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历史·五代十国

图说中国历史·五代十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兰芳<撰文> 著,中国地图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
  • 五代十国
  • 中国历史
  • 历史书籍
  • 通俗历史
  • 历史普及
  • 图文并茂
  • 历史文化
  • 古代史
  • 分册式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ISBN:97875031840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0553
包装:袋装
丛书名: 图说中国历史
开本:2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张大幅面疆域版图,一览地图上的五代十国史。
  15000字的行文解读,为您展现一个全景五代十国。
  9幅历史地图,全面剖析五代十国的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经济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20余件精选文物,带您走进五代十国时期。
  7幅传世名画,诠释五代十国之古韵遗风。
  10张景观图片,在现实中探寻五代十国遗迹,为您系上古今的历史纽带。


内容简介

  《图说中国历史;五代十国》以五代十国的历史进程为主线,突出五代十国时期的疆域版图,图文结合阐述该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大众感兴趣的历史故事。正面包括疆域版图、朝代图说、地名择要、城市图说、历史名人、逸闻趣事等专题内容;背面以历史长河的形式串联该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经济与社会生活等专题内容,还有历史时间轴、西史对照、历史比例尺、参考资料等知识版块。
  具体栏目设置如下:
  疆域版图:展示五代十国疆域、行政区划和历史地名。
  朝代图说:正说五代十国历史,还原真实的历史进程。
  地名择要:古今地名对照,诠释五代十国时期重要地点的过去和现在。
  历史名人:详解五代十国时期的风云人物,评析五代十国名人的历史价值。
  逸闻趣事:笑看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趣事,正解五代十国时期的逸闻传说。
  历史长河:以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经济与社会生活等专题内容全方位展现五代十国的历史进程。
  历史时间轴:选取五代十国的关键历史节点事件,以时间轴的形式贯穿于中国历史之中。
  西史对照:简述与五代十国同时期西方的重要历史事件,分析东西方的历史联系和影响。
  历史比例尺:以地图比例尺的图解样式展现五代十国在中国历史中的时间位置和比例。


作者简介

  中国地图出版社成立于1954年,汇聚了全国主要的地图编制出版人才,共有中高级技术人员200多位,其中具有副编审及以上职称的有80多位。建社以来,编制出版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地图、教科书、教辅图书和大众出版物等,包括国家地图集、中国历史地图集等。

目录

正面
一、朝代图说
五代十国
二、五代十国兴亡图表
三、地名择要
1.牛头山
2.晋阳
3.海门镇
4.吴越都城——西府
5.闽国都城——长乐府
四、历史名人
1.朱温
2.石敬瑭
3.柴荣
4.李煜
5.冯道
6.耶律阿保机
五、逸闻趣事
1.“渠伊钱”与“捋须钱”
2.大小周后
3.伶人申渐高
4.“入草人”
5.吃人魔王赵思绾
背面
一、政治
1.后梁
2.契丹的兴起
3.吴国
4.幽云十六州
5.周世宗的抑佛运动
6.后周与北汉
二、军事
1.柏乡之战
2.幽州之战
3.魏州之战
4.后唐灭后梁
5.后晋的灭亡
6.周世宗三征南唐
三、文化艺术
1.五代十国主要画家
2.王建墓棺床乐伎石刻
3.卫贤高士图
4.杨凝式草书神仙起居法卷
5.韩熙载夜宴图
6.重屏会棋图
7.潇湘图
四、经济与社会生活
1.捍海石塘
2.南方的圩田
3.混乱的货币
五、历史长河时间轴
六、历史比例尺
七、西史对照
八、参考资料

精彩书摘

  它们灭亡了大唐,
  却又维护着大唐的典章制度。
  梁、唐、晋、汉、周,
  不断上演着为争权夺利
  而父子相残、兄弟厮杀的
  人间悲剧。
  偏安的十国
  做着据守自保的美梦,
  最终还是国破家亡一场空,
  惟有吴山的酒旗依旧
  在春风中飘摇。
  ……

