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物联网

一本书读懂物联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海天理财 编
图书标签:
  • 物联网
  • 智能硬件
  • 技术入门
  • 科普
  • 电子工程
  • 传感器
  • 通信技术
  • 云计算
  • 大数据
  • 行业应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943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0304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玩转“电商营销+互联网金融”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0
字数:48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一本书读懂物联网》全面揭秘了移动物联网技术、产品、架构及应用,不仅讲解了物联网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机遇,还结合十大行业(电网行业、交通行业、物流行业、环保行业、家居行业与安防行业等)的1多个物联网案例,让投资、创业人士彻底看懂物联网,从菜鸟成为玩转物联网的高手、受益者!
  《一本书读懂物联网》的主要特色:12章物联网专题精讲+1大行业物联网应用实例+1多条经典语句提炼+7多个经典专家指点放送+1个物联网应用案例分析+35多张物联网应用图表解析。
  《一本书读懂物联网》结构清晰、语言简洁、图表丰富,适合物联网行业的从业者、对物联网与移动物联网感兴趣,以及希望通过物联网这个新领域获得桶金的投资者、创业者等人士。

目录

第1章 亲密接触,感知物联网 1

1.1 物联网的初步了解 2

1.1.1 何为互联网,何为物联网 3

1.2 物联网的发展背景 8

1.3 物联网的基本框架 12

1.4 物联网的体系组成 16

1.5 物联网的案例接触 19

第2章 产业机遇,大话物联网 35

2.1 低调来袭,物联网产业发展 36

2.2 高速发展,物联网产业历程 46

2.3 典型案例,物联网产业应用 54

第3章 物联技术,智能化应用 63

3.1 物联网的相关技术 64

3.2 物联网的操作系统 78

3.2.1 物联网操作系统的特点 78

3.3 物联网的应用概况 83

3.3.1 物联网的应用需求 83

3.3.2 物联网的应用特点 86

3.4 物联网技术案例 87

第4章 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 93

4.1 物联网发展的基石——云计算 94

4.2 从物联网到大数据 100

4.3 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案例 105

第5章 智慧城市,智能建设 113

5.1 什么是智慧城市 114

5.2 如何建设智慧城市 123

5.3 国外和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案例 132


第6章 智能家居,全方位控制 147

6.1 智能家居概述 148

6.2 智能家居的产品 158

6.3 如何控制智能家居 174

6.4 智能家居典型案例 186

第7章 物联网在农业、工业上的

应用 201

7.1 工农业行业概况 202

7.2 物联网的应用需求 210

7.3 典型表现案例 221

第8章 物联网在电网、物流上的

应用 237

8.1 行业概况 238

8.2 物联网的应用需求 245

8.3 典型表现案例 264

第9章 物联网在交通、医疗上的

应用 275

9.1 行业概况 276

9.3 典型表现案例 296

第10章 物联网在环保、安防上的

应用 309

10.1 行业概况 310

10.2 物联网的应用需求 316

10.3 典型表现案例 327

第11章 移动时代,移动互联网与

物联网 337

11.1 移动时代,让生活更加

方便快捷 338

11.2 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基础 345

11.3 移动互联网应用典型案例 351

第12章 完全“掌”握,移动

物联网应用 359

12.1 移动互联系统之iOS平台 360

12.2 移动互联系统之Android平台 362

12.3 移动互联系统之Windows

平台 365

12.4 中国移动旗下物联网产品 367

12.5 移动互联网应用 373

12.5.7 移动会议 379

12.6 移动互联网应用典型案例 379

精彩书摘

  第1章

  亲密接触,感知物联网

  在科技与日俱进的当今社会,相信你对互联网早已不再陌生,那么物联网呢?作为现代科技的新主人,物联网也已广泛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物联网将现实世界数字化,应用于各个领域。相信不久的将来,你会看到一个随处都是“物物相连”的世界。

