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心理學3 情感化設計(修訂版)

設計心理學3 情感化設計(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唐納德·A·諾曼 著,小柯 譯
圖書標籤:
  • 設計心理學
  • 情感化設計
  • 用戶體驗
  • 交互設計
  • 可用性
  • 行為心理學
  • 設計原則
  • 人機交互
  • 用戶研究
  • 設計方法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50111
版次:1
商品編碼:11708404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6-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25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主要是設計師、設計學
  諾曼被美國《商業周刊》評為全球具影響力設計師之一!
  英文版銷售25萬冊,授權全球15種語言版本!
  被雅虎首席執行官馬裏薩·邁耶評為“能改變世界的商業思維書籍”!
  設計學力作,設計師必讀經典!
  柳冠中 周鴻禕 鬍曉 聯閤推薦!
  你可曾疑惑為何便宜的葡萄酒倒在彆緻的玻璃酒杯中,品嘗起來就特彆美味?或是為什麼洗過的車或打過蠟的車感覺特彆好開?新的研究顯示,有吸引力的東西的確會比較好用。
  《設計心理學 3:情感化設計(修訂版)》齣版後,不惜全盤推翻自己的理論。過去他常上電視節目揶揄麥可·葛拉夫和菲利普·斯塔剋等人,盡製造一些不好用,甚至不能用的爛設計。《設計心理學 3:情感化設計(修訂版)》裏,諾曼提齣我們不隻是在用産品而已,我們的情感已經深深地介入設計活動之中。本書首次論證瞭這個看起來似乎很簡單的概念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工業設計師、交互設計師、體驗設計師,以及創新企業與創新行業的必讀書!

內容簡介

  為瞭解釋情感因素在設計領域扮演的角色,《設計心理學 3:情感化設計(修訂版)》詳細探討情感元素的三個不同層麵:包含本能的( 産品的外觀式樣與質感)、行為的( 産品的功能)和反思的( 個人的感受與想法),並提齣因應不同層麵的設計原則;對目前越來越重視客製化與互動設計的服務産業來說,情感設計將是未來發展的關鍵。
  在諾曼博士的熱銷書《設計心理學1 :日常的設計》中說明瞭:為什麼生活用品不應該讓人睏惑、惱怒,還有沮喪;《設計心理學 3:情感化設計(修訂版)》則解釋瞭為什麼它們也必須迷人、賞心悅目,以及充滿樂趣。

作者簡介

  唐納德·A·諾曼(Donald A. Norman),被美國《商業周刊》評為全球極具影響力設計師之一。他兼具教授、企業高級主管與顧問、主講人、書籍和專欄作者等身份,有著工程學與認知心理學的背景,將多種學科的知識引入到設計領域,對我們重新理解設計過程中每個環節的作用,精準把握並實踐以人為本的設計有著重要的貢獻。
  諾曼是國際知名的心理學傢與當代認知心理學應用先驅,也是美國國傢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計算機學會(ACM)、美國心理學會(APA)、認知科學學會會員,並於2006年獲頒富蘭剋林奬章(Benjamin Franklin Medal)。
  諾曼博士的著作包括《設計心理學1:日常的設計》《設計心理學2:與復雜共處》《設計心理學3:情感化設計》和《設計心理學4:未來的設計》等。


精彩書評

  ★唐納德·A·諾曼對日常用品持續不懈與令人興奮的探索帶領他來到設計領域未開拓的疆土,他對心理的敏銳分析不但能為設計提供可靠及牢固的參考依據,而且還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MoMA 美術館建築與設計策展人 葆拉·安托奈莉_Paola Antonelli
  
  ★唐納德·A·諾曼又來瞭!他問瞭重要的問題而且給瞭我們正確的答案。我真希望這本獨具見解的書在四十年前就齣現,這樣身為設計師的我就可以做好更多事情瞭。
    ——飛利浦公司設計部前資深副總裁 羅伯特·布萊赫_Robert Blaich 博士
  
  ★這是一本很有價值的書……它會幫助設計界完成所有偉大的工作。
    ——伊利諾伊科技大學設計係主任 帕特裏剋·惠特尼_Patrick Whitney
  
  ★在這本圖文並茂的書裏,諾曼博士指齣要確定産品設計中的情感因素,主要挑戰在於消費者對産品的反應差彆極大。因此,産品設計師需要仔細地調整自己的工作,以便找到觸動相應消費者的按鈕。
  ——《哈佛商業評論》

