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唐代观音画像研究

莫高窟唐代观音画像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史忠平 著
图书标签:
  • 莫高窟
  • 唐代艺术
  • 观音画像
  • 佛教艺术
  • 敦煌学
  • 壁画研究
  • 艺术史
  • 宗教艺术
  • 丝绸之路
  • 中国美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771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801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莫高窟自前秦建元二年创建起,先后经历了十个 朝代。在这些大兴佛事的朝代中,唐代堪称三*:它 是我国封建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时代, 是莫高窟造窟多的时代,同时也是莫高窟绘画为 辉煌灿烂的时代。绘制于此时期的观音画像,无疑是 整个唐代观音信仰及文化在绘画领域内的直接反映, 其地域性、集中性、连续性及艺术性均为国内其他地 方所不具备。
  《莫高窟唐代观音画像研究》以莫高 窟唐代壁画、绢画、麻布画及纸画中的观音画像为样 本,结合宗教、历史等学科,从五个方面对其进行全 面而深入的研究:一、对其在莫高窟及英、法、俄等 地的分布进行调查、统计;二、对处于说法图、经变 画中的观音画像以及密教、单体观音画像的宗教内涵 、造像源流与相式种类进行全面分析;三、对观音手 姿与持物的喻意、造型、图案等作了探讨和分类;四 、从美术史的角度,对其风格与流派、画体与画样、 粉本与圆光及其与仕女画之问的关系等进行多方位阐 释;五、对莫高窟唐代观音画像进行佛教美学、绘画 美学的分析。

目录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三研究对象、视角、目的及章节分布
第一章 莫高窟唐代观音画像概述
第一节 印度观音信仰及造像入华史描述
第二节 莫高窟唐代观音画像概述
第二章 奠高窟唐代说法图中的观音画像
第一节 观音三尊像的信仰转换及其图像演变
一印度早期的观音三尊像
二观音三尊像信仰系统的转变
三三尊式造像中观音图像特征的演变
第二节 莫高窟唐代说法图中的观音画像
第三节 观音、地藏的组合样式
一现世拯救与地狱拯救的结合
二净土往生与地狱拯救的结合
三莫高窟唐代观音与地藏组合画像
第三章 莫高窟唐代经变画中的观音画像
第一节 净土经典的输入与净土往生型观音信仰的盛行
第二节 西方净土变中的观音画像及相关问题
一净土经变中观音的图像特征
二“偶像式”构图中的次中心
三“偶像式”构图中观音的观看方式
四《十六观》中的观音画像
第三节 观音救难经典的输入与流传
第四节 观音变相中的观音画像及相关问题
一构图模式与观音的画像特征
二观音变相中的“位”
三观音三十三现身与世俗人物画
四观音经变中的格套与榜题
第四章 莫高窟唐代密教观音画像
第一节 唐代敦煌密教的发展与莫高窟密教观音概况
一初唐敦煌密教与莫高窟密教观音
二盛唐敦煌密教与莫高窟密教观音
三中唐敦煌密教与莫高窟密教观音
四晚唐敦煌密教与莫高窟密教观音
第二节 莫高窟唐代十一面观音画像
一手臂数量与手印持物
二面相的选择与排列
三姿势面向
四眷属
第三节 莫高窟唐代不空捐索观音画像
一手臂数量与手印持物
二面数、眼目与面相
三姿势、眷属、鹿皮衣
第四节 莫高窟唐代如意轮观音画像
一手臂数量与手印持物
二姿势面向及眷属
第五节 莫高窟唐代千手千眼观音画像
一手臂数量与手印持物
二眼目、面相及其排列
三姿势、眷属
第六节 密教观音画像的艺术特色
一密教观音像的画法
二信仰混融与形象互借
三形体的共用与互生
四静穆与律动
五对称布局与结构样式
六显性圆与隐性圆
第五章 莫高窟唐代单尊观音画像
第一节 龛外两侧的单尊观音画像
第二节 窟门两侧的单尊观音画像
第三节 屏风及南北壁的独尊观音画像
第四节 敦煌遗画中的单体观音画像
一幢幡中的观音像
二大幅绢画中的观音像
三非悬挂类观音像
第六章 莫高窟唐代观音画像的手姿与持物
第一节 观音手印及其多义性图像模式
第二节 “莲花手”观音与持莲花手姿
第三节 杨枝观音与持杨柳手姿
第四节 净瓶与观音持瓶手姿
一净瓶与观音的关系
二观音净瓶手的持姿
三观音净瓶的造型及图案
第五节 观音手姿的艺术特点
第七章 莫高窟唐代观音画像与美术史诸问题
第一节 莫高窟唐代观音画像的风格与流派
一印度风格
二中印混合风格
三时代风格
第二节 莫高窟唐代密体与疏体观音画像
第三节 莫高窟唐代观音画像与“四家样”
一“吴家样”与“曹家样”
二“张家样”与“周家样”
第四节 莫高窟唐代女性观音画像与仕女画之关系
一唐代审美语境与莫高窟女性观音画像
二莫高窟唐代女性观音画像与仕女画的关系
第五节 莫高窟唐代观音画像的画稿与圆光
一画稿
二圆光
第六节 莫高窟唐代观音画像转译与释读的反思
附论 浅析莫高窟观音画像的美学意味
参考文献
附插图来源
后记

