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学文献史略 [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Literature]

中国画学文献史略 [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Literatur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韦宾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绘画史
  • 中国美术史
  • 绘画文献
  • 艺术史
  • 中国艺术
  • 绘画理论
  • 艺术史料
  • 中国文化
  • 美术史
  • 绘画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46649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582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Literatur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7
字数:2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画学文献史略》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文献是人文学术研究的基础,画学文献是美术史研究的基础。在画学文献研究方面,过去主要以目录书的形式进行。目录书虽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但它既无重点,也无法涉及专著以外散伏于经史子集中的画学文献,不利于学习。目前,美术史界对文献的关注很不够,虽偶有绘画史籍概要之书,也极不系统。《中国画学文献史略》以时间为线索,在浩繁的画学著述中择出代表性的专著,探讨其得失,并对专门著述以外的画学文献也给予关注,对不同时期画学文献的编纂疗法、态度、质量的演变进行系统梳理,是有史以来第一部系统的画学文献的梳理,同时也是对中国美术史学史的梳理,在学术上有重要意义。《中国画学文献史略》可用作高等院校艺术史方向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教材,也可作为美术史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目录

卷一 中国早期画学文献
壹 六朝以前的画学文献
贰 六朝画学著述
叁 散见于他书的魏晋南北朝画学文献
肆 伪托书

卷二 唐代画学文献
壹 专门著述
贰 经史中的画学文献
叁 集部画学文献

卷三 宋元画学文献(上)
壹 《益州名画录》
贰 《五代名画补遗》与《圣朝名画评》
叁 《图画见闻志》
肆《画继》《声画集》《图绘宝鉴》

卷四 宋元画学文献(下)
伍 经部画学文献
陆 史部画学文献
柒 子部画学文献
捌 集部画学文献
玖 伪托书

卷五 明代画学文献
壹 画跋著录体
一 《珊瑚木难》
二 《赵氏铁网珊瑚》
三《书画跋跋》
四 《书画题跋记》
五 《清河书画舫》
六 《真迹目录》
七 《珊瑚网》
贰 纪传体
叁 表
肆 资料汇编
结语
一 纪传体的问题
二 画跋著录体的问题
三 考据问题

卷六 清代画学文献(上)
壹 清早期画学著述
一 《庚子销夏记》
二 《御定历代题画诗类》
三 《江村销夏录》《南宋院画录》《国朝画征录》等
贰 《佩文斋书画谱》
叁 乾隆时期画学著述
一 画学著述《四库提要》
二《石渠随笔》
三 乾隆内府藏画著录

卷七 清代画学文献(中)
肆 乾隆以后的画学著述
一 《南薰殿图像考》
二 《国朝院画录》
三《西清札记》
四 画姓韵编
伍 画论著作
一 画论著作的考据
二 石涛《画语录》
三 《画学心印》等

