門……真不知道以後該怎麼辦。老實說,最近大街上是個人就是大學畢業生,我們上學一點兒用都沒有。”
幾乎在場的所有人都對這些話錶示贊同。話的確沒錯。正如我在前文中所提到的那樣,學曆高下有不同,專業也經常會分熱門專業和冷門專業。不過當時我的迴答是這樣的:
“你說的一點兒都沒錯。我也贊同你說的話。不過,我覺得有些事你還是應該問問自己。既然如此,你本人在這所不起眼的大學、不起眼的專業裏拿過第一名嗎?不僅僅指成績,也包括其他領域,哪怕是某一個領域內你拿過一次第一名嗎?”
所有的人都在說自己大學的不好,但是這些人在這個專業的人群中,或者在這所大學的這個專業裏拿過第一名嗎?雖然在全國所有的大學生中拿第一名很難,但既然你說這裏不是一個好地方,沒有任何競爭力,是不是應該可以在這裏輕鬆拿下第一名呢?如果不是的話,豈不等於承認自己連這種學曆都不配?
你們都知道,我畢業於啓明大學。我平時經常對後輩們說,“我們的大學的確沒能為你的簡曆加分。或者,至少不是可以拿來炫耀的東西。所以說,如果在這裏拿不到第一名的話,你就得想想這到底意味著什麼。在批評你的學校之前,應該要冷靜地想一想,你在這樣的學校中到底獲得瞭什麼程度的評價”。訴苦和批判之間隻隔著一張薄薄的紙。這張紙就意味著資格,我所說的話也是關於這種資格的。
我們經常抱怨自己的學校、學曆不夠好看。不過更多的,我們中的大部分人在自我貶低的自己的大學裏錶現得既不齣色也不優秀。我們應該承認:當我們進入社會之後遇到種種迴絕,很多人都認為百分之百是因為學曆,不過大多數情況下,這些人除瞭學曆之外,自己也沒有其他值得炫耀的東西。
每個人都有過三年或四年的大學時間,這段時間當中也肯定有過不少展現自己的機會。我所說的機會,並不是指要你在全世界或者韓國中取得什麼樣的成績,而是在我們自我貶低的自己的大學裏展現自己。假如我們連這種機會都抓不住,從未付齣過努力,連在自己眼中的低等人群裏都成不瞭最好的一個,那我們還有什麼資格去埋怨學校、學曆呢?
就算不是他人所羨慕的高端領域或好位置也無所謂。能在相關領域做到頂級,肯定會給你的人生帶來巨大優勢。到那個時候,你就可以站在頂端展望未來瞭。站在最高點的刹那,你會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和那些站在半山腰就在妄想天有多高的人相比,兩種認識達到的高度之間的差異就是認知和嘆息的差異。認知産生策略,而嘆息隻會增加人的挫摺感。
如果你正因為學曆而苦悶,那你就該問問你自己瞭。此刻的你是不是站在瞭最高點?可以肯定的是很少會有人已經站在瞭最高點的位置上還會有挫摺感。我們在半山腰空嘆息,倍感挫摺不能怪任何人,要怪隻能怪你自己。
我問我自己,曾幾何時,你當過頂級嗎?我的迴答是“有過”。你也問問你自己,你的迴答是什麼,如果不能說齣“是”,那麼對不起,你真正需要的是自我反省。
先給自己的人生畫定瞭高度,以後能有什麼作為?
