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書為全新經典本,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隆重推齣!書中引用瞭颱灣中研院大量珍貴史料、照片,以及大量親曆者采訪資料,如曾氏傢族後人、劉文典等大師後人親述。
▲精細校訂,用心裝幀,附贈特製手繪大師藏書票。適宜字號、排版,裸背鎖綫裝訂,更舒適閱讀。用紙考究,典雅護封,典藏之選。
▲全景再現20世紀中國學術大師命運變遷的史詩巨著。
▲ 榮獲《亞洲周刊》2011年度華文十大好書之冠,以及諸多大奬,好評如潮。
▲ 諾貝爾奬獲得者莫言、楊振寜領銜,眾多文史大傢鼎力推薦;
莫言、楊振寜、俞敏洪、茅於軾、張鳴、李國慶、李存葆、硃嚮前、張誌忠、刑軍紀、徐貴祥、王久辛、趙琪、李炳銀、王良瑛、彭學明、張頤武、何亮亮…… 聯袂推薦;
▲《人民日報》2015世界讀書日,上海交大等知名大學校長鼎力推薦十大好書之一。
《人民日報》2015年7月18日,傾力推薦“22個領域22本好書”之一。
▲ CCTV和浙江精良映畫影視製作公司、宋城集團聯閤投資,由本書改編成的五十集大型電視劇拍攝中。
▲ 由本書改編的係列電影《大師》十五部由CCTV六套與北京精良映畫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閤攝製中,堪稱中國電影開創性集中錶現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群像的一部史詩長捲。
▲ 曆史紀實文學大傢嶽南經典力作,作者耗費十餘年心血,三下江南與西南邊陲實地采訪與考察,並遠赴颱灣清華大學,並親自重走抗戰中大師內遷路,搜閱整理近韆萬字珍貴史料及親曆者口述資料,全麵描述瞭20世紀中國學術大師群體命運的劇烈變遷。
▲ 所謂“南渡北歸”,即作品中的大批知識分子冒著抗戰的炮火由中原遷往西南之地,爾後再迴歸中原的故事。
記述抗戰年代學人的艱苦卓絕
再現國難當頭大師的風骨典範
《南渡北歸》(全新經典三捲本),分為《南渡》《北歸》《離彆》三部。講述的是上個世紀大批知識分子冒著抗戰的炮火由中原遷往西南之地,而後再迴歸中原的故事。整部作品的時間跨度近一個世紀,所涉人物囊括瞭二十世紀人文科學領域的大部分大師級人物,如蔡元培、王國維、梁啓超、梅貽琦、陳寅恪、錢锺書等。作品對這些知識分子群體命運作瞭細緻的探查與披露,對各種因緣際會、愛恨情仇進行瞭有理有據的釋解,讀來令人心胸豁然開朗又不勝唏噓、扼腕浩嘆。
《南渡北歸. 北歸》是《南渡北歸》第二部,著重描述瞭抗戰勝利前後,流亡西南的知識分子的學術追求、思想變化與不同的人生遭際,時間跨度約為抗戰中後期至1948年末,國民政府搶運國寶與“搶救學人”計劃,連同選舉首屆中央研究院院士為止。突齣地再現瞭董作賓、李約瑟、童第周、陶孟和、瀋性仁、梁思永、蔣夢麟、聞一多、劉文典、羅庸、鄭天挺、吳晗等中外知識分子,在民族危亡的艱難歲月裏,顛沛流離,不屈不撓的堅強意誌。從不同的角度還原瞭西南聯大學與聞一多被刺案真相,對知識分子群體於時代大潮中的分化與演變,做瞭深入細緻的探究與揭示。
嶽南:原名嶽玉明,山東諸城人,1962年生,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係、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研究生班。曆任宣傳乾事、編輯、颱灣清華大學駐校作傢等。著有《風雪定陵》《復活的軍團》等考古紀實文學作品十二部,有英、日、韓、法、德文齣版,海外發行達百萬餘冊。另有《陳寅恪與傅斯年》等傳記作品十餘部。《南渡北歸》三部麯在海內外引起轟動,《亞洲周刊》評其為2011年全球華文十大好書之冠,稱其為首部全景再現20世紀中國學術大師群體命運劇烈變遷的史詩巨著。評論稱:嶽南等作傢寫齣這一年的好書,展現齣全球華人的軟實力及不斷“嚮上的力量”。
《南渡北歸》有豐富的文史價值。那個時代的大師瞭不起,令人敬仰。
——諾貝爾奬得主莫言
這個書很不錯,寫瞭那麼多人,那麼多事,注釋那麼多,不容易。我經曆瞭那個時代,但有好多事不知道,看瞭這部書之後纔知道。比如書中說的饒毓泰、葉企孫,他們都是我那個時侯的老師。在西南聯大大三的時候,熱學是跟葉企孫念的,光學是跟饒毓泰念的,他們兩個人後來在中國大陸生命際遇很睏難的時候,有些是我不知道的。嶽南做瞭一件瞭不起的工作,值得稱贊。
——諾貝爾奬得主楊振寜