  ◆ 物联网的初步了解

  ◆ 物联网的发展背景

  ◆ 物联网的基本框架

  ◆ 物联网的体系组成

  ◆ 物联网的应用实例

  1.1 物联网的初步了解

  【场景1】早晨从床上醒来,你刚睁开眼睛,轻轻一动。一刹那,房间的窗帘便自动拉开了,清晨的阳光洒了进来,天气预报自动告诉你今天会是个好天气。你起床之后,走到了咖啡机前,这时咖啡机刚刚煮好一杯香喷喷的咖啡。吃过早餐之后,你便开着车出门上班了。

  【场景2】早晨的上班高峰期车辆很多,你是否经常眼看着前面拥堵的、长长的车队,却丝毫没有任何办法?

  现在只要拿出手机,就可以实时实地查询路况信息,甚至只要输入起始点,你的手机就会告诉你走哪条线路最节省时间,并且,也不用担心到了公司找不到停车位。因为早在你到达公司之前,手机就已经告诉你哪个地方会有停车位了!

  【场景3】已经是中午了,突然,手机向你发出警报,告诉你你的家正遭受入侵。你立即点开实时监控系统,发现其实只是一只流浪猫在你家门前徘徊。然后你发现走的时候并没有把门窗关好,于是你轻轻一点手机,家里的窗帘便自动拉上了,门窗也自动关上了。于是,你放心地继续上班。

  【场景4】下午的时候,你的朋友突然打电话来,说想起有一件东西落在你家里了,非常着急用,但是你现在不在家,怎么办呢?

  你告诉朋友,没关系,让他直接去你家,你会帮他开门的。于是,当你通过视频看到朋友已经到了家门口时,你轻触手机,门便开了。然后你告诉朋友东西在哪里,让他自己去找。朋友在对你“可以思考的”家居表示惊讶之时,拿了东西心满意足地走了。

  【场景5】结束了一天的忙碌,这时你准备下班回家了。你想回家就能洗个热水澡,洗净一身的疲惫,然后再闲适地吃晚餐。你想起来自己早上已经把米放进电饭煲里了,于是通过一键设置,你会发现回到家时,你想的这一切智能家居都已经帮你做到了。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觉得很神奇呢?你是否在想:如果这是真的该多好啊!其实这些场景早已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也不是痴人说梦。通过物联网,这些都会变成现实。那么,什么是物联网呢?

  通俗地说,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就是一个“物物相连”的网络。在物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将真实的物体用电子标签上网联结,在物联网上都可以查找出它们的详细信息和具体位置。物联网可对机器、设备、人员进行集中的管理和控制,也可以对家庭设备、汽车等进行遥控,也可以用于搜寻位置、防止物品被盗等各种领域。

  1.1.1 何为互联网,何为物联网

  相信对于人们来说,互联网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将2台或2台以上计算机的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互相联结起来,这就是互联网。互联网发展至今已有40多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众所周知,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聊天、玩游戏、查阅资料等。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如今我们更是可以运用互联网进行广告宣传、网上购物等。互联网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那么,与互联网只有一字之差的物联网呢?对这个炙手可热的新名词,你了解多少呢?其实,物联网的核心还是互联网,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不同的是,物联网的用户端能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并能在任意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因此,物联网是当下所有技术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它能将信息更快、更准地收集、传递、处理并执行。

  物联网是各种传感技术的综合应用,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能实现所有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人类社会将渐渐进入物联网时代,如图1.1所示。

  图1.1 物联网时代

  物联网代表了下一代信息发展技术,就它的某些应用领域和应用方式来说,公众应该不算生疏。比如现代商品上的条形码、车用的GPS卫星定位系统、快递查询系统等,只要通过射频技术,或者在传递物体上植入特殊的芯片,取得物品的具体信息,即可实现对该物体的远程操控。

  世界的万事万物,大到整个城市、楼房、汽车,小到一部手机、一块手表,甚至一把钥匙,只要在里面嵌入一个微型感应器,这个物品就可以“成活”,可以和你“对话”,也可以和其他物品“交流”。你会发现,自从人类运用了物联网技术之后,我们的生活被拟人化了,万物都有了成为人的同类的可能,不再是不会说话、不会动的东西,而且每个物体都可寻、可控、可连。

