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道超车:从德国工业4.0到中国制造2025

弯道超车:从德国工业4.0到中国制造202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罗兰·贝格,王一鸣,郑新立 等 著,《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编辑部 编
图书标签:
  • 工业4
  • 0
  • 中国制造2025
  • 智能制造
  • 产业升级
  • 德国经验
  • 中国经济
  • 制造业
  • 技术创新
  • 战略规划
  • 弯道超车
  • 数字化转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312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985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弯道超车”原本是赛车运动中的一个术语,指赛车手在拐弯处比直线跑道上更易超过对手。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要实现转型升级就需要不断实现“弯道超车”。“中国制造2025”战略是中国为进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而提出的一项行动纲领,与德国提出的“工业4.0”战略可以说是殊途同归,而这一轮以智能制造为特点的制造业变革被普遍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上海人民出版社与澎湃新闻强强联合,推出的这本《弯道超车:从德国工业4.0到中国制造2025》收录了罗兰·贝格、王一鸣、郑新立、李稻葵、冯兴元等二十多位中外学者所发表的系列文章,详细探讨了“工业4.0”对当前“中国制造”如何转型升级为“中国智造”的启示,同时全面、客观、深入地阐释了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背后的深远意义。

内容简介

  《弯道超车:从德国工业4.0到中国制造2025》主要对当前国际上新兴的工业模式的革新进行探究,描述了何为工业4.0,与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区别何在,工业4.0的真正内涵,中国在浪潮中的领先途径,等等。

精彩书评

  ★在美国和亚洲的技术、劳动力优势挤压下,欧洲的竞争力似乎正在减退。但如果应对得宜,工业4。0将成为欧洲重振创新的强力助推器。
  ——[德]罗兰·贝格/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荣誉主席

  ★应当学习德国人的思维模式,不走极端,而且善于把个人的积极性、企业的积极性和整个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如果政府向德国学习,首先应从思维方式上学习。
  ——郑新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别人走过的弯路,我们不走;别人未走过的弯路,我们也不走;别人抄过的近路,我们照样走;别人未抄过的近路,我们要领头走。
  ——冯兴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

目录

工业4.0:欧洲创新的助推器——[德]罗兰·贝格
克里斯托夫·梅内尔:工业4.0是生产制造领域的数字化革命——张茹
发展工业4.0要立足国情,切忌盲目跟风——左世全
“工业4.0”与CPS战略、路径下的上海准备——芮明杰
应从五方面学习德国——李稻葵
学德国,操作层面还要继续研究——郑新立 王一鸣
应学德国靠制度来治理——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
德国的经济模式是怎样的——[德]罗兰·贝格
德国经济为什么这样强——杨佩昌
德国模式如何对抗欧债危机——丁纯
德国中小企业的文化力量——朱丹
德国创新集群策动及其对上海的启示——陈强 赵程程
学习德国,改进中国大学助学贷款制度——冯涛 陈校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思想起源 ——冯兴元
德国经济战车的体制武器——冯兴元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66年演进与竞争秩序的回归——胡琨
“欧洲门户”汉堡自由港之变——孟广文

