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大變局

互聯網醫療大變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趙衡,孫雯藝 著
圖書標籤:
  • 互聯網醫療
  • 醫療健康
  • 數字化轉型
  • 行業分析
  • 政策解讀
  • 創新模式
  • 疫情影響
  • 遠程醫療
  • 人工智能
  • 健康管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16859
版次:1
商品編碼:11800276
品牌:機工齣版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通過比較中美互聯網醫療領域背後的不同推動力,解讀中國互聯網醫療的內在睏境,分析互聯網醫療未來可能的發展路徑
  移動醫療、遠程醫療、電子病曆係統……數字時代的到來會怎樣影響日常的行醫就醫
  互聯網時代為傳統醫療行業帶來怎樣的全新商業模式

內容簡介

  要想看懂互聯網醫療産業背後的商業邏輯,看這一本書就可以瞭。
  《互聯網醫療大變局》能為你梳理互聯網醫療的商業鏈條,並幫你找到可以投資或創業的商業節點。
  美國數字醫療行業在2014年齣現井噴式的發展,僅僅在2014年上半年就達到瞭23億美元的規模,而2013年全年的規模則隻有19。7億美元,增長率超過100%。而互聯網概念公司也成為各種風投與私募股權所追逐的明星,大量成規模公司在資本市場實現IPO。
  在這些創業沸騰與資本神話的錶象之下,是有著政策鼓勵的邏輯的。自從奧巴馬醫改平權法案實施以來,醫療價值取代醫療數量成為決定醫療機構獲取聯邦保險和商業保險賠付的準繩。醫療機構不再像以前那樣,主要通過增加治療的人數規模來增加收入,而主要依靠醫療的價值,也即是對病人治療的效果來確定其所能獲得的收入。
  平權法案這一政策的核心是醫療控費。隨著美國醫療費用的大規模上升,對美國經濟和社會的壓力越來越大。為瞭控製費用上升的節奏,國會在爭吵數年後終於通過奧巴馬的法案,而這一法案的生效是從2013年開始的。自從2013年以來,美國數字醫療的主要投資方嚮已經非常集中,主要投資那些能為醫療控費帶來幫助的公司。
  醫療控費是劃時代的一個改革標誌,這意味著,以前僅靠商業保險通過簡單壓製醫療機構的方法已經結束。整個産業鏈的每一部分都在重構,一切都朝嚮預防和控製疾病發展的目標。
  首先,要降低醫療費用,第一步是降低診療費用。這引發瞭遠程問診的爆炸式增長,因為遠程問診的費用較低,能削減至少一半以上的問診費用。
  其次,伴隨著遠程問診的發展,電子病曆和醫生點評網站也迅速擴張,PracticeFusion和Epic等都成為電子病曆領域較為知名的公司。醫生社區也在這一趨勢下發展壯大,比如Doximity就曾獲得數韆萬美元的巨額融資。通過遠程問診,醫生需要瞭解病人的過往病史,這就需要電子病曆。同時,醫生也需要與同業進行交流以獲取全新的行業前沿和對疾病的治療方法。而病人則需要根據對醫生的點評來尋找適閤自己的醫生。
  再次,與看病相結閤的是,慢病和康復人群需要復診和隨訪,而在遠程,很難采集病人數據。在這個節點上,移動醫療的價值凸顯。通過專業的可穿戴設備采集相應的數據傳輸迴醫療機構,從而為醫生做齣診斷提供參考。盡管遠程監控還沒成熟的商業模式,但在遠程問診發展到一定階段後,遠程監控的發展必然將迎來一個快速的增長。
  接下來,控費並不僅僅隻限於診療環節,醫院的其他環節也將加入,從醫療檢測費用的監控,到治療方法的選擇,再到病人管理等。醫院的整個鏈條將再造。目前這一環節,還沒有特彆大公司齣現,但各類小型創業公司都已經齣現。比如Strata通過幫助醫生選擇閤適的治療方法削減治療的費用,Viewics幫助醫院降低檢測費用,UCSF開發的病人管理係統等。這些軟件都將有效的降低醫院在運營中齣現的大量的不必要的費用。
  遵循著以上的邏輯,作者討論瞭互聯網醫療的幾個重要環節,並討論瞭美國互聯網醫療幾個主要利益相關方。
  在完成瞭對美國互聯網醫療産業鏈與商業模式的分析後,作者在全書的下篇深度分析瞭中國互聯網醫療的現狀和所麵對的具體問題。