《南渡北歸》三部麯全景描繪瞭抗日戰爭時期流亡西南的知識分子與民族精英多樣的命運和學術追求,是一部全景再現中國最後一批大師級學者群體命運劇烈變遷的史詩巨著。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他們是中華文明的靈魂所在,是民族文化的領路人,書寫瞭中國的夢與希望。作傢嶽南先生不僅描繪瞭中華民族抗日戰爭那段烽火歲月,更生動鮮活地再現瞭大師們在那段艱苦歲月中的鬥爭、堅忍和奮進,充分體現瞭他們的求真精神,處處閃耀著他們的人性光輝。《南渡北歸》中主人公之一蔣夢麟先生在他的著作《西潮》一書中試圖通過描述時代的變遷,嚮我們講述瞭對於文化道路的思考:西潮來襲,有人選擇瞭隨波逐流,有人選擇瞭墨守成規。在潮起潮落中,對傳統的堅守,對新潮的吸收,纔是我們民族屹立不倒的根本。希望我們的年輕人在讀過這兩本書之後能被大師們的人格魅力和科學精神所感染,立誌求學,勇攀高峰;我也相信,未來的大師一定會齣現在我們現在的年輕人中間。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 張傑
嶽南的《南渡北歸》,對我影響很大。我們至今不能全麵反思,令人尤為痛心。這套書盡量真實地從某一個角度描繪當年的曆史,文筆也好,很好看,學習曆史,政治傢可以更好地治國,我們老百姓起碼可以做個明白人。
——柳傳誌
我推薦一下《南渡北歸》,寫盡瞭中國一代知識分子的命運和宿命性的悲涼人生。
——俞敏洪
也許是年齡與時代的原因,我讀《南渡北歸》第三部更有味道,欲哭無淚。當“南渡殘生夢獨多”和“北歸殘夢終成空”時,曆史還原瞭真相。同為天涯兩岸的民族各自走瞭一條不同的路,卻隔不斷血脈相連的相思之情。
——任誌強
撰寫民國的教授,或知識分子的著作,自是很多,但民國知識分子在今天成瞭國人心中的某種典範、象徵,重溫他們的生活可以使我們理解個人與時代的關係,盡管社會動蕩不安,他們仍能夠活得那麼堅實,甚至活得那麼陽光。《南渡北歸》,可以說是一本有趣也有益的書。
——餘世存(《非常道》作者)
這部書是一個大時代中國知識人的心靈史。我們從中看到在一個民族麵臨嚴峻挑戰的時刻,知識人的承擔、信念和期望。中國的大曆史和一個個人物的小曆史結閤成為時代的真切敘述。
——張頤武(著名評論傢、教授)
嶽南的《南渡北歸》是一部皇皇大著,說的是民國教授與研究人員的佚史趣事,讀者品到的是一個時代的教育精神。打開它,我們很容易發現,在天纔雲集的晴空裏,所有的鳥都在嗚叫、飛翔,它們巨大的羽翼給一個動蕩的國度帶來瞭奪目的光輝。讓人驚異的是,時至今日,這些光輝還在我們的頭頂閃爍著。一代傑齣人物的曆程,中華文化的傳播者和承載者。現在這樣的教授太少瞭,缺少瞭文化素養,都世俗化,金錢至上瞭。
——何三坡(文化批評傢)
《南渡北歸》是第一部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命運摺挫悲涼的史詩。非常難得的是:作傢嶽南將他們的命運置於國難當頭之際,這就使所有人物的情感與立場,有瞭讓人考量其是否言行一緻的憑據。不僅一個個人物有瞭"意味",同時也使這個時代有瞭更加豐厚淵深的內蘊。它所提供的經驗與教訓,不僅屬於中國,更屬於人類。作傢嶽南,必依此著而並列於當代最優秀作傢的行列,且獨異非常,令人敬仰。
——王久辛(著名詩人、評論傢)
《南渡北歸. 北歸》(增訂版)
第一章 聞道在蜀郡
◎ 李約瑟的李莊之行_001
◎ 到野外捉青蛙的童第周_009
◎ 結緣在山中_013
◎ 一代名媛瀋性仁_018
第二章 小鎮故事多
◎ 此情可待成追憶_035
◎ 由決裂到言和_041
◎ 李約瑟難題的癥結_053
第三章 山下旌旗在望
◎ 一號作戰計劃_067
◎ 一寸山河一寸血_079
◎ 江水無語東流去_085
第四章 勝利的前夜
◎ 延安訪問_099
◎ 毛澤東與傅斯年夜談往事_109
◎ 梁思成:日本京都、奈良的恩人_119
◎ 天降喜訊_125
◎ 日月重光_130
第五章 北大春鞦
◎ 棄北大入內閣_141
◎ 蔣夢麟辭彆北大之謎_155
◎ 周作人罵傅斯年“驢鳴”_167
第六章 血染紅土地
◎“獨眼龍”被睏五華山_189
◎ 李宗黃入主雲南_200
◎“一二一”慘案_207
第七章 大角逐
◎ 關司令痛毆李宗黃_219
◎ 神秘人物暗中操縱學潮_225
◎ 學潮洶湧中的傅斯年_232
第八章 大幕在黃昏中落下
◎ 梅貽琦夾縫中突圍_249
◎ 聞一多與傅斯年叫闆爭勝_253
◎ 聯大悲情錄_259
◎ 南雁北歸春迎客_266
第九章 獨宿春城燭炬殘
◎“國寶”劉文典_285
◎ 鐵蹄下的書生骨氣_292
◎ 劉文典廣場講《月賦》_299
◎ 神秘的磨黑之行_306
◎ 聞一多對劉文典一劍封喉_312
第十章 血性男兒
◎ 站在革命對立麵的聞一多_327
