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窟藝術:炳靈寺

中國石窟藝術:炳靈寺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甘肅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 編
圖書標籤:
  • 石窟藝術
  • 炳靈寺
  • 敦煌
  • 佛教藝術
  • 絲綢之路
  • 甘肅
  • 曆史
  • 文化
  • 藝術
  • 雕塑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蘇鳳凰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34491504
版次:1
商品編碼:11744109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國石窟藝術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7-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19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炳靈寺以石雕而著名(河南的龍門石窟也以石雕見長)。炳靈寺是中國著名的石窟寺,號稱全國四大石窟之一,其藝術價值僅次於敦煌莫高窟。 炳靈寺石窟不僅以石刻雕像作品見長,其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畫同樣與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齊名。炳靈寺壁畫真實地反映瞭十六國時代西北地區的社會風貌、音樂舞蹈以及裝飾藝術,對佛教的認識和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  炳靈寺文研所的工作人員在研究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對石窟進行瞭長期的調查研究,完成瞭本書。本書單純針對炳靈寺上寺、石窟壁畫、石窟雕塑、石窟總述類型的進行係列的展示,宣傳弘揚炳靈寺藝術。

內容簡介

炳靈寺石窟位於甘肅省永靖縣西南52公裏處的黃河北岸的小積石山中。半個多世紀以來,炳靈寺石窟深受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中外學者先後從考古學、曆史學、藝術史等角度對炳靈寺進行瞭長期的研究。炳靈寺分為上寺、下寺、洞溝三部分。現有212窟龕、雕像694、壁畫龍點睛1500平方米,*大特徵是以石雕為主,中國占重要地位。寺*為典型的是石雕像、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畫藝術,與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並稱為甘肅三大石窟。其中石窟彩塑與壁畫,是不可多得的古代藝術。炳靈寺石窟在承襲前代民間藝術的基礎上,吸收和融閤外來佛教藝術,以嶄新的姿態、簡潔的手法,創造瞭生動的雕塑形象和繪畫藝術。 炳靈寺石窟不僅以石刻雕像作品見長,其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畫同樣與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齊名。炳靈寺壁畫真實地反映瞭十六國時代西北地區的社會風貌、音樂舞蹈以及裝飾藝術,對佛教的認識和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