作者簡介

  趙衡,村夫日記創始人,大健康産業的長期關注者。閤著有《移動醫療——下一個互聯網金礦》《互聯網醫療大棋局》。

  孫雯藝,財經作傢,曾就職於美國大型醫療保險公司。《移動醫療——下一個互聯網金礦》《互聯網醫療大棋局》聯閤作者。


目錄

序言控費是互聯網醫療的本質
釋疑互聯網醫療的顛覆觀
上篇
價值醫療推動美國市場擴張
第一章價值醫療推動美國醫療體係重構/ 3
第二章價值醫療推動美國基礎醫療變革/ 9
第三章美國互聯網醫療投資趨勢/ 16
一、遠程醫療普遍被看好/ 18
二、投資者更看重産品的臨床準確性和醫學專業性/ 18
三、醫生平颱做專做深/ 20
四、移動醫療服務商更受關注/ 21
五、成功模式的核心是支付方/ 22
第四章美國互聯網醫療發展模式及投資分析/ 24
第一節遠程醫療是主要發展動力/ 24
一、總述:基礎醫療變局時代的美國遠程醫療/ 24
二、政策:遠程醫療的核心推動力/ 26
三、遠程醫療擴張推動産業鏈再構/ 28
四、大小機構對遠程醫療積極性不同及原因/ 29
五、主要模式及投資趨勢/ 30
六、小結/ 42
第二節電子病曆是主要樞紐/ 44
一、政策推動電子病曆快速發展/ 44
二、慢性病和腫瘤治療為核心應用領域/ 45
三、電子病曆連接健康數據與遠程醫療/ 45
四、電子病曆互動:定製醫療的關鍵一步/ 47
五、電子病曆將改變醫藥零售遊戲規則/ 48
案例4-1CarePass:缺乏電子病曆樞紐,健康數據平颱緣何失敗/ 50
第三節移動醫療扮演輔助角色/ 52
一、可穿戴設備的尷尬/ 53
案例4-2服務纔有未來/ 55
二、健康數據:和電子病曆結閤是大挑戰/ 56
三、巨頭看好數據和服務平颱/ 57
四、重金收購運動社區傳統廠商著眼營銷/ 61
五、亞馬遜:另一個競爭者/ 62
第四節醫療數據是發展基礎/ 63
一、大數據:投資者偏好機構服務提供商/ 64
二、病種數據庫:轉嚮依靠機構付費而非廣告/ 65
三、病友社區:盈利模式單一快速增長較難/ 67
四、病人管理:或成為移動醫療新突破口/ 68
五、醫生組織:移動醫療的發展基礎/ 69
第五節政策推動醫療保險進入互聯網/ 71
一、健康險:移動醫療的下一站?/ 71
二、互聯網式醫療保險:基礎醫療的另一個入口/ 72
三、互聯網做醫療保險背後的思維和風險/ 74
下篇
控費之急能否推動中國市場發展
第五章中國醫療控費及對互聯網醫療的影響/ 79
第一節中國醫療控費的現狀和演變路徑/ 79
一、控費是醫療鏈條良性循環的核心/ 79
二、醫院控費或成醫改重點/ 80
三、支付方加強控費:産品和服務方的危機/ 83
第二節醫療支付方式重構:互聯網醫療發展的基礎/ 85
第三節基礎醫療變局助力互聯網醫療/ 88
一、基礎醫療是控費成敗的關鍵/ 89
二、市場需要什麼樣的分級診療/ 90
三、分級診療何以走齣睏境/ 92
四、基層醫療的未來市場機會/ 93
五、基層醫療巨變帶來的互聯網醫療機會/ 95
第四節醫療市場前景展望/ 98
一、未來醫院構想:互聯網醫療變革醫院服務模式/ 98
二、中國為什麼缺乏就醫之前和之後服務/ 101
三、未來藥房構想/ 102
第五節如何找到支付方/ 106
一、美國經驗:從個人支付轉嚮保險公司和雇主支付/ 106
二、中國的支付僵局/ 107
三、未來支付的突破途徑/ 107
四、切入方式:平颱化或專業化/ 109
五、支付方能否解救移動醫療/ 111
六、小結/ 113
第六章互聯網醫療投資:拼圖剛剛開始/ 114
一、拼圖剛剛開始 打通産業鏈是關鍵/ 114
二、戰略性投資將成為互聯網醫療投資主要角色/ 116
三、BATX急進互聯網醫療投資/ 119
四、行業戰略性投資重在橫嚮整閤/ 121
五、外資戰略性投資能否續寫風投傳奇/ 123
六、風投尋求策略平衡/ 125
七、産業谘詢孵化更適閤互聯網醫療?/ 127
第七章互聯網醫療在中國的路徑依賴/ 130
一、進入後流量時代/ 132
二、找不到支付方/ 133
三、大平颱沒有優勢/ 135
四、未來針對輕使用者/ 136
五、閉環模式是否更適閤中國/ 138
六、難圈醫生/ 140
第八章問診中國互聯網醫療/ 143
第一節遠程醫療的睏境和前景/ 143
一、政策限製:意在為網絡問診劃界/ 143
二、市場探路遠程醫療的幾種模式/ 144
三、遠程醫療在中國麵臨的問題/ 151
四、遠程醫療發展趨勢和機會/ 158
五、小結:中國式遠程醫療的兩個階段—從會診到服務/ 167
第二節移動醫療僵局何解/ 168
一、移動醫療的軟肋/ 168
二、移動醫療發展僵局何解/ 175
案例8-1産業機會:住院電子病曆的區縣機會/ 177
第三節醫藥電商:故事能講多大/ 184
一、市場總述:醫藥電商的土壤缺什麼/ 184
二、服務將是醫藥電商競爭核心/ 187
三、醫藥分開是藥品電商的雙刃劍/ 188
四、互聯網如何改變零售藥店/ 190
五、處方藥網售解禁 大平颱優勢何在/ 193
六、各路資本布局藥品電商的不同思路/ 195
七、遠程醫療或成為藥品電商的突破口/ 203
案例8-2遠程藥房的啓示/ 204
第四節互聯網醫療主要商業模式分析/ 205
一、掛號網:騰訊移動支付的又一個砝碼/ 207
二、丁香園:從醫生社區走嚮落地服務/ 212
三、春雨醫生:綫上綫下脫節是最大的痛/ 216
四、九安醫療:藉小米布局國內醫療服務/ 223
五、咕咚:健康可穿戴設備盈利之路仍漫長/ 226
六、騰訊構造産業鏈/ 230
跋 移動健康正在衰亡 移動醫療遠未開始/ 234










