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乎书法里边有意思的那点意思

我在乎书法里边有意思的那点意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明诠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艺术
  • 文化
  • 兴趣
  • 生活
  • 审美
  • 手写
  • 传统
  • 文字
  • 个人感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149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197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当代著名书法家于明诠对书法里面有意思的那点意思的文章结集,内容涉及书法心灵史与书家文人化、展览与展览体、书法的想法和写法,内容丰富,将书法中有意思的一个个小问题逐条拎出,讲解透彻,语言风趣易读,图文并茂地讲述了历来书法家的“心事”。

作者简介

  于明诠,本名于明诠,别署于是乎等,1963年生,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首席专家。出版《是与不是之间——书法传统的文化寻绎与当代述说》《书在哪,法是个啥》《单衣试酒》(诗集)《常有梦斋初集》《当代著名青年书法十家精品集·于明诠卷》《墓志十讲》《历代书艺珍赏·金农》(台湾)《书法篆刻教程》《楷书教程》等论著、作品集多种。

目录

第一辑 书法心灵史与书家文人化.. 2
我在乎书法里边有意思的那点意思.. 2
说话.. 4
书法的文化特质与书法家文人化.. 5
说“二王”.. 17
说“天下三大行书”.. 20
书法史就是书法家的心灵史——兼及书法史分期的另类讨论.. 23
对“书法新古典主义”的几点质疑.. 37
书法的传统与传统的书法.. 42
第二辑 展览与“展览体”.. 44
说“展览体”.. 44
再说展览和“展览体”.. 47
当代书坛创作流派与格局试说——兼及“流行书风”问题.. 49
再谈“流派格局”与“流行书风”.. 54
碑帖之争与墓志书法审美.. 64
把复杂问题简明化——楚默《书法解释学》阅读手记.. 67
书法教育≠知识传授+技法训练——关于当前高校书法教育现状的一点思考.. 71
就书法创作问题致李廷华先生.. 73
第三辑 想法与写法.. 75
是与不是之间.. 75
经典临摹与民间采风.. 76
且说“杨达”与“王小二”——对书法临创转换及相关问题的几点思考.. 81
我的想法与写法.. 86
线条及其质量.. 87
说败笔.. 88
处处随意 时时节制.. 90
行走篆刻.. 92
创作与制作.. 95
个性与风格.. 97
说属款.. 99
自以为是.. 101
学书碎语.. 103