◎ 青島大學的《驅聞宣言》_333
◎ 聞一多與“二傢”_341
第十一章 從學者到“鬥士”
◎ 陳夢傢與吳晗_367
◎ 專業不同心同仇_374
◎ 十字街頭異鄉客_381
第十二章 聞一多之死
◎“鬥士”是如何煉成的_395
◎ 誰締宣和海上盟_401
◎ 子彈穿過頭顱_415
第十三章 殘陽如血
◎ 鬍適歸國_427
◎ 誰知明月照溝渠_437
◎ 馬神廟旁,一片神鴉社鼓 _444
第十四章 穿越曆史之門
◎ 研究烏龜殼的人_453
◎ 郭沫若賜給的教訓_463
◎ 抗戰八年第一書_468
第十五章 還都南京
◎ 山坳裏躁動的靈魂_475
◎ 英辭未擬,惜此離思_478
◎ 有情人終成眷屬_485
◎ 衝齣夔門_498
◎ 81 名院士齣籠_502
第十六章 山河崩裂
◎ 國寶爭奪戰_527
◎ 學人搶救計劃_534
◎ 金陵王氣黯然收_545
◎ 傅斯年齣任颱大校長_552
◎ 人生長恨水長東_559
第五章 北大春鞦
◎周作人罵傅斯年“驢鳴”
就在傅斯年、鄭天挺、周炳琳對蔣夢麟的離職滿含悲憤口誅筆伐之時,遠在美國的鬍適,一直持冷靜、客觀的態度看待這一變故,並以和事佬的口氣不慍不火地為蔣開脫,強調夢麟此舉實乃是“為政府徵調,隻是暫局”雲雲,以此消融北大諸教授的怨聲與憤慨。當國府發布鬍適齣任北大校長的消息後,鬍沒有推辭,而當時他在美國的尷尬處境也不容許推辭。迴國執掌北大,無論是對鬍氏個人還是政府,都是一件保存體麵、如釋重負的最好解脫機會。但在正式齣山之前,像過去皇帝登基需要有一個“勸進”程序一樣,錶麵上的“遜讓”文章還是要做一做的。於是,鬍適拍發瞭一封緻硃傢驊、蔣夢麟(南按:鬍文稱孟鄰)、傅斯年三人的電報:
騮先、孟鄰、孟真三兄鑒:
江、微、魚電敬悉,緩復乞恕。世界教育會議,當勉強遵命參加。民國二十年以後,北大復興,孟鄰兄領導之苦心偉績,弟所深知,北大復員,仍不可無孟鄰兄之領導。曾於上月托張仲述帶信與北大同人懇切工述此意。孟鄰兄為政府徵調,隻是暫局,孟真兄肯扶病暫代,最可感幸。將來弟歸國,若不得已,亦願與孟真分勞,暫代一時,以待孟鄰兄之歸,此意至誠懇,乞亮察,並乞轉陳主席與詠霓兄,並懇轉緻北大同人,至感。弟在外八年,結束稍需時日,擬明年二月海道歸國,並聞。
弟 鬍適 蒸(十月十日)[44]
電文發齣,禮數算是盡到,既是答應暫代一時,那“一時”的長短與何時權歸舊主,隻有看天命人事瞭。正是這封電報,意味著蔣夢麟與北大徹底脫離關係,這時的蔣或許已經料到,此次一彆竟成永訣,再也沒有機會迴到他付齣過心血與痛楚、充溢著光榮與夢想的北京大學瞭。
因鬍適尚在美國,在歸國之前,國民政府任命傅為北大代理校長,並聘為西南聯大常務委員。在這種情形下,按硃傢驊的說法,傅“不得不勉強答應”。
1945年9月20日,傅斯年以西南聯大常委、北京大學代理校長的身份參加瞭在重慶召開的全國教育善後復員會議。會議就內遷教育機關復員以及教育秩序整頓等問題進行瞭討論和議決,參加者有硃傢驊 、翁文灝、李石曾、蔣廷黻等政學兩界大腕。傅氏在會上極其活躍與情緒化地指手畫腳,並公開為硃傢驊齣謀劃策,其形態立即引起瞭相當一部分與會者的反感。原清華大學曆史係主任、時為聯閤國善後救濟總署中國代錶及國民政府善後救濟總署署長的蔣廷黻,對傅氏張牙舞爪的做法更是深惡痛絕,當場不無諷刺地謂傅斯年是“太上教育部長、太上中央研究院總乾事,太上北大校長”。傅聽罷反唇相譏,說自己隻做“太上善後救濟總署署長”。蔣廷黻見傅臉呈豬肝色真的動起怒來,怕節外生枝,引起對方的心髒病,遂不再攻擊。事後,傅斯年給夫人俞大綵的信中道齣瞭自己的委屈:“事實是騮先好與我商量,而(他)十之七八不聽,然而外人不知也,以為他的一切由我負責。”[45]不管硃傢驊聽不聽,傅斯年擺齣一副“太上皇”的架勢當是符閤實際的。
通過這次會議,傅斯年更加認清瞭教育界局麵復雜與派係爭鬥的險惡,他在給北大法學院院長周炳琳的信中不無憂慮地說道:“弟貿然代理,半年之後,必遭天殃,有不得不與兄相約者,弟固跳火坑矣!而公等亦不當立於高峰之上,搬請以為樂也,除非大傢努力,齊一步驟,此局不易維持也。北大之敵人多矣,隨時可來算賬,且此時不攘外即無以自立,此尤使弟鬥誌奮發,而又不得不戒懼者也。”[46]從此信可以見齣,傅斯年已做好與一切北大之敵開打的準備瞭。
9月25日,蔣介石在軍委大禮堂為此次會議結束召開宴會並緻辭,大旨為:一、各校遷移應在明年課業結束之後;二、西北西南各校除少數外,宜留設原處;三、戰後建設應農、工並重;四、未來學校發展應質、量並重雲雲。重慶會議是一個重大轉摺點,可謂中國教育、文化界的分水嶺,越過這道標誌著戰前與戰後的山嶺,那潛流洶湧的溪水很快與社會大潮融匯一起,形成瞭一股翻江倒海的滔天巨浪,在中國大地上喧囂奔騰起來。
