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开复 著
图书标签:
  • 死亡
  • 临终关怀
  • 医学伦理
  • 生命哲学
  • 个人成长
  • 心理学
  • 医院见闻
  • 生死观
  • 医学生
  • 真实案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5284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9327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是李开复对过去17个月的调整和新生的总结与回顾,通过详尽而全面的叙述,书中真实、客观地披露了在治疗及休整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并对过往几十年的人生进行了详实具体的总结与展示,文字优美,情真意切。可以说是李开复传记里很好的读本之一。

  李开复抗癌成功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对社会公益事业的热爱,与家人及朋友的小故事等等,都是大众感兴趣的,这本书把一个鲜活、真实、重获新生的李开复呈现给每个读者。

更多精彩,点击进入中信出版集团品牌店》

内容简介

  李开复曾任职苹果公司,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之后转战Google,2009年离职创办创新工场,这些不同的角色让他的人生富有传奇色彩,但命运总在不经意间转折。一场疾病让他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和体悟。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是李开复对过去一年的动情回顾,情真意切,字字珠玑。真实地再现了作者在病中的所思所想,让读者看到了他重生之后日渐成熟的人格魅力与价值观。不忘初心,心怀感恩,随缘随喜,这是当身边人问及他抗癌心路历程时,他给出的答案。
  这本《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写出了作者患病期间的人生感受,可谓劝世贤言。读之,能从中获益匪浅。

作者简介

  李开复博士,于2009年9月在中国北京创立创新工厂,帮助中国青年成功创业,创新工厂立足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领域。在此之前,曾就职于谷歌、微软、苹果等世界专业科技公司,并分别担任全球副总裁职务。曾以很高荣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并于1988年获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分别于2011年、2015年被授予香港城市大学荣誉博士、卡内基·梅隆大学荣誉商业管理博士。李开复博士还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的院士。曾任美国“百人会”副会长。2013年当选为《时代周刊》全球很具影响力100人。

目录

推荐序 未来自己主宰 // IX
自序 意外的假期 //XIII
楔子 噩耗 // XVII
第一部分:与死亡交手
01 末日悄然来临 // 002
02 徘徊在地狱门前 // 005
03 26个肿瘤 // 009
04 未知死,焉知生 // 013
05 确诊 // 017
06 彷徨歧路 // 020
07 自己研究病情 // 026
08 开始化疗 // 030
09 我的人工血管 // 035
10 最后阶段的治疗 // 038
第二部分:病中觉悟
01 与过世的父亲“偶遇” // 044
02 如果生命只剩100 天 // 048
03 与星云大师对谈 // 054
04 从容和自己竞赛 // 061
05 审视墓志铭 // 065
06 放下骄傲 // 071
07 学会感恩 // 077
08 生命是最严厉的导师 // 083
第三部分:最有价值的人生
01 每天都是“最特殊的一天” // 090
02 放开手,你就拥有全世界 // 101
03 做最真实的自己 // 107
04 乐助有缘人 // 114
05 平衡,让人生更丰富 // 121
第四部分:健康,对自己的承诺
01 我的重生之路 // 132
02 癌症给我的礼物 // 137
03 天天睡得好,烦恼自然少 // 141
04 吃出健康 // 147
05 运动,活力的源泉 // 154
06 从追求100 分到只要80 分 // 158
07 涓滴储蓄正能量 // 161
08 幽默感是我的良药 // 165
第五部分:家人,教我懂爱
01 追随父亲 // 172
02 我的老小孩儿 // 179
03 六位老天使 // 189
04 古之真人 // 197
05 我的开心设计师 // 207
06 守护一个快乐摄影师 // 215
07 设计我的家 // 226
后记 // 235

