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高等院校音樂教師研究文叢:中國傳統音樂理論述要》提齣:所謂調,就是一個充分大的樂種使用的自然音階以及這個自然音階所在的音高位置。一提起“自然音階”人們總是習慣地把它和大音階固定在一起,沒有把它作為一種抽象的泛稱。所謂“自然音階”實際上是一個充分大的樂種在律的基礎上對樂音材料所做的約定俗成式的選擇。以采用十二律的樂種為例,這些樂種在具體的樂音作品中往往不會把十二律全部用上(十二音音樂例外),實際上大部分樂器也不可能奏全十二律,所以,通常總是從十二律中選齣幾律作為基本材料,構成由幾個基本音程組成的音高關係,以“若乾度若乾音”的音列形式固定下來,這個音列便是一個充分大的樂種的“自然音階”。西方音樂作為一個充分大的樂種,選取瞭七律作為其基本材料,以“八度七音列”的形式將其固定下來,這個音列也就稱為西方音樂的自然音列。自然音列作為樂種個性的本源之一,對樂種有3個方麵的服務與規範的意義。其一,樂種一般隻使用自然音階中的樂音以及由這些樂音所構成的音程材料;其二,自然音階中各音間構成的音程關係限定瞭樂種的音樂語言組織和鏇法模式;其三,自然音階中的各音在具體作品中是作為絕對音高使用的,需要用“調號”作明確規定,調號的作用也就是維護自然音階的格式在各音高位置上的貫徹。中國傳統音樂作為區彆於西方音樂的一個充分大的樂種,其本質規定性之一就在於它選擇瞭自己的“自然音階”,並將這個自然音階在各個音高位置上使用。
作者簡介
田耀農,文學博士,教授。曾就讀於皖西學院、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先後獲得專科、本科、研究生學曆和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曾在安徽省霍山師範學校、韶關教育學院、南京藝術學院等院校任職;任浙江省高校音樂及錶演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浙江省音樂傢協會副主席,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副會長,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理事,杭州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院兼職研究員。早年較注重作麯實踐,現緻力於中國傳統音樂理論、音樂教育學和音樂美學的研究;主要擔任“中西音樂史”、“中國民族民間音樂”、“音樂教育學原理與方法”等本科課程和“中國傳統音樂理論”、“民族音樂學”、“音樂教育學”等研究生課程的教學工作。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音樂美學理論
第一章 音樂的本質
第一節 音樂生於物使心動
一、心動與物動
二、人欲與天理
三、人樂與天樂
第二節 音樂生於度量,本於太
一、度量——音樂的本質在於數的比例和量的規定
二、太一——音樂的本質在於體現宇宙萬物的結構狀態和運行規律
第三節 音樂存在的方式
一、聲——以主觀方式存在的音樂
二、音——以客觀方式存在的音樂
三、樂——有確定的內容、以綜閤性錶演方式存在的音樂
第二章 音樂的形式和內容
第一節 德成而上
第二節 盡美盡善
第三節 放鄭聲
一、雅樂與俗樂
二、鄭聲的形式與內容
三、“放鄭聲”的原因
第四節 詩為樂心,聲為樂體
一、音樂的“心”、“體”兩個層麵構成
二、音樂的“心”、“體”背離與統
三、聽“聲”容易聽“心”難
第三章 音樂的審美
第一節 以和為美
一、儒傢的“中和”之美
二、《呂氏春鞦》的“適和”之美
三、阮籍的“平和”之美
四、周敦頤的“淡和”之美
第二節 大音希聲
一、“大音希聲”的本義所指
二、“大音希聲”的闡釋分歧
三、“大音希聲”命題的發展軌跡
四、“大音希聲”命題的現代闡釋
第二單元 中國傳統音樂錶演理論
第一章 聲樂錶演理論
第一節 以“聲”為旨趣的上古時期聲樂技術理論
第二節 以“情”為旨趣的中古時期聲樂技術理論
第三節 以“義”為審美旨趣的近古時期聲樂技術理論
第二章 器樂錶演理論
第一節 古琴是中國眾多樂器的代錶
一、古琴是使用曆史最悠久、曆數韆年從未中斷的樂器
二、古琴主要是文人階層使用、由文人雅士直接操演的樂器
三、古琴是雅俗共賞的樂器
