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炳灵寺以石雕而著名(河南的龙门石窟也以石雕见长)。炳灵寺是中国著名的石窟寺,号称全国四大石窟之一,其艺术价值仅次于敦煌莫高窟。 炳灵寺石窟不仅以石刻雕像作品见长,其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画同样与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齐名。炳灵寺壁画真实地反映了十六国时代西北地区的社会风貌、音乐舞蹈以及装饰艺术,对佛教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炳灵寺文研所的工作人员在研究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对石窟进行了长期的调查研究,完成了本书。本书单纯针对炳灵寺上寺、石窟壁画、石窟雕塑、石窟总述类型的进行系列的展示,宣传弘扬炳灵寺艺术。
内容简介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西南52公里处的黄河北岸的小积石山中。半个多世纪以来,炳灵寺石窟深受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外学者先后从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史等角度对炳灵寺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炳灵寺分为上寺、下寺、洞沟三部分。现有212窟龛、雕像694、壁画龙点睛1500平方米,*大特征是以石雕为主,中国占重要地位。寺*为典型的是石雕像、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画艺术,与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甘肃三大石窟。其中石窟彩塑与壁画,是不可多得的古代艺术。炳灵寺石窟在承袭前代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外来佛教艺术,以崭新的姿态、简洁的手法,创造了生动的雕塑形象和绘画艺术。 炳灵寺石窟不仅以石刻雕像作品见长,其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画同样与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齐名。炳灵寺壁画真实地反映了十六国时代西北地区的社会风貌、音乐舞蹈以及装饰艺术,对佛教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作者简介
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西南约35公里处,黄河北岸的小积石山中。内设:办公室、业务室、保卫科、旅游接待部。成立时间:一九五五年五月,原名永靖炳灵寺文物保管所,2002年元月更名为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009
丝绸之路与炳灵寺石窟 010
1. 大寺沟口(20世纪60年代) 014
2. 小积石山丹霞地貌 016
3. 黄河之滨 017
4. 炳灵石林雨霁 018
5. 大寺沟外景 020
6. 大寺沟(20世纪60年代) 021
7. 炳灵寺石窟外景(20世纪60年代) 022
8. 丰水期的大寺沟 023
9. 石窟群栈道 024
10. 大佛山远眺 025
11. 1967年搬迁第16窟佛像时的测绘现场 026
12. 1963年架设云梯调查石窟现场 027
13. 工作人员渡黄河 028
炳灵寺石窟艺术 029
14. 第1龛外景 20世纪60年代 036
15. 第1龛立佛像 西秦 037
16. 第169窟外景 038
17. 第169窟内景 039
18. 第169窟西南侧 040
19. 第169窟西北侧 041
20. 第169窟西壁 042
21. 第169窟7龛 立佛像 西秦 043
22. 第169窟6龛 佛像 西秦 044
23. 第169窟6龛 观音菩萨像(局部) 西秦 045
24. 第169窟17龛 菩萨像(局部) 西秦 046
25. 第169窟16龛 思惟菩萨像 西秦 047
