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理论与实践(国学教养教育丛书;“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立项教材)

茶艺理论与实践(国学教养教育丛书;“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立项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自励 著
图书标签:
  • 茶艺
  • 茶文化
  • 国学
  • 职业教育
  • 教材
  • 礼仪
  • 传统文化
  • 饮茶
  • 技艺
  • 文化修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863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198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教养教育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全书主要包括:中国茶文化概论、茶叶基本常识、茶叶冲泡技法、茶艺流派及表演方式、茶席设计五部分内容。主要编写特色:国学、国粹相结合;沿革、析今相结合;习茶、修性相结合;健康、健心相结合。教材编写历史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特色明显。立体化教材,网络课程、光盘、教材三位一体。

作者简介

朱自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员,广东省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茶艺师评审考评员,现受聘于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国学系。自1999年起。一直行走于中国各大名茶产区,融茶事实践于茶艺教学中。

目录

第一章 中国茶叶发展简史 3
第一节 茶起源于中国4
第二节 茶叶的传播8
第二章 茶叶的诞生17
第一节 种植茶的自然条件18
第二节 茶树的生长特征19
第三节 茶叶的加工与分类20
第四节 茶叶的成分与保健作用35
第五节 茶叶的保存方法38
第三章 茶叶的审评41
第一节 审评的意义42
第二节 审评的场地和用具42
第三节 审评的标准47
第四节 审评的方法49
第五节 审评专业术语58
第四章 茶艺及茶叶的冲泡75
第一节 茶艺概述76
第二节 茶艺礼仪78
第三节 泡茶用具84
第四节 冲泡的艺术89
第五章 茶艺流派及演示形式109
第一节 茶艺的发展历史110
第二节 茶艺流派的分类119
第三节 中、韩、日茶艺演示形式124
第六章 茶席设计139
第一节 茶席设计概述140
第二节 茶席设计的基本构成因素142
第三节 茶席设计的技巧155
第四节 茶席设计文案163
主要参考书目167
后记168

