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观全集:论文化(套装共2册)

徐复观全集:论文化(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复观 著
图书标签:
  • 徐复观
  • 文化研究
  • 历史
  • 哲学
  • 中国文化
  • 学术著作
  • 思想
  • 文化批评
  • 两岸文化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254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44507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44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徐复观全集:论文化(套装共2册)》为新儒学代表人物徐复观先生全集之一种,系作者研究文化相关问题的单篇文章之合集,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并对比中西文化态度之异同,乃至从具体文化现象入手,对文化事件进行分析、讨论。

相关视频:

作者简介

  徐复观先生,原名秉常,字佛观,后由业师熊十力改名“复观”,取义《老子》“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徐先生一九〇四年二月十八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家世清贫,八岁发蒙读书,幼而徇齐,长而敦敏。一九二六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两年后东渡日本留学,九一八事变后,因发动抗日示威而被捕系狱,遭革除学籍。回国后投身军旅,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先后参与指挥娘子关战役、武汉保卫战。一九四三年,受命以军令部联络参谋名义,派驻延安,与毛泽东等中共高层有所来往,六个月后回渝,调至参谋总长办公室。一九四九年五月迁台,后去在香港创办《民主评论》半月刊,并于一九五二年担任台中省立农学院(现中兴大学)兼任教授。三年后,获东海大学聘为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九五七年被国民党开除党籍,理由是“反蒋”、“亲共”。一九六九年六月,因与梁容若之争,被迫退休。旋即移居香港,任新亚书院、新亚研究所教授,另专任《华侨日报》主笔。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病逝,享年七十九岁。

目录

科学政策之矛盾(译)
现在应该是人类大反省的时代
希腊的政治与苏格拉底(译)
论自由主义与派生的自由主义.
西洋人文主义的发展(译)
复性与复古
日本民族性格杂谈
从一个国家来看心、物与非心非物
索罗金论西方文化的再建(译)
爱因斯坦论自由(译)
按语:《科学与人文之理则》
《民主政治价值之衡定》读后感
线装书里看团结----答客问
近代的精神与批判的精神(译)
给张佛泉先生的一封公开信----环绕着自由与人权的诸问题
科学哲学之展望(译)-----在现代史中科学哲学之位置与意义
文化上的重开国运----读《人文精神之重建》书后
介绍一部假期读物----《美国国家基本问题对话》
中国文化的对外态度与义和团事件
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
对于训诂的思维形式(译)
今日中国文化上的危机
樱花时节又逢君----东京旅行通讯之一.
不思不想的时代----东京旅行通讯之二
从生活看文化----东京旅行通讯之三
从“外来语”看日本知识分子的性格----东京旅行通讯之四
日本的镇魂剂--京都----东京旅行通讯之五
毁灭的象征----东京旅行通讯之六
京都的山川人物----东京旅行通讯之七
锯齿型的日本进路----东京旅行通讯之八
对日本知识分子的期待----东京旅行通讯之九
“人”的日本----东京旅行通讯尾声
亚洲之文艺复兴----评美国派克森教授的呼吁
世界危机中的人类
人类未来的形像
科学王国中的“后史人”
一个历史学家的迷惘
开幕乎?闭幕乎?
西方文化之重估
中国人的耻辱 东方人的耻辱
科学与道德
当前的文化问题----答客问
自由中国当前的文化争论
论传统
过分廉价的中西文化问题----答黄富三先生
欧洲人的人文教养
思想与时代
什么是传统?
传统与文化
正告造谣诬蔑之徒!
一个新的探索
三千美金的风波-----为《民主评论》事答复张其昀、钱穆两先生
一个生物学家看人性问题
印度人看印度文化
中西文化问题(笔谈纪录)
危机世纪的虚无主义.
中国的虚无主义
美国人与中国文化
人类文化的启发
中国文化的层级性
文化讨论与政治清算
再谈知识与道德问题
文化中产阶级的没落
人类需要思想上的和平共存
希腊哲学以道德抑以知识为主的探讨
观念的贫困与混乱
文化的“进步”观念问题
面对传统问题的思考
一个自然科学家的悲愿
《学艺周刊》发刊词
被期待的人间像的追求
文化人类学的新动向
朱熹与南宋偏安
西方圣人之死----对史怀哲的悼念
思想与人格----再论中山先生思想的把握
《爱国文章与文字卖国》读后感
日本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条件
反传统与反人性
三民主义思想的把握
评陈著《四书道贯》
成立中国文化复兴节感言
中国文化复兴的若干观念问题
生活环境与知识发展的性格
在历史教训中开辟中庸之道
中国文化的研究与复兴
乡邦的文献工作即是复兴中华文化的工作
中日吸收外来文化之一比较
从迷幻药的影响看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中的罪恶感问题
西方文化没有阴影
一个中国人读尼克逊的就职演说
韩国的文化大革命
个人主义的没落
中共的文化问题
封建主义的复活
暴力主义的去路
论“古为今用”
再论“古为今用”
三个站立的人像
封建主义阴魂不散
费正清对大陆的认识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中的“平等”问题
中国文化精神的另一表现
孔子与柏拉图
迷幻药下的狂想曲
一位法国人士心目中的中日文化异同
中国人文精神与世界危机
由两封书信所引起的一点感想
一个中国人在文化上的反抗
两个和尚的“话头”
礼貌、礼教
天主教的集体智慧的表现
中文与“中国人意识”
道德的因果报应观念
徐复观先生谈中国文化
擎起这把香火—当代思想的俯视
实践体系与思辨体系—答某君书
把良心放在秤盘上!
秦政(秦始皇)的历史评价
从传统文化汲取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试探
谁给毛泽东以这样大的权力?----答某某博士书
中国文化中人间像的探求.
文化上的代沟与异域-----给均琴女儿一封信的解答
读《魏源研究》.