精彩书摘

  说属款
  属款也叫署款,就是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上落上自己的名字,有时不仅落自己的名字,还要写上归属方的名字。我族有讲礼貌的传统,对方的名字要写在上方或前面,称上款;自己的名字则写在下方或后面,称下款。在书画收藏界通行这样一种说法,署了上款就不好再卖钱了,若卖起码要打一些折扣。很多人请求说:“赠我一幅墨宝吧”却又特别叮嘱“请一定别署上款”,因此他讨要这幅“墨宝”的目的,就让人怀疑了。
  民国时期,康南海鬻书卖字,一般不题上款,嫌麻烦。因为康的名气大,买家往往上赶着套近乎,请题上款。然而康的润例写得明白——“请题上款,另加银子五两”。付足银子,康大人才大笔一挥,称你为“某某兄”。写完便完了,按说后面还应有两个字“雅正”或“赐教”什么的,可康大人睥睨四海目空一切,是用不着和尔等客套这类虚头巴脑的劳什子的。若是一部著述,属款就是签名本,而且属款越全,字数越多,在藏家看来就越珍贵。某次朋友请华人德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书法全集·三国两晋南北朝墓志卷》上签名,此书刚刚出版,由于某责任编辑工作不够认真,导致此书多处出现错误,华先生做学问十分严谨,非常生气,就在朋友的书上密密麻麻一气写了一百多字,作为说明。朋友得宝,十分开心。这是我见过的最多字的签名本。据说,贾平凹某次逛旧书摊,见到以前自己送朋友的签名本,上面赫然题着“某某老友雅正”,就买下来,并认真地题上“再请某某老友雅正,平凹于旧书摊”,然后包裹好挂号寄给对方。只是不知对方收到后,心里是个啥滋味。
  若署上款,则还有个称呼问题,看似寻常,却也微妙。当年,齐白石感谢老家的父母官对他老家家庭的关照,就送了一幅画给人家,落下款的时候,一连落了三个“白石”,并注明“白石老了不能跪拜行礼此即三叩首意也”,既巧妙真诚,又世故通达。启功署上款基本上皆称“同志”,“同志”的称呼最早见诸民国时期,本是“志同道合”之意,”文革”时期普及泛滥,从乡村到京城,满大街都是“同志”,当然,“地富反坏右”是绝不在此列的,正因为如此,在“亲不亲阶级分”的年代,一称“同志”却也似乎近了三分。今天则不然,某次我到商场买东西,想请服务员帮个忙,喊了半天“同志”,那位漂亮姑娘以为我是个老古董理都不理。后来朋友告诉我“同志”在今天是“同性恋”的意思。真如歌词里说的,不是我不明白,是世界变化太快。
  今天,人们题写上款,通例是称呼“先生”,客气矜持,恭敬有度。前几年,有人见题某女士为“先生”者,甚觉奇怪,就写文章讨论,后来才知道此称呼于女士也是可以的。这一“开禁”又不得了,女士称“先生”又一度时髦起来。其实,女士称“先生”者,多是对那些博学硕儒德高望重者,如时下这般通称泛叫,就多出了许多幽默。亦有直呼“女士”者,通畅明快大方自然,倒也不错。有人偏偏喜欢轻轻吊一吊书袋子称“女史”,便也难免弄出些尴尬。称女性为“女士”,却不可以对应地称男性为“男士”,写一幅字,上题“某某男士雅正”,从未见过。仿佛女书家写的,可就是女书家也不这样题。现在男女间最时髦的称呼是“男生”“女生”,过去我们仅这样称呼班级里的男女同学,毕业走出校门就不这样称呼了。今天却不然,私下里称呼男老师女老师也是“男生”“女生”,港台电视节目里对那些白发苍苍的老头老太都称“男生”“女生”,再配上主持人嗲里嗲气的语调,听得我浑身起鸡皮疙瘩。会不会有一天条幅斗方上也遍题这新潮的称呼,谁知道呢,想想倒也好玩。
  旧时称呼极为考究,姻亲,同僚,前辈,同年,晚辈,后生,老师,学生,等等等等,分得十分清楚,不可滥用。也有喜欢称官衔和弟兄排行的,古代的官衔虽然花里胡哨的,读起来抑扬顿挫很上口,透着文化味,如“王右军”“杜工部”“卢侍御”“杜拾遗”等,就算官衔不大,却也有那么一种“范儿”。今天,若称官衔“书记”“主任”“副县长”之类“雅正”,就斯文扫地了。称弟兄排行呢,也很有道理。古代推崇人丁兴旺,名门望族自然首先是大户人家。《与元九书》里的“元九”就是元稹,《问刘十九》就是问刘禹锡的堂兄刘禹铜,刘禹锡则被称为“刘二十八”。金冬心有首诗题目是《同鲍十四明府鉁高十一秀才喦过夹山漾舟中阻风》,初看来像是老金故意显摆自己的数学才能似的,其实他是说自己和两位朋友一块划船游玩吟诗唱和的事,一位是鲍鉁,排行十四,曾官嘉兴府海防同知,“明府”不是清代的官衔,是汉代对郡守的尊称,金农有个癖好,就是时不时地用个偏僻典故,掉掉书袋。另一位是秀才高喦,弟兄排行十一。古代不搞计划生育,叔伯兄弟排到三五十人,不算奇怪。现代社会里,大家族被切成小碎块,三口之家全是独苗,再这么称呼就全变成“张大”“李大”了。