前言/序言


《弯道超车:从德国工业4.0到中国制造2025》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全球制造业转型的宏大叙事,聚焦于以“工业4.0”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以及中国为应对这一变革而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它并非仅仅是技术路线图的罗列,而是一部兼具深度理论分析与丰富案例研究的著作,旨在为理解当前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探寻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 第一部分:全球工业革命的脉络与工业4.0的内涵 本书首先将读者带回工业革命的历史长河,梳理了从蒸汽机到信息技术的历次变革,为理解工业4.0的颠覆性奠定了基础。 一、工业革命的回响与技术奇点 详细回顾了前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关键技术节点及其对社会结构的重塑。重点分析了信息技术(IT)与运营技术(OT)的深度融合,如何催生了当前这场以“智能、互联、自主”为特征的变革。 二、工业4.0的哲学基石与技术支柱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理论基础之一。工业4.0不仅仅是自动化,更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转变。 1. 核心概念解析: 深入解读了“赛博物理系统”(CPS)、“物联网”(IoT)、“工业互联网”(IIoT)等关键概念,阐释了它们如何构建起虚拟与现实交互的智能工厂骨架。 2. 关键技术群的构建: 详细论述了支撑工业4.0的九大关键技术领域,包括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增材制造(3D打印)、工业机器人、数字孪生技术、网络安全以及增强现实(AR/VR)在生产环节的应用。书中着重分析了这些技术如何从“工具”进化为“决策者”和“创造者”。 3. 德国模式的启示: 考察了德国率先提出工业4.0战略的背景——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本土市场饱和以及对高端制造优势的维护。分析了德国政府、行业协会(如弗劳恩霍夫学会)和龙头企业(如西门子、大众)在标准制定、人才培养和试点项目落地中的协同作用。特别指出了德国模式中对“人机协作”和“维护传统精益生产优势”的强调。 第二部分:中国制造的挑战与“弯道超车”的战略构想 如果说第一部分描绘了世界前沿的图景,那么第二部分则聚焦于中国如何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艰巨历程。 一、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型阵痛 剖析了中国过去几十年制造业赖以成功的要素——成本优势——在当前全球化放缓和技术迭代加速背景下面临的严峻挑战。重点分析了中低端同质化竞争、产能过剩、关键零部件和核心软件的“卡脖子”问题,以及环境成本内部化带来的压力。 二、中国制造2025:战略意图与结构布局 本书将“中国制造2025”视为国家层面对接工业4.0的系统性回应,并对其进行了结构化解读: 1. “十大重点领域”的战略选择: 详细分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航空航天装备、新能源汽车等十大重点发展领域背后的产业逻辑和国际竞争考量。书中讨论了这些领域如何被确定为未来十年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寻求突破的关键节点。 2. “补短板”与“锻长板”并重: 辨析了国家战略在提升基础能力(如材料、基础零部件、工业软件)和培育新兴优势产业之间的平衡策略。特别是对工业软件生态的构建,视为实现制造业自主可控的“最后一道防线”进行了深入探讨。 3. 区域协同与产业集群: 考察了中国在不同区域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实践,如珠三角的电子信息集群、长三角的高端装备制造集群,以及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布局,分析了国家政策如何引导资源向特定区域集聚,以期形成规模效应和创新溢出。 第三部分:跨越鸿沟:中德模式的对比、借鉴与融合 本书的价值在于将对标与本土化实践相结合,探讨了“弯道超车”的可行性路径。 一、制度环境的差异化分析 系统对比了德国工业4.0的成功要素与中国国情的适配性: 1. 中小企业(Mittelstand)的作用: 深入分析了德国“隐形冠军”在创新、专注和产业链稳定中的核心地位,并对比了中国庞大但相对分散的中小企业群体在采纳新技术时的资金、人才和组织能力上的不足。 2. 数据治理与安全框架: 探讨了数据在智能制造中的核心地位,对比了欧洲(GDPR框架)在数据主权和隐私保护方面的严格要求与中国在数据要素市场化和安全监管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3. 市场驱动与政策引导的平衡: 论证了工业4.0的成功依赖于市场信号的清晰反馈,而“中国制造2025”在初期对特定领域的强力政策引导,在加速资源聚集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资源错配风险。 二、本土化创新:智能制造的“中国方案” 本书并非简单地主张“照搬”德国经验,而是强调本土化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必要性: 1. 互联网企业的赋能: 分析了如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如何利用其在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平台构建方面的优势,反向赋能传统工业,催生出不同于德国CPS架构的“平台化工业生态”。 2. 柔性制造与大规模定制: 考察了中国电商和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市场环境,如何推动了本土服装、家具等行业对“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生产模式的极致追求,并以此驱动了对柔性生产线和快速反应供应链的需求。 3. 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 提出了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如何加速培养既懂信息技术又精通特定工艺的复合型人才,以及深化产教融合的紧迫性。 结语:迈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 全书的最后部分对中国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性进行了审慎的评估。这并非一场轻松的竞赛,而是一场关乎核心技术、标准制定权和生态主导权的全面较量。作者强调,真正的“超车”不在于在现有赛道上追赶速度,而在于通过颠覆性技术的应用和独特的制度创新,开辟出新的、更具效率和竞争力的赛道。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企业高管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审视自身、定位未来的思想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弯道超车:从德国工业4.0到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思维的启迪。我感觉自己从一个旁观者,逐渐变成了一个能够理解制造业发展脉络的深度参与者。作者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揭示了德国工业4.0如何从理念走向实践,又如何为全球制造业树立了新的标杆。随后,我看到了中国制造2025如何借鉴、吸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国情和独特优势,擘画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发展蓝图。书中对“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核心概念的解析,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描述,更是对其背后驱动力、实现路径以及未来影响的全面阐释。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中国制造业如何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抓住技术变革的机遇,实现“弯道超车”的战略构想。这种战略眼光和执行力,让我深受鼓舞。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制造”的未来,有了更坚定、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感受,莫过于它对“弯道超车”这一概念的生动诠释。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场惊心动魄的赛车比赛,中国制造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试图在传统的制造强国面前实现超越。书中并没有空泛地谈论宏大的目标,而是深入剖析了德国工业4.0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这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不同产业领域,例如汽车、航空航航天、生物医药等,在智能化转型中的具体案例分析。每一个案例都像是一次精细的手术,将复杂的技术变革拆解得清晰可见,让我能够理解其中的逻辑和可行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将中国制造2025仅仅描绘成一个简单的追赶计划,而是强调了中国在某些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5G通信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优势,为制造业的升级换代注入新的活力。这种“弯道超车”的策略,不再是被动地跟随,而是主动地寻找机遇,利用技术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这种前瞻性的思考和战略性的布局,让我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评分