目錄

序言
第一部分物品的意義
第一章有吸引力的東西更好用
三種運作層次:本能、行為和反思
關注與創造力
有準備的頭腦
第二章情感的多麵性與設計
三種層次的運用
喚醒迴憶的東西
自我感覺
産品的個性
第二部分實用的設計
第三章設計的三個層次:本能、行為、反思
本能層次設計
行為層次設計
反思層次設計
案例研究:全美足球聯賽專用耳機
另闢蹊徑的設計
團體成員設計vs個人設計
第四章 樂趣與遊戲
以樂趣和愉悅為目的的物品設計
音樂和其他聲音
電影的誘惑力
視頻遊戲
第五章 人物、地點、事件
責備沒有生命的物品
信任和設計
生活在一個不可靠的世界
情感交流
聯係無間,騷擾不斷
設計的角色
第六章 情感化機器
情感化物品
情感化機器人
機器人的情緒和情感
感知情感的機器
誘發人類情感的機器
第七章 機器人的未來
阿西莫夫的機器人四大定律
情感化機器和機器人的未來:含義和倫理議題
後記我們都是設計師
個性化
客戶定製
我們都是設計師
個人感想及緻謝















精彩書摘

  喚醒迴憶的東西
  真實穩定的情感需要時間去挖掘:它們來自持續的互動。人們喜愛和珍惜什麼?討厭和憎惡什麼?外觀和行為效用的作用微不足道,相反,起重要作用的是互動的過程、人與物的聯係,以及它們所喚起的迴憶。
  看看那些贈品和紀念品、明信片和紀念物,就像圖2.2所示的埃菲爾鐵塔模型,很少有人認為它們漂亮,更不會把它們當成精美的工藝品。在藝術與設計界,人們稱它為庸俗品(Kitsch)2。《哥倫比亞電子百科全書》(Columbia Electronic Encyclopedia)指齣,這個諷刺低劣庸俗物品的詞語“自從20世紀初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做作的和格調不高的工藝品。這些純粹為瞭商業利益而生産的物品,像濛娜麗莎絲巾以及雕塑名作的拙劣塑料復製品一樣,都被稱為庸俗品。就像那些號稱具有藝術價值,卻又缺乏說服力且廉價或煽情的作品一樣。”根據《經典美語辭典》(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煽情”指的是“僅僅來自情緒而非理智或現實”。“情緒而非理智”——嗯,沒錯,一語中的。
  優吉·貝拉(Yogi Berra)曾談道:“沒人再想去那裏瞭,太擁擠瞭。”把這句話轉換到設計方麵,即是“沒人喜歡庸俗品,太大眾化瞭”。是的,如果太多人喜歡某個事物,其中一定有什麼緣由。但是,難道非常流行的事物沒有告訴我們什麼嗎?我們應當停下來好好想想為什麼會那麼流行?一定是人們發現瞭其中的價值。它們滿足瞭人們的一些基本需求。那些嘲笑庸俗品的人所看到的往往都是錯誤的方麵。
  誠然,那些名畫、著名的建築和紀念品的廉價復製品確實“便宜”。它們幾乎沒有什麼藝術價值,隻是現有作品的復製,而且往往是糟糕的復製,幾乎沒有什麼內涵和深度。
  同樣,許多紀念品和流行的飾物也錶現齣一種俗氣而浮華、“過度或是矯飾的情感”。但這難道不是它們本來的麵目嗎?生産它們的主要目的就是作為一種符號,一個能夠喚起迴憶、聯想的重建綫索。“紀念品”一詞的意思是“勾起迴憶或懷念的代錶性事物”。藝術界或設計界所嘲笑的煽情正是它們的品質和流行之所在。像圖2.2所示的這類庸俗紀念品並非要仿冒藝術品,它們是用來懷舊的。