  称“兄”,古今都有,无论年龄大小辈分高低,皆无不可,简单省事不说,还透着那么一点亲切劲儿。但多少也有点“江湖味道”,常言道四海之内皆兄弟嘛。好像2004年的某日,和朋友相约去看蒋维崧先生,蒋先生平时不大说话,那天不知怎的大家聊得特别开心。先是聊球赛、网络,后来聊到书法,又聊起京剧,从余叔岩聊到杨宝森,又聊到王佩瑜。临告别时请蒋先生在送我的作品集上签名,蒋先生就随手写下了“明诠兄清正”几个字。出得门来,我和同行的常诚徐伟二兄说起了一则故事,十多年前,《书法报》上曾有篇小文,说某某因沈鹏先生曾在送他的一幅字上题“某某兄雅正”,就在自己的名片上印了这么一行“头衔”——“著名书法家沈鹏曾称我为兄”,十分有趣。我说从此后我也可以如法炮制啦——名片上就印“书界泰斗蒋维崧曾称我为兄”。话音刚落,常诚兄却立即沉下脸来,正色道,我随侍先生多年,每见先生题字总是思忖再三,像某某某某和先生交往半生,先生仅题“某某教授”,先生很少这样称呼一个晚辈的。本想借此开个玩笑,经常兄这么一说,我倒很不好意思起来。
  自以为是
  我上小学初中的时候,还不兴考大学。后来到高中要考大学了,只有文理两科,艺体类的特长班在乡下中学是没有条件弄的。因此我就考了师专的政治系。写毛笔字业余爱好而已,更别说画画了。再后来交往了几位画家朋友,看他们涂涂抹抹那样的潇洒,就不免手痒起来。先是比着木板年画描人物,后来嫌不过瘾,就噼噼啪啪地画水墨,有时也看着电视画唱戏的小人儿,再后来就画油画,画陶瓷。在景德镇摆弄那些青花胚胎的时候,特有感觉。双手小心翼翼地捧着,心里就升腾起一种强烈的感觉,不会画画也要画,必须画,而不是写字。可是画什么呢?毕竟从来没画过,那就画小人儿吧,画戏里的小人儿,于是我就乌龙院坐宫击鼓骂曹地折腾开了。
  朱新建说,画画是世界上最自以为是的职业,想当画家吗,认真地瞎画就行。其实,这句话还得看怎样说,这个世界上大凡从事某种职业恐怕绝少能做到“自以为是”的,就说画画,自己面对一张纸的时候,就应该如皇帝一般,管他三宫六院,管他大小三军,都得由着老子随心所欲地折腾。书为心画嘛,谁的心?咱自己的心。可既然是心画,自然天知地知自己知,干吗要画出来?正如民国时期那位钱振煌先生所言,既为心画,那手便是多余,那笔呢?自然更是多余。自己在心里想,哪怕想得天花乱坠做白日梦,甚至杀人放火都没关系。但等到画出来了,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自己看了不高兴撕掉便是。可自己若是看了高兴呢?问题就来了,就憋不住让别人去看,干吗让别人看?想让别人说好,一想让别人说好,一邀宠,就完蛋了,就不能“自以为是”了。重大题材,主旋律,入展获奖,鲜花,掌声,名气,地位,是理事还是主席,每平尺多少钱,等等等等,从此后就是无穷无尽的“人以为是而自以为非”了,表面上春风得意,但却再也享受不到那帝王般的“自以为是”了。当然,也有人能从这层层包围中“突围”出来。那多是一些非主流的边缘化的艺术家。但这些人有时也是跳出“龙潭”又入“虎口”,因为他们太科班,太技术,太懂画的对错好坏,一句话他们太会画画了。所以他们想彻底放下那些干扰和约束,享受到真正的“自以为是”,还是不可能。老子问:能婴儿乎?看来是不能,只要智力没有问题,吃五谷杂粮总要长大成熟,总要明白这样那样的道理,咋再倒回去?能在这一层中“突围”出来太难了,简直就是不可能!这是两重“突破”,前一个是突破别人,后一个是突破自己。显然这后一个突破更难。但还是有人就真的成功了,比如说这话的朱新建他自己。在当下所有画家们当中,朱新建是第一个,恐怕也是唯一的一个。
  所以,我特别羡慕那些从来不会画画儿又煞有介事认认真真地胡画八画的艺术家,而且一心想当那样的艺术家。比如那位“梵高奶奶”,台湾还有一位林渊先生。老先生是台湾南投县地地道道的农民,几乎没念过书,养了一大堆孩子,老伴去世孩子大了他也老了,一个人生活的孤独寂寞。有一天他偶然摸起一块石头,竟像被电击了一样,他说当时仿佛双手捧着一个肉嘟嘟的婴儿,于是她非要把这个个可爱的孩子“找”出来不可。怎么找啊,他做过石匠的粗手轻轻摩挲着,他的心里就清清楚楚地看见了,他用锤子凿子剔剜着打磨着,终于出现了,就是那个可爱的小天使!从此他不停地刻呀凿呀,小狗,小猫,小羊,小鱼,应有尽有。家里摆不开就扔到大街上,后来,艺术家们来了,艺术大师也来了,都赞赏林老头是“大艺术家”是“大师”,老头笑笑,说听不懂。收藏家出天价要买他的作品,他说不卖,喜欢就拉走,正好堆在这里碍事。老头“自以为是”的兴致越来越高,挖来树根树桩搞木刻,妻子生前留下的毛线在麻袋片上搞刺绣,最有意思的是,用二百多个废旧轮胎堆积起来,他说是“刘伯温”。后来法国的杜布菲,一位现代艺术的执牛耳者,知道了这位“自以为是”胡折腾的台湾农民,多次写信深表敬意。信中说:“这些作品展示了作者强烈的创造能力和一种不寻常的力量,更使人感受到不同凡响的新颖及明晰”。其实,林老头中国字都不认得,更别说法国字了。他也根本不知道法国那位杜老头是如何如何的了不起以及他的这些话是个啥意思。他只是“自以为是”地在石头木头上认真地瞎刻瞎画而已。
