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法律史学文丛:中国近代中央官制改革研究》将晚清官制改革的时限界定在1901年—1911年。这段时间,有些学者把它分为新政(1901年—1905年)和立宪(1906年—1911年)两个时期,也有的学者将其统称为新政时期。从官制改革的过程看,官制改革与新政相始终,故应界定在1901年—1911年,是《中国法律史学文丛:中国近代中央官制改革研究》断代研究的时间节点。《中国法律史学文丛:中国近代中央官制改革研究》的撰写立足于史实和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行政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具体论述、分析中央官制改革的过程和结果,探讨其得失,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论述中央官制改革以前清朝的传统官制设置、传统官制的特点、存在的问题、面对的挑战、以及清政府的部分变革。
第二章论述中央官制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初步改革。包括清政府在新形势下的决策,改革官制的前期准备,以及丙午改制等内容,其时限大致从1901年到1906年。
第三章论述清政府以立宪为标的的官制改革。时限大致从丙午改制(1906年)到1911年清朝解体。清政府在此一时期为实行立宪官制,采取了许多措施,制订了许多章程,规划了具体步骤,调整了官制体系。
第四章论述官制改革中的选官改革,以及官员品级、秩禄方面的变革。
第五章论述中央官制改革的特点和意义。
作者简介
鞠方安,副编审,山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硕士(1988年),中国人民大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博士(2000年)。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语分社社长,兼任对外经贸大学翻译硕士校外指导教师、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清朝传统官制概论
第一节 清朝的传统官制
一、 中枢官制
1.内阁
2.军机处
3.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二、行政机构
1.吏部
2.户部
3.礼部
4.兵部
5.刑部
6.工部
三、其他机构
第二节 近代以来清朝传统官制面临的挑战
一、早期维新思想家对于官制改革的认识及其方案设计
二、戊戌时期对官制改革的认识及清政府的某些变革
三、清朝传统官制的特点
第二章 中央官制改革模式的初步探索
第一节 改革的合法化和改革模式的初步探索
一、清政府宣布变法
二、官制改革模式的初步探索
1.《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2.载振等人的主张
第二节 改革中央官制的前期预备工作
一、整顿吏治
二、增设新部门
1.外务部
2.商部
3.巡警部
4.学部
第三节 丙午改制
一、丙午改制的缘起与酝酿
二、丙午改制原则的设定
三、第一个内阁官制——《内阁官制初议草案》
四、《各部官制通则清单》
五、丙午改制内容的最终裁定
六、丙午改制中新设各行政部的官制情况
1.度支部
2.民政部
3.农工商部
4.邮传部
5.理藩部
6.法部
7.礼部
8.陆军邵
七、丙午改制中的大理院和都察院
第三章 中央官制改革内容的成文化
第一节 《钦定宪法大纲》和《逐年筹备事宜清单》
一、《钦定宪法大纲》
二、《逐年筹备事宜清单》的出台及其修改
第二节 么内阁官制》、式内阁办事暂行章程》以及
《内阁属官官制》
一、清政府对氓内阁官制》、《内阁办事暂行章程》和
《内阁属官官制》等文件征求意见
1.各部说帖的内容
2.各部说帖评价
3.张荫棠和欧家廉对于《内阁官制》等章程的意见
……
第四章 中央官制改革中的文官制度
第五章 中央官制改革综论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2.军机处
1730年,清政府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暴值者泄露机密”,遂于隆宗门内靠北,乾清宫外侧之地设军机房,选派内阁中书之“谨密者人值缮写”。白军机房设立,“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虚衔,并无应办之事,殊属有名无实”。1732年4月,雍正帝颁谕改军机房为办理军机处,并颁关防一颗。任命特派王大臣等遵旨议奏办理军机处密行事件,并行知各省及西北军营。由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立,原本属于临时性质,并非正式的常设机构,所负责事务也只限于军事方面。
又按王钟翰先生的考证,“雍正初年,曾设议政处,命大学士、尚书人值,后乃改设军机处”。
军机处设官无定制,其官员的品级,进退、出身也不受国家常典的限制。在嘉庆以前,军机处从不载人《清会典》,而后来修的《光绪会典》,仅把军机处称作“办理军机处”。乾隆年间,乾隆帝曾以“军务告竣”,一度将其改为总理事务处。但因其有利于集权,且设置简单,“地近宫廷,便于选召”o,办事较为密速,旋又恢复。嘉庆年间也曾有人奏请改军机处,遭嘉庆驳斥而罢。自清中叶以后,军务繁兴,内忧纷叠,外患频仍,军机处日显重要,“有凡军国大计,无不总揽”,“威命所寄,悉以赖之”。
军机处职掌是“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议大政,谳大狱,军旅则考其山川道里、兵马钱粮之数,以备顾问。……外藩之朝政者拟其颁赐”(U。
军机处设官分职较为简单。成员为大臣、章京两级。军机大臣之首领俗称“大军机”、“揆首”、“枢臣”或“领袖”。由满、汉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总督等奉特旨应召人值,为兼差,无定额。军机大臣虽为兼职,仍保留原职实缺。军机大臣又称军机大臣上行走,资望较浅的称为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军机大臣需每天人值,以待皇帝召见,备询军国大政。军机大臣帮助皇帝批改的奏章,草拟的奏折,凡皇帝直接发交各部院衙门阅看的办理的,不需拟批,称“交片”,由内阁及各部院直接派员到军机处抄录。凡由军机处转发内阁和部院衙门以下的,叫“明发”。凡事属机密,不便发抄和经内阁的,由军机处直接密缄,交兵部加封驿递督抚的,叫“廷寄”。廷寄迟速快慢,或日行三四百里,最快的为日行六百里加急。若发交提镇,盐政关监,则叫“传谕”。清末,随着电报的使用,遇有紧急事务,军机处也往往用电报密寄,此即为“电旨”,或称“电寄”和“电谕”;同时,军机大臣还常奉旨会商国家大政方针、军事机宜。中央与地方重要官员的任免,如各部尚书、侍郎、各省总督、巡抚,以至道、府、学政、盐政,以及将军、都统等官员的补放,均由军机大臣负责开列应补人员名单,交皇帝择取任用;遇科考,亦由军机大臣开列主考、总裁名单及考试题目,奏请皇帝简用,复试或殿试,军机大臣负责核对试卷、检查笔迹或任阅卷官。