26. 第169窟9龛 三佛像 西秦 048
27. 第169窟3龛 佛、菩萨、力士像 西秦 049
28. 第169窟22龛 佛、菩萨像 西秦 050
29. 第169窟16龛 佛像 西秦 051
30. 第169窟23龛 佛像 西秦 052
31. 第169窟23龛 佛像头部 西秦 053
32. 第169窟20龛 坐佛像 西秦 054
33. 第169窟20龛 释迦苦修像 西秦 055
34. 第172窟北壁 佛像 北魏 056
35. 第2窟 释迦多宝及菩萨像 北魏 057
36. 第125龛 释迦多宝佛像 北魏 058
37. 第126窟 释迦多宝佛像 北魏 059
38. 第126窟窟顶 千佛像 北魏 059
39. 第126窟西壁 思惟菩萨像 北魏 060
40. 第126窟北壁 交脚菩萨像 北魏 061
41. 第128窟东壁 六佛及七佛像 北魏 062
42. 第132窟内景 北魏 063
43. 第132窟北壁 交脚菩萨像 北魏 064
44. 第132窟南壁 胁侍菩萨像 北魏 065
45. 第132窟窟顶 藻井 北魏 066
46. 第132窟东壁 涅槃像 北魏 067
47. 第16窟 涅槃像 北魏 067
48. 第169窟至172窟间的栈道 068
49. 第172窟木阁内南侧 佛、菩萨像 北周 069
50. 第172窟北壁 五佛像 北周 070
51. 第172窟北壁 五佛像之一 北周 071
52. 第6窟西壁 佛像 北周 072
53. 第6窟西壁 佛像头部 北周 073
54. 第6窟北壁 菩萨像 北周 074
55. 第8窟西壁 佛像局部 隋代 075
56. 第8窟北壁 菩萨像 隋代 076
57. 第4窟南壁 弟子像 初唐 077
58. 第4窟北壁 弟子像 初唐 078
59. 第41龛 菩萨像 盛唐 079
60. 第28龛内景 盛唐 080
61. 第28龛 夜叉 盛唐 081
62. 第31龛 佛、弟子、菩萨像 盛唐 082
63. 第36、37龛 盛唐 083
64. 第38龛 佛、菩萨像 盛唐 083
65. 第42龛 佛、菩萨像 盛唐 084
66. 第64龛 佛、菩萨、天王像 盛唐 085
67. 第64龛南侧 菩萨像头部 盛唐 086
68. 第45龛南侧 菩萨像 盛唐 087
69. 第45龛北侧 菩萨像 盛唐 088
70. 第63龛 菩萨像 盛唐 089
71. 第21龛 菩萨像 盛唐 090
72. 第30龛 三菩萨像 盛唐 091
73. 第29龛门北侧 天王像 盛唐 092
74. 第10窟南壁 天王像(局部) 中晚唐 093
75. 第168窟北壁 菩萨像 盛唐 094
76. 第166龛南壁 弟子像 盛唐 095
77. 第171龛 弥勒大佛像 盛唐 096
78. 第59龛北侧 弟子像 盛唐 097
79. 第10窟南侧 弟子像 中晚唐 097
80. 第11窟南壁 菩萨像 中晚唐 098
81. 第13龛 刘萨诃像 中晚唐 099
82. 第46龛 佛像 西夏 100
83. 第70窟 十一面八臂观音像 明 101
84. 上寺第1窟东侧 佛像 明 102
85. 第187龛 米拉日巴像 明 103
86. 第169窟10龛 文殊菩萨像 西秦 104
87. 第169窟6龛 弥勒菩萨像 西秦 105
88. 第169窟12龛 交脚菩萨像 西秦 106
89. 第169窟12龛 菩萨、飞天 西秦 107
90. 第169窟12龛 飞天 西秦 108
91. 第169窟1龛 菩萨像 西秦 109
92. 第169窟6龛 伎乐飞天 西秦 110
93. 第169窟6龛 伎乐飞天 西秦 111
94. 第169窟6龛 昙摩毗、道融供养像 西秦 112
95. 第169窟12龛 法显、道聪供养像 西秦 113
96. 第169窟6龛 供养人像 西秦 114
97. 第169窟6龛 供养人像 西秦 115
98. 第169窟6龛 供养人像 西秦 115
99. 第169窟11龛 维摩诘像 西秦 116
100. 第169窟11龛 说法图 西秦 117
101. 第169窟12龛 说法图 西秦 118
102. 第169窟24龛 菩萨像 西秦 119
103. 第169窟24龛 千佛图 西秦 120
104. 第192窟1龛 千佛图 西秦 122
105. 第192窟4龛 佛、菩萨像 北魏 122
106. 第192窟2龛 菩萨像 北魏 123
107. 第195龛 说法图 北魏 124
108. 第184窟 佛、菩萨像 北魏 125
109. 第184窟 菩萨像 北魏 126
110. 第6窟 千佛像 北周 127
