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晚明想象

清末民初的晚明想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秦燕春 著
图书标签:
  • 晚清
  • 民初
  • 晚明
  • 想象
  • 历史
  • 文化
  • 思想
  • 文学
  • 社会
  • 转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48631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771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学术史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8
字数:44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所谓学术史研究,说简单点,不外“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通过评判高下、辨别良莠、叙述师承、剖析潮流,让后学了解一代学术发展的脉络与走向,鼓励和引导其尽快进入某一学术传统,免去许多暗中摸索的工夫——此乃学术史的基本功用。至于压在纸背的“补偏救弊”、“推陈出新”等良苦用心,反倒不必刻意强调。因为,当你努力体贴、描述和评判某一学术进程时,已有意无意地凸显了自家的文化理想及学术追求。
  这是一场叙说历史的话语盛宴。全书共分6个章节,主要对晚清的“晚明三大家”、历史的“写作”与“模拟”、晚明“艳迹”的黯然回眸、野史·小说·名物文章等知识作了介绍。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学术史丛书》总序
自序 “站着读书”与“三十而立”
导言 寻找晚明,一场叙说历史的话语盛宴
一 历史记忆的交响
二 幻中出幻的镜像
三 本书的纲领结构

第一章 从江湖到庙堂:晚清的“晚明三大家”
一 本土还是西方:“晚明三大家”的晚清命运
二 经典与广告之间:晚明著述的晚清出版
三 从边缘到中心:三大家从祀两庑始末考

第二章 “国族”还是“文化”:论“遗”
一 著述·演讲·躬行:章太炎的“晚明记忆”
二 忠于文化还是忠于君国:晚清的遗老们
三 郑孝胥的自我与取舍

第三章 论“士”与结“社”:历史的“写作”与“模拟”
一 “精神国粹”与国民楷模:“民史”建构中的“明遗民录”
二 作为姿态的“几、复遗绪”:以南社为中心
三 清末民初社事中的“重”与“轻”

第四章 风流云散:晚明“艳迹”的黯然回眸
一 作为“经典”的“秦淮”记忆
二 “胜国沧桑艳迹多”:从《桃花扇》到《沧桑艳》
三 末造奇女:乱世的节烈与死亡

第五章 野史·小说·名物文章:文体决定下的内容
一 晚明“野史”:作为“民间记忆”的“乡邦文献”
二 “小说”晚明:寄托遥深与作意好奇
三 名物文章与家族记忆:以冒鹤亭为中心

第六章 寓教于乐的尴尬:走向“通俗”的晚明叙事
一 启蒙·改写·消费:当革命遭遇日常
二 《明末遗恨》演出前后:改良史剧及其他
三 1915年:新剧的“晚明”
尾声 回归书斋的“晚明想象”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国粹学派”主持出版的明末清初典籍简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从江湖到庙堂:晚清的“晚明三大家”
  一 本土还是西方:“晚明三大家”的晚清命运
  顾炎武与地方自治
  从清初就已经开始得享遗民学者盛名的顾炎武,官方认定其治学强项与采用方法,本以经学考证、音韵训诂胜。但到了晚清这个热闹场中,居然顾炎武也无法在清冷的学术中继续把持下去,遂逐渐被褪去“经学大师”、清学开山的光环,而易之以其他面目。当然,这一转变的溯源,或许依然与“道、咸之学新”有关,例如在李兆洛(1769—1841)、黄汝成(1799—1837)锋人笔下,顾氏学问大旨所归,《日知录》中“负经世之志,著资治之书”的论时务诸卷,已经被视为精华部分。如此评价,业已偏离乾、嘉学者对顾炎武考据学的推赏,尤其是四库馆臣对顾炎武经世之务“迂而难行,愎而过锐”的警惕与紧张——晚清以来这一明显转变,正与清初尚带遗民气质的学人见解暗合。
  固然,就言论主流而言,此时的顾炎武形象,主要还是停留在一个传统的笼统的解释:“先生之文,以明道,以救世,以维风俗,以正政教,以表彰节义,皆有用之文也。”但传统之中依然有了突破、笼统之中依然有了具体,“先生之学非同于名法者”,其中最亮的亮点,更在能够“寓封建于郡县,去专制束隰之治,而一反之于斯民之自为,不欲使其权尽归于人主,可谓有民政之精神矣”。例如毕生倾情顾炎武的章太炎,尽管被胡适称为“古文学很光荣的结局”、“清代学术史的押阵大将”,也会暂置学术谨严于一旁,急欲在顾氏主张“封建”的政治观点与同(治)、光(绪)以还行省拥兵、会党横行终于导致清社以屋的现实功用之间,建立明确的因果联系。身处晚清“君学”、“群学”之争当中的顾炎武,被新进学人毫不犹豫纳入了“为群之学,其功在天下”的现代阵营。而这一顾版“民政精神”,被附会得最为频繁的,就是清末民初风行一时的“地方自治”思潮。

