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家庭医学全书》由著名糖尿病专家、北京协和医院教授梁晓春主持编写完成。全书共分九篇,涉及糖尿病患者治疗、保健的方方面面,每篇由众多知识点串接而成,广大读者阅读本书后,可对糖尿病相关基础知识,糖尿病饮食管理、运动疗法、安全合理用药、日常监测、并发症防治等有较为系统而全面的认识。书中提供的方法具体且操作性强,可供广大病友在日常疾病防治中参考应用。
作者从广大糖友角度出发,结合临床实际和数十年医疗经验,把糖尿病患者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用尽量通俗的语言一一道来。为了读者理解方便,凡涉及新的医学名词或语义晦涩难懂之处,作者均提供了图示、随文注解或相关表格。应当说,《糖尿病家庭医学全书》是一本糖尿病医学科普无障碍读物。另外,书后附有糖尿病防治必备表格,供广大糖友随时查阅。
梁晓春,北京协和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代谢病专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综合性医院中医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十病十方”科研项目糖尿病领衔专家;《中国临床医生》、《环球中医药》副主编;《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成药》、《中华全科杂志》《北京中医》等杂志的编委。
30 多年前,许多人还不知道糖尿病是怎么回事,也很少听说有谁得了糖尿病。然而再看看现在,亲戚朋友、街坊邻里之间随便问问就能问出好几个糖尿病患者来。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现在得糖尿病的人这么多?是中国人容易得糖尿病呢,还是生活方式改变造成的呢?答案是两者都有。首先是先天禀赋使然,我们的祖先早已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就是遗传易感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也表明,在比较富裕地区的华人,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超过同地区的其他人种,
这说明中国人容易得糖尿病。那为什么过去我们国家的糖尿病发生率特别低,现在却高了呢?这就是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国家的很多人还处于勉强维持温饱或者贫困的状态,不具备糖尿病发生的条件。现在可就不同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作自动化,饮食快餐化,乡村城市化,随之而来的就是糖尿病的大众化。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 年,全球20 ~ 79 岁的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8.3%,患病人数已达到3.83 亿,其中80% 在中等和低收入国家。估计到2035年,全球将有近5.92 亿人患糖尿病。我国的最新研究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1.6%,约1.139 亿人患有糖尿病。此外,中国成年人中处于糖尿病前期(IGT)者为50.1%。尤为严重的是,在我国,大约2/3 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没有达标,随之而来的并发症将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非常沉重的负担。
祖国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早在2000 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治未病”的思想。《黄帝内经·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谓“治未病”,从广义上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对于糖尿病而言,“未病先防”指的是糖尿病的预防,要知道怎么不得糖尿病;“既病防变”指的是患了糖尿病之后要
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病情的发展,不使病情加重,带来更为可怕的并发症。
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队伍中的一员,都能为提高全民糖尿病防治水平尽一份微薄的力量;我们更殷切地期待广大糖尿病病友能从现在开始,全面掌握如何预防和识别早期并发症的知识,学会如何预防或延缓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技能,实现“远离残疾、享受健康生活”的目标,这就是本书的写作初衷。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祈读者指正。
梁晓春 2015 年6 月于北京协和医院
我一直觉得,对于糖尿病这种慢性病,掌握正确的信息和方法,远比盲目尝试各种偏方有效得多。《糖尿病家庭医学全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而严谨的知识体系,让我对糖尿病的认识从“一知半解”提升到了“豁然开朗”。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糖尿病的误区”进行澄清的部分,比如关于“甜食完全不能碰”之类的说法,书中解释了为什么不是绝对的,以及如何科学地摄入糖分。这些信息纠正了我之前的一些错误认知,让我能够更科学、更理性地对待糖尿病。而且,书中在介绍各种治疗方法时,都附带了科学的解释,让我明白“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怎么做”的层面。这让我更有信心去执行书中的建议,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它们背后的科学原理。同时,书中还强调了定期体检和监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解读体检报告。这些细节都体现了这本书的专业性和系统性,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信赖的参考书。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真的超出了我的预期。很多时候,我们买来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书,总希望能从中找到具体问题的答案,但往往发现信息过于笼统,或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不符。