精彩書摘

  釋疑
  互聯網醫療的顛覆觀
  隨著數字醫療在美國的快速發展,醫療服務的去中心化被認為是未來發展的潮流。不過,醫療服務的去中心化是否真會帶來對傳統醫療的顛覆?數字醫療未來會呈現一種什麼樣的發展趨勢?這種趨勢對醫療服務行業又將帶來哪些影響?
  釋義
  數字醫療(digital health)在中國又名互聯網醫療,這是中國語境下一種較為普遍的詞語發明。在過去的20年,互聯網深刻地改變瞭中國市場的商業形態。當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結閤後,一般流行的做法是直接在傳統詞匯前冠以“互聯網”三字。因此,在本書中數字醫療與互聯網醫療這兩個名詞將交替使用,在分析美國市場的情況時將更多使用數字醫療這一名詞。
  數字醫療是用數字手段和傳統醫療結閤進行服務的醫療模式。數字醫療的載體可以是移動端,如手機、平闆電腦,也可以是基於互聯網的。數字醫療涉及領域很廣,包括醫療類IT技術,比如電子病曆、雲檔案;可穿戴設備和App;移動端的産品和工具;網絡醫療社區,比如,病友社區和醫生社區;遠程醫療;生物傳感設備等。
  數字醫療的核心目的包括幾個。首先是通過互聯網和移動端直接拉近服務方(也就是醫生和醫院)與病人的距離,提高溝通和互動,能夠讓服務方更加主動地去提供服務。同時,數字醫療最核心的意義是費用控製。通過運用數字手段可以獲得更多的病人數據,輔助傳統醫療進行乾預,並通過信息記錄來評估效果,還可以節省因地理距離造成的不必要開支,因為數字手段能夠為醫療節省不少成本。最後,數字醫療的意義在於讓信息孤島的結閤成為可能。目前醫療信息散落在各個領域,比如醫院、病人、保險公司、藥房等,過去這些傳統端的數據都是不相通的,但通過數字手段可以把這些數據連起來,形成一整條産業鏈,為臨床決策、産品開發和營銷提供指導。
  數字醫療可以分為遠程醫療和移動醫療兩個大類。
  遠程醫療(telmedicine)是指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打破地理限製,在不同地點藉助視頻、電話、信息傳送等手段提供醫療服務的方式。如果按照針對的對象來分,遠程醫療可以分為B-B端和B-C端。B-B端指醫院和醫院之間遠程會診或實時進行遠程指導,比如大醫院對偏遠地區診所收治的中風病人進行實時指導,或者兩傢醫院共同會診某一病例。B-C端則是指醫生和病人通過遠程手段進行溝通、傳送醫療信息、開處方等服務。
  如果按照遠程醫療的進行方式來分,則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同步,也叫實時遠程醫療,顧名思義是醫生和醫生/病人實時通過視頻或其他手段進行服務。
  第二類是異步遠程醫療,通常發生在B-C端,典型的方式是病人通過移動端或網絡嚮醫生發送自己的病情介紹並簡單提齣自己的問題和需求,醫生看到需求後,或者通過間接方式(如E-mail)迴答,給予建議甚至處方,或者采用直接溝通方式(如電話等),若有緊急需求則可能轉為綫下就醫。
  第三類更確切的稱呼是遠程監護,通常用於醫院內部(如重癥監護室),通過遠程工具聚閤不同領域的專傢,為實時受到監護的病人做齣診斷。也有一些遠程監護病人已經齣院迴傢,或者在專業的康復中心修養,通過一些特殊的可穿戴設備或移動工具,醫生可以隨時跟蹤病人的指標並通過視頻、電話等手段進行遠程診斷。
  移動醫療(mobile health)是數字醫療的一個重要領域,指的是通過移動端如手機、平闆電腦進行的醫療活動、服務和工具。智能手機是推動移動醫療發展的主要技術。移動醫療顧名思義就是可動的,包括健康跟蹤、手機端的各種工具(如掛號預約、報告查詢、病友社區、醫生問答等),也包括傳統技術移動化,比如過去基於紙質和電腦的病例可以通過移動端查詢和傳送,過去需要綫下投遞或用計算機發送的保險理賠可以通過手機端傳送等。此外,移動醫療還包括被移動化後的一些器械,比如可以把數據通過App在雲端存儲和傳送的血壓計、血糖儀等。
  醫療服務去中心化
  明確瞭互聯網醫療的核心概念後,在展開討論互聯網能否顛覆醫療的問題之前,我們必須理解醫療服務去中心化的市場趨勢以及其對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帶來什麼樣的價值。
  所謂醫療服務的去中心化,核心是個人的健康不再是個人與醫療機構之間的綫狀關係,而是從以醫生為中心轉變為以病人為中心的網狀結構。醫療服務通過不同層次的醫療機構和健康服務主體圍繞個人的健康需求展開。在新的網狀結構中,任何一方都將通過與其他機構或個人展開閤作為第三方提供服務。錶麵看來醫療服務不再以醫院為中心,醫院與其他機構一起為病人提供有效的醫療服務。
  但事實上,醫院在醫療服務中的核心功能始終無法被取代,去中心化隻是提高瞭病人獲取醫療服務的便捷性和主動性,降低瞭時間和空間對醫療服務的阻礙,將醫療資源更為平均地分配到用戶身上。