  如此看来,做那些自己压根儿就不懂不会做的事体,是极有可能“横超直入”地进入“自以为是”境界的“捷径”,只因这无知者无畏,就轻松地过了有些人一辈子都难以突破的难关。想想实在划算得很。可是这一“划算”就把艺术教育事业“划算”没了。其实呢,光是无知无畏地不懂不会,也是不行的,关键是他心里边要有一种东西,这种东西眼睛可以看不见,但“心”一定要看得见。当年米开朗琪罗就说过:“我要的大卫已经在里头(石头)了,我只是把多余的部分去掉就成了。”老米一定是闭着眼睛就看见了的,因为睁着眼睛也看不见。看来真正的艺术不仅是睁着眼看而且更重要的是会闭着眼睛看的。可是,光“心”看得见也还不行,还得有一种强烈的要表现出来的欲望。这种欲望强烈到什么程度呢?不表现出来寝食不安,甚至生不如死。既然到了这个份上,那还等什么呢?
  当一个人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追求和实现一种精神的自由快乐的时候,就是人生的大解脱、大境界、大快活、大幸福。自以为是——真正做到了,别装,千万不要有一丝一毫的“装”,也许就离那样的境界不远了。
  说“二王”
  有道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武是比技术高低,有了第一,第二就被第一干掉了。要么你干掉第一,你就是老大,让他变成第二,立马消失。文呢?则不然。文是比风格,比境界,比谁和谁不一样的好。光有一,一则成不了一,随着时间推移,还要有二三四五六以至无穷。后边越是繁荣,前边越是光大。否则,文脉就断了,前边的第一也就消失了,所以,文,可以有前后次序的第一,却没有技术高低的第一。用这个观点去观照诗文、戏曲、绘画等,大抵是成立的。可是用这观点来看书法却不通了。眼下,懂与不懂书法的人们都一口咬定,二王是绝对的第一!王羲之是书圣,书圣就是第一,铁定的,不用怀疑,谁怀疑就跟谁急。
  某次和朋友一起聊天,说到这个话题。朋友认定王羲之第一的,我举了李白、杜甫的例子让他做比较,他说杜甫是诗圣,是当然的第一,李白只是诗仙。其实,究竟“圣”厉害还是“仙”厉害呢?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再者,杜诗格律严谨,诗的技术含量高,为后世楷模。诗仙李白,虚无缥缈,无法学。许多人都会认同这个观点,不是连杜甫也哭着喊着要和李白“重与细论文”吗?论什么,就是想帮助李白兄好好归置归置做诗“本体”上的那些讲究。据李长之在其《李白》中考证,李杜虽然惺惺相惜,尤其杜对李那是全副身心地好,但李对小他若干岁的这位后生“诗圣”却不是那么百分百。幸好各自都行色匆匆,也没有聚到一起“论”,要不然一定会有点尴尬的。至于好学难学能学不能学,那要看谁来学,怎样学,若让郭沫若去跟杜甫学,恐怕写不出《凤凰涅槃》的。同样道理,若让康有为吴昌硕于右任徐生翁天天临《兰亭序》《圣教序》,恐怕也就没有了康有为吴昌硕于右任徐生翁。
  说王羲之“第一”,无非这么几条理由:第一,李皇帝钦定;第二,行书新体自他始;第三;《兰亭序》天下第一的说法流传既久约定俗成;第四,二王书法技术精湛,近一千七百年来无人逾越。先说“第一”,李皇帝算是王羲之的高级发烧友,“钦定”一事是表达他的个人观点,当然也表示作为最高领导人关心书法界。“第二”呢,王羲之之前的行书仿佛蝌蚪还没变成青蛙,都带着篆隶简帛书体的尾巴,王羲之算是新行书体里边第一个漂亮的青蛙王子,受到普天下的关注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可见,能否在历史时空里边占据那个“第一”的时序位置太重要了。再说“第三”,与《祭侄稿》《寒食帖》比,在历史时序里排“第一”是当然的,何况“约定俗成”“流传既久”本身就是一种随日月推移不断放大的力量,强大着呢。至于“第四”就更有说头,快一千七百年了,随着二王地位的不断巩固,历朝历代都不乏瞎起哄的,二王笔法,早就已经被忽悠成了包打天下密不示人的“武林秘籍”了。不顾及毛笔纸张的无数次更新换代,也不顾及桌椅板凳的使用与普及,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人企图通过模仿二王的点横撇捺梦想把自己打扮成二王的正宗传人,也还有不少人煞有介事地写几篇分析“二王笔法”的钻牛角尖文字,就自认为破了书法艺术的玄机。唉,脑子弱智到这份上,不说也罢。曾经有朋友自诩为是“正宗”的“二王笔法”,我就逗他,用啥笔写的?他说有时狼毫有时羊毫;是坐在书案旁写还是蹲跪在地板上写的?他说当然是坐在书案旁写。我说,完了,你的二王不“正宗”,他好久没缓过神来,眨了半天眼睛问:为什么呢。
  图004
