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又名《经济学说批判史》。本书是科学发展史上重要有创造性的著作,其批判锋芒主要针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古典政治经济学也是完全抹杀了其中的科学成分。其在批判百家的价值论后,自己形成了一套价值论。在他看来,资本家攫取利润是天经地义的权利,利润将是万古长存的。本学派理论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中拥有相当的影响。
作者简介
庞巴维克是奥地利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奥地利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目录
绪言 利息问题
第一编 利息问题的发展
第一章 古代与中世纪对于利息的反对
第二章 从十六世纪至十八世纪对于利息的拥护
第三章 杜阁的结实学说
第四章 亚当·斯密与这个问题的发展
第五章 无彩色的学说
第二编 生产力学说
第一章 资本的生产力
第二章 简单生产力学说
第三章 间接生产力学说
第三编 效用学说
第一章 资本的效用
第二章 历史的叙述
第三章 批评的计划
第四章 萨伊、赫曼学派的资本效用论
第五章 财货效用的真实概念
第六章 萨伊、赫曼派概念的批评
第七章 独立的效用:一个不能证明的假定
第八章 独立的效用:它的不可靠的结论
第九章 独立的效用:起源于法律的假定
第十章 门格尔的效用概念
第十一章 效用学说的不充分
第四编 忍欲学说
第一章 西尼尔学说的叙述
第二章 西尼尔的批评
第三章 巴斯夏的忍欲学说
第五编 劳动学说
英国学派
法国学派
德国学派
第六编 剥削学说
第一章 剥削学说历史的发展
第二章 罗伯搭斯的剥削学说
第三章 马克思的剥削学说
第七章 少数学说
第一章 折中派
第二章 后期的结实学说
结论
精彩书摘
第四章 亚当·斯密与这个问题的发展
我想任何科学体系的创始者,都不会幸运地彻底想透构成他的体系的即使是较重要的各种观念。一个人的才力和生命都不足以完成这种事业。能够把这体系内占重要地位的几个少数观念放在稳固的基础上,并且能分析它们的一切的支流和复杂性,就已经算是很不错了。如果超过这点,能对这一体系的少数其他有关的问题加以同等的注意,那当然更好。但是最有雄心的学者总是满足于建立起很多不甚妥帖的观念,并且把他所不能完成的观点也加以粗略的考察,使之适应于他的体系。
如果我们要正确了解亚当·斯密对于利息问题的态度,我们必须先有这种认识。
亚当·斯密没有忽略利息问题,也没有解决了利息问题。他研究利息正如一个大思想家研究他常遇到的但是没有时间或机会去作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一样。他采用一种有些近似但仍是模糊的解释。解释愈不确定,愈不易得到精确的结论。像亚当·斯密多方面的智力,由于研究这一问题可以有许多方法,但是缺乏一种清晰学说所具有的支配力,也不免陷入各种含糊与矛盾的叙述之中。所以我们看到这一特殊现象,亚当·斯密虽未提出明确的利息学说,可是后世一切学说的种子都可在他的议论里找到。我们在亚当·斯密所研究的其他问题上也可以看到同一现象。
在《原富》第一篇第六章与第八章内,他以相似的文字解释自然利息。他说,从资本中必须得到利润;因为不这样,资本家就不肯把他的资本用到劳动者的生产事业上了。①
这种一般的叙述自然不能当做完整的学说。②在这叙述中并未表示出资本家自私的心理动机与市场价格最后确定之间的实际关联,而这种关联所造成的成本与售货收入之间的差额,我们就叫做利息。但是如果我们把这种叙述与后一段联系在一起(在后一段里斯密使作为资本家的决定的报酬的“将来利润”与直接消费的“现在享乐”相对立),③我们就可以看到这是西尼尔后来苦心完成的称为忍欲学说的最初胚胎。
亚当·斯密说利息是必需的,但是放下它未去深求证明,和这一样,他对于企业者利润来源这一重要问题也未作任何有系统的研究,他对于这问题只作几点随意的探讨就自认为满意了。实际上他在不同的地方曾对这种利润作过两种互相矛盾的叙述。
……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之外,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聚焦于介绍不同领域的经典著作,旨在提供详实的内容概述,同时避免提及您指定的书名及其相关主题。 经典之声:跨越时空的思想巡礼 本选集汇集了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几部重量级著作,它们横跨了社会科学、自然哲学、文学批评等多个领域,提供了理解现代世界复杂性的独特视角。 一、 现代性的困境与社会结构(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 米歇尔·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想著作之一。本书并非简单地考察监狱的起源,而是深入剖析了权力运作机制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型。福柯通过对刑罚史的细致梳理,揭示了从残酷的公开酷刑向“温和”的规训权力(Disciplinary Power)的演变过程。 核心论点: 权力不再是自上而下的、主要依赖暴力压制的单一实体,而是弥散在社会肌理之中,通过精细化的技术手段——如考试、分级、监督、时间表和空间划分——来塑造和规训个体的主体性。 具体分析维度: 1. 酷刑的退场与全景敞视主义(Panopticism): 福柯细致描述了欧洲刑罚仪式的衰落,并引入了边沁设计的“全景敞视监狱”模型。该模型象征着一种权力效率最大化的结构:被监视者永远处于被观察的可能性中,从而将外部的约束内化为自我约束,实现效率最高的控制。 2. 身体的政治学: 作者认为,现代权力是通过对身体进行训练、配置和优化,使其更具生产性和驯服性。规训技术渗透到学校、军队、医院乃至工厂,目标是打造顺从而有用的身体。 3. 