精彩书摘

  重生的喜悦
  就这样,终于捱到最后一次化疗结束,彷佛走过一条长长的隧道,终于重新来到蓝天白云之下,整个世界都是新鲜、芳美的。重生的喜悦,让我心里莫名其妙的充满感恩,感恩天地、感恩世界、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
  唐医师安排我做了一次CT检查,腹部的肿瘤大抵都清干净了。不过,唐医师的讲法很妙,他说:「我们看不到一公分以上的肿瘤了。」
  我问:「您是说,我的身体里面已经没有肿瘤了吗?」
  他看了我一眼,身子往椅背一靠,然后用一种略带沈思的口吻说:「也不能这么说啦!我们认为一公分以下就不称为肿瘤。」
  我紧接着问:「如果是第一次来检查的病人,结果也是这样,那您是不是会跟他说,他没有癌症?」
  他的回答更妙了:「是的,但你不是第一次来,所以我不会这样解读!」
  与星云大师对谈
  饭后,大师突然问我:「开复,有没有想过,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最大化影响力』、『世界因我不同』!」这是我长久以来的人生信仰:一个人能有多大程度可以改变世界,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影响力;影响力越大,做出来的事情就越能够发挥效应……。这个信念像肿瘤一样长在我身上,顽强、固执、而且快速扩张。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它的正确性。
  大师微笑不语,沈吟片刻后,他说:「这样太危险了!」
  「为什么?我不明白!」我太惊讶了!
  「我们人是很渺小的,多一个我、少一个我,世界都不会有增减。你要『世界因我不同』,这就太狂妄了!」大师说得很轻、很慢,但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什么是『最大化影响力』呢?一个人如果老想着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你想想,那其实是在追求名利啊!问问自己的心吧!千万不要自己骗自己。……」
  听到这里,简直像五雷轰顶,从来没有人这么直接、这么温和而又严厉地指出我的盲点。我愣在那里,久久没有答话。
  养病期间,大师的话语时常在我心中回荡。我想得最多的就是「影响力」这三个字。
  过去,不论做任何事情,我都会不自觉地先估算这件事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力?一场演讲不到一千人就不去;每天微博不能新增一万个粉丝,我就觉得内容发得不够。有人发email问我创业问题,我只回复那些有可能成功的。要不要见一个创业者?完全取决于他的公司有多大潜力。要见哪位记者,也要看他面对的读者群有多少。……我从来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我的行程排得满满,我的时间有限,当然必须过滤掉很多次要的、没有意义的活动。于是,我精确计算每分每秒该怎么用在能够发生最大化影响力的地方;我也几乎有点偏执地把运营社交媒体当作人生目标的重点,把获取粉丝视为志在必得的工作。
  ……

