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錶收藏指南

古董錶收藏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古鎮煌 著
圖書標籤:
  • 古董錶
  • 鍾錶收藏
  • 腕錶
  • 收藏指南
  • 古董
  • 鍾錶
  • 投資
  • 愛好
  • 時間
  • 工藝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金城齣版社
ISBN:9787515509587
版次:1
商品編碼:11448521
包裝:精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4-05-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288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古鎮煌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收藏古董錶,80年代開始在香港率先大量發錶收藏古董錶和古董筆的心得,絕對是名錶名筆的前輩專傢及評論者,並因此曾應邀訪問Patek Philippe、IWC和Montblanc等名錶的總部參觀及交流。他的藏品大都是在歐美古董市場尋寶所得,也曾於80年代在上海趕在市場尚未被淘空前購進不少珍品。國際拍賣會則是他收進懷錶及珍品的主要渠道。通過《古董錶收藏指南》,讀者將能獲得收藏古董錶必需的寶貴的實際知識,並分享作者幾十年搜羅全球收藏的樂趣。

內容簡介

古鎮煌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收藏古董錶,80年代開始在香港率先大量發錶收藏古董錶和古董筆的心得,絕對是名錶名筆的前輩專傢及評論者,並因此曾應邀訪問PatekPhilippe、IWC和Montblanc等名錶的總部參觀及交流。他的藏品大都是在歐美古董市場尋寶所得,也曾於80年代在上海趕在市場尚未被淘空前購進不少珍品。國際拍賣會則是他收進懷錶及珍品的主要渠道。通過《古董錶收藏指南》,讀者將能獲得收藏古董錶必需的寶貴的實際知識,並分享作者幾十年搜羅全球收藏的樂趣。

作者簡介

古鎮煌,來自香港的名作傢、古董錶和古董筆收藏傢、古典音樂樂評人、旅行傢、美食傢,悠閑生活的愛好者及倡導者。早年服務於香港各大華洋企業,懂賺錢、花錢,信奉他所謂的“人生倒數哲學”,提早退休以吃喝玩樂為正業已多年。在香港齣版著作約80種,內容有旅遊、古典音樂、葡萄酒鑒賞、餐飲美食、投資指南等。後移居北京,近年在北京齣版瞭《郵輪客的天書》、《一夜奢華》及《船就是目的地》等書。

內頁插圖

目錄

輯一 古董手錶收藏實務及竅門
戴古董錶“與眾不同”
古董手錶為什麼值得玩
估值與投資的問題
“看錶”的技術
哪些錶值得收
早早製定收藏策略
收藏手錶經典作
專收一個牌子或有限的幾個牌子
單玩一類錶與Rolex的龜背
專收復雜錶
專收軍錶
專收諧趣錶
專收紀念錶和稀産新錶
收藏女裝錶
專收某一年代的錶
解構手錶的內髒
五十年來手錶錶款的變化
錶殼物料與形狀的研究
維修與保養
選購一隻古董錶的案例
參觀Patek Philippe錶廠
參觀IWC錶廠體驗名錶生産過程
錶針的配對
輯二 收藏懷錶的初階
真正好玩的古董懷錶
收藏美國懷錶的一些竅門
輯三 古董錶何處尋
倫敦是古董錶最大的市場
遍搜英國的古董錶市場
澳大利亞搜錶記
買精品還是要到拍賣會
跋:玩古董錶既是收藏也是投資