  笔者认为,用一句话来概括,物联网即是“万物皆可相连”的世界。它突破了互联网只能通过计算机交流的局限,也超越了互联网只负责联通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的功能,它建立了“人与物”之间的智能“沟通”系统。

  1.1.2 物联网的起源

  早在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Kevin Ashton教授就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

  1995年比尔?盖茨在他的著作《未来之路》中也曾提到物联网,随后相继有人提出物联网的概念。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自动识别中心”提出“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的观点。

  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也引用了 “物联网”的概念。

  虽然物联网的概念早已被多次提及,但一直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直到2008年以后,为了促进科技发展并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国政府才开始将目光放在物联网上,并将物联网作为下一代的技术规划。

  仿佛一夜之间,物联网开始成为炙手可热的新名词。2009年欧盟执委会发表了欧洲物联网行动计划,描绘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前景,提出欧盟政府要加强对物联网的管理,促进物联网的发展。随后,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圆桌会议”上首次提出 “智慧地球”这一概念。2009年2月24日,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大群在2009年IBM论坛上公布了名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

  国内对物联网的发展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2009年8月,前总理温家宝提出“感知中国”的概念,把我国物联网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开发推向了高潮。率先建立了“感知中国”研究中心的城市是无锡,中国科学院、相关运营商以及多所大学相继在无锡建立了物联网研究机构。

  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最初提出的只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物联网。而今的物联网是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也能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没有任何一件事物是朝夕可成的,物联网自然也不是。虽然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人提及“物联网”的概念,但物联网也是经过漫长的发展才走到今天这一步的。而且现在生活各方面对于物联网的运用,使物联网的定义早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各国都将大力发展物联网。

  1.1.3 物联网的原理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之上的扩展。它利用全球定位、传感器、射频识别、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创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巨型网络,就像一个蜘蛛网,可以连接到任意角落,如图1.2所示。

  图1.2 物联网通信模式

  在物联网中,物体之间无须人工干预就可以随意进行“交流”。其实质就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体的自动识别及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射频识别技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它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存储在物体标签中的有互用性的信息,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体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物联网的问世打破了过去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的传统思维。在物联网时代,任意物品都可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

  1.1.4 物联网的分类

  物联网类型有4种,分别是私有物联网(Private IoT)、公有物联网(Public IoT)、社区物联网(Community IoT)、混合物联网(Hybrid IoT)。

  (1) 私有物联网:一般表示单一机构内部提供的服务,多数用于机构内部的内网中,少数用于机构外部。

  (2) 公有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向公众或大型用户群体提供服务的一种物联网。

  (3) 社区物联网:可向一个关联的“社区”或机构群体提供服务,如公安局、交通局、环保局、城管局等。

  (4) 混合物联网:是上述2种以上物联网的组合,但后台有统一运维实体。

  1.1.5 从“E社会”到“U社会”

  “E社会”(Electronic Society)是互联网出现以后,特别是电子商务和电子金融出现以后,人类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比如个人、家庭、银行、行政机关、教育机构等,以遍布全球的网络为基础,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打破不同国家、地区以及文化障碍,实现彼此互联互通,以及平等、安全、准确地进行信息交流的社会模式。

  网络传播的全球性、交互性、时效性等特性让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来安排生活。“E社会”即在网络中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社会,在“E社会”中,能够实现任何人和任何人随时随地的通信与联系,如图1.3所示。

  图1.3 E社会

  大部分发达国家已完成由传统社会向“E社会”的转型,这些国家的电话普及率、互联网用户普及率以及计算机普及率均已超过50%。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在向“E社会”过渡,少数发展中国家也完成了这个过渡。

  那什么又是“U社会”呢?

