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肖邦故鄉的珍寶 15至20世紀的波蘭藝術

來自肖邦故鄉的珍寶 15至20世紀的波蘭藝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呂章申 編
圖書標籤:
  • 波蘭藝術
  • 肖邦
  • 藝術史
  • 15-20世紀
  • 繪畫
  • 雕塑
  • 建築
  • 文化
  • 歐洲藝術
  • 珍寶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ISBN:9787569901061
版次:1
商品編碼:11723983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國國傢博物館國際交流係列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41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來自肖邦故鄉的珍寶 15至20世紀的波蘭藝術》展覽是中國國傢博物館與波蘭華沙國傢博物館以及密茨凱維奇學院閤作舉辦的大型國際交流展。展覽以時間為序,係統呈現瞭波蘭藝術的發展脈絡,為廣大觀眾奉獻瞭一道豐盛的藝術大餐,彌補瞭大多數中國觀眾對肖邦音樂外的波蘭藝術十分陌生的缺憾。

內頁插圖

目錄

緻辭
緻辭
緻辭
緻辭
緻辭
緻辭
華沙國傢博物館
15至20世紀的波蘭藝術史
20世紀的“波蘭招貼學派

中世紀藝術(15世紀)
聖母子
聖母哀悼基督
聖母子
基督受難群像
聖喬治
聖馬丁
聖斯坦尼斯瓦夫主教
榮光下的聖母子
悲傷的聖母與聖約翰
末日審判祭壇
基督復活
卡塔日娜·林德納墓誌
兩位聖女
聖母瑪利亞傢族
基督復活三聯畫
聖女三聯畫
十字褡背麵
羅馬天主教彌撒聖餐杯
羅馬天主教彌撒聖餐杯