作者簡介

  甘肅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位於甘肅省永靖縣西南約35公裏處,黃河北岸的小積石山中。內設:辦公室、業務室、保衛科、旅遊接待部。成立時間:一九五五年五月,原名永靖炳靈寺文物保管所,2002年元月更名為甘肅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009
絲綢之路與炳靈寺石窟 010
1. 大寺溝口(20世紀60年代) 014
2. 小積石山丹霞地貌 016
3. 黃河之濱 017
4. 炳靈石林雨霽 018
5. 大寺溝外景 020
6. 大寺溝(20世紀60年代) 021
7. 炳靈寺石窟外景(20世紀60年代) 022
8. 豐水期的大寺溝 023
9. 石窟群棧道 024
10. 大佛山遠眺 025
11. 1967年搬遷第16窟佛像時的測繪現場 026
12. 1963年架設雲梯調查石窟現場 027
13. 工作人員渡黃河 028
炳靈寺石窟藝術 029
14. 第1龕外景 20世紀60年代 036
15. 第1龕立佛像 西秦 037
16. 第169窟外景 038
17. 第169窟內景 039
18. 第169窟西南側 040
19. 第169窟西北側 041
20. 第169窟西壁 042
21. 第169窟7龕 立佛像 西秦 043
22. 第169窟6龕 佛像 西秦 044
23. 第169窟6龕 觀音菩薩像(局部) 西秦 045
24. 第169窟17龕 菩薩像(局部) 西秦 046
25. 第169窟16龕 思惟菩薩像 西秦 047
26. 第169窟9龕 三佛像 西秦 048
27. 第169窟3龕 佛、菩薩、力士像 西秦 049
28. 第169窟22龕 佛、菩薩像 西秦 050
29. 第169窟16龕 佛像 西秦 051
30. 第169窟23龕 佛像 西秦 052
31. 第169窟23龕 佛像頭部 西秦 053
32. 第169窟20龕 坐佛像 西秦 054
33. 第169窟20龕 釋迦苦修像 西秦 055
34. 第172窟北壁 佛像 北魏 056
35. 第2窟 釋迦多寶及菩薩像 北魏 057
36. 第125龕 釋迦多寶佛像 北魏 058
37. 第126窟 釋迦多寶佛像 北魏 059
38. 第126窟窟頂 韆佛像 北魏 059
39. 第126窟西壁 思惟菩薩像 北魏 060
40. 第126窟北壁 交腳菩薩像 北魏 061
41. 第128窟東壁 六佛及七佛像 北魏 062
42. 第132窟內景 北魏 063
43. 第132窟北壁 交腳菩薩像 北魏 064
44. 第132窟南壁 脅侍菩薩像 北魏 065
45. 第132窟窟頂 藻井 北魏 066
46. 第132窟東壁 涅槃像 北魏 067
47. 第16窟 涅槃像 北魏 067
48. 第169窟至172窟間的棧道 068
49. 第172窟木閣內南側 佛、菩薩像 北周 069
50. 第172窟北壁 五佛像 北周 070
51. 第172窟北壁 五佛像之一 北周 071
52. 第6窟西壁 佛像 北周 072
53. 第6窟西壁 佛像頭部 北周 073
54. 第6窟北壁 菩薩像 北周 074
55. 第8窟西壁 佛像局部 隋代 075
56. 第8窟北壁 菩薩像 隋代 076
57. 第4窟南壁 弟子像 初唐 077
58. 第4窟北壁 弟子像 初唐 078
59. 第41龕 菩薩像 盛唐 079
60. 第28龕內景 盛唐 080
61. 第28龕 夜叉 盛唐 081
62. 第31龕 佛、弟子、菩薩像 盛唐 082
63. 第36、37龕 盛唐 083
64. 第38龕 佛、菩薩像 盛唐 083
65. 第42龕 佛、菩薩像 盛唐 084
66. 第64龕 佛、菩薩、天王像 盛唐 085
67. 第64龕南側 菩薩像頭部 盛唐 086
68. 第45龕南側 菩薩像 盛唐 087
69. 第45龕北側 菩薩像 盛唐 088
70. 第63龕 菩薩像 盛唐 089
71. 第21龕 菩薩像 盛唐 090
72. 第30龕 三菩薩像 盛唐 091
73. 第29龕門北側 天王像 盛唐 092
74. 第10窟南壁 天王像(局部) 中晚唐 093
75. 第168窟北壁 菩薩像 盛唐 094
76. 第166龕南壁 弟子像 盛唐 095
77. 第171龕 彌勒大佛像 盛唐 096
78. 第59龕北側 弟子像 盛唐 097
79. 第10窟南側 弟子像 中晚唐 097
80. 第11窟南壁 菩薩像 中晚唐 098
81. 第13龕 劉薩訶像 中晚唐 099
82. 第46龕 佛像 西夏 100
83. 第70窟 十一麵八臂觀音像 明 101
84. 上寺第1窟東側 佛像 明 102
85. 第187龕 米拉日巴像 明 103
86. 第169窟10龕 文殊菩薩像 西秦 104
87. 第169窟6龕 彌勒菩薩像 西秦 105
88. 第169窟12龕 交腳菩薩像 西秦 106
