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之问

通缩之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菲利普·巴格斯(Philipp Bagus) 著
图书标签:
  • 通缩
  • 经济学
  • 金融
  • 投资
  • 理财
  • 宏观经济
  • 货币政策
  • 危机
  • 市场分析
  • 价值投资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1365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0415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8
字数:19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直以来,经济学领域研究的重点是通货膨胀,而通货紧缩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现象,并没有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学术界对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仍然存在不少误解,本书正中问题要害,利用历史案例和经济学理论分析,拨正观点,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发展颇有裨益。

作者另辟蹊径,在书中有选择地批判了几种认为通货紧缩危害经济发展的谬误,认为自由市场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发展反而具有推动作用,另外,作者还从经济史的角度分析了历史上著名的通缩案例,使理论分析更加具有说服力。这篇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很符合当下国情,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意义。


作者简介

菲利普·巴格斯(Philipp Bagus)是一位德国经济学家,他目前是胡安·卡洛斯国王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在胡安·卡洛斯国王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被普遍视作奥地利学派最有前途的新星。


目录

第 1 章 绪论 1

第 2 章 通货紧缩:经济理论 7

2.1 简介 8

2.2 重商主义者与通货紧缩 8

2.3 古典通缩理论 10

2.4 新古典主义 25

2.5 当代通货紧缩理论 37

2.6 结论 42

第 3 章 通货紧缩:原因 47

3.1 增长型通货紧缩 48

3.2 现金积聚型通货紧缩 57

3.3 银行信用型通货紧缩 86

3.4 指令型通货紧缩 99

第4章 通货紧缩:结果与相关误解 107

4.1 通货紧缩:结果 108

4.2 通货紧缩:误解 120

4.3 反对价格下跌的理论原因 143

第5章 历史上的两个通货紧缩案例 153

5.1 1865—1896年美国增长型通缩 154

5.2 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银行信用型通货紧缩 205

第6章 结语 247

译后记 255


精彩书摘

  《通缩之问》:
  即使像李嘉图或者爱德华·科普勒斯顿(Edward Copleston,1776—1849)这种强烈支持回归铸币支付的人,在纯金币本位问题上,也因为害怕通货紧缩而变得不那么坚定。科普勒斯顿强调价格下跌造成的农业困境。李嘉图最后赞同金块本位,对银行体系而言,这种金块本位比金币本位更容易膨胀,因为只有少数富裕的商人可以在交易中使用黄金,并用铸币来恢复自己的存款。此外,李嘉图写道,他永远不会建议政府在通货强烈膨胀和贬值后恢复其原有水平。他在一段1821年9月18日写给约翰·惠特利的信中说道:
  永远不会建议政府让一种已经贬值30%的通货恢复到原有水平;我会建议,如你所提议的(但方式不同),应该通过降低标准,将通货固定在贬值后的价值上,并且不应该发生进一步的偏差。
  可以推断,李嘉图所反对的是突然、强烈的通货紧缩。他认为30%的大通缩太过激烈,会因价格粘性带来负面影响。他并不认为微小而逐渐的通缩是危险的。我们可以看到,在经历过紧随拿破仑战争的通货紧缩之后,即便是李嘉图这样一位回归派,也没有摆脱通缩恐惧症。
  总之,在这一时期之前,几乎没有人特别担心过价格下跌的现象。理论家们显然没有把会造成价格通缩的金本位铸币流动放在心上。然而,有关金块主义者论战的文献提出了对于通货紧缩的新论点。在英国重返铸币支付之时,紧缩衰退下价格下跌,许多制造商和农业利益集团赞成扩张性货币政策,出现了最早的通货紧缩理论。瓦伊纳同意这些后来的论点,支持这些理论家赞成不可兑换的纸币通货,以战胜金本位机制(1975,第217页):
  他们为独立货币本位带来的自由经济优势提供了有效且新颖的论点,如避免外部因素引起的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应对内部因素引起的、并因生产要素价格普遍刚性向下加剧的通货紧缩,以及为一国提供最佳支付手段,而非使用超出其控制、外部因素强加的。
  ……