  近年来,射频识别技术和无线传感网络在各个国家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为了能识别、观察、跟踪任何东西,需要在全社会建设和部署识别网络,而射频识别技术和无线传感网络则成了“U社会”里一种新的社会基础设施。“U”社会,即“泛在社会”,如图1.4所示。

  图1.4 高级的信息社会

  马克·魏瑟(Mark Weiser)博士首先提出“泛在运算”(Ubiquitous Computing)的概念。泛在运算并非将基础技术全盘翻新,只是运用无线电网络的科技,通过整合式无缝科学技术,让人们在不受时空限制的环境下享用资讯,使用起来更便利、省时。

  与“E社会”相比,在“U社会”中,只多了一个任何东西,即把社会中所有的东西变为通信的对象。“U社会”的技术支撑着信息技术的当前和未来的发展,将支撑社会“泛在”化。发达国家目前正在规划和有步骤地建设这种社会基础设施,以避免国家、地区、部门和单位间的重复通信。

  如果把“E社会”叫作信息社会的初级阶段,则可将“U社会”叫作信息社会的高级阶段。完成工业化后的发达国家,大约用1/4世纪的时间可以建成初级的信息社会,预计再用1/4世纪的时间,便可建成高级的信息社会。

  物联网是当今时代的新兴技术,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已被广泛运用。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就是传感设备和移动通信技术的结合,只要在物体里嵌入一个微型感应器,所有物品便都可以“成活”。运用了物联网技术后,便可将我们的社会带入“U社会”。

  ……

前言/序言

  一本最实用、最接地气的物联网应用书

  写作驱动

  随着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大热,政府、企业,甚至个人已开始享受到了物联网技术带来的“智慧生活”。本书凝聚笔者十年来对物联网的深入研究,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更加深切地了解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并帮助各企业紧随物联网潮流抓住发展机遇,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中走向辉煌。对此,本书的主要内容及其之间的关系,可通过下图直观展示出来。

  本书不是鸿篇大论的理论指导书,而是一本侧重实际应用的实战宝典,既帮助对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感兴趣的读者全面了解物联网,更通过物联网技术,对读者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操作、解决的方法。

  本书特色

  (1) 图文结合,内容全面、专业性强:书中不仅讲述了物联网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结合图片,通过实战案例,指导和帮助读者彻底认识、玩转物联网。

  (2) 接地气,操作为主,实战性强:书中不仅涵盖了各种类型的物联网应用案例,还有大量的物联网和各行业的互动流程,为读者解读物联网实战操作。

  内容安排

  全书分为12章,具体内容包括:①亲密接触,感知物联网;②产业机遇,大话物联网;③物联技术,智能化应用;④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⑤智慧城市,智能建设;⑥智能家居,全方位控制;⑦物联网在工业、农业上的应用;⑧物联网在电网物流上的应用;⑨物联网在交通、医疗上的应用;⑩物联网在环保、安防上的应用;?移动时代,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完全“掌”握,移动互联网应用。