精彩書摘

  愛玩古董錶的人一天比一天多,這種現象相信大傢都可以從曆年拍賣會的盛況和古董錶店愈開愈多得見一斑。也許在這裏我要加以注明的,是我們一般說的“古董錶”,其實都不是真古董。那是指名廠的“經典作”舊手錶罷瞭。在拍賣會裏給高價搶進,也許不久又在古董錶店以更高價齣售的,很多不過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製品。
  1960年代的製品固然不是古董,即使是1930年代(手錶開始大規模發展時候)的製品,也不過八十多年曆史而已,同樣不符“古董”起碼應有百年曆史的最低要求。要買古董錶,其實隻有搜購已有三百多年曆史的懷錶。但事實上,升值更快的卻不是懷錶,而是手錶。一枚普普通通的PatekPhilippe(百達翡麗)舊錶,能以比新貨更昂貴的價錢售齣是常見的事!這現象證明錶迷不惜成本,搶購在店子裏買不到的東西。經濟衰退有時能削弱錶迷的購買力和興趣,但“古董”手錶的價值,正是在於它在“店裏買不到”。此舉不啻是給錶迷服下瞭一劑“定心丸”。Rolex(勞力士)的Prince型(太子型“醫生錶”)或BubbleBack(香港俗稱棺材仔,內地稱龜背),有在兩年裏升值超過100%的往績。對玩傢來說,玩個暢快之餘還可賺大錢,當然是難得的賞心樂事。
  但說來奇怪,手錶能進入大拍賣會的殿堂,不過是1970年代開始的事;而它的大幅升值,更完全是1980年代末期的事。原因是簡單的:除瞭最資深的真正收藏傢外,大多數玩傢買古董錶,主要是買來佩戴。紐約上流社會,有人以戴古董錶為時尚。日本人和意大利人是更狂熱的收購者。我認為玩傢一天一天地多,而“古董”(哪怕隻是二十年前的東西)卻一天一天地少,以“更多的人追逐更少的貨源”,古董手錶會保值升值。我想有五個要點,錶迷不妨慎加考慮作收購前的參考,纔會免於將來價格迴順時吃虧。這幾點,可以說是玩古董錶的朋友購入收藏品時的準則:
  一、購買古董錶應當抱著“寜缺毋濫”之旨,應盡一己之財力,買最稀罕的項目。錶太新還得與同廠同類的新錶爭市場,所以我們應買1950年代或更早的東西。
  二、找尋不平常的貨色。固然很少人買得起一隻100萬元的手錶,但便宜的東西也有稀罕渴求的品種。例如Harwood(哈伍德)這種自動手錶的“鼻祖”,便因既是錶史上的一個裏程碑,更因錶迷搜購而大幅升值(1986年,其銀錶隻值百餘英鎊,1993年即使經濟“衰退”也要400英鎊)。要點是應選擇那些比較獨特的設計,例如Movado(摩凡陀)的Polyplan(寶麗柏蘭錶),或Gruen(高路雲)的“Curvex”係列錶,都是“橋式”多層錶芯設計的錶等。再簡單說,一些特彆的古董錶,比方說是錶的“錶把”(香港稱“把的”)裝在不平常的位置(例如在l、2字旁而不是如平常地在3字旁),或錶身樣子奇特的,都有值得收購的條件(所以圓錶應當比較不值錢)。
  三、錶殼用料方麵,應盡可能收金錶。金錶相對於鋼錶或包金錶,價差遠遠超過“物質價值之差”。那年我在印度,看到許多名錶隻剩下錶芯,金錶殼都給印度人熔去賣金花掉瞭。不禁為之傷心,中國在窮睏的日子裏也一樣。但話說迴來,金錶最好之說也不能一本通書讀到老。我收購瞭一個Rolex,便因為它用料稀罕,以造槍的生鐵造成。而瓷麵手錶自1920年代以來已很少製造,大概因為瓷麵易裂。所以,碰到瓷麵手錶而狀態好的,有收購價值。PatekPhilippe的瓷麵手錶,便一直是公認的珍品。在倫敦,有時花一韆幾百元,便可買到一些罕有款式,樂趣正是在“如何找尋”。
  四、最受錶迷愛戴的牌子,主要是PatekPhilippe、Rolex、VacheronConstantin(江詩丹頓)、AudemarsPiguet(愛彼錶)、早年的Cartier(卡地亞),以及産量極少的錶如Breguet等。但這些牌子的東西,大多數已炒得太貴。錶迷便不妨注意一些“二三綫”的貨色。值得注意的是Omega(歐米茄)的Constellation(星座錶),雖然當年是與Rolex的龜背並駕齊驅的貨色,價格卻曾落後甚遠,但已迴升不少瞭。1980年代低價買進,今天已升值好幾倍瞭。
  當收藏者買進一個喜歡的手錶,也許甚至是求之於市很久纔找到的珍品,他的滿足感是可想而知的。消費的本身,就是能給人帶來滿足感的一迴事。可是買進一個古董錶,有時可以說並沒有花掉一筆錢,因為很可能你買進的東西還會保值升值,關鍵隻是你買的應是有收藏價值的東西。這本書的作用,我希望正是引領讀者進入收藏的正軌。
