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福:今生必食的100道中國菜

口福:今生必食的100道中國菜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戴愛群,張婕娜 著,王同 攝影
圖書標籤:
  • 中國菜
  • 美食
  • 食譜
  • 烹飪
  • 傢常菜
  • 川菜
  • 粵菜
  • 湘菜
  • 中華美食
  • 飲食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807680949
版次:1
商品編碼:1174324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8-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240
字數:1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美食傢戴愛群+妙文美圖+十大菜係22位名廚+100道經典菜肴+傳統味道

內容簡介

  《口福:今生必食的100道中國菜》是從美食傢的角度推薦100款中國名菜,說明推薦理由、如何品嘗欣賞,並就具體菜品與名廚互動,使愛好中國美食又不得其門而入者能夠得到一個“嚮導”,通過此書比較直觀、便捷地初步進入中國美食的殿堂,提綱挈領,得其大要。

作者簡介

  戴愛群,美食愛好者,電視係列紀錄片《中國美食探秘》總策劃,著有散文集《舌尖上的舞蹈》(2011)、《春韭鞦菘——一個美食傢的尋味筆記》(2013)。
  張婕娜,曾經的媒體人,專業美食編輯。
  王同,專業職業攝影師,從明星到靜物廣告,拍攝題材廣泛。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就中國飲食來說,時下更應倡導的是“守舊”,是將多少代廚師費盡心血創立的精品菜肴和操作技藝傳承下去,並將其發揚光大,不能隻是養在深閨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如今,經典菜肴退化的情況相當普遍,過去“二葷鋪”都十分拿手的爆炒腰花,如今五星級酒店都未見得能吃到,實在有些活見鬼。王世襄、硃傢溍這些老先生在世時,便多次提齣這個問題,但到瞭今天,局麵似乎並沒有什麼改觀。
  留住老味道,比起華而不實的創新,更有現實意義。“創新”可以天馬行空,守舊則必須有所遵循,因而確定範本十分重要。中國的傳統文化精華,在相當程度上是靠《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之類的選本流傳下去的。在烹飪領域,這本書應該也能起到一點作用。
  ——汪朗

目錄

第1章 魯菜
蔥燒海參 / 2
油燜大蝦 / 4
糟溜魚片 / 6
侉燉目魚 / 8
炒芙蓉雞片 / 10
醬爆桃仁雞丁 / 12
乾炸小丸子 / 14
油爆雙脆 / 16
爆炒腰花 / 18
九轉大腸 / 20
鍋傝豆腐 / 22
扒龍須菜 / 24
燴烏魚蛋 / 26
奶湯銀肺 / 28
拔絲山藥 / 30
第2章 蘇菜
清炒河蝦仁 / 34
芙蓉蟹粉 / 36
拆燴鰱魚頭 / 38
鬆鼠鱖魚 / 40
清蒸白魚 / 42
生炒甲魚 / 44
炒軟兜 / 46
燉生敲 / 48
金陵鹽水鴨 / 50
叫花雞 / 52
清燉獅子頭 / 54
肴肉 / 56
蒓菜鱸魚羹 / 58
大煮乾絲 / 60
菊葉蛋湯 / 62
桂花雞頭米 / 64
第3章 川菜
傢常海參 / 68
酸菜魚肚 / 70
乾燒魚 / 72
漳茶鴨子 / 74
宮保雞丁 / 76
怪味雞 / 78
魚香肉絲 / 80
迴鍋肉 / 82
蒜泥白肉  / 84
三元牛頭 / 86
乾煸牛肉絲 / 88
麻婆豆腐 / 90
口袋豆腐 / 92
河水豆花 / 94
開水白菜 / 96
甜燒白 / 98
第4章 粵菜
堂灼螺片 / 102
凍大紅蟹 / 104
古法炊鯧魚 / 106
潮州鹵水鵝肝 / 108
白斬雞 / 110
東江鹽焗雞 / 112
烤乳豬 / 114
蜜汁叉燒 / 116
糖醋咕嚕肉 / 118
鹹魚蒸肉餅 / 120
東江釀豆腐 / 122
炸普寜豆腐 / 124
蟹黃扒豆苗 / 126
鼎湖上素 / 128
鼕瓜盅 / 130
鹹菜豬肚湯 / 132
蟹肉瑤柱蛋白炒飯 / 134
陳皮紅豆沙 / 136
第5章 京菜
黃燜魚肚 / 140
烤鴨 / 142
砂鍋白肉 / 144
銀耳素燴 / 146
清湯銀耳鴿蛋 / 148
三不粘 / 150
核桃酪 / 152
涮羊肉 / 154
炒麻豆腐 / 158
第6章 滬菜
蝦子大烏參 / 162
全傢福 / 164
烤子魚 / 166
八寶辣醬 / 168
糟門腔 / 170
油燜筍 / 172
生煸草頭 / 174
竹筍醃鮮 / 176
第7章 湘菜
酸辣筆筒魷魚 / 180
臘味閤蒸 / 182
東安子雞 / 184
發絲牛百葉 / 186
湯泡肚 / 188
冰糖湘蓮 / 190
第8章 閩菜
佛跳牆 / 194
雞湯汆海蚌 / 196
紅糟雞 / 198
太極芋泥 / 200
第9章 徽菜
一品鍋 / 204
石耳燉石雞 / 206
臭鱖魚 / 208
毛豆腐 / 210
第10章 浙菜
宋嫂魚羹 / 214
西湖醋魚 / 216
東坡肉 / 218
蜜汁火方 / 220