前言/序言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 序章:生命的尽头,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死亡,这个词语总是带着一种沉重的、不可逃避的压迫感。它潜藏在生命的每一个角落,却又常常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回避。然而,正是这种回避,让我们对生命本应拥有的敬畏与珍惜,变得麻木。当生命的钟摆逐渐走向终点,当身体的机能发出最后的警报,我们是否准备好迎接那必然的到来?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死亡的意义,以及它如何反过来照亮我们生命的价值? 这本书,并非一本关于死亡的冰冷学术论文,也非一本渲染恐怖氛围的惊悚小说。它是一段真诚的探索,一次灵魂的拷问,一份关于生命终极课题的个人笔记。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踏上了“死亡学分”的修习之路,试图在生命的黄昏中,寻觅生命的真谛。这趟旅程,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意外的启示。它关乎身体的衰败,关乎精神的解脱,更关乎那些我们曾经忽略,却在生命尽头显得无比重要的情感与羁绊。 第一章:告别,身体的叛逆与臣服 生命的衰老,是死亡最直观的信号。身体,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载体,在岁月的侵蚀下,逐渐显露出它的脆弱。曾经的强健有力,化为如今的步履蹒跚;曾经的清晰思路,变成偶有的模糊迷离。作者在书中,细腻地描绘了身体的变化,从最初的不适,到后来的疼痛,再到对日常活动力的渐渐丧失。这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痛苦,更是一种心理上的冲击。它挑战着我们长久以来对“自我”的认知,迫使我们面对一个不再完全由自己掌控的身体。 作者没有回避这些令人沮丧的现实。他详尽地记录了身体发出的每一个警讯,每一次微小的抵抗,以及最终不得不选择臣服的过程。这种臣服,并非意味着放弃,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接纳。理解身体的局限,接纳生命的自然规律,从而将重心从“抗争”转移到“共存”。在这过程中,作者也开始反思,我们是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我们是否在年轻时,过度消耗,忽略了它本应得到的呵护?这些看似平常的身体变化,实则是一堂关于生命脆弱与珍贵的必修课。 第二章:回忆的潮汐,情感的回归 当外在的活动受限,当身体不再是我们唯一的焦点,内在的世界便会掀起巨大的波澜。回忆,如同潮汐般汹涌而来,将过往的岁月重新呈现在眼前。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那些生命中重要的人,在死亡的逼近下,变得清晰而鲜活。作者在书中,生动地勾勒出这些回忆的图景,它们是生命留下的印记,也是我们存在的证明。 然而,回忆并不仅仅是简单的重温。它更是一种情感的梳理与清理。那些未曾表达的爱,那些深藏的歉意,那些纠结的遗憾,都可能在生命终章时,变得异常沉重。作者开始审视自己与家人、朋友的关系,重新评估那些曾经认为重要的事情,并最终将目光聚焦于最纯粹、最真挚的情感。他意识到,物质的丰裕,事业的成功,在生命尽头,远不如一句温暖的问候,一次深情的拥抱来得有力量。 这本书,便是作者在回忆的海洋中,捕捉到的那些闪闪发光的珍珠。他分享了那些让他热泪盈眶的瞬间,那些让他幡然醒悟的时刻。这些情感的回归,是生命在走向终点时,对内在价值的重新发现,是对那些真正值得珍视的事物的深刻体悟。 第三章:智慧的沉淀,精神的升华 死亡,是哲学中最古老也最难以解答的命题之一。当生命的终点越来越近,当对死亡的恐惧逐渐消退,一种对智慧的渴望便会油然而生。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给出任何现成的答案,而是分享了他自己在精神层面的探索与思考。他开始阅读那些关于死亡、关于生命意义的古老著作,他聆听那些智者的教诲,他也在自己的经历中,寻找精神的慰藉与升华。 这是一种艰难而宝贵的求索。它需要放下固有的观念,抛弃曾经的执念,以一种开放而谦卑的心态,去迎接那些未知的领域。作者在书中,记录了他与内心对话的过程,他如何与恐惧共处,如何寻找宁静,如何理解生命的短暂与永恒。他试图理解,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存在的形式,是一种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转化。 他发现,真正的智慧,并非源于知识的堆砌,而是源于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自我的全然接纳。在精神的升华过程中,作者逐渐超越了对死亡的恐惧,开始将其视为生命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开始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看待人生,理解生命的无常,也懂得珍惜每一个当下。 第四章:告别时刻,尊严与平静 死亡的到来,是生命最终的告别。如何体面地、有尊严地告别,是作者在修习“死亡学分”过程中,尤为重视的一环。他深入探讨了临终关怀的意义,以及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如何尽可能地减轻痛苦,保持内心的平静。这不仅仅是医学的范畴,更是一种人文关怀,是一种对生命最后尊严的守护。 作者在书中,分享了关于临终选择的思考,关于生命的尊严,以及关于“放手”的勇气。他理解,有时候,最深的爱,便是成全对方以最安详的方式离去。他也在自己的经历中,体会到,当身体的束缚逐渐消失,当精神的束缚也随之松绑,那种解脱感,便是对生命最圆满的告别。 这本书,也触及了临终关怀中的伦理与情感挑战。如何平衡对生命的延长与对痛苦的减轻?如何在尊重个体意愿的同时,给予家人情感的支持?作者以一种温暖而理性的笔触,展现了这些复杂而敏感的议题,呼唤着社会对临终关怀的更多关注与理解。 终章:生命的礼物,无尽的回响 “向死而生”,这并非一句消极的口号,而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生命的终点,我们反而能更清晰地看见生命的起点,更能懂得生命的价值。作者在书中,最终将“死亡学分”的修习,视为一份珍贵的礼物。这份礼物,让他重新审视了生命的意义,重拾了对亲情的眷恋,升华了对精神的追求,并最终学会了如何带着尊严与平静,走向生命的下一个未知。 这本书,是作者在生命的逆旅中,写下的一份真诚的告白。它没有炫技的文笔,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生命的温度与力量。它邀请每一位读者,一同踏上这场关于死亡与生命的深刻对话。它不是教你如何面对死亡,而是引导你如何更好地“活着”。因为它相信,真正理解了死亡,才能真正懂得生命的可贵,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无限的精彩。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在无意识地修习着自己的“死亡学分”。这本书,只是将那些零散的、零星的体悟,汇聚成了一条清晰的脉络。它提醒我们,生命最深沉的智慧,常常隐藏在那些我们最想回避的角落。而当我们勇敢地走向它们,我们或许会发现,那里并非绝望的深渊,而是通往生命更辽阔疆域的入口。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是一本关于生命的赞歌,一首关于告别的诗篇。它在沉重的课题中,注入了温暖的阳光,在终结的黑暗里,点亮了希望的星光。它鼓励我们,勇敢地看向生命的尽头,因为在那里,或许藏着我们一直在寻找的,关于如何真正地“活”的答案。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见《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这个书名,一股凛冽而清醒的气息扑面而来。它没有回避,没有遮掩,而是将一个宏大而又私密的议题——死亡,以一种极其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常常在想,我们究竟是如何“学习”生命的?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琐碎的生活,还是在某个转折点突然顿悟?而“死亡学分”这个概念,则赋予了死亡一种教育的维度,仿佛它不仅仅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局,更是一场关于生命的终极考试,一场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认真对待的课程。作者是如何去“修”这门课的?是通过对他人生命故事的观察?是对历史文献的解读?还是对自己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恐惧和期盼的挖掘?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把这个沉重的话题,转化为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们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不再视死亡为终结,而是视为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种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命、活出真我的契机。

