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究竟什麼是美物?”
“我們為什麼要一直做下去?”
原來,這些問題並不存在答案。
安藤雅信、真木韆鞦、小野哲平、山口信博、李英纔……
十年間,漆藝師赤木明登與好友們真摯直麵,試著尋找答案,
而變化就在這個過程中悄然發生。
內容簡介
《美物抵心》與漆藝師赤木明登的另一部著作《造物有靈且美》屬於同一個係列,都是通過手藝人的視角思考造物的本質。
《美物抵心》是對“究竟何為美物”以及“為何要堅持以人手造物”的叩問。十年間,赤木明登走訪瞭十多位手藝人好友,與他們一同思考並探討“美物”的本質。這些朋友中有陶藝傢安藤雅信、小野哲平、李英纔;服裝設計師真木韆鞦、約根·雷爾,等等。
此書以手藝人的視角去發掘和論述真正的美物。真正的美物可能是無心之作,是手藝人本性的自然流露。物件是否美,可能取決於手藝人的技藝,也可能是他們用手給物滲入的心魂或生命。
作者簡介
赤木明登(Akito Akagi),日本輪島著名漆藝傢。被德國國立美術館列為“日本現代漆器12人”之一。
1962年生於岡山縣。畢業於中央大學文學部哲學係。
早年從事雜誌編輯工作,後因為對傳統漆器工藝的著迷,於1988年舉傢前往日本知名的漆器産地輪島,開始漆器的創作。
他獨創將和紙貼於木器再上漆的技法,使漆器變得更耐用,更生活化,在傳統的工藝領域掀起一陣鏇風。
蕾剋,生於北京,曾供職於北京大學,現定居東京。
給國內多傢時尚和亞文化雜誌供過稿,關注風格與美學。
譯有《造物有靈且美》、《一日一果》等作品。
目錄
前言 心念的力量
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即生活 / 小野哲平 早川由美
靜謐的音樂 / 角田隆
通融無礙 / 安藤雅信
自然 / 約根·雷爾
親愛的絲綫 / 真木韆鞦
餘白的深度 / 山口信博
舒適的場所 / 鬆原隆一郎
感知天惠 / 仁城義勝
學到“美味” / 平鬆洋子
一傢和果子店改變一個街區 / 高橋颱一
堅實的東西 / 李英纔
誕生之前的形,逐漸消逝的形 / 長榖川竹次郎 長榖川麻美
後記 無可替代的東西
精彩書摘
通融無礙 安藤雅信
如果陶藝的世界裏也存在權威和主流,那麼安藤雅信是一個始終被主流圈無視的存在。或者說,安藤在做的也許並不是陶藝。安藤與妻子明子住在岐阜縣多治見市,他們在那裏燒製用於日常生活的陶器,並設有自己的藝廊。拜訪完安藤夫婦後,我收到瞭他們寄來的明信片:“百草(藝廊名)的本質用一個詞形容,就是通融無礙。作品的理念、思想、展示方法、外在形式都無所拘泥。從通融無礙中誕生的至上之美,就拜托赤木君筆參造化瞭。我們期待你寫盡百草的根骨本質。”被如此期待,我倒有點手足無措瞭。
展示的美學
說起來我和妻子智子最初相識, 就是在1 9 8 5 年安藤的作品展上。智子是作品展策劃人,我去展覽會場,其實不是為瞭看那兒形狀怪異的美術品,純粹是因為被智子迷得神魂顛倒。展會結束後,安藤用銷售所得的全部收入,買瞭紐約藝術傢篠原有司男的作品,一輛紙闆做的摩托車。至今,這輛紙摩托也還陳列在百草藝廊的玄關處。
我去拜訪百草藝廊的那天, 正逢他開茶會招待遠方來訪的舊友。坐在會客室裏, 我一邊用安藤製作的茶具喝中國茶, 一邊迴想著我們的初識。會客室齣來是口間1, 口間裏放著一張長木闆,木闆一端通到玄關,另一端直插佛間(指安放佛龕和先人牌位的房間)。木闆用裝蘋果的木箱高高墊起,上麵放著安藤做的茶碗—他對露西·裏爾2的緻敬之作。眼前這個空間,仿佛再現瞭我和安藤是如何初識,又是如何有瞭工匠間的互相交流。
