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介绍了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40多年的修复实践经验和宝贵的国际修复经验,涵盖了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绘画作品保护与修复的主要方法,旨在系统地介绍绘画作品保存和修复的方法
内容简介
《俄罗斯当代文化艺术及研究译丛:架上油画的保存与修复》是以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的修复师们40多年的修复实践经验和宝贵的国际修复经验为基础编写而成的。作者认真参考了有关绘画修复的历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各种著作。关于绘画材料和技法的信息引用了已发表的各国专业的科研结果。但《俄罗斯当代文化艺术及研究译丛:架上油画的保存与修复》不能作为自创的、非职业化的修复活动的指导原则,因为那必将导致对作品的伤害和损坏。
《俄罗斯当代文化艺术及研究译丛:架上油画的保存与修复》内容涵盖了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绘画作品保护与修复的主要原则和方法论,同时提出了要对油画作品修复系统性工程的所有指导性原则进行全面研究的课题。在保护一修复活动中没有万能的方法,就像没有两幅一模一样的作品一样。只有总体的指导性建议,以及数量庞大的个体解决方案——甚至对一幅作品的不同部位也要采取不同的修复方法和材料配方。因为对每幅作品的修复干预不仅是技术方面的,而且还有道德和美学层面的。
作者简介
尤里·鲍勃洛夫,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副校长、艺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著名修复理论家、艺术史学家。
菲利普·鲍勃洛夫,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艺术学副博士、油画修复系副教授。
王金玲,长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教授。1970年1月生,1992年毕业于四平师范学院(现吉林师范大学)外语系俄语教育专业,1993-1995年毕业于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师范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1995-1997年攻读博士研究生,1997年获俄汉对比语言学专业博士学位。2004-2006年在黑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年1月被评为教授。曾获得吉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吉林省教学名师、吉林省人文社科优秀人才、吉林省学科领军教授等荣誉称号。2013年因对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及同声传译领域所做的特殊贡献,获俄罗斯圣彼得堡普希金博物馆颁发的“彼得波尔杯”文艺奖。曾为“第十届中俄大学校长论坛”“吉林省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开幕式”“梅德韦杰夫.总理摄影作品展”“中俄油画艺术交流论坛”等大型活动担任同声传译工作。、主持完成了22部俄罗斯当代纪录影片的翻译工作,为中俄经贸合作、渔业合作等大型谈判担任翻译。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3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3部,主持完成教育部、国家汉办及省级科研项目7项。
夏宇亮,长春大学教育部中俄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1976年生,主要从事俄汉一汉俄口译、笔译、同声传译,擅长科学语体文本的翻译。曾为索契冬奥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访问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第十届中俄大学校长论坛、吉林省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开幕式、梅德韦杰夫总理摄影作品展、中俄油画艺术交流论坛等活动担任同声传译工作。
目录
1 油画修复的历史
2 修复师职业的定义
3 保存与修复
3.1 方法总论
3.2 预防性保存
3.3 加固还是手术性干预
3.4 绘画作品的发掘
3.5 修复还是弥补艺术作品的残缺部分
3.6 适应还是改写
3.7 艺术作品的重构和重建
3.8 作为对过去修复行为的否定还原性修复