前言/序言

  所谓学术史研究,说简单点,不外“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通过评判高下、辨别良莠、叙述师承、剖析潮流,让后学了解一代学术发展的脉络与走向,鼓励和引导其尽快进入某一学术传统,免去许多暗中摸索的工夫——此乃学术史的基本功用。至于压在纸背的“补偏救弊”、“推陈出新”等良苦用心,反倒不必刻意强调。因为,当你努力体贴、描述和评判某一学术进程时,已有意无意地凸显了自家的文化理想及学术追求。
  其实,此举并非今人的独创。起码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江藩的《国朝汉学师承记》已着先鞭,更不要说梁启超、钱穆各自独立完成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至于国外,同类著述也并不少见,单以近年译成中文的为例,便有古奇的《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丹尼尔的《考古学一百五十年》、尼古拉耶夫等的《俄国文艺学史》、勒高夫等的《新史学》,以及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等。
  即使如此,90年代中国学人之热衷于谈论“学术史”,依然大有深意。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国家构建与思想嬗变》的图书简介: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国家构建与思想嬗变》 本书深入剖析了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在内忧外患中经历的剧烈社会转型过程。这一时期,传统的帝国秩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的国家形态的构建与国民思想的重塑成为时代的核心议题。本书旨在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的考察,展现近代中国如何艰难地从传统向现代迈进的复杂图景。 第一部分:传统秩序的瓦解与外部冲击 本书首先回溯了晚清时期传统王朝体系的内在矛盾。自康乾盛世之后,清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逐渐僵化,对内无法有效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和地方分权的趋势,对外则在与西方列强的接触中屡屡受挫。 我们详细考察了鸦片战争的深远影响。这场冲突不仅带来了领土的丧失和主权的损害,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近乎休克的冲击,暴露了清朝“天朝上国”迷梦的破灭。在此基础上,本书探讨了早期试图自救的尝试,如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技术引进和军事现代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决定了其在根本上无法解决制度层面的危机。我们分析了洋务派与顽固派之间的路线分歧,指出这种分歧反映了在面对外部压力时,精英阶层内部对于中国现代化路径的深刻焦虑与迷茫。 第二部分:国家构建的探索与制度转型 近代中国的核心议题是如何构建一个适应现代世界格局的“国家”。本书聚焦于两个主要的国家构建模式的探索:君主立宪与共和制。 在君主立宪的尝试中,甲午战争的惨败成为了催化剂。清政府被迫启动了晚清“新政”,力图在维护君主权威的前提下,进行渐进式的制度改革。我们详尽梳理了预备立宪的进程,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咨议局设立、新式学堂的推广以及法制建设的初步尝试。然而,本书着重指出,君主立宪的努力受制于两个根本性矛盾:一是皇室对权力的不愿下放,二是地方士绅与新兴资产阶级对政治参与的强烈诉求。当清廷“皇族内阁”的成立彻底宣告了其改革诚意的破产时,温和的改良道路已然关闭。 与此同时,革命派的兴起为共和制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方向。本书探讨了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演变,分析了其如何从早期的排满革命,逐渐发展成为一套包含民族、民权、民生的现代化纲领。辛亥革命的爆发及其后续的曲折发展,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然而,革命的胜利并非终点,而是国家构建新阶段的开始。本书深入分析了袁世凯称帝的闹剧及其覆灭的原因,揭示了在缺乏稳固的社会基础和统一的政治力量时,共和政体在当时中国是何等脆弱。 第三部分:思想的嬗变与文化重塑 国家的构建离不开国民思想的更新。本书将近代中国思想界的剧变视为社会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我们考察了儒家思想在西学冲击下的地位变迁。从最初的排斥到后来的“新儒学”尝试,士人阶层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知经历了痛苦的重构。梁启超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新民”思想,强调国民意识、政治参与和文化自信的构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更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的爆发及其对传统文化的颠覆性姿态,构成了思想史上的一个高潮。我们细致分析了白话文运动的意义,它不仅是一场语言的革命,更是对传统精英文化和等级观念的挑战。自由、科学、个性解放等西方观念的涌入,激发了知识分子对国民性弱点的深刻反思,也为后续的激进思潮提供了思想土壤。 第四部分:社会结构的变动与基层社会的反应 国家形态的变动必然引发社会结构的重塑。本书关注了传统士绅阶层向现代精英阶层的转型过程。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堂的兴起,旧的社会上升通道被切断,大量传统知识分子不得不重新定位。他们中的一部分投身于政治改革或教育事业,成为新政的主力;另一部分则在士绅自治的实践中,试图在地方层面维护其既有的社会影响力。 