精彩书摘

  日本民族性格杂谈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朝野上下,都留心于中国的调查研究。军阀们根据几十年调查研究的结果,自觉对中国有了把握,于是继“九一八”之后,在一九三七年,陆军的作战参谋们认定“只要在华北挑发一个事件,借口派三师人到华北,宋哲元便一定会完全倒在我们(日本)这一方面来,蒋介石那时只好接受我们的条件,跟着我们一路走”。于是决然发动了芦沟桥事变。但结果:宋哲元并没有倒向日本,而国民政府却坚持了八年抗战,日本终至势穷力屈,到现在才托世界两大矛盾对立之福,开始商谈恢复主权的和约。曾经参加那次内幕的一位比较富有良识的日本军人向我叹息地说:“他们(军阀)自己觉得比中国人还了解中国,却没有真正摸清中国民族性格的皮毛。后来松本大将在香港招待中国记者,强调中日亲善。中国记者答复说:你们日本人在华北杀中国人,在华中骗中国人,在华南抢中国人,中国人有什么方法可以和你们亲善呢?那时松本听了这种话以后,内心才真正感到了寂寞;日本人才觉悟到自己并不曾真正了解中国,中国实在是太深太大了。所以今后中日的合作,应该对两大民族的性格,有进一步的相互了解。”
  真的,日本人过去不曾了解中国,可是中国人即到现在又何曾了解日本。记者偶然因看日本的歌舞伎座,对日本民族的性格,仿佛有感悟,遂随时留心这一方面的问题。关于此一方面的比较完全的叙述,还要稍有所待。此时的观感,是觉得日本民族的性格,有许多地方是非常的可爱,而另一方面也是非常的可怕。这是一个矜持而向上的民族,但同时也是一个狂放而容易自趋毁灭的民族。记者常和日本朋友半开玩笑地说:“你们假定赤化,便会比中共杀更多的人,因为你们是一种极端的性格,最不容易走上中庸之道。譬如说吧:中国人有两个老婆的,常常吵得天翻地覆,令人头痛,但吵吵打打,经常下去,也不过如此。日本人有两个老婆的,平常并看不到像中国人那样的大吵大闹;可是一旦冤家路窄,不是大老婆杀死小老婆,便是小老婆杀死大老婆,或者彼此真刀真枪地互杀。又如说到自杀的问题吧,这在香港倒也是家常便饭,但很少像日本人常常把自己一群幼小无知的儿女,也一起作陪死的冤鬼。这一股极端的蛮劲儿,毕竟是日本民族悲剧的张本。”日本朋友听了这一套,好像也惘然自失。
  有一天,一位多年研究日本政治内幕的日本友人,特别来信要约定和记者谈谈。见面后,这位朋友向记者说:“你常说日本是一个极端性的民族,那是不错的。我现在想把多年观察所得的政界的两种极端不能调和的类型,简单地告诉你,供你进一步了解日本的参考,你愿意听吗?”单是这一番好意,已令记者觉得异邦人情味之可贵,何况这位朋友对他所要说的对象,是带有权威性,那有不听之理,于是两人挥汗对坐了一小时。以下是这位朋友的说法:
  日本的政界,可以把他们分为AB 两个类型。A 型重情义(也可以说是重意气),B 型重理论(也可以说是重议论)。A 型重上层的人与人的结合,而其结合的形式,多半是“亲子分”的(按日本领导人物称为“亲分”,有如中国江湖之大爷;以次的人物称为“子分”,亦如徒子徒孙之意)。只要亲分说一句话,大家便不问长短,照着去硬干。所以这一派是以糊涂而实践见长。B 型的重群众组织,重体系和手续仪态。这派的领导人物,不能说一句话就可以算数,总要摆一篇道理出来使大家可以承受。若说A 型的带江湖气,则B 型的带绅士气或官僚气。这两种类型的人,哪怕是同行同地,也常是水火不容,各走极端,由此而形成各种势力分野;其中说不上什么主义主张之不同,却很不易找出调和妥协之道。就大体说,凡是属于右翼的多半属于A 型,而凡是属于左翼的多半属于B 型。但具体地说,则左右翼中,又各具有两种类型的倾向。在保守政党方面,旧政友会是属于A 型;而旧民政党则属于B 型。现时的自由党是继承政友会而为A 型,所以他们最重党魁,他们的作风是党魁说了一句便算数。大家说吉田是One Man 党,不很同他的部下有商量,这因为他是亲分的原故;鸠山出来,还是这样的一套。同这些人去谈理论,简直是等于风马牛。
  现在的民主党,是继承民政党而为B 型,所以他们要谈中产阶级,要谈进步资本主义。这些人多半是议论多而成功少;和他们讲情义,大体是无动于中的。他们势力之所以不及自由党,是因为自由党更适合于农村的气质。吉田想把民主自由两党合并起来成为一个保守党,以与社会党对立,而使成为两大政党的国度,这就政治上说,倒很合乎情理。但鸠山觉得还是三个党的好(民主、自由、社会三党),便是看清了这样性格的对立,知道融合不是一件易事。而社会党右翼的旧日劳系,如西尾末造、三轮寿北、河上丈太郎、河野密等,都富于A 型的气质,所以他们并不严守马克思们那一套理论的格式。但左翼的劳农派,即现在所称的本部派,如铃木、和田、总评等,则富于B 型的气质,所以他们都严守马克思主义的绳尺,以致在和平运动中作了日共的工具而不能自拔。社会党两派之不兼容,从此一角度也可得一解答。即在日共方面,也含有这两种不同的倾向,主流派方面较接近于A 型,而国际派方面则较接近于B 型。同时,与共产党站在极端相反的右翼团体方面,一样受这两种类型的制约。右翼团体,大体可以分为过去以头山、平沼为领导人的国体明征派,及由中野、桥本、有马等为领导人的革新派。国体明征派分明是属于A 型,其对外以反苏为主;革新派分明属于B 型,有传统的反英美倾向。这两个类型也可以应用到过去的陆海军方面,以至社会的许多方面……
  这位朋友的一席话,总算提出了一个了解日本民族性格的某一方面的具体标准。至于此一标准可以应用到什么样的程度,还有待于我们自己继续体认。而两个类型之何以形成,则更值得我们进一层地去研究。但不论如何,这种说法,不失为了解日本的一个主要启发,值得向关心日本问题的人士报导的。
  一九五一年八月二十日《华侨日报》