  适合人群

  本书结构清晰、语言简洁、案例丰富,适合以下读者学习使用。

  (1) 物联网与移动物联网行业的从业者。

  (2) 对物联网与移动物联网感兴趣的人士。

  (3) 希望通过物联网这个新领域获得第一桶金的投资者、创业者。

  作者售后

  本书由龙飞策划,海天理财编著,参与编写的人员还有谭贤、柏松、李冬琳、苏高、罗磊、罗林、刘嫔、宋金梅、曾杰、罗权、周旭阳、袁淑敏、谭俊杰、徐茜、杨端阳、谭中阳等人,在此表示感谢。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和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智能互联:重塑生活与产业的新秩序》 在一个日益互联的世界里,一个无形的力量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们早晨醒来的那一刻,到夜晚入睡之前,再到工厂的自动化生产,以及城市交通的智能调度。这个力量,便是“智能互联”的浪潮,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一种生活方式的革新,以及一次产业结构的深刻重塑。 本书《智能互联:重塑生活与产业的新秩序》并非对某个特定领域技术的罗列,也非晦涩难懂的技术手册,而是旨在以一种更为宏观、更具前瞻性的视角,带领读者深入理解这一正在席卷全球的智能互联时代的核心脉络。我们将从“智能互联”的本质出发,剥离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术术语,探究其背后驱动我们进入一个全新时代的核心逻辑和底层逻辑。 第一章:感知世界的触角——智能互联的感知层 万物互联的第一步,是能够“感知”到世界。在这一章节,我们将聚焦于构成智能互联感知层的关键要素。你或许会想到各种传感器,但我们探索的远不止于此。我们将深入探讨,究竟是什么样的传感器技术,能够如此精细地捕捉物理世界的细微变化?从环境温度、湿度、光照,到物体的运动、声音、气味,甚至是我们肉眼无法察觉的电磁波、生物信号,它们是如何被转化为数字信息,并成为智能互联的基石? 我们将解析各类传感器的原理,从基础的物理原理,到先进的纳米技术、生物传感技术。例如,在智慧农业中,土壤传感器如何监测养分和水分,为作物提供最佳生长环境;在智能家居中,红外传感器如何感知人体活动,实现自动照明和安防;在工业生产中,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如何保障生产流程的精确与安全。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这些传感器如何从独立的个体,汇聚成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它们之间的协同工作,数据的融合与共享,是如何打破信息孤岛,为后续的智能化决策提供充足的“养料”。我们将认识到,强大的感知能力,是智能互联实现“万物皆可感知”的前提。 第二章:信息流动的动脉——智能互联的网络与通信 感知到的世界需要高效、可靠的通道进行传递。本章将聚焦智能互联的网络与通信技术,这是连接万物的“血脉”。我们不再仅仅讨论Wi-Fi和蓝牙,而是将视野拓展到支撑海量设备连接、大数据传输的复杂网络体系。 我们将深入剖析5G、6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如何以其超高带宽、超低时延、海量连接的特性,为智能互联奠定坚实的基础。它如何支持高清视频的实时传输,如何实现自动驾驶汽车的毫秒级响应,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承载数十亿甚至数万亿设备接入的网络? 此外,我们将探讨各种通信协议在智能互联中的作用,从传统的TCP/IP,到物联网专用的MQTT、CoAP等,它们如何确保不同设备、不同平台之间的顺畅沟通。我们还会触及LoRa、NB-IoT等低功耗广域网技术,它们如何为那些功耗敏感、部署在偏远地区的传感器提供可靠的连接。 本章还将深入探讨网络的安全性问题。在海量设备互联的时代,如何保障数据的安全传输,如何防止网络攻击,如何建立一个值得信赖的互联环境,是我们必须正视的挑战。我们将揭示各种安全防护机制的原理与实践。 第三章:智慧的大脑——智能互联的平台与数据处理 海量感知数据的流动,最终需要被“理解”和“利用”。第三章将带领读者走进智能互联的“大脑”——数据平台与处理技术。这里是智能互联的灵魂所在,是实现“智能”的关键。 我们将探讨云计算、边缘计算在智能互联中的核心作用。云计算如何提供强大的算力和存储能力,处理海量而复杂的数据;边缘计算又如何将计算能力推向数据源头,实现近实时的数据处理和快速响应,这对于自动驾驶、工业控制等对时延要求极高的场景至关重要。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理解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AI)在智能互联中的应用。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如何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实现对数据的精准预测、智能推荐、异常检测?我们将看到,AI并非遥不可及的技术,它正通过智能互联,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个性化推荐,到智能客服,再到复杂的工业故障预测。 本书还将讨论智能互联的平台化趋势。各种物联网(IoT)平台如何整合来自不同设备、不同应用的数据,提供统一的管理、分析和应用开发能力。我们将理解,这些平台是如何构建起智能互联生态系统的,又是如何赋能各行各业的创新。 第四章:赋能的双手——智能互联的应用与产业变革 智能互联的最终目的是赋能,它将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并引发深刻的产业变革。第四章将聚焦智能互联在各个领域的落地应用,展现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智慧城市领域,我们将看到如何利用智能互联技术,实现交通拥堵的缓解、能源的优化利用、公共安全的提升,以及居民生活便利性的增强。从智能交通信号灯,到智能垃圾桶,再到智能电网,我们将理解一个高度互联的城市是如何运行的。 在智能家居领域,我们将探索如何通过互联设备,打造真正舒适、安全、节能的居住环境。从智能门锁、智能照明,到智能家电、家庭安防系统,智能家居正在从概念走向现实,并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体验。 