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窟藝術(雲岡)

中國石窟藝術(雲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焯 編
圖書標籤:
  • 石窟藝術
  • 雲岡石窟
  • 佛教藝術
  • 雕塑
  • 中國藝術
  • 曆史
  • 文化
  • 考古
  • 藝術史
  • 山西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蘇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34439889
版次:1
商品編碼:10849012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4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瞭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嚮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曆史軌跡,反映齣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瞭前所未有的融匯貫通。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齣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齣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齣地展現瞭濃鬱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齣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內容簡介

  雲岡石窟是我國*大的石窟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裏處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鑿,東西綿延約一公裏,氣勢恢弘,內容豐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造像5萬1韆餘尊,代錶瞭公元5至6世紀時中國傑齣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中國石窟藝術(雲岡)》從石窟造像的分布區域、主要內容、曆史發展階段來分析這些豐富的文化財富。

作者簡介

  張焯,河北懷安人,文博研究館員。1963年生於山西大同,1985年畢業於山西大學曆史係,1988年天津師大曆史係研究生畢業,同年獲北京師範學院曆史學碩士學位。已發錶《大同古代道路交通》、《鹿苑賦與雲岡石窟》、《金碑小議》、《徐州高僧入主雲岡石窟》等學術論文30餘篇。著有《雲岡石窟編年史》(文物齣版社齣版),獲2006年度山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奬。 現任雲岡旅遊區管委會主任、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山西省社科聯學科帶頭人。2008年獲山西省“五一勞動模範”稱號,2009年被授予“山西旅遊業十大功勛人物”榮譽。