精彩书摘

炎炎夏日,几片绿色叶子浮沉于杯中,细细啜饮,汤味清而微苦;尔后,甘入喉,甜入心脾;最后,清入骨,通体舒畅,令人沉迷。这小小的绿色叶子到底是何方神圣?令世人不断尝之、品之、歌之、咏之……
绿色叶子采摘自名叫“茶树”的植物。距今6?000多万年的时候,茶树已经遍布大陆各地。距今2?500万年的渐新世晚期,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气候变得寒冷,冰川覆盖大地,直到11?500年前进入全新世,最后一次冰期结束,气候变暖,冰川开始消退,在未被冰川覆盖的中国东南沿海、华南、西南及华中的一些地方,幸存的茶树慢慢繁殖茂盛。
第一节 茶起源于中国
“人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茶已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消费和文化生活中。茶,根植于中华大地,是几千年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茶,移植至他乡,是中外文化传播交融的媒介。茶,提升了我们的物质生活,亦影响了我们的精神生活。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种国粹,也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一项重大贡献。
一、从考古学和植物学角度看
中国从发现到利用茶已有将近5?000年历史,人工栽培茶树也有约3?000年历史。世界其他各国栽培茶树的历史均远远落后于我国,且其栽培史均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我国的影响。早在1753年,世界著名植物分类学家林奈就把茶的学名定为“thea sinensis”,意即原产于中国的茶树。因此在19世纪之前,茶树原产于中国已成为世界所公认的事实。19世纪中期,由茶贸易导致的鸦片战争不仅给中国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也带出了由部分别有用心的外国学者创造的“中国不是茶的原产地,印度才是”的谬论。但历史是不容置疑的,越来越多的学者和考古学家相继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湖南、福建、江西等省发现了以云南巴达山大茶树为代表的一大批野生大茶树。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在10个省区的198处发现有野生大茶树。而且经过国内外专家对世界各地的考察,中国西南地区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多且分布最集中的地区,而印度茶树品种是中国茶树的变种。
二、从现存史料和传说看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是历史上最早有关茶的传说,早在4?700年前,神农氏不仅给人类带来了五谷之实,亦带出了茶这沐浴天地精华的植物。当然,传说之事无可查据,但就现在已知的可信文献史料来看,在3?000年前的周朝,诸侯巴王已把茶叶当作贡品进贡给周武王。(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春秋时晏婴以茶为廉,晋朝刘琨以茶解烦闷,东汉华佗以茶入药。这证明早在千年以前茶在中国已广为人知。史家所公认的最早关于茶的文字记载,是成书于西汉初年的我国最早的一部字书《尔雅》中的“檟古荼”条目。到汉代,王褒写的《僮约》中“武阳买茶”、“烹茶尽具”的记载证明茶在中国不仅是饮料且已成为商品,这也是历史上最早有关茶成为商品的文字史料。
三、从文字学考察
我国发现并利用茶,已有数千年历史,茶的分布范围又十分广阔,因此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茶”字或对茶的称谓。就茶名而言,能代表其义的就有十多个字(词)。例如:茶、荼、苦荼、槚、葭、葭萌、荈、蔎、诧、茗、游冬、皋芦、瓜芦、茗菜、苦茶、腊、巴饨等。用得最为广泛的是“茶”、“荼”、“茗”。
“荼”字最早出现于《诗经》,《谷风》、《鸱號》、《良耜》、《桑柔》、《出其东门》、《邶风》等篇目共有七处出现“荼”字。不过后世学者认为当时的“荼”字是“茶”字的前身,“荼”字除指茶外,还指苦菜或其他植物。
汉代,茶作为商品在社会上流通,字体和称呼的不一给贸易带来诸多不便,统一称谓便提上了日程。由于四川是当时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带四川方言的茶(cha)、槚(jia)、蔎(sha)、荈(cha)、茗(ming)是当时最流行的叫法。到了唐代,陆羽在《茶经》中采用“茶”字,既统一了写法又规范了读音,开创了茶文化的新纪元。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尽管茶在文字上得到了统一,但不同地区在发音上仍有很大的区别。如广东、华北的发音为“cha”、福州的发音为“ta”,福建、广东、台湾的工夫茶区的发音分别为“te”、“ti”、“tai”,长江流域的发音为“cha”、“cha ye”、“chai”、“zhou”、“zha”等。云南的发音为“ming”,云南的傣族、湘西苗族和彝族的发音为“la”,贵州侗族的发音为“si”,贵州南部苗族的发音为“chu ta”、“jia”、“ji”、“ji hu”,布衣族的发音为“chuan”,藏族的发音为“jia”,川黔一带少数民族(瑶、畲、彝族)的发音为“se”或“she”等。
世界各国对茶的读音,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我国各地对茶称谓的影响,在发音上基本可分为两大类:茶叶从我国海路传播去的西欧各国,其发音近似于我国福建等沿海地区的“te”、“ti”音,如英国、美国、法国、荷兰、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瑞典、丹麦、挪威、捷克、拉脱维亚、斯里兰卡、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茶叶从我国陆路向北、向西传播去的国家,其发音近似于我国华北地区的“cha”音。如日本、蒙古、俄罗斯、印度、阿拉伯、土耳其、伊朗、波兰、葡萄牙、希腊、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越南、朝鲜、韩国等国。
第二节?茶叶的传播
茶这一孕育天地精华的植物先在中国的西南地带生枝发芽,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喝茶风气的盛行,茶在种植和贸易上出现了从西到东、从南到北、从国内到国外的局面。

