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车马形像研究——以御礼为中心

汉代车马形像研究——以御礼为中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练春海 著
图书标签:
  • 汉代
  • 车马
  • 御礼
  • 礼制
  • 考古学
  • 历史学
  • 文物
  • 图像学
  • 文化研究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87742
版次:2
商品编码:12236980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2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练博士精心研究的成果,不仅全面地梳理了有关车马礼仪的图像、实物、文献,还从宏观上揭示了御礼在汉代发展的内在逻辑。


内容简介

本书以汉代车马的视觉形像遗存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地讨论了汉代车马装饰、使用以及仪仗等方面的礼仪。通过汉代御礼发展的三个阶段和两个层次,作者不仅全面地梳理了有关车马礼仪的图像、实物、文献,还从宏观上揭示了御礼在汉代发展的内在逻辑:西汉前期,御礼延续了它在先秦的实用性;而西汉中期以后,受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影响,御礼开始强调礼仪性;东汉中晚期,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御礼的精神性开始受到重视,出现以牛代马御车的现象。


作者简介

练春海,毕业于北京大学艺术学专业,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艺术考古、器物文化研究及当代艺术评论。出版专著《汉代车马形像研究:以御礼为中心》《器物图像与汉代信仰》,编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陈礼忠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刘立忠卷》等,在《文物》《美国东方学会志(The Journal of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民族艺术》《美术观察》《民族艺术》《南京艺术学院》《中国汉画研究》等国内外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篇左右。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导论…………1


