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傢文物局主持文物博物館係列教材:中國青銅器(修訂本)

國傢文物局主持文物博物館係列教材:中國青銅器(修訂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馬承源 編
圖書標籤:
  • 青銅器
  • 文物
  • 博物館
  • 中國曆史
  • 考古
  • 國傢文物局
  • 藝術
  • 文化
  • 古代文明
  • 青銅時代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33138
版次:1
商品編碼:10012465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3-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77
字數:42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國傢文物局主持文物博物館係列教材:中國青銅器(修訂本)》從青銅器的曆史淵源開始說起,然後又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介紹瞭它的類彆、紋飾、銘文、斷代、分期、冶煉、鑄造、鑒定等內容,在書的最後,還以附錄的形式,展現瞭中國青銅器的齣著錄編年。認識中國青銅器,從本書開始。

內容簡介

  《國傢文物局主持文物博物館係列教材:中國青銅器(修訂本)》由著名學者、青銅器研究的專傢、上海博物館原館長馬承源先生主編,初版於1988年齣版,是國傢文物局主持編寫的文物博物館係列教材之 一。該書初版受到瞭文博專業人員和廣大業餘愛好者的廣泛好評,先後多次重印。這次修訂,補充瞭近年的一些重大發現和新研究成果,同時更正瞭多處錯誤,並對插圖作瞭較大調整。修訂本比之初版本敘述更清楚,講解更明白,配圖更美觀。《國傢文物局主持文物博物館係列教材:中國青銅器(修訂本)》對於青銅器研究者、學習者和愛好者而言,可謂案頭必備的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

  馬承源,1928年齣生,浙江鎮海人。1954年起就職於上海博物館,曆任保管部副主任,青銅研究部主任和上海博物館館長。主要從事青銅器、簡牘研究和鑒定工作。現任上海博物館顧問、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顧問、保利藝術博物館顧問、中華世紀壇名譽館長。1984年被國傢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齣貢獻專傢稱號。1986年被復旦大學文博學院聘為兼職教授。1987年經上海市文物博物館專業高級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評審確認具備研究館員任職資格。1990年起任國傢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領導創建成上海博物培新館。同年榮獲美國啞洲文化委員會1996-1997年約翰·D·洛免菲勒三世奬。1998年被法國希拉剋總統授予法蘭西共和國榮譽軍團勛章。
  主要學術專著:《仰韶文化的彩陶》上海人民齣版社1956年;《上海博物館藏青銅器》上海人民齣版社1964年;《中國古代青銅器》上海人民齣版社1982年;《青銅禮器》颱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上海博物館簸戰國楚竹書》(主編)(一) (二)上海古籍齣版社2001年2002年 主編國傢規劃項目:《商周青銅器銘文選》文物齣版社1987年;《中國青銅器》上海占籍齣版社1988年;《中國文物精華大全·青銅捲》商務印書館1993年《吳越地區青銅器文集》香港兩目齣版社1997年;《中國青銅器全集》文物齣版社1999年。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青銅器研究的對象和任務
第一節 早期青銅器和中國青銅時代
第二節 青銅器研究的簡述
第三節 青銅器研究的對象
第四節 青銅器研究的任務
第二章 青銅器類彆
第一節 青銅器的各種分類
第二節 兵器
1.戈2.戟3.矛、鈹4.鉞、铖5.刀
6.劍7.匕首8.殳9.弩機10.矢鏃
11.胄
第三節 飪食器
1.鼎2.鬲3.覷4.簋5.盔6.籃
7.敦8.豆9.鋪lO.盂11.盆、蓋
12.銓13.鍪14.俎15.匕
第四節 酒器
1.爵2.角3.觚4.觶5.飲壺6.杯
7.暈8.尊9.壺10.卣11.方彝
12.觥13.巷14.蠕15.甕、覷16.嶴
17.尊缶18.瞻19.瓷20.鑭1 21.科
22.勺23.禁
第五節 盥、水器
1.盤2.厘3.鑒4.汲壺5.浴缶
第六節 樂器
1.鐃2.鍾3.鑄4.鉦5.鐸6.鈴
7.鈎鋰、徵鋰8.鋅於9.鼓
第七節 雜器
一、生活用具1.鏡2.帶鈎3.洗4.耳
杯5.樽6.燎內 7.炭箕8.薰爐
9.熨鬥10.鐮鬥11.燈
二、車馬器1.軎、轄2.轂飾3.軸飾
4.轅首飾5.衡飾6.鑾鈴7.踵飾
8.輿飾9.銜、鑣10.軛飾11.當
盧12.馬冠13.銅泡和節 約
三、貨幣 1.布幣 2.刀幣 3.貝幣
4.圜錢
四、度量衡1. 2.量3.衡4.權
五、符及璽印1.符2.璽印
第三章 青銅器紋飾
第一節 青銅器紋飾的發生、發展及類彆
第二節 獸麵紋類
第三節 龍紋類
第四節 鳳鳥紋類
第五節 各種動物紋
第六節 各種獸體變形紋
第七節 火紋
第八節 幾何紋
第九節 人物畫像
第十節 其他
第四章 青銅器銘文
第一節 銘文的産生與發展
第二節 銘文的格式
1.徽記2.祭辭3.冊命4.訓誥
5.記事6.追孝7.約劑8.律令
9.符、節 、詔令lO.媵辭11.樂律
12.物勒工名13.其他
第三節 銘文的內容
第四節 銘文書體的演變
第五節 銘文的研究
第五章 青銅器的斷代和分期
第一節 青銅器斷代的意義
第二節 青銅器斷代的方法
第三節 青銅禮器分期
第六章 華夏族以外地區的青銅器
第一節 冀、遼、吉及內濛古東部地區的青銅器

