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心理14讲》由五个部分组成:
引起注意:没有注意,肯定就没有恋爱,更遑论结婚。在恋爱的时候,多重复一下你的诚意,多展示一下你美的一面,这不是什么坏事。销售亦然。
引起兴趣:有兴趣,才会想接近你、了解你。在恋爱中,是想接近你这个人;在销售中,是想接近你和你的商品。
产生购买欲望:兴趣发展到极点,就想据为己有。
信任:花言巧语可以赢得一时;打心底的信任才能赢得一世。好的客户关系,堪比一生一世的爱情。
决定与行动:理性和本能总是很纠结。本能的胜利,也许就是理性的失败。对销售者而言,本能的胜利意味着当次交易完成,理性的胜利则表示他会回头再来。
满足感:恋爱的目的是让“老伴”满意,销售的目的是让消费者终生满意。
哈利·D.凯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应用心理学教授,美国心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世界职业教育的先驱者,计量语言学的开拓者。本书即是他在应用心理学领域的主要著作之一。
第1讲 销售中的心理活动
出色的推销员,必须懂点心理学知识
心理活动是一条小溪
心理活动的两个特性:
销售中不同阶段的心理活动
心理活动的横截面分析
其他观点
对心理学概念的新旧认识
科学研究方法——实证法
三种科学研究方法
经验法则VS科学心理学
小结
第一阶段引起注意
第2讲 引起注意的重要影响因素
注意的本质
强烈刺激
广度
变化
运动
模仿和暗示的运动
色彩
色彩的其他作用
小结
第3讲 重复的作用
重复吸引注意力
重复加深记忆
重复的间隔时间
无意识记忆商品
第4讲 群体销售
群体的定义
媒体的独特性
评估消费群体
不同媒体上发布不同广告
潮流是一种群体心理现象
潮流和销售的关系
小结
第二阶段引起兴趣
第5讲 唤起消费者对商品的兴趣
概念定义
兴趣的第一条法则
分门别类
兴趣的第二条法则
小结
第6讲 愉快感如何产生
感觉是把双刃剑
愉快感引起身体变化
销售中的幽默
产生愉快感的其他刺激因素
第7讲 消费者的脑中意象
意象的本质
关联定律
意象的特征
销售中的移情作用
小结
第三阶段产生购买欲望
第8讲 产生购买欲望
购买欲望是兴趣发展的自然结果
发展购买欲望
欲望和心理活动
小结
第四阶段信任
第9讲 信任和良好的公众形象
前言
树立消费者信心和保持良好的公众形象是一种习惯
《创世纪》和信任的起源
信任稳定但脆弱
银行广告的终极目标建立信任
创造信任的两种方法
小结
第五阶段决定和行动
第10讲 理性的力量
理性和决定
什么是理性
发现困难
确定困难
寻找解决方法
解决困难
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推理的第二个角色
第11讲 本能活动
前言
本能活动的定义
本能行为的特征
本能活动的无法分类性
本能活动在销售中的应用
相对确定性
消费者响应积极
本能活动富有情感
小结
第12讲 销售中的暗示
暗示充满了神秘色彩
暗示行为分析
心理暗示法则
不诚实的暗示
直接暗示VS.间接暗示
反暗示
自我暗示
第13讲 销售中的心理最佳时刻
一个重要阶段
经常发生的心理现象
多种想法存在于同一时间
戏剧性时刻
如何发现最佳心理时刻
如何迎接这个时刻
小结
第六阶段满足感
第14讲 终极目标:让消费者满意
满足对心理活动的影响作用
销售新想法出现的证据
价值的新含义
销售行为现在被认为具有客观性
如何辨别广告是否真实可信
销售是一个连续过程
商品的价值在于服务
小结
第5讲 唤起消费者对商品的兴趣
注意力会转化为兴趣。消费者对某件商品产生注意力之后,他会继续做下两件事情中的一件:一是离开,在这种情况下,他放弃了作为商品潜在买主的可能性。二是,对商品继续保持关注,此时他仍然停留在潜在消费者的位置。后一种情况中,他的投射在商品上的注意力不在仅仅是第一阶段的注意了,这种注意力会演化为一种深入、热切的关注。此时,这个心理阶段需要一个新的名称,我们称之为兴趣。本章中,我们将探讨兴趣的本质,而在接下来的两章中,我们要先要探讨一下两个保持兴趣的东西——愉快的感觉和想象力。
概念定义
想描述兴趣,我们得先从定义开始。前人们提出的兴趣概念有:“兴趣与以往的经历紧密相关,是一种有历史感的东西”、“是使人注意某件物品的冲动”、“兴趣有引起行为倾向”、“兴趣的本质根植于被关注”、“兴趣可以消除人和物之间以及人的行为之间的界限,它是有机组合的标志。”
观看一个十四岁男孩全神贯注地阅读神话故事的状态。阅读发生时,他看不到书籍之外的任何事物,也听不到外界的声音,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称他此时的状态为有兴趣。能让广告针对的消费者群体通过阅读广告沉浸在这样如痴如醉的状态中,是任何广告文案撰写者的终极梦想。据此,我们提出的我们的兴趣定义,即,当广告的读者对广告文字中描述的商品产生兴趣时,他会对那件商品产生认同感,然后产生购买的想法,如果一切情况恰当,他会将脑海中的想法付诸实践,真实地购买商品。
兴趣的第一条法则
如何让消费者产生如同上段中形容的兴趣,是第一个摆放在我们面前的问题。通过阅读两条心理学法则,也许可以让我们找到答案。第一条法则是:如果想让人对某件物品感兴趣,我们需要提供关于这件物品的足够信息。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成长历程,我们就会发现这条法则的有效性。用一个小女孩狂热追星的事情做例子。她对这个明星出演过的所有电影了如指掌,此外她还知道他的年龄,头发和瞳孔的颜色以及他的汽车款式。她珍惜她知道的每一点一滴关于他的消息,这些信息对她来说像教徒手上的念珠,她对它们充满了虔诚的热爱,这些认知构成了她心理学上产生兴趣的基础。明星经纪公司知道这一情况,所以每隔一段时间,他们就会在媒体上发布一些这个明星的新闻或趣事,以此保持他的粉丝们对他持续的兴趣。