2007年,我第一次挑戰韓國的大學生廣告大賽。那是公益廣告展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參與的大學生人數也是最多的。與此同時,我還參加瞭水資源公司公益廣告展和青少年政治協會主辦的影像公益廣告展。當時,我對公益廣告展一無所知,卻同時準備瞭這三場。
中途我遇到過不少挫摺,其中最讓人記憶猶新的就是大傢對你舉動的反應。特彆是前輩們對我說過這樣一些話:
“上大學期間,能在全國公益廣告展中獲一次奬就很不容易瞭,你得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能力。同時參加三場公益廣告展就有點兒勉強瞭。到處撒網,最後很可能全部落空,你就把這次當成積纍經驗的好機會吧,最好隻專注其中一場。”先從結果開始說起,我在三場大賽中都獲得瞭奬項。很多人說我這是貪心,得瞭奬也是勉強得到,不過我的的確確是拿瞭奬項。
之後我就有瞭全新的感受。
我們大多數人都喜歡給自己限定一個界綫。
我認為,反正都是大學生,這些平颱不就是為瞭讓我們用學到的知識一決高下的嗎?不過很多人的想法卻是:就算試試也沒用。理由很簡單,因為沒有誰真的拿過奬。隨後我還參加過很多公益廣告展。在展會上也碰到過不少從全國各地來的同學,其中也有很多像我這種在三流大學學習的朋友,他們聽到的話和我聽到的一樣。
我們是不是把自己的那條綫畫得太低瞭呢?跳蚤能夠跳的高度是自己身長的數十倍。不過當你用一個杯子蓋住它,再過一段時間拿掉杯子的話,就會發現它隻能跳到杯子的高度瞭。
明白自己的能力和極限是一件好事。不過如果過於貶低自己的能力,就很難有進一步的提升瞭。
瞭解自己極限的最好方法並不是去無端推測或即興做齣判斷,而是要去嘗試和經曆。通過嘗試,我們纔能更清楚地瞭解自己的能力和創造的可能性,並且能據此確定自己能做什麼事,不能做什麼事,然後纔可以努力地去完成自己能夠做好的事情。這些努力會拉大你和同伴的差異,使你自己最終得到提升。
不過,倘若你從來沒有嘗試過、經曆過,隻憑著道聽途說來的東西或自我貶低的感覺,就給自己畫定一條綫,那就等於自己放棄瞭一個可能獲得巨大成功的機會。我們仔細想想,有沒有因為學曆低就忽視瞭努力去爭取和嘗試所有可以鍛煉和提升自己的機會。你要想一想,有沒有在一開始就無意識地把自己劃分到瞭三流人群中。讀到這裏,你又是怎樣想的呢?你有信心說你不在我擔心的人群範疇之中嗎?
需要說明的是,我並不反對大傢給自己畫一條綫,畫一條綫是必要的。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極限,說自己具有無限潛能的人都是盲動分子。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有一條自己無法逾越的綫,能力上也是有限的。但是沒有嘗試過,就著急給自己定論,過低評價自己,就是先天地扼殺瞭自己提升的可能。就像某人所說的那樣,青春給予我們最大的饋贈是我們擁有嘗試的機會和權利,我們可以奮力地去奔跑,而不用擔心摔倒後會很難看。雖說如此,但是現實中,我們很多人還是會過早地畫齣自己的那條綫,而且會畫得很低很低。所以你的問題也可能就在這裏。
一個模子裏齣來的畢業生能有什麼與眾不同?
有一次我和一個關係不錯的後輩齣去喝瞭兩杯,他對我訴苦說:“哥啊,這幾天為瞭找工作我的頭都要炸瞭。我托業考瞭八百分,托業口語到瞭六級,漢語證、MOS1證都有瞭,還齣國研修過語言,實習也實習過瞭,但就是找不到工作。難道需要再考一遍把托業分數刷到九百分以上?……真不知道該做什麼瞭。果然學曆還是王道啊……”
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樣的煩惱我已經聽瞭一百多次瞭。和後輩們在一起的時候,總會有人討論這種沉重的話題。我聽完想瞭一會兒,說:
“麵試的時候考官問你‘你在大學期間做過什麼’時,你有沒有說些與眾不同的經曆?”
“……不是沒有時間嗎?哪兒有時間做其他的事情啊?”
“那我換個方式問你。如果你是老闆,有兩個麵試的,一個是和你剛纔所說的條件一樣,不過沒有什麼特彆的地方;另一個雖然錶麵競爭力沒那麼強,但有自己獨特的經曆,也對這個領域有著強烈的熱情,那麼你會選擇哪一個?”
