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藝理論與實踐(國學教養教育叢書;“十二五”職業教育國傢規劃立項教材)

茶藝理論與實踐(國學教養教育叢書;“十二五”職業教育國傢規劃立項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硃自勵 著
圖書標籤:
  • 茶藝
  • 茶文化
  • 國學
  • 職業教育
  • 教材
  • 禮儀
  • 傳統文化
  • 飲茶
  • 技藝
  • 文化修養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186337
版次:1
商品編碼:1146198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學教養教育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5-0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全書主要包括:中國茶文化概論、茶葉基本常識、茶葉衝泡技法、茶藝流派及錶演方式、茶席設計五部分內容。主要編寫特色:國學、國粹相結閤;沿革、析今相結閤;習茶、修性相結閤;健康、健心相結閤。教材編寫曆史性,知識性,實用性,趣味性特色明顯。立體化教材,網絡課程、光盤、教材三位一體。

作者簡介

硃自勵,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員,廣東省茶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茶藝師評審考評員,現受聘於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國學係。自1999年起。一直行走於中國各大名茶産區,融茶事實踐於茶藝教學中。

目錄

第一章 中國茶葉發展簡史 3
第一節 茶起源於中國4
第二節 茶葉的傳播8
第二章 茶葉的誕生17
第一節 種植茶的自然條件18
第二節 茶樹的生長特徵19
第三節 茶葉的加工與分類20
第四節 茶葉的成分與保健作用35
第五節 茶葉的保存方法38
第三章 茶葉的審評41
第一節 審評的意義42
第二節 審評的場地和用具42
第三節 審評的標準47
第四節 審評的方法49
第五節 審評專業術語58
第四章 茶藝及茶葉的衝泡75
第一節 茶藝概述76
第二節 茶藝禮儀78
第三節 泡茶用具84
第四節 衝泡的藝術89
第五章 茶藝流派及演示形式109
第一節 茶藝的發展曆史110
第二節 茶藝流派的分類119
第三節 中、韓、日茶藝演示形式124
第六章 茶席設計139
第一節 茶席設計概述140
第二節 茶席設計的基本構成因素142
第三節 茶席設計的技巧155
第四節 茶席設計文案163
主要參考書目167
後記168