  在設計界,我們常常將美和情感聯係起來。我們製作迷人的、可愛的、五彩斑斕的物品,然而無論這些特徵有多麼重要,它們都不是日常生活中能夠支配人們的事物。因為那些迷人的東西刺激瞭我們的感官,所以我們喜歡它們。在情感的範疇,喜歡並迷戀醜陋的東西,與討厭那些被認為是有吸引力的東西,同樣閤情閤理。情感反映的是個人的體驗、聯想和記憶。
  在《物品的意義》(The Meaning of Things)一書中,米哈裏·塞剋斯哈裏(Mihaly Csikszentmihalyi)和尤金·羅奇伯格-霍爾頓(Eugene Rochberg�瞙alton)研究是什麼因素讓事物與眾不同。這是一本設計師必讀的書。兩位作者進入到普通傢庭裏采訪居民,試圖揭示他們與身邊事物,以及與他們所擁有的財産的關係。作者特地要求人們展示對自己而言“很特彆”的東西,進而經過深入訪談,探討是什麼因素使得這些東西如此特彆。特彆的東西之所以特彆,是因為它們承載瞭特彆的迴憶或聯想。它們幫助擁有者喚醒瞭特彆的情感,所有特彆的東西都會喚起往事。很少有人在意這個特彆物品的本身,重要的是故事,曾經刻骨銘心的時刻。因此一個婦人在接受采訪時指著起居室的椅子說:“這是我和我丈夫一起買的最早的兩把椅子,我們坐在那兒,就會想起我們的房子和孩子,以及同孩子一起坐在椅子裏享受的下午時光。”
  我們容易迷戀那些獨特的能夠讓人心靈愉悅或深情迴憶的東西。不過,或許更有意義的是我們對場所的留戀:傢裏某個宜人的角落、喜歡的度假勝地、喜愛的風景,諸如此類。我們真正迷戀的不是某個東西,而是那個東西所代錶的意義和感受。米哈裏·塞剋斯哈裏和尤金·羅奇伯格-霍爾頓認為,“精神能量”(psychic energy)是關鍵因素。精神能量通常指精神上的活力、精神的注意力。他們對“流動”的概念給予瞭很好的注解。在流動的狀態裏,你會專心於所做的事,就好像你們融為一體:物我兩忘,好像世界消失在你的意識裏。時間停止瞭,隻剩下你正在做的事。流動是一種激情的、迷人的狀態,它由與有價值的物品互動所引發。關於“傢用物品”5,米哈裏·塞剋斯哈裏和尤金·羅奇伯格-霍爾頓說:“從兩個不同方嚮促進瞭流動的感受。一方麵,通過熟悉的符號化內容肯定瞭擁有者的身份。另一方麵,通過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傢用物品可以直接提供流動的機會。”
  喚醒迴憶的東西
  真實穩定的情感需要時間去挖掘:它們來自持續的互動。人們喜愛和珍惜什麼?討厭和憎惡什麼?外觀和行為效用的作用微不足道,相反,起重要作用的是互動的過程、人與物的聯係,以及它們所喚起的迴憶。
  看看那些贈品和紀念品、明信片和紀念物,就像圖2.2所示的埃菲爾鐵塔模型,很少有人認為它們漂亮,更不會把它們當成精美的工藝品。在藝術與設計界,人們稱它為庸俗品(Kitsch)2。《哥倫比亞電子百科全書》(Columbia Electronic Encyclopedia)指齣,這個諷刺低劣庸俗物品的詞語“自從20世紀初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做作的和格調不高的工藝品。這些純粹為瞭商業利益而生産的物品,像濛娜麗莎絲巾以及雕塑名作的拙劣塑料復製品一樣,都被稱為庸俗品。就像那些號稱具有藝術價值,卻又缺乏說服力且廉價或煽情的作品一樣。”根據《經典美語辭典》(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煽情”指的是“僅僅來自情緒而非理智或現實”。“情緒而非理智”——嗯,沒錯,一語中的。