111. 第6窟南壁 山林动物 北周 128
112. 第8窟西壁 弟子像 隋 129
113. 第8窟南壁 菩萨、弟子、供养人像 隋 130
114. 第8窟北壁 菩萨、弟子像 隋 130
115. 第8窟窟顶 藻井 隋 131
116. 第8窟南壁 供养人像 隋 131
117. 第169窟西壁 飞天 隋—唐 132
118. 第134窟 菩萨像 唐 133
119. 第86窟窟顶 宝盖、流云 盛唐 134
120. 第61龛龛顶 飞天 盛唐 136
121. 第9窟南侧 菩萨像 中晚唐 138
122. 第11窟南侧 菩萨像 中晚唐 139
123. 第11窟窟顶 藻井 中晚唐 140
124. 第11窟窟顶 飞天 中晚唐 141
125. 第3窟北壁 佛、菩萨像 明 142
126. 第3窟南壁 千手千眼观音像 明 143
127. 第3窟北壁 菩萨像 明 144
128. 第92窟西壁北侧 飞天 明 145
129. 第93窟窟顶 坛城图 明 146
130. 第172窟南壁 五佛像之一 明 147
131. 第172窟木阁南侧 菩萨像 明 148
132. 第172窟木阁顶 六字真言 明 149
133. 第4窟西壁 六臂大黑天像 明 150
134. 第128窟北壁 喜金刚像 明 151
135. 第172窟北壁 金刚手像 明 152
136. 洞沟第5窟西壁 弥勒菩萨像 明 153
137. 上寺第4窟西壁 十一面八臂观音像 明 154
138. 上寺第5窟东壁 佛像局部 明 155
139. 上寺第5窟北壁 祖师像 明 156
140. 第169窟14龛 《佛说未曾有经》写经 西秦 157
141. 第169窟6龛 建弘题记 公元420年 157
142. 第169窟24龛 供养人题记 西秦 158
143. 第126窟上方 曹子元造像题记 公元513年 159
144. 第8窟西壁 回鹘文题记 159
145. 第134窟台基 功德主造像题记 160
146. 第53龛下方 永隆题记 唐 161
147. 第28龛南侧 蔡如仙造像题记 161
148. 第64龛上方 张楚金题记 162
149. 第148窟北侧 《灵岩寺记》题记 163
150. 天桥栈道上方 郑嘉宾题记 164
151. 第14、15龛间 工匠题记 165
152. 第135龛上方 吐蕃文、藏文题记 中唐 166
153. 何灌题记 公元1112年 166
154. 第168窟南侧 西夏文题记 167
155. 西夏文文书残页 167
156. 西夏文文书 168
157. 重修古刹灵岩寺碑记 公元1517年 168
158. 第4窟东壁 供养人题记 169
159. 第172窟北壁窟口 供养人题记 170
160. 第3窟西壁 游人题记 171
161. 第172窟北壁 游人题记 172
162. 第180龛顶部 游人题记 173
163. 第184窟南壁 重修炳灵寺题记 174
164. 洞沟第2窟西壁 藏文题记 176
165. 第169窟23龛上方 佛塔 西秦 176
166. 第169窟11龛 多宝塔 西秦 177
167. 第3窟 石塔 唐 178
168. 第T-8、9、10石塔 178
169. 第T-13、16石塔 179
170. 第T-11、12、13喇嘛塔 180
171. 洞沟第8窟东侧 喇嘛塔 180
172. 上寺六角形石塔 181
173. 仿印度佛陀伽耶石塔 宋元 182
174. 铜鎏金喇嘛塔 清 183
175. 铜鎏金佛像 明 184
176. 铜鎏金文殊菩萨像 明 185
177. 铜鎏金黄布禄金刚像 明 186
178. 铜鎏金绿度母像 明 186
179. 铜鎏金弥勒菩萨像 明 187
180. 木雕弥勒菩萨像 明 188
181. 铜噶当塔 明 189
182. 炳灵寺圣地图 190
前言/序言
丝路古韵,石窟遗珍:河西走廊的佛教艺术之旅 一、 导言:历史的褶皱与艺术的丰碑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访中国西北边陲,那条沟通中原与西域的古老通道——河西走廊。这里不仅是丝绸之路的咽喉,更是佛教艺术在东方生根、开花、融合的壮阔舞台。不同于敦煌莫高窟的盛名远扬,本书将目光聚焦于一系列相对低调却艺术价值极高的石窟群,如麦积山、榆林窟、安西榆林窟(即安西石窟,现多指榆林窟的一部分或单独称呼),以及散布在走廊沿线的其他重要遗址。我们将从历史地理的视角出发,剖析佛教缘何在此扎根,艺术如何随信仰的传播而演变,最终形成独树一帜、气象万千的河西石窟艺术体系。 