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瓶:林裕森的葡萄酒飲記

開瓶:林裕森的葡萄酒飲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裕森 著
圖書標籤:
  • 葡萄酒
  • 品酒
  • 林裕森
  • 飲記
  • 生活
  • 文化
  • 美食
  • 旅行
  • 散文
  • 個人隨筆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76098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9104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特種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葡萄酒領域經典的入門級讀物,一本充滿情味、有趣、實用的葡萄酒圖書。

★暢銷數萬冊葡萄酒圖書作傢、亞洲葡萄酒教父林裕森,以精彩圖文引領葡萄酒愛好者探索意想不到的奇妙世界。

★一本字裏行間都透著香氣的味覺之書!本書不是刻闆的技能傳授,而是用優美的語言、經曆的故事,喚起入門者對葡萄酒原始的熱情。

★與其在心中拿著一把尺子去衡量一瓶酒,不如專注地傾聽每一款葡萄酒。通過它的香氣與味道所傳達的情感與訊息,用鼻子和味蕾去解讀葡萄園的風景,以及釀酒師在酒中所投注的感情。


內容簡介

《開瓶:林裕森的葡萄酒飲記》是一本充滿情味並具有實用價值的葡萄酒圖書。很多書隻刻闆地教你學習葡萄酒知識,如何評鑒葡萄酒,卻很少有書會告訴你,要如何自在享受葡萄酒世界裏的無限美好。這或許是因為“享受葡萄酒”這件事說起來實在太抽象,看似容易卻又很難用客觀的標尺來度量。本書卻能用生動地語言在教會我們葡萄酒知識的同時,喚醒我們對葡萄酒原始的熱情,以單純的初心,用感官逐一探索、細細感覺眼前的每一瓶的葡萄酒。

如果你正為社交場閤、搭配食物挑選一款葡萄酒而苦惱,無論你是剛開始修學分的葡萄酒入門者,或是已具備葡萄酒專傢的候選資格,隻要你仍真心期待與葡萄酒談一場美麗戀愛,都歡迎翻開此書,展開屬於你的酒杯裏的感官之旅。


作者簡介

颱灣東海大學哲學係畢業,常年居於法國,為法國食品協會講師、巴黎十大葡萄酒經濟與管理碩士。自況為“逐美酒佳肴而居”的“遊牧型”的文字工作者,在地球上遷徒流蕩,四處探尋那些在人與土地的交會之下,經過時間的沉積,纔粹煉而成的難得美味。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與葡萄酒的初戀

1 開瓶之前

葡萄酒的純度

葡萄酒的偏食癥

葡萄酒的愛情考驗

青春不再

白酒的溫度

美味的順序

帶瓶酒去吧!

關於嗜好與收藏

新酒預售

邊喝邊賺

關於尺寸

無國界葡萄酒

遍地葡萄酒泉的國度

2 開瓶之後

【品嘗】

五彩葡萄酒

有很多條腿的葡萄酒

喝與吐之間

換不換?有關係!

濛瓶試飲

帶著杯子去旅行

【香氣】

水果與礦石

我的葡萄酒裏不禁煙

香草冰淇淋葡萄酒

葡萄花與黑醋栗葉芽

葡萄酒中的野性香氣

繁花盛開

葡萄酒裏的木塞味

葡萄酒的長度

【滋味】

天鵝絨沙發的滋味

葡萄酒的肥與瘦

好熱的葡萄酒

男人·酸味·葡萄酒

空氣的滋味

當澀味變成美味

酒精為萬惡之首?

3 誰來晚餐

人酒配

葡萄酒殺手

日常的美味,日常的葡萄酒

紅酒的美味關係

我的白酒沒有“濕”

以一當百的香檳

粉紅與玫瑰

不隻是配甜點的甜點酒

附錄

十種關於葡萄酒的品味態度


精彩書摘

摘錄1:帶瓶酒去吧!

饋贈的行為“錶麵上看似乎人人自動自發,全不在乎自己的好處,但實際上卻是齣自身不由己的……”人類學傢莫斯(Marcel Mauss)在《禮物》(Essai sur le don)一書中提齣這樣的看法。就像我手上拎著赴宴的這瓶1989年的柏菲(Ch teau Pavie),我以為可以讓我進入瞭以葡萄酒為媒介的給予、接受及迴報的義務關係之中。

受邀參加法國朋友在傢裏舉行的晚宴,如果不想耍酷空手去,最方便實際的,該是買個自己也想吃的甜點帶去吧!特彆是對甜點手藝不太高明卻又愛自己露一手的主人,接到電話的時候就該提醒他:“不用忙甜點瞭,我買一個帶去!”要不,也可拎一瓶葡萄酒,絕對勝過像花束那些美麗卻下不瞭肚的東西。帶瓶酒赴宴看起來似乎很方便簡單,但實際上卻是奧妙無窮,復雜的程度絕對不下部落之間的交互友好關係。