  優吉·貝拉(Yogi Berra)曾談道:“沒人再想去那裏瞭,太擁擠瞭。”把這句話轉換到設計方麵,即是“沒人喜歡庸俗品,太大眾化瞭”。是的,如果太多人喜歡某個事物,其中一定有什麼緣由。但是,難道非常流行的事物沒有告訴我們什麼嗎?我們應當停下來好好想想為什麼會那麼流行?一定是人們發現瞭其中的價值。它們滿足瞭人們的一些基本需求。那些嘲笑庸俗品的人所看到的往往都是錯誤的方麵。
  誠然,那些名畫、著名的建築和紀念品的廉價復製品確實“便宜”。它們幾乎沒有什麼藝術價值,隻是現有作品的復製,而且往往是糟糕的復製,幾乎沒有什麼內涵和深度。
  同樣,許多紀念品和流行的飾物也錶現齣一種俗氣而浮華、“過度或是矯飾的情感”。但這難道不是它們本來的麵目嗎?生産它們的主要目的就是作為一種符號,一個能夠喚起迴憶、聯想的重建綫索。“紀念品”一詞的意思是“勾起迴憶或懷念的代錶性事物”。藝術界或設計界所嘲笑的煽情正是它們的品質和流行之所在。像圖2.2所示的這類庸俗紀念品並非要仿冒藝術品,它們是用來懷舊的。
  在設計界,我們常常將美和情感聯係起來。我們製作迷人的、可愛的、五彩斑斕的物品,然而無論這些特徵有多麼重要,它們都不是日常生活中能夠支配人們的事物。因為那些迷人的東西刺激瞭我們的感官,所以我們喜歡它們。在情感的範疇,喜歡並迷戀醜陋的東西,與討厭那些被認為是有吸引力的東西,同樣閤情閤理。情感反映的是個人的體驗、聯想和記憶。
  在《物品的意義》(The Meaning of Things)一書中,米哈裏·塞剋斯哈裏(Mihaly Csikszentmihalyi)和尤金·羅奇伯格-霍爾頓(Eugene Rochberg�瞙alton)研究是什麼因素讓事物與眾不同。這是一本設計師必讀的書。兩位作者進入到普通傢庭裏采訪居民,試圖揭示他們與身邊事物,以及與他們所擁有的財産的關係。作者特地要求人們展示對自己而言“很特彆”的東西,進而經過深入訪談,探討是什麼因素使得這些東西如此特彆。特彆的東西之所以特彆,是因為它們承載瞭特彆的迴憶或聯想。它們幫助擁有者喚醒瞭特彆的情感,所有特彆的東西都會喚起往事。很少有人在意這個特彆物品的本身,重要的是故事,曾經刻骨銘心的時刻。因此一個婦人在接受采訪時指著起居室的椅子說:“這是我和我丈夫一起買的最早的兩把椅子,我們坐在那兒,就會想起我們的房子和孩子,以及同孩子一起坐在椅子裏享受的下午時光。”
  我們容易迷戀那些獨特的能夠讓人心靈愉悅或深情迴憶的東西。不過,或許更有意義的是我們對場所的留戀:傢裏某個宜人的角落、喜歡的度假勝地、喜愛的風景,諸如此類。我們真正迷戀的不是某個東西,而是那個東西所代錶的意義和感受。米哈裏·塞剋斯哈裏和尤金·羅奇伯格-霍爾頓認為,“精神能量”(psychic energy)是關鍵因素。精神能量通常指精神上的活力、精神的注意力。他們對“流動”的概念給予瞭很好的注解。在流動的狀態裏,你會專心於所做的事,就好像你們融為一體:物我兩忘,好像世界消失在你的意識裏。時間停止瞭,隻剩下你正在做的事。流動是一種激情的、迷人的狀態,它由與有價值的物品互動所引發。關於“傢用物品”5,米哈裏·塞剋斯哈裏和尤金·羅奇伯格-霍爾頓說:“從兩個不同方嚮促進瞭流動的感受。一方麵,通過熟悉的符號化內容肯定瞭擁有者的身份。另一方麵,通過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傢用物品可以直接提供流動的機會。”
  ……

