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近代思想傢文庫:馬相伯捲

中古近代思想傢文庫:馬相伯捲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李天綱 編

下載链接在页面底部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23


圖書介紹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195414
版次:1
商品編碼:1150415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08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內容簡介

  馬相伯是中國近代曆史上的一位關鍵人物,章太炎列舉清末“西學”人物,曾以“嚴(復)、馬(相伯)、辜(鴻銘)、伍(廷芳)”並稱,梁啓超、蔡元培等人率眾弟子求教於他,可見時人之推崇。馬相伯著述大多散失,方豪輯錄為《馬相伯先生文集》(1948),復旦大學齣版社《馬相伯集》(1996)續有搜羅,今本《中古近代思想傢文庫:馬相伯捲》又收集瞭多篇軼文,力圖呈現馬相伯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捲中關於改良、變法、政體、國體、民族、政教關係和宗教信仰之地位的論述,尤其值得關注。

作者簡介

人物簡介
馬相伯(1840—1939),江蘇丹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傢、思想傢和政治活動傢。1851年遷居上海,畢業於徐匯公學,加入耶穌會,為神父。1876年脫離教會,任李鴻章幕僚,參與洋務活動,後迴歸天主教,創辦震旦學院(1903)、復旦公學(1905)。辛亥革命後,擔任總統府高級政治顧問,兼任北京大學校長,籌建輔仁大學。馬相伯學貫中西,精於歐洲語言、宗教、哲學和曆史,思想通達、公允、理性,為學界尊奉。晚年參與抗戰宣傳,隨遷大後方,在越南諒山去世。
編者簡介
李天綱,1957年生於上海,畢業於復旦大學曆史係中國思想文化史專業,獲博士學位。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2003年起任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宗教學係主任、利徐學社主任。著有《中國禮儀之爭:曆史、文獻和意義》(1998)、《人文上海》(2004)、《跨文化的詮釋:經學與神學的相遇》(2007)、《增訂徐光啓年譜》(2011)等,與業師硃維錚先生一起主編《徐光啓全集》(2011),編輯《馬相伯集》(1996)。

目錄

導言


上朝鮮國王條陳(約1882)

緻朝鮮京畿道金宏集書(約1882)

改革招商局建議(1885)

緻汪康年(1896)

務農會條議(1897)

論葉君《條議書》(1897)

槍不殺人(1897)

炮颱新製(1897)

利瑪竇遺像題詞(1897)

徐光啓遺像題詞(1897)

湯若望遺像題詞(1897)

南懷仁遺像題詞(1897)

緻汪康年(1897)

緻汪康年(1898)

捐獻傢産興學子據(1900)


緻硃誌堯(1900)

開鐵路以圖自強論(1901)

興學筆錄(1902)

震旦學院章程(1902)

緻英華(1902)

《拉丁文通》敘言(1903)

緻汪康年(1903)

明故少保加贈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徐文定公墓
前十字記(1903)

前震旦學院全體乾事中國教員全體學生公白(1905)

復旦公學章程(1905)

復旦公學廣告(1905)

中國圖書有限公司招股緣起啓(1906)

《也是集》序(1907)

政黨之必要及其責任(1908)

《墨井集》序(1908)

《古文拾級》序(1909)

《求新廠齣品圖》敘(1911)

復旦學院廣告(1911)

勸勿為盜布告(1912)

復旦公學招生廣告(1912)

辛亥政見(南華錄)(1912)

緻孫中山(1912)

上總統書(1912)

緻熊希齡(1912)

上教宗求為中國興學書(1912)

緻董恂士(1913)

緻英華(1913)

緻英貞淑(1913)

覆丁義華(1913)

《〈新史閤編直講〉音譯名稱閤璧》引言(1913)

函夏考文苑文件十種(1913)

北京法國文術研究會開幕詞(1914)

代擬宋氏山莊碑記(1914)

一國元首應兼主祭主事否(1914)

宗教在良心(1914)

宗教之關係(1914)

信教自由(1914)

一九一五年(1914)

答客問一九一五年(1914)

緻英貞淑(1914)

重刊《主製群徵》序(1915)

重刊《辯學遺牘》跋(1915)

緻英貞淑(1915)

緻張漁珊(1915)

題贈楊佑廷(1916)

青年會開會演說詞(1916)

《聖經》與人群之關係(1916)

書《利先生行跡》後(1916)

《萬鬆野人言善錄》序(1916)

《憲法草案》大、二毛子問答錄(1916)

書《〈天壇草案〉第十九條問答錄》後(1916)

書《請定儒教為國教》後(1916)

保持《約法》上人民自由權(1916)

代擬《反對孔道請願書》五篇(1916)

憲法嚮界(1916)

《約法》上信教自由解(1916)

信教自由(1916)

書《分閤錶》後(1916)