精彩書摘

炎炎夏日,幾片綠色葉子浮沉於杯中,細細啜飲,湯味清而微苦;爾後,甘入喉,甜入心脾;最後,清入骨,通體舒暢,令人沉迷。這小小的綠色葉子到底是何方神聖?令世人不斷嘗之、品之、歌之、詠之……
綠色葉子采摘自名叫“茶樹”的植物。距今6?000多萬年的時候,茶樹已經遍布大陸各地。距今2?500萬年的漸新世晚期,由於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氣候變得寒冷,冰川覆蓋大地,直到11?500年前進入全新世,最後一次冰期結束,氣候變暖,冰川開始消退,在未被冰川覆蓋的中國東南沿海、華南、西南及華中的一些地方,幸存的茶樹慢慢繁殖茂盛。
第一節 茶起源於中國
“人生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已完全融入瞭人們的日常消費和文化生活中。茶,根植於中華大地,是幾韆年中華文明發展的曆史見證;茶,移植至他鄉,是中外文化傳播交融的媒介。茶,提升瞭我們的物質生活,亦影響瞭我們的精神生活。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種國粹,也是中華文化對世界文化的一項重大貢獻。
一、從考古學和植物學角度看
中國從發現到利用茶已有將近5?000年曆史,人工栽培茶樹也有約3?000年曆史。世界其他各國栽培茶樹的曆史均遠遠落後於我國,且其栽培史均直接或間接地受到我國的影響。早在1753年,世界著名植物分類學傢林奈就把茶的學名定為“thea sinensis”,意即原産於中國的茶樹。因此在19世紀之前,茶樹原産於中國已成為世界所公認的事實。19世紀中期,由茶貿易導緻的鴉片戰爭不僅給中國帶來瞭無窮無盡的災難,也帶齣瞭由部分彆有用心的外國學者創造的“中國不是茶的原産地,印度纔是”的謬論。但曆史是不容置疑的,越來越多的學者和考古學傢相繼在雲南、貴州、四川、廣西、廣東、湖南、福建、江西等省發現瞭以雲南巴達山大茶樹為代錶的一大批野生大茶樹。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在10個省區的198處發現有野生大茶樹。而且經過國內外專傢對世界各地的考察,中國西南地區是野生大茶樹發現最多且分布最集中的地區,而印度茶樹品種是中國茶樹的變種。
二、從現存史料和傳說看
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這是曆史上最早有關茶的傳說,早在4?700年前,神農氏不僅給人類帶來瞭五榖之實,亦帶齣瞭茶這沐浴天地精華的植物。當然,傳說之事無可查據,但就現在已知的可信文獻史料來看,在3?000年前的周朝,諸侯巴王已把茶葉當作貢品進貢給周武王。(東晉常璩《華陽國誌·巴誌》)春鞦時晏嬰以茶為廉,晉朝劉琨以茶解煩悶,東漢華佗以茶入藥。這證明早在韆年以前茶在中國已廣為人知。史傢所公認的最早關於茶的文字記載,是成書於西漢初年的我國最早的一部字書《爾雅》中的“檟古荼”條目。到漢代,王褒寫的《僮約》中“武陽買茶”、“烹茶盡具”的記載證明茶在中國不僅是飲料且已成為商品,這也是曆史上最早有關茶成為商品的文字史料。
三、從文字學考察
我國發現並利用茶,已有數韆年曆史,茶的分布範圍又十分廣闊,因此形成瞭不同地域、不同曆史時期的“茶”字或對茶的稱謂。就茶名而言,能代錶其義的就有十多個字(詞)。例如:茶、荼、苦荼、檟、葭、葭萌、荈、蔎、詫、茗、遊鼕、皋蘆、瓜蘆、茗菜、苦茶、臘、巴飩等。用得最為廣泛的是“茶”、“荼”、“茗”。
“荼”字最早齣現於《詩經》,《榖風》、《鴟號》、《良耜》、《桑柔》、《齣其東門》、《邶風》等篇目共有七處齣現“荼”字。不過後世學者認為當時的“荼”字是“茶”字的前身,“荼”字除指茶外,還指苦菜或其他植物。
漢代,茶作為商品在社會上流通,字體和稱呼的不一給貿易帶來諸多不便,統一稱謂便提上瞭日程。由於四川是當時最大的茶葉集散地,帶四川方言的茶(cha)、檟(jia)、蔎(sha)、荈(cha)、茗(ming)是當時最流行的叫法。到瞭唐代,陸羽在《茶經》中采用“茶”字,既統一瞭寫法又規範瞭讀音,開創瞭茶文化的新紀元。
由於我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盡管茶在文字上得到瞭統一,但不同地區在發音上仍有很大的區彆。如廣東、華北的發音為“cha”、福州的發音為“ta”,福建、廣東、颱灣的工夫茶區的發音分彆為“te”、“ti”、“tai”,長江流域的發音為“cha”、“cha ye”、“chai”、“zhou”、“zha”等。雲南的發音為“ming”,雲南的傣族、湘西苗族和彝族的發音為“la”,貴州侗族的發音為“si”,貴州南部苗族的發音為“chu ta”、“jia”、“ji”、“ji hu”,布衣族的發音為“chuan”,藏族的發音為“jia”,川黔一帶少數民族(瑤、佘、彝族)的發音為“se”或“she”等。
世界各國對茶的讀音,直接或間接地受到我國各地對茶稱謂的影響,在發音上基本可分為兩大類:茶葉從我國海路傳播去的西歐各國,其發音近似於我國福建等沿海地區的“te”、“ti”音,如英國、美國、法國、荷蘭、德國、西班牙、意大利、瑞典、丹麥、挪威、捷剋、拉脫維亞、斯裏蘭卡、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茶葉從我國陸路嚮北、嚮西傳播去的國傢,其發音近似於我國華北地區的“cha”音。如日本、濛古、俄羅斯、印度、阿拉伯、土耳其、伊朗、波蘭、葡萄牙、希臘、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越南、朝鮮、韓國等國。
第二節?茶葉的傳播
茶這一孕育天地精華的植物先在中國的西南地帶生枝發芽,隨著社會的發展、交通的便利、喝茶風氣的盛行,茶在種植和貿易上齣現瞭從西到東、從南到北、從國內到國外的局麵。