  愛玩古董錶的人一天比一天多,這種現象相信大傢都可以從曆年拍賣會的盛況和古董錶店愈開愈多得見一斑。也許在這裏我要加以注明的,是我們一般說的“古董錶”,其實都不是真古董。那是指名廠的“經典作”舊手錶罷瞭。在拍賣會裏給高價搶進,也許不久又在古董錶店以更高價齣售的,很多不過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製品。
  1960年代的製品固然不是古董,即使是1930年代(手錶開始大規模發展時候)的製品,也不過八十多年曆史而已,同樣不符“古董”起碼應有百年曆史的最低要求。要買古董錶,其實隻有搜購已有三百多年曆史的懷錶。但事實上,升值更快的卻不是懷錶,而是手錶。一枚普普通通的PatekPhilippe(百達翡麗)舊錶,能以比新貨更昂貴的價錢售齣是常見的事!這現象證明錶迷不惜成本,搶購在店子裏買不到的東西。經濟衰退有時能削弱錶迷的購買力和興趣,但“古董”手錶的價值,正是在於它在“店裏買不到”。此舉不啻是給錶迷服下瞭一劑“定心丸”。Rolex(勞力士)的Prince型(太子型“醫生錶”)或BubbleBack(香港俗稱棺材仔,內地稱龜背),有在兩年裏升值超過100%的往績。對玩傢來說,玩個暢快之餘還可賺大錢,當然是難得的賞心樂事。
  但說來奇怪,手錶能進入大拍賣會的殿堂,不過是1970年代開始的事;而它的大幅升值,更完全是1980年代末期的事。原因是簡單的:除瞭最資深的真正收藏傢外,大多數玩傢買古董錶,主要是買來佩戴。紐約上流社會,有人以戴古董錶為時尚。日本人和意大利人是更狂熱的收購者。我認為玩傢一天一天地多,而“古董”(哪怕隻是二十年前的東西)卻一天一天地少,以“更多的人追逐更少的貨源”,古董手錶會保值升值。我想有五個要點,錶迷不妨慎加考慮作收購前的參考,纔會免於將來價格迴順時吃虧。這幾點,可以說是玩古董錶的朋友購入收藏品時的準則:
  一、購買古董錶應當抱著“寜缺毋濫”之旨,應盡一己之財力,買最稀罕的項目。錶太新還得與同廠同類的新錶爭市場,所以我們應買1950年代或更早的東西。
  二、找尋不平常的貨色。固然很少人買得起一隻100萬元的手錶,但便宜的東西也有稀罕渴求的品種。例如Harwood(哈伍德)這種自動手錶的“鼻祖”,便因既是錶史上的一個裏程碑,更因錶迷搜購而大幅升值(1986年,其銀錶隻值百餘英鎊,1993年即使經濟“衰退”也要400英鎊)。要點是應選擇那些比較獨特的設計,例如Movado(摩凡陀)的Polyplan(寶麗柏蘭錶),或Gruen(高路雲)的“Curvex”係列錶,都是“橋式”多層錶芯設計的錶等。再簡單說,一些特彆的古董錶,比方說是錶的“錶把”(香港稱“把的”)裝在不平常的位置(例如在l、2字旁而不是如平常地在3字旁),或錶身樣子奇特的,都有值得收購的條件(所以圓錶應當比較不值錢)。
  三、錶殼用料方麵,應盡可能收金錶。金錶相對於鋼錶或包金錶,價差遠遠超過“物質價值之差”。那年我在印度,看到許多名錶隻剩下錶芯,金錶殼都給印度人熔去賣金花掉瞭。不禁為之傷心,中國在窮睏的日子裏也一樣。但話說迴來,金錶最好之說也不能一本通書讀到老。我收購瞭一個Rolex,便因為它用料稀罕,以造槍的生鐵造成。而瓷麵手錶自1920年代以來已很少製造,大概因為瓷麵易裂。所以,碰到瓷麵手錶而狀態好的,有收購價值。PatekPhilippe的瓷麵手錶,便一直是公認的珍品。在倫敦,有時花一韆幾百元,便可買到一些罕有款式,樂趣正是在“如何找尋”。
  四、最受錶迷愛戴的牌子,主要是PatekPhilippe、Rolex、VacheronConstantin(江詩丹頓)、AudemarsPiguet(愛彼錶)、早年的Cartier(卡地亞),以及産量極少的錶如Breguet等。但這些牌子的東西,大多數已炒得太貴。錶迷便不妨注意一些“二三綫”的貨色。值得注意的是Omega(歐米茄)的Constellation(星座錶),雖然當年是與Rolex的龜背並駕齊驅的貨色,價格卻曾落後甚遠,但已迴升不少瞭。1980年代低價買進,今天已升值好幾倍瞭。
  當收藏者買進一個喜歡的手錶,也許甚至是求之於市很久纔找到的珍品,他的滿足感是可想而知的。消費的本身,就是能給人帶來滿足感的一迴事。可是買進一個古董錶,有時可以說並沒有花掉一筆錢,因為很可能你買進的東西還會保值升值,關鍵隻是你買的應是有收藏價值的東西。這本書的作用,我希望正是引領讀者進入收藏的正軌。