评分

这本《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的书名,实在是一剂强心针,直击人心深处。它不像很多心灵鸡汤类书籍那样,用华丽的辞藻和空泛的道理来敷衍读者,而是用一种近乎赤裸的坦诚,将我们最不愿意面对的事实——死亡,堂而皇之地摆在了桌面上。这个“学分”的比喻尤其巧妙,它暗示了一种学习、一种成长、一种对人生必修课的探索。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的一生,究竟是在学习什么?是知识、技能,还是人情世故?但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些似乎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真正重要的,或许是对生命本身的理解,是对自己活过的痕迹的接纳,是对离别的平静。我设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位经历了深刻思考甚至磨砺的人,他/她用一种近乎“学徒”的姿态,去学习、去领悟死亡的真谛,并将这份“学费”转化成了一种独特的智慧。读这本书,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一种思维的转变,一种让我们在平凡生活中,也能感受到生命厚重与美好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充满了哲学意味,又带点儿黑色幽默。“向死而生”这个短语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仿佛预示着作者将要探讨的是生命与死亡之间那些至关重要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议题。我之所以会对它产生兴趣,是因为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下,我们似乎越来越回避谈论死亡,仿佛它是一个禁忌,一个不祥之兆。然而,生命本身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由对死亡的理解和接纳所塑造的。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从“死亡学分”这个新颖的角度切入,去解构我们对死亡的认知,去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本书会不会是一次对人生终点的冷静审视,一次对“活在当下”的重新定义?我期待着作者能够以一种不落俗套的方式,为我们揭开死亡的面纱,让我们在坦然面对终结的同时,更加热爱生命,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或许,通过学习“死亡学分”,我们能获得一种更成熟、更通透的人生观,不再畏惧,而是拥抱生命的全部,包括那不可避免的尽头。

评分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这个书名,就像一枚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我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它以一种近乎挑衅的姿态,将生命中最隐秘、最让人不安的元素——死亡,置于聚光灯下。而“修死亡学分”的比喻,更是别出心裁,它暗示着一种积极的、有意识的学习过程,仿佛死亡并非是一种被动的终结,而是一门需要我们用心去钻研、去领悟的人生必修课。我猜想,作者在“修习”这门课的过程中,一定有过无数的挣扎、顿悟和深刻的反思。这本书或许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一种探索的路径,一种引导我们去审视生命、去理解存在、去拥抱不确定性的方式。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一种超越恐惧的平静,一种对生命更加深刻的理解,一种能够让我活得更加真实、更加自在的力量。它会不会是一次关于如何“活好”人生的终极指南,一次关于如何坦然面对一切的生命启示?我满怀期待。

评分

我被《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这个书名深深吸引了。它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励志宣言,也不是故弄玄虚的哲学探讨,而是一种直击灵魂的叩问,一种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索。书名中“死亡学分”的提法,让我觉得既新颖又贴切。人生在世,我们学了无数的知识,掌握了各种技能,但关于如何面对死亡,我们似乎从未真正“上过”一门课。而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它不是在教导我们如何“不怕死”,而是在引导我们如何“为死而生”,如何通过理解和接纳死亡,来更加充分地、更有意义地活着。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分享他/她在这门“死亡学”中的独特学习经历和感悟。这本书会不会是一次深入的自我剖析,一次对生命本质的追问?我希望它能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一种对生命的全新认知,一种让我能够更加从容、更加勇敢地走向未来的力量。

评分

这是一本朋友推荐的书,多读书对个人成长有利

评分

不错的书,冲着名字买的。系么事的时候翻翻,心灵鸡汤。

评分

李开复的向死而生,很励志的书,推荐!

评分

很好,字清楚,非常满意!

评分

印刷质量没问题,书也挺好看的。

评分

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

评分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

字太大,稀疏,有凑页数的嫌疑。

评分

#,书皮印成这样了还拿出来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