3.9 在保存一修复过程中对艺术作品阐释的潜在风险
4 油画的材质和技术结构
4.1 木质基础
4.2 用布作为基础的油画
4.3 内框
4.4 金属基础
4.5 纸质基础
4.6 准备基础,打底的成分和结构
4.7 绘画作品的色彩层
4.7.1 素描
4.7.2 色彩的黏合剂
4.7.3 用蛋液作为黏合剂的色彩(蛋彩)
4.7.4 以油作为黏合剂的颜色(油彩)
4.7.5 色素和颜料
4.7.6 覆盖膜
5 油画基础材料损坏的原因和种类
5.1 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的作用
5.2 基础损坏
5.3 打底层和色彩层的损坏
5.4 光照因素的影响
5.5 微生物和昆虫对油画作品的破坏
5.5.1 微生物
5.5.2 真菌
5.5.3 放线菌
……
6 修复文件
7 对油画作品的手术性保护
8 油画作品的发掘
9 对作品缺失部分的修补
10 油画作品的展出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插图目录
精彩书摘
《俄罗斯当代文化艺术及研究译丛:架上油画的保存与修复》:
3.3加固还是手术性干预
保护文物仅采用预防性措施是不够的。于是就产生了对作品的材料机理直接干预的需要。这样的活动具备干预的性质,因此成为手术性保存或者加固。
加固是对作品的材料加以结构性的巩固,是使其结构保持长期稳定所采取措施的总和。加固还包括对作品材料结构解体和变形的部分。加固还经常包括使作品符合当今社会需求和价值含义的举措。
在加固的过程中,在特定条件下,需要去除对真品保存不利的支撑部分或层理。在加固色彩层的时候,为更好地渗透,需要去除后期的打底层理或全部漆层或记录。
在加固的过程中,还可能需要某种弥补性措施,为粘连分散的局部而进行修复打底。不是出于美学考虑,而是基于技术的合理性。
直至现在,加固时也经常采用相当极端的方法,比如,复制画作的基础材料,替换基材或支撑部分,使用支撑破旧基础的新结构等。实践证明,在加固时,为使作品能够长久保存,允许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对材料结构做深度干预。
这样,手术性保存在很多情况下就不局限于普通的对作品现有材料的保护。手术性保存的方法既由作品的保存状态决定,又由历史形成的价值决定。因此,加固时方法的选择很重要。在选择技术方案的背后是世界观性质的认识。比如,现在仍然常用的复制油画画布的方法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即作者的画布(或其他材料)不具备重要的历史价值。在做这样操作的时候,所有原作画布背面的记录都被复制到一张新的画布上,同时真正的记录在复制的过程中被破坏。虽然有照片记录,但仍不能弥补真迹被损坏的部分。
对被修复作品实施最小范围的干预是手术性保存过程中面临的方法问题。
根据对被修复作品结构作用的方法不同,加固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类别:一种是对作品的支撑部分或结构和表面的加固,在绘画作品中区分基础层、打底和色彩层,还包括作为最后一道工序的漆层。
在绘画作品中,内框和外框不是作品的一部分,但是应被看作文化珍品整体的一部分(如果属于作者的话)。
这样,客观上无法避免的干预行为(如果有损坏)属于对作品的加固,在实施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作品的干预。这一目标不仅要通过完善技术工艺来实现,而且还可以通过加强预防性保存措施来实现。
3.4绘画作品的发掘
发掘就是去除污迹,是作品在后期非作者本人的积存和补充的一系列工序的总和。其中包括去除(或刮薄)绘画表面漆层的工序。这一工序几乎在所有类型的文物工作中都存在,如果作品在各种维修、改造和更新中被曲解。发掘不仅面临过程本身的技术复杂性,可能做出去除作品历史形成的某一局部的决定本身就很复杂。有时候作品需要完整的发掘,即去除所有后期的补充,这样问题反而容易解决。或者为了保护作品的地位,不需要去除所有非作者的补充,这样发掘工作的决定也不会招致批评。
现代的观点是,发掘工作应基于对作为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记录的后期补充的尊重。此外,以前对作品干预的痕迹在今天看来也具有历史意义。这说明,大多数时候都需要在二者之间做出选择。
因此,除了需要小心地保存真迹,包括时间的锈蚀外,发掘工作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做出“究竟要去除什么”的决定。
发掘,即去除作品的某些部分,显然不能算在对作品作为简单的物质实体的理解范围内。指出哪些是属于作者的(真迹),哪些是非作者的(非真迹),并且去除,显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任何记录或其他涂层都是某种具体行为所留下的真实的遗迹。换言之,发掘是在现有的保存状态下所做出的有利于保存艺术作品原生态遗迹的选择。
……
前言/序言
俄罗斯当代文化艺术及研究译丛:架上油画的保存与修复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