前言/序言


《東方美學鑒賞:從器物到心境的流變》 內容簡介 本書緻力於深入剖析東方美學體係的核心精神及其在不同藝術門類中的具體呈現。它並非對某一特定學科的詳盡梳理,而是以一種宏觀且兼具人文關懷的視角,探討東方文明如何通過物質載體與精神追求,構建其獨特的審美圖譜。全書結構清晰,邏輯嚴謹,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理解東方古典韻味與現代轉化之間的橋梁。 第一部分:意境的生成與哲學溯源 本部分追溯瞭東方美學思想的哲學根基,重點闡釋瞭“氣韻生動”、“虛實相生”、“天人閤一”等核心概念的內涵及其在審美判斷中的作用。我們探討瞭儒傢“中和之美”、道傢“自然無為”以及禪宗“空寂”思想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瞭東方藝術的基調。 形神兼備的辯證: 詳細分析瞭中國古典哲學中“形”與“神”的關係,指齣東方美學追求的並非對客觀事物的純粹模仿,而是對物象背後精神特質的捕捉與提煉。通過對魏晉風度、宋詞意境的分析,闡釋瞭“神”如何超越“形”而成為審美價值的核心。 時間與空間的美學處理: 深入研究瞭東方藝術中對時間流動感(如敘事性畫捲)和空間無限性(如園林布局與山水畫留白)的處理手法。討論瞭“留白”作為一種積極的審美構成要素,如何引導觀者的想象力,實現“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意境的構建: 闡述瞭“意境”作為東方美學最高範疇的形成過程。通過對唐詩宋詞中經典意象的解構,揭示瞭如何通過精確的語言組織和情感投射,使具體可感的物象升華為可供品味的心靈境界。 第二部分:物質載體中的審美實踐 本部分將理論思考落實到具體的物質文化遺存上,重點考察瞭東方傳統工藝、建築與文學藝術中體現齣的獨特美學取嚮。 器物之美:實用性與精神性的交融: 聚焦於陶瓷、青銅器、玉器等古代重要器物的造型藝術與裝飾母題。分析瞭從新石器時代的原始圖案到成熟的周代禮器,再到宋代極簡瓷器的審美演變路徑。強調瞭這些器物不僅是實用工具,更是當時社會倫理與哲學觀念的物質載體。例如,探討瞭在器物上對“獸麵紋”或“蓮花紋”的運用,如何服務於特定的禮製要求或宗教信仰。 建築語匯中的秩序與和諧: 審視瞭傳統宮殿、寺廟及民居的構造原則。著重分析瞭軸綫對稱、等級森嚴的布局如何體現儒傢秩序觀,以及園林設計中“麯徑通幽”、“移步換景”的手法如何模擬自然山水,體現道傢順應自然的思想。重點解析瞭鬥拱結構、梁架體係在實現力學平衡的同時,如何形成極具韻律感的裝飾效果。 文人畫的筆墨語言: 詳細辨析瞭中國文人畫區彆於院體畫的根本特徵。強調瞭“寫意”高於“寫形”的原則,以及對筆墨自身錶現力的極緻開發。探討瞭枯濕濃淡的墨法如何傳達畫傢的學識修養和情感狀態,以及書法功底對繪畫綫條的決定性影響。 第三部分:跨界影響與當代轉譯 本部分將視野擴展至東方美學對周邊文化圈的影響,並探討其在當代設計與生活方式中的新形態。 東亞審美的相互滲透: 比較分析瞭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文化圈在吸收和發展東方美學時的差異與共通之處。例如,對比日本“侘寂”對“殘缺美”的推崇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完滿”的追求,以及韓國傳統建築色彩的運用特點。 園林藝術的世界影響: 考察瞭東方園林(特彆是蘇州園林)的造園理念如何啓發瞭西方浪漫主義園林的設計,並對現代景觀設計産生瞭深遠影響。 當代設計中的東方符號: 分析瞭現代工業設計、時尚設計和空間室內設計如何提煉和重構東方美學元素,例如對東方極簡主義傢具綫條的運用、對傳統紋樣的抽象化處理,以及在可持續設計中對“道法自然”理念的迴歸。探討瞭如何避免符號的膚淺堆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傳承與創新。 本書特色 本書以嚴謹的學術訓練為基礎,輔以大量經典案例的圖文解析,語言流暢,避免使用晦澀難懂的術語。它不僅為藝術史、哲學史專業的學習者提供瞭堅實的理論框架,也為廣大愛好者提供瞭一把通往東方智慧殿堂的鑰匙,幫助讀者提升對生活、對環境的審美敏感度和鑒賞力。通過本書的學習,讀者將能夠從日常接觸的器物、空間乃至藝術作品中,洞察其背後深厚的文化意蘊與哲學思考。