在工业物联网(IIoT)领域,我们将揭示智能互联如何推动制造业迈向“工业4.0”。从设备互联、生产流程优化,到预测性维护、柔性生产,IIoT正在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并催生新的商业模式。 此外,我们还将触及智慧医疗(远程诊断、健康监测)、智慧农业(精准灌溉、病虫害预警)、智能零售(个性化推荐、库存管理)、智能物流(货物追踪、路线优化)等多个领域。每一个领域都充满了智能互联带来的创新与机遇。 第五章:未来的蓝图——智能互联的挑战与机遇 展望未来,智能互联的浪潮仍在加速,但也伴随着挑战。第五章将聚焦智能互联面临的瓶颈与机遇,以及我们如何更好地拥抱这个智能时代。 我们将深入探讨数据隐私与安全问题。随着互联设备数量的激增,个人隐私的保护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如何建立有效的隐私保护机制,如何平衡数据利用与个人隐私,是我们需要共同思考的难题。 互操作性与标准化也是智能互联发展中的关键挑战。不同厂商、不同设备之间的兼容性问题,如何建立统一的标准,让万物能够真正无缝互联,是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技术伦理与社会影响。例如,自动化和智能化对就业市场的影响,算法偏见带来的社会不公,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公平性的智能互联社会。 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智能互联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效率提升、生活便利,以及创新可能。本书将鼓励读者积极拥抱变化,理解智能互联的底层逻辑,并积极参与到这个伟大变革的进程中。 结语:开启智能互联的新篇章 《智能互联:重塑生活与产业的新秩序》并非终点,而是引领读者踏入智能互联时代的一扇大门。通过对感知、网络、平台、应用以及未来挑战的全面梳理,我们希望帮助读者构建起对智能互联的整体认知框架,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和巨大的潜力。 这个时代,信息不再是孤立的点,而是流动的江河;智能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赋能每一个角落的力量。让我们一同走进智能互联的新世界,感受它带来的无限可能,并共同塑造一个更加智慧、高效、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高开低走”,开头部分还能勉强抓住我的注意力,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内容越来越空洞。我本来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物联网的实际应用案例,看看它到底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书中虽然提到了智能家居、智慧医疗等方向,但很多描述都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产品细节和技术实现。比如,提到智能家居,它只是说了“万物互联,生活更便利”,但具体是怎么个便利法?智能冰箱如何和智能烤箱联动?智能门锁如何与安防系统集成?这些都没有深入介绍。我需要的是更具象化的内容,能够让我看到物联网是如何落地,并产生实际价值的。书中所提供的案例分析也非常有限,而且大多是一些比较陈旧的例子,未能反映出物联网技术最新的发展趋势和应用。我更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物联网在特定行业(如农业、制造业、物流业)的深入案例研究,以及这些案例背后的技术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相当糟糕。首先,它的语言风格比较晦涩,很多术语的解释不够清晰,有时候读完一段话,我都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其次,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存在问题,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不强,读起来感觉很跳跃,很难跟上作者的思路。我尝试着去理解书中所阐述的一些概念,比如物联网的“三层架构”(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但书中对此的解释模棱两可,并没有给出清晰的示意图或者具体的例子来辅助理解。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书中对物联网发展所面临的伦理和社会问题,例如隐私泄露、数据滥用等,几乎没有涉及,这对于一本探讨“万物互联”的书来说,我觉得是一个很大的疏漏。一个真正有价值的读物,应该能够引导读者去思考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而不仅仅是技术本身。这本书在这方面显得尤为单薄。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把一堆零散的知识点随意地堆砌在一起,缺乏系统性和深度。作者似乎想面面俱到,但结果却是哪里都沾一点,哪里都不深入。我本想了解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比如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Wi-Fi, Bluetooth, LoRa, NB-IoT等等)、嵌入式系统,以及云平台和边缘计算的结合,但这本书对这些技术的介绍都非常浅显,就像是在科普,而不是在讲解。很多时候,当我读到一个让我感兴趣的技术点时,我发现书中并没有继续深入下去,而是草草带过,转而又开始介绍另一个不相关的概念。这种跳跃式的叙述方式,让我很难建立起对物联网的完整认知。我需要的是能够解释“为什么”和“怎么做”的内容,而不是仅仅知道“是什么”。比如,为什么不同的通信协议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它们的技术优势和劣势在哪里?云平台和边缘计算的权衡点是什么?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在这本书里都很难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评分