  问题真就这么简单吗?当然不是。咱再回过头来说,接着前边的话题,还说第一点。李皇帝的字还算写得不错,比如《温泉铭》,但细细比较便可看出,老李学的是小王而非大王,用笔典型的“外拓”,小王才是他内心里真正的偶像,缘何不封小王封老王?他喜欢小王的书法本事却接受不了小王动辄不服气老子甚至顶撞老子的那副嘴脸。虽然二王并称,但在封谁为书圣问题上,李皇帝是不会感情用事破了社会管理学的基本原则的。他要封的这位“书圣”,除了当然的水平要高之外,还要资格老,知名度高,更要符合封建的纲常伦理,让那些往往不听话、不好管理的书呆子们世世代代在统治者们面前永远俯首帖耳中规中矩,一句话,好好写你们的字,少出“幺蛾子”,别给统治者找麻烦。实践证明,自从封了王书圣,立了这根恰当的标杆,一代一代醉心写毛笔字的人,一路争先恐后磕头作揖下来,造反闹事的很少,于是,天下太平。且说第二点。王献之“劝父改体”,要他爹“吃螃蟹”,其实是乳臭未干少见无知,岂不知乃父王羲之正是第一个行书新体的成功创立者。王羲之即使不被“书圣”的黄袍加身,其地位声望也确立无疑了。然而,书分五体,行书而外尚有真草隶篆四体,首创甲骨金文秦篆楷隶者何在?古远杳渺扑朔迷离,神龙见首不见尾,不能让后人看清他们的面目,尤其缺少了文化行为的重要底座——如二王父子邀集社会名流搞搞雅集颜真卿亲人被叛匪砍下脑壳(此问题容后详谈),实在无法将他们的头像在历史时空中定格、放大。因此,仅仅占到一个有利的时序位置还远远不够。第三点似乎已无须多说。再说第四点,到底技法在艺术创造中应占个什么位置多大分量,历来是人们争吵不休的话题之一。工具材料甚至桌椅板凳不断更新换代,人的思想情感审美追求更是喜新厌旧变化多端,那么作为艺术创造与表达手段的技巧技法,当然也会不断丰富更新。既然传统是条河,任何刻舟求剑的想法和做法就都是没有道理的。然而,古代的书法与琴棋诗画一样,是文人的修养,而非专门的艺术。今天,书法作为艺术被“专”了“门”了,与其紧密相连的文化基座被抽空了,技巧技法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这门艺术之中的重中之重了。且不说眼下各种培训班考前班已经无异于杂技训练营,就是大学书法专业四年本科大部分时间也是天天研究毛笔头上那点事,提啊按啊绞啊转啊,一天到晚梦想有朝一日能乱了古人的“真”。这样继续下去,大学培养出来的不会是艺术家研究家,而是批量生产出大批的古代赝品造假高手。不知为什么,写字的人咋就这么喜欢要与古人“乱真”呢,我总觉得这种想法是和古人捣乱,我不知道写小说的是否都想和曹雪芹“乱真”?写诗的是否都要想和李白杜甫去“乱真”?画美术的是否都想去和吴道子范宽“乱真”?还有搞哲学的,是否都想去和《周易》老庄“乱真”?或者去和柏拉图黑格尔“乱真”?不扯远了,就在这样的当口,二王的技法被无限神化是再自然不过了。其实呢,二王的遗墨绝大多数是后人双钩填墨描出来的,这样几笔才能描出来的一个笔画,想一笔下去就乱真,无论如何是办不到的,更何况笔墨纸都不具备那时的质量性能呢。人世间的事往往如此,越是办不到的事,越是玄妙神秘,大家就越是跟着瞎起劲。再者,后来者人人都标榜自己学二王,谁学得好谁学得差谁的学习方法有理谁是胡闹,见仁见智,此处不想展开讨论。若举一个大家公认的例子,咱们就不妨举出赵孟頫为例。在后来追随二王的书家中,赵孟頫大概算是最舍得下力气的,仔细一对比还是差得远,何也?问题不是出在技术本身,根本不在手腕子,而是在心性上。王羲之是给他官做他不做,给他介绍有钱有势的漂亮女友,他光着膀子不理睬人家,表面上看是发飙,其实说明他是个不大不小个性鲜明的“刺头”。赵孟頫呢,在这一点上与王书圣就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了。所以王字与赵字虽然都同样妖娆妩媚,但王字内含骨鲠,赵字除了妖娆妩媚还是妖娆妩媚。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一点,就因为有了那点“骨鲠”,同样的妖娆妩媚就有了不俗的境界。因此,书法说到底不是技术,不是光靠练手腕子就能办的事,从根本上说,还是个“修为”问题,修什么呢?修自家的“心性”罢了。
  图005
  随着年龄见识的增长,我在书圣问题上,终于体会出了第五点。下边就说这第五点。书法,毛笔写汉字这码事,玩到高妙处叫艺术也罢叫修养也罢,从实质上说就是从“心”上来再回到“心”里去。所以,字要“如其人”,表面看起来写的是字,而实际上写的是“人”,写的是作者自己。又所以,真诚很重要,虚假了就一定完蛋。所以好的作品,能够称得上艺术创造的作品,一定是真诚地反映了作者其人的,因此笔墨的修养实际最终折射的是作者他这个“人”的修养。问题在于这个十分重要的人的修养问题又十分十分的复杂,古今中外没有一本人生教科书能做出量化的规定,同时也不仅仅局限于一个道德伦理范畴。大家都推崇“魏晋风度”“二王精神”,其实这“魏晋风度”“二王精神”不是装神弄鬼追奇逐怪,也不是传说中的“不激不厉风规自远”,更不是平平正正俯首帖耳,而是一种人生修养境界。为什么历代文人雅士都争着抢着以“魏晋风度”“二王精神”为皈依,将其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呢?原因也就在这里。高雅不俗,清高自诩,自由不羁,潇洒出尘,仿佛一只自由飞翔的闲云野鹤,盘旋俯视,一尘不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羲之爱鹅,东床袒腹,就是这种境界与风度十分恰当的注脚。