  ……

前言/序言

  出版前言
  徐复观先生的著作散见于海内外多家出版社,选录文章、编辑体例不尽相同。现将他的著作重新编辑校订整理,名为《徐复观全集》出版。
  《全集》共二十六册,书目如下:
  一至十二册为徐复观先生译著、专著,过去已出版单行本,《全集》基本按原定稿成书时间顺序排列如下:
  一、《中国人之思维方法》与《诗的原理》
  二、《学术与政治之间》
  三、《中国思想史论集》
  四、《中国人性论史? 先秦篇》
  五、《中国艺术精神》与《石涛之一研究》
  六、《中国文学论集》
  七、《两汉思想史》(一)
  八、《两汉思想史》(二)
  九、《两汉思想史》(三)
  十、《中国文学论集续篇》
  十一、《中国经学史的基础》与《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
  十二、《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编辑《全集》时,编者补入若干文章,并将原单行本《公孙龙子讲疏》一书收入其中。
  十三至二十五册,将徐复观先生散篇文章分类拟题编辑成书:
  十三、《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
  十四、《论智识分子》
  十五、《论文化》(一)
  十六、《论文化》(二)
  十七、《青年与教育》
  十八、《论文学》
  十九、《论艺术》。并将原单行本《黄大痴两山水长卷的真伪问题》一书收入其中。
  二十、《偶思与随笔》
  二十一、《学术与政治之间续篇》(一)
  二十二、《学术与政治之间续篇》(二)
  二十三、《学术与政治之间续篇》(三)
  (二十一至二十三册是按《学术与政治之间》的题意,将作者关于中外时政的文论汇编成册,拟名为《学术与政治之间续篇》。)
  二十四、《无惭尺布裹头归? 生平》。并将原单行本《无惭尺布裹头归—徐复观最后日记》收入其中。
  二十五、《无惭尺布裹头归?交往集》
  二十六、《追怀》。编入亲友学生及各界对徐复观先生的追思怀念以及后学私淑对他治学理念、人格精神的阐明与发挥。
  徐复观先生的著作,以前有各种编辑版本,其中原编者加入的注释,在《全集》中依然保留的,以“原编者注”标明;编辑《全集》时,编者另外加入注释的,以“编者注”标明。
  为更完整体现徐复观先生的思想脉络,编者将个别文章,在不同分类的卷中,酌情少量选取重复收入。
  《全集》的编辑由徐复观先生哲嗣、台湾东海大学徐武军教授,台湾大学王晓波教授,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台湾东海大学薛顺雄教授协力完成。
  九州出版社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精神重估:一部跨越历史、思想与现实的深度探析 (本书内容不含《徐复观全集:论文化(套装共2册)》中的任何篇章或观点) 本套书系,汇集了海内外多位顶尖学者对中国思想史、文化精神及当代转型问题的精辟洞察与系统梳理。它不拘泥于对既有经典的简单复述,而是以一种批判性的、问题导向的姿态,深入剖析了中国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的内在逻辑、核心价值以及面对全球化与现代性冲击时的挣扎与重构。全书分为上下两册,架构严谨,内容宏富,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文化复杂性的全新参照系。 --- 上册:传统精神的谱系与思想的演变 上册聚焦于中国传统思想的源头活水及其在不同历史场域中的具体形态与演变轨迹,重点关注“士”阶层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与精神困境。 第一部分:先秦思想的结构性张力 本部分首先对儒、道、墨、法等诸子学派的起源进行了细致的溯源,但其核心立足点并非停留在文本的注释,而是深入挖掘不同学派在处理“个体与群体”、“天道与人欲”这一根本矛盾时所采取的理论路径。 “仁”的实践场域的拓宽与收缩: 探讨孔子思想中“仁”的伦理基础,如何通过孟子的性善论被赋予形而上的高度,并分析荀子在性恶论的基调下,如何构建出以礼乐教化为核心的社会实践体系。重点分析了早期儒家在理想的“王道政治”与现实的“霸道权谋”之间的张力如何塑造了后世士人的政治品格。 道家精神的双重面向: 考察老庄哲学中“自然无为”的形而上学内涵,并将其与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政治失意相结合,分析道家思想是如何从一种超越性的哲学思辨,逐渐演变为魏晋时期士人逃避现实、寄托生命情怀的精神避难所。