精彩書摘

  砂鍋白肉
  滿族的白肉(又名白片肉、白煮肉),是一道流傳廣泛的名菜,影響所及,遠至江南、四川、廣東,在各地又衍化齣不少新菜,在相當程度上改變瞭漢族的飲食習慣——清代以前漢族在傢畜中比較重視食羊。
  清代滿洲貴族傢有大祭或喜慶,一定請客“吃肉”,吃的就是白煮肉,而且是有規矩的:
  事先口頭相告,不發請帖,無論認識與否,皆可登門(一說隻有親戚來道賀,沒有朋友。見崇彝著《道鹹以來朝野雜記》);客人公服赴會,進門道喜,然後席地而坐,廚子端上一方重約十斤的白肉和一大銅碗滾燙的肉湯饗客;客人以自帶的解手刀片肉,自片自食,會吃的人講究把肉片成極薄的大片,有肥有瘦,滋味方好;早年間的標準吃法是沒有調料的,隻能佐以白酒和白飯,進關以後旗人的口味也在變化,後來就發展成客人可以自帶用醬油浸泡後晾乾的高麗紙片,在刀上塗抹,或浸入肉湯中,藉以調味;客人吃得越多,主人越高興,食畢一抹嘴就可離開,不準跟主人道謝——因為吃的是享神之後的餕餘,道謝等於視主人為神;也不許擦嘴,否則便是對神的不敬。(見高陽著《古今食事?天子腳下》)
  普通旗人,也愛食白肉,但沒有這許多囉唆,各種調料都可使用。流傳至今,北京以經營白肉著稱的老字號砂鍋居也是上調料的,而且砂鍋改大為小,肉下邊還要墊上配料。
  白肉在東北還有一種常見吃法,就是酸菜白肉火鍋,但絕非一般人想象的那麼簡單,僅調料就包括鹽、芝麻油、蔥薑末、腐乳、韭菜醬、鹹香菜、鹹韭菜、辣椒油和鮮湯,配料除瞭豬裏脊、牛肉、山雞肉、哈士蟆、口蘑之外,還有海參、冰蟹、蠣黃、銀魚、鮮貝、大蝦——這哪裏是吃白肉,分明是吃海鮮嘛!
  去皮不去皮
  這其實並非原則問題。傳統旗人做的砂鍋白肉帶皮,而老字號砂鍋居的做法則用去皮白肉。無論去皮不去皮,都是煮至八成熟,切片,加海米、香菇、粉絲、酸菜同煮,以中和白肉的油膩。
  關鍵技術環節
  煮肉:鮮豬肉入清水煮至八成熟。
  切片:煮後微凍,以便切齣極薄的片。
  碼放:酸菜切絲,鋪放在砂鍋墊底,將冷水泡好的粉絲碼放在酸菜上,之後將肉片一片挨一片碼放,最後將香菇、海米、薑片等放在白肉上層的中心位置。
  調料:醬豆腐、韭菜花、辣椒油、香菜末,依個人喜好調製。
  廚師心得
  早年間有“砂鍋居的幌子,過午不候”的說法,意為每天隻煮一頭豬,中午一頓即可售罄。這也說明,砂鍋白肉必須選用新鮮豬肉。
  推薦海南黑豬,肉質鮮香,肥瘦相間;粉絲則可選擇土豆水晶粉,粗細適中,筋道;酸菜選用東北酸菜,酸爽清脆。
  ……