这本书真不是我期望的那样,本来想着读完能对物联网有个全局的认识,了解它到底是怎么回事,能有什么样的应用。结果翻了几十页,感觉就像在看一本流水账,把各种物联网设备罗列了一遍,从智能家居到工业传感器,再到车联网,一股脑儿全塞进来了。重点是,它并没有深入讲解这些设备之间的连接原理,比如到底是什么协议在起作用?数据又是如何传输和处理的?作者似乎觉得只要把名词报出来,大家就能理解了。我尤其困惑的是,书中关于“万物互联”的描述,听起来很宏大,但具体到每一个“物”,它们是如何互相感知、互相影响的,书中几乎没有给出清晰的逻辑链条。我需要的是能够理解物联网底层机制的书,而不是一本简单的产品目录。这种泛泛而谈的感觉,让我觉得花了时间和金钱,却收获甚微。我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我对物联网的理解太浅薄了,以至于无法领会作者的“高明”之处。但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只希望能有一本能够清晰地解释概念,并提供足够的技术细节的书,而不是这样堆砌信息。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理论层面真的让我大失所望。它更多地是在描绘物联网的未来蓝图,那些充满想象力的场景,比如智慧城市、个性化医疗等等,读起来确实很吸引人。但它恰恰回避了实现这些场景所面临的实际挑战。比如,数据安全问题,书中只是轻描淡写地说“需要加强安全措施”,但到底怎么加强?加密技术?区块链?还是其他什么方法?完全没有提及。还有物联网设备的海量数据如何存储、分析和利用,这也是一个关键问题,书中也只是泛泛地说“大数据分析”,但具体到方法论和技术栈,却是一片空白。我以为这本书会介绍一些主流的物联网平台,比如AWS IoT、Azure IoT,或者一些开源的物联网操作系统,但遗憾的是,这些内容几乎没有出现。最让我感到失望的是,书中对物联网生态系统的构建和商业模式的探讨也相当浅薄,只是简单地提到了“平台经济”和“数据变现”,但缺乏具体的案例分析和可操作性的建议。总而言之,它更像是一篇前瞻性的行业报告,而不是一本能够指导实践的书籍。

评分

不错书额质量不错

评分

随着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大热,政府、企业,甚至个人已开始享受到了物联网技术带来的“智慧生活”。本书凝聚笔者十年来对物联网的深入研究,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更加深切地了解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并帮助各企业紧随物联网潮流抓住发展机遇,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中走向辉煌。对此,本书的主要内容及其之间的关系,可通过下图直观展示出来。

评分

一本书读懂物联网,希望能读懂物联网

评分

内容有点虚 讲得不实在

评分

这本书非常一般,不值得读。买回来才知道是啥玩意出版社出版的,垃圾的一笔

评分

还没看

评分

刚收到,很不错

评分

商品很好'快递很赞'

评分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本书为《一本书读懂物联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