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转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一辑

文化的转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一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欧阳谦 等 著
图书标签:
  • 西方马克思主义
  • 文化研究
  • 马克思主义
  • 意识形态
  • 批判理论
  • 黑格尔主义
  • 卢卡奇
  • 阿多诺
  • 霍克海默
  • 文化转向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1157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701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一辑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理论主题和思想方法上,“西方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呈现出一种“文化的转向”,从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之为“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转向》一书集中探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这种文化转向,着重分析了卢卡奇、葛兰西、布洛赫、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萨特、阿尔都塞、威廉斯、霍尔、伊格尔顿、杰姆逊、拉克劳等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及其文化批判理论,凸显出“文化”在他们的理论重建中的核心作用,同时也讨论了这种“文化主义”的理论取向及其思想价值。其中,特别关注了英国新左派的“文化研究”和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政治理论,从一定意义上拓展了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视野。

作者简介

欧阳谦,1958年生,贵州省贵阳市人。1982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历史系,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得哲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6年至今,工作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法国哲学、文化哲学和文化批判、国外马克思主义。出版学术著作有《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解放》、《20世纪西方人文思想导论》、《文化与政治》,教材有《西方哲学智慧》(合著)、《西方哲学问题研究》(合著);近年发表学术论文有《当代法国哲学与新启蒙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政治图景》等数十篇;翻译有《健全的社会》等。

目录

导言构建一种文化的总体性辩证法
第一章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逻辑
第一节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路径
第二节历史唯物主义中的文化问题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文化”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
第二章历史主动性的哲学反思
第一节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兴起
第二节卢卡奇与总体性范畴的确立
第三节葛兰西对领导权问题的探索
第四节布洛赫为“乌托邦”的辩护
第三章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批判
第一节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
第二节阿多尔诺的“文化工业论”
第三节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
第四节弗洛姆的整合主义人性论
第五节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
第四章社会实践与理论创新
第一节萨特的辩证历史人学
第二节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解读
第三节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第四节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
第五章新左派与文化研究
第一节英国新左派的理论任务
第二节文化研究与总体性方法论
第三节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理论
第四节霍尔的文化研究范式理论
第六章后现代主义时代的文化政治
第一节鲍德里拉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二节伊格尔顿的文化批判理论
第三节杰姆逊的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理论
第四节拉克劳与墨菲:多元主义的政治逻辑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术语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导言 构建一种文化的总体性辩证法
  如何断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身份?或者说,如何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更新?自始至终,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需要我们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所聚焦的“文化问题”入手,将“文化批判”和“文化研究”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突破口。事实上“文化”已经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关键词,或者说是理论核心词。其具体的表现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往往用一种文化主义的立场取代了经济主义的立场,用文化政治学批判取代了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创建“文化唯物主义”及其理论方法论来丰富和扩展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纵观其理论的演变史,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一方面要面向当代社会的现实变革,另一方面也试图填补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文化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兴起,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内在的思想活力。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种各样的“文化理论”(Cultural Theories)在西方学术界粉墨登场。一时间,“文化批判”(Kulturkritik)和“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十分流行,进而形成了一种泛文化主义的思想态势。John Hartley,A Short History of Cultural Studies,London:SAGE,2003.这其中,由西方马克思主义所开创的“文化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更是冲锋在前,引领了当代西方的文化批判思潮。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历史条件下的一个理论变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不仅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同时也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充沛的思想活力。“文化”显然成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关键词。在众多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看来,文化的逻辑代表了时代的逻辑,因此文化研究和文化批判就成了当然的理论主题。
  从马克思所处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发展到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现实的格局有了转变,理论的格局就需要从“政治经济学批判”转向“文化政治学批判”,从“资本论”转向“文化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批判理论”可以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名词。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界定始终存在歧义(因为这个概念确实很笼统、很宽泛),各方争论的焦点就在于如何判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如果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相比较,西方马克思主义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将文化问题上升为社会本体论问题,从而将马克思主义改头换面为“文化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这似乎已经远离了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逻辑。
  我们需要探讨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地关注时代的文化问题?文化批判为何会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马克思本人是如何论述文化的作用的?“文化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还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当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看点究竟在哪里?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所作所为,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写过这么一段辩护词:“为了认识现代世界,我们不仅需要保留马克思的一些基本概念,而且也还需要增加一些崭新的概念,如日常生活、城市、社会的时间与空间、国家主导生产方式的趋向等……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研究和发现的工具,其价值就在于运用。我们必须运用它去揭示世界的新变化。”Henri Lefebvre,“Toward a Leftist Cultural Politics:Remarks Occasioned by the Centenary of Marx�餾 Death”,in 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ed.Cary Nelson and Lawrence Grossberg,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8,p��77.自从卢卡奇(Georg Lukács)和葛兰西(Antonio Gramsci)等人开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面向以来,“文化批判”就成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面对当代西方社会的种种现实问题,他们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许多新概念、新方法,其目标就是为了解答历史主动性的实现问题,为了寻求西方社会的变革路径和斗争策略。他们摈弃了经济决定论和机械反映论的思想路线,不再探讨自然的辩证法,而是大谈文化的辩证法。他们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作用关系,对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对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都展开了全新的和有益的理论探索。文化不再是一种附属的和寄生的东西,不再是一种装饰品和修饰物,不再是一种反映的和消极的活动。相反,文化也是一种生产活动和物质实践。文化不仅能够体现社会存在的总体性,而且还能够实现人及其实践的主体性。文化不仅是一种理想的东西,而且还是一种现实的力量。总之,文化具有一种普遍的主体性的品格。如果我们从“文化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倾向来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所为,一方面可以突出这一新兴思潮的问题意识和思想逻辑,另一方面也可以突破我们原有的一些固定认识。