……
前言/序言
鞠方安同志的专著即将付梓了,这是他在所撰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我作为他攻读博士学位的指导教师,对他撰文前搜集资料之勤,动笔后反复打磨之苦有较深切的感受,并以此文尚未出版问世为憾。现在,这部书稿终于能够奉献于读者面前,相信对晚清政治法律制度史的研究必将有所裨益,这是要向方安同志表示祝贺的。
清代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它消亡至今也不过只有一百多年。可以说,这个末代王朝处在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一个重要时期,我们今天的政治、经济、法律、思想、文化、军事诸领域的发展、变化无不与之息息相关。说到清朝的官制,则是有清一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与发展以特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以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形态为依据。由于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它的官制有充分的条件和基础吸收历代官制建设的经验,因此十分完备。也由于清朝是专制主义极端发展的朝代,其官制的弊端也十分突出。诸如各行政部门之间相互掣肘、制约,事权不一,机构臃肿,庸员充斥,行政效率低下,等等。
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国门大开,国家主权不再完整,社会形态不再单一,新的社会关系必须调整,新的宫制改革势在必行。为了应对前所未有的各种国际、国内事务,增设新机构,建立新官制被提上议事日程。而清末十年(1901-1911)的官制改革是晚清官制改革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因为它吸收了西方的政治法律文化,并在世界近代化潮流的推动下,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官制为模型进行改革,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中国传统封建官制的逐渐解体,这是“西学东渐”,中西政治法律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果。但是这种改革如同整个“清末新政”的命运一样,只能以失败告终,它对于挽救清王朝的崩溃已不能起到任何作用。当时清政府的统治已陷入空前危机,随之到来的就是解体的命运。
清末的官制改革,是中国社会历史进化过程中的产物。时间虽短,但其发展的规律却值得研究,它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值得重视,它的经验教训及对后世的影响值得借鉴。这也是本书出版的意义之所在。
鞠方安同志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认真研读了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参阅了大量有关专著、论文和官书、档案。在深入挖掘、研究史料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思考,仔细推敲,确定了书稿的体例、结构,形成了自己的观点、理念。并通过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使研究更为扎实、可靠。
这部专著叙事清晰,行文流畅,持论客观,有理有据。且朴实自然,不刻意修饰,读来令人信服,这也是本书的另一个特点。
当然,这部即将出版的学术专著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理论阐述的深度尚有待进一步挖掘,在语言表达上也还有可改进的余地。我衷心希望方安同志能够在学术上精益求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杨东梁
2014年1月
《中国近代中央官制改革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的中央官制改革进程,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国家权力结构、行政体制和官僚体系的转型与演变。作者以严谨的史学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自晚清以来,面对内忧外患,中国各政治力量为重建和优化中央政权运行机制所进行的艰辛探索与实践。全书力图展现近代中央官制改革的复杂性、多样性及其深远影响,为理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轨迹提供重要的历史视角。 第一部分:晚清的变革与困境 本书的开篇,将目光投向晚清时期。在西方列强的冲击和内部社会矛盾的激化下,陈腐僵化的中央官制已难以为继。作者首先审视了传统清朝中央官制的根本弊病,如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权力分散、腐败丛生等,这些深层次的体制性问题已成为阻碍国家发展的巨大藩篱。 随后,本书详细考察了晚清统治者在压力下被迫进行的几次重要官制改革尝试。从洋务运动时期的“总理衙门”的设立,到戊戌变法期间提出的“定国是诏”所蕴含的官制改革思想,再到庚子事变后清廷推行的“清末新政”,每一次改革都带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目标。作者将深入分析这些改革的动因、内容、实施过程以及最终的成效与局限。例如,对于“总理衙门”的考察,将不仅仅停留在其设立的政治意义,更会分析其在外交、洋务等领域实际运作的效率,以及它在打破传统六部体制壁垒方面所起的初步作用。 戊戌变法虽被残酷镇压,但其提出的改革理念,特别是关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设立新部门以适应时代需求的设想,对后来的官制改革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书将重点梳理这些思想的渊源和传播,以及它们如何被后继者所吸收和转化。 庚子事变后的“清末新政”是晚清官制改革的高潮。本书将详尽研究其核心内容,包括裁撤冗官、调整部院设置、设立咨议局、筹备立宪等。特别是对内阁的设立及其演变,以及军机处、六部等中央机构职权的调整,将进行细致的分析。