前言/序言

unll




敦煌壁画中的艺术流变与宗教信仰:丝路沿线十六国至元代佛教造像研究 本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敦煌莫高窟这一世界级的艺术宝库,以其跨越千年的佛教壁画与彩塑造像为核心研究对象,旨在系统梳理自十六国初期至元代近千年间,敦煌佛教艺术在风格、题材、技法以及宗教内涵上所经历的深刻演变与区域性影响。本书力求超越单纯的断代史梳理,深入探讨敦煌艺术如何作为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物质载体,映照出不同历史时期中原、西域乃至更广阔地区的宗教信仰变迁与世俗审美趣味的转向。 第一部分:早期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十六国至北魏时期的敦煌佛教艺术(约366年—534年) 本部分考察敦煌石窟艺术的肇始与初步成熟阶段。十六国时期,以沮渠凉州政权和北凉为代表的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直接催生了莫高窟早期的开凿。我们首先分析了这一时期壁画的“西域风格”特征,包括源自犍陀罗和中亚的样式对早期造像(如覆斗顶佛像、犍陀罗式佛衣)和壁画(如菱格画、赤褐色调、浓重线条)的影响。重点探讨了早期匠师如何将印度、中亚的艺术母题本土化,形成了敦煌艺术的初始基因。 北魏的统一对敦煌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本书详细剖析了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下,敦煌艺术内部发生的剧烈变革: 1. “秀骨清像”的引入与在地化: 分析了北魏中期以后,壁画中佛像面相由早期略显粗犷转变为清瘦、高鼻深目、褒衣博带的“秀骨清像”风格,并考察了这一风格在敦煌壁画中所体现出的地方性调整,如袈裟衣纹的简化与本土化处理。 2. 本生故事与经变画的成熟: 详尽辨析了早期经变画的叙事结构,如《九色鹿本生》、《须摩提女缘起》等,如何以通俗易懂的连环画形式,服务于当时佛教的广泛传播需求。 第二部分:盛世气象与多元并蓄——隋唐五代时期的敦煌艺术高峰(约581年—907年) 隋唐时期是敦煌艺术发展的鼎盛阶段,也是本书论述的重中之重。这一时期,敦煌艺术全面吸收了长安、洛阳等大都会的艺术精华,并将其推向成熟。 1. 隋代过渡期的探索: 隋代作为南北的桥梁,其艺术特征表现为承上启下的过渡性。我们分析了隋代造像在“丰腴”与“写实”间寻找平衡的努力,以及壁画中开始出现的、更具动态感的伎乐天和供养人形象。 2. 盛唐气象的全面展现: 盛唐(约705年—755年)壁画以其雄浑、饱满的时代精神著称。本书重点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 大尺幅经变画的结构与叙事: 以《弥勒变》、《法华经变》为例,剖析其复杂的画面布局、高超的空间处理技巧以及繁复的细节描绘,揭示了唐代工匠对整体构图与节奏感的完美把握。 供养人群像的世俗化: 详细考察了唐代供养人行列的服饰、发型、礼仪,揭示了敦煌供养人像由早期程式化向高度写实化发展的过程,以及其所反映的社会阶层与政治地位的变化。 菩萨形象的“人化”倾向: 分析了唐代菩萨形象如何摆脱早期略显稚嫩或僵硬的形态,转变为雍容华贵、情感丰富、极具人性的审美典范。 3. 中晚唐的地域性与审美迟滞: 吐蕃占领时期(约781年—848年)的艺术风格具有显著的异域色彩。本节探讨了吐蕃风格如何影响了晚唐洞窟的色彩运用、面部特征以及部分密宗题材的引入。回鹘归义军统治下的晚唐,则展现出一种精致化、细腻化,但略显程式化的艺术趋向。 第三部分:密教渗透与世俗化转向——宋、元时期的敦煌艺术(约1036年—1368年) 宋代至元代,随着中原王朝对河西走廊控制力的减弱,敦煌艺术进入了其历史的最后一个重要阶段,表现出强烈的宗教转向和地方化特征。 1. 宋代(西夏时期)的审美趣味: 西夏统治下的敦煌艺术,大量吸收了宋代中原的审美趣味,但同时也融合了西夏本土的宗教偏好。重点分析了这一时期壁画色彩的相对晦暗化、线条的柔弱化,以及经变题材的简化趋势。 2. 元代的佛教融合与“藏传”影响: 元代是蒙古帝国统一的时代,西藏佛教(藏传佛教)对敦煌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本书详细考察了壁画中密宗本尊(如大威德明王、金刚亥母)、坛城结构以及水月观音等题材的增多,并对比分析了这些新题材在造型、手印、仪轨上的表现与早期汉传密教(如唐代所见的密教元素)的差异。元代造像中表现出的圆润、富有张力的体量感,是研究这一时期艺术转型的关键线索。 第四部分:技术与材料的变迁——敦煌壁画的颜料、基底层与临摹技法研究 本书非但关注图像学,更深入探讨了艺术的物质基础。通过对敦煌不同时期洞窟壁画的材料分析,本部分揭示了技术变革如何反作用于艺术风格: 1. 颜料的地域性与稀有性: 比较了十六国时期使用较为粗糙的矿物颜料与唐代广泛使用高纯度朱砂、石青、石绿的对比,分析了颜料质量对画面鲜亮程度和保存状况的影响。 2. 壁画底层的演变: 考察了从早期较为粗糙的草泥层到唐代精细的石灰基底层在吸收色彩和精细刻画方面的技术优势。 3. 线条的“功力”体现: 详尽对比了不同时期用于勾勒人物轮廓的线条(如北魏的刚劲、盛唐的圆润、晚唐的纤细),并探讨了这些线条在不同绘画工具和技法下的表现力差异。 结语 本书最后总结了敦煌艺术在近千年间,如何从对域外艺术的模仿、吸收,到在本土环境中发展出独步天下的辉煌气象,再到在王朝更迭中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与最终的融合归宿。敦煌艺术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载体,更是中古丝绸之路上物质流通、审美趣味、民族交流的百科全书式的记录。本书旨在为理解中国艺术史中“中心与边缘”、“本土与外来”的复杂关系提供一个宏大且细节丰富的个案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最深刻的体会是作者在梳理艺术脉络时的那种细腻与克制。他似乎并不急于抛出宏大的论断,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稳健的路径,通过对具体图像符号的拆解和比对,构建起唐代观音形象的演变图景。这种研究方法,避免了许多同类研究中常见的“以偏概全”的弊病,每一步论证都有扎实的图像证据支撑。尤其是关于“舟中观音”和“水月观音”题材在不同时期造型特征的细微差异分析,那段论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将看似相似的图像,剖析出了内在的时代精神和审美取向的转折点,让人不禁拍案叫绝,意识到原来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的微妙变化背后,蕴含着如此深厚的文化意涵。

