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 獨特的理論架構,涵蓋主流類型片、紀錄片以及先鋒電影發展脈絡,全麵解析電影與社會文化。  
  ★ 上至電影草創之初,下到數字技術領銜的3D時代,縱覽電影百年風雲嬗變。  
  ★ 數百張精彩圖片,直觀展現經典影片場景與颱前幕後花絮。  
  ★ 新版增加深度解析環節,囊括電影大事年錶、經典場景分析、重要電影人介紹以及相關電影運動主要作品錶,為讀者提供更豐富的研究細節與更翔實的資料庫。  
  ★ 擴充瞭對亞洲、非洲、拉美地區以及中國電影的研究篇幅,建構更廣博的知識體係。                 
內容簡介
     《世界電影史(第二版)》圍繞下述三個基本問題展開:  
  電影媒介的使用怎樣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以及形成瞭怎樣的規範?  
  電影工業的狀況對電影媒介的使用造成瞭怎樣的影響?  
  電影媒介自身和電影市場中的國際性趨勢是怎樣齣現的?     
作者簡介
     剋裏斯汀·湯普森(Kristin Thompson)和大衛·波德維爾(David Bordwell)夫婦目前生活於威斯康星州麥迪遜市。剋裏斯汀·湯普森,威斯康星一麥迪遜大學傳播藝術係的名譽教授。她擁有愛荷華大學電影專業的碩士學位以及威斯康星一麥迪遜大學電影專業的博士學位。她齣版的著作包括:《愛森斯坦的<伊凡雷帝>》(1981)、《輸齣娛樂:美國在世界電影市場中的位置,1901-1934》(1985)、《打破黑暗盔甲:新形式主義電影分析》(1988)、關於P.G.伍德豪斯的研究專著Wooster Proposes,Jeeves Disposes; or, Le Mot Juste(1992),以及《好萊塢電影中的敘事:理解古典敘事技巧》(1999)。目前她正在研究劉彆謙的無聲長片。      
  大衛·波德維爾,威斯康星一麥迪遜大學傳播藝術係雅剋·勒杜電影研究教授。他也是希爾代爾(Hilldale)人文教授。他擁有艾奧瓦大學電影專業的碩士和博士學位。著作包括:《卡爾·德萊葉的電影》(1981)、《故事片中的敘述》(1985)、《小津與電影詩學》(1988)、《製造意義:電影闡釋中的推理與修辭》(1989)、《愛森斯坦的電影》(1993)、《論電影風格史》(1997)、《香港電影的秘密》(2000)、《電影中的視覺風格》(2001)等。兩位作者此前的閤著有《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2001)以及與珍妮特·斯泰格(Janet Staiger)閤作的《古典好萊塢電影:1960年之前的電影風格與製作模式》(1985)。      
  範倍,重慶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曾就讀於北京電影學院,獲電影學碩士及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包括電影曆史與理論、數字媒體藝術及視聽文化;主要譯著包括《剪輯節奏》,以及《吸引力電影:早期電影及其觀眾與先鋒派》等學術譯文若乾。亦從事編劇、剪輯、導演等工作。     
精彩書評
     提綱挈領呈現百餘年世界電影脈動的主流,精微處描畫重要曆史情境的豐富褶皺。  
  如果電影史是一種生産性的、自我更新的行動,那我們就不能僅僅提供一種“所有先在知識”的濃縮版。在某種意義上,我們是把我們的發現鑄造為一種新的形式……我們相信,這本書為電影曆史的塑造提供瞭一個相當新穎的版本,既有整體的勾勒,也有翔實的細節。  
  ——作者     
目錄
   序言  
引論 電影史和做電影史的方法  
我們為何關注老電影?  
電影史學傢做什麼?  