會議過後,傅斯年即委派北大教授陳雪屏與鄭天挺由昆明趕往北平,接收北京大學校産,為學校復員做準備。當陳鄭二人抵達北平,首先遇到的就是一件頗感頭痛的麻煩事。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後,北京大學教職員工與學生倉皇南下,占領北平的日軍利用原北大的校捨和來不及遷運的圖書設備,又成立瞭一個僞“國立北京大學”,並招生開課,對中國青年進行奴化教育。當時未隨校南遷,仍留在北平並漸漸墮落為漢奸的湯爾和、錢稻孫、鮑鑒清等原清華、北大教授,先後齣任僞北大“總監督”和“校長”等職,魯迅之弟周作人和著名古器物與古文字學傢容庚等沒有南遷的原北大、燕京大學教授也相繼下水,周作人齣任僞北大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容氏齣任文學院教授。此次陳雪屏北上途中,又接到國民政府教育部命令,令其接收北平日僞各校的學生,辦理北平臨時大學補習班等事宜。總體方針是不管是真北大還是僞北大,全部照單接收,然後把教職員弄到一起辦學習班,鑒彆之後再做是否錄用的決定。但這一點與傅斯年的想法大相徑庭,因而導緻抵達北平做接收的陳鄭二人不知如何是好。
傅斯年嚮來最痛恨不講民族氣節的儒生文士,對他的先祖傅以漸當年沒有率領梁山一帶的英雄好漢參加抗清復明運動,揮動花和尚魯智深遺贈的月牙鏟,或天殺星黑鏇風李逵喝瞭宋江端來的毒酒砰然倒地後遺落在傢鄉的黑鐵銅頭闆斧,來個“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且還參加瞭滿清入關後首次鄉試、殿試,得中順治朝狀元並做瞭滿清王朝的高官大員,一直耿耿於懷,深以為恥。對與自己同一時代的親朋故舊、同事友好,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不顧名節和民族大義,甘願為日本小鬼子驅使的大小知識分子更是深惡痛絕,恨不得立即將其擒獲,按入老虎凳灌一頓辣椒湯,或乾脆推齣轅門斬首而後快。據傅斯年研究專傢王汎森對存在颱北史語所的“傅斯年檔案”整理研究,發現許多細節都與傅氏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有關,比如他特意收集一小袋有關鄭成功墳墓、祠廟的照片,並在其中一張照片背麵題道:“民族主義者鄭成功起義的地點是南安縣東文廟。”又如他在抗戰勝利後馬上寫信到北平問文天祥祠是否無恙,後來當他為開除日據時代北大“僞教員”一事與北平教育界鬧得不可開交時,請視察北平的蔣介石與自己同遊文氏祠,並閤照於“萬古綱常”的匾額之下。這種民族主義情緒還錶現在更細微之處,如傅斯年在記筆記時,將有關中亞曆史者列為“虜史”;又如傅氏讀淩廷堪《校禮堂文集》,作者主張以曆史上幾個鬍人政權為正統的文字時,便寫瞭不少眉批痛斥淩氏。此外,還將民族主義情緒發展為對教會學校的排斥與競爭。當年傅斯年與陳寅恪等竭盡全力耗巨資購買從故宮流齣的明清內閣檔案,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怕這批珍貴資料流落到燕京大學,尤其是日本人之手。更有甚者,傅斯年曾說過,寜願中國赤化,也不願做日本的殖民地。而在史語所大舉校《明實錄》時,曆史學者吳豐培來函建議參校日本的善本,傅氏迴答說,“即使日本有善本也不用”。[47]
正是內心存有這樣一股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1945年10月底,傅斯年由重慶飛往北平處理北大事宜,陳雪屏等人到機場迎接,傅走下飛機第一句話就問陳與僞北大教員有無交往,陳迴答說僅限一些必要的場閤。傅聞聽大怒道:“‘漢賊不兩立’,連握手都不應該!”[48]當場錶示僞校教職員堅決不予錄用,全部都要屎殼郎搬傢——滾蛋。同時錶示要請司法部門將罪大惡極的儒林敗類捉拿歸案,打入囚車木籠,來個“斬立決”等。
蝸居在北平的僞教員們聞聽傅斯年擺齣一副鞦風掃落葉式的無情模樣,既驚又怕,特彆是按照陸軍總部“徵調”僞敵人員服務辦法,已經進入補習班任教的僞北大教授,更是惱羞成怒,不僅四處鼓噪,還企圖渾水摸魚,負隅頑抗。僞教授們經過一番密謀,暗中聯閤起來以罷課相要挾,不承認自己屬於僞敵人員被“徵調”,而是國立北京大學永久的閤法教授,並糾集起來共同嚮時任國民黨北平行營主任的李宗仁請願,強烈要求入主復員後的北大,繼續擔當傳道授業解惑、萬世不朽的人類靈魂工程師。為錶示自己的正統與閤法性,僞北大教授、古器物學傢容庚於11月7日北平《正報》發錶瞭緻傅斯年的“萬言書”,藉此抗議並為自己的行為辯護。書曰:
…………
第九章 獨宿春城燭炬殘
◎?鐵蹄下的書生骨氣
關於劉文典在北大和清華任教時的性格、神態,錢穆與周作人已有勾畫,大體是不差的。錢氏文中所說的劉文典“晚年喪子”一事,發生於1931年著名的“九一八”事變之後。
麵對日軍大舉侵占中國東北領土,進逼華北,張學良軍隊不戰而退,東北淪陷,舉國悲憤,學界更是群情激昂。北平青年學生為敦促國民黨政府齣兵抗日,除罷課結隊南下嚮政府請願,還發起臥軌請願行動。時劉文典的長子劉成章正在北平輔仁大學讀書,欲參加臥軌行動,迴傢請示後,得到瞭劉文典支持。作為教授的劉氏認為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非常時期,若非采取一些極端辦法,不足以令高高在上的黨國領袖和軍政大員醒悟並認識到下層民眾的力量。當時北平已進入瞭滴水成冰的嚴鼕季節,身體羸弱的劉成章因在雪雨交加的曠野裏連夜行動,飢寒交迫,不幸身染風寒,不治而亡。
劉文典失子之時為42歲,正是人生的鼎盛時期,算不上錢穆所說的“晚年”。中年喪子,給予劉氏精神上的打擊可想而知,在極大的悲憤憂傷中,原本就較單薄的身體漸漸垮瞭下來。後來,隨著馮玉祥發起的“長城抗戰”事起,劉文典似乎又看到瞭一綫救亡圖存的希望。國難傢仇使他強打精神,每次上課都要給學生講一段“國勢的阽危”,並以自己兩度留日的親身感受和對這一民族曆史的觀察研究,告訴弟子們日本對中國的險惡用心及曆史背景,號召學生們趕快起來研究日本,以便找到這一民族瘋狂無忌的根源、癥結與“死穴”,在未來抗戰中給予緻命的打擊。與此同時,極具血性的劉文典懷著國破子亡的悲憤心境,夜以繼日地翻譯與日本有關的資料,有時竟通宵達旦工作。據一位學生迴憶:“有一天上國文課時精神萎靡得連說話都幾乎沒有聲音,說是因為昨晚譯書到夜裏三時纔休息。我當時聽瞭劉先生的話,眼淚真要奪眶而齣瞭。”[13]
就在這一時期,號稱“南天王”的陳濟棠,聯絡孫科、李宗仁等輩在廣州密謀造反起事,與南京中央政府對抗叫闆兒,並效法孫中山當年在廣州召開非常國會的方法,成立瞭“中國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非常會議”,以“打倒獨裁”“護黨救國”“中正當死,兆銘當立”為旗號,提齣凡國民黨第一、第二、第三屆中央執監委員贊成反蔣者(共産黨員除外),均自然成為非常會議的委員。陳濟棠、李宗仁等人邀請躲在香港的汪精衛齣任領袖,並在汪精衛的主持下,成立瞭廣州國民政府,否認南京國民政府的閤法性,與蔣介石集團公開唱起瞭對颱戲。在新內閣急需用人之際,陳濟棠想到劉文典曾是老同盟會會員,曾做過孫中山秘書,在安徽大學校長任上又被蔣介石當眾侮辱性地扇瞭兩個耳光,從此與蔣結下梁子,便多次函請並齣重金禮聘劉文典,讓其離平赴粵,共商“抗日興國大局”。劉文典深知這幫烏閤之眾隻圖私利,不計國傢民族危難,成不瞭什麼大器,乃仰天長嘆曰:“正當日寇侵華,山河破碎,國難深重之時,理應團結抗日,怎能置大敵當前而不顧,搞什麼軍閥混戰?皮之不存,毛將焉附?”[14]遂婉言謝絕,並將重金退迴,以明心誌。
就在內外交睏與感傷中,劉文典心力交瘁,直至一病不起。有好事者為其齣主意,謂吸食少許鴉片可以療治心靈之痛。劉依計而行,神情雖有好轉,但漸染鴉片癮而不能自拔,後雖屢有戒意而不能根絕。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北平陷入日軍的鐵蹄之下,劉文典因傢庭拖纍而未能及時離平轉移長沙,暫時蟄伏下來,在北平北池子騎馬河樓濛福祿館三號宅院內埋頭研究學問,等待逃脫的時機。隨著華北淪陷區日僞政權的建立,附逆者一時如過江之鯽,並為爭權奪位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整個北平氣焰喧騰,濁浪滾滾。時劉文典的四弟劉蘊六(字管廷)也不甘心落後,很快附逆並在冀東日僞政府謀到瞭一個肥缺。當不知輕重的蘊六滿懷喜悅,興衝衝地迴到傢中在餐桌上言及此事並露齣得意之色時,劉文典大怒,當即摔掉筷子道:“我有病,不與管廷同餐。”霍然起身後又說:“新貴往來雜遝不利於著書,管廷自今日始另擇新居。”[15]毫不客氣地將這位同胞兄弟逐齣瞭傢門。
劉蘊六捲起鋪蓋率妻子兒女頗有些怨恨與不服氣地走瞭,另一位附逆者、原北大同事周作人又找上門來,遊說劉文典到僞教育機構任職。周說:“文典兄以一部《淮南鴻烈集解》而譽滿學界,如今政府雖僞但教育不可使僞,以你的學問纔識,應到‘維持會’做事,以維持教育,抵抗奴化。”
劉文典強按怒氣,平和婉轉地說:“你有你的道理,但國傢民族是大義,氣節不可汙,唐代附逆於安祿山的詩人是可悲的,讀書人要愛惜自己的羽毛!”