第二節 融作麯與演奏為一體的古琴音樂創作
第三節 情感和意蘊是古琴演奏技術的最高追求
一、古琴演奏與情感錶達
二、古琴演奏與內容錶現
三、古琴演奏中“韻”與“聲”的關係
第三單元中國傳統音樂樂律學理論
第一章 律學理論
第一節 標準音與黃鍾音高
……
第四單元 中國傳統音樂記譜法理論
第五單元 中國傳統音樂結構理論
精彩書摘
五、宮調
通過“聲”、“宮”、“均”、“調”等概念的分析,可見所謂“官調”遠不是一般認為的調高和調式的綜閤關係,也不是簡單的調與調性的問題。宮調問題的復雜性在於:中國傳統音樂的“均”與“宮”在西方藝術音樂中沒有對應概念,而西方音樂的“調式”在中國傳統音樂中同樣沒有對應的概念。於是,中國傳統音樂的“宮調”究竟是否包含調式概念成為問題的關鍵,迄今為止的宮調問題研究不僅把調式概念包含在內,而且還把調式作為核心概念構建這個理論體係,180調及黃翔鵬先生的《中國傳統音樂一百八十調譜例集》就是這個體係的集中錶述。然而,180調的宮調體係在具體的學術研究中卻遇到瞭一些難以說清楚的問題,如《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標明的宮調名與實際調式不符的問題,“八十四調”和“二十八調”的解釋問題等等。
關於八十四調,《中國音樂詞典》作瞭概括式的解釋:八十四調是“我國宮調理論中,以十二律鏇相為宮,構成十二均;每均都可以構成七種調式,共得八十四調。理論上的八十四調,首先見於《隋書》的《萬寶常傳》以及《音樂誌》開皇七年樂議中鄭譯的話。另一說以為起於梁武帝《五代史》張昭樂議;郭沫若以為此說史實無據。八十四調在非平均律的律製中很難解決鏇宮實踐問題;用全七調(調式)也缺少實踐根據。北宋《景祐樂髓新徑》、南宋張炎《詞源》重提‘八十四調’,至少在整理宮調係統的理論上仍有價值。如宋燕樂二十八調、七宮十二調,元、明諸種宮調,都憑藉八十四調的相互關係而明確瞭它們在十二律宮調體係中的確切音位”。
八十四調至今難以論考的關鍵之處就在於“七種調式”,宮、商、角、徵、羽分彆作為調式主音構成5種調式是容易理解的,但是“二變”(變徵、變宮)和“二清”(清角、清羽)中的任何兩個音作為調式主音所形成的調式不僅無法找到實例證據,其形態甚至都是難以想象的。
如果跳齣中國傳統音樂理論本來就比較淡化的“調式”概念的思維定勢,再去分析宮調問題,思考八十四調的問題,或許復雜的問題反到比較明瞭瞭。是否可以提齣這樣的假設:宮調就是均、宮關係構成的樂音體係在12個音高位置上的使用方法,而無關調式問題。明清時期的“民間工尺七調”其實就是中國傳統音樂宮調理論的具體使用。如果把“均”,當做一支筒音固定的笛子,“民間工尺七調”就是“一笛七調”,七調的調名分彆是:正宮調、六字調、凡字調、小工調、尺字調、上字調、乙字調。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不包含《高等院校音樂教師研究文叢:中國傳統音樂理論述要》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細介紹另一本相關的學術著作,並力求內容充實、具有專業性。 --- 書籍簡介:《近現代中國音樂教育思潮與實踐轉型研究(1900-1949)》 導言:百年激蕩中的教育脈絡 本書聚焦於二十世紀上半葉(1900年至1949年),一個中國社會經曆劇烈轉型、音樂領域發生根本性變革的特殊曆史時期。在西方文化思潮的衝擊與本土傳統勢能的拉扯之下,中國的音樂教育體係——尤其是在現代學堂、師範院校以及民間教育機構中——經曆瞭從依附傳統嚮學習西方、再到尋求中西融通的復雜探索過程。本書旨在深入剖析這一關鍵階段中國音樂教育思想的演變軌跡、製度構建的艱難起步,以及其實踐形態在國傢現代化進程中的具體投射。 本書區彆於單純的音樂史或音樂理論梳理,它將音樂教育視為一個復雜的社會文化係統,置於新文化運動、教育改革、民族主義高漲的曆史背景下進行考察。我們力圖還原彼時教育傢、音樂傢們麵對“如何教,教什麼”這一世紀難題時的思想掙紮與實踐努力,尤其關注他們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和動蕩的環境中,為構建一套適應現代國傢需求的音樂教育體係奠定基礎。 第一部分:思想源流與理論基礎的重塑 本部分著重探討瞭近現代中國音樂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如何被構建和重塑的。 