第二節 晉北、陝北及內濛古河套地區的青銅器
第三節 成、渝地區的青銅器
第四節 滇、黔地區的青銅器
第五節 湘、桂、粵地區的青銅器
第六節 蘇、皖、浙、贛地區的青銅器
第七章 青銅器冶煉和鑄造
第一節 采礦和冶煉
第二節 各個時期的青銅閤金成分
第三節 陶質塊範鑄造
第四節 失蠟鑄造
第五節 復閤金屬鑄造工藝
第八章 青銅器的鑒定
第一節 僞作青銅器
第二節 鑄造辨僞
第三節 器形辨僞
第四節 銘文辨僞
第五節 紋飾辨僞
第六節 銹蝕辨僞
附錄 青銅器著錄編年簡介
修訂本編後記

前言/序言


《中國古代禮器研究:從陶器到青銅時代的社會演變》 內容提要: 本書聚焦於中國古代早期文明中,禮儀用器的演變脈絡及其背後的社會結構變遷。我們不直接討論青銅器本身的技術與銘文,而是將目光投嚮比青銅器更早的、奠定其形式與功能的物質基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以及隨後的玉器和原始禮器體係。全書旨在通過對特定文化遺址齣土的禮儀性陶器、組閤器以及早期石質禮器的深入剖析,勾勒齣中國社會如何從部落聯盟走嚮早期國傢形態的過程中,權力、信仰與社會等級固化的物質載體。 第一部分:史前禮儀的萌芽——陶器與社會分化 第一章:新石器時代晚期聚落的“特殊器物” 本章考察仰韶文化晚期、馬傢窯文化以及龍山文化等關鍵階段的遺址。重點關注那些明顯不具備日常實用功能,而在墓葬或特定祭祀場所中齣現的陶器:高足杯、圜底器、鏤孔器等。這些器形如何超越實用性,轉化為身份標識與群體認同的符號?我們分析瞭陶器製作技術在特定時期的集中化與精細化趨勢,以及由此反映齣的手工業分工和社會階層的初步分野。對陶質“明器”(仿製或縮小比例的器物)的分析,揭示瞭史前人群對生死觀念和祖先崇拜的早期形態。 第二章:禮器組閤與空間秩序的建立 禮儀並非孤立的器物展示,而是有組織的群體行為。本章著重探討在大型墓葬和環壕聚落中,不同等級的陶器是如何被組織和放置的。通過對齊傢文化、石峁遺址等早期城邦聚落的聚居模式與墓葬排列的研究,我們探討瞭陶器組閤的“語境”:哪些組閤標誌著主持祭祀者的權威?不同規格的陶罐、陶簋在空間布局中的相對位置,如何預示著未來禮製的基礎框架?我們將對比分析不同聚落間禮器風格的地域性差異,探尋早期中華文明區域互動網絡的形成。 第二部分:過渡時期的物質載體——從陶到玉、石的權能轉移 第三章:石質禮器:權力的抽象化錶達 在金屬冶煉尚未普及或尚未成為主流禮器材料之前,玉石因其溫潤的質地、稀缺性與耐久性,被賦予瞭神聖的意義。本章集中研究紅山文化、良渚文化中的玉琮、玉璧、玉鉞等。我們側重分析玉禮器在形製上對後世青銅禮器的繼承關係,例如玉琮的內圓外方結構如何被理解為早期宇宙觀和政治閤法性的象徵。我們將探討玉器的獲取、加工與分配鏈條,證明其在早期政治資源控製中的核心地位。 第四章:陶胎與金屬化前夜的“範式繼承” 早期青銅器齣現後,其基本形製往往直接模仿瞭陶器或玉器的樣式。本章核心論點是:在新材料齣現之前,禮器的“形式語言”已經通過陶器和玉器被確立。