周作人麵帶羞愧地低聲道:“請勿視留北諸同人為李陵,卻當作蘇武看為宜。”[16]言畢,嘴裏嘟嘟囔囔地說著什麼退瞭齣去。之後,又有幾批身份不同的說客分彆登門遊說,皆被劉文典嚴詞拒絕。
由於劉文典留學日本多年的經曆以及在學界、政壇的聲望,日僞組織始終不願放棄拖其下水的計劃,為逼其就範,索性派日本憲兵持槍闖入劉宅強行搜查,施以顔色。凡劉文典與海外朋友往來的信函一律被查抄,國內友人吳忠信、於右任、邵力子、陳獨秀、鬍適等人的來信亦無一幸免。麵對翻箱倒櫃、氣焰洶洶的日本憲兵,劉文典以他的倔強、狷介性格,不知從哪裏翻齣一套袈裟穿在身上,做空門高僧狀,端坐椅上昂首抽煙,冷眼斜視,任憑日軍“豬頭小隊長”搖晃著信函嗚裏哇啦地質問,劉氏始終以鄙夷譏誚的神態,口吐煙圈,一言不發。一油頭粉麵的年輕翻譯官見狀,用標準的北京油子腔兒喝道:“你是留日學生,精通日語,毛驢太君問話,為何不答?”劉文典白瞭對方一眼,冷冷地道:“我以發夷聲為恥,隻有你們這些皇城根底下太監們生就的孫子,纔甘當日本人的奴纔與胯下走狗!”翻譯官聞聽惱羞成怒,猛地蹦將起來,拉開架勢揮手欲扇劉氏的耳光,卻意外地被日軍“豬頭小隊長”一腳踹瞭個趔趄,頭撞到牆上差點暈倒,待轉過身來,麵露懼色,手捂頭顱齜牙咧嘴地嗚哩哇啦一陣,躲在一邊不再吭聲。
麵對越來越險惡的環境,劉文典深知北平不能再留,乃決計盡快設法脫逃,到西南邊陲與清華同事會閤。行前,他莊重地寫下瞭“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17]的詩句以自勵。
1938年初,劉文典托英國大使館的一位朋友買到瞭一張船票,獨自一人化裝打扮,悄悄離開北平,轉道天津乘船抵香港、越南海防,輾轉兩個多月進入雲南境內。一路顛沛流離,受盡苦楚。當他沿途看到因戰火而造成“公私塗炭”,百感交集,內心發齣瞭“堯都舜壤,興復何期?以此思哀,哀可知矣”[18]的悲鳴。
當年5月22日,劉文典乘滇越火車終於抵達西南聯大文學院所在地——濛自。此時的劉文典衣衫破爛不整,原本黧黑的臉龐滿麵風塵,身體瘦削不堪,手中除瞭一根棍子和一個破包袱,彆無他物,形同一個流浪的乞丐。當他搖晃著茅草一樣輕飄單薄的身子自碧色寨下車,拄著棍子一瘸一拐地步行十公裏,一路打聽來到聯大分校駐地,抬眼看到院內旗杆上迎風飄揚的國旗,激情難抑,立即扔掉手中之物,搓拍雙手整理衣衫,莊嚴地嚮國旗三鞠躬。禮畢抬頭,已是淚流滿麵。
數日後,劉文典夫人張鞦華攜次子劉平章逃齣北平,自天津乘郵輪經香港、河內踏入滇境,一傢人總算得以團聚。劉文典精心收藏的四大箱文化資料、圖書和手稿,在妻子曆盡艱難險阻攜齣後,於香港停留時托劉文典一位學生暫為保管,等待一傢在內地落腳後再由香港托運至濛自或昆明。劉文典一聽,甚感不妙,對夫人大聲斥責道:“這些書稿傾注瞭我一生的心血,寜肯損失綾羅綢緞,也不該把書留在香港!”[19]在苦苦等待中,劉文典的不祥預感終於成為不幸的事實。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發生,香港淪陷,四箱書稿全部被日寇擄去,下落不明,成為終生遺憾。後來劉氏在給學生上課時說道:“我的書籍資料都在逃難中丟失瞭,就把腦子裏的東西給你們吧!”[20]據劉文典的一位學生鄭韆山說:抗戰結束後,國民政府行政賠償委員會於1947年11月緻函雲大,告知劉文典當年在香港遺失的四箱書籍於東京上野圖書館發現,要求劉填報財産損失報告單及申請歸還錶格,然後寄迴賠償委員會,由賠委會與相關方麵交涉辦理。劉文典聞訊大喜,立即辦理瞭手續。想不到此後國共內戰越打越烈,國民政府搖搖欲墜,劉氏書籍與手稿交涉事無人予以理會,其他黨派自封的政府與機構又得不到國聯和盟軍司令部承認,此事便告夭摺。1961年,劉文典次子劉平章曾寫信嚮周恩來總理反映此事,總理辦公室迴信稱:“鑒於中日關係未恢復正常,目前暫時不宜提這件事。”此事無果而終。據悉,雲南省檔案館存有一份日寇侵華時劫走劉文典四箱書籍的檔案材料,劉平章得悉,錶示要嚮日本政府交涉,使這批書籍和手稿重新返迴中國雲雲——當然這都是後來的事瞭。[21]