卷八 清代画学文献(下)
陆 考据与画学著述
一 历算学在清代画学中的表现
二 考据家对画学著述的参与
三 画学著述在考据上的特点
结语

卷九 明清别集中的画学文献
壹 序
贰 记
叁 书信
肆 论说
伍 碑传
陆 赞
柒 赋
捌 题跋
玖 杂文
拾 诗
拾壹 别集
结语

卷十 近世画学文献
壹 重要的画学著述
贰 译著
叁 域外影响下的画学著述
一 日本的影响
二 苏联的影响
三 欧美的影响
肆 画学文献研究现状
一 材料整理
二 注释
三 文献考据
结语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中国画学文献史略》:
  陆
  史部画学文献
  史部书中与绘画有关的内容较多。宋代的正史如《新唐书》《新五代史》等,都有涉及绘画的内容。除此之外,编年类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还有后来李焘的《续通鉴》等,也有零散的有关绘画的内容。史部目录类和地理类的书可作为重点来了解。
  目录类的书,就是把以前的古籍书名、作者、卷数等相关内容记录下来,以供后人研习了解,它对研究非常重要。好的目录类书籍,除了以上所说内容外,还应该有内容提要。宋元时期目录类的书基本上都能做到这一点,不过因为历史原因,有的书已经无法看到全貌。《崇文总目》是现在能够见到比较早的目录类书籍。《四库提要》说“考原本于每条之下,具有论说,逮南宋时郑樵作《通志》,始谓其文繁无用,绍兴中遂从而去其序释”,郑樵的这种做法完全出于私心。《四库提要》说“今观其书,载籍浩繁,抵牾诚所难保。然数千年著作之目,总汇于斯,百世而下,藉以验存佚,辨真赝,核同异,固不失为册府之骊渊,艺林之玉圃也”,对其评价颇高。
  此外,南宋人尤袤的《遂初堂书目》、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以及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都很重要,《四库提要》经常用这两个目录类的书。尤其是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其后赵希弁续写过,在很多问题上,晁公武的看法和今天的看法不一样,这恰恰是我们应该重视的。
  目录类的书中,《隶释》《隶续》为南宋洪适所著。《隶释》记载他见到的历代碑刻的内容,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和美术有关系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书法,尤其是隶书方面的;二是和图像有关系的,涉及很多画像砖、石。洪适参考了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等书,《集古录》《金石录》在美术史上也很重要,到了洪适写《隶释》,则更为精博了。这些当时很有学问的学者,对于过去的礼制比现在的学者了解得清楚,而这些碑刻、祠堂类的东西又恰恰与礼制关系密切,因此他们在解读这些图像的时候,就有非常大的优势。今天对画像石的研究已成气候,各地都有相关学者。而洪适的《隶释》,包括后面续写的《隶续》,对于研究画像砖、画像石,作用仍然很大。
  地理类的书籍中有几种杂记,研究民间美术的人经常引用到,原因是这些书经常涉及某地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有很多和民间美术有关系。其中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主要记载北宋时期汴梁的一些情况。南宋吴自牧模仿《东京梦华录》的体裁,写了一部《梦粱录》。这两部书常被研究民间美术的学者引用,另外地理类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作者徐兢是很有才气的人,文章写得好,字写得好,画也画得好,可是每次参加科举考试就不顺,所以很郁闷。宣和六年,宋徽宗派徐兢出使高丽国,“以奉议郎为国信使,提辖人船礼物官”。去了高丽之后,他把自己在高丽的所见用图画下来,所闻用文字记录下来,回国之后就成了这本《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当时该书是有图有文字的,给徽宗看的时候,徽宗很高兴,就赐他进士出身;该书在南宋时已经没有图了,徐兢本人也想把这些图补上,最后还是没有补起来。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其实不是简单的艺术创作,有军事和政治上的作用。但该书对宋徽宗的政治决策没有大的影响。
  史部政书类考工之属的《营造法式》,为宋代的李诫所著,是研究古代建筑很经典的书,里面涉及纹样、绘画等。另外还有别史类《东都事略》,是宋代王偁写的,书里记载了一些文人,这些文人有的是画家,其中《米芾传》等都可以看一下。元代史部有书叫《秘书监志》,也为今天研究美术史所常用,该书的文风和其他书不一样,有很多口语,读起来很有意思。
  ……