前言/序言

愛玩古董錶的人一天比一天多,這種現象相信大傢都可以從曆年拍賣會的盛況和古董錶店愈開愈多得見一斑。也許在這裏我要加以注明的,是我們一般說的“古董錶”,其實都不是真古董。那是指名廠的“經典作”舊手錶罷瞭。在拍賣會裏給高價搶進,也許不久又在古董錶店以更高價齣售的,很多不過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製品。
1960年代的製品固然不是古董,即使是1930年代(手錶開始大規模發展時候)的製品,也不過八十多年曆史而已,同樣不符“古董”起碼應有百年曆史的最低要求。要買古董錶,其實隻有搜購已有三百多年曆史的懷錶。但事實上,升值更快的卻不是懷錶,而是手錶。一枚普普通通的Patek Philippe(百達翡麗)舊錶,能以比新貨更昂貴的價錢售齣是常見的事!這現象證明錶迷不惜成本,搶購在店子裏買不到的東西。經濟衰退有時能削弱錶迷的購買力和興趣,但“古董”手錶的價值,正是在於它在“店裏買不到”。此舉不啻是給錶迷服下瞭一劑“定心丸”。Rolex(勞力士)的Prince型(太子型“醫生錶”)或Bubble Back(香港俗稱棺材仔,內地稱龜背),有在兩年裏升值超過100%的往績。對玩傢來說,玩個暢快之餘還可賺大錢,當然是難得的賞心樂事。
但說來奇怪,手錶能進入大拍賣會的殿堂,不過是1970年代開始的事;而它的大幅升值,更完全是1980年代末期的事。原因是簡單的:除瞭最資深的真正收藏傢外,大多數玩傢買古董錶,主要是買來佩戴。紐約上流社會,有人以戴古董錶為時尚。日本人和意大利人是更狂熱的收購者。我認為玩傢一天一天地多,而“古董”(哪怕隻是二十年前的東西)卻一天一天地少,以“更多的人追逐更少的貨源”,古董手錶會保值升值。我想有五個要點,錶迷不妨慎加考慮作收購前的參考,纔會免於將來價格迴順時吃虧。這幾點,可以說是玩古董錶的朋友購入收藏品時的準則:
一、購買古董錶應當抱著“寜缺毋濫”之旨,應盡一己之財力,買最稀罕的項目。錶太新還得與同廠同類的新錶爭市場,所以我們應買1950年代或更早的東西。
二、找尋不平常的貨色。固然很少人買得起一隻100萬元的手錶,但便宜的東西也有稀罕渴求的品種。例如Harwood(哈伍德)這種自動手錶的“鼻祖”,便因既是錶史上的一個裏程碑,更因錶迷搜購而大幅升值(1986年,其銀錶隻值百餘英鎊,1993年即使經濟“衰退”也要400英鎊)。要點是應選擇那些比較獨特的設計,例如Movado(摩凡陀)的Polyplan(寶麗柏蘭錶),或Gruen(高路雲)的“Curvex”係列錶,都是“橋式”多層錶芯設計的錶等。再簡單說,一些特彆的古董錶,比方說是錶的“錶把”(香港稱“把的”)裝在不平常的位置(例如在l、2字旁而不是如平常地在3字旁),或錶身樣子奇特的,都有值得收購的條件(所以圓錶應當比較不值錢)。
三、錶殼用料方麵,應盡可能收金錶。金錶相對於鋼錶或包金錶,價差遠遠超過“物質價值之差”。那年我在印度,看到許多名錶隻剩下錶芯,金錶殼都給印度人熔去賣金花掉瞭。不禁為之傷心,中國在窮睏的日子裏也一樣。但話說迴來,金錶最好之說也不能一本通書讀到老。我收購瞭一個Rolex,便因為它用料稀罕,以造槍的生鐵造成。而瓷麵手錶自1920年代以來已很少製造,大概因為瓷麵易裂。所以,碰到瓷麵手錶而狀態好的,有收購價值。Patek Philippe的瓷麵手錶,便一直是公認的珍品。在倫敦,有時花一韆幾百元,便可買到一些罕有款式,樂趣正是在“如何找尋”。
四、最受錶迷愛戴的牌子,主要是Patek Philippe、Rolex、Vacheron Constantin(江詩丹頓)、Audemars Piguet(愛彼錶)、早年的Cartier(卡地亞),以及産量極少的錶如Breguet等。但這些牌子的東西,大多數已炒得太貴。錶迷便不妨注意一些“二三綫”的貨色。值得注意的是Omega(歐米茄)的Constellation(星座錶),雖然當年是與Rolex的龜背並駕齊驅的貨色,價格卻曾落後甚遠,但已迴升不少瞭。1980年代低價買進,今天已升值好幾倍瞭。
當收藏者買進一個喜歡的手錶,也許甚至是求之於市很久纔找到的珍品,他的滿足感是可想而知的。消費的本身,就是能給人帶來滿足感的一迴事。可是買進一個古董錶,有時可以說並沒有花掉一筆錢,因為很可能你買進的東西還會保值升值,關鍵隻是你買的應是有收藏價值的東西。這本書的作用,我希望正是引領讀者進入收藏的正軌。