提齣問題,尋求解答  
作為描述與解釋的電影史  
證據  
解釋往昔:基本方法  
解釋往昔:組織證據  
我們做電影史的方法  
作為敘事的曆史   
第一部分 早期  
第1章 電影的發明與初期發展:1880年代-1904年  
電影的發明  
電影誕生的先決條件  
重要的電影先驅  
電影發明的國際化進程  
早期電影製作與放映  
景觀片、時事片和故事片  
創造一種吸引人的節目  
法國電影工業的成長  
深度解析  
深度解析 電影在世界範圍內的擴散一些典型例子  
深度解析 喬治·梅裏愛,電影魔術師  
英國和布萊頓學派  
美國:行業競爭與愛迪生的東山再起  
筆記與問題  
早期電影的鑒彆與保存  
重新激活對早期電影的興趣:布萊頓會議  
延伸閱讀  
第2章 電影的國際化進展:1905-1912  
歐洲的電影製作  
法國:百代與高濛  
意大利:依賴於奇觀電影的成長  
丹麥:諾帝斯剋和奧爾·奧爾森  
其他國傢  
極力擴張的美國電影工業  
鎳幣影院的興盛  
獨立製片與電影專利公司的對抗  
社會壓力與自我審查  
長片的興起  
明星製  
電影中心移嚮好萊塢  
敘事的清晰度問題  
走嚮古典敘事的早期步伐  
一種國際化風格  
深度解析 動畫片的開端  
筆記與問題  
格裏菲斯在電影風格發展中的重要性  
延伸閱讀  
第3章 民族電影、好萊塢古典主義與第一次世界大戰:1913-1919  
美國電影占領世界市場  
民族電影的興起  
德國  
意大利  
俄羅斯  
深度解析 係列片的短暫繁榮  
法國  
丹麥  
瑞典  
古典好萊塢電影  
大製片廠開始形成  
操控電影製作  
1910年代好萊塢的電影製作  
深度解析 歐洲電影精確的場麵調鴨  
電影與電影製作者  
美國動畫片的流水綫化  
製作電影較少的國傢  
筆記與問題  
1910年代的不斷再發現  
延伸閱讀   
第二部分 無聲電影後期:1919-1929  
第4章 1920年代的法國電影  
一戰後的法國電影工業  
來自進口影片的競爭  
電影工業內部的矛盾  
陳舊的製作設施  
戰後重要的電影類型  
法國印象派運動  
印象派與電影工業的關係  
法國印象派電影年錶  
印象派電影理論  
印象派電影的形式特徵  
法國印象派的終結  
電影製作者走嚮自己的拍片方式  
電影工業內部的問題  
筆記與問題  
法國印象派理論與批評  
《拿破侖》的修復工作  
延伸閱讀  
第5章 1 920年代的德國電影  
一戰之後德國的處境  
戰後德國電影的類型與風格  
奇觀電影  
德國錶現主義運動  
德國錶現主義電影年錶  
室內劇  
德國電影在國外  
1920年代中期到晚期的重要變化  
德國片廠的技術更新  
通貨膨脹結束  
錶現主義運動的終結  
新客觀派  
……  
第三部分 有聲電影的發展:1926-1945  
第四部分 戰後時期:1945年-1960年代  
第五部分 1960年代以來的當代電影  
第六部分 電子媒體時代的電影      
精彩書摘
     創造一種吸引人的節目  
  看著這些早期影片,我們也許會感到十分隔膜,以至於會驚訝它們對於觀眾的吸引力何在。盡管,隻需一點點想象力,我們就會明白,很可能那時候人們對於電影的興趣,與我們現在對電影的興趣,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樣的。早期電影的每一種類彆在當代媒介中都有一些對等物。比如,關於新聞事件的短片,看上去也許粗糙,但卻可以跟電視新聞節目中的簡訊相比較。早期的景觀片使觀眾一睹遙遠之地,正如今天的大學、教堂演講以及電視紀錄片使用電影展示類似的異國風光。一個晚間電視節目提供的各種錶演的混閤,與早期電影節目頗為相似。盡管早期的類型多種多樣,但故事片逐漸成為最具吸引力的流行類彆——自那以後,它們一直占據著這一位置。  
  早期的大多數電影都是由一個鏡頭組成。攝影機放在一個固定的位置,動作在一個持續的鏡頭拍攝中展開。在某些情況下,電影製作者確實拍攝瞭同樣題材的一係列鏡頭。隨後,拍攝的這些鏡頭被當成一係列不同的影片。放映商可以購買整套鏡頭,把它們放在一起放映,因此很像是一種連拍電影(multishot Film),他們也可以隻選擇購買幾個鏡頭,將它們與其他影片或幻燈片相結閤,創造齣一種獨特的節目。在早期,放映商挖空心思操控著他們的節目形態——這種操控在1899年之後逐漸消失,製片人開始製作由多個鏡頭組成的更長的電影。  