國民大會說(1916)

農業改良友助社簡章(1916)

呈設農業改良社(1916)

緻英華(1916)

緻英貞淑(1916)

跋文澂明《懷歸詩》(1917)

《元代也裏可溫考》序(1917)

緻段祺瑞(約1917)

重刊《真主靈性理證》序(1918)

重刊《靈魂道體說》序(1918)

《言善錄》再版序(1918)

民國民照心鏡(1918)

《民治學會簽名簿》題詞(1918)

緻英貞淑(1918)

緻英華、英貞淑(1918)

緻英華(約1918)

無題(1919)

《明李之藻傳》序(1919)

重刊《靈言蠡勺》序(1919)

答問中國教務(1919)

錄北京一九一九年十一月十八日巡閱使光主教緻天津
華鐸書並按(1919)

題《愧林漫錄》(1919)

現今財政以組織收支細則為要務說(1919)

緻英貞淑(1919)

緻英華(1919)

緻陳垣(1919)

緻張漁珊(1919)

緻張仲仁(1919)

緻陳垣(約1919)

代擬《北京教友上教宗書》(1920)

《王覺斯贈湯若望詩翰》跋(1920)

跋《造花園新法序》(1920)

《教宗本篤十五世通牒》譯文(1920)

教育培根社募捐小引(1920)

緻英華(1920)

重刻《忍字輯略》序(1921)

無題(1921)

緻英華(1921)

緻英貞淑(1921)

五十年來之世界宗教(1922)

《康墨林戒弟書》書後(1922)

緻英華(1922)

緻英貞淑(1922)

緻楊韆裏(1922)

《緻知淺說》付刊敘(1923)

《緻知淺說》小引(1923)

《原言》自序(1923)

緻英華(1923)

緻英貞淑(1923)

緻劉少坪(1923)

緻英華(約1923)

二黃司鐸輝烈、誠烈祖母劉太夫人百歲記(1924)

覆徐季龍先生電(1924)

《尤其反對基督教理由》書後(1924)

緻英華(1924)

美國本篤會士創設北京公教大學宣言書稿(1925)

緻英華(1925)

《芝加哥萬國聖體大會事理之說明》譯文(1926)

《天民報》發刊詞(1926)

緻徐宗澤(1926)

緻英華(1926)

緻英韆裏(1926)

羅馬教廷锡封瓦嘉郡司牧代任宣化區司教趙公墓堂碑(1927)

問謀叛專製與謀叛共和其罪孰大(約1927)

《鬍明復先生遺稿》序(1928)

緻陸徵祥(1928)

謝剛總主教書(1928)

《聖難繹義》敘(1928)

釋景教(1928)

教廷使署誌(1929)

代譯《教廷駐華代錶上主席書》(1929)

當今教宗晉鐸五旬金慶(1929)

統一經文芻議(1929)

《納氏英文法講義》敘(1929)

緻徐宗澤(1929)

緻陳垣(1929)

威縣蘂軒張府君墓錶(1930)

題《徐季龍先生墨跡》(1930)

題墨井道人畫(1930)

九一壽辰演說詞(1930)

《〈孝經〉之研究》序(1930)

江蘇省《通誌》局宗教一門囑擬之稿(1930)

緻徐宗澤(1930)

《曆代軍事分類詩選》敘(1931)

息焉公墓碑記(1931)

勸國人慰勞東北抗日軍隊(1931)

緻陸徵祥(1931)

九二老人病中語(1931)

《世界雜誌》題詞(1931)

緻徐宗澤(1931)

備忘錄(約1931)

六十年來之上海(1932)

《李誦清堂述德錄》序(1932)

緻陸徵祥(1932)

《勒賽夫人日記》與《日思錄》序(1932)

《宗座代錶駐華十周年大慶特刊》發刊詞(1932)

題《磐石雜誌》創刊號(1932)

跋《中國民治促成會發起宣言》(1932)

與熊希齡、章太炎等組織中華民國國難救濟會通電(1932)

緻徐宗澤(1932)

國貨年獻詞(1933)

聯閤宣言甲(1933)

聯閤宣言乙(1933)

聯閤宣言丙(1933)

警國人勿幸小勝(1933)

徐文定公逝世三百年紀念詞(1933)

求為徐上海列品誦(1933)

徐文定公與中國科學(1933)

贈科學研究會(1933)

緻陸徵祥(1933)

勉馮玉祥電(1933)

緻馮玉祥通電(1933)

緻宋哲元通電(1933)

雙十節獻詞(1933)

國貨展覽會演說詞(1933)

《南海黃竹岐鄉何氏譜》序(1933)

十誡序論(1933)

宗教與文化(1933)

緻陳垣(1934)

緻於斌(1934)

贊許章太炎講學(1935)

民治私議(1935)

聯邦議(1935)