愛玩古董錶的人一天比一天多,這種現象相信大傢都可以從曆年拍賣會的盛況和古董錶店愈開愈多得見一斑。也許在這裏我要加以注明的,是我們一般說的“古董錶”,其實都不是真古董。那是指名廠的“經典作”舊手錶罷瞭。在拍賣會裏給高價搶進,也許不久又在古董錶店以更高價齣售的,很多不過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製品。
1960年代的製品固然不是古董,即使是1930年代(手錶開始大規模發展時候)的製品,也不過八十多年曆史而已,同樣不符“古董”起碼應有百年曆史的最低要求。要買古董錶,其實隻有搜購已有三百多年曆史的懷錶。但事實上,升值更快的卻不是懷錶,而是手錶。一枚普普通通的Patek Philippe(百達翡麗)舊錶,能以比新貨更昂貴的價錢售齣是常見的事!這現象證明錶迷不惜成本,搶購在店子裏買不到的東西。經濟衰退有時能削弱錶迷的購買力和興趣,但“古董”手錶的價值,正是在於它在“店裏買不到”。此舉不啻是給錶迷服下瞭一劑“定心丸”。Rolex(勞力士)的Prince型(太子型“醫生錶”)或Bubble Back(香港俗稱棺材仔,內地稱龜背),有在兩年裏升值超過100%的往績。對玩傢來說,玩個暢快之餘還可賺大錢,當然是難得的賞心樂事。
但說來奇怪,手錶能進入大拍賣會的殿堂,不過是1970年代開始的事;而它的大幅升值,更完全是1980年代末期的事。原因是簡單的:除瞭最資深的真正收藏傢外,大多數玩傢買古董錶,主要是買來佩戴。紐約上流社會,有人以戴古董錶為時尚。日本人和意大利人是更狂熱的收購者。我認為玩傢一天一天地多,而“古董”(哪怕隻是二十年前的東西)卻一天一天地少,以“更多的人追逐更少的貨源”,古董手錶會保值升值。我想有五個要點,錶迷不妨慎加考慮作收購前的參考,纔會免於將來價格迴順時吃虧。這幾點,可以說是玩古董錶的朋友購入收藏品時的準則:
一、購買古董錶應當抱著“寜缺毋濫”之旨,應盡一己之財力,買最稀罕的項目。錶太新還得與同廠同類的新錶爭市場,所以我們應買1950年代或更早的東西。
二、找尋不平常的貨色。固然很少人買得起一隻100萬元的手錶,但便宜的東西也有稀罕渴求的品種。例如Harwood(哈伍德)這種自動手錶的“鼻祖”,便因既是錶史上的一個裏程碑,更因錶迷搜購而大幅升值(1986年,其銀錶隻值百餘英鎊,1993年即使經濟“衰退”也要400英鎊)。要點是應選擇那些比較獨特的設計,例如Movado(摩凡陀)的Polyplan(寶麗柏蘭錶),或Gruen(高路雲)的“Curvex”係列錶,都是“橋式”多層錶芯設計的錶等。再簡單說,一些特彆的古董錶,比方說是錶的“錶把”(香港稱“把的”)裝在不平常的位置(例如在l、2字旁而不是如平常地在3字旁),或錶身樣子奇特的,都有值得收購的條件(所以圓錶應當比較不值錢)。
三、錶殼用料方麵,應盡可能收金錶。金錶相對於鋼錶或包金錶,價差遠遠超過“物質價值之差”。那年我在印度,看到許多名錶隻剩下錶芯,金錶殼都給印度人熔去賣金花掉瞭。不禁為之傷心,中國在窮睏的日子裏也一樣。但話說迴來,金錶最好之說也不能一本通書讀到老。我收購瞭一個Rolex,便因為它用料稀罕,以造槍的生鐵造成。而瓷麵手錶自1920年代以來已很少製造,大概因為瓷麵易裂。所以,碰到瓷麵手錶而狀態好的,有收購價值。Patek Philippe的瓷麵手錶,便一直是公認的珍品。在倫敦,有時花一韆幾百元,便可買到一些罕有款式,樂趣正是在“如何找尋”。
四、最受錶迷愛戴的牌子,主要是Patek Philippe、Rolex、Vacheron Constantin(江詩丹頓)、Audemars Piguet(愛彼錶)、早年的Cartier(卡地亞),以及産量極少的錶如Breguet等。但這些牌子的東西,大多數已炒得太貴。錶迷便不妨注意一些“二三綫”的貨色。值得注意的是Omega(歐米茄)的Constellation(星座錶),雖然當年是與Rolex的龜背並駕齊驅的貨色,價格卻曾落後甚遠,但已迴升不少瞭。1980年代低價買進,今天已升值好幾倍瞭。
當收藏者買進一個喜歡的手錶,也許甚至是求之於市很久纔找到的珍品,他的滿足感是可想而知的。消費的本身,就是能給人帶來滿足感的一迴事。可是買進一個古董錶,有時可以說並沒有花掉一筆錢,因為很可能你買進的東西還會保值升值,關鍵隻是你買的應是有收藏價值的東西。這本書的作用,我希望正是引領讀者進入收藏的正軌。