拿到《弯道超车:从德国工业4.0到中国制造2025》这本书,我满怀期待地翻开了第一页。这本书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关于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宏大叙事之中。作者并非直接罗列技术名词或政策文件,而是巧妙地将德国工业4.0的深刻变革与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蓝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车间,目睹着无数机器在智能化的指令下有条不紊地运转,感受着数据流如同血液般在工业巨人的身体里穿梭。书中对德国工业4.0的解读,不仅仅是关于技术的堆砌,更着重于其背后的理念——如何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实现生产过程的深度优化和价值链的重塑。当我读到关于德国企业如何通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结合最前沿的IT技术,打破传统制造的瓶颈时,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品质和严谨的逻辑。这种深厚的工业底蕴,为理解中国制造2025的雄心壮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非常好奇,在吸收了德国工业4.0的精髓之后,中国又将如何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更具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本书的开篇,便为我勾勒出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图景,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探索下去。

评分

我被《弯道超车》这本书所描绘的宏大愿景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读物,更是一幅描绘未来工业图景的壮丽画卷。作者将德国工业4.0的实践经验与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蓝图巧妙地融合,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清晰而富有启发性的发展路径。书中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关键领域的深入解读,让我对这些前沿科技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智能工厂”和“数字孪生”的章节,它们所描绘的未来生产场景,仿佛科幻电影般引人入胜。我一直在思考,当生产线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变得高度智能化和互联互通时,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将发生怎样的飞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制造业的升级不仅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生产模式、组织方式乃至整个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它预示着一个更加高效、灵活、可持续的工业未来,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

《弯道超车》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对技术和政策的梳理,更在于它所传递的思维方式。作者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审视了全球制造业格局的演变,并着重探讨了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颠覆性技术如何重塑产业生态。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一个清晰的脉络,从德国的工业4.0理念,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规划,再到未来制造业可能呈现的新形态。书中对于“人机协作”、“柔性生产”、“个性化定制”等概念的阐述,让我对生产模式的未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过程中,没有回避现实的复杂性,而是指出了中国在实现制造强国目标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例如技术瓶颈、人才短缺、数据安全等问题。但同时,作者也展现了中国在这些挑战面前积极应对的决心和创新能力。这种辩证的分析,使得这本书的论述更加客观和有深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而是在参与一场关于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大讨论,作者的观点引发了我大量的思考。

评分

还没有看,应该不错吧

评分

速度快 正版书 质量挺好

评分

很具有参考价值

评分

很给力很给力

评分

质量很好,内容丰富,物美价廉,发货速度很快,给力!

评分

书很棒

评分

还不错,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评分

三分吧,很多空话,没意思

评分

很具有参考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