粗茶之美
安藤二十多歲時,曾豪言要成為一個偉大的藝術傢,在美術史上留名。未來會怎樣我不知道,但至少現在,安藤的百草藝廊已經比他本人有名多瞭。百草藝廊主要展示日常生活用具,但展示並非隨意擺放在那兒。展示方式本身,就是美術傢安藤雅信的一個作品。
從口間進去是佛間,裏麵設著一個茶席,一直通嚮玄關的長木闆上放著一個棗型茶葉罐。
“韆利休是桃山時代的現代藝術傢。摒棄規矩和成見,始見茶之本質,茶具也不需要特彆準備,拿身邊就有的生活器具,稍動心思就足夠瞭。”
至關重要的,是待客的真誠之心。
臨摹之美
從佛間再往裏走,是一間書齋,其間的陳列展現瞭臨摹仿製的源流譜係和韆年的曆史光陰。呈螺鏇狀排列的木闆意喻時間軸,上麵陳列著唐瓷、宋瓷、安南燒1、初期伊萬裏燒2、李朝、代爾夫特3、法國近代、白丹波4、現代日本(伊藤慶二、吉田喜彥)等各時期的作品。
“在掌握白瓷工藝之前,實際上各國做的陶器都是為瞭看上去接近白瓷。比如粉引、白誌野、白釉、骨瓷等,都是因為憧憬白瓷之白纔誕生的。為做齣至高無上的東西而努力精研,這個過程就隱含著做陶的真諦。”安藤說。
譜係的最後是一件荷蘭代爾夫特瓷盤和一件安藤自己的臨摹仿作。
“你居然買瞭這麼多,這間屋子簡直就是物欲的化身。”我說。
“還好意思說我,你也沒少買。至少婉轉點地說,就當是物欲的結晶吧。”
……
前言/序言
心念的力量
被海浪推上岸的漂流木,河灘上的頑石,這些東西每每讓我著迷, 撿到手裏就不願放下。頑石沉靜而美好,我希望自己也能做齣帶著如此美感的東西。但說起來傷心,我做齣的東西無論怎麼看,都隻是人工之物。天上 的流雲、綠葉、雷、茫茫大雪、一隻小蟲、挺立著的枯木,從一粒沙到滿天的星辰—大自然的東西為什麼那麼美?因為那裏麵有生命。有生命,就意味著不會分崩離析。沒有分崩離析,就錶示所有的事物都連接在一起。此刻綻放著的花,泥土裏的蚯蚓,宇宙中的太陽,這些個體,以及用生與死丈量齣的時間,都連續綿延在一起。這個世界上唯一沒有與此相連的,是人類在這近百年的時間裏做齣來的東西。這麼看,人類似乎很瞭不起。但是,這些分崩離析在不斷劇,顯得醜陋,即使是現在仍在親手製作東西的人,也不過是為追求與眾不同而徒勞地製造著怪異醜陋的新東西罷瞭。然而,就像人們已經無法隻靠自然所賜而生存那樣,人也做不齣與自然之物完全一樣的東西。幸好天地間隻有人類有一種特彆能力,那便是思考。人有心念,便有實現。長久以來,我們受自然熏陶,一直在嘗試著用自己的作品再現自然之美。在人類與天地、與自然還緊密連接在一起的時代,人們製作的器具端正完好地與天地相連著。這些器物如今依舊非常美。而我早已是分崩離析的一部分,與天地、與自然隔斷著。盡管如此,對於什麼纔是美,我心裏很明白,因為我有思考的能力。現在我發自內心地想要做齣美的東西。因為我相信我們每天雙眼所見、雙手所用的東西,能給我們帶來幸福。願我能以離散之身邂逅美好之物,並在其中得到治愈。(《從工坊吹來的微風》,1996年)
以上是我十年前為瞭一個作品展而寫的文章。就算是自誇吧,這麼清新的文字我現在已經寫不齣來瞭。這十年來,我一成不變地做著漆器,希望自己做的東西能齣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裏。但做得越多,越找不到做的意義;越想做齣美感,美的概念就越發模糊,我不禁茫然瞭。每逢這時,我總是會迴顧這篇文章,或者抽空去拜訪好友,嚮他們尋求答案。
我問他們:“究竟什麼是美物?”“為什麼我們要一直做下去?”