销售者如果知道上面介绍的法则,适时地给消费者传递他们商品的信息,一定会受益匪浅。具有创新精神的广告人员在过去的几年里,不断将这个技巧应用到现实中。也许他们并没有完全一字一句地遵守我们的法则,但是通过研究他们广告里的众多细节,我们发现他们知道给出商品信息一定会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1902年度刊登在《科利叶周刊》上的1000则广告中只有220个给出了足够多的商品信息。这个数字是总广告数的22%。而1919年给出足够信息的广告百分比上升到了74%。将进化论中“适者生存”的原则应用于广告界,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断,在促进销售上,提供足够商品信息的方法有其存在的价值。
在提供商品信息上,对上述法则有一个合理推论:将新概念用人们熟悉的旧说法表述。比如,为了销售一种放在管理人员抽屉里的档案柜,广告人员可以描述这样一个管理人员可能遇到的困境:某次重要会议中途,管理人员不得不中止会议,等待秘书去寻找一份文件的索引卡。作为日常经历的一部分,这个情况几乎人人都遇到过,这也是为什么销售人员在推销他的新产品档案柜会以此作为切入点。
分门别类
在利用何种“旧”方法引起消费者兴趣的问题上,销售者有很多选择。这些方法可以被分为针对天生本能的方法和针对后天习得习惯的方法。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哪些是针对天生本能的方法。就像第二章中提到的那样,人类天生就对移动的物体、洪亮的声音、明亮的光线以及强烈的气味和味道感兴趣。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首先要避免在不知不觉中踏入一个陷阱,即将一些后天习得的习惯划分到天生本能中去。这是不正确的,例如,对土豆、民主党、奶酪的兴趣都称为天生兴趣。事实上,这些都是人类后天通过积累经历发展出的兴趣。我们想粗略地区分一下这两种兴趣,人类天生本能感兴趣的对象都是诸如灯光亮度、铜鼓声音大小这些简单的元素,相比之下,后天习得的兴趣对象几乎都是具体物体,比如一张古罗马风格的吊灯或是管弦乐曲。
消除了这个混乱的概念逻辑错误,我们可以得到进一步的结论。詹姆斯对我们的下一步研究有这样的建议:“站在他天生本能兴趣的一边,给他提供和这些本能兴趣密切相关的物体。”如果将詹姆斯的忠告应用于防水鞋的广告设计上,销售人员可能会设计这样一幅场景,某人穿着这样的防水鞋在水洼中淌来淌去,这一场景会引起人类天生对运动的本能兴趣。然后这种本能兴趣将被转移到我们设法让销售者注意的商品卖点上,即鞋子的防水性。
这个兴趣转移过程非常困难。针对这一过程,詹姆斯曾经说道:“一步一步来,赋予具有吸引本能兴趣的第一个物体一些过去的经验,然后给兴趣转移对象物体赋予你想让消费者知道新概念。将第一个物体和第二个物体以一种自然而显著的方式联系起来,然后人类对第一个物体的本能兴趣就会传递到第二个物体上,最终人类对这两个物体拥有同样的兴趣。”所以,消费者兴趣转移到防水鞋上后,销售人员此时应该注意吸引消费者的后天习得兴趣,他可以通过展示这种防水鞋多么省钱,而且鞋子上没有容易老化的橡胶,将来的护理工作又会多么省事。
而很多广告人员正是在这一点上失败,他们无法顺利地将消费者的兴趣从旧的认识中转移到新的特点上。他们无法说明为什么现代人熟知的林肯纪念日与他们将要卖出的商品具有哪些联系。与吸引注意力相比,如何转移兴趣是一件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不过,还是先让我们回到本章内容上来。
我们可以把引起后天习得兴趣的方法划分为两类:针对永久习得兴趣的方法,和针对暂时习得兴趣的方法。永久习得兴趣一经习得,一般会持续一生时间,这种兴趣可能是喜欢糖,喜欢盐,喜欢土豆,喜欢一个特定的政党或者联谊会。而那些被划归到暂时习得兴趣中的偏好,对个体来说比永久习得兴趣从重要性上说要弱一点。这些兴趣可能是:对某次飞机旅行中发生的谋杀案的审判结果感兴趣,或者对总统选举结果的兴趣。
……
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就有一种“终于等到你”的感觉。我一直对人类的决策过程,尤其是那些看似“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充满了好奇。为什么我们会因为一件商品的设计而心动?为什么某个广告语能触动我们的神经?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品牌产生莫名其妙的忠诚度?这些都是我常常在生活中思考的问题。这本书的标题“消费心理14讲”给我一种清晰的承诺:它将以一种系统的方式,帮助我理解这些现象。我希望它能像一次深入的对话,邀请我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消费行为背后的心理驱动力。我期待它能够提供给我一套全新的工具和理论,让我能够更深刻地洞察自己和他人的消费选择,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是能够理解这些情感和偏好是如何被塑造和影响的。这本书能否帮助我实现这种更深层次的认知,我拭目以待。