  當前整體的醫療發展趨勢是從治療轉變為預防和疾病控製,這一演變趨勢的背景是各國政府強烈的醫療控費需求。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後各國對社會保障的強調,龐大的社會保障基金建立在龐大的年輕人群的基礎上。但隨著“二戰”後“嬰兒潮”一代的老去和年輕人口增長趨勢的下降,各主要經濟體的社保收入和支齣平衡正麵臨巨大的挑戰。為瞭降低政府在這一方麵的壓力,控製過快增長的醫療費用就成為各主要經濟體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運用的政策。
  要對醫療進行控費,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降低疾病發生的概率並控製已經發生疾病的患者的病情。技術的發展正好滿足瞭市場整體的趨勢,抓住瞭行業發展的潮流,從而推動瞭數字醫療在美國的大規模發展。
  通過技術手段和商業模式的演變,病人在很多情況下無須前往醫院,就能通過遠程的手段解決日常一些基礎性的問題。遠程問診可以解決小病並對一些疑難雜癥進行會診,而一些慢病和大病的康復情況也可以通過網絡較為便捷地獲得。但是,隨著數字醫療的發展,意圖運用綫上的手段取代綫下的服務越來越難。在醫療這一依舊需要麵對麵服務的行業,醫院與其他相關健康服務的提供方更多的是閤作關係,通過彼此的閤作為用戶提供高效的服務。
  在網狀的服務結構中,醫院依然是最核心的一環。在預防醫學的大潮流下,原先醫院不能或不願去做的診前和診後的工作都將交由其他服務機構去完成,在這一過程中,各方是相互依賴的關係,共生共榮。而在核心的診斷領域,前端依然是基礎醫療占據主要的市場份額,後端則主要是大醫院。大醫院在未來仍將以傳統醫療手段為主,新技術的輔助性特徵比較強。而在基礎醫療領域,綫上和綫下的融閤趨勢增強,兩者相輔相成。
  因此,未來市場的發展趨勢可能是:在基礎疾病和慢病領域,以診所為代錶的基礎醫療和各類健康服務提供方圍繞病人這一核心,但在急重癥和疑難雜癥等大病領域,依然是以大醫院為核心。而在各類疾病的診前和診後領域,所有機構都將分工協作,去中心化明顯。
  互聯網顛覆醫療?
  從對醫療服務的去中心化的分析中可以看齣,互聯網與醫療服務的關係更多的是互相融閤,在後端的急重癥和疑難雜癥領域則依然以大醫院為中心。因此,在醫療服務大變局的時代,醫療服務與互聯網的關係是互相促進的作用,並不存在誰顛覆誰的問題。
  縱觀整個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的投資會發現,互聯網公司在這個領域的活躍度遠超過傳統醫療行業內公司,和國外行業內公司作為主要接盤者的情況很不相同。這直接導緻瞭兩個問題:後續服務對接難和盈利難。
  在美國市場,榖歌是互聯網領域投資醫療闆塊的領先者,除此之外比較活躍的還有如蘋果、高通(Qualcomm)和英特爾等IT公司。但更多的互聯網醫療項目接盤者(收購者)和投資者是醫療行業內的傳統公司。這主要包括製藥類,如諾華、默剋製藥都成立瞭專項醫療投資基金;還有保險類,如安泰(Aetna)保險以及經營保險和醫院的愷撒(Kaiser)醫療,也非常積極地進行移動醫療項目的投資和收購;此外連鎖藥房如沃爾格林和CVS也在大力發展移動醫療軟硬件和服務。
  美國互聯網行業投資醫療主要是圍繞自身擅長的領域展開布局。以榖歌為例,核心是大數據、基因圖譜以及團體醫療服務,看好的是背後的醫療數據和服務的結閤以及整個人類基因圖譜。而醫療産業內公司的活躍度也不相上下,其投資核心主要是通過互聯網或者移動平颱,為自己的傳統業務增加競爭力,提高和用戶的互動,同時更重要的是控製醫療費用。
  簡而言之,美國的互聯網投資已經從互聯網概念導嚮逐漸落地,互聯網和移動工具逐漸成為載體,為傳統行業搭橋,最終目的是為傳統服務提供新的入口和控費途徑。因此,互聯網醫療在美國絕非是顛覆傳統醫療,而是為傳統醫療提供新的服務路徑。
  相比之下,中國的互聯網醫療雖然勢頭迅猛,但離“落地”還很遠。目前的勢頭更多是在互聯網概念上,這也是為什麼百度、阿裏巴巴和騰訊(業內通常按其英文名稱首字母將其簡稱為“BAT”)能夠成為投資領頭羊。後端的傳統行業如醫院、藥企、保險,還沒有很好地參與進來,而要想真正布局整個醫療,沒有後端的服務方很難進行下去。
  互聯網企業投資的優勢是雄厚的平颱,可以直接導流用戶,這還是典型的流量思維。醫療不同於其他互聯網産品,可以通過技術或者廣告賺錢,個人也不可能成為主要的支付者。醫療的核心還是服務,而互聯網思維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後端服務。
  互聯網思維的核心是對傳統綫下企業的流程再造,這一思維方式在20年前的第一波互聯網熱潮中就已經齣現。但互聯網思維原先改造的都是不需提供後端服務的行業,比如信息文化産業。目前齣現的這一波互聯網熱潮主要意圖是改造重度消費性服務的行業,比如餐飲和社區服務等。
  ......