前言/序言


汉唐风云:中华帝国盛衰史 一、煌煌肇始:奠基与初兴(约400字) 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型时期——从秦汉大一统的建立到隋唐盛世的全面展开。我们不再关注五代十国的纷乱,而是将笔触深入到奠定中华帝国基本形态的早期阶段。 1. 秦的统一与制度框架的构建: 详细剖析秦始皇如何结束战国乱局,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重点阐述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的深远影响。同时,客观评价“焚书坑儒”等高压政策对文化和思想界的短期冲击与长期遗产。 2. 汉的继承与光大: 探讨汉承秦制后,如何通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逐步巩固统治基础。重点描绘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决定性胜利,以及张骞出使西域所开辟的丝绸之路,如何将中原王朝的影响力拓展至中亚,确立了汉地文明在东亚的绝对核心地位。对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如何塑造了此后两千年的士大夫阶层与治理理念。 3. 王莽改制与东汉的复兴: 分析王莽短暂的新朝,作为一次激进的社会改革尝试,它触动了土地兼并这一核心矛盾,但因脱离现实而失败。随后,东汉光武帝刘秀如何“光武中兴”,重建汉室。本部分将着重分析东汉中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如何崛起,为黄巾起义的爆发埋下伏笔,也为三国鼎立的局面酝酿了结构性的危机。 二、三国鼎立与魏晋风骨:思想的碰撞与重塑(约550字)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细致描绘汉末分裂到西晋短暂统一,再到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景观。这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创造力的时代,旧的秩序崩塌,新的精神内核正在孕育。 1. 三国时代的群雄逐鹿与军事智慧: 详细梳理曹操、刘备、孙权三方集团的战略布局、人才选拔及军事谋略。不再仅仅是英雄传记,而是从政治地理学角度分析魏、蜀、吴为何能长期并存。重点剖析曹魏在制度上的创新,如屯田制的成功推行,以及蜀汉在治理巴蜀地区的经验。 2. 魏晋风度的形成与玄学的兴起: 汉末的动荡使得知识分子对儒家的僵化教条产生反思。本部分将深入探讨“竹林七贤”所代表的士人风貌——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探求、对政治清谈的痴迷,以及对生命无常的哲学式感悟。重点分析老庄思想如何与儒家伦理重新结合,形成玄学,成为士大夫阶层逃避现实压力的精神避难所。 3. 门阀制度的固化与西晋的覆灭: 探讨司马氏如何通过“九品中正制”来巩固其士族统治,这种制度在初期确立了社会秩序,却最终导致了上层阶级的固化,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得朝廷丧失了应对危机的活力。分析“八王之乱”如何耗尽了西晋的国力,最终导致永嘉之乱,北方士族大规模南迁的历史性事件。 4. 南北对峙与民族的深度融合(东晋与五胡十六国初期): 东晋政权在南方的苟延残喘,其文化继承性和士族文化的发展。同时,不回避北方“五胡乱华”的残酷性,但更侧重于分析在胡汉杂居、政权更迭频繁的背景下,汉文化是如何在底层和民间进行艰难的抵抗、渗透和融合的。这为后来的隋唐大一统打下了深厚的多元文化基础。 三、隋唐盛世:帝国模式的巅峰(约550字)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集中展现中国封建帝国在制度、经济、文化和军事上的集大成——隋唐帝国。 1. 隋朝的再统一与制度的奠基: 重点分析隋文帝杨坚如何结束南北分裂局面,实现短暂而有效的统一。细致考察隋朝在制度上的关键贡献:科举制的初步建立(打破了门阀对政治人才的垄断),以及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这些都是唐朝繁荣的制度保障。同时,对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壮举及其对南北经济交流的战略意义进行详尽的叙述。 2. 贞观之治与唐初的文化包容: 详述唐太宗李世民如何通过吸取隋亡教训,推行“以人为本”的统治方略,塑造了“贞观之治”的明君形象。着重分析唐初对异族贵族的接纳态度,以及开放的边疆政策如何吸引西域、高句丽、新罗、日本等地的使节和留学生,使长安成为真正的世界性都市。 3. 开元盛世的繁华与潜在危机: 描绘唐玄宗统治前期,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如诗歌的黄金时代)达到的巅峰状态。分析唐朝在军事上的强大——从对突厥的压制到安西都护府的有效管理。然而,盛世之下,本书也将深入探讨藩镇割据的隐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在人口增长下面临的崩溃,以及杨贵妃事件对政治平衡的冲击,为安史之乱的爆发提供结构性解释。 4. 安史之乱的转折与中晚唐的调整: 详细还原安史之乱对帝国核心地区的毁灭性打击,以及其对政治格局的永久性改变。重点分析乱后朝廷为应对财政危机而推行的两税法(标志着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重大转型),以及节度使权力的坐大,这些变化虽然暂时维持了帝国运转,却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和最终的衰亡埋下了不可逆的因果链条。 本书通过对汉、魏晋、隋唐三个关键历史阶段的深入挖掘,旨在展现中华帝国从诞生、经历思想洗礼、到最终登顶的过程,勾勒出一幅宏大、连贯且充满内在逻辑的帝国兴衰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叙事风格上,成功地把握了一种介于严谨学术与轻松普及之间的平衡点。它不像那种高冷的史学专著,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冗长的考据,读起来让人感觉像是被一位博学的长者,循循善诱地讲述着一段跌宕起伏的家族故事。作者的笔触颇具画面感,即便是描写战役的残酷,也点到为止,侧重于表现战略意图和历史影响,而非血腥细节的渲染。这种处理方式非常高明,既保证了历史的厚重感,又照顾了大众读者的接受度。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能体会到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士人的慷慨悲歌,也能感受到庶民在乱世中的艰难求生。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历史数据,转化成了有温度、有血肉的故事,这一点是许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