我们崇拜二王可以,但要知道二王哪里最值得我们崇拜,我们给二王磕头也行,但应该搞清楚对着哪里磕,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不要把描摹二王的一点皮相当作自己毕生的追求,而应该把这种“魏晋风度”“二王精神”作为自己艺术追求的精神向度和灵魂标杆,爱惜自己心灵的羽毛。退一万步说,起码要做到知廉耻有操守,若为了那点名利,为了争个主席理事的虚位,吵闹不休争斗不止,即是把个二王描摹的再像,也难脱满纸俗气。再退一万步说,即使描摹得满纸俗气也不要紧,但千万别标榜自己学二王,特别不要装扮成二王的正宗传人云云,甚至认为只有自己才血统高贵,那岂不是对二王的侮辱和亵渎么,那就免不了被人笑话。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星海拾遗:古代天文观测与宇宙观演变》的图书简介,该书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我在乎书法里边有意思的那点意思》的内容: --- 星海拾遗:古代天文观测与宇宙观演变 卷首语:仰望,人类永恒的叩问 自人类文明诞生之初,头顶那片浩瀚无垠的星空,便承载了无数的好奇、敬畏与智慧的结晶。这不是一片静默的背景,而是古代先民赖以安身立命、构建世界图景的动态剧本。他们以肉眼为尺,以时间为笔,记录下恒星的位移、行星的逆行、彗星的突现,试图在混乱的表象中捕捉宇宙的秩序。 《星海拾遗:古代天文观测与宇宙观演变》并非一本晦涩难懂的科技史专著,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深度旅行。我们试图剥开层层迷雾,探究在缺乏现代光学仪器的条件下,古代文明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他们对宇宙的认知框架,以及这种认知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哲学、宗教、社会结构乃至日常生活。本书将聚焦于四大古文明——巴比伦、埃及、中国和古希腊——在天文学领域的独特成就及其相互影响,展示人类早期求知精神的壮丽画卷。 --- 第一部:天幕的拓扑——早期观测与历法构建 第一章:大地之眼——巴比伦的泥板记录与精密回归年 巴比伦文明,坐落于美索不达米亚的肥沃两河流域,是已知最早建立系统化天文学的文明之一。本书将详尽解析那些出土的莎草纸和泥板文书,特别是那些记录了月食、日食周期及其预测方法的“天文历书”。我们将深入探讨“萨罗斯周期”(Saros Cycle)的发现过程,这是一个基于经验积累的、令人惊叹的周期性预测工具。 重点剖析巴比伦人如何通过“黄道十二宫”的早期形态,将天体运行与地面的时间流逝紧密结合,为后世希腊天文学奠定了重要的数学基础。我们不会回避其观测中的宗教色彩,但更侧重于其观测数据的系统性与精确性。 第二章:尼罗河的钟摆——古埃及的太阳崇拜与天象标记 古埃及文明与尼罗河的泛滥紧密相连,他们的历法系统首先是为了农业需求而生的。本章将考察“天狼星偕日升”(Sothis Rising)现象在埃及历法建立中的关键作用。通过研究卡尔纳克神庙的轴线定位、方尖碑的阴影测量,我们能看到古埃及人如何将天文知识融入建筑美学与宗教仪式之中。 本书特别关注古埃及人对“永恒”和“循环”的理解,这如何体现在他们对天空中星座(尤其是北极星区附近不易移动的星体)的命名和崇拜上。 第三章:天人合一的序曲——中国古代的浑仪与观象台 中国古代天文学以其连续性和官方性著称。我们将详细描绘从圭表到浑仪、再到更为复杂的赤道仪的发展脉络。重点分析《太史公书》中记载的早期星占数据与实际观测的吻合度。 尤其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如何区分“恒星”与“行星”(五行:岁星、火星、土星、太白、辰星)的运动规律,以及这种对“动”与“静”的区分如何构建了“天人感应”的政治哲学基础。重点介绍《乙巳占》等重要文献对特殊天象(如超新星爆发的早期记录)的记载,展现其独特的观测视角。 --- 第二部:宇宙的形制——从平面到球体的心灵跃迁 第四章:几何学的胜利——古希腊的同心圆与宇宙模型 本书的视角将转向爱琴海沿岸,审视古希腊文明如何将几何学引入天文学,实现了从经验记录到理论模型的飞跃。我们将系统梳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天体音乐”思想,探讨柏拉图对完美几何形态(如球体)的推崇如何影响了宇宙模型的构建。 重点章节聚焦于托勒密的《至大论》(Almagest),这不是对前人知识的简单总结,而是通过“本轮与均轮”的复杂系统,首次以数学模型成功解释了肉眼可见的行星逆行现象。我们将剖析其模型的内在逻辑、局限性以及其在接下来的近一千五百年中占据的统治地位。 第五章:测量地球——埃拉托斯特尼的伟大一步 在不离开地球表面的情况下,如何精确测量地球的周长?