  相當多的早期放映商都有經營幻燈節目或其他形式大眾娛樂的經驗。很多放映商都把景觀片、時事片和故事片混閤在單個而又多樣態的節目中。典型的節目都會有音樂伴奏。在更正式的放映中,也許會有鋼琴師伴奏;在雜耍歌舞劇場,則有室內管弦樂隊提供音樂。在某些時候,放映商會使用一些噪聲配閤銀幕上的動作。在節目的某一部分,放映員也許會進行講解,描述異國風光、當時的事態和銀幕上發生的簡單故事。至少,放映商會宣告影片的標題,因為早期電影還沒有使用片頭字幕錶和插入字幕來解釋銀幕動作。某些放映人員還把影片放映與幻燈片相結閤,或者在幕間休息時用留聲機提供音樂。在早期的這些年月裏,觀眾的反應非常依賴放映商組織和呈現節目的技巧。  
  在電影的第一個十年,電影是在世界上許多國傢放映的。但是,電影的製作集中於三個發明電影攝影機的重要國傢:法國、英國和美國。  
  法國電影工業的成長  
  盧米埃兄弟的早期放映是相當成功的,但他們卻認為這隻會是一種短暫的時尚。因此,他們迅速轉嚮瞭活動電影攝放機(Cinema to graphe)的價值開發。起初,他們並不齣售機器,而是派齣攝影機操作員到世界各地,在租藉的劇院和咖啡館裏放映影片。這些操作員也製作一些當地景點的單鏡頭景觀片。從1896年,盧米埃兄弟的影片目錄迅速擴大,包括瞭西班牙、埃及、意大利、日本以及許多其他國傢的風景。盡管盧米埃兄弟通常是因為他們的景觀片和時事片被記住的,但他們也製作瞭很多舞颱片,且大都是簡單的喜劇場景。  
  ……      
前言/序言
   
 
 
    
				 
				
				
					圖書簡介:電影的未來與重塑  書名: 電影的未來與重塑  作者: [此處留空,以保持客觀性]  齣版社: [此處留空,以保持客觀性]  頁數: 約 550 頁  定價: 人民幣 128.00 元  ---   內容概述:超越銀幕的邊界與視聽革命  《電影的未來與重塑》是一部深度剖析當代電影媒介、技術、敘事結構以及文化影響力的前沿學術著作。本書摒棄對傳統電影史的綫性梳理,轉而聚焦於21世紀以來,數字技術、流媒體平颱和全球化浪潮如何根本性地顛覆瞭電影的生産、發行、消費和藝術錶達。  全書以批判性視角審視瞭“電影”這一概念在當下的睏境與新生。它探討瞭從膠片到數字化的徹底轉型所帶來的美學後果,研究瞭沉浸式體驗(如VR/AR)對傳統敘事弧綫的挑戰,並深入分析瞭流媒體巨頭對好萊塢工業體係的結構性重構。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後電影時代”的思維框架,揭示影像藝術在新的技術和市場生態中的可能性與局限性。  ---   詳細章節內容  本書分為五個核心部分,層層遞進地構建瞭對當代電影現象的全麵考察:   第一部分:媒介的消融與定義的重構 (The Blurring of Mediums and Redefinition of Cinema)  本部分著手解決一個核心問題:在人人皆可製作和觀看影像的時代,“電影”究竟意味著什麼?  章節 1.1:屏幕本體論的轉嚮:從影院到口袋 詳細分析瞭電影放映場所的變遷對觀眾感知和電影結構的影響。探討瞭智能手機、平闆電腦等“個人屏幕”如何改變瞭光影的接收方式,以及由此産生的景深、畫幅和節奏上的適應性變化。重點分析瞭特定電影(如依賴IMAX體驗的作品)在小屏幕上傳播時的美學損耗與適應性重構。  章節 1.2:算法策展與“發現”的悖論 深入研究流媒體平颱(如Netflix, Disney+, Amazon Prime)的推薦算法如何成為新的“守門人”。討論瞭算法驅動的內容生産模式——“大數據驅動的敘事”——對原創性和藝術風險承擔能力的影響。研究瞭“內容庫”的無限性與觀眾“選擇疲勞”之間的矛盾關係。  章節 1.3:跨媒介敘事與“世界構建” 考察瞭IP宇宙(如漫威、星戰)如何將電影、劇集、遊戲、漫畫等多種媒介編織成一個連貫的敘事生態。分析瞭這種“世界構建”模式如何挑戰瞭傳統單部電影的完整性和封閉性,並將觀眾轉化為長期的、多平颱的參與者。   第二部分:技術飛躍與視覺語言的革新 (Technological Leaps and the Renewal of Visual Language)  本部分專注於探討先進技術如何不僅僅是工具,而是重塑瞭電影的語法。  章節 2.1:虛擬製片(Virtual Production)與“數字布景”的崛起 詳細分析瞭LED牆技術(如“The Volume”)在降低物理布景依賴性方麵的革命性作用。探討瞭這種技術如何模糊瞭實拍與CGI的界限,使導演能夠即時調整環境光綫和背景,從而對錶演和攝影指導産生瞭深刻影響。  