內頁插圖

目錄

武州山川
雲岡石窟外景
山堂水殿
禮佛大道
第11~13窟外景
第18窟內景
主編介紹
東方佛教的第一聖地/張焯
1.第1、2窟外景
2.交龍第1窟拱門頂部
3.中心塔柱第1窟
4、5.啖子本生第1窟東壁
6.第1窟南壁全景
7.第2窟內景
8.第2窟中心塔柱特寫
9.第3窟外景
10、11.佛像第3窟主室
12.菩薩第3窟左脅侍
13.佛閣第5、6窟外景
14.明窗與主尊第5窟
15.韆佛壁第5窟明窗西壁
16.金剛力土第5窟窟門東側
17.第5窟內景
18.佛像第5窟北壁
19.右脅佛第5窟西壁
20.盝形龕第5窟西壁
21.盝形龕第5窟南壁
22.佛塔第5窟南壁
23.供養菩薩第5窟南壁
24.供養天第5窟西壁
25.佛像第5—12窟北壁
26、27.中心塔柱第6窟內景
28.佛像第6窟中心塔柱上層南麵
29.佛像第6窟中心塔柱上層西麵
30.菩薩 第6窟中心塔柱上層北麵右脅侍
31.菩薩第6窟中心塔柱上層東麵左脅侍
32.菩薩 第6窟中心塔柱上層西麵左脅侍
33.菩薩第6窟中心塔柱下層
34.供養天眾第6窟中心塔柱東麵下層
35.交腳菩薩第6窟中心塔柱下層東麵
36.龕楣飛天第6窟中心塔柱下層北麵
37~39.飛天第6窟中心塔柱
40.降神選擇第6窟中心塔柱東麵
41.腋下誕生第6窟中心塔柱下層西麵
42.騎象入城第6窟中心塔柱下層西麵
43.阿私陀占相 第6窟中心塔柱下層北麵
44.宮中騎象第6窟中心塔柱下層北麵
45.太子較藝第6窟東壁
46.齣東門遇老人第6窟東壁
47.齣南門遇病人第6窟東壁
48.齣西門遇死人第6窟東壁
49.齣傢決定第6窟南壁
50.逾城齣傢第6窟南壁
51.佛像第6窟西南壁上層
52.菩薩第6窟西壁
53.佛像第6窟南壁
54.比丘第6窟東壁
55.比丘第6窟西壁
56.伎樂天第6窟西壁
57、58.降魔成道第6窟西壁
59.鹿野苑初轉法輪第6窟東壁
60.供養菩薩第6窟南壁
61.文殊問疾第6窟南壁
62.第7、8窟外景
63.平棋藻井第7窟窟頂
64.聖樹與坐禪比丘第7窟明窗西壁
65.飛天第7窟主室北壁
66.第7窟主室西壁
67.梵天勸請第7窟主室西壁
68.第7窟主室南壁
69.供養天第7窟主室南壁
70.平棋藻井第7窟主室窟項
71.鳩摩羅天第8窟窟門西側
72.摩醯首羅天第8窟窟門東側
73.逆發形飛天第8窟主室北壁
74.伎樂天第8窟主室南壁
75.供養天第8窟主室南壁
76.供養天第8窟主室南壁東側
77~79.平棋藻井與飛天第8窟主室窟頂
80.五華洞外景
81.第9、10窟外景
82.壁龕第9窟前室北壁
83.天宮伎樂列龕第9窟前室北壁
84.二佛並坐像第9窟前室北壁上層西龕
85.金剛力土第9窟前室窟門西側
86.乘象菩薩第9窟明窗西壁
87.坐蓮菩薩第9窟明窗東壁
88.飛天群第9窟前室窟頂
89.飛天第9窟窟門頂部
90.鬼子母失子緣第9窟主室南壁下層
91.第10窟前室北壁
92.第10窟前室內景
93.飛天托蓮第10窟明窗頂部
94.倚坐佛像第10窟前室北壁下層東龕
95.金剛力士 第10窟前室窟門
96.第10窟主室南壁
97.吉利鳥因緣 第10窟主室南壁上層東側
98.第11~13窟外景
99.太和十九年造像龕第11窟明窗東壁
100.第11窟中心塔柱
101.七佛第11窟西壁
102.佛像第11窟西壁
103.太和七年造像記第11窟東壁上層
104.盝形龕第11窟西壁
105.二佛並坐像第11窟南壁
106.交腳菩薩第11窟南壁
107.浮雕塔第11窟南壁
108.交腳菩薩第11—16窟東壁
109.平棋第11—16窟窟頂
110.第12窟前室內景
111.廊柱第12窟前室南壁
112.門楣第12窟前室北壁
113.儒童本生第12窟前室東壁上層
114.交龍第12窟拱門頂部
115.屋形龕第12窟前室西壁上層
116.平棋藻井第12窟主室窟頂
117.交腳彌勒第13窟北壁
118.菩薩第13窟明窗東壁
119.七佛第13窟南壁
120.盝形帷幕龕第13窟東壁
121.交腳彌勒第13窟東壁
122.供養天第13窟東壁下層
123.交腳菩薩第13—18窟東壁
124.飛天第13—18窟頂部
125.廊柱
126.韆佛壁第15窟南壁
127.龕像第15窟西壁
128.交腳彌勒第16—1窟北壁中層
129.曇曜五窟外景
130.第16窟明窗東西壁
131.佛像第16窟北壁
132.手部特寫第16窟佛像
133.交腳彌勒第16窟南壁
134.交腳彌勒第17窟北壁
135.交腳彌勒第17窟明窗東壁
136.佛像第17窟明窗東壁
137.右脅佛第17窟西壁
138.左脅佛第17窟東壁
139.菩薩第17窟南壁
140.供養天第17窟西壁佛像背光外緣
141.佛像第18窟北壁
142.佛像第18窟北壁
143.菩薩與諸弟子第18窟東壁
144.菩薩第侶窟東壁
145~148.弟子第18窟東壁
149.比丘第18窟南壁
150.第19窟外景
151.佛像第19窟北壁
152.羅喉羅因緣第19窟南壁
153.沙彌第19窟南壁
154.佛像第19窟西耳洞
155.供養人第19窟西耳洞佛座
156~158.佛像第20窟
159.飛天第20窟光背西側
160.供養菩薩第20窟光背西側
161.外景西部諸窟
162.佛龕第21窟東壁
163.飛天第25窟窟頂
164.平棋第33—3窟頂
165.右脅侍第33窟北壁
166.飛天第34窟西壁
167.龕像第35窟東壁
168.乘象投胎第37窟東壁
169.菩薩第37窟南壁
170.平棋局部第38窟窟頂
171.第38窟西壁
172.供養人與音樂樹第38窟東壁
173.檀倒伎樂第38窟北壁
174.供養人主僕第38窟西壁
175.中心塔柱第39窟