前言/序言

  控費是互聯網醫療的本質
  美國數字醫療(Digital Health)在2014年獲得瞭井噴式的發展,僅2014上半年的融資數額就達到23億美元,超過2013年全年的19.7億美元。如此大規模的資金湧入在過去10年中都不曾遇到過。或許我們可以認為這是産業發展到後期,成規模的公司為IPO或發展大規模並購所做的融資準備,但仔細觀察這些獲得大規模融資的公司可以發現,這是美國醫療産業的市場趨勢所帶來的巨大變革所引發的。
  自從奧巴馬《平價醫改法案》(簡稱《平價法案》)實施以來,在美國,醫療價值取代醫療數量成為決定醫療機構獲取聯邦保險和商業保險賠付的準繩。醫療機構不再像以前那樣,主要通過增加治療的人數來增加收入,而改為主要依靠醫療的價值,即通過對病人治療的效果來確定其所能獲得的收入。
  《平價法案》這一政策的核心是醫療控費。隨著美國醫療費用的大輻增加,給美國經濟和社會帶來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為瞭控製費用上升的節奏,美國國會在爭吵數年後終於通過奧巴馬的《平價法案》,而這一法案的生效是從2013年開始的。自從2013年以來,美國數字醫療的投資方嚮已經非常集中,主要麵嚮那些能為醫療控費帶來幫助的公司。
  醫療控費是劃時代的改革標誌,這意味著,以前僅靠商業保險簡單壓製醫療機構的時代已經結束。整個産業鏈的每一部分都在重構,一切都朝嚮預防和控製疾病發展的目標前進著。
  首先,要降低醫療費用,第一步是降低診療費用。這引發瞭遠程問診的爆炸式增長,因為遠程問診的費用較低,能削減一半以上的常規問診費用。在過去5年,美國的數字醫療總共融資102億美元,其中遠程問診和遠程監護的融資額總共達到47億美元,已經占據瞭將近一半的份額,成為美國數字醫療最主要的發展方嚮之一。目前美國已有數傢遠程問診公司獲得高額融資。2015年7月1日,遠程問診公司Teladoc正式在紐約股票交易所掛牌交易,成為全球首傢IPO的在綫問診公司。Teladoc此次上市共募資1.57億美元。作為Castlight的閤作夥伴,Teladoc主要為用戶提供遠程問診服務。
  隨著保險公司和雇主的推動,遠程問診將齣現大規模的增長。根據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的一項測算,北美將會是遠程醫療發展最快的市場。德勤在2014年1月發布的報告中說,2014年全球大約産生1億次遠程醫生治療,比2012年翻4倍,可以省去大約50億美元的醫療支齣,其中75%的治療會發生在北美。從Teladoc的上市文件也可看齣,遠程醫療發展速度驚人,Teladoc 2013年的營業收入是1990萬美元,2014年則為4350萬美元。年就診人次在2014年達到29.9萬,比2013年的12.7萬高齣一倍以上,而在2015年第1季度更是達到瞭14.9萬。
  伴隨著遠程問診的發展,電子病曆和醫生點評網站也迅速擴張,Practice Fusion和Epic等都成為電子病曆領域較為知名的公司。醫生社區也在這一趨勢下發展壯大,比如Doximity就曾獲得數韆萬美元的巨額融資。遠程問診時醫生需要瞭解病人的過往病史,這就需要電子病曆。同時,醫生也需要與同業進行交流以獲取最新的行業前沿知識和對疾病的治療方法,病人則需要根據對醫生的點評來尋找適閤自己的醫生。
  其次,與看病相結閤的是,慢性病和康復人群需要復診和隨訪,而遠程問診很難采集到病人的相關數據。在這個節點上,移動醫療的價值凸顯。通過專業的可穿戴設備采集相應的數據傳輸迴醫療機構,從而為醫生做齣診斷提供參考。盡管遠程監控還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但在遠程問診發展到一定階段後,遠程監控的發展必然將迎來一個快速的增長。
  再次,控費並不僅限於診療環節,醫院的其他環節也將加入其中,從醫療檢測費用的監控,到治療方法的選擇,再到病人管理等,醫院的整個鏈條將被再造。目前這一環節,還沒有特彆頂級的大公司齣現,但各類小型創業公司都已經齣現,比如Strata通過幫助醫生選擇閤適的治療方法削減治療的費用,Viewics幫助醫院降低檢測費用,UCSF開發的病人管理係統等。這些軟件都將有效減少醫院在運營中齣現的大量不必要的費用。
  越過診療的環節,我們再來看一下預防的環節。
  在預防這一環,之前的商業保險公司已經做齣瞭很多努力,比如購買減重服務給那些體重超標的保險用戶,以降低相關疾病發生在其身上的概率。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平價法案》的實施,對疾病的預防和早期乾預越來越有針對性。一種是從幫助用戶提高自身健康的角度齣發,比如EveryMove通過將各種可穿戴設備、移動端醫療軟件整閤在其平颱上,無論用戶通過什麼方式進行運動,如跑步、走路、騎自行車,甚至是在傢洗車、做園藝,都可以根據其鍛煉強度獲得健康積分。積分有兩種用途,一種是換購禮品卡或享受産品摺扣,另一種是健康保險保費減免或打摺。
  還有一種預防則是為用戶提供疾病治療的解決方案,從而在早期為用戶提供醫療決策依據。比如美國的WiserTogether通過對病人和醫生的調查生成瞭基底的數據庫,基於這個數據庫,WiserTogether根據病種為用戶提供治療建議。為病人提供確切真實的治療方案比較就成為醫生必須要做的,而病人在就醫前如果能獲得充分的信息,與醫生的溝通也將變得簡單。
  當然,以可穿戴設備為核心的移動醫療在預防上的作用更大,圍繞著這些商業形態,移動醫療將成為必不可少的輔助性一環。
  最後,再來看一下美國醫療體係的支付方。
  美國的支付方主要分為聯邦政府的Medicaid和Medicare、商業保險和雇主。聯邦政府的保險支付主要是針對老年人和弱勢群體,這塊受政策影響較大,但占據醫療體係將近三成,所以有著市場風嚮標的作用。商業保險是美國醫療體係支付的核心,而雇主在為員工提供商業保險之外,為瞭降低保費,也會為員工提供健康服務,以降低員工得病的概率。在這一領域,主要的發展方嚮是為雇主找到性價比較高的保險産品。比如2014年上市的Castlight就是與企業的保險計劃配對的,受到資本市場的熱捧。而保險經紀管理公司Zenefits獲得的融資已經達到8360萬美元,它主要通過為雇主提供一站式的員工福利管理工具來盈利,主要盈利模式是收取傭金。
  總而言之,美國醫療體係在未來數年都處於轉型期,市場機會非常大,在資本市場必將引發更大的投資熱潮。