前言/序言

  自序這不是一本菜譜
  發願編寫這樣一本小書,雖說是機緣湊巧,也算得上蓄謀已久--每到中餐廳吃飯,發現不僅是普通消費者,甚至餐飲業從業人員都已經不知道中餐的傳統經典菜品是哪些,應該如何烹製、欣賞,而且這一趨勢愈演愈烈,中國菜與傳統漸行漸遠,越來越非驢非馬,不知所雲。所以一直想編寫一本"導吃"的小冊子,使中餐的愛好者不至於總是"錯把馮京當馬涼","反認他鄉是故鄉"。
  孰料一朝動起手來,纔知道自己學識淺薄,眼高手低,妄想金針度人,談何容易!短綆汲深,"小雞吃綠豆--強努",不亦愚乎!
  沒辦法,"小卒過河",已經斷瞭退路,隻好搜集資料,請教廚師,"臨陣磨槍",拉雜寫來,獺祭成篇--錯誤一定是難免的,請讀者諸君多多指正。
  本書編寫初衷是從美食傢的角度推薦一百款中國名菜,說明推薦理由、如何品嘗欣賞,並就具體菜品與名廚互動,使愛好中國美食又不得其門而入者能夠得到一個"嚮導",通過此書比較直觀、便捷地初步進入中國美食的殿堂,提綱挈領,得其大要。
  本書編寫遵循如下原則:
  不選燕鮑翅類和野生動物類菜肴。
  十大菜係(魯、蘇、川、粵、京、滬、湘、閩、徽、浙)都有代錶作入選,以魯、蘇(指江蘇菜,包括淮揚菜、蘇锡菜、金陵菜、徐海菜)、川(包括四川菜、重慶菜)、粵為重點。
  基本不涉及清真菜(北京菜的涮羊肉太重要瞭,實在無法割捨,算是例外)。
  主要選擇傳統經典之作或地方特色濃鬱的菜品,同時又是作者喜歡、並有話可說的。
  以熱菜為主,配以少量冷菜、甜菜,兼顧不同原料、技法、口味,不含點心、小吃。
  每道菜的介紹角度可能涉及原料、技法、口味等方麵的特色,來曆或傳說,
  有關曆史、地理知識、風土人情,如何從欣賞的角度判斷是否正宗、閤格,還包括關鍵技術環節、廚師創作心得。
  菜品烹製方法盡量遵循傳統,由於種種原因確實無法做到完全一緻的,則注明與傳統不同之處;同一菜品的不同流派、餐廳、廚師的不同說法、手法也予以說明,以備查考。
  每道菜至少配成品、主要原料照片各一張。
  盡可能請名廚或有一定思想、特長的廚師烹製菜品。
  讀完拙作,估計有不少人會覺得作者過於保守,動不動就奢談"經典"、"傳統",反對創新--那可真是冤哉枉也!我在書中多次贊揚各地廚師對滿族"福肉"的改良、發展,也不反對在現有條件下適度調整一些名菜的細節。我所反對的是一些廚師根本沒鬧明白中餐至少是本菜係的基本規律,在基本功還很不紮實的情況下,為瞭一時名利就急於"創新",一味迎閤媒體、不明真相的外國人和市場的短期效應,嘩眾取寵,或生吞活剝外餐的食材、技法,或偷工減料、濫用添加劑、工業化批量生産的復閤調味料,齣品惡俗,難以下咽--這種所謂的"創新",其實是鬍鬧,是對中餐的糟改、踐踏!
  本書引用、參考前輩著作不少,盡可能注明瞭資料來源並附參考書目;如有遺漏,請鑒諒。
  感謝為配閤采訪、拍照辛勤操作的廚師們;感謝我的學生張婕娜負責采訪和編寫"關鍵技術環節"、"廚師心得"和所有"貼士",感謝我的學生王同負責拍攝全部照片;感謝羅少強、廉勇先生的耐心,安安靜靜地等待我一拖再拖的書稿;感謝汪朗老師認真審閱、改訂全書,並再一次為拙作作序;感謝常紹民先生的熱心幫助;感謝我的師父徐秀棠先生為本書題簽;感謝所有支持本書創作的前輩、朋友們。
  書稿付梓,就不再是作者私有,能否達到預期效果,隻好聽天由命。
  有道是:"大風吹倒梧桐樹,任憑他人論短長。"
  反正評論有人,作者最好沉默靜聽。
  不過,且容我奉告一言:望讀者諸君勿以菜譜視之為幸。
  是為序。
  戴愛群
  2014年10月10日於京華雲苫霧罩之樓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口福:今生必食的100道中國菜》的圖書的簡介,內容聚焦於中國各地經典菜肴的文化、曆史、烹飪技藝以及品鑒之道,旨在帶領讀者領略中華美食的博大精深。 --- 《口福:今生必食的100道中國菜》 一捲覽盡中華飲食山河,一嘗定格舌尖上的韆年風華。 中國,一個以“吃”著稱的古老文明。我們的曆史,記載在典籍之中,更烙印在每一道菜肴的紋理裏。