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制往事

帝制往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喻大华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帝制
  • 王朝
  • 政治
  • 权力
  • 宫廷
  • 古代史
  • 君主
  • 兴衰
  • 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7532
版次:1
商品编码:11623103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1年,中华帝制历两千余年。欲了解泱泱中华帝国之历史,绕不开的是皇帝,说不尽的是往事。
  《帝制往事》从十五个方面详细梳理皇帝制度,不独对皇帝衣食住行等细节娓娓道来,更从帝制深层运行规则的方方面面反思历史兴替得失。

作者简介

  喻大华,1963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任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从事晚清史、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曾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帝制形成与皇权的魅力
第二章 皇权旁落的危机
第三章 皇权与相权的博弈
第四章 从内阁到军机处
第五章 帝王权术的秘密
第六章 皇帝与功臣
第七章 变法的困局
第八章 忠奸之辨的怪圈
第九章 天子重英豪
第十章 皇位传承的烦恼
第十一章 皇帝的后宫
第十二章 皇帝与太监
第十三章 皇帝的衣食住
第十四章 永生的渴盼
第十五章 帝制的终结
后记

精彩书摘

  众所周知,“品德”这玩意很难量化,从而作出准确的评价。为了蒙混考官,不排除有人刻意掩饰自己,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更何况人性复杂多变,一个好人也难免不会转变为坏人。这样一来,究竟谁的品德高尚,谁敢拍胸脯作出担保?
  至于才干的高低也难精确衡量,对于没有做官经历的人来说,个个如同白纸一张。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总之,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是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既然品德、才干全凭主观判断,以致成了虚设的标准,这样一来,能够硬性把握的就只剩下“门第出身”了。况且地方官在本辖区内选拔推荐“后备干部”,其视野本来就难以跳出官员子弟的圈子;或者权钱交易,谁给的利益多就选谁的子弟做官,以致入仕做官成了官僚子弟和世家大族的专利,一般的中小地主都难以分到一杯羹,贫寒子弟要想改变命运,简直比登天还难。结果官职名义上不能世袭,但实际上还是走回了世袭制的老路,皇帝能不伤脑筋?
  其实,皇帝心目中的理想的选官制度应该是由自己把握选官权。众所周知,用人权是统治者最重要的权力,在实行察举、九品中正制的两汉魏晋时代,皇帝只能在地方官推荐的人选范围内任用官员,这等于让地方官分享了用人权,皇帝当然不会满意。另外,理想的选官制度还应该是一种竞争机制,能对全社会各阶层产生激励作用,凝聚尽可能多的国家成员对朝廷的向心力。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实行的结果让官僚子弟垄断了仕途,他们把人仕为官,视为当然,未必感激皇恩,尤其是把大批的贫寒子弟排除在官僚队伍之外,更让皇帝不能容忍。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困惑,作为统治阶级最高代表的皇帝为什么希望把出身贫寒的人吸收到统治阶层中来呢?
  在古代社会里,皇帝当然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但这不意味皇帝希望他所代表的统治阶级固化为世代相传的特权阶层。换言之,皇帝不希望贫富贵贱永远不发生转化。因为在任何一个国度里,经济贫困、地位低贱的人都是大多数,如果不给这些人改变命运的机会的话,他们就可能向命运低头,不思进取,使得社会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当然,他们中的某些人也可能向命运挑战,但由于备受压制,便只能像陈涉、吴广那样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然后揭竿而起。由此可见,出于维护王朝长远利益的考虑,皇帝不可能漠视出身贫寒的人永无出头之日这个问题。
  皇帝治理国家真的很难,一人肩负亿万臣民的众望,要摆平、理顺的关系堪称千头万绪。官职当然不能世袭,但任期制同样烦恼不少;选官不能全凭家世出身,又不能一点不看门第背景;选官当然要注重德才,但如何才能找到衡量德才的客观标准呢?
  魏晋南北朝时代结束了,隋朝重新统一了中国。新的王朝带来了新的气象,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终于取得了突破。隋文帝宣布废除九品中正制,把选官的权力收归已有,开始尝试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到隋炀帝初年,下诏实行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任用官员,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了。