我們對比研究瞭特定時期(如二裏頭文化早期)的陶製簋、甗與同時期或稍晚的青銅器形製,分析這種“樣式移植”背後的文化心理慣性——即維持儀式不變的傳統力量。陶製禮器的衰落並非突然的淘汰,而是一種地位的讓渡,材料的升級反映瞭權力的集中與冶金技術的壟斷。 第三部分:禮儀的社會學意義——製度化與等級固化 第五章:禮儀的實踐:祭祀與社會動員 禮器並非僅僅是陳設品,它們是社會儀式得以展開的物質媒介。本章從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角度,考察特定禮器在年度祭典、戰爭動員、權力交接等社會事件中的實際應用。通過對齣土環境的重建,分析特定禮器在祭祀群體中的流通軌跡,以及其使用權如何被特定傢族或階層嚴格壟斷。本章還將討論早期禮儀對人口組織、勞動力的調配以及社會記憶的維護所起到的作用。 第六章:早期國傢的“器物政治學” 本書的總結部分探討瞭禮器體係的成熟如何標誌著國傢形態的形成。當禮器不再是單純的財富象徵,而是被納入一套嚴格的、由統治者頒布和解釋的“禮製”規範中時,社會控製便實現瞭從暴力到意識形態的轉化。陶器、玉器乃至早期金屬器所構建的物質禮儀網絡,成為瞭鞏固早期王朝統治閤法性的基石。我們將在宏觀層麵審視這套早期禮器係統的內在邏輯,以及它如何預設瞭中國古代禮樂文明的漫長發展方嚮。 總結: 《中國古代禮器研究》為讀者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避開瞭聚焦於青銅器本身的敘事,轉而深入考察瞭支撐起這套復雜禮儀製度的物質文化基礎。通過對陶器、玉器等前金屬時代禮儀載體的細緻梳理,本書揭示瞭早期中國社會權力結構、信仰體係與審美觀念是如何在數韆年的物質實踐中一步步被塑造和固化的。這不僅是對考古實物的新解讀,更是對早期國傢形成驅動力的深層探索。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修訂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可以看齣編者是在認真傾聽和迴應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我對比瞭早前的一些相關書籍,新版在對一些存有爭議的斷代問題上,明顯采納瞭最新的碳十四測年數據和對齣土遺址的新解釋,這使得全書的學術前沿性得到瞭極大的保障。特彆是在對一些新發現的青銅器銘文的解讀上,內容的時效性幾乎是同步的,這對於希望瞭解當代青銅器研究動態的讀者而言,是極其重要的價值體現。此外,編排上對“考古發現”與“文獻考證”的結閤也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度。它不再將二者割裂開來,而是展示瞭考古實例如何印證或修正古代文獻的記載,這種相互印證的閱讀體驗,極大地增強瞭知識的可信度和趣味性。它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份不斷自我更新的學術指南,讓人感到手中的這份知識是鮮活且充滿生命力的。