然而,《糖尿病家庭医学全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大的框架,而是深入到了家庭管理的每一个细枝末节。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书中给出了非常细致的“食谱”建议,并且不只是简单的列出食材,而是详细说明了不同食材的营养成分、烹饪方式以及它们对血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还提供了“替换方案”,比如当你没有某种食材时,可以用什么来替代,或者在特殊场合(如聚会、旅行)如何调整饮食。这对于我这样常常需要自己准备食物的人来说,简直是救星。另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运动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兴趣来选择合适的运动。它并没有强迫你去做某一种运动,而是提供了多种选择,并指导你如何循序渐进地进行。这种“量身定制”的感觉,让我觉得这本书是真的为我们普通家庭量身打造的。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绝对是糖尿病患者家庭的福音。我之前尝试过各种各样的饮食方法和运动计划,但总是效果不佳,甚至有些方法让我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么真正融入日常生活。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糖尿病的家庭管理可以如此系统和人性化。它不像我之前看的那些书,只讲理论或者罗列食谱,而是真正站在家庭成员的角度,考虑到了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比如,书中关于如何与家人沟通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让家人参与进来,这一点对我触动特别大。我以前总是孤军奋战,感觉很累,家人也可能因为不理解而产生误解。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沟通技巧和方法,让我能够更有效地与家人建立共同的认知,一起面对这个挑战。而且,书中不仅仅关注了“吃”和“动”,还深入探讨了心理健康、情绪管理以及糖尿病患者的社交问题。这些看似“软性”的内容,其实对长期管理糖尿病至关重要。比如,关于如何处理糖尿病带来的焦虑和恐惧,以及如何保持积极心态,这些都是我以前常常忽略的。这本书就像一个全能的家庭医生,不仅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更传递了一种积极面对、共同战胜疾病的力量。它让我不再感到孤独和无助,而是充满了希望和信心,去构建一个更健康的家庭生活。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非常人性化地考虑到了患者的情绪和心理需求。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在这个过程中,患者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绪困扰,比如沮丧、焦虑、甚至自我放弃。很多医学书籍往往只关注生理层面的治疗,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糖尿病家庭医学全书》却在这方面给了我巨大的惊喜。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探讨如何应对糖尿病带来的负面情绪,如何调整心态,以及如何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心理调适技巧,比如正念冥想、放松训练等等,让我觉得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有方法可以帮助自己走出来。而且,书中还强调了家庭支持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如何与家人有效沟通,如何获得情感上的支持。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医学指南,更像是一位贴心的心理导师,它教会我如何更好地爱自己,如何在疾病面前保持内心的强大。这种全方位的关怀,让我觉得自己在与糖尿病的斗争中,不再孤单。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图文并茂设计真是太棒了!我一直觉得,很多医学类的书籍都过于枯燥乏文,看得我昏昏欲睡,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复杂的医学概念时,更是望而却步。但《糖尿病家庭医学全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采用了大量的插图、表格和流程图,将原本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比如,在讲解胰岛素注射的正确方法时,书中配有清晰的步骤图,让我能够一目了然,避免了自己摸索时的尴尬和错误。又比如,在介绍不同类型糖尿病的特点时,用图表清晰地对比了它们的区别,让我能够快速掌握核心信息。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真实的患者案例,这些案例的叙述非常真实,让我能够感同身受,也从别人的经验中学到了很多。这些案例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书中理论知识的生动体现,让我明白这些知识是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而且,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适,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不费眼,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整体来说,这本书的视觉呈现和信息传递方式都非常高效,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收获了丰富的知识,也对糖尿病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京东快递,非常好听,很棒。嗯因为家里面有糖尿病的人,所以要看一看这本书。
评分协和医院
评分好,好,一直在用,便宜,准确…
评分不错的,给妈妈买的
评分很好的指导书籍,希望对家人有帮助
评分书不错,受益匪浅
评分用起来还是不错的,慢慢看
评分很全面的一本书,还没有看完
评分书不错,推荐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