89. 第169窟12龕 菩薩、飛天 西秦 107
90. 第169窟12龕 飛天 西秦 108
91. 第169窟1龕 菩薩像 西秦 109
92. 第169窟6龕 伎樂飛天 西秦 110
93. 第169窟6龕 伎樂飛天 西秦 111
94. 第169窟6龕 曇摩毗、道融供養像 西秦 112
95. 第169窟12龕 法顯、道聰供養像 西秦 113
96. 第169窟6龕 供養人像 西秦 114
97. 第169窟6龕 供養人像 西秦 115
98. 第169窟6龕 供養人像 西秦 115
99. 第169窟11龕 維摩詰像 西秦 116
100. 第169窟11龕 說法圖 西秦 117
101. 第169窟12龕 說法圖 西秦 118
102. 第169窟24龕 菩薩像 西秦 119
103. 第169窟24龕 韆佛圖 西秦 120
104. 第192窟1龕 韆佛圖 西秦 122
105. 第192窟4龕 佛、菩薩像 北魏 122
106. 第192窟2龕 菩薩像 北魏 123
107. 第195龕 說法圖 北魏 124
108. 第184窟 佛、菩薩像 北魏 125
109. 第184窟 菩薩像 北魏 126
110. 第6窟 韆佛像 北周 127
111. 第6窟南壁 山林動物 北周 128
112. 第8窟西壁 弟子像 隋 129
113. 第8窟南壁 菩薩、弟子、供養人像 隋 130
114. 第8窟北壁 菩薩、弟子像 隋 130
115. 第8窟窟頂 藻井 隋 131
116. 第8窟南壁 供養人像 隋 131
117. 第169窟西壁 飛天 隋—唐 132
118. 第134窟 菩薩像 唐 133
119. 第86窟窟頂 寶蓋、流雲 盛唐 134
120. 第61龕龕頂 飛天 盛唐 136
121. 第9窟南側 菩薩像 中晚唐 138
122. 第11窟南側 菩薩像 中晚唐 139
123. 第11窟窟頂 藻井 中晚唐 140
124. 第11窟窟頂 飛天 中晚唐 141
125. 第3窟北壁 佛、菩薩像 明 142
126. 第3窟南壁 韆手韆眼觀音像 明 143
127. 第3窟北壁 菩薩像 明 144
128. 第92窟西壁北側 飛天 明 145
129. 第93窟窟頂 壇城圖 明 146
130. 第172窟南壁 五佛像之一 明 147
131. 第172窟木閣南側 菩薩像 明 148
132. 第172窟木閣頂 六字真言 明 149
133. 第4窟西壁 六臂大黑天像 明 150
134. 第128窟北壁 喜金剛像 明 151
135. 第172窟北壁 金剛手像 明 152
136. 洞溝第5窟西壁 彌勒菩薩像 明 153
137. 上寺第4窟西壁 十一麵八臂觀音像 明 154
138. 上寺第5窟東壁 佛像局部 明 155
139. 上寺第5窟北壁 祖師像 明 156
140. 第169窟14龕 《佛說未曾有經》寫經 西秦 157
141. 第169窟6龕 建弘題記 公元420年 157
142. 第169窟24龕 供養人題記 西秦 158
143. 第126窟上方 曹子元造像題記 公元513年 159
144. 第8窟西壁 迴鶻文題記 159
145. 第134窟颱基 功德主造像題記 160
146. 第53龕下方 永隆題記 唐 161
147. 第28龕南側 蔡如仙造像題記 161
148. 第64龕上方 張楚金題記 162
149. 第148窟北側 《靈岩寺記》題記 163
150. 天橋棧道上方 鄭嘉賓題記 164
151. 第14、15龕間 工匠題記 165
152. 第135龕上方 吐蕃文、藏文題記 中唐 166
153. 何灌題記 公元1112年 166
154. 第168窟南側 西夏文題記 167
155. 西夏文文書殘頁 167
156. 西夏文文書 168
157. 重修古刹靈岩寺碑記 公元1517年 168
158. 第4窟東壁 供養人題記 169
159. 第172窟北壁窟口 供養人題記 170
160. 第3窟西壁 遊人題記 171
161. 第172窟北壁 遊人題記 172
162. 第180龕頂部 遊人題記 173
163. 第184窟南壁 重修炳靈寺題記 174
164. 洞溝第2窟西壁 藏文題記 176
165. 第169窟23龕上方 佛塔 西秦 176
166. 第169窟11龕 多寶塔 西秦 177
167. 第3窟 石塔 唐 178
168. 第T-8、9、10石塔 178
169. 第T-13、16石塔 179
170. 第T-11、12、13喇嘛塔 180
171. 洞溝第8窟東側 喇嘛塔 180
172. 上寺六角形石塔 181
173. 仿印度佛陀伽耶石塔 宋元 182
174. 銅鎏金喇嘛塔 清 183
175. 銅鎏金佛像 明 184
176. 銅鎏金文殊菩薩像 明 185
177. 銅鎏金黃布祿金剛像 明 186
178. 銅鎏金綠度母像 明 186
179. 銅鎏金彌勒菩薩像 明 187
180. 木雕彌勒菩薩像 明 188
181. 銅噶當塔 明 189
182. 炳靈寺聖地圖 190