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廣袤的土地孕育齣風格迥異、風味萬韆的飲食文化。然而,在這浩如煙海的菜譜中,哪些纔是真正能代錶中華飲食靈魂、值得我們用一生去追尋的經典? 《口福:今生必食的100道中國菜》並非一本簡單的菜譜閤集,而是一部深植於文化土壤、探尋地域風味的“美食地理誌”。本書精選瞭跨越八大菜係、兼顧宮廷與民間、融閤瞭時代變遷與地域特性的一百道“不容錯過”的中國菜。它們是曆史的見證者,是地域的代言人,更是無數人心中無法替代的“傢常味道”。 【內容擷英:一場流動的盛宴】 本書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段穿越神州大地的尋味之旅。每一道菜肴都不僅僅是食材的組閤,更是對特定風土人情最深情的緻敬。 北境雄渾與帝王氣象: 我們探究京魯菜的典雅與磅礴。從“九轉大腸”的酸甜苦辣鹹的平衡哲學,到“北京烤鴨”那層層疊疊、酥脆與軟嫩交織的奇妙口感,我們解析這些菜肴如何從宮廷走嚮民間,如何成為北方待客的最高禮儀。這裏有對火候的極緻掌控,對火候的尊重,是北方人性格的寫照。 江南煙雨與精緻入微: 深入吳越水鄉,品鑒蘇幫菜的婉約與細膩。“鬆鼠鱖魚”的色澤紅亮、造型逼真,其下隱藏的是對刀工近乎苛刻的訓練;“叫花雞”包裹在荷葉與泥土之中,散發齣的是對食材本味的深情眷戀。我們會揭示這些菜肴背後,文人雅士對“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極緻追求。 巴蜀麻辣與江湖豪邁: 翻越秦嶺,直抵天府之國。這裏的熱烈與奔放,凝聚在“麻婆豆腐”的“麻、辣、燙、香、酥、嫩、鮮、活”八字箴言中;“迴鍋肉”那肥而不膩、焦香四溢的獨特焦糖化反應,是巴蜀人民熱情好客的靈魂寫照。我們將解析辣椒、花椒、豆瓣醬這“三椒”如何共同構建齣層次分明的味覺立體感。 粵地開放與兼容並蓄: 廣府菜以其“清、鮮、嫩、滑”著稱,更以兼容並蓄的胸襟,吸收瞭全球的食材與技藝。從“白切雞”對雞的品種、浸煮時間和冰鎮手法的嚴苛要求,到“老火靚湯”中父母輩對滋補養生的世代傳承,粵菜展現瞭中國南方商業文明的成熟與對生活品質的精益求精。 西陲風情與多元交融: 沿著絲綢之路,我們會遇到牛羊肉的厚重、香料的異域風情。“新疆大盤雞”的土豆綿軟、雞肉入味,是戈壁灘上對豐盛的贊美;“蘭州牛肉麵”那“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的視覺秩序,代錶著西北人對生活秩序的堅守。 湘鄂贛的醇厚與辛辣的對決: 探究湖南菜的“香辣”與“臘味”的深度發酵,理解湖南人直爽熱烈的性格如何體現在“鑊氣”之中;湖北菜的“一魚多吃”與“酸辣”的平衡,則展現瞭長江流域獨特的漁傢智慧。 【不止於“吃”:探尋背後的文化密碼】 本書的價值,遠超食材與調料的簡單堆砌。每一道菜的背後,都隱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1. 曆史的注腳: 許多名菜誕生於特定的曆史時期,如“西湖醋魚”與南宋的記憶,“東坡肉”與蘇軾的哲學思想。我們追溯其源頭,理解它們如何在時代洪流中得以保留和演變。 2. 技藝的傳承: 從刀工的“蓑衣切”到火候的“小火煨燉”,本書深入解析瞭中餐獨有的烹飪技術,讓讀者領悟中國廚師代代相傳的“手感”與“心法”。 3. 哲學的體現: 中國菜講究“五味調和”、“不時不食”,這體現瞭中國人對自然規律的尊重和中庸和諧的處世哲學。書中的每一道經典,都是這種哲學的具體實踐。 【為誰而寫?】 美食愛好者: 渴望係統瞭解中國菜脈絡,不再滿足於“網紅”菜品的食客。 烹飪學習者: 需要理解經典菜肴的文化根基和核心技法的廚藝進階者。 文化探索者: 希望通過“吃”的視角,深入瞭解中國地域文化、曆史變遷的深度閱讀者。 《口福:今生必食的100道中國菜》,是您案頭必備的中華美食“百科全書”與“私房導遊”。翻開它,您不僅將學會如何欣賞一頓中國大餐,更將學會如何品味一個擁有五韆年曆史的偉大國度。這100道菜,是舌尖上的中國留給世界的名片,更是我們血液中流淌的共同記憶。 準備好,開啓這場注定讓你“口福大開”的味覺史詩吧。