此外,本书还考察了城市化的加速和工商业的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新兴的买办阶层、民族资产阶级和产业工人阶层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对新的政治秩序有着不同于传统地主和农民的诉求,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结语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国家构建与思想嬗变》力图提供一个宏大而又细致的视角,审视近代中国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压力下,所经历的漫长而充满张力的现代化历程。它不仅是关于政治制度的变迁史,更是关于一个古老文明如何在剧烈的外部冲击下,进行自我定位与文化重塑的心路历程。本书认为,近代中国的诸多遗留问题,皆可追溯至这一关键转型时期的探索与未竟的事业。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对那个时代的故事抱有极大的兴趣,而这本书无疑为我的这份偏爱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像是用无数散落的碎片精心拼凑出了一幅宏伟的画卷。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遣词造句之间充满了古典韵味,但又毫不晦涩难懂,反而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愉悦感。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那些挣扎、彷徨、抱负与幻灭,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感觉这些人物仿佛就活在自己的身边。它并非简单地复述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探讨了在时代洪流中个体选择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这种深层次的思考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价值。每次读完一个章节,都像是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读完此书,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仿佛能闻到那个年代特有的烟火气和尘土味。作者对于社会底层生活的描绘尤其动人,那些卑微的挣扎和微小的希望,被赋予了史诗般的分量。它巧妙地避开了宏大叙事中常见的说教腔调,转而聚焦于日常细节的堆砌,然而正是这些细节,构筑了那个时代的坚实底座。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张力十足,绝无拖沓之感。读起来酣畅淋漓,每一页都充满了信息量和情感张力,读完之后,对那个转型期的复杂心态有了更立体、更具同理心的认识,可以说是收获颇丰的一本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多层次性,每一遍阅读都能发现新的意味。作者对叙事焦点的切换运用得炉火纯青,时而将视角拉远,审视制度的崩坏与重建,时而又聚焦于某个特定人物的内心独白,展现出极强的代入感。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观念冲突”的探讨,那种新旧思想交锋的火花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深思。它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在面对巨大变革时所展现出的适应性、矛盾性乃至宿命感。全书的文笔精炼老到,逻辑清晰,但情感的涌动却又恰到好处地隐藏在叙述之下,需要细心体会,方能领略其深远意蕴。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视角是相当新颖的,它并没有拘泥于传统史学那种冰冷的说教,而是注入了强烈的生命力和人文关怀。作者似乎是一位深谙人性幽微之处的观察家,他笔下的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鲜活存在。从那些边缘人物的命运轨迹中,我看到了时代共振下更广阔的人性图景。作品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时而如哲人般沉稳,时而似诗人般浪漫,这种变化让人始终保持着新鲜感。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历史的全新途径,不再是死板的因果链条,而是一团缠绕着无数可能性的迷雾,需要读者主动去探索和辨析。

评分

这部作品的笔触细腻,仿佛能带人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把握极为精准,无论是对官场陋习的描摹,还是对市井百态的刻画,都显得入木三分。读来让人不禁为书中人物的命运跌宕起伏而揪心,也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尤其是在描绘社会转型期的阵痛时,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在感叹世事无常的同时,也对后来的历史走向有了新的思考。叙事节奏的张弛有度,时而激昂澎湃,时而低回婉转,使得整部作品读起来酣畅淋漓,绝非寻常的史论或小说可比拟。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鲜活的个体生命熔铸一炉,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历史景观,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这本书很优秀,很有用,以后好好阅读

评分

文学出身作者,写的有诠释学的味道

评分

很喜欢看明史!各种荒诞千奇百怪匪夷所思

评分

很受启发,值得慢慢品味。

评分

第六章 寓教于乐的尴尬:走向"通俗"的晚明叙事

评分

题目比较有意思,内容还不知道会怎样。

评分

经典书好书值得收藏,快递很快!辛苦!

评分

这个是要向朋友推荐的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