用戶評價

評分

初次翻開這本《茶藝理論與實踐》,我帶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以及希望藉由茶道提升自身修養的期盼。然而,隨後的閱讀體驗,卻並未如我預設的那般,深究茶的哲學意境,抑或是那些引人入勝的典故傳說。書中所描繪的,更多的是一種更為實際、更為基礎的“器”之運用。它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從最基礎的泡茶器具的辨識、選擇、保養開始,細緻入微地講解每一種茶具的材質、形製,以及它們對茶湯風味可能産生的微妙影響。從紫砂壺的透氣性與吸附性,到玻璃杯的晶瑩剔透如何展現茶葉的舒展姿態,再到蓋碗的實用性與多樣性,每一個環節都被拆解得極其詳盡。我甚至學到瞭如何根據茶葉的種類,去選擇最閤適的衝泡器皿,比如綠茶輕盈,適閤玻璃或白瓷,更能展現其鮮嫩的色澤;而普洱厚重,則需要紫砂來吸附其陳韻。書中還花費瞭大量的篇幅,講解瞭水質的選擇與處理,以及如何精確控製水溫,這些看似枯燥的知識點,卻直接關係到一杯茶的靈魂。它沒有直接告訴我“茶是怎樣品味的”,而是通過細緻的“器”的講解,讓我明白,要品好一杯茶,首先要懂“器”,懂“水”,懂“火”。這種從“術”到“道”的循序漸進,雖然少瞭些飄渺的感性,卻為我的實踐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

我本以為這本書會像一本古籍的翻版,充斥著文人墨客的雅緻情懷,或者是一部關於茶文化的百科全書。但事實並非如此,它更像是一本技術手冊,將茶藝的實踐過程分解成一個個可操作的步驟。其中關於茶葉的分類與辨識部分,雖然並未深入到産地、品種的細枝末節,但對於基礎的六大茶類——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的介紹,卻十分清晰明瞭。它不僅僅是列齣名稱,而是通過描述它們的基本特徵、製作工藝的差異,以及常見的品飲方式,幫助我快速建立起一個基本的認知框架。例如,紅茶的“全發酵”,綠茶的“不發酵”,烏龍茶的“半發酵”,這些概念的區分,以及它們如何導緻茶葉外形、香氣、滋味的顯著不同,都被一一闡述。書中還涉及到瞭一些基礎的衝泡手法,比如“洗茶”、“潤茶”等環節,以及如何根據不同茶葉的特性,調整浸泡時間、注水方式。它沒有過多的華麗辭藻,而是用一種近乎教科書式的語言,將這些技術要點一一呈現。我感覺這本書更多地關注的是“如何做”,而不是“為什麼這樣做”,它教會瞭我一套可以復製的流程,讓我能夠踏實地開始自己的茶藝實踐。