前言/序言

前 言

对通货紧缩的恐惧极大阻碍了我们去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货币体系。特别是在危机关头,通货紧缩的“幽灵”显现,经济下行的风险迫使各国央行增加货币供应、实施货币宽松。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其引发的通缩螺旋(deflationary spiral)重创了国际银行体系,债台高筑的政府、公司和个人也未能幸免。这是一次对体系进行清算的难得机会,这一体系通过制度化的通货膨胀,不断对财富进行再分配,产生商业周期,阻碍储蓄和经济增长,并保护精英权贵免于竞争。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清算并未发生。六年来,史无前例的货币工具带来了货币供应大幅增加,这个体系反而被进一步巩固下来。经济结构重组再次延迟,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更加恶化,政府债务猛增,经济复苏受到极大干扰。我们没有看到经济状况的持续改善,也没有看到对普遍过度负债的解决方案。精英们会不遗余力地避免通缩性崩溃,这不足为奇。但那些因通货膨胀而受损的人也大都欣然接受这些措施,着实令人不解。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为什么几乎全部的经济学家也都患上了通缩恐惧症(deflation phobia)。正是这种对通货紧缩的恐惧,使得我们仍然对2008年险些崩溃的货币体系抱残守缺。对通缩螺旋的恐惧可能被用来指责自由市场制度,并被用来支持干预政策。甚至还有的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必须至少跟上经济增长速度,否则会出现有害的价格通缩。这些“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也反对引入金本位,反对让比特币成为货币。

另一个在最近引人关注的谬见是:旨在降低成本(尤其是工资)并减少公共预算赤字的政策,会导致经济陷入衰退。事实上,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紧缩被贴上了有害的通缩政策的标签。分析家们还以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总理海因里希·布吕宁(Heinrich Brüning)所谓的通缩政策为例,来佐证紧缩遏制论。此外,1931年的“滚动通缩”(rolling deflation)甚至被用来支持国际最后贷款人,这离引入一种世界货币仅一步之遥。为此,我们会逐一批驳这些谬见。本书从历史角度分析了布吕宁的政策,证明它们实际上有助于加快经济复苏。

廓清关于通货紧缩的各种谬见至关紧要,否则,我们的货币机构就不可能发生任何彻底改变。事实上,对通货紧缩的恐惧以强大的“论据”滋养了通货膨胀的支持者,而通货膨胀到头来又滋养了政府。离开通胀性货币体系的“资助”,政府永远不可能达到今天这般规模。因此,驳斥关于通货紧缩的谬见对自由的未来意义重大。本书便是助力这一努力的一次尝试。

菲利普·巴格斯

2014年5月18日

西班牙,马哈达翁达


致 谢

首先,我要感谢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研究所在2003年、2006年和2009年授予我奖学金。我尤其感谢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和资助者,他们让我在那里的研究成为可能。谈到米塞斯研究所,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师友吉多·许尔斯曼对我的指导。事实上,吉多·许尔斯曼曾建议我把分析通货紧缩作为在研究所第一份奖学金的备选研究方向。感谢胡安·德·马里亚纳研究所的人们,特别是我的朋友和同事加布里埃尔·卡尔萨达。我还要谢谢我的朋友胡安·拉蒙·拉耀、何塞·伊格纳西奥·德·卡斯蒂略和安东尼奥·赞内拉,他们阅读了本文的初稿。感谢我的朋友芭芭拉·A. 欣泽,她牺牲了很多自己的时间来编辑我的文章,我亏欠她的东西难以估量。我也非常感谢我论文的指导者,赫苏斯·韦尔塔·德索托。他总是尽可能地帮助我,他对我的信任一直是一种特殊的激励源泉。最后,我想谢谢我的家人和朋友们,他们让这个项目成为可能。