本章将复原古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Eratosthenes)的经典实验。通过对不同城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差异分析,我们将展示古代思想家如何运用基础三角学原理,首次给出了一个相对准确的地球尺寸,这一成就远超其时代的想象。 这一部分的讨论将强调,古代天文学的进步往往与对“尺度”的认知同步——从测定恒星距离到地球周长,再到对太阳系行星相对位置的估计。 第六章:跨越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古代文明并非孤立发展。本书的第六章将探讨文化交流在天文学发展中的作用。例如,希腊化时期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知识汇集,以及伊斯兰黄金时代学者对托勒密和印度天文学的继承、修正与发扬,特别是他们对三角函数和球坐标系的深化应用。 我们将追踪印度文明中对“劫波”(Kalpa)等宏大时间尺度的概念,以及它与希腊体系在描述宇宙寿命上的差异与共通点。 --- 第三部:天象背后的世界观——秩序、命运与权力 第七章:星占的社会学——从巴比伦的祭司到中国的天象官 本书深入探讨“天文学”与“占星术”在古代社会中的纠葛与共生关系。在许多文化中,天文学家首先是占星术士,他们记录天象不是为了纯粹的知识,而是为了预测君王的命运、国家的兴衰。我们将分析不同文化中对“吉兆”和“凶兆”的不同解读标准。 例如,在中国,彗星或新星的出现往往被视为皇权更迭的预警;而在希腊,行星的特定组合则直接关系到个体命运的解读。这种观测活动如何巩固了祭司阶层或皇室的统治合法性,是本章的核心议题。 第八章:时间的神圣性——历法与社会控制 历法不仅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更是“秩序的体现”。本书将对比不同文明如何利用对天体周期的精确掌握,来组织劳作、祭祀和战争。古埃及的365天历法,古巴比伦的阴阳历,以及中国二十四节气系统的建立,无一不是对宇宙规律的驯服。 我们将探究,当一个社会能够精确预测日月食时,统治者如何将这种“预见能力”转化为神授权力的证明。 结语:遗失的星图与未来的回响 《星海拾遗》最终将目光投向古代观测体系的终结与现代科学的曙光。虽然哥白尼的日心说彻底颠覆了古代的地心宇宙观,但我们不能忽视早期观测者们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他们留下的精确记录、严谨的方法论以及对宇宙秩序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是现代天文学最宝贵的遗产之一。 本书旨在让读者重新认识到,在没有望远镜的时代,人类智慧是如何以最朴素而深刻的方式,勾勒出脚下这颗蓝色星球与周遭群星的壮丽关系。这不仅是一部科学史,更是一部人类精神史。 --- 《星海拾遗:古代天文观测与宇宙观演变》 作者: [留白] 出版社: [留白] ISBN: [留白] 定价: [留白] 开本/页数: [留白] 主要关键词: 古代天文学、宇宙观、巴比伦、古埃及、中国古代天文、托勒密体系、历法、星占学、科学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引发思考方面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它就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久久不能平息。我时常在合上书本后,会不自觉地观察周围的环境——光影如何变化,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如何构成新的纹理,这些日常的瞬间,都被这本书赋予了新的解读维度。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真正的高级阅读体验。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教会了我们如何更好地提出问题,如何去感知那些原本被我们忽略的微妙之处。这种对“感知力”的重塑和提升,是任何一本纯粹的知识传递书籍都难以企及的高度。它成功地在读者心中种下了一颗探索的种子,并不断用其精妙的文字浇灌,期待它生根发芽。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体系构建能力。它并非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构建了一个严谨的知识框架。从宏观的背景溯源,到微观的技法拆解,再到最终的应用与体悟,每部分的衔接都像是精密的齿轮咬合,自然而然,逻辑链条清晰可见。