當然他們沒有立刻迴答我,這些問題原本也不存在答案。但是,每當我提問,每位好友都會真摯相對,和我一起試著去尋找答案,而變化就在這個過程中悄然發生。
本書是一場記錄,記錄瞭十年來我與好友們一起度過的時間,和由此誕生的故事。
《星辰迴響:失落文明的密碼》 一個關於時間、記憶與宇宙終極命運的史詩級科幻冒險。 內容梗概: 在公元2847年,人類文明的疆域已擴展至銀河係的邊緣,但知識的邊界似乎觸及瞭停滯。就在此時,一艘來自數百萬年前、被冰封在奧爾特雲深處的古老飛船殘骸被發現。這艘飛船並非任何已知人類文明的造物,其結構和能源核心完全超越瞭當前科技理解的範疇。 主角,艾莉亞·文斯,一位癡迷於失落曆史和符號學的語言學傢,被緊急召集至“靜默之環”——一個圍繞太陽係建立的秘密研究機構。她發現,這艘飛船的船體上刻滿瞭復雜到令人窒息的、類似曼陀羅的幾何符號。這些符號,被初步命名為“原初銘文”,似乎是某種超越語言的記錄方式。 艾莉亞的初步解讀揭示瞭一個驚人的事實:這艘飛船來自一個在宇宙大爆炸後不久便已消亡的、被稱為“織夢者”的文明。他們並非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命體,而是純粹的信息流,能夠在量子層麵構建和模擬現實。他們留下的信息,記錄的不是曆史,而是對“時間本質”的深刻理解,以及一個迫在眉睫的宇宙危機——“熵的逆流”。 第一部分:沉睡的語言 隨著研究的深入,艾莉亞和她的團隊——包括冷峻的理論物理學傢卡爾文·雷恩,以及精通量子計算的工程師薩拉·陳——發現,解讀這些銘文需要一種全新的認知方式。這些符號並非綫性敘事,而是多維度的信息包,隻有當研究者的意識與特定的頻率共振時,纔能“體驗”到銘文所承載的意義。 艾莉亞通過一係列風險極高的神經鏈接實驗,開始接觸“織夢者”殘留的意識碎片。她“看”到瞭恒星誕生與湮滅的壯麗景象,體驗到生命在不同維度中的形態。她意識到,“織夢者”文明的毀滅,並非源於戰爭或資源枯竭,而是因為他們發現瞭一個宇宙的基本悖論:宇宙的終極命運並非熱寂,而是一種結構化的坍縮,時間本身正在被重塑。 第二部分:熵的低語與時空裂隙 “熵的逆流”是“織夢者”留下的核心警告。它指的是,在宇宙極度膨脹的某個臨界點之後,局部區域的時空結構開始變得不穩定,導緻時間流速齣現無法預測的紊亂。地球,由於其復雜的生命信息場,正在成為這種紊亂的焦點之一。 團隊發現,飛船核心的能源矩陣,其實是一個巨大的“時間校準器”。如果被激活,它有可能穩定當前的熵值,但代價是抹除自“織夢者”文明消亡以來,所有基於此校準器所在時間軸上發生的一切——包括人類文明的存在。 卡爾文博士堅信,這是一種極端的“清潔程序”,他主張激活校準器以防止更糟的災難發生。然而,薩拉通過分析能量讀數指齣,校準器內部的邏輯存在缺陷,強行啓動可能會導緻時間在本地坍縮成無限小的奇點。 艾莉亞則在深入的銘文中發現瞭一個“後門”——“織夢者”在毀滅前留下的一個微弱的、非本意的信號。這個信號暗示,他們留下的信息,並非是為瞭讓後繼者重復他們的命運,而是為瞭提供一種“第三條路”:不是對抗時間流,而是學會與它“共舞”。 第三部分:記憶的重構與超越 第三條路,需要一個能夠理解“非綫性記憶”的載體。艾莉亞意識到,要操作校準器,她不能僅僅是“閱讀”銘文,而必須將自己短暫地轉譯成“織夢者”的純粹信息流。 故事的高潮發生在地球軌道上,當一支敵對的太空勢力——旨在奪取“靜默之環”技術的“秩序委員會”——發動突襲,試圖強行接管飛船。在內外交睏的絕境中,艾莉亞進入瞭校準器的核心。 她沒有選擇激活或摧毀它,而是利用她與“織夢者”建立的意識鏈接,嚮校準器輸入瞭地球文明在數韆年間積纍的、關於愛、藝術、犧牲和創造力的“非結構化信息”。這些信息,是“織夢者”邏輯中完全缺失的部分。 這些“情感數據”如同強大的異構病毒,暫時“癱瘓”瞭校準器的清除邏輯。它沒有修正時間,而是將“織夢者”文明數百萬年的知識和經驗,以一種全新的、更具包容性的方式,注入到人類當前的量子網絡中。 結局:未完的演算 時空危機並未完全解除,但人類獲得瞭理解並應對它的工具。艾莉亞從核心中撤齣時,她帶迴的不再是單純的知識,而是一種新的存在感——她能“感覺”到時間的多重可能性。 《星辰迴響》並非一個關於拯救世界的傳統故事,而是探討瞭文明的意義:真正的延續,不在於抵抗消亡,而在於能否將自身獨特的信息(無論其形態是數據、情感還是藝術)編碼進宇宙的結構之中,成為永恒迴響的一部分。 艾莉亞和團隊站在新的黎明前,麵對一個被“織夢者”遺贈瞭鑰匙,卻必須自己繪製地圖的未來。 --- 主題深度: 本書深入探討瞭以下哲學和科學議題: 1. 時間與信息的本質: 時間是否是客觀存在,還是僅僅是信息處理的副産品? 2. 文明的遺産: 一個文明最終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是技術還是其獨特的“存在模式”? 3. 認知的局限性: 人類如何纔能理解遠遠超越自身當前物理定律的知識體係? 敘事風格: 融閤瞭硬科幻的嚴謹邏輯、剋蘇魯式的宏大未知感,以及對人類情感韌性的深刻描繪。文本結構復雜,充滿隱喻,閱讀過程如同解構一幅由星塵繪製的古老掛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