前言/序言


敦煌石窟藝術研究 本書深入探討瞭敦煌石窟的藝術成就及其曆史、宗教內涵,聚焦於佛教藝術在中國本土化進程中的獨特體現。敦煌,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其石窟群以其跨越韆年的壁畫和彩塑,構築瞭一座宏偉的藝術寶庫。 第一部分:敦煌石窟的地理與曆史背景 敦煌石窟位於河西走廊的西端,是連接中原與西域的文化樞紐。本書首先梳理瞭敦煌作為佛教東傳關鍵節點的重要性。從十六國時期開始,佛教藝術便在此紮根,曆經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多個朝代,石窟的開鑿和造像活動從未間斷,形成瞭多朝代、多風格並存的獨特格局。 我們詳細考察瞭敦煌地區所處的地理環境——戈壁、綠洲與河流的交織,如何影響瞭石窟的選址和建築形製。曆史背景部分,重點分析瞭不同曆史時期政權更迭對敦煌藝術風格的影響。例如,北魏時期的“秀骨清像”風格,與中原地區審美取嚮的融閤;唐代全盛時期的雍容華貴,反映瞭大唐氣象;以及西夏時期的民族藝術特色。 第二部分:壁畫藝術的視覺史詩 敦煌壁畫是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我們將其劃分為不同的主題和錶現手法進行深入分析: 一、經變畫的敘事結構與圖像學: 經變畫是將佛經內容用通俗易懂的圖畫形式錶現齣來的繪畫,是理解敦煌藝術的鑰匙。本書係統梳理瞭《維摩詰所說經變》、《法華經變》、《涅槃經變》等重要題材的圖像演變。重點解析瞭壁畫中復雜的故事情節、人物布局、敘事視角和象徵意義。例如,唐代經變畫中對世俗生活的描繪,展現瞭佛教藝術融入社會現實的趨勢。 二、供養人像與社會生活: 供養人像是研究敦煌曆史、服飾、風俗的重要窗口。通過對不同時期供養人群體服飾、儀態的細緻比對,揭示瞭敦煌社會結構的變遷,包括王室貴族、地方官吏、乃至普通信眾的形象特徵。 三、裝飾圖案與色彩運用: 敦煌壁畫的裝飾元素極其豐富,包括寶相花、飛禽走獸、水波紋、火焰紋等。這些圖案不僅具有裝飾作用,更蘊含著佛教的象徵意義。在色彩方麵,本書分析瞭敦煌顔料的礦物基礎(如石青、石綠、硃砂)及其在不同光照條件下呈現齣的變化規律,探討瞭匠師如何運用色彩的冷暖對比和濃淡變化來營造空間深度和宗教氛圍。 第四部分:彩塑藝術的宗教塑性 敦煌石窟的彩塑群像,是三維空間中對佛教人物精神的極緻錶達。 一、造像的時代風格演變: 從早期的粗獷、稚拙,到盛唐時期的飽滿、健碩,再到晚期的僵硬、程式化,彩塑的風格變化反映瞭中外藝術傢們對人體結構理解的深化與宗教情感的錶達側重。重點分析瞭佛、菩薩、弟子、天王等主要形象的程式化特徵與個性化錶現的平衡。 二、泥塑技法與彩繪工藝: 本書詳細介紹瞭敦煌彩塑所采用的泥塑基礎、骨架支撐(木骨泥塑)以及外層石膏披麻灰的傳統工藝。著重闡述瞭塑像錶麵彩繪的復雜過程,包括底漆、敷色、暈染和最後的貼金或描金工藝,這些精湛的技法是保證塑像曆經韆年仍能保持其宗教威儀的關鍵。 第四部分:石窟的建築與空間布局 敦煌石窟並非孤立的藝術品,而是與洞窟形製緊密結閤的整體。本書考察瞭中心塔柱窟、禪窟、彌勒佛窟等主要窟室形製,以及這些形製如何服務於宗教儀式和圖像展示。洞窟的采光、聲學效果,以及壁畫、彩塑、藻井、碑刻之間的有機聯係,共同構成瞭沉浸式的宗教空間體驗。 結語:敦煌藝術的當代價值 敦煌石窟藝術是中華文明與世界文化交流互鑒的活態證明。本書最終將視野投嚮當代,探討敦煌藝術對現代設計、文化保護、以及中外文明對話所提供的深遠啓示。它不僅是古代宗教信仰的載體,更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本書力求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詳實的圖文資料,為讀者勾勒齣一幅完整而立體的敦煌石窟藝術畫捲。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關於石窟藝術的宏大著作,深入淺齣地剖析瞭佛教藝術在不同地域的演變與融閤,尤其對早期石窟的造像風格進行瞭細緻的梳理。作者顯然是深諳敦煌莫高窟壁畫與塑像的專傢,書中對於飛天形象的演變,從早期的古樸到盛唐的豐腴,描繪得淋灕盡緻。每一幅壁畫的解讀都附帶著對時代背景、供養人身份的考證,使得冰冷的石刻和斑駁的色彩重新煥發生機。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說法圖”的布局分析,它不僅僅是藝術的再現,更是對佛經思想傳播路徑的視覺化呈現。盡管全書篇幅浩大,但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優美的文字敘述,讓即便是初次接觸佛教藝術的讀者也能輕鬆領略其深邃的魅力。唯一略感遺憾的是,對於某些中晚期石窟的地域性差異討論稍顯簡略,期待未來能有更深入的補充。總體而言,這是一部集學術性、欣賞性於一體的精品,值得反復研讀,每一次翻閱都能帶來新的感悟。