前言/序言

  过去诸种画学书著录,尤其以清代《四库提要》、民国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20世纪末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最具代表性,这著作是从目录学角度对以往画学文献的总结,虽然也属于史的范围,但显然不是通史性质的,只能归于史部目录类。近些年偶有绘画史籍概要之书,如温肇桐《中国古代画论要籍简介》,因仍袭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之体例,将46种画史要籍分为画理、画法、品评、画史、著录、诗词题跋、丛辑、书录书目(实为伪托画论要籍)八种,显然此处所指“画论”,已不能作狭隘理解,而应理解为画史要籍,但46种所选之书并不代表古代画学文献的整体面貌,也未及专著之外的散佚文献,其书写方式虽接近现代“史”的观念,实质仍是目录体。对中国古代画学著述进行历史梳理,严格地讲尚未出现。
  相比一些华而无实的当代学术著作,目录书仍然有其难以替代的优点。但要了解中国古代画学文献的情况,仅仅目录书是不够的。目录书至少存在这样一些不足:
  第一,无重点。史学研究必有取舍,不可能事无巨细,将所有事项均列人其中。对于数量极少的早期画学文献,目录书或者容易入门,但对于明清以后数量剧增的成千上万的画学文献,通过目录书是无法了解其大概的。事实上,现在最详细的书画目录书也只涵盖了部分的画学文献。对于非专门的研究人员而言,要想从这种目录书中得到画学文献的整体面貌,实属不易。
  第二,以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为代表的书画著作目录书,迄今为止,在学术水平上仍未超越《四库提要》,而即便《四库提要》,仍有很多可商榷之处。
  第三,目录书无法涉及专著以外散佚于经史子集中的画学文献,基本只是对专门著述或相关著述的著录。这些散佚的画学文献,不但数量巨大,且学术价值也不低于专门著述。这是目录书的先天缺陷。
《中国画学文献史略》并非本书的全部内容。本书的真正焦点,在于深入探索中国绘画艺术数千年来所积累的浩瀚文献,而非对画作本身的逐一评述。它不是一本图录,也不是一部绘画风格演变的通史,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孕育、阐释、记载和传承中国绘画思想的文字材料。 本书内容概述: 本书并非要对历代名家画作进行细致的描绘与赏析,也不是要梳理出中国绘画史上某个流派的兴衰起伏。相反,它将目光聚焦于那些记录、思考、讨论和传播中国绘画理论、技法、审美观念以及相关历史信息的文字载体。这些文献,从先秦的零星记载,到汉代的论述初现,再到魏晋南北朝的理论萌芽,直至唐宋元明清各代的繁荣与演变,构成了中国画学思想的根基与脉络。 早期文献的溯源: 本书将追溯中国绘画思想的源头,探讨在文字尚未完全成熟,或绘画尚未形成独立体系的早期,是否存在关于“画”的萌芽性概念。例如,那些与装饰、符号、象征性图案相关的早期文字记载,以及与巫术、宗教仪式相关的图像学早期探索,都可能被视为画学文献的雏形。对这些早期文献的梳理,旨在揭示中国绘画思想的发生地和早期形态。 绘画理论的体系化: 随着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对绘画的理解和阐释也逐渐走向体系化。本书将重点分析那些奠定中国绘画理论基础的经典文献。这包括但不限于: 谢赫的“六法论”: 作为中国绘画理论的基石,谢赫的“六法”不仅提出了对绘画的基本要求,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和审美理念。本书将详细考察“六法论”的原文、历代学者的解读,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受到的重视程度和演变。 宗炳与王微的“山水画理论”: 两位山水画的先驱,其关于“卧游”的理念,以及对自然山水的理解,不仅是绘画实践的指导,更是审美意识的体现。本书将分析他们的相关论述,探讨其在中国山水画发展中的地位。 张彦远的“识鉴”与“意匠”: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论述,不仅记录了大量画家和画作,更提出了“意匠”等重要概念,深刻影响了后世对画家创作过程的理解。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理论在当时的语境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文人画理论的兴起: 随着文人阶层的崛起,绘画逐渐与文学、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人画风格。本书将分析苏轼、米芾、赵孟頫等文人画家在绘画理论方面的贡献,如“士人画”的提倡,以及对绘画“写意”精神的强调。 技法与材料的文献记载: 绘画的实践离不开对技法和材料的探索与总结。本书将梳理那些记载绘画工具、材料使用方法、以及具体绘画技巧的文献。例如,关于笔墨的运用、色彩的调配、不同材质(如纸、绢)的特点、以及不同画种(如人物、山水、花鸟)的特殊技法的记载,都将是本书关注的对象。 