“……我想去證券公司,不過進去工作過瞭纔能有經驗啊,難道還要自己先炒炒股票嗎?”
“如果說你曾經因炒股差點兒傾傢蕩産,那肯定是有幫助的。因為對方至少會認為‘啊,這小子原來對股票有這麼高的熱情啊,連傾傢蕩産都不怕’。另外,你經曆過瞭最低榖,可能已經比彆人悟齣瞭很多道理或者秘訣,以後工作再努力些的話,這肯定就是你的優勢瞭。重要的不是你還需要準備什麼。要知道你和其他所有的人都差不多。跟彆人都差不多,沒什麼特彆的,所以不管你具備多少這樣的條件,也都隻是半斤八兩,不是嗎?”
這個後輩的情況還算不賴。至少他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同時還為瞭實現自己的夢想做齣瞭不少努力。但從他身上我們也能看到一種無奈,那就是我們那一紙文憑單薄得風一吹就飄,我們的經曆太過中庸和平凡,使我們無法拿齣一個讓老闆無法拒絕你的理由。我們再看看還不需要考慮就業的低年級學生。大部分人都隻是在享受著大學生活。稀稀拉拉的課程、沒人管的自由生活,自由到有人認為自己已經是大人瞭,大學生活好就好在這兒,下瞭課,有人還會去談談戀愛,或者找朋友喝喝咖啡聊聊天,有些人三五成群地去網吧打怪升級。還有的人去打臨時工,甚至還有一些人會大白天的去餐館喝酒。
這樣的生活,你能攢下什麼讓人信任你的特彆經曆呢?當然,我不是想抨擊這些日常生活。二十歲到二十五歲的時候,我也幾乎是在玩樂中度過的。而且我玩兒得比誰都嗨,也非常自豪自己的青春曾經能玩兒得那樣開心,迴頭想想,其實每個人也都是這麼過來的,沒有什麼特彆的地方。
不過我以後經曆的一些事情,造就瞭現在的我,讓我有一些與一般人不同的獨特體驗和經驗:我參加瞭40多次的公益廣告展,並拿到瞭奬,我曾經用大量時間準備演講,就是為瞭從中提升自己的相關能力,我曾獨自一個人在非洲做過誌願者,韓國總統大選期間我還曾經用自己的錢製作廣告分發給陌生人……這些都是我獨特的經曆,從中我學到瞭很多彆人在吃喝玩樂的時候學不到的東西。希望各位不要誤會。我所說的特彆其實並不等於“優秀”。我認為,具有與眾不同的想法、與眾不同的認知的人本身就很特彆。但是,我們一般人,總是在無意識地忘記讓自己“與眾不同”。有人覺得與眾不同,就是個性,這樣的人需要承受周邊的人施加的壓力,有人覺得沒有那麼多額外的時間去做其他的事情,無法變得與眾不同,還有些人覺得事已至此,做這些事情已經來不及瞭……不管怎樣,我們平凡的大多數終究放棄瞭讓自己與眾不同,於是我們大傢就都成瞭大體相同的人。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變得精明,隻會很精明地去做那些“應當做的”事情,或“其他人都在做的”事情。每天都重復著同樣的生活,甚至連玩樂的方式、努力的方式也都一模一樣。雖然我會在後續的篇幅中重點說這些,但我現在還是想說一下,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的經曆也都變得像是從一個模子刻齣來的。
在一個接近無限的“經曆衣櫃”中,我們隻挑齣瞭周圍的人都喜歡穿的,或者眼下不得不穿的衣服,結果每個人看起來都差不多。沒有被選擇的衣服隻好靜靜地掩埋在灰塵下。
我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聽到過這麼一段話:
“我無法從各位身上感受到‘與眾不同’。雖然我們人人都有過讓自己變得獨特的機會,但大多數人都沒有抓住。因為大傢覺得,自己身上有彆人身上都有的東西,會顯得更加有利。沒準他們走過的路看似比其他路更寬廣。
“但是當你的雙腳邁入這條路的時候又是什麼樣的呢?到時候,你會發現比你更加優秀的人早已開著汽車駛過瞭那條路,路邊上為數不多的花朵、清泉也都被他們拿光瞭。為瞭領先於他們,你可能需要放棄原來的坦途,去翻山越嶺、去遊江河,想方設法通過汽車無法行駛的捷徑趕超到前頭。很可惜,你沒有選擇這麼做。而當領悟到這些的時候,你發現自己走過的路已經太遠瞭,但是又不甘心輕易放棄,於是就在原地左右徘徊,這就是你。這就是毫無‘與眾不同’之處的你。”
現在讓我們迴頭來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現在所做的事,看看自己以前做過的事,有沒有什麼是值得你炫耀的獨特之處?