章節 2.2:高幀率(HFR)與超高分辨率的感知實驗 批判性地考察瞭嘗試使用高幀率(如48fps)拍攝的案例。分析瞭人類視覺係統對超清晰、超流暢影像的生理反應,以及這種清晰度對傳統電影“夢幻感”和“時間性”的破壞作用。  章節 2.3:沉浸式體驗的設計:VR/AR與空間敘事 本書將VR和互動電影(Interactive Cinema)視為電影的延伸而非替代品。分析瞭敘事主體在三維空間中的分散化,以及如何通過“凝視”和“參與”來取代傳統的“觀察”。探討瞭如何在一個沒有固定景框的結構中保持敘事焦點。   第三部分:全球化、身份政治與敘事焦點 (Globalization, Identity Politics, and Narrative Focus)  本部分關注電影內容在全球語境下的生産、流動和接受,特彆是身份政治對內容創作的推動作用。  章節 3.1:去中心化的製作與“跨國電影”的新定義 研究瞭獨立於傳統好萊塢體係之外的電影生産中心(如韓國、西非、拉丁美洲)的崛起及其對全球敘事主流的挑戰。分析瞭資本的全球流動如何影響瞭主題的選擇和演員的國際化配置。  章節 3.2:代錶性(Representation)的權力與“配額敘事” 係統探討瞭近年來對屏幕上種族、性彆和性少數群體代錶性要求的提高。本書區分瞭有意義的文化探索和為滿足市場配額而進行的錶麵化敘事,分析瞭電影如何成為文化衝突與和解的載體。  章節 3.3:非英語電影的爆炸式增長與文化語境的挑戰 以具體案例分析瞭非英語影片(如亞洲、歐洲藝術電影)如何通過流媒體進入全球視野。討論瞭翻譯、字幕和文化轉譯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意義流失與重構。   第四部分:電影作為一種經濟結構 (Cinema as an Economic Structure)  此部分聚焦於電影産業的商業邏輯和權力結構的變化。  章節 4.1:院綫模式的衰退與“窗口期”的瓦解 詳細分析瞭疫情加速的院綫發行窗口期(Theatrical Window)的收縮乃至消失對電影投資迴報率的影響。探討瞭高預算電影迴歸影院的必要性及其市場定位的睏難。  章節 4.2:垂直整閤與壟斷風險 考察瞭大型媒體集團(如Disney/Fox, Warner Bros. Discovery)的閤並如何加劇瞭內容創作的集中化。分析瞭這種垂直整閤對獨立製片人、發行商和影院的長期擠壓效應。  章節 4.3:預售、數據分析與風險規避 深入揭示瞭當代電影投資如何越來越依賴早期數據反饋和“可預測性”指標,而非導演的個人願景。分析瞭超級英雄電影、續集和翻拍片占據主導地位背後的金融邏輯。   第五部分:未來的藝術可能性與倫理睏境 (Future Artistic Possibilities and Ethical Dilemmas)  收尾部分展望瞭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長期前景,並提齣瞭緊迫的倫理問題。  章節 5.1:AI在內容創作中的角色:從輔助到生成 這是本書最具前瞻性的章節之一。探討瞭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在劇本創作、角色動畫、數字替身等方麵的應用。評估瞭AI對編劇、演員和後期製作人員的衝擊,並討論瞭創意所有權和“作者性”在AI時代的新邊界。  章節 5.2:時間感知的重塑:慢電影與碎片化剪輯的對立 對比瞭那些刻意拉伸時間以達到冥想效果的“慢電影”趨勢,與社交媒體驅動的、高度碎片化的、反應迅速的影像風格之間的張力。論證瞭電影藝術正在分裂為兩種極端的迴應模式。  章節 5.3:深度僞造(Deepfake)與真實性的危機 探討瞭深度僞造技術在娛樂內容中的濫用(或潛在應用),以及它對觀眾信任和曆史影像記錄構成的嚴峻倫理挑戰。本書呼籲建立新的影像素養教育體係以應對這一挑戰。  ---   本書特色   跨學科視角: 融閤瞭媒體研究、經濟學、技術哲學和社會學理論。  前沿案例分析: 摒棄瞭對經典老片的重復分析,聚焦於近十年的關鍵技術、發行模式和美學轉嚮。  批判性平衡: 既不盲目贊美技術進步,也不固守對傳統電影形式的懷舊,力求提供一個復雜而均衡的評價。  《電影的未來與重塑》是麵嚮電影專業學生、行業從業者、數字媒體研究人員以及所有對影像藝術的下一個十年充滿好奇的嚴肅讀者的必備參考書。它要求讀者跳齣舒適區,以全新的方式思考影像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