《智醫先鋒:人工智能重塑醫療未來》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人工智能(AI)技術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滲透醫療健康領域,並由此引發的深刻變革。我們不再是簡單的“互聯網醫療”的觀察者,而是站在一個更宏大、更具前瞻性的視角,審視AI如何成為驅動下一代醫療模式的核心引擎。本書並非羅列AI在醫療中的各種應用,而是聚焦於AI技術本身的演進、其在醫療場景中的落地邏輯、帶來的倫理挑戰以及對整個醫療生態係統的長遠影響。 第一部分:AI的基石——理解醫療AI的底層邏輯 在這一部分,我們將首先擺脫對“互聯網醫療”的狹隘認知,轉嚮理解構建未來醫療的關鍵技術——人工智能。我們將從AI的核心概念齣發,深入淺齣地闡述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等關鍵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的適用性。 機器學習在疾病診斷中的潛力: 我們將詳細介紹監督學習、無監督學習和強化學習等算法如何被應用於分析醫學影像、識彆病理切徵、預測疾病風險。例如,通過對比海量X光片、CT掃描和MRI圖像,AI能夠以超越人類肉眼的精度檢測早期病竈,極大地提升瞭癌癥、眼疾、皮膚病等疾病的早期診斷率。本書將不僅僅停留在“AI可以看片子”,而是會解析其中的算法原理,比如捲積神經網絡(CNN)如何理解圖像的空間層級,以及其在醫學影像分析中的具體應用案例,如早期肺結節檢測、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篩查等。 深度學習驅動的藥物研發與發現: 傳統新藥研發耗時漫長且成本高昂,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這一格局。我們將探討深度學習模型如何加速靶點發現、優化分子結構、預測藥物療效和毒性。例如,通過分析海量的生物數據和化學結構,AI能夠預測哪些化閤物可能對特定疾病靶點有效,從而大幅縮減瞭實驗篩選的時間和成本。本書將深入介紹圖神經網絡(GNN)在藥物分子設計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利用強化學習來優化分子結構以獲得更佳的藥理特性。 自然語言處理(NLP)賦能臨床決策支持與患者溝通: 醫療文獻浩如煙海,醫生的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麵臨巨大挑戰。NLP技術使得AI能夠理解、分析和生成人類語言,從而在電子病曆分析、臨床文獻檢索、醫患溝通等方麵發揮關鍵作用。我們將探討AI如何從非結構化的病曆文本中提取關鍵信息,輔助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方案製定。同時,NLP技術在智能問診、個性化健康谘詢、甚至是心理健康支持方麵也展現齣巨大潛力。本書將重點解析Transformer模型等先進NLP技術在理解醫學術語、句法結構以及情感分析中的應用。 計算機視覺在手術機器人與康復中的角色: 計算機視覺技術使AI能夠“看見”並理解現實世界,這在外科手術和康復領域帶來瞭革命性的變化。我們將討論AI驅動的手術機器人如何實現更精準、更微創的手術操作,以及計算機視覺如何用於術中導航、器械追蹤和術後評估。在康復領域,AI可以通過分析患者的運動姿態,提供個性化的康復指導和監測。本書將詳細闡述SLAM(同步定位與地圖構建)技術在手術機器人導航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利用目標檢測和姿態估計算法來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康復訓練。 第二部分:AI的落地——重塑醫療流程與服務 在掌握瞭AI的核心技術後,我們將進一步探討AI如何在具體的醫療場景中實現落地,從而重塑整個醫療流程和服務模式。 AI驅動的精準診斷與個性化治療: AI不再隻是輔助診斷工具,而是正在成為個性化醫療的核心驅動力。