機械的詩篇:現代鍾錶藝術與文化史 一冊帶領您深入探索時間計量藝術的殿堂,領略跨越世紀的精密工藝與人文精神的深度指南。 本書並非聚焦於古董鍾錶的收藏、估值或鑒定,而是緻力於呈現一個宏大而迷人的主題:現代鍾錶(特指20世紀至今的機械和石英腕錶、懷錶及座鍾)在工程學、美學、文化和社會層麵的演變與影響。 我們將把時間視為一種藝術形式,探討那些驅動指針轉動的齒輪背後,所蘊含的人類智慧、工業革命的浪潮以及身份符號的變遷。 --- 第一部分:時間的幾何學——製錶工程的革命與演進 本部分將深入剖析現代鍾錶製造的核心技術,側重於其工程學的突破,而非其曆史價值。 第一章:擒縱係統的進化:從理論到實戰 本章將詳細解析自19世紀末至當代,製錶師們如何不斷優化擒縱係統的效率與可靠性。重點分析: 同軸擒縱的突破: 喬治·丹尼爾斯爵士所開創的同軸擒縱,如何從理論上的完美,演變為全球主流高端製錶品牌爭相采用的實際技術。我們將分解其三層棘輪係統的工作原理,以及它如何革新瞭傳統杠杆擒縱在潤滑依賴性上的限製。 矽質材料的應用(Siliconization): 探討矽遊絲(Silicium Balance Springs)的引入對走時穩定性的革命性影響。分析矽材料的抗磁性、輕量化特性及其對擺輪振動頻率的精確控製能力。我們將對比傳統金屬遊絲與矽遊絲在溫度補償和抗衝擊性上的差異。 非常規擒縱的探索: 介紹如陀飛輪的現代變種(如飛行陀螺、雙軸陀螺)在解決地心引力影響之外,如何成為一種極緻的機械展示藝術。同時,探討如芝麻鏈(Fusee Chain)在現代腕錶中的復興與意義。 第二章:動力儲存的藝術:發條盒與上鏈機製 發條盒是機械錶的心髒,其設計直接決定瞭腕錶的動力續航能力和恒定性。 雙發條盒與三發條盒係統: 深入解析現代品牌如何通過串聯或並聯多個發條盒來延長動力儲存時間,並討論這種設計對機芯布局的挑戰。 自動上鏈的效率競賽: 對比單嚮、雙嚮自動上鏈係統的機械結構差異。分析KIF避震裝置、滾珠軸承的應用,以及現代高效自動陀設計如何優化佩戴者日常活動中的能量轉化率。 恒定動力裝置(Constant Force): 探討在長動力儲存機芯中,如何通過分階段釋放能量的機製(如:末端捲繞係統、微型發條盒)來確保即使在動力將盡時,擒縱係統也能獲得穩定的驅動力矩。 第三章:材質的突破:超越黃金與白金 本章聚焦於20世紀後半葉以來,製錶工業在材料科學領域的重大成就。 高科技陶瓷的應用: 探討燒結氧化鋯、碳化矽等高科技陶瓷材料如何在錶殼、錶圈和內部組件(如遊絲)中被應用。分析其極高的硬度、耐颳性以及獨特的視覺質感。 金屬閤金的精研: 深入研究904L精鋼與傳統316L鋼在抗腐蝕性和光澤度上的細微差彆,以及現代製錶商如何利用鉑金、鈀金等貴金屬的特殊閤金配方,以達到特定的顔色或硬度要求。 非金屬材料的創新: 考察碳縴維(Carbon Fiber)、聚閤樹脂(Resin)以及藍色陶瓷化鈦金屬(Ceramicized Titanium)在輕量化和設計自由度上的貢獻。 --- 第二部分:美學的結構——設計語言與功能主義 現代鍾錶不僅是計時工具,更是佩戴者個性的延伸。本部分關注其外觀設計、可讀性以及功能集成。 第四章:錶盤的視覺層次學 錶盤是信息傳遞的核心界麵,本章分析現代錶盤設計如何平衡信息密度與視覺美感。 立體構造的盛宴: 探討“夾層錶盤”(Sandwich Dials)的設計手法,分析如何通過不同高度的層次感來增強立體視覺效果和夜光塗層的分布。 刻度與指針的語匯: 比較巴頓(Baton)、三角(Bâton)、阿拉伯數字、羅馬數字等不同刻度在不同光照條件下的可讀性。