用戶評價

評分

“哇!拿到這本《口福:今生必食的100道中國菜》真是太驚喜瞭!封麵就給人一種溫暖又充滿食欲的感覺,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不僅是精美的圖片,更是那種傢的味道,讓人忍不住流口水。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挺愛吃的人,也喜歡自己動手做點什麼,但說實話,對中國菜博大精深的文化和繁復的技法,總覺得有些敬畏,又有些望而卻步。這本書記載的100道菜,聽起來就讓人躍躍欲試,感覺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米其林三星菜譜,而是更貼近生活,更接地氣的選擇。我特彆期待書中能介紹一些我從小吃到大的傢常菜,比如媽媽做的紅燒肉,外婆包的餃子,那種帶著迴憶的味道,光是想想就覺得幸福。當然,我也希望書中能有一些我從未嘗試過,但又聽起來很誘人的特色菜,能讓我這個“吃貨”的菜單更新一下。這本書的排版也很舒服,字跡清晰,圖片色彩飽滿,感覺作者在烹飪的每一個細節上都花瞭心思,讓人覺得跟著這本書學做菜,一定是一件很享受的過程。我現在就已經迫不及待地想在周末的時候,挑一道我最喜歡的菜,好好地研究一下,然後準備食材,開啓我的‘口福’之旅瞭!”

評分

“《口福:今生必食的100道中國菜》這本書,簡直就像是我一直在尋找的‘美食寶藏’!我一直覺得,真正能打動人心的,是那些充滿煙火氣、帶著生活氣息的傢常菜,它們或許沒有華麗的外錶,但那份熟悉的味道,卻是最能喚起溫暖迴憶的。這本書的標題就非常有共鳴感,‘今生必食’,仿佛每一道菜都擁有著特殊的魔力,等待著被我們發現和品嘗。我最期待的是,書中能夠呈現一些那些能夠代錶中國飲食精神的菜肴,它們可能不一定是最復雜的,但一定是那些最能體現食材本味、最能喚起味蕾記憶的。我設想,書中可能會有那些我從小吃到大的味道,比如媽媽做的麻婆豆腐,爸爸做的糖醋排骨,光是想想就覺得幸福。同時,我也希望它能包含一些我從未嘗試過的,但聽起來就讓人垂涎欲滴的特色菜,讓我有機會在傢中就能領略到中國各地不同的美食文化。而且,我相信這本書在講解烹飪方法上,一定會非常詳盡,也許還會附帶一些‘秘訣’或者‘小貼士’,能夠幫助我們這些廚房新手,也能輕鬆做齣美味佳肴。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開始我的‘口福’之旅瞭!”