要帶什麼酒纔不會失禮呢?一瓶香貝丹紅酒(Chambertin)要一百多歐元,會不會太炫耀?帶連鎖超市買的Mouton Cadet會不會顯得太外行?這是我珍藏的唯一一瓶Vin de Paille,帶去瞭我自己也可以喝到嗎?如果帶白葡萄酒,要不要先冰好再帶去呢?他們老傢在勃艮第,會不會不喝波爾多的酒?是約庭院午餐,天氣這麼熱,帶教皇新堡(C h teauneuf- du-Pape)會不會酒精太高瞭一點?今晚聽說要吃印度菜,阿爾薩斯的灰皮諾撐得住嗎?預算不多,要如何帶一瓶受歡迎又讓人印象深刻的葡萄酒呢?

送禮可以成為一種藝術,帶葡萄酒赴宴更是,有趣的地方就在於不能直接說明白,沒有說齣來的,反而更耐人尋味。即使是身不由己的事,也有許多樂趣存在於其中。

交到晚宴主人手上的這瓶酒,承載著送禮者想要傳遞的訊息,晚宴的主人更不會錯過從這酒身上推敲送禮者直接、間接或甚至潛意識裏想要說的話語。今晚的主人會認為這瓶1989年的柏菲所錶達的是虛應、感謝、愛慕、奉承、誇富還是虛張聲勢呢?

如果不想為這事傷腦筋,就帶瓶香檳吧!那應該是最安全的選擇,很多人還是有“再便宜的香檳都比大部分葡萄酒來得貴”的印象,至少不會顯得寒酸失禮,而且抵死不喝香檳的人還真不太多,更妙的是香檳容易配菜,再不濟,至少也能當開胃酒喝。如果是慶祝的場閤,帶香檳祝賀更是理所當然。

如果想讓帶去的酒顯得有趣,帶點兒懸疑,最好盡量避開在超市隨處可見而且價格低廉的廠牌酒款,因為他們可能會齣現在超市的購物手冊(DM)上,而且印著鬥大的紅標價格,當然,如果是參加極左派的晚餐,那又另當彆論。如果擔心帶過於知名的産區,像波爾多齣産的酒,或非常知名的品種,像霞多麗,會顯得流於俗套,那不妨選擇一些不太知名但風格獨特的酒莊或AOC法定産區的酒。

從實際層麵來看,不知名的葡萄酒不太容易被預知酒的風味,也較難被知道價格的高低,反而會讓人因為好奇而帶著更多的期待。帶一瓶甜點酒通常也容易讓人印象深刻,傢庭餐會較少會特彆準備配甜點的葡萄酒,能夠在餐後有甜美的結束應該可以留下美好的迴憶。

邀朋友來吃飯,通常都會準備佐餐的葡萄酒。如果原本的酒已經夠喝瞭,或者主人想珍藏,客人帶來的酒也有可能不會開瓶,而是直接被收下當禮物。如果希望自己也能喝上一口帶去的酒,那該怎麼辦呢?

主人通常都會禮貌性地詢問帶酒來的人是否想要開瓶一起品嘗,如果擔心碰到吝嗇的主人,也有方法。帶白葡萄酒或香檳時,記得要冰瞭再帶去,收禮的人摸到酒溫就應該瞭解意思,如果再加一句“已經冰過瞭”,這樣就夠明顯瞭。

紅酒稍稍復雜一點兒,把酒交給主人時要動點唇舌說:“這酒還沒喝過,不知道跟今天的菜配不配。”甚至,乾脆把酒包起來,跟當晚的主人說想來個濛瓶試飲(blind tasting)。當然,如果不想喝自己帶去的、已經品嘗過很多次的酒,也可以暗示這瓶酒還太年輕,要放一陣子再喝。

那天的晚宴,到進門的一刻,我纔知道其實是一傢勃艮第新酒商委托我的記者朋友在傢舉辦的小型品嘗會。纔剛進門,就看到一字排開的二十多款勃艮第紅、白葡萄酒,已經開瓶等在餐桌旁的矮櫃上,自己手上拎著的1989年柏菲卻已經來不及藏進袋子裏瞭。

原本想給成天喝勃艮第葡萄酒的地方記者們來一點兒波爾多刺激的詭計不僅無法達成,還摺損瞭一瓶原已不多的波爾多收藏。美艷的記者朋友笑著把酒收下,一個月之後,在伯恩拍賣會的記者會上,她拍著我的肩膀:“謝謝你那瓶酒,真是好喝極瞭。”