評分

讀完這本厚重的藝術史論,我仿佛經曆瞭一次跨越韆年的文化之旅,盡管我原本期待的是對某一特定時期、特定地點的聚焦,但本書所呈現的廣闊視野和宏大敘事結構,同樣令人震撼。它詳細闡述瞭絲綢之路上不同文明元素如何相互滲透、碰撞,最終催生齣獨一無二的中國佛教造像體係。書中對泥塑技法的演變有著極為獨到的見解,從早期的木骨泥塑到後來的彩繪貼金,每一種工藝的革新背後都隱藏著技術上的突破和社會審美的變遷。特彆是關於塑像麵部錶情的處理,作者用極具感染力的語言描述瞭菩薩像的“慈悲內斂”與羅漢像的“個性解放”,這種細膩的觀察力,遠非一般的畫冊所能比擬。書中的插圖印刷質量極高,色彩還原度令人贊嘆,使得遠在韆裏之外的窟龕藝術仿佛觸手可及。對於希望係統瞭解中國佛教石窟藝術發展脈絡的愛好者來說,這無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頭參考書。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價值毋庸置疑,它以一種近乎田野調查的細緻,展現瞭中國佛教藝術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斷代特徵。我特彆關注到其中關於“造像記”和“題款”的研究部分,這些一手史料的梳理,為我們判斷造像年代和工匠歸屬提供瞭堅實的證據。作者在論證過程中,展現瞭紮實的考古學功底,比如對不同時期“蓮瓣”樣式的分類考據,看似微小,實則反映瞭時代審美風嚮的微妙變化。閱讀體驗上,全書的行文節奏張弛有度,學術論證嚴密又不失文學性的流暢,避免瞭許多專業書籍常見的晦澀難懂。不過,如果能增加更多關於石窟建築本體結構與造像環境相互作用的分析,或許能使整體論述更加完備。總而言之,它是一部能夠帶領讀者超越純粹的圖像欣賞,進入到曆史、宗教、技藝等多維度交叉研究的深度之作,非常適閤作為專業研究的起點或拓展。

評分

這本書的編排方式非常新穎,它沒有拘泥於簡單的按時間順序鋪陳,而是選取瞭幾個核心主題,如“手印與法器”、“菩薩瓔珞的象徵意義”、“石窟寺院的布局與朝拜路綫”等進行深入剖析,這種專題式的探討,極大地提高瞭閱讀的趣味性和針對性。我尤其欣賞其中對“菩薩寶冠”的細緻描摹,每一個環飾、每一顆寶石的形態,都被賦予瞭明確的宗教內涵。它不再是簡單的裝飾,而是身份、教義的密碼。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個性化,夾敘夾議,時而充滿激昂的贊美,時而又冷靜地指齣曆史記載的模糊之處,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思想的碰撞。雖然我希望看到更多關於“供養人文化”對藝術風格影響的討論,但就其對造像細節的微觀解析而言,已屬上乘。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教導我們如何“看”石窟,如何透過錶象去理解背後的信仰與時代精神,是一本真正有靈魂的藝術讀物。

評分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古代雕塑的業餘愛好者,這本書給瞭我極大的啓發,尤其是它對造像藝術中“寫實”與“理想化”之間張力的探討。作者以犀利的筆觸,剖析瞭石窟造像如何在中原文化與犍陀羅、笈多藝術的影響下,完成從外放到內化的過程。書中對壁畫中“暈染法”的介紹,詳細解釋瞭這種源自西域的技法是如何被中國畫師吸收並本土化的,這一點讓我對不同藝術體係的交流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文字的組織非常具有畫麵感,仿佛能聽到佛音繚繞,看到工匠手中刻刀的起落。雖然書中對不同窟院的對比分析非常精彩,但如果能加入更多關於石窟保護現狀的介紹,讓讀者瞭解這些藝術瑰寶麵臨的當代挑戰,想必會增加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感。這是一本將藝術鑒賞提升到文化遺産保護高度的佳作,閱讀後讓人對前輩匠人的智慧充滿敬意。

評分

活動優惠買的,原價太貴瞭。原塑封,角有點磕壞,倒不影響內書。內頁用的是銅版紙,優點是色彩還原好,缺點是有點重手。內容隻是大概簡介,屬於精選。如需深入研究,是要配閤其他更專業的書籍的。勝在圖片高清鮮艷,視覺舒服,是一本還不錯的入門級書。

評分

書的內容很詳實,猶如身臨其境,除瞭價格小貴,其餘的都很好!

評分

摺扣很大,一直在等這套書,終於得償所願

評分

送貨速度很快,一看就是正品,挺好的!

評分

印刷非常好,一級棒!非常喜歡

評分

很棒棒喔,包裝很好頁麵很新,紙張有質感,畫麵美好。好書!喜歡!

評分

這本莫高窟畫冊真的很好,學習瞭中國的文化。

評分

配貨等待是值得的。精美的一套書。欣賞一下。

評分

圖片很精美,封麵略有瑕疵。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