  从此,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不仅摒弃了血缘世袭,也告别了拿虚无缥缈的道德、才干标准来衡量的模式。表面上看,科举制是以学识选官,实际上是根据考试的名次选官。这一制度也难说是最完美的办法,但无疑是最客观、最公正的办法。只要是皇帝的男性臣民,家世清白,没有作奸犯科,不在服丧期内,不分年龄、财富、门第,均可拥有参加考试的资格。一旦金榜题名,随即人仕做官,平步青云。所有社会成员,不分贫富贵贱,拥有了平等的起点,当时世界范围内最公平的选官制度终于建立起来了。
  ……
《天命所归:中古王朝的权力更迭与社会变迁》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古时期(约公元300年至1300年)在欧亚大陆不同文明区域内,帝国兴衰的复杂脉络。它并非聚焦于单一王朝的荣辱得失,而是以跨区域、比较研究的视角,探讨了权力结构、意识形态构建、经济基础重塑以及技术革新在塑造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全书分为四个宏大篇章,层层递进,力求揭示中古世界在战乱、融合与制度创新中孕育出的文明形态。 第一篇:权力基石的重建与合法性迷思 本篇考察了帝国崩溃后,新政权如何通过意识形态的重新构建来巩固其统治的合法性。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东方的隋唐交替,分析了“天命”观的演变,如何从强调血缘的继承性,转向更侧重于治国能力和儒家伦理的体现。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对比拜占庭帝国在查士丁尼大帝统治下,如何通过法律体系的重编(《查士丁尼法典》)来确立君权神授的理论基础,并以罗马帝国的残余光环来包装其政治叙事。 重点分析了权力合法性的“实用主义”倾向。在中东地区,伊斯兰哈里发国的早期扩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军事胜利和社群的宗教认同。然而,随着帝国疆域的扩大和内部教派的分歧加剧(如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对立),早期的简单化叙事逐渐失效。本书详述了阿拔斯王朝初期,统治者如何引入波斯化的官僚制度和哲学思辨来弥补信仰认同的松动,使得世俗治理与神圣教义之间的张力成为贯穿整个中世纪穆斯林世界的一个核心议题。我们探讨了苏丹权力对哈里发精神权威的架空过程,即“代理人政治”的兴起,为后来的军事化政权奠定了基础。 第二篇:经济转型与全球性贸易网络 中古时期是区域性经济中心开始形成并相互连接的关键阶段。本篇着重分析了支撑帝国运转的经济基础及其对社会结构的反馈。 首先考察了丝绸之路的成熟与转型。不同于汉唐时期以贵族消费为主导的贸易模式,本篇侧重于宋代中国商业革命的深度——纸币的广泛使用、专业化行会的繁荣以及农业技术的飞跃(如水稻的精耕细作和占城稻的推广)。这些内部的经济活力,如何反过来支撑了国家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力。 其次,本书详尽分析了地中海贸易的重塑。在西罗马帝国衰亡后,加泰罗尼亚、威尼斯和热那亚等城邦如何利用拜占庭的衰落和北欧的动荡,逐渐掌握了东西方贸易的中间环节。我们通过对“地中海航运契约”的文本分析,揭示了早期股份制和风险共担机制在商业活动中的萌芽。不同于传统史学将重心放在香料和丝绸上,本研究更关注盐、铁器和奴隶贸易在区域平衡中的作用,以及这些商品流动如何塑造了意大利南部与北非之间的经济依赖关系。 第三篇:技术扩散与军事革命的滞后与前瞻 技术进步是历史演进的内生动力之一,本篇探讨了关键性技术,如冶金术、造纸术和军事工程学,在不同文明间的传播路径及其对军事力量的决定性影响。 我们详细对比了中国和欧洲在火药应用上的轨迹。在中国,火药早期主要用于烟火和简易的攻城器械,直到宋金对峙时期才真正军事化。然而,欧洲在蒙古西征及其后续影响下,迅速吸收了相关技术,并在十四世纪早期实现了火炮的实用化。本书认为,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技术落后,而是与中西方军事组织结构和资源调配模式相关。中国依赖庞大的常备军和防御体系,而欧洲封建领主制催生了对突破性武器的迫切需求。 在农业技术方面,本书对比了重犁在欧洲的推广与中国曲辕犁的普及。重犁的使用极大地改变了欧洲北部的土地利用模式,促进了更大规模的庄园经济,并与农奴制的演变紧密相关。相比之下,中国的水利工程和精细化耕作体系,虽然保证了人口的承载能力,但在技术创新方向上展现出不同的取向。 第四篇:文化互动与身份认同的重构 中古时期是文化和宗教信仰大规模传播与冲突的时代。本篇聚焦于文化交流如何塑造了新的社会群体和身份认同。 我们考察了佛教在中国本土化和向东亚传播的过程中,如何与儒学和道教进行复杂的“融合”与“竞争”。本书特别关注了禅宗的兴起,它如何通过强调个人顿悟和实践,成功地在士大夫阶层和民间产生了广泛影响,并最终服务于宋代“内圣外王”的政治哲学。 在近东和中亚地区,本书剖析了十字军东征对欧洲人身份认同的反向塑造作用。以往的观点多集中于宗教冲突,但本书通过分析拉丁十字军的后勤补给链和他们在黎凡特地区建立的“十字军国家”的社会结构,揭示了欧洲贵族在与拜占庭和穆斯林世界互动后,自身文化和军事实践产生的微妙变化。这种“他者化”的互动,反而促使欧洲内部的认同感在对抗中得以强化。 最后,本书展望了中古世界向近代的过渡,指出技术交流(如印刷术的西传)、商业资本的积累以及对古典知识(通过阿拉伯学者保存和发扬)的重新发掘,共同为随后的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埋下了深刻的伏笔。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广阔的、多中心的历史视野,用以理解人类文明在看似停滞的“黑暗时代”中,所进行的深刻的结构性调整与创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逝去”与“传承”主题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简单回顾,更像是一面映照当下的镜子。通过描绘旧有体制的瓦解与新生力量的崛起,作者似乎在不动声色地向我们展示,任何看似坚不可摧的结构,都潜藏着自我消解的基因。