卻說抵達濛自的劉文典經過數日休整,身體、精神明顯好轉,上課之餘,經常與陳寅恪、吳宓等人結伴到郊外散步。一日幾人散步至南湖岸邊,偶遇一滿身泥巴的當地農民在暴打老婆。劉文典平時最恨信奉男尊女卑、不把女人當人看待的男人。見那漢子打得凶狠,激憤不已,走上前去質問為何如此凶悍地毆打一個弱女子。想不到那農民漢子並不解釋,氣勢洶洶地迴道:“你管不著!”言畢繼續揮拳飛腳地毆打已倒在地上殺豬般嗷叫、口吐白沫的妻子。劉文典見對方如此刁蠻,大怒,挺身上前指著那漢子的鼻尖大聲罵道:“操你媽,濛自這塊地盤上還有我管不著的事!”說罷拉開架勢,掄圓瞭胳膊,狠狠地抽瞭對方一個響亮的耳光。那漢子遭此重擊,捂臉抬頭望著劉文典那剛正威嚴的神態,很像個有來頭的紳士,聽對方說著北平官話,又自稱在濛自地盤上沒有他管不著的事,心生怯意,遂低頭弓背溜之乎也。
吳宓與陳寅恪望著這一戲劇性場麵,心中竊笑,本想一走瞭事。想不到現實生活有時比戲劇更加戲劇化,隻見那個倒在地上披頭散發、口吐白沫、鼻青臉腫的女人如得神助,忽地立起,由一隻受傷的兔子變成瞭一隻野性十足的老虎,張牙舞爪地躥將上來,一把拽住劉文典的衣袖,質問為什麼平白無故打她男人,並騰齣一隻手嚮劉氏的脖子和臉抓撓起來。劉文典頓時被弄得目瞪口呆,不知做何解釋。幸得吳宓和幾個遊湖的男生一齊圍上前來,連拉帶拖將那女人擒住,狼狽不堪的劉文典纔趁機灰溜溜地逃脫。
此事很快作為笑料在濛自分校傳開,諸位師生在議論紛紛中錶示瞭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那個男人固然該打,女的更加操蛋,她可能想錶白一種說不清的心理,纔恩將仇報不惜嚮劉文典宣戰。對於劉氏的舉動和諸種議論,中文係教授王力卻不以為然,他在一篇叫作《夫婦之間》的隨筆中公然宣稱:“夫婦反目,也是難免的事情。但是,老爺撅嘴三秒鍾,太太揉一會兒眼睛,實在值不得記入起居注。甚至老爺把太太打得遍體鱗傷,太太把老爺擰得周身青紫,有時候卻是增進感情的要素,而勸解的人未必不是傻瓜。莫裏哀在《無可奈何的醫生》裏,敘述斯加拿爾打瞭他的妻子,有一個街坊來勸解,那妻子就對那勸解者說:‘我高興給他打,你管不著!’真的,打老婆,逼投河,催上吊的男子未必為妻所棄,也未必棄妻;揪丈夫的頭發,咬丈夫的手腕的女人也未必預備琵琶彆抱。”[22]有人謂這篇文章是針對劉文典濛自南湖勸架受辱而發的感慨,意謂劉氏不諳世故,竟至惹火燒身。看來劉大師確是做瞭一件老鼠進風箱——兩頭受氣的傻事。
聯大濛自分校遷往昆明後,劉文典開齣瞭《莊子》與《文選》等課。生活相對安靜,以及工作上的順利,又讓他找迴瞭在清華園時代的感覺,恃纔傲物、狷介不羈與國學大師的名士派頭漸漸流露齣來,且一發而不可收拾。此前,劉文典曾公開宣稱整個中國真懂《莊子》者共兩個半人,一個是莊子本人,一個是自己,另半個是指馬敘倫或馮友蘭,因當時馬馮二人皆從哲學的角度講《莊子》,另有一說是指日本某學者,意思是在中國真正懂《莊子》者乃他自己一人而已。[23]劉文典如此自誇,並不是信口開河或真的“精神不正常”,的的確確有個三踢兩腳的本事。每當他開講《莊子》,吳宓等幾位重量級國學教授經常前去聽講,劉文典見瞭並不打招呼,仍旁若無人地閉目演講,當講到自己認為齣彩的節骨眼上,戛然而止,抬頭張目望著教室最後排的吳宓,慢條斯理地問道:“雨僧兄以為如何啊?”吳宓聞聽立即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麵點頭一麵迴答:“高見甚是,高見甚是!”[24]見此情景,劉文典與學生們都忍不住大笑起來。
增訂版後記
2011年4月底,《南渡北歸》的第三部《離彆》簡體字本終於齣版上市。5月,颱北時報齣版公司一氣推齣正體字版《南渡北歸》之《南渡》《北歸》《傷彆離》三部麯,在颱北最著名的誠品書店和諸傢大小不一的書店、電子網絡平颱與讀者見麵。海峽兩岸在如此接近的時間裏推齣這部以抗戰時期為主軸,反映中國知識分子理想、追求與不同命運的著作,對讀者形成的衝擊與齣版人、編輯、作者等此前預想的效果基本吻閤。因這部著作牽涉的人物和內容有相當一部分被屏蔽、湮沒於曆史的風塵之中,世人已“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一個世紀之初,突然將消失的人物與湮沒的故事發掘齣土,自然使讀者眼睛一亮,並抱有一種對消失的那段往事懷念的溫情與敬意。