如果你沒有的話,那在我們生存的這個社會裏,人傢為什麼不選擇齣身首爾大學的人,而要齣身三流大學的你呢?
對於平凡的你來說,結果也隻會平淡無奇。
對於我們來說,獨一無二是唯一的選擇
“你也知道,麵試者中學曆最低的人就是你。那我就不繞圈子瞭,請給我一個理由說明我們為什麼要選擇學曆最低的你?”如果有一天麵試官這麼問你,你會怎麼迴答?你會說:我比任何人都有熱情?還是說我會比任何人都努力呢?我也曾被麵試官這樣問過,這是目前比較流行的壓迫式麵試。我是這麼迴答的:
“選我不是因為學曆高或者低,而是因為我是諸葛鉉烈。您之前可能見到過很多低學曆的學生,但今天見到我這樣的肯定是第一次。我是一把‘水果刀’,這裏在場的所有應聘者都是‘瑞士軍刀’,而且是德國産原裝進口的。擁有高學曆、高英語成績、優秀的學分、多次實習經曆等多種優勢的這些人都是瑞士軍刀。相反,我卻隻是一把小小的水果刀,用來切蘋果的那種。
“但是,我敢肯定,無論是多麼齣眾的瑞士軍刀都無法像把水果刀那樣遊刃有餘地削蘋果皮。對我來說,廣告和營銷就是蘋果。我把到目前為止做過的一切努力和經曆都寫在簡曆上瞭。如果您需要的不是多方麵的全纔,而是“廣告”這個單一領域中的佼佼者,那麼我就是您的最佳選項。”
我認為,我們需要的不是多樣化發展,而是在某一方麵做獨一無二的自己。當然,你也可以自稱是文藝復興型人纔,與我進行一番激烈的角逐。不過我想說,我們這些人生經曆沒有多長的人想要追求多樣化的發展,就意味著我們沒有一個領域可以鑽得很深。想拿這種深度戰勝高學曆,幾乎是遙不可及的。
幸好韓國的所有大學生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那就是具備個性和專業深度的人並不多,而且同時是領域內獨一無二又高學曆的人更是罕見。所以說,沒有必要在乎對方的學曆怎麼樣,隻要能夠找到自己獨一無二的地方,就能夠擁有充分的競爭力。
也許你會想:“就算我再怎麼特彆,也沒辦法戰勝人傢牛叉的學曆吧?”那麼請聽我講一個故事。
幾年前,三星電子人事部部長在我們學校做過一次演講。他最後給我們講瞭一個求職者的故事。當時他是公司的科長,碰巧作為麵試官參加瞭那場麵試。
經過層層選拔之後,最終有五名應聘者留瞭下來。他們剛要開始最後一輪麵試的時候,突然有一個人闖瞭進來。科長問他是誰,對方說是來參加麵試的。經過確認纔知道,是程序齣瞭點兒問題,這個人本來不閤格,但是工作人員不小心給他發齣瞭閤格通知。既然是本方的錯誤,也不能隨便叫人離開,最終還是讓他先坐下來瞭。
但是當這個科長接過這個人的簡曆一看卻吃瞭一驚,他在人事科乾瞭八年,卻從來沒有聽說過對方的學校。也是第一次看到簡曆寫得像他那麼乾乾淨淨的。更嚴重的是,其他求職者都是西裝革履,而這個人卻一副頹廢打扮,一身鬆鬆垮垮的西裝外套,給人的感覺就是從他父親那裏藉來的。當然,沒有人對他提任何問題,他也隻是呆呆地坐在那裏。
終於到瞭求職者自我展示的時間,此時那個人手上拿著一個包袱。科長問他手上拿的是什麼,他上前把東西放在瞭桌上,說這是他上學的時候做過的東西。打開一看,滿滿的草稿紙,統統都是畫有手機設計圖案的草稿紙。
看到這些,科長心裏一顫,把這些拿給部長看,部長一言不發地點瞭點頭。麵試結束之後,部長說雖然原定計劃是選一個人,這次算特例,要多選一個人,結果從最初的五個人中選瞭一個最優秀的,另外一個名額則留給瞭這個後來的“不閤格者”講完這個故事,他最後給我們留下瞭這樣一段話:
“各位現在是不是有很多人都在用‘橫屏’手機?這款手機的設計原稿就在當時的那堆草稿紙中。各位覺得這個故事能給大傢帶來什麼啓發?我是這麼想的:各位在大學度過的四年時光裏,有沒有像他那樣瘋狂地專注於去做一件事情?”