一、研究背景…………1


二、选题陈述…………4


(一) 选题界定…………4


(二) 选题规避…………8


三、方法提要…………9


(一) 思路清理………… 9


(二) 篇章结构………… 11


(三) 材料取用………… 11


(四) 图文处理………… 13


四、文献综述…………16


(一) 六艺研究…………17


(二) 典章制度…………19


(三) 车马研究…………22


(四) 简要评价…………45


五、研究目的与价值…………47


第二章 御礼溯源…………49


一、御术考源…………49


(一) 御术的产生…………49


(二) 六艺之“ 御”…………51


(三) 御术之重要性…………58


二、御礼的发生…………59


(一) 御术的礼仪特征…………59


(二) 术语“ 御礼”…………62


三、汉代御礼…………63


第三章 车容…………69


一、以车类分…………70


( 一) 王车…………74


( 二) 后车…………102


( 三) 服车…………114


( 四) 丧车…………122


( 五) 斋车…………125


( 六) 葬车…………129


二、以车件分…………142


( 一) 车辕…………142


( 二) 车轮…………148


( 三) 车盖…………166


( 四) 车…………175


( 五) 鸾铃…………182


三、小结…………185


第四章 车仪…………189


一、关于曳力…………190


( 一) 关于马的礼仪 …………190


( 二) 关于牛的礼仪………… 216


( 三) 关于羊的礼仪 …………218


( 四) 关于人的礼仪………… 220


二、关于御手…………225


三、关于车舆…………238


( 一) 与车舆的所有权相关的礼仪…………238


( 二) 与车的级、 数和位相关的礼仪…………240


四、关于乘坐者…………260


( 一) 骖乘…………264


( 二) 商人………… 267


( 三) 尸…………268


( 四) 将士…………269


( 五) 弱者…………270


第五章 出行…………273


一、卤簿…………274


( 一) 术语考鉴 …………274


( 二) 秦汉卤簿源流…………278


( 三) 汉代卤簿…………279


二、迎送…………308


( 一) 送行…………308


( 二) 迎宾 …………315


第六章 御礼流变…………327


一、三个阶段…………328


( 一) 第一、 二阶段: 西汉中期的转变…………328


( 二) 第二、 三阶段: 东汉中晚期的转变…………337


二、两个层次…………344


结 论…………349


附表: 《后汉书》所录汉代舆服科品…………360


参考文献…………362


图片出处…………384


后 记…………403


精彩书摘

  《汉代车马形像研究——以御礼为中心》:
  这种解释有点牵强,笔者以为它可能与拆车葬出于同一目的。“拆车”在古代可能已经成为一个有特殊意义的词汇,如荆州天星观二号楚墓出土的《天星观》竹简第34简,简文释读为“择良日,归玉玩,折车马于悲中”。有人认为“折”当解为“制”,不妥。但如果我们把“折”读成“拆”或“折毁”,则在义理上都显得更加稳妥。就前者而言,简文中文字缺少点画,或以形近字替代乃常她之事。“归玉玩”与“拆车马”(或作“折毁”之“折”)不仅在语法上构成排比,句意也相对,而且与当时能够见到的拆车葬现象相吻合。当然,“拆车葬”做法的思想源头仍然有可能是“生器文而不功”。
  此外,打虎亭汉墓墓主的身份及其生活时代背景的正确揭露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帮助揭示“无轮车”的潜藏意义。关于打虎亭汉墓的墓主,发掘者认为是张德(字伯雅),但李宗寅考证后,怀疑结论有误。他认为当地百姓所谓的“常十冢”乃“常侍冢”之讹,故墓主应为大常侍候渊。李宗寅的根据有五条,一是当地方言中,“张氏”的发音不大可能讹传成“常十”;二是打虎亭汉墓附近的水系与《水经注》中提到的“绥水”略有出入;三是断代不准确;四是打虎亭汉墓的规格与墓主身份不符;五是文献记载中“张伯雅墓”的形制及其所处环境与打虎亭汉墓的实际环境不吻合。
  ……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汉代车马形像研究——以御礼为中心”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其他可能涉及的历史、考古或艺术研究领域。 --- 书名:青铜之光:商周礼器与早期国家权力结构研究 作者:王建国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版次:2024年第一版 页数:约650页(含图版及索引) 定价:188.00元 --- 内容简介: 《青铜之光:商周礼器与早期国家权力结构研究》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中国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礼器铸造技术、形制演变及其背后社会政治意涵的专著。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至关重要的物质遗存的细致考察,揭示早期国家权力如何通过物质文化被塑造、被实践和被巩固的过程。 本书的研究范畴严格限定在商周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771年),重点分析了以鼎、簋、鬲、甗、爵、斝等为核心的青铜礼器群,尤其是那些具有明确铭文记载和出土背景的器物组合。我们避免了对后世(如秦汉以后)车马器、画像石等主题的讨论,将全部精力集中于青铜冶铸业在早期国家构建中的核心地位。 第一部分:青铜技术的权力基础 本部分首先对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的成熟与垄断进行了考察。详细分析了范铸法、块范法等关键技术的复杂流程,并结合考古地层学和金属成分分析,探讨了高等级青铜器的生产组织形式。我们认为,控制高锡、高铜的原料获取和熟练工匠的集中,是早期王权得以维系的物质基础。通过对比不同墓葬中青铜器的技术复杂度和纹饰精细度,明确区分了王室核心区与周边邦国之间的技术差距,从而勾勒出权力辐射的物理边界。 第二部分:礼器的形制谱系与等级秩序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礼器即权力符号”。我们构建了一套基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的商周礼器等级谱系。特别关注了鼎、簋这对组合的严格比例关系,以及其在不同墓葬等级中所体现的规制变化。 例如,对于商代晚期以后的“鼎簋配制”的变迁,我们提出了新的解读:从早期严格的单数或偶数组合向西周中期后出现的更为复杂的组合模式的转变,并非简单的器物增加,而是权力分配结构细化的体现。我们详细分析了何尊、大盂鼎、毛公鼎等传世重器上的铭文,将其与器物自身的形制进行“文本-器物”的互证,探讨了“受命”与“锡命”礼仪中,青铜器如何充当政治授权的物理载体。 第三部分:铭文、图像与政治话语的构建 本书对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超越了简单的族氏考证,转向了铭文作为一种政治话语的实践。我们系统梳理了西周早期“册命”类铭文的范式,重点分析了周王如何通过授予或铸造刻有颂扬之词的青铜器,来确立新的宗法秩序和政治合法性。 在纹饰方面,本书仅聚焦于商周青铜器上常见的主体纹饰,如饕餮纹(兽面纹)、云雷纹、蝉纹等,探讨这些抽象且富有宗教神秘色彩的图像如何被用作区分“内在文明”与“外在蛮夷”的视觉标识。我们并未涉及任何关于汉代车马、建筑装饰或画像石雕刻的艺术分析。 第四部分:礼器制度在邦国体系中的运行 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投向了青铜礼器在周代分封体系中的流转与影响。通过对晋系、齐系、燕系等不同地域出土的同类礼器进行比较研究,我们探讨了周王室的礼制如何被地方诸侯“在地化”和“本土化”。这种制度性的物质传播,是维系松散的早期帝国形态的关键机制。我们特别指出了,当地方诸侯开始模仿或僭用本不该拥有的礼器组合时,往往预示着中央权威的衰落,从而为春秋战国的变局埋下了伏笔。 本书的特点: 1. 高度专业化: 聚焦于青铜铸造技术、铭文制度和礼器组合的严格学术研究,不涉及其他考古遗存类型。 2. 跨学科视野: 结合了考古学、材料科学和早期文献学,力求对青铜器进行多维度解读。 3. 严谨的图版支持: 全书配有大量高清的器物测绘图、局部放大照片以及重要的铭文拓片和摹本。 《青铜之光》为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史及先秦史研究者提供了一部扎实可靠的参考资料,帮助读者理解商周时期,物质文化是如何成为政治权力的最坚实骨架。 ---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学术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非常具有匠心,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考古发现,而是构建了一个极为严谨的分析框架。作者在引言部分就清晰地界定了“御礼”这一核心概念,并成功地将其置于汉代社会结构与政治伦理的宏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层层递进,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即便是初涉汉代礼制研究的读者,也能很快抓住主旨。特别是关于车舆等级制度与身份象征的论述,结合当时的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进行交叉印证,逻辑链条完整且富有说服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某一类特定马车部件的器物学分析,那种对材料、形制、工艺的细致入微的剖析,体现了深厚的专业功底。读罢,感觉对汉代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加立体的认知,远超出了教科书式的平面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和注释系统做得堪称典范。我花了相当大的精力去查阅了附录中的引文和注释部分,发现其收录的文献和考古报告的覆盖面极其广泛,几乎涵盖了该领域内所有重要的前沿成果。更令人称道的是,许多关键概念的首次提出者和理论的演变脉络都在注释中得到了清晰的标注,这对于希望进一步深挖研究方向的学者来说,简直是一座宝库。这种对学术规范的尊重和对资料的完整性把控,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每一次我想要追溯某个观点或某件文物的原始出处时,都能在注释中迅速找到线索,极大地提高了我的信息检索效率。这种扎实的基本功,使得整本书的论断都显得底气十足,让人信服。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克制,这种朴素的文风反而增强了其论述的权威性和客观性。它没有使用过多华丽或晦涩的辞藻去刻意渲染历史的神秘感,而是专注于用严谨的实证和冷静的分析来引导读者。作者在阐述复杂理论时,总是能找到最贴切的比喻或最简洁的表达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探讨变得清晰易懂。比如,在对比不同郡国车马形制的差异时,作者的叙述就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穿梭于不同的地域文化遗址之间,指明关键的不同点。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对汉代物质文化感兴趣的普通爱好者也能轻松跟随作者的思路,领略其中精妙之处。它成功地平衡了学术深度与可读性之间的关系。