有瞭這一個心靈的切閤點,讀者迅速做齣迴應並在社會上引起反響就成為一種自然的事情。而在這個時空裏,約超過一百傢報刊、電颱、電視颱、電子網站,先後以不同的方式予以報道,客觀上增加瞭傳播力度、廣度和深度,使更多的、不同層次的讀者給予關注、閱讀和討論。隨著2011年底《亞洲周刊》將本著評為該年度非虛構文學類作品十大好書之冠,以及颱灣齣版方抓住機遇先後兩輪大規模調動媒體力量全方位進行跟蹤宣傳,使作者本人和這部著作在全球華人圈讀者中的知名度與熱度進一步提升,並在不同階級、階層和不同的地域、圈子引發瞭新一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大師之後再無大師”“大師之後還有大師”等廣泛討論。不到一年的時間裏,齣版人與作者收到海內外郵件和微博私信三韆餘封,其中多半是贊譽,但批評者也不少,更多的是從關懷愛護的角度,對書中不恰當的觀點、提法、疏漏舛誤,特彆是錯彆字予以提示、指教,希望再版時加以改正。
濛讀者朋友和齣版方的雙重好意,當時已受聘為颱灣清華大學駐校作傢的我,決定在完成本職工作之餘,藉在颱島的便利,對拙著進行全麵的糾偏改錯,還原增補,添加部分以前沒有收入的內容。其間,除查閱颱灣清華大學、颱灣大學、中央大學、輔仁大學、世新大學甚至佛光大學圖書館資料,更多的是每日坐班車,由颱灣清華大學所在的新竹市到颱北市南港區“中央研究院”大院內附屬研究所,特彆是聞名海內外的史語所資料室、傅斯年圖書館、近史所檔案室、鬍適紀念館等查閱相關圖書、資料、檔案,在此基礎上對書中涉及的曆史史實排比考察,詳加考證,對錯訛之處予以改正,特彆是對最新增加的原北大校長蔣夢麟、原清華大學外文係教授葉公超於國共易鼎之際赴颱灣,以及後半生的史實人事更是著意搜尋,並通過各種渠道訪問與蔣葉二公有交往、幸存於人世的同事、同僚或下級、朋友、學生輩人物,通過現實的迴憶還原本真,經過一番努力,總算把二公在颱島的舊事大體構劃瞭齣來,給世人一個較為清晰的輪廓。現在迴憶起來,如果不是本人親到“中研院”史語所、近史所、傅斯年圖書館等民國文獻、史料、檔案豐富浩瀚之地加以稽考鈎沉,探賾索隱,尋尋覓覓,訪問與之相關聯者,要構劃齣這樣一個輪廓是不太可能的。那麼,蔣葉二公的本事與他們那個時代隱藏的秘史,或許就永遠埋入塵土中不為世人所知瞭。今天,讀者在看過蔣夢麟、葉公超晚年的際遇之後,或許會生發齣上述感想並和我一樣為二公的命運扼腕、唏噓吧。
本次增補修訂,得到瞭海峽兩岸學術界、教育界、文學界、企業界朋友們的大力支持幫助,由於人數眾多,實在無法一一舉齣,權且在這裏一並錶示感謝吧。
嶽南 2015.7.12
在言幾又看到的,老爸很喜歡,可惜沒有第一部,隻有二和三。果斷搜京東,哈哈哈,便宜瞭近一半耶。而且3點下單,6點就到咯。超迅速!老爸很滿意!
評分包裝完好,印刷清晰,朋友推薦,很厚重的三本書,瞭解曆史,值得品讀,還有三位大師的藏書票。
評分綫裝,180度攤開而不用手捧,極大方便閱讀。字體大小閤適,內容就不用說瞭,“大師遠去再無大師”。太喜歡這書瞭,推薦!
評分很厚實的三本書,這個題材第一套巨製吧也算是,有些文字略顯誇張,總體還好,瞭解那段曆史,那群人。
評分買的最貴的一套書,但是絕對是超值的,值得反復研讀,細細品味。
評分京東自營夠買,商品不錯,買的放心,用的舒心,大牌子,直接好,值得購買,值得信賴,購物上京東,狗年惠更旺!謝謝京東!
評分包裝及其簡陋,一個牛皮紙!精裝書全部有磕!
評分下單之前就看到有買傢評論此書的齣版裝訂差,現如今電子圖書很方便廣大讀書者閱讀的瞭,一般的紙質書籍買的人已經大大地減少瞭,一般都是非常喜愛讀書並且收藏者買,我也是位圖書收藏者遇到有喜歡閱讀的書且有保留價值的會買來收藏。近些年來也一直在網上購買很方便又減少瞭中間環節省時省力省錢,還從沒遇到過這樣的齣版發行的圖書,這種裝訂齣版發行單位你們不感到作為一個文化傳播人有愧疚讀者們嗎?!內容可讀書的質量太差啦!
評分好書,那個戰亂四起的特殊時代,知識分子們保持著最好的本色,這種精神需要發揚和傳承。這本書應該好好的讀讀,給五分是給書的內容,可惜書的製作不是讓人滿意,尤其書的封皮太簡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