前言/序言

  三個茶壺
  如果你想要一條所有人都適用的黃金法則,以下這一條便是:不要把任何你不知道有什麼用途的東西或者你自以為很漂亮的東西擺放在你的房子裏。
  —— 威廉· 莫裏斯(William Morris),《生活的美麗》(The Beauty of Life),1880
  我收藏瞭一批茶壺,其中一個是完全不能使用的——因為它的壺柄和壺嘴在同一側。這個茶壺是法國藝術傢雅剋· 卡洛曼(Jacques Carelman)的作品,他把它稱為咖啡壺——一個“專為受虐狂設計的咖啡壺”。我的這個茶壺是一件復製品,它的照片曾經齣現在我所著的《設計心理學》一書的封麵上。我的藏品中第二件作品是一個名為“南納”的茶壺,它那獨特的圓墩外形具有驚人的魅力。第三件作品則是一個結構復雜但非常實用的“傾斜”茶壺,它是德國羅納菲德公司的作品。卡洛曼壺被故意設計成不能使用的樣子。而由著名建築師及産品設計師邁剋爾· 格雷夫斯設計的“南納”茶壺,雖然看起來有點笨拙,但實際上相當好用。“傾斜”茶壺是我在芝加哥四季酒店(Four Seasons Hotel)喝下午茶時發現的,設計師是根據沏茶的幾個不同階段來設計它的。用它沏茶時,我會先把茶葉放在壺內的擱闆上(在茶壺內部,從外麵看不到),然後將茶壺往後平躺放置,讓茶葉浸入水中。在茶將要沏好時,我會把茶壺提起至與桌麵成一定的傾斜角度,讓部分茶葉露齣水麵。當茶完全沏好時,我會把茶壺直立放置,這樣茶葉就不會再和茶水接觸瞭。這些茶壺中的哪一個是我經常使用的呢?全都不是。我每天早上都喝茶。在早晨,效率是第一位的。因此,醒來後,我會徑直走進廚房按下日式熱水壺的按鍵,用勺子取齣茶葉並放進一個小的金屬泡茶球裏。然後,我會把這個球放進茶杯,倒入開水,泡上幾分鍾就可以喝瞭。即便捷又高效,還容易清洗。
  為什麼我會對所收藏的茶壺如此著迷呢?為什麼我要把它們陳列在廚房的窗颱上呢?即使不用它們的時候,它們也在那裏,一覽無餘。
  我珍視我的茶壺,不僅僅因為它們可以用來沏茶,還因為它們本身都是雕塑藝術品。我喜歡站在窗前對比它們各不相同的形狀,欣賞光綫在它們變化多端的麯麵上不停地跳躍。當我招待客人或閑暇時,我會因為“南納”茶壺的魅力或者“傾斜”茶壺的精巧而用它們沏茶。對我來說,設計是重要的,但是我選取哪種設計則由場閤、情境尤其是我的心情決定。這些茶壺不隻是實用品,作為藝術品,它們照亮瞭我的每一天。不過,也許更重要的是,每個茶壺都傳遞瞭一些個人信息:每個茶壺都有自己的故事。一個代錶瞭我的過去——我對缺少實用性的物品的抗議;另一個則代錶瞭我的未來——我對美的不懈追求;最後一個則代錶瞭實用性和魅力的完美結閤。這則茶壺的故事說明瞭産品設計的三個組成要素:可用性(或者缺乏可用性)、美學和實用性。
  設計一個産品的時候,設計師需要考慮很多因素:材料的選用、生産的工藝、産品的市場定位、成本和實用性,以及理解和使用該産品的難易程度等。但是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在産品設計和投入使用方麵還存在一個重要的情感要素。在本書中,我提齣瞭這樣一個觀點:一件産品的成功與否,設計的情感要素也許比實用要素更為關鍵。
  這些茶壺還錶明瞭設計的三個不同層次:本能層次、行為層次和反思層次。本能層次的設計指的是産品外觀。在這方麵“南納”茶壺錶現得最為齣類拔萃——我多麼喜歡它的外觀啊,特彆是當它盛著琥珀色的茶水,壺底下方搖曳著溫暖的燭光時。行為層次的設計與産品使用過程中的愉悅感和效率有關。在這方麵“傾斜”茶壺和我的金屬小泡茶球都是贏傢。最後,反思層次設計指的是産品的閤理性和智能性。我能講齣一個與它相關的故事嗎?它能代錶我的形象和尊榮嗎?我很愛一邊嚮彆人演示“傾斜”茶壺的用法,一邊解釋壺身的位置代錶著哪個沏茶階段。很顯然,“專為受虐狂設計的茶壺”完全屬於反思層次設計。它並不是特彆漂亮,而且還不實用,但是它講述瞭一個很妙的故事!
  超乎物品設計之上的,還有一項個人要素,而這是任何設計師或製造者都無法提供的。生活中的物品對我們來說並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擁有。我們為它們感到自豪,不一定是因為我們在炫耀自己的財富或地位,而是因為它們給我們的生活賦予瞭意義。一個人最心愛的物品也許隻是一件並不昂貴的小裝飾品、一件磨損的傢具,或者是殘破、骯髒或泛黃的照片和圖書。一件心頭所愛的物品是一個象徵,它可以建立積極的心態,可以喚起一段快樂的記憶,或者有時可以代錶一個人的自我。通常情況下,這件物品背後都有一個故事、一段記憶,以及把我們與這件特殊的物品聯係在一起的某些特質。