前言/序言


《时代的裂缝:论战后西方思想中的断裂与重塑》 引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一个更加深刻、更为动荡的时代便已拉开帷幕。战火摧毁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家园,更是长久以来支撑西方世界的精神基石。启蒙理性主义的光辉似乎在纳粹暴行与核弹阴影下黯然失色,一种深刻的怀疑与不安弥漫开来。传统的宏大叙事,无论是宗教的、民族的,还是进步主义的,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批思想家开始审视并批判既有的思想体系,试图在文明的废墟之上,寻找新的意义,构建新的理解世界的方式。他们关注的焦点,不再仅仅是经济基础与阶级斗争的宏大框架,而是延伸至文化、语言、主体性、权力等更为广阔且复杂的领域。 本书《时代的裂缝:论战后西方思想中的断裂与重塑》便是对这一历史性转向的深入探寻。我们并非试图描绘一个单一、统一的思想流派,而是聚焦于一系列在不同维度上挑战并重塑了战后西方思想图景的关键性转折点。这些转折并非平滑过渡,而是充斥着深刻的断裂、激烈的论战,以及对既有范式的痛苦挣扎与创造性颠覆。本书的核心目的,在于梳理这些断裂所显现的时代症候,并深入分析由此引发的思想重塑过程,揭示其在认识论、方法论、以及对社会现实的理解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理性之殇与现代性的困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经历,尤其是纳粹主义的兴起及其对理性与人性的践踏,对欧洲启蒙理性主义的信念构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曾经被视为文明进步之源的理性,如今却被揭示出其潜在的工具性与压迫性。本书将首先审视这一“理性之殇”是如何在战后思想界引发深刻的反思。我们将考察诸如霍克海默与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等重要著作,分析他们如何揭示启蒙理性在通往自由解放的道路上,如何反而孕育出新的野蛮与异化。 这一章还将探讨现代性自身的内在矛盾。技术理性的飞速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物质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却加剧了人的异化感与疏离感。资本主义的扩张逻辑,如何在文化的表层不断渗透,制造出新的欲望与消费模式,同时又可能压抑个体的真实需求与创造力。我们将分析这一时期思想家们对于现代性所面临的生存困境的普遍忧虑,以及他们试图从不同角度寻找超越之道。这包括对技术理性批判的深入,对消费社会警示的提出,以及对人性在现代社会中被扭曲的揭示。 第二章:语言的革命与意义的解构 如果说理性之殇打开了对宏大叙事的质疑之门,那么语言学转向则为这一质疑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20世纪中叶,以索绪尔学说为基础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语言、思维与现实之间关系的认知。语言不再被视为透明地反映现实的工具,而是被看作一个符号系统,其意义的生成依赖于符号之间的差异与互相关系。 本书将深入探讨语言学的革命是如何渗透到哲学、文学批评、社会学等各个领域。我们将考察后结构主义思想家们,如福柯、德里达等人,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意义的解构。福柯对话语与权力的关系进行的研究,揭示了话语并非中立的知识载体,而是权力运作的场所,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总是与权力结构紧密相连。德里达的“解构”方法,则试图揭示文本内部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即对理性、存在、真理的优先性追求,并指出所有意义都存在着不确定性与歧义性。 这一章将重点分析语言学转向对“主体”概念的冲击。当意义的生成不再依赖于一个统一、自主的理性主体,那么主体性本身又该如何理解?我们是否只是被语言、话语和文化所塑造的产物?这些深刻的问题,构成了战后西方思想中一场重要的认知革命。 第三章:主体性的消解与异化的多重维度 前一章关于语言的革命,不可避免地触及了“主体”这一核心概念。传统哲学中,主体被视为具有独立意识、理性判断能力的个体。然而,战后西方思想界,尤其是在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影响下,主体性经历了深刻的消解与重构。 我们将考察精神分析学派,如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如何揭示了潜意识在个体行为中的巨大作用。个体并非完全由理性掌控,而是受到压抑的欲望、创伤等深层心理机制的驱动。这种对“无意识”的发现,无疑动摇了理性主体的自足性。 随后,我们将分析结构主义如何将个体置于更宏大的社会与文化结构之中。个体行为、思想和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语言、文化模式、社会规范等外在结构的。这种视角,削弱了个体的能动性和独特性。 而到了后结构主义,对主体的消解更是达到了新的高度。福柯将主体视为权力关系与知识建构的产物,是一种“被规训”或“被塑造”的存在。