前言/序言


《东方美学鉴赏:从器物到心境的流变》 内容简介 本书致力于深入剖析东方美学体系的核心精神及其在不同艺术门类中的具体呈现。它并非对某一特定学科的详尽梳理,而是以一种宏观且兼具人文关怀的视角,探讨东方文明如何通过物质载体与精神追求,构建其独特的审美图谱。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理解东方古典韵味与现代转化之间的桥梁。 第一部分:意境的生成与哲学溯源 本部分追溯了东方美学思想的哲学根基,重点阐释了“气韵生动”、“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等核心概念的内涵及其在审美判断中的作用。我们探讨了儒家“中和之美”、道家“自然无为”以及禅宗“空寂”思想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东方艺术的基调。 形神兼备的辩证: 详细分析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形”与“神”的关系,指出东方美学追求的并非对客观事物的纯粹模仿,而是对物象背后精神特质的捕捉与提炼。通过对魏晋风度、宋词意境的分析,阐释了“神”如何超越“形”而成为审美价值的核心。 时间与空间的美学处理: 深入研究了东方艺术中对时间流动感(如叙事性画卷)和空间无限性(如园林布局与山水画留白)的处理手法。讨论了“留白”作为一种积极的审美构成要素,如何引导观者的想象力,实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意境的构建: 阐述了“意境”作为东方美学最高范畴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唐诗宋词中经典意象的解构,揭示了如何通过精确的语言组织和情感投射,使具体可感的物象升华为可供品味的心灵境界。 第二部分:物质载体中的审美实践 本部分将理论思考落实到具体的物质文化遗存上,重点考察了东方传统工艺、建筑与文学艺术中体现出的独特美学取向。 器物之美:实用性与精神性的交融: 聚焦于陶瓷、青铜器、玉器等古代重要器物的造型艺术与装饰母题。分析了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图案到成熟的周代礼器,再到宋代极简瓷器的审美演变路径。强调了这些器物不仅是实用工具,更是当时社会伦理与哲学观念的物质载体。例如,探讨了在器物上对“兽面纹”或“莲花纹”的运用,如何服务于特定的礼制要求或宗教信仰。 建筑语汇中的秩序与和谐: 审视了传统宫殿、寺庙及民居的构造原则。着重分析了轴线对称、等级森严的布局如何体现儒家秩序观,以及园林设计中“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手法如何模拟自然山水,体现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重点解析了斗拱结构、梁架体系在实现力学平衡的同时,如何形成极具韵律感的装饰效果。 文人画的笔墨语言: 详细辨析了中国文人画区别于院体画的根本特征。强调了“写意”高于“写形”的原则,以及对笔墨自身表现力的极致开发。探讨了枯湿浓淡的墨法如何传达画家的学识修养和情感状态,以及书法功底对绘画线条的决定性影响。 第三部分:跨界影响与当代转译 本部分将视野扩展至东方美学对周边文化圈的影响,并探讨其在当代设计与生活方式中的新形态。 东亚审美的相互渗透: 比较分析了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文化圈在吸收和发展东方美学时的差异与共通之处。例如,对比日本“侘寂”对“残缺美”的推崇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完满”的追求,以及韩国传统建筑色彩的运用特点。 园林艺术的世界影响: 考察了东方园林(特别是苏州园林)的造园理念如何启发了西方浪漫主义园林的设计,并对现代景观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代设计中的东方符号: 分析了现代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和空间室内设计如何提炼和重构东方美学元素,例如对东方极简主义家具线条的运用、对传统纹样的抽象化处理,以及在可持续设计中对“道法自然”理念的回归。探讨了如何避免符号的肤浅堆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本书特色 本书以严谨的学术训练为基础,辅以大量经典案例的图文解析,语言流畅,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它不仅为艺术史、哲学史专业的学习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也为广大爱好者提供了一把通往东方智慧殿堂的钥匙,帮助读者提升对生活、对环境的审美敏感度和鉴赏力。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从日常接触的器物、空间乃至艺术作品中,洞察其背后深厚的文化意蕴与哲学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以为它会像一本艺术鉴赏类的书籍,深入剖析茶的“色、香、味、形”的审美意境,以及不同茶叶所代表的文化象征意义。然而,这本书的内容,更多地聚焦于“过程”的优化与“效果”的评估。它并没有过多地描绘茶叶舒展的姿态有多么优美,或者茶汤的香气有多么馥郁,而是转向了对“泡茶过程中的细节管理”的强调。例如,关于“出汤”的讲解,它并非只是简单地说“将茶汤倒出”,而是详细地讲解了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茶汤干净利落地倒入公道杯,以避免茶汤在壶中继续浸泡而影响下一泡的味道。书中还提到了“品饮后的反馈与调整”,它鼓励读者在品饮之后,认真记录下这次冲泡的感受,比如茶汤的浓度、香气的持久度、滋味的层次感,以及是否有苦涩感过重或者回甘不足等问题,并根据这些反馈,去反思和调整下一次的冲泡参数。它没有直接告诉我“这杯茶好不好”,而是引导我去建立一套自我评估和改进的机制。这种注重“数据”和“反馈”的科学方法,让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在教授一种“持续改进”的思维模式,让我明白,每一次的泡茶,都是一次学习和优化的机会。