而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掉的细节、被正史所忽略的“小人物”的命运,却被作者赋予了新的重量和意义。读完全书,我感受到的并非单纯的怀旧情绪,而是一种对历史循环的敬畏,以及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深刻体悟。它成功地将遥远的历史,转化成了一种普世的人类经验,值得反复玩味和深思。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颇具匠心,它采用了多线索交织推进的方式,使得叙事结构极其饱满,丝毫没有松散感。在不同时间线上跳跃时,作者总能找到巧妙的衔接点,无论是通过一个遗失的物件,还是一句未尽的谶语,都使得时间的跨越显得自然流畅,而非生硬的断裂。这种高密度的信息量和紧凑的叙事节奏,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愉悦的挑战。每当我觉得自己即将跟不上时,作者又会抛出一个极其引人入胜的悬念或情节高潮,再次将读者的注意力牢牢锁定。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控制力,体现了作者对掌控全局的强大自信,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部书的语言风格极其考究,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古典的韵味,却又绝不晦涩难懂。它像是一坛陈年的佳酿,初尝时略带历史的厚重感,细品之后便能感受到那股回甘的甘醇与智慧的沉淀。作者对意象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无论是对宫苑内寂寥景象的白描,还是对特定服饰、礼仪的描摹,都极富画面感,仿佛读者正亲临其境,触摸着那些逝去的物件,感受着空气中残留的旧日气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塑造人物群像时所展现的克制与精准,没有肆意的褒贬,而是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每个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局限与光辉。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使得即便是对该段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被故事的魅力牢牢吸引,体会到历史的复杂性与不可逆转的悲剧色彩。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敢于深入探讨宏大叙事背后的微观人性。它没有将那些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脸谱化,而是将他们还原成了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个体。我印象最深的是对其中某位关键人物在面临重大决策时的心理刻画,那种在“江山社稷”与“个人情感”之间撕扯的痛苦,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反思,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所谓“伟人”的决策,背后承载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煎熬与妥协。这种对权力哲学和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使得这部作品超越了一般的历史演义,具备了近乎哲学思辨的深度。它引导我们去思考,在任何体制下,维护秩序的代价,往往是牺牲了个体的真实感受,这种思考的深度,让我合卷之后,久久无法平静。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拿捏得极为精准,仿佛一位经验老到的指挥家,在磅礴的交响乐中,时而让小提琴独奏般地细腻捕捉历史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微澜,时而又以铜管乐器的洪亮声势,描绘出王朝更迭时期的波澜壮阔。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考据之深,令人叹服,每一个场景、每一次对话,都像是从尘封的史料中被精心打磨出来,闪烁着历史的真实光泽。尤其是在描写权力核心那些错综复杂的派系斗争时,那种暗流涌动、步步为营的紧张感,透过文字便能直抵人心。我读到某些关键转折点时,甚至会不自觉地屏住呼吸,生怕惊动了那些潜藏在深宫帷幕下的秘密。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史书,而是将冰冷的史实,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和复杂的人性,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追问“如果换作是我,该如何抉择?”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近来少有的佳作。

评分

很棒的一本书!

评分

中国***

评分

东西很不错,服务非常好

评分

挺好的一本书,喻大华教授

评分

还没看 应该不错 送货很快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书很不错快递也速度大赞

评分

德国碧然徳Brita净水器家用滤水壶多效滤芯 12枚装

评分

还没看,希望考研成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