通過整閤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影像學、生活方式等多維度數據,AI能夠為每位患者量身定製最適閤的診斷方案和治療策略。本書將聚焦於AI在癌癥精準治療中的應用,例如通過分析腫瘤基因突變信息,預測對特定靶嚮藥物的反應,從而實現“一人一方”的精準用藥。我們將深入探討多模態學習技術如何融閤不同來源的數據,以獲得更全麵的患者畫像。 智能化的醫院管理與運營: 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是提升醫療效率的關鍵。AI技術可以應用於醫院運營的各個環節,包括病床管理、醫護人員排班、手術室調度、藥品庫存管理等,從而提高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並優化患者就醫體驗。本書將分析AI在預測患者流量、優化預約係統、減少醫院擁堵等方麵的具體實踐。 AI助力遠程醫療與慢病管理: 隨著AI技術的發展,遠程醫療的邊界被不斷拓展。AI可以賦能遠程診斷、實時監測、健康預警等功能,尤其在偏遠地區和慢病管理方麵具有巨大價值。我們將探討AI如何通過分析可穿戴設備收集的生理數據,實時監測患者健康狀況,並及時發齣預警,從而有效管理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本書將介紹AI在遠程影像診斷、智能導診、虛擬健康助手等方麵的最新進展。 AI在公共衛生與流行病學研究中的應用: AI在預測疾病爆發、追蹤疫情傳播、評估公共衛生政策效果等方麵也展現齣強大的能力。通過分析大數據,AI可以幫助公共衛生部門更有效地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並製定更科學的防控策略。本書將討論AI在傳染病預測模型構建、疫情監測與溯源、疫苗分配優化等方麵的應用。 第三部分:AI的挑戰與未來——倫理、監管與人機協作 任何顛覆性技術的齣現都伴隨著挑戰。在這一部分,我們將審視AI在醫療領域麵臨的倫理、法律、社會和技術挑戰,並展望AI與人類協作的未來。 醫療AI的倫理睏境與偏見問題: AI模型的訓練數據可能存在偏差,導緻AI在某些群體中錶現不佳,甚至加劇醫療不平等。本書將深入探討AI在醫療應用中可能齣現的算法偏見、數據隱私泄露、知情同意等倫理問題,並提齣相應的解決方案。例如,如何通過公平性算法和數據增強技術來緩解模型偏見,以及如何構建更嚴格的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機製。 醫療AI的監管框架與責任界定: 隨著AI在醫療中的廣泛應用,對其監管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我們將分析當前全球範圍內針對醫療AI的監管政策和發展趨勢,以及如何界定AI齣錯時的法律責任。本書將討論FDA、EMA等監管機構在審批醫療AI産品時的考量因素,以及未來可能齣現的新的監管模式。 人機協作:AI不是取代醫生,而是增強醫生能力: 盡管AI在某些方麵展現齣超越人類的能力,但其本質仍然是工具。本書將強調AI與醫生之間協作的重要性,AI可以承擔重復性、耗時性的任務,讓醫生能夠更專注於復雜的決策、人文關懷和與患者的深度溝通。我們將探討AI如何作為“增強器”,幫助醫生提高工作效率和診療水平,實現“1+1>2”的協同效應。 麵嚮未來的醫療AI發展趨勢: 我們將展望AI在醫療領域未來的發展方嚮,包括更強的通用人工智能(AGI)在醫療中的應用前景,以及AI與其他新興技術(如物聯網、5G、區塊鏈)的融閤,共同構建一個更智能、更高效、更人性化的醫療健康未來。本書將預測AI在疾病預防、健康促進、老齡化社會支持等方麵的長遠潛力。 《智醫先鋒:人工智能重塑醫療未來》不僅僅是一本關於AI技術的科普讀物,更是一次對醫療健康未來深刻的洞察和預判。它將幫助讀者理解AI如何從根本上改變我們認知、診斷、治療和管理健康的方式,並為醫療從業者、政策製定者、科技創新者以及普通大眾提供寶貴的參考和啓示。這本書旨在引導讀者超越當前“互聯網醫療”的局限,擁抱一個由人工智能驅動的、更精準、更高效、更具人文關懷的醫療新時代。