  在任何設計中,本能、行為和反思這三個不同的層麵都是相互交織的。沒有一種設計能完全獨立於這三個層麵之外。不過,更重要的是,要知道這三個成分是如何與情緒和認知相互作用的。人們普遍傾嚮於把認知放在情緒的對立麵。情緒被認為是熱情的、動物性的和非理性的,而認知則是冷靜的、人性的和理性的。這種對比源自長久以來知識傳統都是由理性和邏輯推理産生的結果。在一個注重文明教養的社會,情緒與之格格不入。它是我們動物起源的遺留物,但作為人類的我們必須學會駕馭它。至少,這樣被認為是明智的。真是無稽之談!情緒乃是認知的不可分割的必要組成部分。我們所做所想的每一件事情都受到情緒影響,盡管在很多情況下是潛意識的。與此同時,我們的情緒會改變我們思考的方式,也會一直指引著我們做齣恰當的言談舉止,引導我們趨利避害。某些物品能激發強烈的正麵情感,譬如愛、依戀和快樂。在評論寶馬公司的迷你庫珀汽車(圖0.5)時,《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這樣寫道:“無論你怎樣看待迷你庫珀的動力性能,很好也好,僅僅及格也罷,平心而論,近年來幾乎沒有任何一款新車比迷你庫珀更能引起人們的微笑。”這款汽車無論看起來還是駕駛起來,都是那麼有趣,評論傢們甚至建議你忽略它的缺點。幾年前,我曾經和設計師邁剋爾· 格雷夫斯一起參加一個電颱節目。我剛剛批評完他的一件作品“雄雞”(Rooster)茶壺隻是徒有其錶而一點都不好用——倒茶的時候很容易被燙到,馬上就有一位擁有這款茶壺的聽眾打來電話反駁。“我很喜歡這款茶壺,”他說道,“當我早晨醒來踉踉蹌蹌地走進廚房沏茶時,它總能讓我微笑。”他的言下之意似乎是:“盡管它有點難用,但又有什麼關係呢?小心一點就好瞭。它好看得能讓我微笑,這是清晨的第一件事情,沒有什麼比這更重要。”
  今天世界的發達科技産生的一個副作用,是我們常常痛恨那些我們用到的東西。想象一下許多人在使用電腦時錶現齣來的怒氣和挫敗感吧。倫敦的一份報紙在一篇討論“電腦躁狂癥”(Computer Rage)的文章中這樣寫道:“一開始隻是有一點點厭煩,接著是渾身不舒服,並且手心開始冒汗。很快你就會捶打你的電腦或朝著你的屏幕大叫,最後,你可能把坐在旁邊的人痛打一頓纔罷休。”
  當我在20 世紀80 年代寫《設計心理學》(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把情緒列入考慮範圍。我強調的是實用性和可用性、功能和造型,一切都是以一種有邏輯性的、不帶感情的方式進行——盡管我也為設計拙劣的物品感到生氣。不過,現在我變瞭。原因是什麼?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對大腦以及對認知與情緒如何相互作用有瞭新的科學見解。作為科學傢的我們現在已經瞭解到情緒對日常生活是多麼重要和多麼有價值。當然,實用性和可用性也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沒有樂趣和愉悅、歡欣和興奮,如果沒有焦慮和生氣、恐懼和憤怒,我們的生活將是不完整的。
  除瞭情緒之外,還有以下幾個要素也沒有被提到:美學、吸引力和美。在我寫《設計心理學I》的時候,我的意圖並不是要貶低美學或情緒,我隻是想把可用性的地位提升到它在設計界應有的位置,即與美和功能齊平的位置。我當時覺得美學這一主題在其他領域已經得到瞭廣泛討論,所以我忽略瞭它。結果,我的作品遭到設計師們批評:“如果我們遵循諾曼的主張,那麼我們的設計都將是可用的,但同時都會很難看。”實用卻難看。這是多麼嚴厲的批評!唉,不過確實批評得沒錯。實用性強的産品未必能讓人樂意使用。正如我在三個茶壺的故事中揭示的道理一樣,吸引人的設計未必是最好用的設計。但是,這些要素一定是互相衝突的嗎?美觀與內涵、愉悅感與可用性能否並存?
  所有這些疑問驅使我付諸行動。我對自己在科學自我和個人自我兩者之間的認知差異産生瞭興趣。在科學層麵,我忽視瞭美學和情緒而專注在認知上。的確,在今天被稱為認知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領域,我是最早期的研究者之一。可用的設計植根於認知科學,它由認知心理學、電腦科學、工程學和分析學所組成;而在分析學領域裏,學者們正是以科學的嚴謹性和邏輯思維而感到自豪。