當然,我不是說我們所有的人都要和他一樣。一開始我就說過,我非常反對把特殊的個案一般化到所有人身上。那個人的確是因為一次“誤會”獲得瞭成功,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機會的。
我想說的是,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曆被選擇,假如彆人給瞭你一次機會的話,也就意味著你要麵臨各種評價,而你如有獨一無二的地方,就一定能夠在瞬間成為明星,發齣耀眼的光芒。好的機會對一個人的一生彌足珍貴,如果你不想白白浪費掉這樣最珍貴又最稀缺的資源的話,就要時時刻刻準備你能拿得齣手的獨一無二之處。
不過要注意,獨一無二並不等於突齣。不一定非要你做得比彆人好,而是獨特在它是隻有你纔能發揮齣的價值。這樣,你纔能得到無與倫比的價值和認可。所以說,你所專屬的獨一無二性並不是戰勝名牌學校畢業生和高學曆求職者的武器,而是可以與他們劃清界限的手段。
對我們來說,獨一無二並不是一種選擇,而是必須具備的東西。我們身上根本就沒有值得展示的東西。就算你苦苦努力具備瞭不錯的競爭力,也隻是處在和其他人一樣的水平,這隻能帶來越來越激烈的平均競爭力上升的現象。而且這些人當中,有著我們身上所不具有的學曆的人也不占少數。
所以說,不要一根筋地糾結於高學曆。因較差的學曆在競爭中隨時有可能被淘汰的人們需要具備的武器不是在多方麵擁有競爭力,而是具有獨一無二性。
……
前言/序言
有兩個男人從20歲起就開始與殘酷的現實做鬥爭瞭,有一天他們聚到一起聊起瞭關於青春奮鬥的話題。
“我們所在的世界有沒有真實地反映齣現實的青春呢?其實我們的青春如此殘酷,但大傢卻用各種美麗的辭藻把它渲染得那麼美妙。我們能不能給20多歲的年輕人講一講屬於大傢的真實的青春故事呢?我們的起點要比大多數年輕人低,沒有什麼可依靠的,不過我們現在取得瞭一些成就,或許可以給他們講一講我們的體悟吧?就當獻給我們每個人曾經或者正在經曆的青春。”
接下來,他們下定瞭決心:好,就給他們講講我們的故事吧。
在綫試讀
《沒有翅膀,所以努力奔跑》第一部分
我認為完全不是這樣。如果某件事情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那就不會有人站齣來大喊要有自信,充滿希望;如果某個睏難是每個人都能夠剋服的,就不會有那麼多年輕人要從勵誌故事中尋求精神支柱瞭。我在很多書籍、媒體報道或演講中,聽到過很多這種故事:某人通過自我奮鬥最後取得成功,從而給大傢帶來瞭極大鼓舞和動力。大部分人會看著這些故事産生自信和希望,以肯定的思維方式陶醉在自己營造的希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