作者将重点关注这些改革是否真正触及了权力运作的根本,是否能够有效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以及改革过程中各派政治力量的博弈和妥协。 然而,晚清的官制改革最终未能挽救清王朝的覆灭。本书将深入探讨其失败的原因,包括改革的表面化、缺乏彻底性、统治者本身的保守性、社会阻力以及改革与革命思潮的矛盾等。晚清的经验教训,为理解中国近代政治转型中的改革路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反思。 第二部分:民国初年的探索与动荡 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帝制,宣告了中国政治体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民国初年的中央官制改革。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以及北京政府的官制调整是研究的重点。作者将考察临时约法对中央政权组织形式的规定,以及其在实际运行中的影响。围绕着孙中山、袁世凯等不同政治人物在中央官制设计上的理念差异和权力争夺,本书将揭示这一时期官制变革的复杂性。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北洋政府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本书将深入分析袁世凯及其后继者在权力结构、部门设置、行政效率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例如,对于总统制、内阁制的尝试与挫折,以及由此引发的政治动荡,将进行深入的剖析。研究将触及到中央机构的设置、职能划分、人事任免制度,以及各派政治势力如何利用或操纵官制来巩固自身权力。 这一时期,中央官制改革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军阀割据造成的中央权威削弱、政党纷争导致的政策不稳定、以及民众对政府效能的普遍质疑。本书将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官制改革的进程,以及改革的成果如何被政治动荡所侵蚀。 此外,本书还将考察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的官制理念和实践,例如对西方国家行政体制的借鉴,以及不同政治派别在国家治理模式上的争论。这些探索虽然往往伴随着失败,但为后来的政治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 第三部分:国民政府时期中央官制的建构与调整 国民政府的建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本书的第三部分将深入研究国民政府时期中央官制的建构与调整。 本书将首先考察国民党作为执政党,在建立和重塑中央政权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特别是“训政”时期,围绕着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以及国民党如何通过党政合一的体制来运作中央政府,将进行细致的分析。 接着,本书将重点研究国民政府时期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与演变。例如,行政院、五院制(国民政府的“五权宪法”理论实践)、各部委的职能调整,以及权力中心的转移,都将是考察的重点。作者将分析国民政府在不同时期(如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抗战时期、战后时期)官制的具体特点及其变化。 本书将深入探讨国民政府在推进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对中央官制进行的各项改革尝试。这包括对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的调整,对军事指挥体系的完善,以及对司法、监察等部门职能的重塑。同时,也将关注这些改革所面临的挑战,如官僚主义的抬头、效率的低下、腐败问题以及党派内部的权力斗争。 尤其重要的是,本书将深入分析国民政府在长期对外战争(如抗日战争)和内部政治斗争背景下,中央官制所表现出的适应性与局限性。例如,在战争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以及应对突发情况的体制机制,将是考察的重点。 本书也将关注国民政府时期,西方国家对中国中央官制的影响,以及中国学者和政治家在吸收借鉴外国经验的同时,如何结合本国国情进行制度设计。 第四部分: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启示 在对晚清、民国初年和国民政府时期中央官制改革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之后,本书的第四部分将致力于总结历史经验,并从中汲取深刻的启示。 作者将尝试提炼出中国近代中央官制改革进程中的一些共性与规律。例如,改革的动力往往来源于外部压力和内部危机;改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力量的整合、社会的支持以及领导者的决心;改革过程中,效率与公平、集权与分权、传统与现代等要素之间的张力始终存在。 本书将对近代中央官制改革的成败得失进行辩证的评价。一方面,要看到改革在建立近代国家机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改革中存在的不足,如未能根本解决的体制性弊病、改革的碎片化、以及改革成果被政治动荡所吞噬等。 最后,本书将探讨近代中央官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对于理解当下中国国家治理的现实意义。通过回溯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制度建设的复杂性与长期性,以及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必须汲取的历史教训。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希望能够为我们认识中国国家制度的演变轨迹,以及思考未来制度建设的方向,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书的研究,不仅是对一段宏大历史的回溯,更是对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关键一环的深入洞察。作者希望通过严谨的研究,能够为读者呈现一幅清晰、全面、富有深度的中国近代中央官制改革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