尤其关注庄子哲学中“齐物论”对传统价值体系的颠覆性意义及其在后世文学艺术中的投影。 墨家与法家的功能性逻辑: 对墨家的“兼爱”、“非攻”进行功能性分析,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动员体系中考察其合理性与局限性。而对法家思想,则着重分析其在秦代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过程中,如何将伦理道德彻底转化为纯粹的权力技术与制度设计,这种技术理性对后世政治运作的隐性影响。 第二部分:中古时期的精神融合与重构 本部分探讨了魏晋玄学、佛教传入与本土化的复杂过程,以及儒学在内圣外王之道上的深化。 玄学的“名教危机”与超越: 深入剖析了魏晋士人如何以“言不尽意”的体悟方式,解构汉代以来的经学框架,探究竹林七贤在“寄情山水”与“言志述怀”之间寻求的平衡。本部分批判性地审视了玄学对传统政治伦理的消解作用,及其在个人生命体验上的升华。 佛教中国化的思想代价: 详细梳理了佛教禅宗、天台宗等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重点不在于宗派教义的阐述,而在于分析佛教的“出世”思想如何与儒家的“入世”精神发生碰撞与融合。探讨了“三教合一”思潮兴起前夜,中国文化主体性所经历的思想冲击与内部调适。 宋明理学的本体论建构: 重点分析了宋代理学对“天理”与“人心”关系的本体论追问,考察朱熹如何通过“格物穷理”来重构一个既包容宇宙秩序又指导个体修养的宏大体系。着重辨析了陆九渊、王阳明心学中“心即理”、“知行合一”对个体主体意识的激活作用,以及这种激活对后世知识分子行为模式的影响。 --- 下册:近世的变局、文化的困境与现代的重塑 下册将焦点转向明清以来的社会剧变、西学东渐的挑战,以及中国文化在面对全球现代性时的自我辩护、自我批判与未来出路。 第三部分:近世思潮的转折与文化的内省 本部分审视了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状态,及其对僵化体制的反思。 明末知识群体的“情”的觉醒: 考察以李贽为代表的人物对正统伦理规范的挑战,分析其“童心说”在个体解放思潮中的先驱性意义,并讨论这种对个体情感的强调如何与晚明商业社会的兴起存在某种互文性。 清代考据学的实学转向: 深入分析乾嘉学派对宋明理学的“空谈”进行反拨,提倡“乾嘉实学”的学术转向。重点探讨这种对训诂、文献的精细考证,究竟是一种对传统的复古回归,还是一种在政治高压下知识分子寻求安全学术领域的策略性退守。 黄宗羲对封建专制的批判: 细致梳理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深刻反省,分析其提出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及其对近代民主思想的遥远启示。 第四部分:在冲击中重塑:现代性的挑战与文化的出路 本部分聚焦于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在西学冲击下所经历的观念重塑。 从器物到制度的变迁困境: 梳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中关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争论,分析为何文化上的“体用之争”最终演变为一场关于国家存亡的深刻危机。探讨了精英群体在对西方科学、政治制度的认知过程中,如何持续低估了文化根基转变的重要性。 新文化运动中的价值重估: 集中分析了“德先生”与“赛先生”口号背后,知识分子对传统纲常名教的彻底决裂。重点剖析胡适、陈独秀等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不仅是针对政治腐败,更是对整个价值体系的系统性否定,及其在消除旧道德束缚的同时,留下的精神真空问题。 当代文化精神的当代性寻求: 本部分探讨了在20世纪中后期,中国思想界如何在吸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与文化遗产。讨论了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在全球文化对话中,构建一种既扎根于自身历史又面向未来的“当代中国精神”,强调文化自省、价值重塑与创新性转化是当前文化研究的最终指向。 --- 本书的独特价值: 本书群英荟萃,立论深厚,拒绝简单的二元对立,致力于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精神与制度之间建立起复杂而精微的对话关系。它不是一部思想史的教科书,而是一系列对中国文化“为什么是这样”的深度追问,旨在揭示中国传统精神在面对世界历史潮流时的坚韧性、局限性与永恒的生命力。阅读本书,将有助于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把握中国文化在现代转型中的关键症结与潜在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捧读这套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体系的宏大与结构之精妙。它不像一般学术专著那样专注于某一孤立议题,而是以一种近乎编年史的宏观视角,勾勒出了中国文化精神几千年来的演进轨迹。这种结构设计极大地便利了非专业读者去把握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线索。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文化思潮冲突与融合时的那种克制与公正。他不会轻易地给出“谁对谁错”的简单论断,而是细致地展示了每一种思想体系存在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仿佛站在历史的高处,以一种近乎超然的视角进行审视。阅读过程中,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士”阶层精神世界的剖析,那份对“经世致用”与“独善其身”之间拉扯的描绘,真是入木三分,让人深切体会到中国知识分子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语言的运用也很有特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流畅性,读起来毫不枯燥,反而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感。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是观念层面的颠覆。长期以来,我对于某些文化概念的理解可能都带着一些片面的、被简化了的滤镜,而作者的论述,则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那些被神圣化的外衣,直抵核心的运作机制。特别是关于“中国性”如何在外来思潮的冲击下进行自我调适和重塑的部分,论证过程可谓步步为营,逻辑链条严密得令人称奇。作者似乎对中国历史的“关键转折点”有着一种超乎寻常的敏感度,总能抓住那些看似微小却决定了后续走向的文化节点进行深入挖掘。每一次阅读,都像是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头脑风暴,不断修正着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我非常喜欢他那种探寻事物“内在生命力”的努力,拒绝将文化视为静止的教条,而是将其视为一个不断呼吸、不断生长的有机体。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一定基础门槛的,但一旦跨越了最初的适应期,其回报是巨大的。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系,让你在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全球文化现象时,能够迅速地定位到中国文化自身的根基所在。作者在处理“传统与现代”这一永恒母题时,表现出的那种清醒和不偏激,尤为可贵。他既不盲目复古,也不全盘西化,而是在两者之间寻找一条基于自身历史经验的“第三条道路”。这种论述的平衡感,在当代思潮中是相当稀缺的品质。整部书的格局宏大,但细节处又不乏精准的个案分析,例如对某一具体文化事件的解构,就极其到位,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了。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文化自觉”这个词汇有了更深刻、更具操作性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而是可以从历史的深处挖掘出切实路径的指导。