特别是中间关于“意境”的探讨部分,作者并未止步于理论的描摹,而是通过一系列富有层次感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论断,思考其背后的深层意涵。这种层次感的设计,使得这本书具有很高的“复读价值”——每次重读,都会因心境的变化而获得全新的理解,仿佛挖掘出了隐藏在文字深处的更多层次的含义。这种超越一般读物的一次性体验,才是好书的标志。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缓慢而深入的对话,作者的叙述节奏把握得极好,如同太极推手般,不急不躁,层层递进。他似乎并不急于抛出结论,而是耐心地引导读者进入一个特定的心境场域。语言风格上,既有文人特有的细腻和韵味,又不失现代思维的清晰和逻辑性,偶尔穿插的典故或历史小故事,都像是恰到好处的调味料,丰富了整体的口感,让人在品味文字的甘醇时,不至于感到枯燥乏味。尤其赞赏的是,作者在阐释复杂概念时,总能找到一个非常直观且贴近生活的比喻,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人也能轻松跟上其思路的轨迹。这种行云流水的叙述,让人感觉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漫步于思想的花园之中,每一步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初拿到手时让人眼前一亮。那深邃的墨绿色封面,配上烫金的细致纹样,透着一股沉静而典雅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一探究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那种略带米黄的质感,既能很好地衬托出文字的清晰度,又不失阅读时的温润手感,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眼睛疲惫。特别是对排版布局的用心,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把握都体现了设计者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我特别欣赏它在视觉层面的处理,那种克制的美学,不张扬却处处流露出对传统工艺的敬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光是放在书架上,都能为整个空间增添一份宁静的书卷气。这种对外在形式的重视,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的厚重与考究,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美好的期待和敬畏。

评分

从读者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坐标系”。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操作的技术手册,而更像是一把开启认知视角的钥匙。它成功地将一种看似高冷、难以亲近的领域,用一种极具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方式重新包装和呈现。我从中获得了一种难得的心灵上的慰藉,它让我明白,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捕获的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感受,并非毫无根据,而是根植于一种更深远的审美体系之中。这种“被理解”的感觉,是阅读体验中最令人满足的部分。它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个可以慢下来、认真审视自身感受的安静角落,进行一次精神上的“深呼吸”。

评分

太贵!*!*!*一般!*!*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

评分

太贵!*!*!*一般!*!*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

评分

评分

太贵!*!*!*一般!*!*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

评分

快递服务好

评分

评分

快递服务好

评分

评分

有点意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