主体并非先验地存在,而是在历史与社会实践中不断被生成与瓦解。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系列思想如何挑战了传统的自由意志、个体责任等观念,并引发了关于身份认同、主体能动性等问题的深刻讨论。 第四章:文化转向:从经济基础到意义场域 “文化转向”是战后西方思想中最具标志性的特征之一。这一转向并非完全抛弃了对经济基础的关注,而是强调了文化在塑造社会生活、生产意义、维系权力结构中的独立且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将追溯这一转向的起源,分析马克思主义内部的批判性发展,以及诸如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如何将文化的作用提升到战略高度。葛兰西认为,统治阶级的权力不仅体现在经济和政治上,更体现在对社会“文化霸权”的构建,即通过教育、媒体、意识形态等方式,将自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塑造成普遍的“常识”。 同时,我们还将关注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其对大众文化、商品化以及其对批判性思维的腐蚀作用的深刻洞察。这一理论揭示了文化如何在资本主义的逻辑下,从解放人性的力量,沦为维系现状、制造被动接受者的工具。 此外,本章还将探讨符号学、符号消费等理论在理解文化生产与接受中的作用。文化不再仅仅是艺术或文学的范畴,而是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时尚、消费品、媒体内容等等。理解这些符号的运作,成为理解现代社会运作的关键。文化转向,意味着思想家们开始更加关注意义的生产、传播和解码,关注人们如何在文化领域中构建身份、表达情感、维系社群。 第五章:权力的新面孔:从压迫到规训与治理 战后西方思想对权力的理解,也发生了显著的转变。传统的权力观多聚焦于自上而下的压迫和强制,而新的视角则更加关注权力如何以更为精细、更为渗透的方式运作。 福柯的思想是这一转变的核心。他提出的“规训权力”概念,揭示了权力如何通过制度、技术和知识,对个体的身体、行为和思想进行塑造、训练和规范。学校、监狱、医院等机构,都成为规训权力的重要场所。权力不再仅仅是“禁止”,更是“塑造”和“生产”。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治理术”的概念,即权力如何通过对人口、健康、经济等进行管理和调控,来实现对社会整体的控制。这种权力不再仅仅是政治性的,更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通过“自由”的名义,实现对个体的引导和规训。 我们还将分析权力与知识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知识并非中立的,而是权力运作的产物,同时又反过来巩固和强化权力。思想家们开始关注,谁拥有定义“真实”的权力,以及这种权力是如何被使用的。 这一章将揭示,权力已经不再是集中化的、可见的强制力,而是弥散的、无处不在的、通过知识与规训来运作的复杂系统。理解权力的这些新面孔,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运作至关重要。 结论:时代的裂痕与思想的回响 《时代的裂缝:论战后西方思想中的断裂与重塑》旨在呈现一场思想的盛宴,一场关于现代性、理性、主体、文化和权力的深刻反思。战后西方思想界所经历的断裂,并非简单的颠覆,而是在对既有范式进行严厉批判的同时,也在艰难地孕育新的思想资源。 这些思想家们,如同在时代的裂缝中搜寻线索的探索者,他们揭示了现代性光辉下的阴影,语言符号的复杂游戏,主体性的多重维度的迷失,以及文化与权力交织的深层逻辑。他们的工作,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思想工具,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当下社会,以及我们自身所处的复杂境遇。 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某种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开启一种持续的追问。它提醒我们,对既有知识体系的批判性反思,对权力运作的警惕,以及对意义生成方式的不断探索,是我们在充满变动的时代中保持清醒与独立的必要途径。时代的裂缝,既是危险的,也是孕育新生的土壤。这些断裂所引发的思想回响,至今仍在塑造着我们对世界和他人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传播学和意识形态批判的交汇点,发现很多现有的理论工具在分析媒介奇观的复杂性时显得力不从心。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更为精妙的“去魅”机制,帮助我穿透流行文化和消费主义表象背后的权力运作逻辑。理论的深度不仅仅体现在引用的广度上,更在于其阐释的穿透力。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诸如“文化工业”概念在数字时代的新变体,以及这种变体对传统阶级分析带来的挑战。如果它能提供一套新的语言工具,使我们能更敏锐地捕捉到细微的文化权力渗透,那么它无疑是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