下迴,韆萬彆再帶錯酒瞭。

摘錄2:帶著杯子去旅行

對於相機迷來說,透過萊卡(Leica)與蔡司(Zeiss)鏡頭看到的,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萊卡鏡片讓影像顯得溫暖飽滿,似乎一切都變得更加美好,而蔡司鏡片的銳利和鮮明,卻無情地將世界的美醜縴毫畢露地暴露齣來。無論你偏愛哪一個,那都是存在於我們肉眼之外的、屬於萊卡與蔡司所詮釋的影像世界。

同一瓶葡萄酒,倒進不同形狀的葡萄酒杯裏,散發的香氣也會有所不同,就像透過鏡頭看到的變幻世界一樣,葡萄酒的風味也隨著杯子的形狀而有不同的錶現。例如,寬身窄口的杯子特彆容易凝聚香氣,讓葡萄酒錶現齣非常奔放的酒香來;而窄身的設計,讓葡萄酒的香氣不特彆外放,顯得更精巧,錶現齣更多的細節和細微的變化。不同的杯型對每一款葡萄酒的香氣都是一個新的詮釋,同一瓶酒用十種不同的杯子喝,很可能會有十個版本的酒香錶現。就像是同樣一首音樂用十颱不同的音響播放,聲音的質感錶現也會有許多的差異。

相機的鏡頭講究的是逼真,音響的極緻是原音重現,在這樣的前提下,纔講究品牌風格。那葡萄酒杯呢?在五花八門的葡萄酒杯中,什麼樣的杯子纔能完美地讓葡萄酒的原味重現,甚至,變得更美味迷人呢?

其實,這個問題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復雜過。在30多年前,葡萄酒杯的選擇並不多,通常隻分齣紅酒杯、白酒杯和香檳杯,當時,在巴黎的Bistrot小餐廳裏甚至隻有一種叫Paris Goblet的矮小杯型,紅、白葡萄酒和水全部都使用同一款。

除此之外,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隻有一些曆史比較悠久的葡萄酒産區,像波爾多、勃艮第、阿爾薩斯、德國白葡萄酒、雪莉酒和波特酒等,發展齣瞭自己的傳統杯型,但是大多也隻有在原産地纔比較常見。雖然法國有像Baccarat這樣曆史悠遠的水晶玻璃名廠,但當時注重的也隻是酒杯的外觀美貌,並不太注重酒杯的功能性。

但是,自從1971年奧地利的水晶工廠Riedel開始針對不同的葡萄品種以及葡萄酒産區,設計瞭不同形狀的葡萄酒杯之後,一款葡萄酒杯就可以打通關的時代便逐漸走齣瞭曆史,各式各樣的專用酒杯開始齣現,法國的L’Esprit du Vin、德國的Schott Zwiesel和Spiegelau等水晶杯廠也相繼推齣多種係列的專業葡萄酒杯(Bordeaux/Cabernet),光是波爾多赤霞珠專用杯,現在在颱灣市麵上就至少可以找到二十幾款以上。而Riedel的手工杯Sommelier係列更針對各式葡萄酒推齣瞭四十幾種的杯型,另外Schott Zwiesel的手工杯係列Enteca的杯型也多達二十三款之多,而這些都僅是這些酒杯名廠旗下多種係列中的其中一種而已。

現在的葡萄酒杯選擇極多,也讓酒迷們不僅要在傢裏找到儲存葡萄酒的地方,還要在櫥櫃裏騰齣擺放不同形狀杯子的空間,而且葡萄酒杯的尺寸通常都非常大,畢竟,很少有人隻喝同一個品種或同一個産區的葡萄酒。

幾乎在同時,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也在1970年設計瞭ISO標準杯,雖然看起來不是非常美麗,而且隻是品嘗用,容量很小,但無論如何,就像是鋼琴調音師的音叉,可以發齣標準音,葡萄酒的品嘗也該有這樣一個標準杯。畢竟,不同的杯型有可能會讓同一款葡萄酒散發齣完全不同的香氣來,進行訓練、競賽或評比的時候,這樣的酒杯最適閤用來作為標準,即使不是所有的酒在這樣的杯子裏都可以有傑齣的錶現。但無論如何,這樣的ISO標準杯因為一杯可抵眾杯,而且價格非常便宜,一直到五年前都是我最常使用的杯子。

葡萄酒杯總讓人想到高腳杯,有杯腳的酒杯不僅方便搖杯,讓葡萄酒的香氣更容易散發齣來,同時,也能避免握杯的手讓葡萄酒溫升得太高,畢竟,即使是紅酒,酒溫都不該超過20℃,而手掌是36℃左右。不過,自從L’Esprit du Vin推齣Impitoyable係列中無杯腳的Le Verre Taster酒杯,專業品酒師對這樣的想法有瞭些改變,隻用食指和拇指握住的杯子不會增加太多溫度,但卻因為杯底的突起可以讓酒更快氧化、散發齣香氣來,不像其他的杯子需要更多的時間讓酒慢慢氧化;這種杯型的聚香效果非常好,有放大酒香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對於經常旅行,無法帶著高腳易破的名杯到處跑的人,這樣的無腳杯確實非常容易攜帶。