绘画史料的挖掘与考证: 除了直接的理论论述,大量的史书、笔记、文集、碑刻中也蕴藏着丰富的绘画史料。本书将对这些零散的史料进行搜集、整理与分析,力图还原中国绘画发展的真实图景。这可能包括画家生平的记录、画作流传的线索、以及当时社会对绘画的看法和评价。 美学观念的演变: 中国绘画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深层美学观念的载体。本书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解读,探究中国绘画中“气韵生动”、“神似”、“意境”、“笔墨情趣”等核心美学范畴的形成与演变。同时,也将分析中国传统哲学、宗教(如道教、佛教)对绘画美学观念的影响。 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特点: 本书不会将所有文献一概而论,而是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分析其文献特征。例如,秦汉时期的文献可能较为零散,多以图像学证据辅证;魏晋南北朝的文献可能开始出现较为系统的理论探讨;唐宋时期的文献则更为丰富,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元明清时期,随着绘画的普及和商业化,文献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高度理论化的著作,也有面向大众的绘画指导。 文献的流传与解读: 本书还将关注这些画学文献的流传过程,以及历代学者对它们的解读与传承。了解文献的来源、版本、以及不同时期学者的注释与评价,对于准确理解其内涵至关重要。 文献与实践的互动: 本书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文献并非是僵死的文字,而是与绘画实践紧密互动、相互促进的。本书将试图展现理论如何指导实践,实践又如何反过来丰富和发展理论。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通过对这些浩瀚的中国画学文献的梳理与研究,本书旨在: 1. 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国画学文献体系: 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文献脉络,便于深入了解中国绘画思想的发展历程。 2. 揭示中国绘画的内在精神与审美特质: 通过解读文献,深刻理解中国绘画“写意”、“气韵”、“意境”等独特的美学追求。 3. 为当代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借鉴古人的智慧,反思当下的绘画创作,为中国绘画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4. 促进跨学科研究: 绘画文献的研究必然会涉及历史学、哲学、文学、美学等多门学科,本书的出现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交叉融合。 总而言之,《中国画学文献史略》并非仅仅是对中国绘画史的简单叙述,而是一次深入文献海洋的探索之旅,旨在发掘和阐释那些承载着中国绘画灵魂的文字瑰宝。它所展现的,是中国绘画思想如何从萌芽走向成熟,如何在中国历史的洪流中不断沉淀、升华,并最终形成独具东方魅力的艺术体系。本书的研究将为理解中国绘画的精髓提供一把重要的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历史系的学生,对于任何一种文化现象,我都倾向于从其历史的根源和发展脉络去探究。中国画,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背后必然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然而,我之前在学习中国美术史时,总是觉得对绘画理论部分的了解相对薄弱,许多画论都像是一些独立的、没有内在联系的论述。这本书的书名,“中国画学文献史略”,它恰好满足了我从历史文献角度去理解中国画学的需求。我推测,这本书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带领我深入到古代的文献“遗址”中,去挖掘和梳理那些与中国画学相关的“文物”。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界定“画学”的范畴?它是否会将历代的绘画史、画谱、画论、题跋、甚至是与绘画相关的诗文都纳入研究的范畴?它又是如何分析这些文献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画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对一些关键的历史文献进行详细的考证和解读,比如《五代名画补遗》、《图画见闻志》等,从而帮助我理解古代中国人在绘画创作和理论构建上的思维方式和历史演变。

