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问题不仅是吃饭和生存的问题,还是意识的生死有无问题。
◎民主是一种方法,使一个国家不在精神上“睡过去”。
◎对善恶的无动于衷是人类精神最可怕的堕落。
◎理性的公民始终不见多起来,善于与民众对话的官员也始终不见多起来。
◎为什么一个国家读书人口的多少也标志着该国的文明程度呢?因为读书不但需要闲暇的时间,同时需要人在那一时段有静好的心情。……一个时段、一个社会将读书当成享受的人多了,证明它留给人的闲暇的时光是充足的,体现了高层面的人性化,同时证明人心的较良好的状态是常态。
——梁晓声
越民主,越成熟
民主是民主国家的必修课。正如世上民主国家还很少的时候,独裁是独裁者们的日日操,专制是专制者们的“养生功”。
独裁肯定专制。但是倘一个国家挺富庶,足以养民于无虞,则独裁就不需要太铁腕,专制也就显得不怎么黑暗。在那一种情况下,独裁是可以独得比较漂亮的,连皇上和国王都愿意表现自己是明君。
唐玄宗李隆基坐天下时,宰相叫韩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韩休,对自己唯一的“顶头上司”也每有冲撞和冒犯,多半是由于皇帝做了什么摆不到桌面上的事。故玄宗若欲放纵一遭,每问左右韩休知否。皇帝何以惧宰相呢?盖因韩休治国有方略,很负责任,使李隆基免操不少心。也有人暗中撺掇李隆基将韩休罢了或干脆杀掉算了,眼不见心不烦啊。唐玄宗却说出一番话--罢休杀休,反掌之事。但他替我将天下处理得如此太平,我怎么能轻率地除了他呢?
杀之随时可杀,这便是独裁肯定专制的规律;不杀是看在有用的分儿上,这便是所谓“明君”的真相。
后来韩休识趣,主动辞职了,怕李隆基迟早会找茬儿杀他,终日声色犬马,力图给皇帝一种再也不过问“政治”的印象,以使其放心。按西方民主的内涵来说,他成了个并未“免受恐惧”的自由的人。
故,说千道万--不理想的民主制度,那也显然比似乎很理想的独裁制度理想一点儿。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事实上,民主当然也是全人类社会的生命。而另一个事实是,对于1949年以后的中国,民主并非必修课,只不过是选修课。专政才是必修课,曰“人民民主专政”。“以阶级斗争为纲”,民主就很尴尬。
20世纪80年代以降,中国逐渐重视起民主来。作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的政治课--民主,在中国,由选修而必修,上升到了“国课”的高度。
尽管如此,为数不少的中国人看西方某些国家的民主,仍觉得像是“戏”,像是“秀”。我们中国人是崇尚庄重的,什么事有“戏”的成分了,有“秀”之嫌了,往往质疑其意义,认为比之于“戏”,比之于“秀”,干脆将某些事仪式化倒还严肃些。这是由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就说西方的竞选吧,你方唱罢我登场,可不像“戏”,可不像“秀”嘛。且慢取笑。那像“戏”、像“秀”的竞选,只不过在我们看来“像”,在人家,那是面向全民的公开答辩,是政治平台上的人物们,在向全民交出民主的论文。
一个国家民主化了,意味着它在政治上成功了。越民主,越成熟。然一个民主制度成熟的国家,年复一年,二十年、三十年、半个世纪,一百几十年后,公民们对于政治那也必然会心生冷漠的。这叫“民主冷感症”。一个民主国家一生出这种病,全民在精神上往往会“睡过去”。
竞选也罢,议会里的争吵也罢,政治人物们的互相批评、指责乃至攻击也罢,其实也都是一种竭尽全力的能动性的体现。为的是证明给人民看--我们充满活力。也为的是暗示人民--别不关心啊,我们的国家可是“公民社会”,我们在进行的事,你们都有责任参与。归根结底,我们是在代表你们进行,为你们进行。
民主国家靠竞选对民众的“公民神经”进行必要的刺激。全民的公民思想意识,才不至于在“民主后”漫长的无动感年代麻木了。
“五四”以前的中国,为什么被视为“东亚睡狮”?
叫我们“狮”,乃因我们人口最多。
叫我们“睡狮”,乃因我们真的是长睡不醒。
清王朝统治的二百多年间,地球西侧正是国国争相实现民主、社会变革天翻地覆之世纪。而清王朝的统治者们,自己却大睁双眼睽瞪国家,唯恐哪儿有人没“睡实”,或假睡。谁如果大声说:“中国怎能这样!”他们便砍谁的头。
正因为当时的中国是这么一种情况,谭嗣同才宁肯用自己的血惊醒中国人。可他被砍头时溅出的那点儿血,又哪够惊醒四万万中国人呢?