無疑,這是近四年來最常跟著我一起旅行的葡萄酒杯,雖然這杯子以冷酷無情著稱,號稱最能錶現葡萄酒裏的缺點。這樣的杯型現在也開始受到其他杯廠的注意,Riedel的Sommelier係列也在近年加入瞭兩款類似形狀的無杯腳品嘗杯。

其實,在兩年前,Riedel就已經推齣瞭名為O係列的無腳酒杯,不管算不算是葡萄酒杯革命,這樣的杯子都會是齣門野餐優先考慮的選擇吧!但無論如何,如果你不是趕著要品很多酒的品酒師,或者需要帶著傢夥四處跑的人,優雅地搖著傳統的高腳杯還是比較迷人的,可以慢慢地品嘗,等待葡萄酒的香氣,緩緩地,自杯中飄散齣來。

摘錄3:繁花盛開

畢竟是用水果釀成的,葡萄酒中最常齣現的香氣當然是果香味瞭,果香變化也最多,不僅各式水果香氣都可能齣現,而且還有新鮮水果、熟透的水果、果醬、酒釀或糖漬水果,甚至水果乾等多重的變幻香氣。但是,花香就不同瞭,不像果香味幾乎可以齣現在每一瓶葡萄酒中。而且,花香的種類也沒有果香那麼多變,也許是某些特彆的品種,或者來自特彆的葡萄園,優雅的花香纔會幽然地自酒杯中飄散齣來。

葡萄酒分紅酒與白酒,葡萄酒中的花香也分紅花與白花香味。屬於紅色花係的香氣有紫羅蘭、芍藥(pivoine)和玫瑰等,白花則有椴樹花、洋香槐(acacia)、忍鼕(chèvrefeuille)、橘子花和山楂花(aubépine)等等。也許是巧閤,也許是視覺的移情作用,在常齣現在葡萄酒中的所有花香,似乎存在著一定的規則:齣

現在紅酒裏的花香大多屬於紅色花,如果是白酒裏的花香,則大多屬於白花。

紅酒中最常齣現的花香屬於開紫紅色花的紫羅蘭,依據我的經驗,這種香氣在采用高比例的卡本內-弗朗(Cabernet Franc)葡萄所釀成的紅酒,以及用西拉葡萄釀成的年輕北羅訥河紅酒裏較常齣現。

也有葡萄酒專傢認為紫羅蘭香氣常混閤著黑櫻桃果香,齣現在黑皮諾紅酒中。當然,在年輕的梅多剋紅酒裏,高貴的雪鬆與藍莓香氣間也偶爾會齣現高雅的紫羅蘭香氣。白葡萄酒中的紫羅蘭香氣非常少見,隻是偶爾齣現在以維歐尼耶(Viognier)葡萄釀成的濃厚多酒精的乾白酒中,混閤著杏桃的香氣一起齣現,確實很特彆。

顔色艷紅或粉紅的芍藥花香帶著一點兒草香氣,在紅酒中也算常見,例如以加美(Gamay)釀成的薄若萊年輕紅酒裏就頗常齣現芍藥香氣。白葡萄酒中則相當少見,隻有種植於阿爾薩斯的格烏茲塔明那能在濃濃的香料與熟果香中帶一些芍藥的香氣,在其他白葡萄中齣現很少。帶著莓果醬味的洛神花香,沉穩不膩,是成熟紅酒中較常聞到的香氣。

有著粉艷甜香的玫瑰,則幾乎是蜜思嘉(Muscat)葡萄的專利,是少數常齣現於白葡萄酒中的紅花香氣;紅酒中則以內比奧羅(Nebiolo)最常有玫瑰花香齣現。玫瑰雖然有些俗艷,但混閤著荔枝香齣現在蜜思嘉甜酒裏也可以很迷人。不過,蜜思嘉甜酒最迷人的花香應該是屬白花係的柑橘花香,這種相當清新爽朗的花香味也會齣現在一些優雅的高級甜酒中,但還是以蜜思嘉葡萄最常散發齣包括檸檬花與柑橘花在內的清爽香氣。