评分

作为一名在国学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份敬畏和热爱。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总是让我着迷。然而,对于“画学”这个概念,我一直感到有些模糊。我更习惯于从“画”本身去欣赏,却很少去思考“画”背后的“学问”。这本书的书名,“中国画学文献史略”,它准确地抓住了我的兴趣点。我好奇,中国画的“学问”,是如何通过文献得以传承和发展的?这些文献,又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它会不会像一条河流,从源头(早期文献)蜿蜒流淌,经过不同的支流(不同时期的画论),最终汇聚成壮阔的海洋(现代画学体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中国画“学”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脉络,让我明白,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些精美的中国画,是建立在怎样深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博学的老师,引导我进入中国画学这个迷人的世界,让我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并没有立刻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我自认为对中国画已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也读过不少相关著作。但偶然的机会,在一家书店翻阅了几页,却被它的严谨和细致深深吸引。我平时对历史文献比较感兴趣,也喜欢钻研一些考据性的东西。这本书的“文献史略”这几个字,就暗示了它并非是一般的艺术史叙事,而是更侧重于文献的梳理和考证,这正是我所看重的。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从海量的古代文献中,甄别出与中国画学发展密切相关的部分,又是如何将它们串联成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的?比如,那些散落在史书、笔记、文集中的零星记载,是如何被收集、整理,并上升到“画学”的高度?它会不会涉及一些我从未听说过的古籍,或者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绘画理论流派?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将中国画学的发展历程细致地剖析开来,展现其内部的肌理和结构,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画的理论根基和发展动力。我甚至想,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解决一些在临摹古画时遇到的困惑,因为了解了创作背后的理论指导,也许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神韵。

评分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中国画史的片段,比如文人画的兴起、水墨写意的成熟、以及各个朝代名家的风格。然而,我总觉得,这些只是“画”本身,而“画学”——也就是关于绘画的学问和理论——却似乎是一个更为宏大、也更为抽象的概念,它不像绘画作品那样直观。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是对我这种模糊认识的一种纠正和深化。我设想,这本书会像一本精密的地图,为我绘制出中国画学这片广阔领域的全貌。它不会仅仅停留在对画作的描述,而是会深入到对绘画理论、评论体系、以及知识传承的梳理。我好奇,古代的画家和文人,是如何形成一套独属于中国人的绘画理论体系的?这些理论是如何通过文献,一代代传承下去的?书中会不会出现一些我闻所未闻的画学流派,或者对一些耳熟能详的画论进行全新的解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明白,中国画的深厚底蕴,不仅仅在于那些精美的画作,更在于其背后一套自洽、独特且不断发展的“学问”。

评分

我是一名长年旅居海外的华人,虽然身在异乡,但对祖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画,始终怀有一份深厚的情感。每次回国,我都会尽可能地去美术馆、博物馆,去寻找与中国画有关的书籍。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通过一个海外华人艺术论坛知道的。当时,论坛上有位前辈提到这本书,说它“填补了一项重要的学术空白”。这句话立刻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一直觉得,中国人对中国画的理解,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会受到西方艺术史论的影响,而我们自身对中国画“学”的梳理,可能还不够系统和深入。这本书的书名,“中国画学文献史略”,它暗示了这本书是在中国人自己的视角下,去梳理和总结中国画学的文献传承。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在中国本土的文献体系中,构建出“画学”的概念?它会涉及哪些鲜为人知的古代文献?它是否会揭示出一些被我们忽略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绘画理论思想?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以更纯粹、更内在的视角,去理解和感受中国画的魅力,也希望它能为海外的中国画爱好者提供一个更权威、更系统的了解中国画学的途径。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是在我这个已经有些杂乱的书架上,突然亮起了一盏明灯,为我指明了一个此前我几乎没有意识到的重要方向。我一直觉得,我们对中国画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看懂”和“欣赏”的层面,而对于“为什么这样画”、“为什么这样能打动人”的深层原因,却往往难以言说。我曾尝试阅读一些古画论,但常常因为语言古奥、概念晦涩而望而却步,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座巨大的宝库门口,却不知道如何找到钥匙。这本书的书名“中国画学文献史略”,它恰好点明了这条线索——文献。我推测,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画家的生平轶事,而是要追溯中国绘画理论和评论的源头,考察历代文人、艺术家、甚至是普通观赏者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认识、评价、传承绘画的。这其中一定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史、文化史的内涵。我很好奇,那些被我们奉为经典的画论,最初是如何诞生的?它们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学派,在绘画理论上又有哪些争鸣和创新?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我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去梳理中国画“学”的脉络?我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个理解中国画的全新框架,让我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欣赏者,而是能主动地去探索和思考,去理解绘画背后那些更为深邃的智慧。