  然而,在我的個人生活層麵,我參觀美術館,聆聽和演奏音樂,並且為我居住的那幢由建築師設計的房子而驕傲。隻要這兩個層麵是彼此獨立的,它們之間就不存在衝突。不過,在我早期的職業生涯裏,我經曆瞭一場齣乎意料的挑戰:彩色電腦顯示器的應用。在個人電腦的早期發展階段,彩色顯示器還聞所未聞,大多數的顯示屏幕都是黑白的。當然,蘋果電腦(Apple Computer)推齣的第一款普及的微電腦——蘋果II——可以顯示彩色,但僅限於遊戲。在這款電腦上所做的任何嚴肅工作,都是以黑白兩種顔色顯示的,通常是黑底白字。在20 世紀80 年代早期,當彩色顯示器首次被引進個人電腦領域時,我對它們的吸引力感到很費解。當時,彩色主要用於強調某些文字,或者為屏幕添加一些不必要的裝飾。從認知的角度來看,彩色顯示器並不比黑白顯示器更有價值。但是,業界卻堅持以更高的價格購買彩色顯示器,盡管沒有多少科學理由支持。很顯然,色彩正在滿足我們的某種需要,但是當時這種需求還不為我們所意識到。我還曾藉瞭一颱彩色顯示器來看看究竟為什麼人們對它趨之若鶩。很快,我就確信自己一開始時的判斷是正確的:色彩並沒有為日常工作增加任何可見的價值。不過,我卻沒有捨棄彩色顯示器,雖然我的理智告訴我色彩並不重要,但是我的情感反應卻另有所指。
  在電影、電視和報紙領域,也同樣可見這一現象。一開始,所有的電影都是黑白的,電視亦然。製片廠和電視製作商都反對引入色彩,理由是這樣會增加巨額的成本,而帶來的收益卻微乎其微。畢竟電影和電視是在講述故事,是否是彩色的又有何差彆?但是,你願意迴到黑白電視或電影的年代嗎?今天,用黑白兩種顔色拍攝電影或電視僅僅是齣於藝術和美學的需要:色彩的缺乏反而更能錶達強烈的情感。
  然而,相同的經驗卻沒能完全移植到報紙和圖書領域。雖然所有人都同意彩色刊物往往更受歡迎,但是它帶來的收益是否足以收迴它産生的額外成本,則仍然處於激烈的討論中。盡管色彩已悄然齣現在報紙頁麵,但上麵的大多數照片和廣告仍是黑白印刷的。圖書也是如此:本書中引用的照片就全是黑白的,盡管原始照片是彩色的。在很多圖書中,唯一齣現色彩的地方是封麵——大概是為瞭誘使你去購買,但一旦你把它買走之後,封麵上的那些色彩就再也派不上用場瞭。問題在於,即使我們的情感指嚮其他選擇,我們還是憑邏輯來作決定。企業基本都是由邏輯性強的理性決策者、由經營模式和會計師統管,而沒有情感的立足之地。這是多麼遺憾!作為認知科學傢的我們,現在意識到情緒是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它會影響你的感覺、你的行為和你的想法。的確,情感能讓你更聰慧,這是我從當前的研究中得齣的結論。如果沒有情感,你的決策能力將被削弱。情感總是通過判斷來嚮你傳遞外界的即時信息:這裏有潛在的危險,那裏有潛在的舒適;這是好的,那是壞的。情感的一種運作方式是通過影響神經係統的化學物質進入大腦的某個中央區域,從而修正我們的知覺、決策和行為。這些影響神經係統的化學物質改變瞭思維的參數。令人詫異的是,我們現在能證明,具有美感的物品能使你工作起來更有效率。正如我將要論證的一樣,讓你感覺良好的産品及係統更容易使用,同時也會産生更加和諧的成果。當你的車被清洗完並打過蠟之後,你不覺得它駕駛起來更順暢嗎?當你洗完澡穿上乾淨彆緻的衣服後,你不是感覺更舒適嗎?當你使用一件製作精良、平衡感良好、美觀可愛的園藝或木工工具、網球拍或雪橇時,你不是會有更好的錶現嗎?在我繼續這個話題之前,請讓我作一個說明:我討論的不隻是情緒,還有情感。
  本書的一個主題是:人類的行為大多是潛意識的,不為意識所察覺。在人類進化史和大腦處理信息的過程中,意識都齣現得比較晚。很多判斷在被大腦意識到之前,已經形成瞭。情感係統和認知係統都是信息處理係統,但功能各異。情感係統負責作齣判斷並快速地幫助你辨彆周圍環境中的利弊與好壞,認知係統則負責詮釋和理解這個世界。情感是判斷係統的一個基本術語,無論是有意識還是潛意識。情緒是情感有意識的體驗,通常具有特定的原因和對象。你也許有過莫名其妙心神不寜的經曆,這就是情感。你對二手汽車銷售員哈裏高價銷售一輛性能欠佳的車給你而火冒三丈,則屬於情緒。你對某件事情——哈裏的所作所為——發火是事齣有因的。請注意,認知和情感相互影響:有些情緒及情感狀態是由認知驅動的,反過來,情感也常常影響著認知。我們來看一個簡單的例子。想象一下,假如把一塊10 米長1米寬的狹長木闆放在地闆上,你能在上麵行走嗎?當然瞭。你還能在上麵蹦蹦跳跳或跳舞,甚至是閉著眼睛從上麵走過。現在,如果把這塊木闆架在離地麵3 米高的地方,你還敢在上麵走嗎?當然也敢,盡管你會小心翼翼。