評分

“不得不說,《口福:今生必食的100道中國菜》這本書,真是滿足瞭我對‘吃’的所有幻想。我一直覺得,中國菜,不隻是填飽肚子的食物,更是一種文化,一種情感的寄托。而這本書,恰恰抓住瞭這個精髓。它不像那些隻追求炫技的菜譜,而是更側重於那些真正能夠打動人心的味道,那些承載著傢人團聚、朋友相聚的美好迴憶的菜肴。我期待著書中能齣現一些讓我眼前一亮的菜品,也許是一些我從未聽說過,但食材和做法都極具地方特色的菜肴,讓我能有機會拓展我的美食地圖。同時,我也希望它能包含一些經典的傢常菜,並且能夠用一種易於理解和操作的方式來呈現,比如對於一些關鍵步驟的解釋,或者一些替代食材的建議,這樣即使是廚房新手,也能信心滿滿地嘗試。我設想,這本書的作者一定是一個非常熱愛生活,並且對中國飲食有著深刻理解的人,他/她將這些‘今生必食’的菜肴娓娓道來,就好像在分享自己最珍貴的寶藏一樣,讓人在閱讀中就能感受到那種溫暖和滿足。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開始我的美食探索之旅瞭。”

評分

“收到《口福:今生必食的100道中國菜》這本書,我第一感覺就是‘這簡直太對我胃口瞭!’。我之前嘗試過不少烹飪書,很多都過於理論化,或者隻講究擺盤和創新,但真正能讓我們這些普通傢庭廚師在廚房裏照貓畫虎、做齣美味的,卻不多。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很不一樣,它好像是直接從那些充滿煙火氣的中國廚房裏搬齣來的,樸實無華,卻又充滿瞭誘惑力。我尤其好奇它選取的這100道菜的標準是什麼,是那些最能代錶中國飲食文化的名菜,還是那些最受大眾歡迎、最能喚起集體迴憶的傢常味?我設想,書中一定會有那些耳熟能詳的菜肴,比如宮保雞丁、魚香肉絲,但更讓我期待的是,它是否會挖掘齣一些地域性很強、但在我看來非常神秘而美味的菜品,讓我有機會在傢中就能品嘗到來自不同省份的風味。而且,我相信這本書一定會在烹飪步驟上非常詳細,也許還會附帶一些‘小貼士’,解答我們在實際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比如火候的掌握、調料的比例等等,這些細節的處理,對於提升烹飪的成功率至關重要。我現在已經腦子裏開始勾勒齣我將要烹飪的那些美食的模樣瞭,真的非常興奮!”

評分

“拿到《口福:今生必食的100道中國菜》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這絕對是一本值得珍藏的書!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瞭解一個地方的文化,從它的飲食入手是最好的方式之一。而中國菜,其豐富性、多樣性和深厚的曆史底蘊,本身就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這本書以‘今生必食’為主題,這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它暗示著書中收錄的每一道菜,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都值得我們去嘗試和品味。我特彆好奇,這100道菜的選擇標準是什麼?是那些傢喻戶曉的經典名菜?還是那些隱藏在民間、鮮為人知卻美味無比的特色小吃?我希望書中能有驚喜,能齣現一些我之前沒有接觸過,但聽起來就讓人垂涎三尺的菜肴,讓我有機會在傢中就能‘環遊中國’,品嘗不同地域的風味。而且,我相信這本書在講解菜肴的時候,一定會非常注重細節,比如食材的選擇、烹飪的技巧,甚至連背後的文化故事,都會有所涉及,這樣不僅能讓我們學會做菜,更能讓我們對中國菜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我現在腦子裏已經充滿瞭各種烹飪的畫麵,真的非常期待!”

評分

一直以來,我們以“聽話”的方式被教育,卻又以“說話”的方式被考核,這很尷尬。我們所學的東西無不以“錶達”為指嚮,他人對我們的看法也幾乎都以“錶達”為依據,可是作為直接錶達方式的“說話”,卻始終處於極其邊緣的地位,這也很尷尬。

評分

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

評分

內容不錯好好學習學習

評分

三聯吃係列,純屬精品,值得擁有,幾乎齣一本買一本!

評分

正版,文筆優美,可讀性佳,京東自營的亮點就是送貨到傢門口!

評分

喜歡,很好看。期待下一部作品,讀起來滔滔不絕。

評分

很有趣的一本書,這次618活動下手瞭。

評分

書名很大,看內容有點名不符實之感

評分

認真的學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