评分

我一直认为,任何一项艺术的成熟和发展,都离不开其理论体系的支撑。中国画,作为一项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其背后一定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构建。然而,我之前在阅读中国画史相关书籍时,常常觉得理论部分略显单薄,或者与绘画实践脱节。这本书的书名,“中国画学文献史略”,它准确地指向了我一直以来想要探寻的领域——中国画的理论发展史。我好奇,这本书将如何界定“画学”的范畴?它会如何追溯中国画学理论的源头?它又会如何梳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派的绘画理论思想?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对一些重要的古代画学文献,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比如《画论》、《画旨》等,并探讨这些文献是如何影响了后世的绘画创作和理论发展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构建一个清晰的中国画学理论框架,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画的艺术精髓,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进的内在动力。

评分

这本书,我刚拿到手,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从目录和开篇的引言来看,就已经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是一名业余的中国书画爱好者,平时喜欢临摹一些古画,也常常为画作背后的故事和创作理念所吸引。然而,真正深入了解这些,总感觉隔着一层纱,难以窥探全貌。市面上关于中国画史的书籍不少,但大多侧重于绘画技法、风格演变或者名家介绍,真正系统梳理“画学文献”的,我之前还真没怎么见过。这本书的书名就直指这一点,“文献史略”,这让我觉得它很有可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尤其想知道,在古代,人们是如何认识、评论、甚至“研究”绘画的?那些流传下来的画论、画史、画谱、画跋,它们是如何形成、发展,又对后世绘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本武林秘籍,把历代绘画研究的“心法”都一一揭示出来?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那些散落在浩如烟海古籍中的绘画智慧,是如何被系统地梳理和呈现的。我设想,它或许会带领我走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去感受古人对艺术的严谨态度和深刻洞察。从书的装帧来看,也颇具匠心,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让人赏心悦目,这对于一本学术性较强的书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细节,足见出版方的用心。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中国画理论深层世界的窗户,让我对这项古老的艺术有更宏观、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在艺术院校学习过一些基础理论,但主攻方向并非中国画的学生来说,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我之前接触到的中国画理论,大多是比较零散的,比如一些名家画论的片段,或者某个时期代表性的绘画理念。但是,如果要我系统地讲述中国画学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我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的书名,“中国画学文献史略”,它精准地指出了我所需要的知识体系。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定义“画学”的?是仅仅包括绘画创作的理论,还是也涵盖了绘画的鉴赏、收藏、教育等诸多方面?它将如何处理不同历史时期文献的差异性?例如,唐宋时期的画论,与明清时期的画论,在侧重点和表述方式上必然存在巨大区别,作者是如何在这些差异中找出共性,并勾勒出一条连贯的历史线索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对一些关键的画学文献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评介,比如《历代名画记》、《益州名画录》、《宣和画谱》等等,而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让我能够更自信地进行中国画相关的学术研究,甚至为我未来的论文选题提供一些启发。

评分

最近我迷上了一位古代画家,总想深入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作品的理论基础。但是,每次查阅资料,总是发现关于他个人创作的论述很多,但如果要了解他所继承和发展的“画学”体系,就觉得信息有些分散,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这本书的出现,仿佛及时雨一般,解决了我的困扰。它的书名,“中国画学文献史略”,直接点明了它将梳理中国画“学”的历史文献。我预想,这本书会像一本武林秘籍的总纲,将历代关于绘画的学问、理论、批评、传承等方方面面,都一一列举并加以梳理。我好奇,书中是如何界定“画学”这个概念的?它会不会区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画学特点?它会如何分析文献之间的传承和演变关系?我期待书中能够针对一些重要的古代画家和他们的画学思想,进行深入的剖析,比如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谢赫的“六法”,以及后来的“文人画”理论等等,并追溯这些思想的文献源头。这样,我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我喜爱的画家,也能更全面地认识中国画的内在逻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