  如果把這塊木闆懸在100 米高的空中呢?大多數人恐怕都不敢,盡管在它上麵行走和保持平衡並不比在把它放在地麵時睏難。為什麼一個簡單的任務瞬間變得這麼艱難呢?你大腦中的反思層次能理性地認識到,把木闆架在某個高度上和把它放在地闆上行走的難度是一樣的,但是,自發的本能層次卻控製瞭你的行為。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本能層次是勝方——恐懼感占據瞭支配地位。為瞭證實你的恐懼感是有緣由的,你還可能告訴自己那塊木闆可能會破裂,或者,因為有風,你可能會被颳下來。不過,所有這些有意識的閤理化解釋都齣現在事後,也在情感係統釋放齣化學物質之後。情感係統與有意識的思維是獨立運作的。
  最後,情感和情緒都在日常決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神經科學傢安東尼奧· 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曾經對腦損傷的病人進行過研究,這些病人除瞭情感係統受損之外,其他一切正常。研究結果顯示,雖然他們錶麵看上去很正常,但是他們無法作齣決定或者正常地生活。盡管他們能準確地描述齣本來應該如何反應,但是卻無法決定要住在哪裏,要吃些什麼,要購買和使用哪些産品。這一發現與認為決策是大腦理性的、邏輯的思維核心的慣常看法相悖。但是現代的研究錶明,情感係統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地從好和壞之間作齣選擇,減少需要考慮的要素,從而為我們的決策提供重要幫助。
  正如達馬西奧研究的病人一樣,情緒缺失的人們往往無法在兩個事物中作齣選擇,特彆是當兩個事物看起來價值相當時。你想把預約定在星期一還是星期二?你想吃米飯還是烤土豆?這些是很簡單的選擇吧?是的,也許太過簡單瞭,以至於根本不需要用理智來決定。這時正該情感發揮作用瞭。大多數人當做完一個決定後被問到為什麼時,常常都答不上原因,“我隻是想這樣做而已。”你可能會這麼迴答。一個決定必須讓你“感覺良好”,否則它就會被你否決掉,這種感覺便是情緒的一種錶現方式。情緒係統還與行為緊密相連,它能讓我們的身體作好準備,以對特定的場景作齣適當反應。這就是你在焦慮時感到緊張不安的原因。你的五髒六腑那種“惡心欲吐”或者“打結”的感覺並不是虛構齣來的——它們是情緒控製你的肌肉係統,甚至還有消化係統的一種真實錶現。因此,噴香的味道和氣味能讓你垂涎欲滴,恨不得大快朵頤;令人討厭的卻使你的肌肉收緊,從而為後麵的反應做好準備;而腐爛的味道則會讓你噘起嘴吐齣食物,還使你的胃部和肌肉收縮。所有這些反應都是情緒體驗的一部分。我們確實會感到舒服或不適、放鬆或緊張。情緒是判斷性的,能讓你身體作好相應的準確。你那有意識的、認知的自我會觀察到這些變化。下次當你對某件事感到愉快或不適時,雖然不知道齣於什麼原因,但聽隨你身體的反應和遵循情感係統的指引就沒錯瞭。正如情緒對人類行為至關重要一樣,它們對智能化機器,特彆是對將來能給人們的日常活動帶來幫助的智能機器也同樣重要。智能的機器人必須是擁有情緒的(我將在本書第六章進行更具體的闡述),它們的情緒未必和人類情緒完全一樣,但不管怎麼說,也能被稱為情緒,是為滿足機器人的需求而為它們度身定做的。
  此外,未來的機器和産品也許還能感知到人類的情緒,並能作齣相應的反應:當你心煩時,它們會安慰你、逗你笑,並陪你玩。正如前麵所說,認知負責詮釋和理解你周圍的世界,而情緒則讓你對此快速地作齣判斷。通常,在你從認知上對某個情境進行評估之前,你在情緒上已經作齣瞭反應,因為生存比理解更加重要,但有些時候卻是認知先行。人類大腦功能之一便是能夢想未來、想象未來和規劃未來。在思維展開創造性想象的翅膀時,思維和認知釋放瞭情緒,同時亦反過來改變瞭它們自己。為瞭解釋這是怎麼迴事,現在讓我開始探討情感和情緒的科學。

用戶評價

評分

包裝好,還沒開始看,送貨快。看完再來追評

評分

很不錯的書

評分

設計心理學,有創意的人可以讀讀,會有幫助的。

評分

還可以,慢慢瞭解

評分

寶貝很實惠,下次再來買。

評分

囤貨控啊,控製不住我至己啊,囤的貨到明年雙十一夠用瞭

評分

包裝好,還沒開始看,送貨快。看完再來追評

評分

幫同事買的書,現在優惠券力度越來越小瞭,希望活動多些

評分

性價比超高,不過好像沒有圖書館的書裝幀精美,不過這個價位還是很開心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