评分

我当初购买这本书,是因为它名字中带有“国学教养”的字样,我以为它会引导我领略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例如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如何体现在茶道精神之中。然而,书中对此类高深的探讨几乎没有涉及。它将我的注意力引向了更具象的“空间”和“时间”的运用。关于“茶室的布置”与“品饮环境的营造”的章节,详细地讲解了如何从色彩、光线、香薰、音乐等多个维度,去构建一个适合品茶的空间。它告诉我,墙面的颜色应该选择沉静素雅的,不宜过于鲜艳刺眼;灯光要柔和,不宜过强,以营造温馨的氛围;甚至可以适当点缀一些符合季节的装饰品,来呼应自然的时令变化。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书中还专门探讨了“时间”在茶艺中的意义,如何根据不同的茶类,安排品饮的“最佳时间”,例如,清晨适合品饮一些提神醒脑的绿茶,而傍晚则可能更适合一些温和醇厚的红茶。它没有上升到“悟道”的高度,而是将“时间”的概念,具化为具体的品饮场景与策略。这种将理论落到实处,强调环境与时间对品饮体验的影响,让我觉得它更像是一本“生活美学指南”,教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营造恰当的环境,来提升一杯茶的品饮价值。

评分

我本以为这本书会像一本古籍的翻版,充斥着文人墨客的雅致情怀,或者是一部关于茶文化的百科全书。但事实并非如此,它更像是一本技术手册,将茶艺的实践过程分解成一个个可操作的步骤。其中关于茶叶的分类与辨识部分,虽然并未深入到产地、品种的细枝末节,但对于基础的六大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的介绍,却十分清晰明了。它不仅仅是列出名称,而是通过描述它们的基本特征、制作工艺的差异,以及常见的品饮方式,帮助我快速建立起一个基本的认知框架。例如,红茶的“全发酵”,绿茶的“不发酵”,乌龙茶的“半发酵”,这些概念的区分,以及它们如何导致茶叶外形、香气、滋味的显著不同,都被一一阐述。书中还涉及到了一些基础的冲泡手法,比如“洗茶”、“润茶”等环节,以及如何根据不同茶叶的特性,调整浸泡时间、注水方式。它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而是用一种近乎教科书式的语言,将这些技术要点一一呈现。我感觉这本书更多地关注的是“如何做”,而不是“为什么这样做”,它教会了我一套可以复制的流程,让我能够踏实地开始自己的茶艺实践。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茶艺理论与实践》,我带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以及希望借由茶道提升自身修养的期盼。然而,随后的阅读体验,却并未如我预设的那般,深究茶的哲学意境,抑或是那些引人入胜的典故传说。书中所描绘的,更多的是一种更为实际、更为基础的“器”之运用。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从最基础的泡茶器具的辨识、选择、保养开始,细致入微地讲解每一种茶具的材质、形制,以及它们对茶汤风味可能产生的微妙影响。从紫砂壶的透气性与吸附性,到玻璃杯的晶莹剔透如何展现茶叶的舒展姿态,再到盖碗的实用性与多样性,每一个环节都被拆解得极其详尽。我甚至学到了如何根据茶叶的种类,去选择最合适的冲泡器皿,比如绿茶轻盈,适合玻璃或白瓷,更能展现其鲜嫩的色泽;而普洱厚重,则需要紫砂来吸附其陈韵。书中还花费了大量的篇幅,讲解了水质的选择与处理,以及如何精确控制水温,这些看似枯燥的知识点,却直接关系到一杯茶的灵魂。它没有直接告诉我“茶是怎样品味的”,而是通过细致的“器”的讲解,让我明白,要品好一杯茶,首先要懂“器”,懂“水”,懂“火”。这种从“术”到“道”的循序渐进,虽然少了些飘渺的感性,却为我的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原本期待的是能够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那些关于茶与诗词、绘画、哲学之间的深层联系。但这本书似乎将我带到了另一个维度。它更侧重于“人”与“茶”的互动,以及在互动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书中关于“奉茶礼仪”的部分,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讲解端茶、递茶的动作规范,更强调了在整个过程中,茶艺师需要展现出的“静、净、雅”的精神状态。我学到了如何观察客人的需求,如何用恰当的语态进行交流,如何在泡茶过程中保持一种专注而平和的心态。这种对“人”的关注,体现在了每一个细节的描述中,例如,如何调整自己的姿态,才能显得更加谦逊有礼;如何在注水时保持动作的流畅,避免发出不必要的声响。它强调的不是表演,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发自内心的尊重与关怀。读到这部分时,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某个名垂青史的茶人,而是那些在茶馆里,为每一位客人精心泡茶的平凡身影。这本书告诉我,茶艺不仅仅是关于茶本身,更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美好连接,一种无声的沟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