傳統波蘭藝術(16-18世紀)
肖像畫
安娜·拉齊維爾
貴婦
斯蒂凡·恰爾內茨基
馬剋西米連·弗蘭齊捨剋·歐瑟林斯基及其三個兒子
波蘭國王及公爵國徽肖像畫
楊-剋日什托夫·塔爾諾夫斯基
裏昂·蒂什凱維奇
瑪利安娜·布羅尼什
維剋托利亞·瑪達令斯卡
普羅佐爾傢族
德勒辛斯基傢族男子的棺材肖像畫
佚名女性棺材肖像畫
薩賓娜·哈紮·雷迪利策的棺材肖像畫
年輕貴族男子的棺材肖像畫
特蕾莎·博亞諾夫斯卡的棺材肖像畫
楊·格涅沃什的棺材肖像畫
波蘭服飾
波蘭服飾風格
波蘭貴族
波蘭貴婦
國王楊三世·索彆斯基
身穿民族服飾的國王奧古斯特三世
身穿波蘭服飾的瓷像
1波蘭式親吻
2波蘭舞者
3身穿黃色孔塔奇的波蘭男子
4身穿白色孔塔奇的波蘭男子
5身穿波蘭禮服的馭馬男子
孔塔奇
祖潘
四麵半金綫綉孔塔奇腰帶
四麵半金綫綉孔塔奇腰帶
四麵半金綫綉孔塔奇腰帶
四麵半金綫綉孔塔奇腰帶
四麵孔塔奇腰帶
雙麵半金絲綫綉孔塔奇腰帶
雙麵孔塔奇腰帶
手工藝品
維利奇卡鹽礦礦工工會角杯
颱鍾
刻有國王亨利三世半身像的托盤
刻有猶太人祖先約瑟生活場景的大啤酒杯
格但斯剋石匠行業協會的迎賓杯
裝飾有錢幣的杯子
聖餐杯
……
波蘭的衰落和喪失獨立時期藝術(18世紀末期)
被壓迫時期的“國傢精神”藝術(19世紀)
“青年波蘭”時期藝術(19、20世紀之交)
現代藝術(20世紀)
藝術傢人名索引
英文圖版索引
後記
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15至20世紀歐洲藝術精粹賞析 本冊精選集聚焦於15世紀至20世紀間,歐洲大陸上蓬勃發展的各個藝術流派與大師傑作,旨在為讀者提供一次深入、全麵且充滿啓發的藝術之旅。我們摒棄地域的局限,將目光投嚮塑造瞭西方藝術史格局的關鍵時刻與重要作品,探討瞭不同時代精神如何通過色彩、綫條與形態得以永恒的錶達。 第一部分:文藝復興的曙光與理想的追求(15世紀至16世紀) 本部分將從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源頭開始,剖析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如何顛覆瞭中世紀的宗教束縛,將對人體、自然與古典美學的重新認知融入藝術創作。我們詳細考察瞭早期文藝復興的透視法革新,如馬薩喬(Masaccio)對空間幾何學的精確運用,以及弗拉芒畫派(Flemish Primitives)在油畫技術上的突破,特彆是對光影與細節的細膩描摹,如何為後世寫實主義奠定瞭基礎。 隨後,我們將進入盛期文藝復興的輝煌殿堂。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科學精神與藝術直覺的完美結閤,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對人類形體力量與精神痛苦的史詩般展現,以及拉斐爾(Raphael)所代錶的和諧、寜靜與古典至上理念,構成瞭這一時期的藝術高峰。我們不僅僅是羅列作品,更著重分析這些藝術傢如何通過對“理想美”的哲學探討,提升瞭藝術傢的社會地位與創作的深度。 文藝復興晚期,風格主義(Mannerism)作為對盛期完美的一種微妙反叛,其扭麯的形態、非自然的色彩和緊張的構圖,預示著即將到來的巴洛剋時代的戲劇性張力。我們深入剖析瞭提香(Titian)晚期富有錶現力的筆觸,以及北方藝術傢如丟勒(Albrecht Dürer)如何將人文主義思想與日耳曼民族的內省精神相融閤,完成瞭文藝復興在阿爾卑斯山以北的獨特演繹。 第二部分:巴洛剋與洛可可的激情與輕盈(17世紀至18世紀中葉) 17世紀,歐洲社會動蕩與宗教改革的餘波催生瞭巴洛剋藝術,它以強烈的動感、深刻的情感渲染和戲劇性的光影對比,服務於宗教的再確信和絕對君主製的榮耀。卡拉瓦喬(Caravaggio)的“明暗對比法”(Tenebrism)如何將神聖場麵拉入凡塵的真實性,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對生命力的贊頌,以及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雕塑中瞬間永恒的捕捉,構成瞭巴洛剋藝術的核心張力。 在荷蘭,特殊的社會結構催生瞭獨特的“黃金時代”藝術。倫勃朗(Rembrandt van Rijn)對人性深處復雜情感的洞察與他晚期沉靜的光綫處理,以及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對日常室內光綫與靜謐瞬間的精確記錄,展現瞭資産階級審美趣味的崛起。 進入18世紀,隨著宮廷生活的精緻化,洛可可風格以其柔美、輕快、裝飾性極強的特點占據瞭主導地位。華托(Jean-Antoine Watteau)筆下那若即若離的“歡愉的集會”,以及弗拉戈納爾(Jean-Honoré Fragonard)對感官享樂的無拘束描繪,構成瞭對巴洛剋厚重主題的優雅消解。本部分也將簡要提及英國風景畫的早期發展,以及哥雅(Francisco de Goya)在西班牙宮廷中開始流露齣的對時代陰影的敏銳捕捉。 第三部分:新古典主義的迴歸與浪漫主義的覺醒(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 法國大革命與啓濛運動的理念,促成瞭對古希臘羅馬秩序與理性的復興——新古典主義。大衛(Jacques-Louis David)通過其清晰的綫條、莊重的構圖和堅定的道德主題,成為這一時期的視覺旗手。 然而,理性的冷峻很快遭遇瞭情感的爆發。浪漫主義藝術將個體經驗、對自然的敬畏、對異域風情的迷戀以及對曆史的浪漫化想象推嚮瞭前颱。德拉剋洛瓦(Eugène Delacroix)筆下沸騰的激情與對色彩的自由運用,特納(J.M.W. Turner)對光綫與大氣現象近乎抽象的探索,以及科羅(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在巴比鬆畫派中對自然樸素之美的發現,共同構築瞭這一充滿矛盾與活力的時代圖景。浪漫主義不僅是藝術風格的轉換,更是歐洲精神從古典秩序嚮現代個體性過渡的關鍵標誌。 第四部分:現實的審視與形式的革命(19世紀後半葉) 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的成果與社會問題的日益尖銳,使得藝術傢們開始將目光從神話與曆史轉嚮當下的真實生活。庫爾貝(Gustave Courbet)以其堅硬的筆觸描繪勞動者,宣告瞭“現實主義”的宣言,挑戰瞭學院派的美學規範。 緊接著,印象派的誕生徹底顛覆瞭西方繪畫的傳統。莫奈(Claude Monet)、雷諾阿(Pierre-Auguste Renoir)等人將畫布從畫室中解放齣來,專注於捕捉光綫在瞬息萬變的自然環境中産生的視覺印象。他們對色彩科學的運用和對現代都市生活的描繪,標誌著藝術創作主體從“描繪對象”轉嚮“記錄感知”的根本性轉變。 後印象主義(Post-Impressionism)則是在吸收瞭印象派色彩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個體情感錶達與形式結構。塞尚(Paul Cézanne)對幾何形體的分析,梵高(Vincent van Gogh)強烈的精神寄托與厚塗的筆觸,以及高更(Paul Gauguin)對象徵與原始的追尋,為20世紀現代藝術的全麵爆發鋪設瞭關鍵的階梯。 本冊力圖通過對這些關鍵節點與藝術巨匠的深度剖析,展現15至20世紀歐洲藝術如何從古典的理想主義走嚮現代的多元探索,構建起一部視覺文化的宏偉敘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厚重的畫冊,初翻開時,映入眼簾的便是那些色彩斑駁、充滿曆史厚重感的油畫,它們仿佛帶著泥土的芬芳和舊日貴族的嘆息,一下子將我拽入瞭那個遙遠而又迷人的時代。我一直對中歐地區的藝術史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對波蘭那種獨特的民族精神如何在藝術中得以體現充滿瞭好奇。那些描繪田園風光和曆史事件的篇章,筆觸細膩而富有張力,尤其是對光影的把握,簡直到瞭齣神入化的地步。我記得有一幅描繪華沙起義前夜的場景,人物的錶情和肢體語言極其到位,那種醞釀中的悲壯感透過畫紙似乎都能撲麵而來,讓人不禁屏住呼吸,為那份即將爆發的命運而感到揪心。可以說,這本書的選材非常獨到,它不僅僅是一部藝術作品的匯編,更像是一部用視覺語言講述的波蘭民族精神的史詩,每一幅作品背後都深藏著一個時代的脈搏和無數藝術傢的心血與掙紮。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編纂者錶示由衷的敬佩,他們顯然付齣瞭巨大的心血去搜集、整理和考證這些分散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的美學遺産。這本書的結構嚴謹得像一部優秀的樂章,從序麯般的早期作品鋪墊,到中世紀晚期風格的成熟,再到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現代主義的激蕩,直到戰後藝術的重建與反思,每一個過渡都顯得閤乎情理,引人入勝。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流亡藝術”的那一章節,它沒有將這些藝術傢孤立看待,而是放在瞭更廣闊的歐洲藝術網絡中去考察他們的創新和影響,這使得波蘭藝術不再是一個封閉的孤島,而是積極參與瞭全球藝術對話的一份子。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本能激發深度思考的讀物,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藝術史中那些被邊緣化的重要篇章,也激發瞭我未來實地探訪波蘭藝術機構的強烈願望。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看畫”,不如說是一種沉浸式的“時空漫遊”。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文字描述上的剋製與精準,他們很少用那些華麗空洞的辭藻去堆砌贊美,而是用曆史的坐標和風格的演變來定位每一位藝術傢的貢獻。比如,在探討浪漫主義思潮對波蘭繪畫的影響時,那種與民族解放運動緊密結閤的特點被剖析得鞭闢入裏,讓人清晰地看到瞭藝術如何成為抵抗和精神寄托的工具。那些關於肖像畫的部分尤其引人入勝,通過對貴族和知識分子麵容的細緻解讀,我仿佛能窺見他們內心深處的驕傲與憂傷。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值得稱贊,紙張的質感和印刷的清晰度極高,即便是復雜的套色印刷作品,其細節的層次感也得到瞭很好的還原,這對於任何一位對視覺藝術有較高要求的讀者來說,都是一種極大的尊重和享受。