並非所有花的氣味都是香的,有些花聞起來很刺鼻,隻有劣質葡萄酒纔會有這樣的氣味。天竺葵的氣味是最典型的代錶,是釀酒時添加太多山梨酸所造成的結果。

白葡萄酒中以洋香槐的香氣最常見,許多典雅型的乾白酒像麗絲玲、霞多麗甚至香檳等,都可能散發這樣高雅清新的香氣。椴樹花香氣帶點兒蜂蜜的味道,在甜白酒或是成熟的陳年白酒中經常齣現。白詩楠(Chenin Blanc)是最常齣現椴樹花香的葡萄,不論釀成乾型還是甜型甚至貴腐甜酒,都常帶有這樣甜熟氣息的花香。因為蜂蜜是由花蜜製成,所以葡萄酒中常有蜂蜜香氣,像貴腐甜酒、遲摘甜酒以及陳年的霞多麗白葡萄酒等,有時也會散發介於花與蜜之間的花蜜甜香。

原産自法國盧瓦河榖地的白詩楠是最常齣現花香味的品種之一,除瞭比較常見的椴樹花之外,也常有淡雅甜美的忍鼕花以及洋甘菊花(camomille)的香氣,遲摘或熟透的白詩楠葡萄中更常齣現。山楂花雖然屬於白花,帶著一點兒莓果乾的香氣,卻也頗常齣現在紅酒中。例如法國南部和西班牙都相當常見的歌海娜葡萄,釀成紅酒之後,常會齣現山楂花的香氣,特彆是在陳年成熟之後。

雖然花香並不特彆引人食欲,但是,正是這些有如繁花盛開的各色香氣,讓葡萄酒的品嘗時時熱鬧繽紛,充滿著意外的驚喜。


前言/序言

前言 與葡萄酒的初戀

這本書的內容主要選自我在Bonjour Club網站上的葡萄酒專欄,而這一篇序文則是這個專欄的第一篇文章,好像在告訴讀者,快去喝酒,不要再來讀葡萄酒文章瞭。五年過去瞭,我仍然靠著葡萄酒寫作維生,雖然讀的人不多,但我慢慢地發現這個專欄幫助我自己解開瞭一些有關葡萄酒的謎題和咒語。如果你也跟我一樣想在葡萄酒裏探尋些什麼,這本書也許可以在你找到最愛之前,為你解開葡萄酒謎語提供一些提示。就像所有望子成龍的父母告誡未成年的子女不準談戀愛,我也必須轉達官方對各位的愛,“未滿十八歲請勿飲酒”,畢竟,與葡萄酒的初戀永遠不會來得太遲。

許多開始對葡萄酒感興趣的人最感迫切的疑問常常是:葡萄酒的種類那麼多,我到底該選哪一瓶呢?

通常,問問題的人會得到一些更讓人感到疑惑的解答。

要選1982和1999年份的,這兩個年份最好!

紅酒比較補,喝不完還可以做麵膜。

你要選拿起來比較重、屁股比較深的。

這瓶最好,連續兩年入選“百大”。

這瓶不錯,羅伯特·帕剋(Robert Parker)給95分。

要買智利酒,便宜又好喝。

這瓶分數高,而且比美國市價還便宜,絕對超值。

這些迴答就好像那些討人厭的遠房親戚,七嘴八舌地教人該挑選什麼樣的男女朋友。最後問題總又繞迴自己身上,畢竟,喝什麼樣的酒,其實是件非常私人的事。就好像很少有人在聽音樂這事上會問:“我該聽張惠妹還是

巴赫? ”

上葡萄酒課的時候,我會在最後一頁的ppt上加一句警語:“Wine is a little like love. When the right one comes along, you will know it! ”

翻譯成中文就是“王八配綠豆”,沒有人比你更知道你的最愛是誰,不論是愛情或是葡萄酒都是如此。葡萄酒確實很復雜,種類多到像是貼滿符咒與密碼、讓人完全摸不著邊際的迷霧叢林。即使在葡萄酒纔盛行十多年的颱灣,走入誠品的酒窖,麵對的是兩韆多款的葡萄酒,要全弄懂,不僅要花上許多時光,猛讀葡萄酒書,而且還需要不斷地買酒試喝,最後肯定要跟我一樣傾傢蕩産。

對初嘗葡萄酒滋味的人,是否學富五車絕對不是關鍵,我們的初戀不都是發生在對愛情懵懂無知的時候嗎?沒有人可以在先識得全天下男女之後,纔決定要和誰談戀愛。更何況,所謂的情場老手,可不見得是最能享受愛情滋味的人。如果你覺得對葡萄酒充滿興趣,但又對葡萄酒所知不多,那真該恭喜你,請好好地享受與葡萄酒的初戀吧!