评分

坦白说,初次拿起这本厚重的著作时,我有些担心其学术性会过于枯燥晦涩,毕竟涉及的是考古学和宗教艺术史的交叉领域。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叙事流畅,逻辑清晰,即便是对于非专业出身的爱好者而言,阅读起来也保持了相当高的可读性。他巧妙地将严格的学术规范与生动的文本描述结合起来,使得那些复杂的图像学概念不再是高悬于空的理论,而是可以被直观理解的历史碎片。例如,在探讨盛唐气象对观音造像风格影响的那一章,作者运用了大量对比鲜明的视觉案例,将抽象的“丰腴健美”具象化,读来酣畅淋漓,知识的吸收过程是愉悦且高效的。

评分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宗教图像中的“世俗化”倾向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唐代佛教艺术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其世俗化和生活化,观音的慈悲形象越来越贴近人间烟火。这本书没有简单地将此归结为“艺术的退化”或“信仰的流变”,而是将其置于唐代社会经济结构、女性地位变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作者提出的关于“审美舒适度”对宗教画像接受度的影响的观点,非常具有启发性。它引导我们思考,艺术的生命力往往来自于它与时代精神的共振,而非仅仅是教义的僵硬执行。这使得整本书的探讨格局被拔高,不再局限于美术技法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人”与“信仰”之间复杂互动的深刻洞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而又内敛的墨绿色封面,配合烫金的标题字体,散发着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触感上,纸张的纹理细腻,翻阅时能感受到制作者的用心。内页的印刷更是无可挑剔,特别是那些需要高精度复制的图像资料,色彩还原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历经千载风霜的壁画细节,也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那些斑驳的痕迹、颜料的层次变化,仿佛触手可及。整体而言,这是一本从外到内都体现出专业水准和匠人精神的艺术画册,光是摆在书架上,就已然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藏品,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工艺品。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让人在尚未深入文本之前,就已经对作者和出版方抱持着极高的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对图像学文本的深度挖掘和背景还原。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时间在敦煌石窟现场的田野调查上,这使得他对于每一幅画像所处的洞窟环境、光照条件以及当时的营造背景有着旁人难以企及的理解。他不仅仅在“看画”,更是在“阅读”画作周遭的语境。例如,他对供养人题记与画像风格的关联性分析,揭示了地方社群的审美偏好是如何反作用于官方标准的,这种自下而上的文化流动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唐代多元文化景观的认识。这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史陈述,而是一部融合了社会史、宗教史的综合性研究,视角广阔,立意深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