評分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歐洲古典音樂的愛好者,我總覺得波蘭的視覺藝術與他們的音樂有著某種微妙的共鳴,這本書恰好為我提供瞭相互印證的材料。那些在音樂中聽到的宏大敘事和轉瞬即逝的細膩情感,似乎都能在這些十九世紀末的象徵主義畫作中找到視覺的對應。特彆是那些描繪“神秘主義”主題的作品,筆觸迷離,色彩飽和度高,流露著一種嚮內探索、探尋靈魂深處的掙紮感,這與某些後浪漫主義作麯傢的內心獨白有著異麯同工之妙。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展示瞭波蘭藝術的輝煌成就,更在於它揭示瞭一種地域文化特有的“憂鬱的美學”——那種在曆史的重壓下依然保持著高貴與優雅的精神氣質,這是一種非常獨特的審美體驗,讓人迴味無窮。

評分

坦率地說,最初拿起這本書時,我有些擔心內容會過於學術化,畢竟“15至20世紀”這個跨度實在太大瞭,如何能在有限的篇幅內做到麵麵俱到又不失深度,是個極大的挑戰。然而,這本書的編排邏輯卻齣乎意料地流暢自然,它沒有生硬地按照時間綫索推進,而是巧妙地以藝術流派和地域特色為脈絡進行瞭梳理和串聯。最讓我驚喜的是,它對一些相對冷門的民間藝術和裝飾藝術的處理,那份細緻入微的介紹,簡直讓我像一個初次踏入寶藏洞穴的探險傢。那些繁復的剪紙藝術和精美的琥珀雕刻,展現瞭一種與主流宮廷藝術截然不同的生命力,它們更接地氣,也更純粹地反映瞭普通波蘭人的審美情趣和生活哲學。這本書成功地搭建瞭一座橋梁,連接瞭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微觀的民間智慧,讓我對波蘭文化的理解變得立體而豐滿。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