我是個十足的葡萄酒迷,自然要把葡萄酒比喻成愛情,但是,最讓我難忘的品酒經驗卻都是在我還沒有成為所謂的葡萄酒專傢之前。與其在心中拿著一把尺去衡量一瓶酒,不如專注地傾聽每一款葡萄酒透過它的香氣與味道所傳遞的情感與訊息,用鼻子和味蕾去解讀葡萄園的風景以及釀酒師在酒中所投注的情感。太多的知識,有時反而會傷害瞭這種人與酒之間最自然、直接的真實感應。

自有風格的迷人葡萄酒,不見得必須是一支十全十美的佳釀;即使有憧憬,也沒有人會真的要和那壓根不存在的十全戀人談戀愛。越來越多的人捧著為葡萄酒打上分數的采買指南到酒店裏選酒,為買瞭一瓶沒有登上指南或分數不佳的葡萄酒而心生憂慮。一心奉葡萄酒采購指南為有效的媒介,他們肯定都要失去和葡萄酒直接對談的珍貴機會。

如果你真的開始喜歡上葡萄酒瞭,先讓自己的感官試著去感應吧!發揮一點想象力去探尋從酒杯裏傳來的隻字片語,捕捉每瓶酒獨一無二的風采。碰上不對味或甚至讓人失望的葡萄酒是常有的事,愛情最讓人懷念的不也常常是那些因愛而起的酸楚和摺磨嗎?沒有冒著風險勇敢愛過一迴的人又怎能瞭解初戀的滋味是何等的美好?勃艮第的紅酒曾經是我的最愛,但也是最讓我感到迷惑與睏頓的葡萄酒。一瓶令人失望的酒就好像那些被拋棄的情人,是為瞭邂逅下一次愛情而準備的,甚至,會在另一個時空巧遇,再擦齣新的火花。

請不要急著要為酒下評斷、打分數,因為隻有那些無緣真正享受葡萄酒樂趣的專傢纔做這種無聊的苦命工作,他們為瞭錶現自己的客觀,非得不斷地拿齣許多標尺來丈量葡萄酒的顔色、香味和口感。而你,卻可以如此自在地,僅憑著來自內心的感應,徜徉在與葡萄酒的甜蜜初戀裏。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開瓶:林裕森的葡萄酒飲記》內容的圖書簡介,字數在1500字左右,力求詳實且自然。 --- 巨著《文明的曙光:美索不達米亞的興衰》 內容簡介 《文明的曙光:美索不達米亞的興衰》 是一部深度聚焦於人類文明搖籃——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曆史、文化、社會結構與技術創新的宏大敘事。本書並非一部簡單的年代編年史,而是力圖穿透數韆年的時光迷霧,重構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和亞述四大核心文明的內在邏輯與外在影響。作者以考古發現、楔形文字記錄和現代人類學研究為基石,描繪瞭一個從原始村落嚮復雜城市國傢、最終形成龐大帝國群落的動態過程。 本書的敘事結構圍繞“創新、衝突與傳承”三大主題展開。 第一部分:沃土之上的萌芽——蘇美爾的黃金時代 本部分詳細探討瞭公元前四韆紀至三韆紀,蘇美爾地區如何脫穎而齣,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復雜社會形態的誕生地。重點分析瞭尼普爾、烏魯剋、拉格什等早期城邦的政治組織模式——從早期的神廟經濟到後來的王權崛起。 著墨甚多的是蘇美爾人在技術上的突破:楔形文字的發明被視為人類信息存儲和官僚體係建立的基石,書中不僅分析瞭文字符號的演變,更深入解讀瞭泥闆文書中所記錄的法律、商業往來、宗教儀式乃至日常情詩,揭示瞭早期社會治理的精妙。此外,農業灌溉係統的復雜工程學、車輪和犁的發明,以及對數學和天文學的早期貢獻,都被置於當時生態環境的壓力下進行審視。蘇美爾神話體係,特彆是對創世、洪水和諸神的理解,被置於其城邦競爭的社會背景中進行剖析,揭示瞭神權與王權交織的早期權力結構。 第二部分:統一與徵服——阿卡德帝國的短暫輝煌與巴比倫的法典構建 隨著地區力量的整閤,薩爾貢大帝開創的阿卡德帝國標誌著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地域性帝國嘗試。本部分探討瞭這種早期帝國模式的軍事組織、資源調配以及對周邊文化(如埃蘭、敘利亞)的衝擊與吸收。然而,阿卡德帝國的衰落,也引齣瞭對“早期帝國可持續性”的深刻反思。 隨後,焦點轉嚮古巴比倫時期,特彆是漢謨拉比的統治。本書的核心章節之一,便是對《漢謨拉比法典》的細緻解讀。不同於傳統對法典的道德評判,本書側重於分析該法典作為一種社會契約和經濟規範的實際作用。法典如何平衡不同階層(阿維魯姆、穆什肯努姆和平民)的利益?它對商業活動、傢庭繼承、以及奴隸製度的規定,反映瞭早期資本積纍和社會階層的固化程度。通過對法典中具體條文的“考古式”還原,讀者可以直觀感受到兩河流域人民的日常焦慮與生活準則。 第三部分:鐵血與理性——亞述帝國的擴張與新巴比倫的復興 進入鐵器時代,亞述帝國以其前所未有的軍事化程度和高效的行政管理體係,構建瞭一個橫跨歐亞非的龐大疆域。本書對亞述的描述,突破瞭以往的“殘暴”標簽,深入探討瞭其高效的郵政係統、戰利品分配機製、以及對被徵服地區文化和技術的係統性搜集(如尼尼微的宏偉圖書館)。重點分析瞭亞述如何利用軍事優勢和意識形態宣傳來維持其統治的復雜性。 然而,帝國的擴張必然帶來內部張力。本書詳盡描述瞭亞述體係的崩潰,以及迦勒底人與米底人聯手推翻亞述統治,建立新巴比倫王國的過程。尼布甲尼撒二世的時代被重新審視,不再僅僅關注“空中花園”的傳說,而是側重於其在城市規劃、皇傢建築(如伊什塔爾城門)以及對猶太民族流亡事件的政治處理上所體現的統治智慧與文化傲慢。 第四部分:永恒的迴響——美索不達米亞的文化遺産 本書最後一部分總結瞭美索不達米亞對後世文明的深遠影響。從六十進製的數學係統如何滲透到我們今天的計時和度量中,到其神話原型如何通過希伯來文化和希臘哲學得以流傳。作者強調,美索不達米亞的貢獻並非僅限於“第一”的頭銜,而是其為人類提供的解決大規模社會組織問題的第一套成熟的工具箱——包括書麵法律、官僚機構、城市規劃和係統化的記錄保存方法。 核心觀點提煉: 本書旨在論證,美索不達米亞的文明並非一個孤立的古代奇觀,而是人類社會從分散走嚮整閤的關鍵轉摺點。它展示瞭地理環境如何塑造文明的特性(如對水利的依賴),以及人類在麵對生存挑戰時所能迸發齣的驚人創造力,特彆是其在構建抽象概念(如時間、法律、數字)方麵的成就,至今仍在深刻影響著現代世界。通過對泥闆上的文字的細緻梳理,我們得以窺見那些塑造瞭我們共同人類經驗的,最早的思緒與秩序。 ---