二、 区域脉络:河西走廊的战略与信仰交汇点 河西走廊,自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后,便成为中原王朝维系西部边疆、进行文化交流的生命线。佛教东传,正是沿着这条通道,自印度、犍陀罗,经由中亚绿洲,最终抵达中原。 地理决定论: 本书首先描绘了河西走廊独特的地理环境——南依祁连雪山,北接沙漠戈壁。这种天然的屏障和交通要道,使得它成为不同文化长期对峙与交流的熔炉。石窟的开凿,往往选址于交通枢纽或险峻的峡谷之中,既有供朝拜者休憩的便利,也兼具防御和警示的意味。 政权更迭与信仰形态: 从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后凉,到北朝的北魏,再到隋唐的鼎盛,再到宋、元时期的藏传佛教影响,河西走廊经历了数次政权更迭。每一次统治者对佛教的扶持或压制,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石窟的开凿风格与题材内容。本书将细致梳理不同历史时期,如十六国时期的稚拙与雄浑,北魏时期的秀骨清像,隋代过渡的饱满与装饰性增强,唐代极盛期的恢宏富丽,以及晚唐五代地方割据下的独特风格。 三、 专题深度剖析:三大石窟群的艺术特征 本书的核心部分,将对河西走廊上最具代表性的几处石窟进行分篇详述,探究其迥异于中原及敦煌的独特艺术语言。 1. 麦积山石窟:泥塑的巅峰与“东方雕塑博物馆” 麦积山,位于甘肃天水,以其令人惊叹的栈道和数量庞大的泥塑群著称。 工程奇迹: 首先介绍其依山凿洞、依崖塑像的独特建筑形式。如何在峭壁上搭建脚手架,如何保证泥塑的永久性与稳定性,这些工程智慧本身就是对后世的启示。 泥塑艺术的演变: 麦积山的泥塑,集中体现了佛教造像的“可塑性”与“本土化”过程。从早期的北魏造像那种瘦高、褒衣博带的古典风格,到西魏、北周时期造型的浑厚、健硕,再到隋唐时期面容圆润、体态丰腴的世俗化倾向,形成了一部立体的、可触摸的雕塑史。 壁画的色彩与笔法: 虽然泥塑是主角,但麦积山保存的壁画,尤其是隋唐时期的作品,展现了线条流畅、色彩艳丽的特点,与中原同期风格有所区别,保留了更多的西北地方特色。 2. 榆林窟:唐风的延续与藏传佛教的渗透 榆林窟,是河西走廊东段承接敦煌的重要枢纽。 唐代的宏大叙事: 榆林窟的壁画,大量展现了盛唐时期佛教故事的复杂叙事结构,如经变画的布局宏大、场面壮观。其人物造型继承了敦煌的健硕与气韵,但色彩运用上更趋向于浓烈与对比。 “变相”的本土化: 本书重点分析榆林窟中特有的“说法图”和供养人形象,这些形象往往带有鲜明的河西地带的服饰特征,反映了当时石窟匠人及赞助人的社会面貌。 宋元时期的过渡: 探讨宋代和元代在此地的艺术变化,特别是藏传佛教艺术元素(如坛城、密宗题材)是如何开始渗透和影响原有风格的,为后来的西藏地区艺术发展提供了前奏。 3. 安西榆林窟(特指原安西县境内的石窟,如南石窟寺、北石窟寺等,侧重其与敦煌的联系) 这一部分将放在敦煌艺术的边缘地带进行审视。 敦煌的辐射效应: 分析安西地区石窟的开凿,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敦煌的技术支持和艺术辐射。许多风格的采用,如敦煌壁画的“飞天”和“藻井”图案,都在安西得到了清晰的复制和再创作。 地方审美的融入: 尽管受敦煌影响深远,但这些地处偏远、信众群体相对单一的石窟,在色彩调和、线条处理上,往往更显粗犷或淳朴,展现出不同于莫高窟的“草根性”艺术生命力。 四、 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丝路上的文化对话 本书将超越单纯的图像描述,深入探讨河西石窟艺术背后的文化意义。 犍陀罗影响的减弱与本土化: 对比早期石窟(如十六国时期)的造像,分析犍陀罗艺术中的希腊化特征(如深目高鼻、衣纹雕刻)是如何逐渐淡化,最终被中国化的审美趣味所取代的过程。 密教元素的出现: 随着佛教密宗的兴起,探讨在河西走廊的石窟中,如忿怒相造像、金刚手等图像何时开始出现,以及它们如何与中原地区流行的菩萨形象并存。 “供养人”的历史信息: 通过壁画和题记中出现的供养人形象、文字,还原河西走廊上胡汉交融的社会结构,了解不同民族、不同阶层在信仰传播中的实际作用。 五、 结论:不可或缺的丝路遗产 河西走廊的石窟艺术,以其地域的独特性、历史的复杂性,构成了中国佛教艺术史中最为精彩的一页。它们是历史在岩石上留下的深刻印记,是不同文明在丝绸之路上相互致意的最好物证。本书旨在让读者领略这些隐秘而光芒四射的文化瑰宝,理解它们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