评分当我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时,最先吸引我的是它那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气势。标题“消费心理14讲”给人的感觉是,它将要系统地、全面地解析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仿佛提供了一份解密人类购物欲望的“使用说明书”。我一直觉得,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大大小小的消费决策,但往往却很少去思考这些决策是如何形成的,背后又有哪些更深层次的心理机制在运作。尤其是当面对一些看似非理性的消费行为时,比如冲动购物、品牌忠诚度、或者被促销活动所吸引,我们总会感到一丝困惑。这本书恰恰触及了我一直以来想要深入了解的领域。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理因素,让我们对某些商品产生偏好,对某些品牌产生信任,又或者让我们在特定的情境下,做出与平时截然不同的购买选择。这本书能否真正地揭示这些奥秘,我抱有非常大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低饱和度的色彩搭配,以及抽象但富有张力的图案,仿佛在预示着一种深邃而引人入胜的探索。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人类内心深处那些难以捉摸的购买冲动的答案。我一直对“为什么我们会买某些东西,而不是另一些?”这个问题感到好奇,尤其是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和铺天盖地的广告时,我们的大脑究竟是如何做出决策的?这本书的标题“消费心理14讲”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它暗示着一种系统性的、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希望能帮助我拨开迷雾,清晰地理解那些驱动我们行为的潜在力量。我曾经有过很多次冲动消费的经历,事后回想起来,自己也无法完全解释为何会做出那样的选择。所以我非常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理性地认识自己,不再轻易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学会做出更明智、更符合自身需求的消费决定。这本书能否满足我对这些问题的期待,我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渴望从字里行间获得启发,改变我原有的消费观。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和它所涵盖的主题,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但同时,封面上的简洁设计又缓和了这种距离感,让我觉得它并非高不可攀的理论堆砌,而是可以被普通读者所理解和吸收的知识。我个人一直对那些能够解释我们日常行为背后原因的学问非常着迷,而消费行为无疑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最频繁的活动之一。从购买一件必需品到选择一份奢侈品,中间似乎隐藏着无数的心理活动,而这些活动又受到很多我们不自知的因素的影响。这本书的“14讲”这个数字,也暗示着它可能是一个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的学习路径,从基础概念到进阶分析,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消费心理的领域。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我穿越那些错综复杂的消费现象,揭示隐藏在背后的规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套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购物习惯,以及周围环境中那些无处不在的消费信号,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
评分初次看到这本书的标题,就觉得它切中了现代人生活中的一个核心痛点。我们生活在一个消费至上的时代,信息爆炸,商品琳琅满目,诱惑无处不在。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很容易被各种营销手段所裹挟,做出并非真正需要的购买决定。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这种消费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让我能够更清醒地认识自己,不再轻易被外界的消费浪潮所淹没。这本书“消费心理14讲”的标题,给我一种系统性、权威性的感觉,仿佛它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帮助我拨开消费的迷雾,看清那些驱动我们购买行为的潜在力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睿智的导师,引导我去探索那些深藏在我们意识之下的欲望和动机,从而能够做出更理性、更自主的消费选择,最终实现一种更健康、更平衡的生活方式。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一直信赖京东
评分对于销售人员理解消费者心里有帮助
评分买东西的人看看这书不错啊,免得被花言巧语的奸商坑!呵呵……
评分很好,值得仔细研读
评分内容对版,可以吧
评分很好,值得购买。。。。。。。。。。。。。。。。。。。。。。。。。。。。。。。。。。。。。
评分其实是讲营销的本质的。作为消费心理学的基础读物,值得多读几遍。书很小的一本。
评分不错(*?´╰╯`?)?一直想买的书ヽ(*´з`*)?
评分很简明的小书。消费心理很复杂,这书做入门书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