评分

与市面上许多注重西方理论引用的文化研究相比,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坚实而深厚的中国本土学养。作者似乎对中国传统典籍的每一处细微的语感变化都了然于胸,这种对母体文化的深厚情感和扎实基础,使得他的论述充满了令人信服的力量感。读起来,你会有一种强烈的“回归本源”的感觉,仿佛很久以前那些晦涩的古文,在作者的阐释下,重新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我特别欣赏他对于“诠释学”的运用,如何通过不同时代的阅读群体,来界定一个思想范畴的意义边界。这种动态的、流动的历史观,极大地拓展了我的思维边界。这是一部需要耐心和时间去细品的书,因为它所承载的信息密度极高,每一个段落都可能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背后的深意。它不是那种速食式的“文化速览”,而是需要你投入心力去共同完成建构的智力工程。

评分

这部作品的深度与广度,真的让人叹为观止。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古代思想脉络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旁征博引却又丝丝入扣的功力。比如,他对宋明理学中“心性论”的梳理,绝非简单的概念堆砌,而是将复杂的哲学思辨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剖析,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义理变得清晰可见。他没有停留在文本的字面意义上做文章,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位思想家思想形成背后的时代精神和个人境遇,这种“活的理解”让人醍醐灌顶。读到那些关于儒家伦理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被诠释、如何适应变迁的章节时,我常常会停下来沉思良久。作者的文字功底亦是极佳,行文间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学人风范,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分析的锐利。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进行一场关于中国精神世界的对话,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看待历史和现实的全新视角。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集大成,更像是一部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文化寻根记。

评分

好读书是好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

评分

4.您可以针对180天内购买过的商品(某些商品除外)进行商品评价,90天内的订单进行满意度评价。

评分

徐复观先生在读书方法上有一个诀窍,那就是做摘抄。为了教中国文学史徐复观摘抄了三十多万字的西方伦理思想史,为的是中西打通。徐复观说:“我读书的一个重要门径便是摘抄。一部重要的书,常是一面读,一面做记号。记号做完了便摘抄。我不惯于做卡片。卡片可适用于搜集一般的材料,但用到应该精读的古典上便没有意思。书上许多地方,看的时候以为已经懂得;但一经摘抄,才知道先前并没有懂清楚。所以摘抄工作,实际是读书的水磨功夫。再者年纪老了,记忆力日减,并且全书的内容,一下子也抓不住,摘抄一遍,可以帮助记忆,并便于提挈全书的内容,汇成几个重要的观点。这是最笨的功夫,但我读一生的书,只有在这几年的笨工作中,才得到一点受用。”

评分

经学奠定中国文化的基型,因而也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线。本书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徐复观先生晚年的重要论学名著,包括《中国经学史的基础》和《〈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两种,前者从经学的形成与传承及其在不同时代中意义的发现两个角度上,奠定了一部全心新的中国经学史的基础和体例。包含了经学的传承和经学在各个不同时代中所发现、所承认的意义。后者以《周官》(即《周礼》)的自身结构和思想特征为抓手,为治中国古代思想史、官制史及研究古典的人,奉贤摧陷廓清之功;是一部可资凭信的专著。徐复观(1903--1982),原名秉常,字佛观,后由熊十力更名为复观。湖北浠水人。 徐复观在抗战时期曾师事熊十力,接受熊十力“欲救中国,必须先救学术”的思想,从此下决心去正从学。其为学不喜行而上学的哲学,以为探讨中国文化不能离开具体平实的现实世界,着重于历史时空中展现的具体世界。徐复观在先秦两汉思想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主张要在中国文化中找出可以和民主衔接的内容,力图揭示历史上个人主义与专制政体、道德与政治的对立和冲突。强调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与传统思想文化应加以区分,认为儒家思想在长期专制压迫下必然回歪曲和变形,说明专制政体压歪和阻遏了儒家思想的正常发展,却不能说儒学就是专制的“护符”。认为中国传统思想始于殷周之际,以人性论为其主干,而孔、孟、老、庄及宋明理学家的人性论就是中国人性思想的主流。

评分

近代新儒家的好书,值得拥有!

评分

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而且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

评分

好书,徐复观的书非常的好!!!!!!!

评分

论文化两册,徐复观先生对文化的见解和观点。

评分

1.满意度评价用来对本次购物过程中的京东服务进行评价,评价大于100元的订单可以获得20个京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