加上秋瑾的血,加上许多想要惊醒中国人的人的血,也只不过使少而又少的中国人醒了过来。而使更多中国人醒来的,是八国联军的坚船利炮……故我对于什么“康乾盛世”之说,是很讶然的。比照一下历史看看,不正是在那么一种所谓“盛世”前后,西方正经历着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吗?人家猛醒了,我们还睡眼惺忪的,却大言不惭地说是处在“盛世”里,这样的些个人,似乎至今还没完全睡醒……
人家在比我们早一百多年的时候就从王权的摇篮曲中彻底醒了,并且最不愿看到的,便是“公民”又在民主的摇篮曲中“睡过去”了。“睡过去”了,民主也就不是民主国家的“生命”了。
我们比人家醒得晚,晚很多。故我们看人家,有时看不大懂。民主也是使一个国家不在精神上“睡过去”的一种方法。他们深谙此点。
我们则应多一份虚心,虚心地看,虚心地想。即使并不打算照搬,那也还是要虚心。我们怎么使我们的人民不在改革进程中产生政治冷感心理?
这是一个有必要思考的问题……
民间意识形态与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或不和谐,主要是由民生问题来决定的。当然,这是指处理好了民族问题的前提之下。但人是高级的“动物”,只解决民生问题肯定是不够的。民生质量要求,乃是人民大众的基本权利。诸类民生诉求,皆须经由合法权利得以体现。而一涉及权利,自然也就绕不开民主。故民生与民主,是和谐社会的表里。正如一件较好的衣服要有“里子”,倘竟没有,尽管外表还中看,其实只不过是“样子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也要有“中国特色”的民主。然究竟什么是“中国特色”的民主呢?除了主流即官方一直毫不松懈地,不断加大力度所强化宣传的“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其他方面,估计善于自圆其说者不是太多。
1949年后,中国政治人士们一向认为,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包括政治理论、政权纲领、社会思想、文化、教育。文艺属于文化范畴,也存在于教育界;故彼人士们一向认为,连文艺也应纳入上层建筑来看待之。文艺家们,自然也便都被视为或大或小地能够影响意识形态的人们了。因而是影响国家秩序稳定与否的人们,于是成为风口浪尖上的人们,于是成为宠辱不由自身的人们。当然,宠也罢,辱也罢,通常还是由得自身的。歌功颂德,必受宠也。反之,成为可包容的、被警惕的或活该受辱的人。
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所谓“意识形态”,不仅属于“上层建筑”,也分明属于“下层建筑”了。文化多元化已成为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且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中国大趋势。
于是,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亦在所难免。
所谓意识形态,基本可分为三方面--政治人士们一定要强力推行的政治意识;知识分子们一定要努力发声的知识分子意识;民间必然存在的大众意识。
按照历史之悠久排序,民间意识形态由来最久,是以上两种意识形态的母体。所谓政治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意识形态,都是从民间意识形态分离出去的意识形态。
“人文伊始,文化天下”,指的便是人类文明雏形乍现,民间意识形态也随之产生。其后,从民间孕育了古代知识分子,于是有了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等等古代思想家,起先无不是民间之一员耳。
早期的世界没有政党,只有帝王集团。他们的种种思想,一言以蔽之,便是王权意识形态--总结权谋之术和提升统治之术的意识形态。
政治意识形态,乃近代以来,政党出现以后的意识形态。
民间意识形态、知识分子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三者关系怎样,决定中国更深层的社会稳定与否,和谐与否。这是深于民生问题的稳定,也是深于民生问题的和谐。
1949年以后,政治意识形态试图控制民间意识形态的一概方面,扫荡知识分子意识形态在民间的一概思想影响。连民间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意识形态的共同底线--比如人道主义、同情心、道德感,亦一并以政治意识形态予以批判,希望借此手段,达到政治意识形态一统天下之目的。
政治意识形态是强势的,民间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意识形态是弱势的:故民间意识形态只有慑服于现实,知识分子意识形态只有沉默无声。能利用则利用,不能利用则打压,此种独教式的政治意识形态,在“文革”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民生诉求,于是成为大逆不道之事。
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良心的角色责任,于是被明哲保身所抵消。
但这等政治意识形态,不是起码的科学的意识形态。
因而是不可能持久的。
所以后来发生了“四五”运动。
民间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意识形态都被政治的意识形态逼得走投无路了,完全丧失意识自由的空间不符合人性。民生问题不仅是吃饭和生存的问题,还是意识的生死有无问题。
“四人帮”任意地压迫人性,那么他们的覆灭遂成必然。
历史的教训,值得政治人士们注意。
中国目前的意识形态现状乃是--电台、电视台、某些报刊,仍由政治意识形态牢牢掌控。
知识分子的意识声音,在出版方面还具有一定传播空间。标准时松时紧,空间忽大忽小。
而民间意识形态,则将网络当成了“根据地”。这“根据地”如“星星之火”,每抓住机会,形成一下“燎原之势”。一下而已,一下又一下,“燎”一下即自行熄灭,却一下比一下声势强大,不可小觑。
所以依我看来,目前之中国,似乎正形成着“三足鼎立”的意识形态局面。大幕已然拉开,“演义”还在后头。
政治意识形态仍是最强势的意识形态。但分明地,已淡化了绝对权威,再难以独步天下了。