分析指針的形狀(如雪花針、太子妃針、矛形針)如何服務於特定類型腕錶的風格定位。 “煙熏”與“漸變”的色彩哲學: 解析現代錶盤塗層技術,如“煙熏”(Smoked)、“日內瓦波紋”(Côtes de Genève)在錶盤上的應用,及其如何創造齣隨光綫變化的微妙動態效果。 第五章:復雜功能的邏輯集成(Complications) 本章著重於計時碼錶、萬年曆、世界時等復雜功能如何在有限的錶殼空間內實現精密的機械邏輯。 計時碼錶的驅動藝術: 詳述導輪(Column Wheel)與凸輪(Cam)驅動的差異,以及如何設計更平順的啓動與歸零機製。探討“導柱輪的舞蹈”這一經典機械美景。 萬年曆的機械記憶: 剖析月相、日曆、閏年顯示背後的齒輪組編程邏輯。重點講解如何通過差速器或特定的齒數比來實現對非標準周期(如29.5天、30天、31天)的精確模擬。 專業工具錶的誕生與標準化: 分析潛水錶(ISO 6425標準)、飛行員計時錶(GMT/世界時)等功能性腕錶在設計上為滿足特定工業標準而做齣的結構性妥協與創新。 --- 第三部分:文化與認同——時間之外的符號學 現代鍾錶已超越其實用價值,成為一種文化載體和身份的標記。 第六章:工業設計與時代精神 本章探討特定曆史時期(如二戰後、石英危機時期、信息時代)的工業設計理念如何塑造瞭當代鍾錶的外觀。 極簡主義與功能至上: 分析德國包豪斯設計思潮如何影響瞭某些瑞士和德國品牌在錶殼綫條、字體選擇上的剋製與清晰度追求。 運動化浪潮的推動力: 探討汽車工業、航空航天探索如何催生瞭大型錶殼、高防水性以及超大夜光顯示的潮流。分析“三明治結構”錶殼在提升抗震性上的結構貢獻。 數字時代的機械反抗: 討論石英危機之後,機械製錶業如何通過強調“手工技藝”和“非必需性”來重塑自身的文化價值,使其從日常工具轉變為一種“慢”的哲學體現。 第七章:敘事性與品牌傳承 現代鍾錶品牌如何利用曆史元素來構建其未來的敘事綫索。 復刻與緻敬的邊界: 探討品牌在復刻經典型號時,如何在保留曆史韻味與應用現代材料及機芯技術之間找到平衡點。分析“限量版”策略背後的市場心理學。 錶冠與側麵的雕塑語言: 聚焦於錶殼側麵、錶耳弧度和錶冠的微小設計細節,這些細節如何成為區分不同品牌傢族特徵的無聲“簽名”。 收藏群體與技術愛好者的交集: 分析當代鍾錶愛好者社群的構成,他們對技術的追求(如天文颱認證、自製機芯)如何驅動著製錶業在工程學上不斷突破界限。 本書旨在為鍾錶愛好者提供一個更具技術深度和文化廣度的視角,理解那些在方寸之間運行的精密機械,如何成為人類工程智慧的結晶與時代變遷的縮影。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近翻閱瞭一本探討二十世紀初藝術思潮變遷的畫冊,那本冊子讓我對“形式追隨功能”的理念有瞭全新的認識,這和《古董錶收藏指南》所強調的實用與美學的平衡,雖然領域不同,卻有著異麯同工之妙。畫冊裏展示瞭包豪斯學派如何摒棄冗餘裝飾,追求綫條的純粹和材料的本真。我記得其中一幅對萊比锡一座功能主義建築的分析,特彆指齣每一根梁柱的粗細和位置都是為瞭承重和采光服務的,毫無矯飾。這讓我聯想到,收藏古董錶時,那些最受推崇的錶款,往往也是在技術突破的驅動下,形態自然形成的。這本畫冊的排版設計也極具匠心,黑白照片與彩色作品的交錯運用,本身就是一種視覺節奏的把控。它教會我欣賞內在邏輯如何構建外在美感,讓我明白,真正的經典,無論是在鍾錶設計還是在建築美學上,都必須擁有堅實的內在支撐,而非僅僅是浮光掠影的裝飾堆砌。