评分

作为一位长期关注古代出行文化的爱好者,我常常感到市面上的相关书籍要么过于侧重图像的泛泛介绍,要么陷于偏狭的考古报告解读。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一个重要的空白。它成功地将“形”与“意”——即车马的物质形制与它所承载的政治礼仪功能——进行了一次深度耦合的探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关于汉代贵族出行、祭祀仪式的动态画面。这种对生活场景的复原能力,是源于作者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和对文化语境的精准把握。它让我意识到,车马不只是交通工具,它们是移动的权力宣言,是礼法制度的物质载体。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视角,让我能够透过冰冷的文物,触摸到汉代人真实的生活脉搏和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色调搭配着精美的插图排版,初拿到手就感觉像是在触摸一段厚重的历史。尤其是封面那几幅精心挑选的汉代画像砖拓片,线条的古拙与图像的生动交织,让人立刻被带入那个马蹄声疾、车舆隆隆的时代。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考究,印刷清晰,即便是那些细节丰富的车马纹饰,也能看得出纹理的层次感。作为一个对外表有着较高要求的读者,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视觉呈现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翻阅的过程中,那种油然而生的敬意感,让人在阅读文字内容之前,就已经对作者投入的心血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很多当代学术出版物中难以见到的,让人由衷赞叹出版社的用心良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