評分

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以為它會像一本藝術鑒賞類的書籍,深入剖析茶的“色、香、味、形”的審美意境,以及不同茶葉所代錶的文化象徵意義。然而,這本書的內容,更多地聚焦於“過程”的優化與“效果”的評估。它並沒有過多地描繪茶葉舒展的姿態有多麼優美,或者茶湯的香氣有多麼馥鬱,而是轉嚮瞭對“泡茶過程中的細節管理”的強調。例如,關於“齣湯”的講解,它並非隻是簡單地說“將茶湯倒齣”,而是詳細地講解瞭如何纔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將茶湯乾淨利落地倒入公道杯,以避免茶湯在壺中繼續浸泡而影響下一泡的味道。書中還提到瞭“品飲後的反饋與調整”,它鼓勵讀者在品飲之後,認真記錄下這次衝泡的感受,比如茶湯的濃度、香氣的持久度、滋味的層次感,以及是否有苦澀感過重或者迴甘不足等問題,並根據這些反饋,去反思和調整下一次的衝泡參數。它沒有直接告訴我“這杯茶好不好”,而是引導我去建立一套自我評估和改進的機製。這種注重“數據”和“反饋”的科學方法,讓我覺得這本書更像是在教授一種“持續改進”的思維模式,讓我明白,每一次的泡茶,都是一次學習和優化的機會。

評分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原本期待的是能夠瞭解中國茶文化的曆史淵源,那些關於茶與詩詞、繪畫、哲學之間的深層聯係。但這本書似乎將我帶到瞭另一個維度。它更側重於“人”與“茶”的互動,以及在互動過程中所需要具備的“基本素養”。書中關於“奉茶禮儀”的部分,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講解端茶、遞茶的動作規範,更強調瞭在整個過程中,茶藝師需要展現齣的“靜、淨、雅”的精神狀態。我學到瞭如何觀察客人的需求,如何用恰當的語態進行交流,如何在泡茶過程中保持一種專注而平和的心態。這種對“人”的關注,體現在瞭每一個細節的描述中,例如,如何調整自己的姿態,纔能顯得更加謙遜有禮;如何在注水時保持動作的流暢,避免發齣不必要的聲響。它強調的不是錶演,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發自內心的尊重與關懷。讀到這部分時,我腦海中浮現的不是某個名垂青史的茶人,而是那些在茶館裏,為每一位客人精心泡茶的平凡身影。這本書告訴我,茶藝不僅僅是關於茶本身,更是關於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美好連接,一種無聲的溝通。

評分

我當初購買這本書,是因為它名字中帶有“國學教養”的字樣,我以為它會引導我領略茶中蘊含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例如儒傢、道傢、佛傢思想如何體現在茶道精神之中。然而,書中對此類高深的探討幾乎沒有涉及。它將我的注意力引嚮瞭更具象的“空間”和“時間”的運用。關於“茶室的布置”與“品飲環境的營造”的章節,詳細地講解瞭如何從色彩、光綫、香薰、音樂等多個維度,去構建一個適閤品茶的空間。它告訴我,牆麵的顔色應該選擇沉靜素雅的,不宜過於鮮艷刺眼;燈光要柔和,不宜過強,以營造溫馨的氛圍;甚至可以適當點綴一些符閤季節的裝飾品,來呼應自然的時令變化。更讓我感到意外的是,書中還專門探討瞭“時間”在茶藝中的意義,如何根據不同的茶類,安排品飲的“最佳時間”,例如,清晨適閤品飲一些提神醒腦的綠茶,而傍晚則可能更適閤一些溫和醇厚的紅茶。它沒有上升到“悟道”的高度,而是將“時間”的概念,具化為具體的品飲場景與策略。這種將理論落到實處,強調環境與時間對品飲體驗的影響,讓我覺得它更像是一本“生活美學指南”,教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營造恰當的環境,來提升一杯茶的品飲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