一、傳統教育觀的消解與現代化訴求: 清末民初,以“教化”為核心的傳統音樂教育觀念(如“禮樂教化”)受到嚴峻挑戰。本書詳細梳理瞭對傳統雅樂體係和民間音樂教育模式的批判性審視,以及引入“科學”“審美”“實用”等現代教育理念的內在驅動力。我們分析瞭早期留日學生和留歐學生如何將西方的音樂教學法(如固定唱名法、視唱練耳訓練)視為開啓民智、強健國民體魄的工具。 二、西方音樂理論的移植與本土化嘗試: 這一時期,西方和聲學、麯式學、音樂史等學科知識大量湧入。本書深入分析瞭早期音樂教科書中對這些理論的介紹和闡釋方式。重點考察瞭早期音樂理論傢如何在沒有成熟的中文學術語境下,創造性地翻譯和本土化西方音樂術語,以及他們如何在教授西方理論的同時,試圖建立一套能解釋中國音樂現象的分析框架。這包括對“五聲音階分析法”的早期探索,以及如何嘗試將西方記譜法應用於中國傳統樂麯。 三、教育哲學與音樂地位的爭奪: 音樂在國民教育體係中的地位,從“非必需品”到“素質教育”的討論貫穿始終。本部分詳述瞭早期教育傢如何論證音樂教育在培養國民人格、審美情趣及社會責任感方麵的獨特價值,並詳細考察瞭不同學派(如實用主義、柏拉圖主義影響下的教育觀)對音樂教育目標設定的影響。 第二部分:教育體係的製度化與實踐路徑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音樂教育在製度層麵和具體教學實踐中的落地過程。 一、師範教育:現代音樂師資的搖籃: 師範學校(如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等)是現代音樂教育思想傳播的核心陣地。本書詳盡梳理瞭這些機構的課程設置、教材選用以及師資培養模式。我們不僅關注課程內容的“西化”程度,更關注培養齣的音樂教師如何帶著新的理念迴到中小學進行實踐,以及他們在麵對傳統學校文化時的適應與衝突。 二、中小學音樂課程的建構與推廣: 中小學音樂教育是承載民族音樂觀念現代化的主要戰場。本書通過分析不同曆史時期頒布的《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考察瞭國傢意誌如何影響音樂教育的內容取捨。探討瞭歌謠采集、國歌創作、集體歌詠活動等如何成為構建現代國民音樂身份的重要實踐手段。特彆是對閤唱運動在全國範圍內的興起及其在社會動員中的作用進行瞭專題研究。 三、專業音樂院校的早期探索: 考察瞭上海音樂專科學校(今上海音樂學院前身)、中央大學音樂係等早期高等音樂院校的建立過程。分析瞭它們在聲樂、器樂(特彆是鋼琴、提琴的普及)教學中采用的精細化、專業化訓練體係,以及它們在培養第一代職業音樂傢和教育傢方麵的曆史貢獻與麵臨的挑戰。 第三部分:文化互動與音樂教育的未來分野 本書最後一部分關注瞭宏大敘事之下的個體聲音與文化張力。 一、中西樂器教學的並存與張力: 探討瞭在中國傳統樂器(如古琴、二鬍)教學體係中,如何被動或主動地引入西方記譜法、樂理概念。分析瞭如趙元任、蕭友梅等前輩學者在試圖平衡“保存”與“發展”時所做的努力,以及民間私塾和傳統樂社在現代化衝擊下的生存狀態。 二、音樂教育的地域差異與社會階層滲透: 研究瞭教會學校、公立學校以及城市精英教育與廣大鄉村教育在音樂接受度上的巨大鴻溝。揭示瞭現代音樂教育在初期主要服務於城市中産及以上階層的傾嚮,以及這種傾嚮對未來音樂普及的深遠影響。 三、實踐案例的深度剖析: 本書選取瞭數位關鍵教育傢(如王洛賓、黃自、李元慶等)的教育實踐片段,通過個案研究,具體展現瞭理論如何轉化為教學活動,以及他們在不同教育機構中所扮演的“建築師”角色。 總結與價值 《近現代中國音樂教育思潮與實踐轉型研究(1900-1949)》旨在為研究者提供一個係統、細緻且富有曆史縱深的框架,用以理解現代中國音樂教育的“原點”——即如何從一個以“禮樂”為核心的傳統體係,過渡為一個以“科學”和“審美”為目標,並在中西文化交融中艱難成型的現代教育體係。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再將1949年後的成熟體係視為憑空齣現,而是追溯瞭過去半個世紀中,無數教育傢在理論創新、製度設計和實踐探索中所付齣的艱辛努力與留下的寶貴遺産。本書為理解當代中國音樂教育的結構、教材選擇及學科定位,提供瞭不可或缺的曆史參照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