《大时代之潮汐:全球经济的隐秘脉动与未来图景》 作者: 经济学家 艾伦·里德 (Alan Reed) 装帧: 精装 / 32开 / 580页 定价: 人民币 128.00 元 --- 内容简介: 在经历了数十年以高速增长和信贷扩张为驱动力的“大航海时代”后,全球经济正步入一个充满悖论与转折的“大时代”。《大时代之潮汐:全球经济的隐秘脉动与未来图景》并非一本聚焦于单一宏观指标或特定区域危机的教科书式论述,而是一部深入剖析驱动当代世界经济格局重塑的结构性力量、非对称性冲击以及范式转移的深刻洞察之作。 本书的叙事跨越了货币政策的极限、地缘政治的裂隙、技术创新的加速以及人口结构的深远变化,试图描绘出一幅复杂而动态的全球经济全景图。作者艾伦·里德,一位享誉国际的经济史学家与金融分析师,以其标志性的严谨逻辑和跨学科视野,带领读者穿透瞬息万变的金融噪音,直抵那些塑造我们未来生活质量的根本性议题。 第一部:锚点的松动——信贷周期与范式转移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全球金融体系自2008年危机以来所经历的结构性重塑。里德认为,我们正在经历的并非简单的经济衰退或复苏,而是一场“锚点松动”的时代。 1. “零利率的黄昏”与流动性的迷思: 作者详尽分析了过去十余年各国央行采取的非常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负利率)的长期累积效应。他指出,这些政策在稳定短期金融市场的同时,极大地扭曲了风险定价机制,并在资产泡沫与“僵尸企业”的形成中埋下了深层隐患。本章深入探讨了当传统货币工具效用递减时,财政政策如何不可避免地接过主角棒,以及由此带来的主权债务可持续性的新挑战。 2. 全球化的后退与“友岸外包”的兴起: 《大时代之潮汐》批判性地审视了过去三十年“超级全球化”的红利分配不均问题。里德认为,供应链的“韧性”正在取代“效率”成为新的核心考量,这导致了全球贸易格局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的深刻转变。他详细论述了去风险化(De-risking)战略如何重塑高科技制造、关键矿产资源的控制权争夺,并评估了这种重构对新兴市场和成熟经济体各自的长期影响。 3. 数字资本的崛起与监管的滞后: 作者以犀利的笔触描绘了平台经济、加密资产以及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化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劳动力市场和资本的集中度。不同于将技术视为单纯的效率提升工具,里德强调了数字资本对传统金融中介机构的瓦解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数据主权、算法偏见与财富分配的加剧问题。 第二部:非对称的冲击——结构性摩擦与地缘经济的再平衡 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那些在表面上不易察觉,但正在深刻影响经济运行基础的结构性摩擦力。 1. “银发海啸”与代际资源转移: 本章是本书对人口结构分析最为深入的部分之一。作者详尽对比了东亚、欧洲和北美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的差异化路径。他论证道,劳动年龄人口的萎缩不仅仅意味着养老金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储蓄、投资和消费的边际倾向,迫使经济体必须从数量驱动转向质量驱动的增长模式。这对于创新激励和资本回报率构成了持续的下行压力。 2. 气候转型:风险还是重塑机遇? 里德将气候变化视为一种“宏观经济冲击”,而非单纯的环境问题。他深入分析了“绿色溢价”如何渗透到能源、交通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每一个环节。本书区分了“强制转型”(因极端天气造成的破坏)和“主动转型”(政策驱动的投资浪潮)带来的经济后果,并探讨了碳定价机制在全球范围内的复杂博弈。 3. 主权信用风险的再定价: 随着全球利率环境的回归正常化,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经济体,面临着沉重的美元债务负担。作者利用复杂的债务可持续性模型,分析了多边机构改革的必要性,并预警了潜在的主权债务危机如何通过金融传导机制,威胁到全球金融稳定。 第三部:未来图景——韧性、再分配与新增长点 在对当前挑战进行彻底解构之后,本书的第三部分着眼于未来数十年内可能出现的经济范式和政策方向。 1. 衡量幸福的指标:超越GDP的困境: 里德旗帜鲜明地批评了GDP作为唯一衡量国家繁荣标准的局限性。他详细介绍了“绿色核算”、“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等新兴指标的构建逻辑,并主张政策制定者必须将系统韧性、环境承载力与社会公平纳入决策框架。 2. “小而美”的生产网络与本地化投资: 鉴于地缘政治的紧张,作者推测未来制造业将更加分散化和区域化。他分析了区域贸易协定的升级换代(如RCEP、USMCA的深化),以及各国政府如何通过产业政策吸引关键技术的本地化,形成更具抗冲击能力的“小而美”的专业化生产集群。 3. 公共投资的新黄金时代? 面对基础设施老化、绿色转型需求和教育升级的迫切性,里德认为,只有大规模、战略性的公共投资才能有效对冲私人部门在不确定性下的谨慎态度。他探讨了如何通过创新性的财政工具(如长期主权债券、公私合营模式优化)来资助这些必要的长期项目,并强调这些投资必须具备明确的生产率提升目标,以避免陷入债务陷阱。 《大时代之潮汐》是一部充满警示、但也蕴含希望的著作。它要求读者摒弃对过去增长模式的怀旧,正视当前结构性挑战的复杂性。这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商业领袖以及所有关心全球经济走向的普通人,提供一把深入理解当前复杂浪潮、规划未来航向的认知钥匙。它不是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我们提出更深刻、更具前瞻性的问题。