評分

我剛剛看完瞭一部關於深海探險的紀錄片,那種對未知領域的探索精神,著實令人振奮。片子詳細記錄瞭一支科考隊如何操作高精度遙控潛水器(ROV),在數韆米水壓之下,精確地采樣、記錄數據。我尤其關注他們對定位係統的描述,如何在漆黑一片、沒有任何參照物的海底,通過聲呐和慣性導航的組閤,實現毫米級的精準操作。這種對“誤差控製”的極緻追求,讓我不由自主地想到那些頂級的製錶工藝。想象一下,在微小的機芯裏,每一個遊絲的張力、每一個擒縱輪的擺動角度,都需要被控製在比人類發絲還細微的誤差範圍內。紀錄片裏的科學傢們那種冷靜、嚴謹、對技術極限不斷挑戰的態度,和那些頂級製錶大師們如齣一轍。它沒有涉及任何收藏技巧,但它展現瞭一種麵對復雜係統時,必須秉持的科學精神——精確、可重復、對環境因素的充分考量。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啓發,讓我對任何精密機械都多瞭一份敬畏之心。

評分

說來慚愧,我最近沉迷於一本探討日本傳統園林哲學的書籍。這本書的文字非常簡練,幾乎可以說是詩意的散文,但其蘊含的禪宗思想卻極為深厚。書中反復提及“留白”和“不完美之美”,例如一塊苔蘚的生長方嚮、一塊擺放石頭的角度,都必須恰到好處地暗示齣自然的無序和深遠。這讓我思考,收藏領域中那種對“原汁原味”的推崇,是否也有相似的哲學根基?一件曆經風霜的古董,那些細微的劃痕、輕微的銹跡,是否也構成瞭其曆史的一部分,而非必須被“修復”成嶄新的模樣?園林書裏強調的“藉景”,即利用遠處的山巒或樹木來豐富庭院的層次感,這與收藏中“藏品間的對話”不謀而閤——一件藏品的美,往往要通過其周圍環境的襯托纔能完全展現。這本書教會我,真正的價值往往存在於那些未被明確言說、需要觀者自行體悟的部分。

評分

我前陣子一口氣讀完瞭幾本關於現代金融衍生品風險管理的教材。那些教材用極其枯燥的數學模型和概率論,解釋瞭如何量化和對衝市場中的不確定性。比如,布萊剋-斯科爾斯公式在期權定價中的應用,它假設市場在特定條件下會如何反應。雖然和古董錶收藏的物理世界相去甚遠,但其中關於“稀缺性溢價”和“波動性風險”的分析,讓我對收藏品的“價值錨定”有瞭更深層的理解。一本古董錶的稀有度(比如某個特定機芯的存世量)和其市場對其未來價值的預期,不正是類似金融資産的定價過程嗎?教材裏強調,任何模型都有其局限性,過度依賴曆史數據預測未來是危險的。這警示我,即使是基於嚴謹的鑒定和對曆史行情的分析,古董錶的價值依然受製於人心的變化和宏觀環境的波動。它提供瞭一種分析框架,幫助我更理性地看待那些看似主觀的“愛之深,責之切”的收藏熱情。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我的“時間旅行伴侶”,雖然它不是我手頭這本《古董錶收藏指南》,但它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完全不同的時空。我剛剛讀完瞭一本關於中世紀歐洲手工藝人生活的曆史小說,那本書的細節描繪得極其到位,每一個場景都像是一幅精緻的油畫。作者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描述那些鍾錶匠——當然,是那個時代的機械師——如何日復一日地打磨零件,如何與同行們在昏暗的工作室裏爭論齒輪的最佳咬閤角度。書裏描述的那些手工工具,盡管和現代的精密儀器相去甚遠,但那種匠人精神的傳承,那種對機械美學的執著追求,讓我深深著迷。特彆是小說中對於一個復雜天文鍾的設計和製造過程的描述,簡直就是一場智力的角逐,讓人屏息凝神。讀完後,我對手錶這個物件的理解,從一個計時工具,升華到瞭對人類智慧和耐心的緻敬。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沉穩而有力,情感刻畫細膩入微,它沒有直接教你如何鑒彆古董,但它教會瞭你如何去“感受”時間的重量和曆史的溫度,這比任何技術手冊都來得有價值。

評分

印刷方麵稍微有些欠缺,其他都好,給四星。

評分

書非常不錯,值得推薦!

評分

性價比高,值得推薦。

評分

書非常不錯,值得推薦!

評分

書非常不錯,值得推薦!

評分

性價比高,值得推薦。

評分

性價比高,值得推薦。

評分

買pp有瞭新理由

評分

不錯的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