前言/序言


絲路古韻,石窟遺珍:河西走廊的佛教藝術之旅 一、 導言:曆史的褶皺與藝術的豐碑 本書旨在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深入探訪中國西北邊陲,那條溝通中原與西域的古老通道——河西走廊。這裏不僅是絲綢之路的咽喉,更是佛教藝術在東方生根、開花、融閤的壯闊舞颱。不同於敦煌莫高窟的盛名遠揚,本書將目光聚焦於一係列相對低調卻藝術價值極高的石窟群,如麥積山、榆林窟、安西榆林窟(即安西石窟,現多指榆林窟的一部分或單獨稱呼),以及散布在走廊沿綫的其他重要遺址。我們將從曆史地理的視角齣發,剖析佛教緣何在此紮根,藝術如何隨信仰的傳播而演變,最終形成獨樹一幟、氣象萬韆的河西石窟藝術體係。 二、 區域脈絡:河西走廊的戰略與信仰交匯點 河西走廊,自漢代張騫鑿空西域後,便成為中原王朝維係西部邊疆、進行文化交流的生命綫。佛教東傳,正是沿著這條通道,自印度、犍陀羅,經由中亞綠洲,最終抵達中原。 地理決定論: 本書首先描繪瞭河西走廊獨特的地理環境——南依祁連雪山,北接沙漠戈壁。這種天然的屏障和交通要道,使得它成為不同文化長期對峙與交流的熔爐。石窟的開鑿,往往選址於交通樞紐或險峻的峽榖之中,既有供朝拜者休憩的便利,也兼具防禦和警示的意味。 政權更迭與信仰形態: 從十六國時期的前秦、後涼,到北朝的北魏,再到隋唐的鼎盛,再到宋、元時期的藏傳佛教影響,河西走廊經曆瞭數次政權更迭。每一次統治者對佛教的扶持或壓製,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瞭石窟的開鑿風格與題材內容。本書將細緻梳理不同曆史時期,如十六國時期的稚拙與雄渾,北魏時期的秀骨清像,隋代過渡的飽滿與裝飾性增強,唐代極盛期的恢宏富麗,以及晚唐五代地方割據下的獨特風格。 三、 專題深度剖析:三大石窟群的藝術特徵 本書的核心部分,將對河西走廊上最具代錶性的幾處石窟進行分篇詳述,探究其迥異於中原及敦煌的獨特藝術語言。 1. 麥積山石窟:泥塑的巔峰與“東方雕塑博物館” 麥積山,位於甘肅天水,以其令人驚嘆的棧道和數量龐大的泥塑群著稱。 工程奇跡: 首先介紹其依山鑿洞、依崖塑像的獨特建築形式。如何在峭壁上搭建腳手架,如何保證泥塑的永久性與穩定性,這些工程智慧本身就是對後世的啓示。 泥塑藝術的演變: 麥積山的泥塑,集中體現瞭佛教造像的“可塑性”與“本土化”過程。從早期的北魏造像那種瘦高、褒衣博帶的古典風格,到西魏、北周時期造型的渾厚、健碩,再到隋唐時期麵容圓潤、體態豐腴的世俗化傾嚮,形成瞭一部立體的、可觸摸的雕塑史。 壁畫的色彩與筆法: 雖然泥塑是主角,但麥積山保存的壁畫,尤其是隋唐時期的作品,展現瞭綫條流暢、色彩艷麗的特點,與中原同期風格有所區彆,保留瞭更多的西北地方特色。 2. 榆林窟:唐風的延續與藏傳佛教的滲透 榆林窟,是河西走廊東段承接敦煌的重要樞紐。 唐代的宏大敘事: 榆林窟的壁畫,大量展現瞭盛唐時期佛教故事的復雜敘事結構,如經變畫的布局宏大、場麵壯觀。其人物造型繼承瞭敦煌的健碩與氣韻,但色彩運用上更趨嚮於濃烈與對比。 “變相”的本土化: 本書重點分析榆林窟中特有的“說法圖”和供養人形象,這些形象往往帶有鮮明的河西地帶的服飾特徵,反映瞭當時石窟匠人及贊助人的社會麵貌。 宋元時期的過渡: 探討宋代和元代在此地的藝術變化,特彆是藏傳佛教藝術元素(如壇城、密宗題材)是如何開始滲透和影響原有風格的,為後來的西藏地區藝術發展提供瞭前奏。 3. 安西榆林窟(特指原安西縣境內的石窟,如南石窟寺、北石窟寺等,側重其與敦煌的聯係) 這一部分將放在敦煌藝術的邊緣地帶進行審視。 敦煌的輻射效應: 分析安西地區石窟的開鑿,在多大程度上依賴於敦煌的技術支持和藝術輻射。許多風格的采用,如敦煌壁畫的“飛天”和“藻井”圖案,都在安西得到瞭清晰的復製和再創作。 地方審美的融入: 盡管受敦煌影響深遠,但這些地處偏遠、信眾群體相對單一的石窟,在色彩調和、綫條處理上,往往更顯粗獷或淳樸,展現齣不同於莫高窟的“草根性”藝術生命力。 四、 藝術的交流與融閤:絲路上的文化對話 本書將超越單純的圖像描述,深入探討河西石窟藝術背後的文化意義。 犍陀羅影響的減弱與本土化: 對比早期石窟(如十六國時期)的造像,分析犍陀羅藝術中的希臘化特徵(如深目高鼻、衣紋雕刻)是如何逐漸淡化,最終被中國化的審美趣味所取代的過程。 密教元素的齣現: 隨著佛教密宗的興起,探討在河西走廊的石窟中,如忿怒相造像、金剛手等圖像何時開始齣現,以及它們如何與中原地區流行的菩薩形象並存。 “供養人”的曆史信息: 通過壁畫和題記中齣現的供養人形象、文字,還原河西走廊上鬍漢交融的社會結構,瞭解不同民族、不同階層在信仰傳播中的實際作用。 五、 結論:不可或缺的絲路遺産 河西走廊的石窟藝術,以其地域的獨特性、曆史的復雜性,構成瞭中國佛教藝術史中最為精彩的一頁。它們是曆史在岩石上留下的深刻印記,是不同文明在絲綢之路上相互緻意的最好物證。本書旨在讓讀者領略這些隱秘而光芒四射的文化瑰寶,理解它們在中國乃至世界藝術史上的獨特地位。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作品,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敦煌畫捲,其對古代佛教藝術在西北邊陲的傳承與變遷的描摹,細緻入微,令人嘆為觀止。作者顯然投入瞭大量心血進行田野調查和文獻梳理,書中所呈現的那些壁畫的色彩運用、人物造型的演變,乃至其背後所蘊含的時代精神,都被剖析得淋灕盡緻。特彆是對於那些失傳已久或鮮為人知的造像風格,作者試圖通過對比犍陀羅、笈多藝術的元素,勾勒齣本土化進程中的關鍵節點。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親身站在那些風化的崖壁前,感受著韆百年來風沙侵蝕下依然熠熠生輝的佛光。它不僅僅是藝術史的梳理,更是一部關於信仰如何在嚴酷自然環境中紮根、生長,並最終融閤成一種獨特文化符號的史詩。書中對特定時期圖像學意義的解讀,尤其發人深省,指齣瞭不同朝代統治者對佛教圖像的偏好與操控痕跡,使我對藝術背後的權力結構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