用戶評價

評分

當我看到“互聯網醫療大變局”這個書名的時候,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無數個畫麵。曾經,看病難、看病貴是我們繞不開的話題,無數個通宵排隊掛號的場景仿佛還在眼前。然而,近些年,似乎一夜之間,互聯網就闖入瞭醫療的各個角落。從各種APP裏的在綫谘詢,到便捷的綫上支付,再到那些關於“AI醫生”的新聞,都讓人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衝擊。我迫切地想知道,這場“變局”究竟帶來瞭什麼?它僅僅是讓掛號更方便瞭嗎?還是說,它正在從根本上改變醫生和患者的關係,改變醫療的邏輯?我尤其關注的是,這種改變的背後,有哪些強大的驅動力?是資本的逐利,還是技術的進步,亦或是社會的需求?這本書給我一種感覺,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一些現象,而是試圖深入剖析這場變局的本質。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看到,互聯網醫療是如何一步步滲透到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的每一個環節,又是如何重塑我們對健康的認知和管理方式。這是一種令人興奮又帶著些許不安的探索,我相信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視角。

評分

單憑“互聯網醫療大變局”這幾個字,就足以激起我強烈的閱讀興趣。我一直認為,科技的進步,最終都要迴歸到服務於人,而醫療,恰恰是科技最能發揮價值、最能觸及民生的領域。近年來,互聯網與醫療的結閤,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從綫上問診的普及,到智能可穿戴設備的興起,再到AI在輔助診斷方麵的應用,這一切都讓我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變革正在悄然發生。我想知道,這場“變局”究竟有多深刻?它是否正在顛覆傳統的醫療生態,創造齣全新的服務模式和商業機會?我更關心的是,這種變革對我們普通人意味著什麼?是否意味著更便捷的就醫體驗,更精準的健康管理,以及更普惠的醫療服務?這本書似乎能為我提供一個全局的視角,讓我理解這場變局背後的邏輯、驅動因素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我期待它能夠深入淺齣地剖析這場變革的細節,解答我心中的諸多疑問,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並適應這個正在快速發展的醫療新時代。

評分

第一眼被這本書的封麵吸引,那是一種極具現代感的、融閤瞭科技與人文的視覺衝擊。藍色的主色調,搭配流動的綫條,仿佛預示著某種正在發生的、深刻的變革。書名“互聯網醫療大變局”更是直擊當下最熱門也最引人遐思的話題。我一直對科技如何重塑我們的生活方式充滿好奇,尤其是在關乎健康這樣根本性的領域。從早期的新聞報道、零星的行業觀察,到如今各大科技巨頭紛紛入局,互聯網醫療的觸角似乎已經延伸到瞭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從掛號難的緩解,到遠程診斷的普及,再到基因測序的個性化健康管理,每一個進步都讓人驚嘆。我尤其關注的是,這種變革究竟會給普通老百姓帶來怎樣的切身體驗?是更便捷、更高效、更個性化的醫療服務,還是會伴隨著新的挑戰和隱憂?比如數據隱私的保護,以及技術鴻溝是否會加劇醫療資源的不平等?這本書似乎能為這些疑問提供一個深入的解讀,我期待它能帶我走進這場“大變局”的核心,理解其背後的邏輯、驅動力以及可能帶來的深遠影響。它不僅僅是一個行業報告,更像是一扇窗,讓我窺探未來醫療的可能性,也反思我們當下所處的時代。

評分

“互聯網醫療大變局”,這幾個字自帶一種宏大的敘事感,讓我瞬間聯想到那些改變世界格局的重大事件。醫療,作為關乎生老病死的終極議題,一旦與互聯網這個最具顛覆性的技術相結閤,其産生的“變局”其影響之深遠,想象空間之巨大,是毋庸置疑的。我一直在思考,這場變局到底有多“大”?它是否正在催生齣我們尚未完全理解的新型醫療模式?比如,個性化精準醫療的實現,是否得益於大數據和基因技術的融閤?遠程醫療的普及,是否正在打破地域的限製,讓優質醫療資源觸達更多角落?甚至,我還在想,這種變局會不會影響到我們對“健康”本身的定義?是否會從被動的“治病”,轉嚮主動的“健康管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對這些充滿探索欲的疑問有瞭期待。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資深的嚮導,帶領我穿越這場迷霧重重、日新月異的變革,讓我清晰地看到它從何而來,正在走嚮何方,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每個人將扮演怎樣的角色,又將獲得怎樣的改變。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確實充滿瞭力量和預示性。“互聯網醫療大變局”——單看這幾個字,就能感受到一股澎湃的能量,仿佛一股巨大的浪潮正在席捲而來,顛覆著我們過往對醫療的認知和體驗。我一直認為,醫療是人類社會最基礎也最核心的需求之一,而互聯網的介入,無疑是這個時代最具顛覆性的力量之一。我尤其好奇的是,這種“變局”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麵?是技術層麵的突破,比如人工智能在診斷上的應用,大數據在疾病預測上的潛力,還是服務模式的重塑,比如綫上問診、電子病曆的互聯互通,甚至是整個醫療産業鏈條的重構?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揭示這些變化的具體形態,以及它們是如何一步步發生的。更重要的是,我想瞭解這場變局對我們普通人意味著什麼。我們的就醫方式會發生怎樣的改變?我們的健康數據將如何被管理和利用?我們是否能享受到更優質、更普惠的醫療服務?這本書給我一種感覺,它不僅僅是關於技術,更是關於社會、關於人的福祉。它可能是一份詳盡的指南,也可能是一次深刻的思考,讓我理解這場正在進行中的、關乎你我健康的偉大變革。

評分

幫忙老婆買的書,她還挺喜歡的

評分

京東,一直信賴的,第二天就到瞭,真贊??

評分

還沒仔細看,翻瞭翻,感覺很不錯,與時代接軌!

評分

趁著活動大促銷買的,學習用書,增長知識,與時俱進。

評分

商品質量很好,值得購買!

評分

11

評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

非常好

評分

物流非常給力,物有所值,不錯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