用戶評價

評分

單憑《開瓶:林裕森的葡萄酒飲記》這個書名,我就已經被深深吸引。它給我的感覺,不是一本冷冰冰的教科書,而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品酒師,帶著我一步步走進他精彩紛呈的葡萄酒世界。我一直以來都對葡萄酒的“飲記”部分充滿好奇,因為這代錶著真實的體驗和個人的感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瞭解葡萄酒的全新視角。我設想,書中會充斥著作者在不同地方,品嘗不同葡萄酒時的生動描寫。他會如何形容一款酒的香氣?它是像雨後的泥土,還是像盛夏的漿果?他又會如何解讀一款酒的口感,是如同絲綢般順滑,還是帶著強勁的衝擊力?我希望通過他的文字,我能夠逐漸建立起自己品鑒葡萄酒的語感,能夠用更準確、更形象的詞匯去描述我所感受到的味道。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夠傳遞一些關於葡萄酒的“生活哲學”,比如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如何從一杯酒中汲取靈感,或者是在品酒過程中,如何與他人建立更深層次的連接。這本書,應該會是一場關於味蕾和心靈的雙重旅行。

評分

《開瓶:林裕森的葡萄酒飲記》這個書名,讓我覺得充滿瞭故事性和溫度。我對於“飲記”二字尤為期待,它意味著書中不僅僅是冰冷的知識點,更是作者在品飲過程中沉澱下來的個人情感和獨特見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非常“好玩”的方式,嚮我揭示葡萄酒的奧秘。我一直覺得,葡萄酒是一個龐大的體係,有太多的産區、品種、年份需要記憶,這有時會讓人望而卻步。然而,我相信作者能夠用一種更加生動、有趣的方式來呈現這些內容,或許會通過分享他在某個特定産區的旅行經曆,來介紹當地的葡萄品種和釀酒特色;又或許會通過講述他一次難忘的品酒會,來闡釋不同葡萄酒搭配食物的妙處。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位耐心而風趣的嚮導,帶我在葡萄酒的海洋裏自在暢遊,讓我逐漸學會分辨不同風格的葡萄酒,理解它們的獨特之處,甚至能夠從一杯酒中品齣曆史的韻味和風土的呼喚。我希望,讀完這本書,我能夠更加自信地走進酒窖,不再對著琳琅滿目的酒瓶感到迷茫,而是能帶著一份從容和期待,去開啓屬於自己的葡萄酒探索之旅。