知识与权力交织: 福柯强调,关于“犯罪者”和“心理变态”的知识生产本身就是权力运作的一部分。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建立,为权力的干预提供了合法性和科学依据。 本书为理解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的“微观权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工具,对法学、社会学、历史学乃至文化研究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二、 语言的界限与存在的探寻(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是分析哲学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它标志着这位思想家完成了其早期对语言的严格逻辑分析(如《逻辑哲学论》所示)后的重大转向。 核心议题: 本书旨在解构西方哲学中常见的、由对语言的误用所产生的困惑和“迷思”。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的任务不是发现新的真理,而是“展示苍蝇如何飞出捕蝇瓶”。 关键概念的阐释: 1. 语言游戏(Language Games): 维特根斯坦提出,语言的意义并非由其所指代的固定实体决定,而是由其在特定情境(即“语言游戏”)中的使用方式和功能决定的。语言的使用规则是约定俗成的、社会性的活动。例如,“疼痛”一词的意义在于我们如何以特定方式表达、回应和处理那种感受,而非指代一个不可见的内部实体。 2. 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s): 用以取代传统哲学中对概念(如“游戏”、“艺术”)进行本质主义定义的做法。概念的边界是模糊且相互重叠的,就像家族成员一样,没有一个单一的属性能概括所有成员。 3. 私人语言论证(Private Language Argument): 维特根斯坦严厉批判了“内心经验”可以被独立命名和指称的观点。他论证,任何语言都必须植根于公共的、可被规则检验的实践中。如果一个词汇的意义只对说话者本人有意义,那么它实际上就不是一个真正的“词语”。 《哲学研究》挑战了笛卡尔式的内在性哲学,将意义的根源从个体心灵转向了共享的、公共的实践生活,深刻地影响了日常语言哲学和后结构主义思潮。 三、 科学知识的建构与范式转移(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科学进步历程的看法,挑战了将科学视为线性、累积性知识增长的传统观点。 核心论点: 科学的发展并非是稳步积累真理的过程,而是由一系列“范式”(Paradigm)的转变所驱动的革命性断裂构成的。 范式理论的展开: 1. 前科学阶段与常规科学: 科学首先进入“前科学”阶段,充斥着相互竞争的理论。一旦某个理论体系(范式)被科学共同体接受,便进入“常规科学”时期。在此阶段,科学家们主要在既有范式提供的框架内解决“谜题”(Puzzles),而非试图推翻范式本身。 2. 异常与危机: 随着常规科学的深入,总会出现无法被现有理论框架解释的“异常现象”。当这些异常积累到一定程度,科学共同体就会陷入“危机”。 3. 科学革命与范式转换: 危机状态下,新的、有竞争力的理论会浮现。范式转换(Paradigm Shift)的发生,标志着一场科学革命。这种转换不是纯粹逻辑或经验的必然结果,而更像是一种“盖斯塔尔特转换”(Gestalt switch),新旧范式在世界观和研究方法上存在根本性的差异。 4. 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 库恩指出,新旧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意味着它们使用的概念术语、衡量标准和问题意识都不同,它们在不同的“世界”中操作。因此,选择新范式更多是说服和信念的转变,而非仅仅依赖逻辑证明。 本书深刻揭示了科学知识的社会性、历史性和非理性(相对于纯粹逻辑)的一面,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史的研究。 四、 权力关系与现代性危机(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社会学经典中解释现代性起源的关键文本。韦伯探讨的并非经济结构决定一切,而是文化和宗教观念如何意外地催生了特定的经济理性化形态。 主要命题: 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并非简单源于技术进步或资源积累,而是与特定的宗教伦理——特别是加尔文主义所倡导的“禁欲的入世伦理”——有着深刻的精神关联。 关键机制阐述: 1. 天职观(Calling): 宗教改革将世俗职业提升为上帝赋予的“天职”,要求信徒在日常工作中追求完美表现。 2. 预定论的焦虑与“成圣”: 加尔文教义中“预定论”(上帝预先决定了谁得救、谁沉沦)给信徒带来了巨大的精神焦虑。由于无法直接知晓自己是否被选中得救,信徒们通过在世俗劳动中取得成功(作为上帝恩宠的信号)来寻求“成圣”的慰藉。 3. 禁欲的资本积累: 这种伦理要求信徒勤奋工作以荣耀上帝,但同时禁止奢侈消费和享乐,从而导致了财富的积累。这种积累的财富被驱使着重新投入到资本生产中,而非被消耗,形成了资本主义早期扩张所需的原始动力。 4. “铁笼”的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宗教动机逐渐消退,但由此建立起来的理性化、效率至上的经济体系却固化下来,成为一种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铁笼”(Iron Cage),强制要求所有参与者遵守其理性化的规则。 本书展示了文化因素在塑造宏大社会结构中的能动作用,是理解现代社会理性化进程及其代价的必备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