評分

從實用性角度齣發,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資料檢索係統也值得稱贊。雖然內容厚重,但紙張的選擇保證瞭翻閱時的舒適度,而且裝訂結實,經得起反復查閱的考驗,這對於經常需要查閱細節的學生或研究者來說,至關重要。更不用說它的附錄部分,簡直是精華所在。詳細的器型圖解、關鍵術語錶以及參考文獻目錄的編排,都體現瞭極高的工具書水準。尤其是那套精細的圖錶索引,它不是簡單的圖片羅列,而是按照紋飾主題、器物類型、年代序列進行瞭多角度的交叉索引,使得讀者在尋找特定信息時,能夠高效地定位目標。這套教材的編寫目標顯然超越瞭單純的知識傳授,它更像是在為讀者提供一套係統、高效地進入中國青銅器研究領域的“方法論”和“工具箱”。它的存在,極大地降低瞭學術研究的門檻,同時又不犧牲其專業深度,這在同類齣版物中是少有的成就。

評分

我通常閱讀曆史類書籍,最怕的就是那種乾巴巴的學術術語堆砌,讀起來像在啃石頭。然而,這套教材的敘述語言卻展現齣瞭一種令人驚喜的“溫度感”。它並沒有完全摒棄嚴謹的學術規範,但卻巧妙地運用瞭大量的生動比喻和形象化的描述來解釋復雜的冶金工藝和禮製功能。我記得有一段描述商代獸麵紋的段落,作者沒有用冷冰冰的“饕餮紋”標簽來概括,而是細緻入微地分析瞭其眼睛、角、身體結構如何服務於當時社會對神權和威懾力的構建,這種解讀方式,讓原本遙遠的圖騰,瞬間變得可以理解、可以共情。這種敘述的藝術性,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青銅器領域的讀者,也能順暢地跟上節奏,不會感到有任何知識壁ட்ட。更難能可貴的是,它在探討不同器型(如鼎、簋、尊)的功能差異時,總是能結閤當時的禮儀場景進行推演,仿佛我們正身處於周公製禮的那一刻,這無疑是極大地豐富瞭我們的想象空間,讓青銅器不再是冰冷的金屬,而是承載著國傢意誌和傢族榮耀的“活化石”。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初看之下,就給人一種莊重、肅穆之感。那種厚重的質感,仿佛已經預示瞭內裏內容的深刻與豐富。我拿到手後,迫不及待地翻開,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它排版的風格。字體選擇上,兼顧瞭易讀性和曆史感,既沒有過於花哨,也沒有顯得陳舊過時。每一章的標題和導語,都像是精心雕琢的引子,讓人還沒進入正文,就已經對即將呈現的青銅文化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和敬畏之心。比如,它對不同曆史時期青銅器風格演變的介紹,那種梳理脈絡的清晰度,簡直讓人拍案叫絕。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文物圖片,而是將器物置於其産生的時代背景中去審視,這種“語境化”的敘述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深度。尤其是對於那些銘文的研究部分,作者似乎傾注瞭大量心血,將那些晦澀難懂的文字,通過現代考古學的解讀,變得鮮活起來,仿佛能聽見三韆年前的低語。這本書的配圖選擇也十分考究,高清的器物照片,細節清晰到可以分辨齣鑄造過程中的細微瑕疵,這對於我們這些業餘愛好者來說,簡直是巨大的福音,讓我們得以“近距離”觸摸曆史的溫度。

評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的知識體係構建,我會選擇“立體化”。它不像傳統的工具書那樣,僅僅停留在器物形製和年代的區分上。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個多維度的觀察框架。例如,在講解青銅禮器等級製度時,它不僅展示瞭不同等級的器物組閤,還穿插瞭當時掌握冶鑄技術的工匠群體的社會地位變遷,甚至觸及到瞭礦産資源的地理分布和國傢對冶煉技術的壟斷策略。這種宏觀的曆史地理學、社會學視角與微觀的器物斷代學、紋飾美學的完美融閤,讓整個青銅文明的圖景變得無比豐滿和真實。我尤其欣賞它在比較不同地區(比如三星堆與中原)青銅文化異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開放性思維。它沒有武斷地下結論,而是呈現瞭多種可能的解釋路徑,引導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被動接受既定答案。這種鼓勵探索的精神,對於任何級彆的學習者來說,都是寶貴的精神財富。

評分

可以吧,唯一不足就是沒有彩圖。

評分

國傢文物局主持文物博物館係列教材:中國青銅器(修訂本)

評分

專業知識學習中,介紹很詳細

評分

非常快,非常好

評分

服務一流

評分

京東物流,送貨快速,服務優質。

評分

好書

評分

非常不錯的一本學習書,值得購買。

評分

非標好的圖書,絕對物有所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