評分

《開瓶:林裕森的葡萄酒飲記》這個書名,讓我想象作者林裕森先生一定是一位非常有生活情趣的人。葡萄酒不僅僅是一種飲品,它更承載著文化、曆史和情感。我一直對葡萄酒背後的故事很感興趣,比如某個酒莊是如何傳承至今的,某個葡萄品種又有著怎樣的傳奇經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穿越時空,去探訪那些古老的葡萄園,去感受那片土地的溫度和陽光,去理解那些世代相傳的釀酒技藝。我也會期待書中能有一些關於葡萄酒的“不插電”的分享,不那麼刻意地去追求那些復雜的品鑒詞匯,而是更多地迴歸到品嘗本身帶來的愉悅感。例如,作者在某個特定的場閤,飲下瞭一杯令他印象深刻的酒,他當時的心情如何?這杯酒又喚起瞭他怎樣的迴憶?這種帶有個人色彩的記錄,往往比技術性的分析更能引起共鳴。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明白,品鑒葡萄酒並不一定需要成為行傢,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去發現其中的美妙。它或許會教會我,如何更好地與朋友分享一瓶好酒,如何在平淡的生活中,因為一杯酒而增添一份儀式感和驚喜。

評分

讀到《開瓶:林裕森的葡萄酒飲記》這本書的書名,腦海裏瞬間湧現齣無數關於品酒的想象。我常常覺得自己對葡萄酒的認識僅僅停留在“好喝”或“不好喝”的層麵,缺乏更深層次的理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盞明燈,照亮我通往葡萄酒世界的道路。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那些復雜的概念,比如“風土”、“單寜”、“陳年潛力”等,用一種更容易被大眾接受的方式解讀齣來的。我是那種會因為一個陌生的術語而望而卻步的人,所以,如果這本書能夠以故事化的敘述,或者類比的方式,將這些抽象的知識變得鮮活起來,那將是巨大的福音。我設想,作者或許會分享一些他親身經曆的、關於葡萄酒産區探訪的趣事,或是與釀酒師交流的深刻體會,這些真實的經曆往往比乾巴巴的理論更能打動人心。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能學會如何去“聽”一杯酒在說什麼,如何辨彆不同産區和葡萄品種的獨特風味,甚至是如何在挑選葡萄酒時,不再感到茫然失措,而是能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場閤,做齣更明智的選擇。總而言之,我期待它能成為我葡萄酒知識啓濛的第一本書,為我打下堅實的基礎,讓我能夠自信地走進葡萄酒的海洋。

評分

一直以來,我對葡萄酒的世界都抱有一種既好奇又略帶敬畏的態度。它似乎是一個充滿瞭儀式感、專業術語和高深學問的領域,總讓人覺得門檻很高。偶然間看到瞭《開瓶:林裕森的葡萄酒飲記》這本書,盡管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僅僅是書名就透露齣一股親切和實在的氣息。“開瓶”二字,是開啓一瓶美酒的動作,也是開啓一段味蕾探索的序章;“飲記”則昭示著這本書並非枯燥的理論講解,而是充滿個人體驗和故事的分享。我腦海中已經勾勒齣許多畫麵:在某個寜靜的午後,陽光透過酒杯摺射齣迷人的琥珀色,鼻尖縈繞著果香與泥土的交織,舌尖感受著酸度、單寜與醇厚的舞蹈……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用一種更為日常、接地氣的方式,將葡萄酒的魅力娓娓道來,讓我這個葡萄酒小白也能循序漸進地瞭解它的不同産區、葡萄品種、釀造工藝,甚至是品鑒時該如何捕捉那些細微的風味變化。它會不會像一本老友的絮語,分享著飲酒時的點滴感悟,教會我如何從一杯酒中讀齣風土人情,品齣釀酒師的心血?我非常希望它能激發我主動去探索,去嘗試,去打破對葡萄酒的固有印象,讓它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奢侈品,而是生活中可以信手拈來、增添情趣的夥伴。

評分

先生看瞭說喜歡

評分

為公司買的書,送貨速度還是。挺快的,質量也不錯,看上去。

評分

非常好!包裝好,物流快,字跡清晰圖片精美!很喜歡!

評分

收到瞭還沒開始看,應該不錯的!

評分

這是我的第三本書,十二個真實的江湖故事。

評分

打摺的時候買還可以,現在摺扣大的時候不多瞭。

評分

林老師的書文字優美,比起葡萄酒科普文章,更像是散文,隻不過更多以酒敘事,以酒抒情。適閤葡萄酒專業以及非葡萄酒專業的文學愛好者閱讀。推薦!

評分

很實用的一本書,比書店便宜好多。喜歡!

評分

我的京享值 超過92%用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