用户评价

评分

《通缩之问》这个书名,立刻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通货紧缩,一个听起来就让人眉头紧锁的经济现象。它不像通货膨胀那样,似乎还能让资产看起来“升值”,通缩则往往意味着资产的贬值,企业利润的下滑,以及普遍的经济萧条。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以一种怎样的姿态来回答这个“问”。它会不会像侦探一样,去抽丝剥茧,寻找通缩发生的根源?比如,是全球性的需求萎缩,还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结构性问题?抑或是技术变革带来的生产力飞跃,但并没有伴随足够的需求增长?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它邀请读者一起参与到一场关于经济本质的思考之中。我猜测,书中可能会有大量的历史案例分析,从大萧条到近年的某些局部通缩事件,作者可能会试图从中提炼出共性的规律。同时,我也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关于在日益复杂化的全球经济格局下,如何理解和应对通缩的潜在威胁。这本书,就像一个等待被解开的谜题,让人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它,去寻找答案。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通缩之问》,我拿到它的时候,就觉得这个题目很有意思。通货紧缩,听起来就像经济世界里的一个“冷冬天”,钱越来越值钱,但好像大家都不愿意花,或者说不敢花,整个经济活动就好像被按下了暂停键。这本书的书名,直接把这个经济现象抛给了读者,让人不禁好奇,它究竟想探讨什么?是揭示通缩的成因,分析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还是提出应对的策略?我猜想,里面一定有很多精彩的论述,也许会涉及到历史上的通缩事件,比如大萧条时期,那段时期充满了人们的痛苦和经济的停滞,但也是在那个时期,很多经济理论得到了发展和检验。也可能它会从更宏观的角度,比如全球货币政策、国际贸易摩擦、技术革命对生产力的影响等等,来剖析通缩是如何悄然滋生,又如何影响着我们的资产、就业、甚至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本书的题目,就像一个引子,勾起了我对经济学原理的兴趣,让我迫切地想知道,在作者眼中,“通缩之问”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谜题,又有哪些解答的可能性。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理解经济运行的新视角,让我不再只是一个被动的经济参与者,而是能够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那些影响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宏观经济现象。

评分

拿到《通缩之问》这本书,一股浓浓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光是这个书名,就足够让人思考很久。通货紧缩,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沉重感,似乎预示着经济的衰退和不景气。我尤其好奇的是,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通缩背后的深层原因。是货币供应不足?还是生产能力过剩?抑或是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过于悲观,导致消费和投资意愿大幅下降?我觉得,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可能触及到现实世界的种种困境。比如,通缩一旦出现,企业利润可能会下滑,导致裁员潮;人们的储蓄会变得更有价值,但同时也会因为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而更加谨慎地消费,形成恶性循环。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个解剖师一样,把通缩的每一个环节都仔细地剖析开来,让我们看到它如何影响实体经济、金融市场,甚至是我们每个普通人的财富缩水和生活质量下降。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给出一些令人信服的分析,也许还会引用大量的案例研究,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通缩事件中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毕竟,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评分

读到《通缩之问》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经济学课本上那些关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经典论述。但这本书的题目,却显得格外直接和有力,仿佛是在向读者抛出一个难题,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一探究竟。通缩,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萧条的气息,它不像通胀那样,让人感觉到钱在“膨胀”,而是感觉钱在“收缩”,似乎整个经济活动都变得缓慢而沉重。我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读这个“问”,它会从哪些角度去剖析通缩的成因?是因为生产力过剩,而需求不足?还是因为货币政策的失误,导致了资金的枯竭?亦或是人们的预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导致了消费和投资的停滞?这本书的题目,就好比一个引人入胜的序曲,它勾起了我对经济深层机制的好奇心,让我想要了解,在作者的笔下,通缩究竟是怎样一个复杂而又影响深远的经济现象。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让我对这个经济“冷冬天”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且也许能从中找到一些应对之道。

评分

《通缩之问》这个书名,让我一下子联想到很多历史上的经济事件。通缩,这个词听起来总有点不祥的意味,仿佛经济进入了寒冬,钱袋子越来越鼓,但买到的东西却越来越少,或者说,大家都攒着钱,生怕一花出去,明天就更不值钱了。这本书会不会探讨,是什么样的“问号”引发了通缩?是全球性的货币政策失误?还是某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性问题?亦或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力过剩,但需求又跟不上?我脑海中浮现出很多画面,可能是企业主们面对堆积如山的库存,不知所措;可能是银行里挤满了想要取出存款的民众,担心货币贬值;也可能是政府在巨额的财政赤字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失业率之间,左右为难。这本书的题目,就如同一个抛给读者的大型思考题,它邀请我们一起去探索通缩现象背后的逻辑,去理解那些宏观经济的术语是如何影响我们微观生活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洞察,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下,并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做好准备。

评分

世界最大的私募基金之一TPG、凯旋创投等C轮投资

评分

不设资金池、不卖p2p;

评分

应该很不错,刚开始看了

评分

没有想象的好

评分

听过的理论方面的书。

评分

不错,是正品,可以放心购买!

评分

但十年却积累了一份真实的投资清单;

评分

岐伯说:自然界的八方之风会产生八种不同的风邪,中伤经脉,形成经脉的风病,风邪还会继续随着经脉而侵犯五脏,使五脏发病。四季的气候是相互克制的,即春季属木,克制长夏;长夏属土,克制冬水;冬季属水,克制夏火;夏季属火,克制秋金,秋季属金,克制春木,这就是四时气候的相克相胜。

评分

这书不错,没有过多的数学函数图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