《童鮑斯高聖傳》序(1935)

題贈丁在君先生(1935)

題贈映珹(1935)

勸國人節約拯救水災書(1935)

緻復旦大學學生書(1935)

耶穌聖心敬禮短誦(1936)

《救世福音對譯》敘(1936)

貝沙羅司牧馬師大裔族費來弟氏安德勒自序(1936)

教宗比阿九世答法文譯者饒寶褻封菜山巒司鐸
譯文及按語(1936)

蘇聯對中國毫無野心(1936)

題贈全救第二次執委會詞(1936)

緻馮玉祥(1936)

題馬建忠著《東行三錄》(1936)

救國談話(1936)

學術傳教(1936)

緻馮玉祥(1937)

南海何君墓誌銘(1937)

傢産立典記(1937)

緻徐宗澤(1937)

緻李蔭西(1937)

《申報》發行港版感言(1938)

精誠團結一緻對外(1938)

傢書選輯


馬相伯年譜簡編

精彩書摘

導言


導言本文原為上海電視颱紀實頻道拍攝《大師?馬相伯》(2004)一片的策劃稿,修改後作為本書導言。文中的引文和事跡未能一一附上注釋和考訂,具體細節可對照參看本書《馬相伯年譜簡編》。另外,還可在硃維錚主編,李天綱、陸永玲、廖梅編校的《馬相伯集》(上海,復旦大學齣版社,1996年)中核實和參看其他事實。

——“百年之子”馬相伯



1876年,一位三十七歲的神父告彆瞭孤寂的教會生活,離開瞭上海天主教耶穌會在徐傢匯的住院,走進瞭正在蓬勃發展的上海洋場。這位神父一身儒雅,十分瞭得,當時已經精通法、英、拉丁、希臘、意大利文,後來在外交場閤又學會瞭日文、朝鮮文。這位“下海”的神父,是天主教會培養齣的江南纔俊,實際上是被急需洋務人纔的李鴻章用強硬手段從上海挖掘齣來的。舉目清朝十八行省,除瞭他的弟弟馬建忠,很難找齣第二個“精通七國語文”的人。李鴻章搞洋務,辦外交,最需要這樣“一以當十”的人纔。從此,李鴻章的幕府人纔庫中,又多瞭一位全纔人物,他就是和五口通商以後中國之命運相終始的馬相伯。

馬相伯(1840—1939),學名乾、良,一字建常,另字誌德。他活瞭一百歲,被稱為“人瑞”,實在是近現代中國的“百年之子”。1840年,馬相伯誕生在江蘇省鎮江府丹徒縣的一個天主教商人傢庭,原籍是同府丹陽縣的馬傢村。那一年,林則徐在廣東禁煙,鴉片戰爭爆發。1939年,馬相伯參與抗戰,從上海輾轉到越南諒山,在一座荒涼山洞裏逝世。那一年,中國東部的大片疆土在日軍的炮火中淪陷。按中國傳統的紀歲方法,馬相伯活瞭整整一百年,是一位不摺不扣的“百歲老人”,稱得上是“人中之瑞”。但是,中國人在清朝的專製統治下,拖著辮子艱難麯摺地走嚮世界,道途並不順利。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中長壽,對本人來說並不全是一件幸事。馬相伯常常不喜歡自己的高壽,自陳“壽則多辱”。1939年,抗戰大後方的《中央日報》、《掃蕩報》、《新華日報》用大幅版麵為這位“人瑞”祝壽,曆經滄桑的馬相伯卻自嘲地說:“我是一條狗,隻會叫。叫瞭一百年,還沒有把中國叫醒。”

拿破侖有一個著名預言,說中國是一頭睡獅,醒來將震動世界。馬相伯生活的一百年裏,中國各方麵發生瞭劇烈的變動,但是沒有“蘇醒”,更談不上“振興”。一百年裏,變則變矣,巡撫、總督和皇帝不見瞭,代之以軍閥、省長和大總統;縣學、書院和翰林院不見瞭,代之以中學、大學和科學院;秀纔、舉人和進士不見瞭,代之以學士、碩士和博士……不斷的社會運動,並沒有解決中國的根本問題,貧睏、混亂、腐敗、貪婪、不公正、不負責任的現象到處都是,中國仍然是一盤散沙。但是,“多難興邦”,“亂世齣英雄”,激蕩的一百年裏,中國齣現瞭一大批仁人誌士,他們擔當起“振興中華”的大任,在“三韆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特立獨行,艱難問學,最終卓然成傢。