读完前几章,我最深的感受是,作者在梳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政权更迭时,展现了惊人的清晰度和条理性。五代十国,政权更迭速度快得令人眼花缭乱,今天还是某某藩镇的节度使,明天可能就称帝了,后天又被另一个势力给灭了,对于初学者而言,极容易陷入“谁是谁,谁又灭了谁”的迷糊状态。然而,这本书巧妙地运用了时间轴和家族谱系的梳理,使得那些错综复杂的君臣关系和地区势力划分变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它没有陷入简单的罗列史实,而是努力去阐释每一次权力转移背后的深层原因,比如地方藩镇的坐大、士人阶层的流动,甚至是经济基础的变化是如何推动了这些短暂王朝的兴衰。这种深度的挖掘,让原本看似混乱的历史片段,有了一条可以顺藤摸瓜的线索,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乐趣和知识的留存度。

评分

这本《图说中国历史·五代十国》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眼球,那种古朴又带着些许苍凉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我本来就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抱有极大的好奇心,总觉得五代十国像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段支离破碎却又无比精彩的插曲。一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色彩饱满、细节丰富的插图,它们像是历史的窗户,让我一下子就穿越回了那个刀光剑影、群雄逐鹿的年代。书中的版面布局非常舒服,文字和图画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不像有些历史书那样密密麻麻全是字,让人望而却步。那些描绘城池攻防、君主登基、士人风骨的画作,简直是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即便是对历史不太热衷的朋友,光是欣赏这些精美的图画,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悲壮与辉煌。特别是对于像我这样更偏向视觉化学习的人来说,这种“图说”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历史脉络的门槛。我甚至花了很长时间去揣摩那些服饰、兵器上的纹饰细节,那份用心程度,着实令人佩服。

评分

总而言之,对于任何想要系统了解中国历史上这个“承上启下”关键时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其优秀的入门和参考资料。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其叙事的艺术和视觉的呈现。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和思考。每次合上书本,脑海里都会留下一些清晰的片段——某个英杰的壮志未酬,某个王朝的昙花一现,或者某件艺术品的精妙绝伦。这种高效且愉悦的学习体验,让我强烈推荐给身边所有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沉闷的学术领域,转化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视觉与思维的盛宴,确实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历史普及佳作。

评分

书中对社会生活和文化变迁的描绘,是我个人非常惊喜的部分。很多人谈论五代十国,聚焦于政治和军事的厮杀,但这本书并没有忽略那个时代在文化艺术上依然璀璨的火花。我特别喜欢它穿插介绍的一些关于诗歌、书法、以及佛教艺术发展的内容。比如,它细致地描绘了那个时期城市生活的图景,市井百态、商贾往来,甚至连当时的饮食文化都有所涉及。这使得历史不再是帝王将相的独角戏,而是一个立体、鲜活的社会整体。通过这些侧面描写,我深刻理解到,即便是在分裂和战乱之中,中华文明的韧性和创造力依然强大,新的文化思潮正在酝酿,为后来的宋代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对“人”和“生活”的关注,让历史的厚度瞬间增加了不少。

评分

太贵啦。太贵啦。

评分

普及历史知识

评分

还是不错的!

评分

书还好,不过物流确实很给力。

评分

这本书真的是很不错的啊

评分

朝代图说:正说唐后期历史,还原真实的历史进程。

评分

城市图说:以地图的形式解读唐洛阳城

评分

20余件精选文物,带您走进唐朝后期。

评分

城市图说:以地图的形式解读唐洛阳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