知识分子意识形态,总体上并不能获得民间的信任。这乃因为,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由于经常表现出投机性、谄媚性,每每沽名钓誉的趋功近利性,在品质方面已被民间打了低分。对于中国知识分子们,这自然是可悲的。但一个事实乃是,某些知识分子正开始重拾良知责任,发挥着促进社会进步的正面作用。
……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情境时的那种不动声色的细腻。他笔下的人物,即使只是匆匆描绘一个侧影,其神态、肢体语言乃至周遭环境的微小光影变化,都组织得井井有条,仿佛是用高清晰度的镜头捕捉下来的慢动作。比如描绘一次日常的会面,他会关注到光线如何折射在茶杯边缘,或者一方在犹豫时下意识摩挲衣角的那个幅度。这些细节并非枝蔓,反而像是支撑起整个叙事骨架的榫卯结构,让整个故事的真实感瞬间拉满。很多时候,我们交流的障碍并非源于词汇的贫乏,而是我们根本没有真正“看见”对方。这本书似乎在用一种近乎人类学观察者的视角,记录下了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的、常常被忽略的非语言信号。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方式都有点不同了,看人也多了一层谨慎的解读,仿佛所有表象之下,都藏着一个更复杂、更丰富的内在剧场。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相当精妙,它并非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像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回旋梯。每一次“回旋”都看似回到了一个相似的主题或情景,但作者总能引入一个新的维度或视角,使读者对前文的理解产生一次微妙的修正和深化。这种“重复中的递进”手法,恰到好处地模拟了我们现实生活中对某一复杂问题的反复咀嚼和思考过程。它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因为漏掉哪怕一个小小的转折,都可能导致对后续章节理解的偏差。我个人认为,这种处理方式是对传统叙事模式的一种大胆挑战,它更偏向于意识流的体验,而不是信息的灌输。它更适合在安静、不受打扰的环境下细细品味,最好是有一杯热饮相伴,让思绪能够随着文字的引导,自由地漂浮和沉淀。
评分坦白讲,初读时我有点被作者那略带疏离感的笔触所迷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玻璃墙外观察一个精致的生态瓶。文字是优美的,逻辑是清晰的,但情感的温度似乎被刻意调低了。然而,当我读到中间部分,那些看似独立的片段开始通过一种难以察觉的内在逻辑相互连接时,那种疏离感才慢慢消退。我开始明白,这种“保持距离”的叙事策略,恰恰是为了避免作者的主观情绪过度干预读者的独立思考。它提供的是一套精密的工具和观察模型,而不是一份标准化的情感报告。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观察的艺术”的教科书,它教会你如何抽离出来,以一种更为客观、更具穿透力的目光去审视日常的互动与反应的模式。这是一次需要耐心的阅读旅程,但最终的回报,是一种对自身认知框架的重新校准。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一种沉静的力量。在信息碎片化和观点极化日益严重的当下,我们太习惯于用最直接、最尖锐的语言来表达立场。然而,这本书却选择了一种近乎冥想式的探寻。它不急于给出一个答案,也不急于去“赢”得任何一场虚拟的交锋。它更多的是在探讨“如何去感知”以及“感知是如何被建构”的过程本身。作者似乎对人性深处的矛盾性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并不回避那些让人感到不适的灰色地带,反而坦然地将其铺陈开来,供人审视。这种“接受不完美”的姿态,反而赋予了文字一种极强的包容性和治愈感。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剂,而是提供了一面真实的镜子,让我们得以直面自身复杂性的同时,也获得了与这份复杂性和解的勇气。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品味,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一看就知道是精心制作的。我最初是被这个封面吸引的,但真正让我沉浸其中的,是作者行文时那种微妙的节奏感。他似乎总能找到最恰当的词汇来描绘那些转瞬即逝的、难以言喻的内心波动。很多社会学或心理学的著作往往过于学术化,读起来像是在啃干巴巴的理论,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充满了文学的韵味。它没有直接给出什么宏大的结论,反而更像是一场温柔的引导,领着读者在文字构筑的空间里自行探索。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时不时会停下来,不是为了查阅某个生僻的典故,而是因为某句话触动了内心深处某个未曾被命名的角落。那种感觉很奇妙,像是多年未联系的老友,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突然精准地道出了你近况的全部心绪。这种共鸣感,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显得尤为珍贵,它超越了简单的信息传递,上升到了一种精神层面的契合。
评分还没看,,应该还行吧,
评分从理论的角度丰富了我关于理论基础,完善了知识结构
评分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梁老师新书,必须支持
评分OK
评分值得购买,很实用的书。
评分网络的兴起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评分国人辩论的表情
评分值得购买,很实用的书。
评分针对当下国情、民情、士情,纵论网络文化、大众情绪、民生问题,呼唤理性提升与人文化育。带你看懂急剧变化的当下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