评分

最近读了一些关于后结构主义对主体性瓦解的论述,感觉有些地方论证略显空泛,缺乏对具体历史情境的扎实考察。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对特定历史时期关键文本的细致文本细读,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宏大叙事。如果它能提供一种更具操作性的分析框架,帮助我理解特定思想流派是如何在社会矛盾激化时产生其批判力的,那就太棒了。我希望能看到对那些看似“边缘”但实则至关重要的思想家的重新发掘,并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思想谱系中进行审视,看看他们的“沉默”或“声音”是如何塑造了后续的学术格局。

评分

坦白说,很多社会理论著作读起来像是在走迷宫,概念层出不穷但始终找不到出口。我更偏爱那种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能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核心论点的作品。我希望这本书的论证脉络是清晰可见的,即使内容本身非常复杂,也能够通过精妙的组织让读者把握住其核心骨架。我关注的重点是,它如何处理理论自身的“历史性”,即作者如何避免将这些理论视为永恒不变的真理,而是将其视为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有效工具”。如果它在提供知识的同时,还能教会我一种审慎的、批判性的阅读和思考方式,那么它就超越了一本普通的学术专著的范畴。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深得我心,那种沉稳的色调和简洁的排版,一看就知道是严肃的学术著作。装帧也很有质感,纸张的触感非常舒服,翻阅起来是一种享受。我最近一直在寻找关于早期现代哲学思想如何渗透到社会理论构建中的相关著作,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尤其是关于启蒙理性在后续批判思潮中的“异化”路径,这一点对我当前的学术兴趣点非常契合。我期待它能深入探讨概念的流变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既有理论的梳理上。希望作者在方法论上能有所突破,能将哲学史的严谨性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进行有效的结合,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洞察。

评分

我对当代西方思想界的一个主要困惑在于,理论的“高深”有时似乎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呈反比。我正在寻找一本能够弥合理论抽象性与实践关怀之间鸿沟的作品。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一种对“总体性”的回归与反思,这正是我所需要的。我希望它能展现出一种强大的批判张力,即在承认世界碎片化的同时,依然能够努力把握其内在联系和结构性矛盾的能力。如果作者能处理好“宏大叙事”的诱惑与“具体分析”的必要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本书的价值将不可估量。我尤其关注它对当代文化批评中“后现代犬儒主义”倾向的潜在回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