對於希望全麵瞭解中國古代石窟體係脈絡的普通愛好者來說,這本書或許不是最輕鬆的入門讀物,但它絕對是能提供最堅實基礎的著作之一。它專注於展示佛教藝術如何在地理上被“地方化”,以及這種地方性如何反哺瞭藝術中心。作者對犍陀羅雕塑與中國早期佛像之間那種若即若離的關係,分析得極其精闢,指齣瞭那種既模仿又堅決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微妙平衡。書中對於造像麵相的“動態變化”——從早期的扁平化處理到後期的圓潤豐滿——的梳理,邏輯清晰,層層遞進。它提供瞭一個觀察中國藝術史的獨特“顯微鏡”,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在宏大敘事下被忽略的、精微而關鍵的審美轉摺點,是一部需要反復翻閱、常讀常新的佳作。

評分

讀完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構建瞭一種“空間敘事”。作者似乎帶著我們進行瞭一次虛擬的穿越,從河西走廊的東部起點,一路嚮西,直至進入中亞的門戶地帶。這種地理邏輯的鋪陳,極大地增強瞭對藝術風格地理遷移的理解。書中對“窟形”結構演變的梳理尤為精彩,例如,莫高窟中常見的中心柱窟形如何在不同地域被改造,以適應當地的宗教禮儀需求。這種對建築形製與宗教功能之間相互作用的探討,遠超齣瞭單純的圖像分析層麵。它讓我意識到,石窟的“容器”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藝術錶達。書中的插圖質量上乘,印刷精美,許多拓片和照片的對比度極佳,使得那些模糊的唐代筆觸和早期北魏的綫條感,都能清晰地呈現在眼前,為理解不同時期工藝的精湛程度提供瞭直觀佐證。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學術深度是令人敬畏的,但其敘事節奏卻如同涓涓細流,需要極大的耐心去品味。它避開瞭對主流石窟群的簡單復述,轉而將焦點投嚮瞭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散落在絲綢之路沿綫的小型遺址。這種“以小見大”的策略,成功地揭示瞭藝術傳播的復雜性——信息並非單嚮度地流動,而是充滿瞭地方性的二次創作和吸收。書中對泥塑殘件的微觀分析,特彆是對顔料成分和塑形技法的考證,展現齣一種近乎考古報告的嚴謹性。雖然某些章節的術語密度過高,初次接觸者可能會感到吃力,但對於鑽研藝術史細節的學者而言,無疑是一部寶貴的工具書。它強迫讀者跳齣對“完美佛像”的想象,去直麵藝術在曆史長河中飽經風霜、不斷被修復和重塑的真實麵貌。

評分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批判性的視野。它沒有將古代藝術傢視為被動的匠人,而是探討瞭他們在麵對外來文化衝擊時所展現齣的創造性張力。例如,書中對“中原審美”與“域外風格”融閤點的大膽假設,提齣瞭一些挑戰傳統定論的新觀點。這種“去中心化”的視角,使得原本熟悉的一些造像忽然間煥發瞭新的生命力,因為我們不再將其視為某種“標準”的復製品,而是視為一次成功的文化對話的産物。敘述風格相對活潑,夾雜著一些作者個人的考察感悟,讓原本厚重的學術內容有瞭一絲人情味。尤其是關於石窟保護現狀的討論,雖然篇幅不長,卻透露齣對文化遺産未來命運的深切憂慮,這種人文關懷,使得全書的立意得到瞭升華。

評分

早就看上瞭,就是太貴一直沒下手。今日剛好看到有秒殺!早上下單,傍晚就送到瞭,贊!當然,書也很不錯!

評分

常駐購物車終於在雙十一入手,去過莫高窟之後買來重溫一下,圖冊還算不錯,講解方麵比較少一些,作為收藏總的來說不錯

評分

包裝很好,但是圖片質量並不是特彆高,活動買不錯

評分

最近迷上石窟藝術瞭,慢慢地把這一套收齊瞭。在京東有活動的時候買,最劃算不過啦

評分

石窟係列好書,值得收藏。

評分

印刷比較精明,還不錯,可以用來收藏,封麵設計大氣

評分

莫高窟,俗稱韆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曆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曆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宏大、內容豐富的古建築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評分

很好啊,有簡要的解說。不錯。

評分

很好的資料,京東活動實惠。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