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马蒂亚·森曾提及一个有趣的故事。作为印度人的森,曾担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院长。当他有一次回到英国希思罗机场时,移民局官员询问了他与三一学院院长的关系是不是很好。森觉得自己还算善待自己,所以答道“还不错”。但中间的片刻疑虑却加深了移民局官员的怀疑。这个故事或常常被森拿来自嘲,然而森也认为,这背后体现的正是人们对他人的身份认同过于单一。森指出,身份认同上的这种误区,正是社会暴力的根源。而萨缪尔·亨廷顿在他的“文明冲突论”中,则将国家或民族间的暴力冲突,归于不同文明在文化和宗教上冲突的结果。据此,亨廷顿预言,冷战结束后,国际间的冲突将主要在各大文明之间展开,由此导致的社会暴力冲突将会持久而难以调和。
评分在《杀戮欲》中,雅各比开篇就把大家引到《旧约·创世纪》中记录的那个“该隐杀亚伯”的故事中。雅各比将其称为犹太教和基督教世界中的“第一起谋杀案”,并认同了埃利·维塞尔(Elie Wiesel,书中译为伊利·威瑟尔,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观点——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种族灭绝”。但更重要的是,该隐和亚伯是亲兄弟。由此,圣经里的这个“经典案例”,事实上指向了一个有关暴力的重要事实——暴力的主要形式是“兄弟相残”。雅各比提出,“陌生人对于我们的威胁,没有熟悉的人对我们的威胁那么大”。暴力最常见的形式,“是存在于熟人们、邻居们或者诸民族内部有亲属关系的社区之间的暴力——那些显然夸大或者缩小了的内战”。
评分或许,我们会认为,雅各比在分析“反犹主义”的心理根源时,抹上了太多精神分析派的色彩。但是,雅各比对历史的梳理,恰如米诺斯神话中潜入“牛怪”米洛陶诺斯地宫的王子,借着历史的迷宫中的“线团”,机敏地探寻藏在文明深处的暴力根源。该隐和亚伯间发生的兄弟残杀的诅咒,至今仍然盘旋在人类世界的上空。而雅各比在《杀戮欲》中所做的,正是试图给迷宫的地图添上最后一块拼图,以尽早给予“暴力”这一魔鬼以致命一击。
评分雅各比还通过借鉴弗洛伊德有关“细小差异”的理论,来进一步推导“兄弟暴力”的内在精神逻辑。弗洛伊德在《摩西与一神教》中写道,众多团体的不宽容在反对一些细小的差异方面要比反对一些根本性的差异方面表现得更为强烈。而且弗洛伊德表示,“反犹主义”在这种细小的差异上的敏感性,类同于“厌女症”的心理症状。犹太民族由于秉持割礼,在西方世界中,被与女性联系到一起,犹太人被西方人视为具有某种女性气质。于是,犹太人成为对西方社会男性气概的威胁。这样的心理恐惧最终导致了“反犹主义”的产生。
评分看看,了解了解,学习学习。
评分评分
很高兴买的最后一本。乔治三世时期,伟大的英国政治史家刘易斯·纳米尔(Lewis Namier)爵士曾评论道:“是家族而非个人创造了英国的历史——尤其是英国的议会史。”美国的政治史也可以说是这样创造的,在乔治一世(George Ⅰ)和乔治二世(George Ⅱ)时期更是如此。要介绍在过去一代人的时间里共和主义发生的激进转变——从贵族主义变成民粹主义、从东北部转向西南部、从实用性到意识形态化——由共和主义当今首屈一指的布什家族入手,是再合适不过了。 普雷斯科特爷爷 布什家族是以最优秀的共和党权势集团成员身份开始其政治生命的。他们是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在缅因州的肯纳邦克波特避暑,送孩子到寄宿学校和常春藤盟校接受教育,并声称自己与英国王室有血缘关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老布什总统的第13代远房表姐妹。小布什总统的曾祖父塞缪尔·P.布什是钢铁业和铁路的高级主管,也是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的首位主席和美国商会的创始人之一。小布什总统的外曾祖父乔治·赫伯特·沃克更是了不起。沃克是华尔街历史上最古老的私人投资银行W.A.哈里曼银行的合伙人。在那些华尔街的诡计和与政府奉承拍马而得到的交易中,沃克和布什都有份儿。 布什家族里第一个获得高级政治职位的人是小布什的祖父普雷斯科特·布什。普雷斯科特有着标准的贵族形象:个子高挑,是一个运动天才,举止细心得体。他就是人们期望在参议院的大理石门廊里看到的那种棒小伙。在耶鲁读书期间,他擅长高尔夫球、网球和棒球,进过耶鲁大学的“威芬普夫空前四重唱”合唱团,并加入了该校最排外的秘密组织“骷髅会”。1921年,普雷斯科特迎娶沃克之女多萝西,5年后他加盟W.A.哈里曼银行——该银行后来被并入布朗兄弟哈里曼银行。 普雷斯科特坚定不移地站在老大党的进步一翼。他在国内政策上持自由主义的立场,在外交事务中则主张国际主义。他没有把儿子乔治送到自己就读过的圣乔治寄宿学校念书,而是让儿子去自己认为更加现代的安多夫寄宿学校就读。
评分雅各比还通过借鉴弗洛伊德有关“细小差异”的理论,来进一步推导“兄弟暴力”的内在精神逻辑。弗洛伊德在《摩西与一神教》中写道,众多团体的不宽容在反对一些细小的差异方面要比反对一些根本性的差异方面表现得更为强烈。而且弗洛伊德表示,“反犹主义”在这种细小的差异上的敏感性,类同于“厌女症”的心理症状。犹太民族由于秉持割礼,在西方世界中,被与女性联系到一起,犹太人被西方人视为具有某种女性气质。于是,犹太人成为对西方社会男性气概的威胁。这样的心理恐惧最终导致了“反犹主义”的产生。
评分当然,同一切研究暴力史的西方学者一样,雅各比也不会放过对“反犹主义”的讨论。在雅各比那里,“反犹主义”的出现并不在于犹太人与西方人有多么明显的差异,而是在于彼此间的相似性,例如,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共有很多东西,他们分享了一些共同的宗教象征。所以,20世纪30年代,犹太人之所以从中欧被驱逐出去,并不是因为他们对于任何东西持有一些异端的观念,也不是因为他们捍卫着良心的自由。他们之所以遭到驱逐,就因为他们是犹太人。另外,在雅各比看来,对“反犹主义”的讨论,本身也是用来理解西方文化中“兄弟阋墙”特征的很好案例。正如前文提到,西方人对犹太人的恐惧,正在于两者之间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又表现在犹太人在被西方同化的过程中获得的巨大成功。正如卡尔·施密特所言,“同化了的犹太人是真正的敌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