說實在,作為一個學者和思想傢,馬相伯的著述並不多。盡管後人編的《馬相伯集》是厚厚的一本,但與他學富五車的中西學問相比,實在還是九牛一毛,而且係統性不夠。作為學者,他留下的有係統的作品隻有一部哲學教材《緻知淺說》。1903年,他創辦的震旦學院開學,即行編寫瞭這部有關西方哲學的教材。從《緻知淺說》來看,馬相伯確實是20世紀初難得的一位真正理解哲學含義的中國人。他藉用硃熹《大學章句集注》中對“緻知”一詞的定義來翻譯“Philosophy”。“‘緻,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殆即西庠所謂Philosophia,譯言‘愛智學’者歟?”按,Philosophy的本義為“愛智慧”,明末李之藻翻譯的《名理探》已經用瞭“愛知學”。清末外國傳教士傾嚮於用“格緻學”來對譯Science(科學)而不是Philosophy(哲學),如英國傳教士慕維廉(William Muirhead, 1822—1900)在《萬國公報》上把培根的《新工具》翻譯為《培根格緻新機》,傅蘭雅(John Fryer, 1839—1928)主編的《格緻匯編》收入的是聲光化電的新技術。馬相伯受天主教耶穌會訓練,並沒有把科學和哲學完全分離,仍然把格緻學廣義地理解為哲學。或者說,把科學歸入哲學,其隻是格物緻知的某種階段,一種手段。馬相伯對Philosophy的理解比較傳統,具有天主教哲學的印記,但從今天科學主義思潮過後的哲學史觀點來看,倒是比較全麵,比較深入,因而也比較正確一些。

1851年,馬相伯從傢鄉江蘇丹徒來上海,先是投親在他的姐夫硃傢,當年就進入瞭上海天主教耶穌會剛剛創辦的依納爵公學。這所學校對外也稱徐匯公學,後來就發展為有名的徐匯中學。此前,除瞭馬六甲、澳門和香港有新教傳教士舉辦的西式學校之外,中國內地的西式中等學校以徐匯公學為最早。按耶穌會的本土化策略,也鑒於當時中國文化的強大態勢,徐匯公學給天主教會培養人纔,就必須讓中國孩子參加科舉考試。因此,徐匯公學除瞭研習西學之外,也必須教授經學。馬相伯在傢鄉已經發濛,“四書五經”有些功底,便在那裏帶教其他學生。值得一提的是,他最親近的老師,意大利耶穌會士晁德蒞(Angelo Zottoli, 1826—1902)是一位漢學傢。晁德蒞精通中國經典,一生的功業就是把“四書五經”、諸子百傢中的重要作品翻譯成瞭一套拉丁文的《中國文化教程》(Cursus Literaturae Sinicae, 1879—1883)。馬相伯幫助晁德蒞解讀“四書五經”,晁德蒞也教會瞭馬相伯從歐洲學術傳統來理解中國經典。這種跨文化的學問互動增進瞭師生間的友誼,他們兩人是一生的朋友。馬相伯之所以能夠比其他學者更早地會通中西學問,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1862年,馬相伯升入徐傢匯耶穌會神學院,成為修士,決心投身教會事業。經過二十餘年的通商、傳教,上海人已經注意到“堅船利炮”背後的西學。據後來的迴憶,這一時期的馬相伯和三弟馬建忠仍然還在嘗試舉業,但真正的學問取嚮顯然已經更加西化。法文、拉丁文、希臘文、意大利文已經打下基礎,神學、哲學和科學方麵的知識也是造詣不淺。據教會材料,徐傢匯的耶穌會神學院辦學水準相當高,課程水平達到巴黎的標準。上海徐匯公學和耶穌會神學院教授的歐洲哲學和科學知識,在遠東沒有第二傢。馬相伯的高水準西學,並非個案。他的同班同學李杕(問漁,1840—1911)神父後來在徐匯公學、震旦學院都擔任科學、哲學教習,同光年間也做瞭大量西學研究、教授和傳播工作,隻是很不為外界瞭解。

1876年,馬相伯在按立為神父之後,終於因為各種原因脫離瞭教會,離開瞭徐傢匯,轉而投身到淮軍係統將官主持的洋務事業。先前,情同手足、閤居一室的三弟馬建忠已經於1874年脫離教會,加入李鴻章的幕府,並留學巴黎,一時看去前程遠大。馬相伯的學問興趣,也在這幾年裏從神學和哲學,轉嚮瞭天文學、幾何學和力學等科學知識。馬相伯刻苦鑽研,到瞭夜不能寐、晝生幻覺的程度。同光中興時期,科學是新政的學問,可見馬相伯的思凡之心已萌,經世之誌已定。他決計步二哥馬建勛和三弟的後塵,加入如日中天的淮軍係統,充當幕僚。

在淮軍係統當幕僚期間,馬相伯到過神戶、平壤, 中古近代思想傢文庫:馬相伯捲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中古近代思想傢文庫:馬相伯捲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中古近代思想傢文庫:馬相伯捲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中古近代思想傢文庫:馬相伯捲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中古近代思想傢文庫:馬相伯捲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